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金龙汽车官网:周德文:温州“倒闭潮”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10:31
  
     7月8日,浙江人力资源市场外,一名招工的厂房代表打起瞌睡。温州市经贸局有一项对855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在鞋类、服装、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约有25%的企业因为缺工不敢承接订单
 

 

  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今年4月,温州三家当地老牌知名企业(波特曼、江南皮革、三旗集团)相继倒闭,6月中旬,又有一家当地知名企业(浙江天石电子)关门倒闭。


  媒体纷纷报道,如一颗颗重磅炸弹,温州中小企业陷入倒闭潮的传闻不胫而走,有的媒体还引用本人接受采访时表达的一些观点作为“倒闭潮”的论据。其实,我从来没有说过,也不认为现在温州中小企业已经陷入“倒闭潮”。


  上述4家企业倒闭各有原因,波特曼因过度扩张,涉足多个行业,投入大量资金后不能及时回本,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最终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江南皮革因业主欠巨额赌债外逃致使企业倒闭;三旗集团也因过度扩张,资金运转因顾此失彼导致企业濒临破产而关门;天石电子的倒闭,有人说是因巨额炒股失败,有人说是因多元投资风险失控,欠下巨额债务,老板失踪。


  可见,这4家企业的倒闭,与今年的货币政策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这4家企业的最终倒闭都是因为资金链的断裂。且背后都有庞大的民间借贷或高利贷的身影。


  这4家企业的倒闭也在温州企业界确实引起不小的震荡,不少中小企业忧心忡忡,惴惴不安,担心资金紧张状况进一步加重。


   “死亡”威胁绝非危言耸听

 


  今年一批中小企业陷入严重的困难:融资越来越难,资金链随时都有断裂的可能,利润大幅降低,生存空间被紧紧压缩,已成不争的事实。


  一位企业家朋友告诉我,最近他为贷款的事急得寝食难安。他的企业由于精心经营,发展良好,被温州市政府部门确认为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了加快发展,去年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6月底有500万到还贷日期,银行的领导答应让他还贷后重新给他放贷。这位企业家通过民间借贷,还了500万贷款,结果银行领导客气地告诉他:“很抱歉,现在银根收紧银行已没有贷款额度了。”企业家朋友一下子傻了眼,民间借贷高利息,根本无法承受,且已承诺短期拆借,马上得归还,另外银行的500万很快也到还贷期限了,怎么办?资金链一旦断裂,意味着企业就将停止运转,急得他欲哭无泪。


  贷款难,资金短缺,是温州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压力。今年1~3月份,温州市新增贷款投放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66.5%,42.9%的企业资金吃紧。最近,我们调查了11家企业,其中8家企业表示资金周转趋紧。


  温州中小企业这次的困境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困难有很大的不同。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得不到业务订单,被迫停工甚至倒闭,而这一次的困境是有订单,企业却不敢接,不愿接。


  温州东方轻工实业有限公司是温州打火机行业的龙头企业,有500多名员工,每年出口额上千万美元。董事长李中坚说,一年下来的企业利润还不如他儿子开的一个小小的蛋糕店多。现在订单的结算周期3~6个月,不仅汇率风险大,而且资金周转也等不起。今年以来他已经放弃了多个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大单子。现在企业维持运转,一方面考虑500多名员工,其中有许多在企业打拼了一二十年,如果企业关门,让这些员工失业于心不忍。另一方面也为了维护企业及温州打火机产业的声誉。


  温州市经贸局有一项对855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在鞋类、服装、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约有25%的企业因为缺工不敢承接订单。该项调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35家出口导向性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约30%。亏损面达1/4,1/3的企业保持利润率增长,这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3%,利润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可见利润之微薄。


  银根收紧挑战最巨


  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人民币大幅升值,现在升值已经突破10%。其次是通货膨胀带来原材料上涨的压力。制作眼镜原材料之一的银,已经从去年的每公斤2000多元涨到现在的3400元。


  再次是用工荒和加薪潮带来的影响。温州市经贸局对855家企业的调查,有74%的企业表示用工紧张,目前招一个普工月工资要1800元也难以招到,今年以来用工成本涨了20%~30%,也难以阻止工人的流失。


