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福佳集团人事电话: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及建议 - 杭州教育城域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7:36:31
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及建议
缙云大源学校 褚福奎
来源:杭州教师教育网(2009-10-19)  发表日期:2009年10月20日

摘 要: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赞同和支持。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认识不到位,准备不足,换汤不换药,收效甚微,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一、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也实践多年,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行为中还存在着很不足。
(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曾使用过老教材的老师,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他们总是沿袭传统教学,埋怨新教材不适合国情,不适合农村实际条件,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机械记忆,生怕少讲学生就不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总是不情愿接受,经常发牢骚。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抓升学率上。节假日补课,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负就是减少学生学的内容而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把发展学生的特长,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都认为是学生减负,老师增负。认为现在教材简单,学生条件有限看不懂教材没法预习。还有些年轻教师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师生均减负,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是绝对没错的。原因是受部分学生家长\社会上少部分人和某些行政领导压力也有关,因为他们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还有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等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发展,城乡教育差距逐步明显,直接导致了农村初中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投资基本上向城市一边倒,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初中教育经费不足是目前普遍现象。以前,城乡初中相差不大,广大农村初中日子过得还可以,教学质量也不错。农村教育费附加取消后,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初中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建学校没钱,添置教学设备、教学仪器没钱,开展教研活动没钱。然而与此同时,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悚目惊心。如一些老校舍完全可以经过维修重新利用,然而有关鉴定人员怕承担责任,夸大其辞地把这些校舍判定为危房并勒令封门或拆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那些还没有创下省级教育强县的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是很少很少,即使是教育强县,某些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多面体教室等残缺不齐的也比比皆是。实验器材缺乏,演示实验很难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基本没做。
2.师资力量薄弱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农村初中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仍是十分突出的问题。(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从教师来源来看,有民办教师转正的,有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大部分是初级的。(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收入差距悬殊,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发展迅速,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使得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升。
3.课程资源开发受限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大力开发课程资源,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初中,因偏僻落后,缺乏经济支持,教师能力水平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学生学无兴趣,课程资源的开发陷入了重重困境。
(三)教学教研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育最终还是得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农村初中管理不善是制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人的因素是一切事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目前,农村初中一部分校长是以前任命下来的,有好多素质不高,观念落后,不图上进,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上课,不参加周前会,把自己变成行政领导,只想如何保位置或升官,精力用在拉关系拍马屁上,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聘任中层干部不怎么考虑能力,反正农村无法与城镇相比,学校教学管理松散,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工作只要能够应付了上面就没事。另外,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搞品牌,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暗中鼓励这些学校拼命在农村初中挖生源、挖教师,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在这样情况下,学校要上质量、上档次成了一句空话。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其实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农村初中教育沿袭传统教学,依然是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而在农村中初中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怕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初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相当大,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二是上代监护。两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因为祖孙辈年龄差距大,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力不从心。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或寄人篱下的感觉。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另一种情况是学校老师都没什么办法沟通的,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结果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初中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这种现象与监督总体弱化有关。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孩子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
二、解决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理念更新
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要优化课堂。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过程为主体,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学习。评价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和反馈信息的能力。二是要重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只有启发引导学生学,才能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才能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探索求知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与知识发生碰撞,从而激起联想,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教只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难以获取能力。知识并不代表能力,我们教给了学生一些知识,但学生最后剩下的应该是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知识。三是以传授方法为宗旨。好的方法包含着巨大的智慧。因而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应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在探究结论的过程中“习得方法”,“习得规律”。四是以民主为手段。课堂教学要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应尊重老师,老师也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只有树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于质疑,敢于争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入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氛围。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大中小 如何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一要建立一套动力机制。个别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通过个人的内驱动力来实现的,而多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则需要外部动力系统的支持。学校要让教师爹外出学习进修、培训或学历提升,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知识水平,对参加学习的教师,学校按比例报销学费,保障福利待遇;对教师学习、教学、考勤、科研、学生评价等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和晋职的依据。学校开展各种校本研修,如青年教师拜师制,通过网络、讲座培训、教学观摩等方式构建学习平台,让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农村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学校要从教育、管理、评价等方面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力求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使教师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摒弃过去那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依据的做法,大力倡导教研之风,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尊严,赋予教师一定的民主参与决策权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互评,家长、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种环境不仅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也需要变革教育体制与管理。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个性的有一定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倡导人本主义,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师生真诚相对,相互理解,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端正办学理念,创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校教育环境。
(五)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强调师生平等,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围绕素质教育主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倡导合作学习,以内涵发展创特色的办学模式,提倡体验性教学。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六)完善教育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增强效益意识,着力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牢固确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明确管理要求,创新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责任,以依法、规范的管理维护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以创新、精细的管理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注重人才强教,着力提升队伍建设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落实保障措施,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继续扩大优化教育资源,确保教育持续发展的空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教育需求。为农村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上的帮助,切实做好送课下乡的工作,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初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初中生有自己自然和生活环境合作潜在优势,有较多机会观察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农村教育的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他们,为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努力。校本课程开发要有特色,研究如何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是目前农村初中教学工作的关键。现在,这一工作可以说还是空白,是农村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也是影响农村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充分挖掘和使用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大有空间的。
(八)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农村初中学生较城市生活苦,行为习惯差较多,特别是是留守、家庭畸形学生,他们在对待问题走极端比较严重。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教师的管理着令教师头疼。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有些教师采用压制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后恩威并施。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教师还要学会做学生的“父母”,做学生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学生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三、几点思考
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需要通过农村教育的发展来培养。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其改革和发展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工程。只有在全社会的重视下,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能够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农村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现状的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倾我们的力量来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