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翅膀羽衣: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3:54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五)

徐童一字保古树

东汉时期,在今天的南昌地区,有一位名叫徐童的少年,聪颖机智,善于论辩,在家乡一带声名远扬。发生在他身上的有趣故事有很多,至今许多故事还在江西一带广为流传。

徐童年龄虽小,但学识和辩才却一点也不比成年人差,因此,江西许多知名人士都纷纷邀请小徐童到家中作客,一方面既可以亲自和他交流切磋,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的子女儿孙做个活榜样,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一天,有个叫郭林宗的老先生邀请小徐童到他家做客,郭林宗也是一位学识渊博之士,在南昌一带名气很大,而且待人十分和蔼可亲,并且勤于奖掖后进,于是徐童欣然前往。徐童刚一踏进郭老先生的庭院,便看到一些人拿着锯子、抡着斧头,正准备砍倒院中的一棵大树。

徐童看到这棵树枝叶繁茂,绿意葱茏,夏天能乘凉,冬天能挡风,觉得砍掉了十分可惜。于是对郭老先生说:“郭老伯,你看这棵树足有上百年树龄,长着圆形的枝盖,披满了绿色的叶子,像一把巨大的华盖伞,夏日它能遮阳避雨纳凉,冬天它能挡风拦雪,而且目前还是生机勃勃,葱葱郁郁,没有半点枯老的痕迹,您为什么要砍掉它呢?难到不觉得太可惜了吗?”

谁知郭老先生听完徐童的讲话之后,便哈哈大笑,说道:“是这样的,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书中这么说:‘庭院天井四方方,方方正正口字状,院子当中如有木,木在口中不吉祥。’我转念一想,是说的很有道理啊,你看,木在口中,不就成了‘困’字了吗?你说,谁愿意在困境中生活呢?”

徐童听后,觉得老先生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转念一想,又似乎不对头,经过短暂的沉思后,徐童便对郭老说:“先生您刚才说的表面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您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我最近也看了一本书,书中这么说:‘房屋造得四方方,方方正正口字状,房屋当中如住人,人在口中不吉祥。’您想,人在口中,不正好是一个‘囚’字吗?谁愿意在囚禁罪犯的牢房之中生活呢?所以,您的忽略就在于这一个字,如果因为‘困’字不吉利,就要把庭院中的古树伐掉,那么‘囚’字就更不吉利了,试问屋中还能住人吗?”

郭老先生听后,先是一惊,因为他虽然早已听说徐童聪颖过人,但是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思维竟然如此敏捷,看样子真是自古天才出少年,于是哈哈大笑起来,连连夸赞道: “言之有理,言之有理,真是后生可畏,你堪称我的一字师啊!”

郭老先生于是吩咐仆人们不要再砍古树了,一裸古树便因徐童的一席话而保住了。

哲理点拨

面对郭老先生看似有理、实则荒谬的观点,小徐童并未直接说不对,而是根据郭老先生的逻辑进一步引申,你说有树在庭院中是“困”,那么砍掉树后只有人在其中不成了“囚”了吗?试问谁又愿意住在牢房中呢?郭老先生自然是不会砍古树了。可见有时间接否定比直接否定要有力的多。

有的观点孤立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当这种观点推而广之时,其荒谬和错误便显而易见。这时,不应该在具体的观点上纠缠不清,而是应该根据对方的逻辑引申出一两个有力的反例,从而让对方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虞诩增灶拒羌兵

东汉安帝时期,地处西北的羌族举兵反叛,派兵侵袭武都郡,士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为安帝太小,当时朝廷临朝执政的是邓太后。边塞告急的消息一传来,邓太后便召集满朝文武,商讨平叛羌兵之策。大臣们一致推举有将帅之才略的虞诩担任将领,让他带兵西行平叛。邓太后欣然同意,马上升任虞诩为武都太守,令其率兵立即西行。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柘城南)人,*岁便能诵习尚书。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虞诩率三千兵马前往武都。羌军早就知道虞诩很厉害,听说汉朝派他前来征讨,羌人首领便率领几千人马,在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道上崤山山谷(大散关)凭险设防,想在这里堵住虞诩军队的进攻。虞诩立即命令随行人马停止前进,并且宣称已上奏朝廷请兵增援,要等援军到来再一起进发。羌人闻知这一消息,为其所惑,就分头到邻近的县城去抢掠。留在崤谷的少数羌军,也觉得虞诩一时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虞诩趁机日夜兼行百余里,并且命令将士们每人挖两个灶坑。以后每人每天再增挖两个。羌人见灶坑天天增加,以为汉军有了援军,便不敢逼近他们。

