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字繁体多少画:建设生态茶园 促进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21:22:57

冯卫庆 蔡新

    摘要

    茶园建设是提高普洱茶产量和品质的先决条件,而生态茶园的建设是促进普洱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云南生态茶园建设的必要性,找出了当前云南省茶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建立生态茶园基地的措施和生态茶园管理的关键技术,最后对生态茶园的发展前景作了论述。

    1 背景

    普洱茶是原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一带的历史名茶,素来深得海内外嗜茶者的喜爱。近年来,国内及日、德、美等国的消费者对纯天然、高质量、无污染的普洱茶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当前云南茶树栽培上所存在的诸如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生境恶化,物种减少,灾害频繁,成本加大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云南普洱茶作为云南省茶业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份,为了整个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也只能服从大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扩大再生产路子,发展生态茶园,开发生产名特普洱茶,以解决目前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也唯有如此,方能摆脱困境,重振云南茶业,实现云南普洱茶的持续发展。因而,开展生态茶园的研究与实践,加快发展生态茶园,保证普洱茶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今后普洱茶的竞争不是市场的竞争,而是原料的竞争,是基地的竞争。因此,抓好云南生态茶园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保持云南普洱茶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建立现代普洱茶生产基地的重要举措。因此,进一步提高云南普洱茶原料基地—茶园的管理技术,建设生态茶园,就成为了促进普洱茶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是茶产业的发展方式。我们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模式,而不是几年兴衰任由它去。而要做到普洱茶可持续发展,茶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就要重新认识,达成共识,化为实际行动,保持云南普洱茶生命力是工作重要性的问题。我认为,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如果没有远虑就必有近忧,事实上也等于告诉大家,生态茶园建设,这是一份追求高质量生活、开辟普洱茶美好远景的事业,同时又是一个普洱茶行业的生存底线,突破了就有危及生存的可能,借此告诫大家不要以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而是非做不可。云南的茶叶要发展必须建设现代生态普洱茶生产基地,这个发展目标要求人居环境、自然生态、社会事业发展等要高度和谐,而生态茶园建设,题中之意也是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因此也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举措之一。总之,就是要打造生态茶园,促进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茶园源于生态农业。生态茶园指的是在同一片茶园上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地创造良好的多物种并存的生态环境,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协统一,保持茶叶持续发展的茶园。具体模式是:通过茶-林-绿肥立体栽培,配套水利设施和科学管理的综合措施,促进茶叶优质、高产、高效和健康持续发展[1]。建立生态茶园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1生态茶园要不断地提高生物圈支持生命的能力。2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的能源,它通过绿色植物如茶树等的光合作用,将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的生物能。3生态系统中每一次循环,都比前一次循环有所提高和发展,这就是自然界越发展越丰富的依据。只有生态茶园才能维持真正的生态平衡,使茶叶生产得到持续发展。

    2 目前我省普洱茶生产地区茶园存在的环境问题

    2.1 大面积单一物种,病虫害防治的难度大。

    几十年来,人们为了从茶叶生产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一再扩大茶园面积,并且尽可能地进行密植,使得现在的茶园大多为大面积单一种植茶叶。这忽视对自然生态系统环境的保护,使生物链结构受到影响,生态环境趋于简单化,使茶叶的病虫害易于流行、扩散。现在中国已记载的茶树病虫害的种类已多达820种,病虫害每年给茶叶生产造成大约15%的产量损失。而大量使用农药杀虫,虽然可以得到高产稳产,但这使茶树和周围环境受到污染,还削弱了茶园中有益生物的作用,并且病虫的优势种群不断演变,导致农药越用越多,虫害越治越重的恶性循环。三“R”问题(残留量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和再猖獗Resurgence)越来越突出。

    2.2茶园中农药、化肥污染逐年恶化。[3]

