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桥国际 饭店:谁来解开初中教育“千千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5:32
谁来解开初中教育“千千结” (《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北京八中初中部的教育思考之二》,张凤兰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期盼 佚名/摄 快乐 佚名/摄

  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你认为这样让他自由是浪费了他的时间吗?恰恰相反,这段时间是用得非常恰当的……

  ——[法]卢梭《爱弥儿》 

  编者按:

  初中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学生不仅要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也要为其一生的成就奠基。

  然而,正如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温彭年所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初中仍处于两难中:一方面是理想化的选择——实施素质教育的愿望和被认同的希望;另一方面是功利的选择——考试指挥棒下淘汰式的教育。两难中,我们不可能一厢情愿地搞素质教育,因为孩子升学是广大父母最大的愿望。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在两难选择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实现‘育人前提下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找到了这个结合点,也就找到了为初中教育‘解结’的关键所在。”

 

  张凤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却咏梅 实习生 伏煦

  记得《理想国》里有这么一段话:“当某个人喜爱某样东西时,他是喜爱这样东西的全部,还是喜爱它的某个部分而不喜爱它的其他部分?”答案是全部。那么对一位好老师而言,你是热爱全部学生,还是在关注好学生的同时放弃那些“顽劣”、“愚笨”的学生?

  没错,答案当然也是全部,除此之外,眼前这位话语不多、乐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北京八中初中部校长张凤兰还把对问题的认识提炼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做一位好老师要有耐心,教育是一个过程,它不会立竿见影。要有爱心,孩子的心智并不成熟,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对孩子的爱要始终如一。要有智慧,怎样才能培养出好学生?除了耐心、爱心,更要有智慧。”

  好老师,其实是……

  作为北京八中初中部的教育思考之二,《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书的主角由校长置换成了教师,大量真实生动、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案例支撑着全书的理性思考。张凤兰是怎么收集到这么多资料的?这背后的故事让人不免好奇。

  原来,北京八中初中部的教师要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张凤兰在每一个场合都强调教师加强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很多事情都是你先想明白了,才能够干明白。八中面对的学生和家长群体也迫使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信服从何而来?一定是教学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张凤兰认同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作为领导,她常常是非分明地表达自己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那么,张凤兰心目中的好老师要符合哪些标准?

  张凤兰说,好老师就要德才兼备。首先一个老师师德要好,要爱学生。爱学生不能只是一句空话,不能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感兴趣,而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她经常向教师们明确表达这样一个看法:“一个学生在初中的3年发展不好,这个负面影响对于八中来说或许只是百分之零点几,但是对于他的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只要家长和学生选择了八中,我们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尽最大努力让所有的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当然,一个好老师仅有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过硬的教学技能,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张凤兰不失风趣地说:“最高级的飞行员是全天候的,什么气候都能飞。那么借用飞行员的提法,最好的老师就应该普通班和实验班都能教。能把实验班教出成绩的老师是优秀的,能把普通班教得出色就更有本事。”在八中初中部,普通班和实验班的教师配备也是交叉的。“教育公平不仅存在于教育外部,也存在于教育内部,教育内部的公平表现在课程设置、班级管理、教育观念、教师态度上,这比教育外部的公平对受教育者的意义更大,而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零压力、无负担地放开去教学?这对于很多学校的教师来说,可能有一些难言之隐:升学率如何保证?校长是否认同我的工作?奖金和评优又会怎样……对此,张凤兰的做法显得颇为开明:为了缓解初三教师的压力,她说出“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影响你们在我心中的优秀地位”这样的话。她并不把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声明评教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提高,张凤兰说:“老师们放开了,潜能自然就发挥出来了。”

  好学生,其实是……

  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到博士,初中教育在整个教育链条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孩子在这一时期可塑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现得尤为明显。孩子往往急剧变化,初一刚来时还戴着红领巾,满脸天真幼稚,而到初三毕业,成熟已经写在了他们的脸上。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没有弄明白就被淘汰下去了,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因此,要培养人,必先研究人。研究透了这些急剧变化和具有多种“不稳定性”的孩子,教育才能够有的放矢。在吃透学生这方面,教师甚至要比吃透教学倾注更多的心血。在八中初中部,许多教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张凤兰说,研究学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有时候这种研究还要深入到心理学层面。

  好学生仅有优秀的学业成绩是不够的,还要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相应地,八中初中部也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在学生会上表扬的不只是考高分的学生,还有那些在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独特专长的学生,擅长撰写研究性论文的特优生,极具爱心、把艾滋病致孤儿童接到自己家里的学生……在张凤兰看来,对学生良好的个性给予充分肯定,也能从侧面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接触过一个学习并不是很好的学生,他在运动会上破校纪录受到老师肯定之后,在学习上也开始主动找老师问问题。”

