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修仙传大电影上映:“扬州八怪”之休宁汪士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33:39

梅花册之五 册页 纸本 25.1×32.2cm 1742年 上海博物馆藏

 

“扬州八怪”之休宁汪士慎

 

节选自《读者欣赏》2009年第12期《大师巨匠》栏目

前半生之谜

清康熙二十五年,汪士慎出生在安徽休宁县富溪乡,这是个有名的产茶之地。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有关汪士慎早年在家乡的生活、求学等情况,至今仍是个谜,世人知之甚少。

据说,汪士慎平时寡言少语,与人交往时,从来不提他过去的事,也从来不提他家乡的事。按常理分析,汪士慎对在家乡时的际遇,一定有难以启齿之处。是童年或青少年时的什么事情深深伤害了他,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人们无法断定。于是,我们不得不从汪士慎留下的作品中去寻找他前半生的蛛丝马迹。

首先是汪士慎的画作。很多字画作者,在自己作品的落款中都留下自己的籍贯。为家乡“争光”也好,纯粹出于习惯也罢,但至少可以让欣赏者知道作者是哪里人。汪士慎在画作中,常常写着“富溪汪氏”,有时写“溪东外史”。由此,人们就只好在休宁的富溪之东去寻找汪士慎的居住地了。

其次是从汪士慎一生多次使用的“别号”上,后人能知道他在家可能排行老六,人们称他为“汪六”或“汪六先生”。

再次是汪士慎的诗作。汪士慎留下了一本诗集,名叫《巢林集》。在这部诗集中,一些诗作比较明显地透露出他当时的境遇。

春风香国图

轴 纸本

74.4×63.7cm

1740年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卖画置新居

37岁时,汪士慎携家带口来到扬州。在繁华的扬州,汪士慎以卖画为生的日子并不好过。在汪士慎所处的年代,社会上比较风行的是师古之风,临摹的古画在市场上比较走俏,而汪士慎的画则有浓厚的个人气息,有“师心”、“师自然”的风格,即不受拘束的发挥较多。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汪士慎的画作自然不会有很好的销路,就像他自己说的:“自笑成孤调,难堪入尘世。”清高自笑,但绝不随波逐流。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名叫边寿民的淮安人,一次从汪士慎这里带走了10册画。不久,捎信来说已经卖了4册,得了“三两八钱银子”,这在当时是很低的价格。

不论怎样,通过努力,汪士慎还是有了点积蓄。48岁那年,他在扬州城物色到一处老房子,取名“青杉书屋”,汪士慎这才算真正安下家来。

汪士慎的新居周边,植有各种花卉。这些花卉,在汪士慎的画作中,大多显得冷艳、惨淡,并带有憔悴之状。后人认为这是汪士慎实际生活的写照。

盲人书画家

作为扬州八怪“第一怪”的汪士慎,其书画造诣之深,是举世公

认的,但他的苦难却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他年近40岁到扬州,寄人篱下,一贫如洗。奋斗多年之后,汪士慎卖画挣钱买了房子,于是又成了“穷光蛋”。如果一切如常,他的日子这时应该会慢慢有起色,但就在迁居青杉书屋的那一年,汪士慎患了眼疾。

在汪士慎一生中,有个现象值得人们关注:在患了眼疾之后,他一反常态地经常出门旅游。有人认为,这是汪士慎对自己的眼疾后果有充分的预料——他想在失明之前,尽情地把世界看遍。

他的眼疾越来越严重,但为了生计,他还得不停地画画。54岁时,他在画完一幅《梅花图》后,左眼终于失明。可能是早有思想准备,所以他并没有表现得如何消沉。他这时的画,郑板桥评价说“清品极高”。

病情在加剧,但汪士慎并没有停止绘画,不仅如此,他还抓紧时间整理自己的诗集。

67岁时,不幸再次降临在汪士慎的头上:他的右眼也失明了。这个时候,他只有靠自己的“心”来观察世界和体悟人生了。因此,他给自己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心观道人。

坊间流传汪士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在金农家,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挥笔在纸上创作了一幅狂草书法!当然,双目失明后的汪士慎走访知音的事,肯定还有,但这之后还提笔“狂草”,就没听说过了。他后来的几年是如何度过的,现在没人知道。人们知道的只是这位杰出的艺术家死于1759年,74岁时离世。

苍松竹石图

85.45×46.45cm 1741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古佛图 轴 纸本 19.5×53.5cm 年代不详 广东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