    几年前,云南省茶叶的农药残留量为全国最低,但是,今年来,随着普洱茶逐渐受到消费者的亲睐,消费量逐年增长。因此,为了提高鲜叶产量,茶叶生产过多地依赖于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以及其它人为的措施,这不但浪费资源,而且还造成许多环境问题,如污染水源、污染大气,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茶树害虫的天敌等,同时还带来茶叶产品中农药残留,茶叶产品风味下降,消费者的健康受危害等多种问题。其中,普洱茶中农药残留的控制与管理是近年广大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也是普洱茶外贸中的突出问题。加入WTO后,我省茶叶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目前,各国都明显地扩大进口茶叶检测农药的种类,制定越来越严格的MRL(最高残留限量)。随着消费者的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对普洱茶的选择已不只是单纯追求“色、香、味、形”,而更加关心其有无农药、化肥及其它有害物质的污染,即关心其卫生安全状况。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无公害茶的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及其审批程序。不改进茶叶的卫生安全质量将会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将失去市场。在外贸上,据欧洲茶叶委员会对出口欧盟茶叶检测结果,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有相当一部分超过欧盟标准。一些茶叶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如欧共体和美国、日本等国都扩大了农药检验的种类并大幅度降低茶叶中的农药最高残留量(MRL)。这将对我省普洱茶出口构成重大威胁。如不改善卫生质量,导致普洱茶出口量下降,势必影响部分茶农收益和山区农民致富,最终影响普洱茶的持续发展。

    2.3 山地茶园造成的环境问题

    常言道“高山出好茶”。我省的大部分茶园位于丘陵或山间地,并有逐步向高海拔地发展的趋势。大理州云龙县成功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地区发展茶园,改写了教科书2200米的临界海拔。在这些地方,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对茶树生长非常有利。但是这些地方原本大多是森林或多物种的自然地带,它们对维护周围的自然生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茶园在保持水土方面比一般的经济作物园好,但毕竟茶树是小乔木或灌木型为主的低矮植物,地上及地下部分的生长范围有限(尤其是新茶园开辟及老茶园的改植换种的最初几年),其水土保持的能力或其他维护生态平衡的能力远不及一般森林。山地茶园是占据山地却不能替代森林的生态效应。因此大面积连片的山地茶园,常常造成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恶化。

    3建立生态茶园基地的措施[2][5]

    3.1 统筹安排,合理选址

    生态茶园是个开放的系统,其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生态环境。生态茶园宜选在生态环境较为优越的茶区建立与发展。为此,应对茶区的山、林、水、路等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尽量保护茶区原有的树林、植被,不宜植茶的陡坡、山顶、山脊、山脚、沟边及空隙地等大力植树造林;茶园四周、风口设置防护林带等,以不断改善宏观环境条件,创造一个适宜茶树生育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农、林、牧、渔的平衡。

    除此之外,建立生态茶园园址还应符合以下标准:①茶园应远离工业区、城镇、交通干道,基地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②茶园土壤背景及理化性状较好,没有严重的化学肥料、农药、重金属污染的历史。③生产基地的空气清新,生物植被丰富,周围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④生产基地的生产者、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生产技术基础,规模较大的基地,周围还要有充足的劳力资源和清洁的水源。

    3.2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结合

    国内外生态茶园建设方面的实践,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如湖南的柑桔茶园、江苏的湿地松、梨桃复合茶园,安徽的乌桕、杉复合茶园,甚至葡萄—茶树—食用菌立体栽培模式复合茶园等。我省的部分茶区,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如胶茶复合茶园,樟茶复合茶园,橄茶复合茶园等。这些生态茶园模式的建立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值得各地引鉴。