  总体来说,八中初中部的生源是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因此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对于优秀的学生,要使他们“从优秀走向卓越”,对于那些难以成为卓越之士的普通孩子,也要合理地期待,告诉他们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做到位就是成功。看来,做一名八中初中部的学生是一件挺幸福的事,他们只须尽己所能,而不必如很多人所想的那般拼命厮杀。

  好家长,其实是……

  洋洋是一名初二女生,平时她爱说爱笑、成绩不错,可前几天却表现异常,上课总是走神。回到家也懒得和父母说话,吃饭也很少,父母以为她病了,关切地询问,她却丢下一句:“你才有病”,弄得父母不知所措。后来,学校的心理医生在与家长和班主任沟通之后找到了原因,原来洋洋是对一名男生产生了好感……由于家长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洋洋很快认识到自己是自寻烦恼,不久,她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诸如此类的案例让张凤兰意识到和家长一起战斗的重要性。几年来,八中初中部的家长学校开办得有声有色,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度过青春期,学校召开“分角色”家长会,女生家长会要母亲参加,男生家长会父亲要来,主题分别是“做一个美丽的女孩”和“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面对中考,初三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压力都很大,学校组织的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你的心事我知道”,让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参与进来,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家长轮流发言等方式说出各自的心里话,让心理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中雪消冰融。一位学生在班会结束后说:“它使我们烦躁不安的心踏实下来,我知道了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有很多人在支持我、帮助我,而且父母老师还是了解我们的。只要心理没问题,凭我们班同学的智商,是不会被别的问题难住的!”

  优秀的学生都是相似的,“问题生”却各有各的问题。张凤兰说,“问题孩子”的问题往往出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孩子的懒散、自私、孤僻、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和不当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因此,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忽略的一环,家长和学校要相互配合与信任,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孩子的发展。

【专家分析】

  什么是好老师?好老师的评判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学生不知道,他们也不愿意知道,因为学生评价老师有自己的眼光、情感、尺度和标准。

  育人智慧从何而来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田京生

  与张凤兰相识10多年,我一直钦佩她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深层次问题的洞察理解、对朋友的坦率真诚。最近,我读了她编著的《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北京八中初中部的教育思考之二》。她用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大量朴实的案例,诠释了学生在初中阶段成长的全过程,并特别论述了教师在学生这一成长阶段的重要作用,那就是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帮助学生规划成长道路,鼓励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推动学生走向阶段的成功。我想,这就是培养好学生的答案,也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带领学校走向卓越的答案。

  什么是好学生?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习好的学生”,或干脆是“成绩好的学生”,这显然是片面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好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遗憾的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德育、体育、美育偃旗息鼓,只剩下智育一枝独秀。

  我曾多次经历了一些优质学校的招生人员对“见义勇为”、“孝敬老人”、“热爱劳动”的学生不屑一顾,因为那换不来100分和升学率。看来做个好学生不容易,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也不容易啊!其实,学生本无“好”、“坏”之分,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家长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国家的好公民,至于个别人后来走了歪路,那也是受到了后天的影响,而不是“人之初”的问题。张凤兰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是规律的总结,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好学生的培养要靠好老师的努力。什么是好老师?好老师的评判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学生不知道,他们也不愿意知道,因为学生评价老师有自己的眼光、情感、尺度和标准。

  记得我大学毕业时,初次进入到我任班主任的班级,扑面而来的是学生欢快的笑脸和热烈的掌声,我不解原因,后来才知道教导主任怕我管不好学生,事先对学生们进行了介绍:新来的班主任会打球、照相、下棋……原来学生们欢迎的是一个青年教师的爱好和活力,而不是其他,这就是学生看老师的角度。如果每个老师能教好一门学问,说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成长中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再有些童心和与学生共同的爱好,就是一个好老师了。《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书中的老师们,其实是那么平常、那么简单地做他们应该做的事,他们说了、做了,学生们听了、学了、感动了,于是教育就奏效了。我以为越简单的事越实在,越坦诚的事越有效。简单、坦诚是育人智慧的体现,张凤兰和八中初中部的老师告诉了我。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西城区的初中学校建设始终坚持4个原则:

  一是坚持“全面育人”的原则。面对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我们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面向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当时被称为“三全思想”。

  二是坚持“办有特色”的原则。办有特色与全面育人是一致的,全面育人是对每个人,办有特色是对每一所学校。学校的历史积淀不同,发展道路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形成了今天的办学差异。我们提出学校要有特色,就是要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但要把差异变成促进学校发展的积极因素。西城外国语学校20年前是一所“基础薄弱校”,但是它坚持外语教学改革的特色,如今已经成为具有示范性的优质学校。

