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特色食物:解读职业教育的“园区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2:59:04
解读职业教育的“园区现象”2011-10-12

工业技术学校计划招生1080人,实际报到1038人,报到率96.1%;服务外包学院计划招生1600人,实际报到1493人,报到率94.7%;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招生2450,实际报到2316人,报到率94.5%……

 

这是今年园区部分职业院校的招生成绩。假如这份数据放在前几年,也许并不见得有多么突出,但是对于如今遭遇“生源贫血”的国内大部分职业院校来说,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他们艳羡不已。

 

生源急剧萎缩,职业院校生源普遍不足,占据着中国教育版图“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当下面临的尴尬,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但是园区的职业教育何以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景象?

 

是偶然得之,还是实力使然?职业教育的“园区现象”吸引着众多探秘者的眼光。

 

从起步到崛起:一部零起点的跨越史

 

1997年之前,园区还是一块职业教育的荒芜之地。但是,谁也无法想象,13年之后,这块曾经的湖沼洼地之上竟然崛起了服务外包学院、工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港大思培学院和评弹学校5所职业院校。这是一个令人咂舌的生长速度。如此短暂的时间,即便只是盖大楼建校园也显得异常局促。

 

可是,园区并非仅仅满足于把学校建起来,她以一种超越常规的加速度,将职业教育推向了其他地区几十年都难以企及的高度。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建校,2008年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工业技术学校2005年建校,四年后跻身“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服务外包学院2010年建校,当年即拿下全省高职院校招生报到率的桂冠……

 

园区的职业院校几乎个个都是“跳级生”,不走寻常路,是他们各具特色的办学个性之中的惟一共性。也许正是这个共性,推动着职业院校个体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园区职业教育的整体品质。全区现在共开设26个专业大类、113个专业方向,拥有18个省级以上重点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1万余名在校学生。短短的十余年间,累计向社会输送了25000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俨然成为一部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器”。

 

从外延到内涵:弯道超越的市场法则

 

职业教育,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为市场而生,随市场而变,是其自身的内在诉求。园区职业教育无论是发轫初期的以规模扩张、体系构建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还是后来的以特色打造、质量提升为主题的内涵式发展,紧紧抓住且一以贯之的正是市场这个无形之手。

 

当园区开发之初亟需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时,有着中国西点军校之称的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当园区需要引进衔接国际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时,省内第一所香港与内地合作的港大思培学院跃式而出。当园区转型升级将服务外包作为重要支撑点时,带着“中国服务外包第一校”光环的服务外包学院乘势而上……因市场需要催生了她们,她们因抓住了市场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综观目前园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精密机械、电子信息、金融商贸、物流管理、软件服务、数字媒体、旅游酒店等均有涉及,基本形成了涵盖工科、理科、商科、文科的专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看出,这种专业格局与园区产业布局现状和未来产业规划有着惊人的一致。这当然不是巧合,幕后操纵的正是那个看不见的市场指挥棒。坚定地跟着市场走,也许是园区职业教育在每一个机遇期来临时迅速壮大并实现弯道超越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从学校到企业:消失了的楚河汉界

 

校企合作,是一个老话题。但同时也是大部分职业院校亟需深入开展却又无所适从的一项工作。现实中,追着企业走的职业院校总有一种 “拿着自己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的感觉。偶尔一些校企合作的盛况表演,看似轰轰烈烈,过后依然还是各跑各的路,各回各的家。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仿佛就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横亘其中的人才 “裂缝”与生俱来。

 

可园区并非如此。“学校跟着企业走”也好,“企业追着学校跑”也罢,校企之间的无障碍、无界化让彼此成为同一条跑道上竞相领跑的好伙伴。在这里,校企合作找到了适合生长的天然土壤。从职业技术学院的股份制办学体制,到服务外包学院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从前者的学院董事会,到后者的发展咨询委员会,均可以称得上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融合互通之作。来自各个行业企业的老总全面介入学院管理,不仅为学校在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带来了企业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并且创造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的契合点。

 

如今,园区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蓬勃态势。从订单培养、推荐就业到合作研发、课题攻关,从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到企业在学校建立研发或培训中心,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为对方员工提供在职培训到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相互聘用对方员工参与己方工作……园区的职业院校借助校企合作这把利刃顺利打通了优秀毕业生输出渠道,并实现了校企间物资、技术和人才的双向互通。

 

从本土到国际: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实践

 

本土化便于贴近当下的市场,国际化利于借鉴和创新。在中国和新加坡国际合作基础上开发建设起来的工业园区,早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洋苏州”。因此,对于园区的职业教育来说,国际化自然而然成为本土化实践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中新两国合作的背景为园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高起点平台,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技术学校、服务外包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先后被纳入两国软件借鉴项目,深得南洋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等新加坡职业院校的办学精髓。当然,园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版图并不仅限于此,园区充分授权的外事管理权为职业院校与世界各国高校开展互访交流、互派留学生,以及引入国际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体系创造了便利。除新加坡外,德国、美国、日本、荷兰、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知名院校也均与园区的职业院校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为园区的职业教育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人才铺平了道路,也为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昔日港大思培学院创造的“国内首例:苏州大专生升入香港大学”的奇迹,如今已经不再是个新鲜事,在服务外包学院,只要你愿意并且付诸努力,去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深造,实现从大专向硕士的直接跨越,也日益变得稀松平常。可以这么说,园区职业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也正逐渐成为教育全球化网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权俊良 来源:《城市商报》2011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