    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组合,是生态茶园的主要组织形式。一般按林--茶—草的主体种植模式,在茶园内纵横交错种植高大乔木为茶树遮阴,树种可选松、杉、千丈、岩桂等,茶树下种牧草或其他作物,减少杂草危害,发展养殖业,减少病虫危害,降低农残。茶树植株低矮,在湿度大,直射光比率小,漫射光比率大的环境中,如荫蔽度40%左右,透光率45%左右,生长良好,并且芽叶嫩,品质好。因此可以通过在茶园中种植乔木、梯壁上种植匍匐性或矮生植物以及茶园周围种植防护林,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一方面使茶园的生物种类增多,个体数量减少,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增强茶园中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以抑制病虫害的扩散;另一方面茶园植被增加,可防治水土流失;同时还有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并且茶园中还可引进鸡、兔、牛、羊等动物放养。复合茶园在创造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内生态茶园方面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对物种的选择,尤其是高层树种的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悠关生态茶园建设的成败。云南茶区宜选择能与茶树共生互惠、主杆分枝部位较高,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或能扬茶树之长,避茶树之短,适宜当地种植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速生树种。目前应广泛征集、鉴定符合一定条件的林果树种,以筛选出优良树种,供生态茶园搭配种植。适宜云南茶区种植的高层树种有梨、柿、桤木、香樟树、橡胶树等。高层树种的种植密度,也是关系到生态茶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因子,直接影响着生态茶园的结构与功能,应依据树种、茶树发育阶段和季节的不同而灵活掌握。

    总之,凡能改善茶树生存与发展的因子,皆可组合进生态茶园系统中。高层树种的种植密度,也是关系到生态茶园成败的关键因子,直接影响生态茶园结构的分布与功能的发挥。其设置应以创造适宜茶树生境条件为准则,并据此依不同树种、茶树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季节做适当的调整,以优化生态茶园结构,提高茶园系统整体产出功能。

    3.3选择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是优质丰产的基础,也是提早采茶的前提。根据当前我省茶叶市场向普洱茶发展的趋势,精心选择一批丰产性好,品质优的国家级、省级良种,如云抗10号,云抗14号,清水3号,凤庆3号,凤庆9号等。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普洱茶生产企业,为了加工出更多的普洱茶成品,不管晒青毛茶原料是由什么品种茶树鲜叶加工而成,只注重普洱茶产量,严重影响的普洱茶的市场秩序。要实现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用云南大叶种来加工晒青毛茶,这样才能保持普洱茶的品质特点。

    3.4采用农业技术措施,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生态茶园不是简单的自然农业回归,它应用等高种植和合理密植等茶树高产栽培技术,采取茶园铺草、地表覆盖有机物,利用山草残茬或刈割绿肥等铺在茶园行间,试行少耕或免耕,减弱地面土壤侵蚀,增加水分渗透,稳定土壤温湿度,增加土壤肥力与生物活性,促进茶树生长旺盛。生态茶园基地应尽量远离常规农业园地,或在其与常规农业园地交界处应有足

    够宽度的缓冲区或隔离带(宽度大于100

    m),以自然山地、河流、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树林或作物隔离,但隔离带上若种植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

    4 生态茶园管理的关键技术[6]

    建国以来,在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和生产者的潜心研究下,茶树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生态茶园建设在实践中也日趋完善,为生态茶园的建立和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4.1土壤管理技术

    土壤是生态茶园生产的基础,保水、保土和培肥土壤是生态茶园土壤管理的中心环节。据调查,一般坡度为5度的幼龄茶园,每年表土的冲刷量可达3-8吨,而坡度在20度的幼龄茶园则高达10-20吨。土壤冲刷丢失了茶园中最肥沃的表土,使土层变薄,心土裸露,导致茶叶产量低,品质差。这是不符合生态茶生产要求的。因此,生态茶园土壤管理强调以下技术措施:1、茶园四周建隔离沟,修筑等高梯田,茶树等高条植;茶园内修筑竹节沟,防止水土流失。2、建立良好的茶园树冠等生物覆盖面,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土壤,增加雨水渗入,减少径流量。3、茶园铺草,对常规种植的1-3年生幼龄茶园和重剪、台刈等改造茶园,以秸秆、草料等有机物覆盖土表,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培植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和抑制杂草滋生。4、合理耕作,对于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的措施;对于土壤板结,杂草较多的茶园,土壤浅耕与锄草相结合,深耕与施基肥相结合。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理论基础。

