上海松江粉色花海: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3:32:05

 邱兆祥. 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N].  人民日报,2011-10-27(07).

       创新是一切学术研究的本质和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创造学术精品的基本途径。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学术创新大体上表现在以下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对前人和他人未曾涉足的研究对象进行有价值的探讨,从而拓宽某一学科的研究领域;站在前人或当代学人研究成果的起点上,对某一个领域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作出与时俱进的论证,从而在更高的“学术海拔”上攀登;引进或创立某一学科的学术研究新方法,从而为这门学科增添新的研究工具和手段。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动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呈现出积极创新的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学术研究水平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以经济学为例,虽然研究队伍庞大,国内每年发表的经济学论著数量不少,但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能在国际经济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水平,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成熟程度和文化素质状况。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努力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不断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制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颈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水平和实力的研究队伍。但从总体上看,为学术界所公认的高层次专家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能够跻身国际学术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拔尖人才稀缺,能引领学科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学术骨干人才匮乏。因此,我们既应在提高学术研究队伍的质量和整体实力上狠下功夫,更应重视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高层次创新型学术骨干人才。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造就优秀拔尖人才的任务。他说:“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就哲学社会科学来说,要创造一种能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学术环境,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发扬学术民主,活跃学术空气。学术创新和发展,需要研究者个人创造力的充分迸发。因此,要遵循学术研究和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阐述。唯有形成民主、宽松、和谐以及相互探讨切磋的良好学术氛围,才能点燃优秀研究人才心中的学术圣火,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从而创造具有独到见解的成果。

  强化竞争意识,打牢学术功底。厚实的学术功底是做好学术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应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择优聘用、优胜劣汰的机制,强化学术研究人员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激励他们发奋学习,打牢功底,增长才干。当今时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思想文化极为活跃。学术研究人员不仅要努力学好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争取成为专才,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争取成为通才。事实表明,那些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的人才,思路更开阔,更具有创新能力,更容易创造出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克服浮躁之风,倡导潜心治学。学术研究是充满艰辛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甘于寂寞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可否认,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和浮躁之风。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应当在学术研究工作者中大力提倡甘于寂寞、潜心治学的优良风气,激励他们在学术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懈探索,多出精品、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