  电力短缺、限电节能,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拿温州来说,去年就实行过每周停电几天的政策。“那时是‘软停电’,目的是为了节能减排,而现在是硬停电,因为供电不够。”停电对企业伤害大,因为工人虽然停电没事干,但是为了保证人手,也必须给他们发工资。许多企业只好自备发电,不仅污染大,用电成本也要增加三倍左右。


  以上四种原因,都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困难,但是第五种原因带来的困难可能更大,这就是国家收紧银根,使原来融资就困难的中小企业又添困难。


  即使部分企业贷到款,其实际贷款成本也已接近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因为银行通常实行基准利率上浮30%~50%的政策,加上存款回报、搭购相关理财产品、支付财务中介费用等等,贷款成本自然上去了。


  因此,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解决融资问题,更倾向于寻求民间贷款,民间借贷利率大幅上涨。温州市人民银行的检测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单季上涨11.91%,比2010年第四季度涨幅高8个百分点;而事实上,民间借贷的利率,实际上呈越来越高之势,短期借款月息达到6%左右;首期贷款月息达到3%左右。企业融资成本大大提高。


  政策应盯“小”而不是“中”


  全国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努力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融资环境,实现其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建议中央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更多的支持。6月7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适度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已在让金融资源更多地向小企业倾斜,以缓解当前一些企业出现的“钱荒”现象。这是长久以来最令中小企业感到高兴的政策之一,被业界称为“银十条”。


  “银十条”还只是个框架性的东西,一些优惠条件有待进一步量化明确,比如: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究竟怎么考?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可以容忍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等,需要出台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细则。


  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处于核心地位,为中小企业解救融资难问题负有庄严使命和重大责任。但是商业银行如果仅依靠传统业务模式与风险管理理念,必将难以有效解决这个难题。这些年,政府号召,银行声称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统计的数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实际上,增加的贷款大多落实在上了一定规模有较强实力的“中等企业”身上,而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主要是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是很难获得贷款的,据全国工商联调查,规模以下的小企业90%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微小企业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因为这些真正缺钱的企业缺少抵押物,找不到担保人,也就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所以,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观念,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创新融资服务,开发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


  金融创新不能停留在书面


  建立健全完善的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早在1999年就向政府提出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2000年,协会亲自牵头成立了两家担保公司,发展到现在,温州差不多有超过300家的担保机构,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担保公司要替中小企业担保,首先就需要对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跟担保公司合作也就意味着多了一道防护线。现在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的。此外,我们还通过企业之间进行联保的方式不断牵头,在利益共享的同时也实现风险的共享。在这种联保的方式下,只要其中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其他企业就要承担连带的风险,这样就把风险社会化了,受到了银行的欢迎。


  加快金融体系的创新,应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的试点,最好能让民间资本筹建专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专业机构。对民间借贷进行规范化、合法化,引导民间资金流向专业的中小企业银行,最终投资到中小企业,丰富的民间资金一定能为中小企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减税是当务之急


  深陷困境的中小企业,在资金短缺融资难,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的巨大压力下,可以说处于苟延残喘之中,政府应切实为其减轻负担。


  近几年,我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呼吁直接为中小企业减税。目前,金融危机时期出台的一些扶持政策相继取消,中小企业涉及的税种和费用种类比之前有所上升。一位企业老板告诉我,一件报价75元的衣服,面料成本50元,加工费25元,其中就有将近7元是交税的。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中小企业实际税负超过30%,已跻身全球税负最高的地区之一。


  有关数据表明,在国民生产总值保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时,我国的税收收入平均增幅都在20%左右。


  所以,为中小企业减税有空间,减税是一项惠及面广,减负见效快的政策选择。


  一些中小企业深陷困境更加突出了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浙江、温州众多中小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所以,引进新兴产业,引进人才与技术,无疑是促进浙江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但要避免全民招商,恶性竞争。引进应有选择性,重在质量,对特号的大项目,可以“特事特办”。给予先解决项目用地,让其尽快“落地”。要将引进人才放到比招商引资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好引进人才的住房、家属落户、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通过集聚人才,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通过人才聚集,为相关产业发展孕育良好环境。要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在财税政策、银行贷款方面给予支持。

 


  (作者系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