汉军中有人不解其意,问虞诩:“孙膑围魏救赵时是采用逐日减灶之法欺骗魏军,而您却是用的逐日增灶之法;兵法上讲一日行军不得超过三十里,以防不测,而今我们却走了二百多里。这是为什么?”虞诩回答:“敌人兵多,我军人少;敌人见我军锅灶逐日增多,必定认为诸郡救兵来参战了,兵力增多而行军速度又快,敌人必然不敢追赶我们。孙膑是故意向敌人显现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现在是向敌人伪示自己力量强大。两者所用战法之不同,这是各自所处的态势不同的缘故。”周围人听后,连连点头称是,佩服虞诩用兵有方。

虞诩到了武都郡,由于兵不满三千,被数万羌兵围于赤亭数十日。虞诩命令将士顽强固守,一直坚持了十天,打退了羌军的多次进攻,大大挫伤了羌军的锐气。到了第十天,羌军又开始进攻了。虞诩站在城墙上了望,发现羌军士兵畏缩不前,好像是怕被虞军的强弓利箭射着。于是虞诩命令将士不要发射强弩,只用小弩射击。羌人见汉军箭力很弱,射不到自己,以为没有危险,便集中兵力加紧攻城。当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二十副强弩同时射一个羌人,发无不中。羌人大惊,连忙退却。虞诩见敌退兵,纵兵追击,大败羌兵。

羌兵虽然大受创伤,但是发现虞军反攻时只出动两千多人,故以为虞诩兵力不多,准备再次进攻赤亭。虞诩也感到暴露了实力,估计羌军可能会再来进攻。为了迷惑羌军,他决定再次给羌军造成一次假相。

次日,虞诩让所有的官兵排长队,耀武扬威地从东边城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边城门进城。进城后更换衣服,又从这个城门出发,那个城门进来,并不断更换衣服以迷惑羌人。每天都这样反复出入多次。羌人见汉军服饰不同,源源不绝地出入城门,猜不透有多少人马,愈发惊惧,军心动摇。虞诩估计羌人要退兵,就在敌人撤退的必经道上,以千余人设伏于城外河流浅水处。羌人果然逃走,汉军伏兵突起,截击掩杀,大获全胜。羌人溃败,逃窜到益州去了。武都郡于是安定了下来。

哲理点拨

同样是敌强我弱,孙膑和虞诩,一个采取逐日减灶之法向敌人显现自己力弱小,一个采取逐日增灶之法向敌人伪示自己力强大,但最终都以弱胜强,成功地打败了敌军。这是因为,尽管两人战法不同,但都是根据各自所处的形势,以及敌军的心理特征而制定的。

兵无定法。无论是军事策略还是具体战法,都必须结合彼时彼地的具体情况而制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

孔融难上大夫

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儿子。孔融从小聪明过人,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在社会上享有盛名。孔融同时是一个懂礼貌、讲谦让的人,“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被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被世人代代传颂。

孔融小时候,都城洛阳的行政长官李元礼是一位十分有名的学者,日常拜访他的人很多,如果来访者是无名之辈,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很想见见这位大学者。一天,他来到李元礼的官府门前,请守门人通报李元礼。但守门人见只是一个孩子,就打算随便把孔融打发走。孔融灵机一动,对守门人说:“我是先生的亲戚,他一定会见我的。”