    4.2有机肥无害化处理与施肥技术 [4]

    生态农业既不是传统自然农业,又与常规农业存在很大区别。生态茶园除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和增效剂外,还必须遵循生态茶生产施肥原则对各种有机肥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应掌握以下原则: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氮肥,氮磷钾肥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要施用堆肥。堆肥的原料主要来自动植物残体、排泄物和废弃物等,使用前必须在49℃-60℃温度条件下堆制发酵处理数周,堆制的过程不仅能杀死有害病菌、虫卵、杂草种子和降解部分农药残留等,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而且还可提高堆肥的肥效。(2)种植绿肥:绿肥是有机茶园的重要肥源。种植的绿肥品种要因地制宜,并要避免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其中以固氮能力较强的豆科绿肥为好。为提高绿肥的肥效,应在绿肥生长开花初荚时刈青或翻埋入茶园内。(3)茶树修剪枝叶回园:修剪枝叶含有茶树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除部分粗老枝杆外,应就地作为茶园的覆盖材料。(4)施用饼肥和生态茶专用肥:各类饼肥和生态茶专用肥的养分含量高,便于运输,这对交通不便的山区茶园更为有利。商品型生态茶专用肥必须经颁证机构认证或认可后才能在有机茶园使用。除动植物来源的有机肥外,生态茶园也允许使用一些天然的矿产肥料,如磷矿粉、矿产钾盐(无水钾镁矾)、白云石粉和矿产硝石等。天然硫磺和一些微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铜、硫酸锌、钼酸铵(钠)和硼砂等在缺素条件下也可使用,但微量元素肥料只能作叶面肥有限制地喷施。

    4.3生态茶园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7]

    生态茶园尽量杜绝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剂,即使使用,要在国家相关规定范围之内。一般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的措施及与某些生态农业允许使用的天然化合物来防治茶园病虫草害,其中某些天然化合物仅在其他措施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4.3.1.农业防治

    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减少和防治茶树病虫草害是有机操作的基本要求,如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可改变病虫生长的适应环境条件,并把部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适时锄草与耕作可减少那些与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的病虫为害,同时可减少杂草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适当间作也可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减轻病虫为害;合理施肥可改善茶树营养条件,提高茶树抗病虫的抵抗力及补偿能力。

    4.3.2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使用生物农药(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生态茶园首先要求加强天敌保护,促进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同时,通过人工大量繁殖、释放天敌和病原微生物,如绒茧蜂、

    赤眼蜂、草蛉、食虫瓢虫、蜘蛛、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和茶尺蠖病毒等。目前,已经成功研制出了防紫外线茶尺蠖多角体病毒,Bt及其混合制剂,并已在有机茶园大规模推广应用,对茶尺蠖、茶毛虫、黑毒蛾和茶蚕等害虫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对于生物农药来说,除了有机农业生产标准中列出可以使用的生物制剂以外,其他商品性的生物农药也必须经颁证机构认证或认可后才能在生态茶园使用。常用的有辣椒水、烟草水、除虫菊、鱼藤酮、印楝素、植物油乳剂、矿物油乳剂、松脂合剂、肥皂水、洗涤剂水和糨糊水等植物性物质或制剂防治蚜、螨、蚧、蝽等。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种间信息物质。昆虫生长调节剂被称为第3代杀虫剂,具有选择性,对昆虫有效,对人畜安全。

    此外,还可利用农事活动。如调节土壤、田间小气候,控制有害生物及其天敌种群的消长;合理施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灌溉、排水改变田间环境条件,部分杀死土壤中害虫。

    4.3.3物理机械防治

    即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包括人工捕杀和灯光诱杀;性外激素诱杀,破坏害虫的正常生理活动,以及改变病虫适于生存的环境条件等方法,降低害虫密度。