  三是坚持“均衡发展”的原则。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全民性、公益性的要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城区存在一批校舍破旧、设备陈旧、管理水平差、教师能力差、学生素质差的学校,我们称之为“基础薄弱校”。北京市下大力气提升“木桶短板”,到1998年底,西城区率先提出“不存在基础薄弱初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干部、教师,总结了一批经验。新世纪以来,西城区提出“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不仅要提升“木桶短板”,更注重各类学校均衡发展,优质学校在保持优势的同时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中间学校要通过“内强队伍、外塑形象”,提升自己的品位,相对薄弱的学校要通过支持、调整、“联姻”、团队等方式进一步改变面貌。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上世纪80年代,北京八中首先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20多年的探索与追求。四中、三十五中、一六一中等学校不墨守成规,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上创造了好的经验。目前,西城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正在签署协议,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共同举办实验中学分校和三帆中学,加上两年前西城区人民政府和北京教育学院共建教育学院附中,这些创举必然会对西城区的初中教育产生历史性影响。

【教师讨论会】

  将学生带入多元发展的百花园

  作为教师,面对孩子的初中阶段这一承前启后且担负着升学任务的重要时期,究竟应该怎么办?是继续把孩子“圈养”在考场,还是“放养”在素质教育的百花园?下面几位一线教育工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央教科所王晓霞:我要孩子生命全程的升学率

  我认为应试能力只是孩子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虽然重要但远非全部。因此,我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这才有了女儿在小学时凭借自己的音乐天赋当了整整3年小音乐老师的幸运,以及初一刚入学就凭借校园主持人大赛脱颖而出,并毛遂自荐当上了学校中英双语主持人的成功经历……但初二时,女儿的班主任好心发出了叫停一切课外活动、一心准备中考的忠告。我舍不得中断孩子刚刚培养起来的各种特长,也见证了女儿通过参与各种课外活动获得的健康成长,只好央求班主任允许孩子继续参与各种活动,并表示升学责任自负。

  面对中考升学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现实,在常人看来,我的要求不仅不识时务,甚至有些铤而走险。可是,我深知自己要的不仅仅是孩子某个阶段的升学率,还有孩子生命全程的升学率;不仅仅是孩子应试能力的单一发展,还有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某些素质如果不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错过了最佳发展期,日后再受到高考和就业压力的冲击,即便孩子能够成为制造高分的机器,也永远失去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悔之晚矣!

  北大附中靳春丽:体验式教育让学生走向优秀

  一次精心组织的活动往往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分工协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我的一个学生在自己的随笔里记下了参加“回眸远古生物”考察活动的感受:

  当我得知应悦是挖化石活动的组长之一时,对他并不抱有太大希望。至少在我看来,一个组长必须组织能力强、很强硬,喜欢大喊大叫以鼓舞士气——像球场上的杰拉德那样。虽然应悦这个人非常好,但似乎腼腆了些。

  没想到活动当天,应悦不乏领袖气概。在拿到关于博物馆的知识考卷后,他并不像有些组长那样自己承担全部苦工,也没有将全部苦工都推到个别组员身上,而是分工明确,将答卷分发给各位成员共同完成。在随后采集化石的行程中,他非常关心我们这些组员……最终我们组竟被评为最佳团队。

  文中提到的组长应悦平时在班里默默无闻,学习成绩也很一般,可这次活动中他却表现突出,带领本组荣获了最佳团队称号,他本人也因此变得更阳光、自信了。即使在初三备考的紧张日子里,他也从未丧失过信心,经常主动到年级办公室问问题,成了每位任课教师眼里不折不扣的好学生。

  这位写文章的同学显然也通过这次活动收获了很多正面体验:对本以为很了解的好朋友有了新的评价,这也许会提醒他以后不能对一个人妄下断言;组长的很多做法都让他有了很大的触动,也许这也会成为他以后行事待人的准则;身处一个温暖团结的集体是件让人愉快自豪的事,也许在以后的小组合作、班集体活动中他会更积极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珠海三中卢素玫:教育梦想能否照进现实

  我赞赏《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书写到的:“在教育内部最大的公平就是因材施教,既不扼杀天才,也不揠苗助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作者强调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改变的作用,这就是教育本来应有的形态。