守门人一听说是李元礼的亲戚,不敢怠慢,马上通报主人。谁知李元礼听到守门人的通报后,却倍感奇怪,因为自己并没有这样一位亲戚。不过还是决定见见他。

李元礼见到孔融,就好奇地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是孔子的后代,你是老子的后代。天下的人都知道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他们是师生关系,所以说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孔融所说的,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事。与孔子同时代的哲学家老子本名叫李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当年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自称学生,谦虚地向李聃请教。

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十岁的孔融竟能如此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李元礼更是为能结交这样一位神童做亲戚感到十分骄傲。

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是一位颇有些名气的学者,官拜上大夫,平时十分高傲,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在座的宾客将孔融刚才的表现告诉他。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是说陈韪现在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这句话噎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涨得一脸通红。

孔融长大后,博学多才,做了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但当时的东汉已经衰落,国家出现分裂,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将开始。孔融秉承了祖先孔子“兼济天下”的抱负,在言行及写作中常常流露出对时局的担忧和不满,引起了当权者的不满,最终被曹操所杀害。

哲理点拨

孔融在这里成功地运用了“逆推法”。利用对方的原话反过去再说给对方。虽是针锋相对,但是又不直接说破,棉里藏针,使其上当。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正推法”,而且要学会“逆推法”,运用好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掌握好事物的因果关系。不仅要能从“因”推导出“果”,而且要能从“果”推导出“因”,这样我们的思维便会变得敏捷和灵活。

曹操急中佯献刀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军阀割据,国势衰微。外戚董卓于年废汉少帝,改立汉献帝,并自任相国。大权在握的董卓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甚至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他的行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愤恨。

渤海太守袁绍与司徒王允秘密联络,要他设法除掉董卓。司徒王允便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讨计策。

席间,酒行数巡,王允突然掩面大哭。众官连忙惊问原因何在。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因想与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想当初高祖诛秦灭楚,统一天下,谁想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即将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哭,众官也相对而泣。只有骁骑校尉曹操于座中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吗?”王允闻言大怒,对曹操说:“你怎么不思报国,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说:“我不笑别的,只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虽不才,但希望马上将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王允肃然起敬,说:“愿闻孟德高见。”曹操说:“我近来一直在奉承、讨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听说司徒您有宝刀一口,希望能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虽死无憾!”王允闻言即亲自斟酒敬曹操,并将宝刀交付曹操。曹操洒酒宣誓,然后辞别众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正坐在小阁的床上,吕布在一旁侍奉。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得晚。曹操回答说:“乘马羸弱,行动迟缓。”董卓便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领命而出。曹操觉得机会来了,便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服。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忙回身问道:“你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曹操心中不免发慌,他灵机一动,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不加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马一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吕布见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迹象,只是被发现,便佯装献刀。”这时,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李儒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听董卓介绍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便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不久,狱卒回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对门吏说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

而去了。”董卓连忙派兵去追,但这时曹操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哲理点拨

曹操是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身取义的莽汉。在紧急关头时灵活机智,在形势变化时随机应变,七宝刀既可以作为刺杀董卓的利器,亦可以马上变成进献的礼物。正是随机应变这一点使曹操得以保全性命。

事情的成败,都有主客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随机应变”这一谋略的实质在于,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主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换着的,只有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作出不同选择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机会。

曹冲称象

东汉末年,国势衰落。曹操拥兵百万,占据了北方;刘备依仗诸葛亮的筹划,夺得西蜀作为根据地;孙权以长江为天险,经营着东南一带,形成了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为了扩大地盘,增强实力,三国之间战争不断,但作为一种策略,有时也联络对方。有一次,孙权为了讨好曹操,特意送给他一头大象。

大象生长在南方,北方的人只听说过,可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曹操于是非常高兴,带领大臣们一同去观看。大象站在河边,巨大的身躯像座小土丘,四条大腿像房柱子一般粗,两只耳朵耷拉着,好似两把大蒲扇。这是人们在陆地上能看到的最大动物。

曹操一时兴起,心想,这么大的动物到底会有多重呢?于是就叫大臣们想办法称一称。大臣们听后全愣了,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大臣踌躇着说:“这……这得先造成一杆大秤,嗯,砍一棵高高的大树作秤杆……,”

“就是有了那样大的秤,又到哪里去找合适的秤砣呢?”有大臣跟着说。

“就算找到了大称和秤砣,谁又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来呢?”有人马上反驳道。

急切间,大臣们一时谁也找不到好方法。过了一会,有个鲁莽的官员提出个愚蠢的主意:“只有把大象宰了,一块一块的称? .”