    4.4加强管理,定期修剪。

    每年茶叶采摘结束后,对茶园进行深修剪,修剪高度比上年的剪口提高2至3厘米,减少虫源,控制虫害。此外,通过修剪,还可以把剪下来的大量枝叶就地回田覆盖于茶行内,作为有机质的补充原料,可大大增强肥力,促使茶叶高产优质。

    4.5杂草防治

    我省茶园杂草达70多种,生态茶园杂草防治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可以使用物理与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在防治中也要考虑到杂草的有害、有利的两重性,对茶树危害较大的如白茅草、蕨类、肛板归、小竹等宿根性或多年生小灌木要彻底清除,而对一般杂草不必全部防除,低密度的杂草不会对茶树生长构成影响,反而有利于保持水土。有机茶园杂草防治主要方法:

    ①物理和机械防治:包括人工除草,割草机切割,行间中耕,火焰中耕等。上述防治掌握在杂草处于未结籽状态。这样有利于减少杂草种子的传播和蔓延

    ②行间覆盖:

    茶树以条栽为主,随着茶树的生长,行间距缩小,杂草的发生量相应会减少。如果行间使用作物秸秆、茶树修剪物等进行土壤覆盖,可以进一步抑制杂草的萌芽和生长,同时对于保持水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良好的效果。③生物防治:从食性层次来看,杂草是供食者,许多昆虫、病原体、脊椎和无脊椎动物对杂草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运用昆虫控制杂草的繁殖有成功的例子,如引进叶甲防治水葫芦。茶园杂草可以通过在茶园中放养山羊、猪、旱鸭、鹅、火鸡、鸡及牛等食草动物进行生物防治。

    5生态茶园的发展前景[8]

    生态茶园近年来在我省主要的产茶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加入世贸组织,给我省茶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普洱茶,我国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75%以上,任何国家都无法取代。但是,越是赢得发展的时候,越是我们应当加强产业基础的时候——基础扎实了,发展后劲就越有保障,就越能抢占高地,赢得生机。在发展面前我们保持了冷静、保持了清醒。从国内形势看,云南普洱茶业去年是一枝独秀,知名度如日中天,但是面临的同业竞争依然十分激烈;与此同时,消费者在看中云南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在多方面产生更高期望值,这也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从国际茶市的发展变化看,云南普洱茶畅销20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是两年前继日本提高茶叶检验标准后,欧盟也提出极高的茶叶进口要求。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此外,从决策时机的选择上看,目前云南普洱茶已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相关质量标准和实物标样将进入全面探索阶段,云南茶业即将进入依法治茶历史阶段,在这个时候回应国内外茶业发展新形势要求,抓住茶叶生产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而构筑生态茶园这一新高地,是十分适宜的,也是颇具远见的。因此,开发生态茶园是云南茶业发展的新趋势,生态茶园优势,再发展成经济优势的过程中,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茶园既符合普洱茶的安全需要,又可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污染。通过生物农药、有机肥的推广与应用,全面消除了茶园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不仅提高了普洱茶品质,同时由于茶园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天敌数量明显增多,减少茶农投入,普洱茶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21世纪茶园建设的主导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锐等。茶园生态建设的几种模式。云南农业,2002,(11):18

    2 张文锦等。谈福建茶园生态建设的技术途径。福建茶叶,1998,(4):20-22

    3 王云,李春华等。防止茶叶农药污染的措施。福建茶叶,2000,(2):40-41

    4 方华春。无公害茶园生产技术研究综述。茶叶科学技术,2000,(2):1-3

    5 张勇帆。闽东无公害茶园建设技术措施。茶叶科学技术,2001,(4):36-37

    6 陈信石。浅谈常规茶园转换无公害茶园的生态建设及技术。茶叶科学技术,2005(1):29-30

    7 高旭辉,胡贤春。无公害茶园病虫草害控制原理及技术。中国茶叶加工,2005(2):42-44

    8 华再欣。建立无公害茶园 生产茶叶绿色食品。中国茶叶加工,1999(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