  作为教师,我深知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我也深知,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着高度热情的人才可能有的这样的智慧和爱心。而这样的高度热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校里“向卓越进发”的学生,因为在今天的学校里,教师的辛勤付出要被看见也许只能通过一项指标,这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你的学生考得好,你的努力就被看见了,考不好,你的努力也许就被抹平了。在名校,有大量“向卓越进发”的学生,教育效果大多可以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中直接体现出来。而在普通学校,“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在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的教育效果,没有大量的优秀学生作为基础,就很难以分数的形式呈现,也许教师艰难的付出和努力就无法显现。

  粗放的功利性评价标准也许抹去了很多教师长时间的辛勤努力和艰难的付出,也就很难让更多的教师坚守对自己工作的那份尊重和热爱。当这样的坚守不复存在的时候,教师也许就只是一个谋生的行当,失去它的厚重感和神圣感。走进学生心灵的做法失去了依傍的理由,教育就只剩下教书,变成像竞技体育一样的竞技教育。更进一步想下去,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在从小就经历的竞技教育的“丛林战争”中体会到的又会是什么呢?

【精彩书摘】

  教育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唤醒

  ■北京八中初中部 张凤兰

  将每一个学生研究透,将教育理论的精神吃透,再将这种种思考凝结而成的甘霖播洒在每个学生身上,是张凤兰带领一所初中学校践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方法,她的《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北京八中初中部的教育思考之二》一书通过对众多小案例的扎实分析,清晰地诠释了“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大主题。

  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

  孩子A的父母离异,他的学习习惯不好,上课时从不敢看老师的眼晴……对这个“后进生”,刘颖老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

  我发现A画画很好,于是就以此为突破口,让他加入了板报小组。这样一来,A的绘画特长很快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从A最擅长的方面帮助他树立全方位的自信。在一次谈话中,A告诉我,其实他也很想学好数学,但是自己基础不好。A还说最怕老师提问,什么都不会,同学肯定笑话他。听了A的这些话,我们达成了一个协议,我上课一定会选择简单的问题提问A,而他要做到上课时尽最大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抬着头、看着黑板专心听课,回家后认真复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A的数学成绩果然有了些许提高。

  试想,如果刘颖老师没有发现这名学生的特长,而是按照八中初中部学生的“一般水平”教他,甚至对他提出力不能及的要求,这名学生目前的状况将是怎样的?在优秀学生云集的八中初中部,这样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但是,只要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教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场”

  一个初一的孩子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星期五,老师公布了数学单元测验的成绩。我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很有把握,可卷子发下来后我却傻了眼,58分!就算我自己心态再好,也承受不住如此打击。放学后,心灰意冷的我独自一人推着车往外走,在校门口遇见了张校长。我用低到不能再低的声音说了一句:“张校长好。”本来我以为校长不会听见,更何况她旁边有一个老师在和她聊天。我正准备绕过她们,没想到张校长一回头,微笑着说:“你好!回家吧,路上小心点啊!”我睁大了眼睛,过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在我想说一句“谢谢您”时,张校长已经走远了。

  路上我一直在想着张校长的那句问候,不知为何,我的那个心结似乎也在慢慢地解开,这声问候成了我永生难忘的回忆,因为这是我经受打击后的第一声问候……

  我和这位同学的家长可能都不会想到,自己当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学生有如此深刻的感受,这值得我们老师和家长很好地反思: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多么脆弱,需要我们用尽心思去呵护。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场”,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还将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不断激发和学习水平的持续提高。

  独一份儿的“初二现象”

  如果要问初中老师最“怕”教哪个年级,恐怕老师们十有八九会选择初二。在这个年级,我们常常会发现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成绩像坐滑梯一样下降,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一下子变得叛逆而难以管教……更有甚者,在有些学校,教师会发现一些不健康的书籍悄悄出现在学生的书包里,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开始和班上的学生来往,社会工作者的研究表明:14岁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

  初二是一个关键,学生的学习在这个年级可能出现巨大而且难以逆转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初二的学习状况决定着一个初中生最终能够达到的学习水平。

  初二是一个关口,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这个年级到达了一个十字路口,究竟是平稳度过还是起伏跌宕?在起伏之后究竟是回到正路还是走上歧途?这一切关系着一个人终身的走向。

  初二是一个考验,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智慧,考验着学校的管理水平,也考验着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任何一方经不住这个考验,学生的成长就会遭遇更大的挑战。

  因此,有人说,对于一名成功的初中生和一名成功的初中教师来说,初二都是“黎明前的黑暗”。我却认为,这不过是晴朗天空中飘过的一抹乌云、一阵急雨,甚至,它是学生和教师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没有必要过度焦虑,更没有必要莫名恐惧,冷静、理性、科学、机智是在初二年级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的关键词。

  (摘自《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北京八中初中部的教育思考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