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侠五义之真命天子10:‘以价值观为主’教育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07:32

‘以价值观为主’教育之我见


  几天前到金文泰吃晚饭,途经一间连锁补习社。补习社的橱窗上,贴满了学生的照片和名字;尤其抢眼的,是那些学生们的会考成绩:这个高数得了A1,那个物理得了A1,满目都是补习社的成功例子。本该早已习以为常的我,还是忍不住嘟哝着对身边的女友说:“A1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已经算是过来人,说风凉话自然容易。A1当然重要!没有成绩单上的A,谈什么奖学金、大学里心仪的学系?听说国大医学院只有300个学额,但争夺的人数远不止此,比抽到新组屋难多了!有意申请我所就读的医学研究生院的准申请者,往往都会问我们的学校对申请者MCAT(美国医学院入学试)成绩的要求是不是很高。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们的答案往往是——只要不差就可以;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去读MCAT,去做一些你更喜欢、你觉得更有意义的事吧。

  当教育部长王瑞杰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价值为导向的教育大方针之前,教育部应该早已知道,以考试分数为导向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多问题。这并不是一个新命题;我读中学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华语辩论比赛,我方的立论就是“废除考试制度利多于弊”。从那时起,我国的教育制度经过连串改革;排名制度被废除了、初院学生必须文理科兼修、为了培养学生的世界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出国浸濡等等,不一而足。可是,无论怎样革也革不掉的,却是从一开始就已被认为应渐渐淡化的分数主义。

  分数主义源自文凭崇拜,成绩好就会为家人增光,成绩好就会得到能赚钱、有地位的工作等新加坡人的主流价值观。在我国,“考试成绩好是通往成功最低风险的途径”是非常深入民心的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有不小的社会现实基础。只要功利的新加坡人没有放弃分数主义的理由,任何透过行政手段进行的改革,都将会面对执行上的阻力;只要‘A’水准考试一到,“学生为中心、价值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套一句中国的网络语,就会沦为“神马都是浮云”。毕竟,我国的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一边慨叹孩子的考试压力太大、一边把孩子往补习班里送,互相攀比孩子的成绩,怕输的新加坡家长。

  教育部提出的新方针和这几年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几乎是要用行政手段颠覆这一套深植于新加坡人心里的观念,其艰难可想而知。教育部深明它和学校的局限性;王瑞杰10月20日在国会发言时亦再次指出:“孩子的整体发展不能只靠学校……例如家长是孩子品德教育的主要负责人”,点出了若没有家长和社会的配合,教改将不可能成功。但是,尽管教育部对于“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那一部分已经着墨良多,很多政策也已付诸施行,但是,更为关键的、关系到新加坡人未来的精神面貌的“以价值为导向”,除了部长提出的三大重点(重申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抓住”能终身受用的价值观、设立“品格与公民教育署”并让品格教育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中),以及提出以尊重别人、负责任、毅力、正直、关怀、和谐为核心价值之外,并没有什么更具体的、能让家长和社会也参与其中的建议。

改革不能缺乏社会基础

  正如前文所述,新加坡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助长了分数主义,而分数主义在本质上是属于短视的、有形的、近乎商业化的行为概念。教育部这次提出的“价值导向”,尽管仍然建基于现实需要,它在本质上却是远比分数主义理想化、高调和空泛。在一个功利主义社会,有形的概念一定会比理想化的概念有市场。因此,如果没有完善的计划让家长和社会凝聚广泛的共识并实际上高度配合,这一次博取了许多掌声的教育政策宣示,将不会有什么实在的成效。    新加坡需要做的,远不止“重申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要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把行动局限在学校里也一定不够。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我们必须整体动员并反思,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到底是什么?我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具备一些什么样的价值观?以拥有健康稳固的精神面貌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在国会里是辩不出来的,政府必须广泛收集各个社会阶层的民意,在全国的范围里寻求共识,并以这个全民共识为基础,透过各个部门的政策、各级学府、各个基层组织等等,将这个共识里蕴含的价值观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地在各种活动中与日常生活中“抓”到一套属于全体新加坡人的国民价值观。这是一项非常大的社会工程;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原意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拥有一套健全的价值观,我们就不能安于现状。因为,当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充斥社会、分数主义充斥学校,学生能“抓”到的,就只会是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任何与实际社会不协调的价值观,都不会受到足够的重视。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曾几何时,崇高的护理专业开始留不住人才,对外籍护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高;执政党慨叹要吸引优秀人才从政越来越难;莘莘学子对赚钱快的行业越来越趋之若鹜;国家的科学政策过于注重有形绩效,科研人员的士气低下……这些现实上的问题,追根究底还是与新加坡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最终受害的,将会是国家的前途与名誉,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未来的幸福。

  教育部长政策宣示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不过,如果政府真的认为是时候为价值观教育动一次大手术,那教育部所提出的新方针则远远不够。在一个功利主义泛滥的社会里,在学校推行一套缺乏以社会共识为基础的、模糊的“核心价值”,无论如何成效都令人存疑。吴泽阳在10月18日《联合早报·言论版》里亦已提出过,教育部长和各方并没真正讨论过“教什么”的问题;因此,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各方讨论如何厘清这一套家长、学校、社会都必须可以做到言教、身教的价值观。这项工作至关重要,因为这将不只影响新加坡的教育,也会影响整体新加坡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