曹操听到这儿,脸色马上就变了,露出很不高兴的神情,心里十分恼怒:满朝文武竟然连这样一个问题都解决不了,真是废物。正在这时,曹操听到人群中有个声音大喊道:“我有办法,我有办法!”

曹操和他的大臣们一看,说话的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当时只有六、七岁。本来喜出望外的曹操马上又失望了,责怪曹冲道:“你过来捣什么乱,快到一边玩你的去吧。”谁知受了委屈的曹冲不但不走,反而认真的说:“父亲,我真的有办法。”

曹操不耐烦了,说:“你有什么办法,就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吧。”

曹冲不慌不忙地说:“先把大象赶到河中的大船上去,水在船帮上淹到哪里就刻个标记,然后把象牵走,抬石头到船上,压到刚才刻的标记,再将石头一块一块过秤,不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

曹操听后,笑呵呵地直点头,连忙命人照着儿子说的办法做,结果,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哲理点拨

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利用物理学中的浮力原理,竟然解决了一个满朝文武都不能解决的大象称重难题,真是不能不让人佩服。重物压在船上,船体便下沉,物体越重,船体吃水越深,这个现象其实是尽人皆知的。但是只有小小的曹冲利用这个现象解决了难题,这说明了细心观察微小事物,善于分析思考的重要性。

其实古今中外许多深奥的科学原理都是科学家们在一些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原理;苹果砸在牛顿头上,牛顿便发现了重力原理,这一切都有力的说明:不仅要细心观察,而且要善于思考和分析,这样便能从平常中见出不平常。

少年华佗拜师

华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一生中医治病人无数,并具有起死还生的本领。

华佗从小便喜好医学,喜欢翻看各种医药书籍,经常向大人们提许多连他们也弄不明白的医学问题。东汉末年,七岁的华佗听说一位姓蔡的医生十分厉害,于是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他决定出门去拜蔡医生为师。

来到蔡医生家中,行过见面礼后,华佗就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医生的吩

咐。蔡医生因为医术高明,前来拜师的人很多,蔡医生觉得应该收那些智力高、

有悟性的孩子为徒,于是在招收之前,决定先考考他们。

他把华佗叫到面前,指着家门口的一棵桑树,提了一个问题。“你瞧,这棵

桑树最高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怎么才能采下桑叶来?”

“用梯子呗!”小华佗脱口而出。

“可我家没梯子。”

“那我就爬上去采。”

“也不能爬,你就站在地上不动,但是必须想办法将枝头上的叶子采下

来。”

华佗站在那里略加沉思,突然一拍脑门,喊了一声:“有了”,便去找了根

长绳子,用绳子系上一块小石头,然后来到桑树底下,使劲用力往那最高的枝条

上抛。

绳子挂住了枝头,华佗稍一用力,最上面的枝头就垂下来了,华佗一伸手就

把桑叶采了下来。蔡医生始终站在一旁观看,这时高兴的点点头,说:“很好,

很好!”

蔡医生和华佗正要转身进屋,突然身后传来小孩们高声的吵闹声,两人回头

一看,原来庭院那边有两只山羊在斗架,斗得难解难分,几个孩子使劲在拉,可

是怎么也拉不开。

蔡医生于是对华佗说:“你去想想办法,叫那两只山羊不要再斗了。”

华佗并不直接走向山羊,而是又回到桑树底下,在下面转了一圈,然后拔了

一把鲜嫩嫩、绿油油的野草。

只见华佗来到山羊面前,嘴里叫着“咩咩咩”,同时把手中的草送

到它们的嘴前。这时,山羊斗累了,肚子也饿了,见了绿油油的鲜草,自然是马

上停止了战斗,扭过头来吃华佗手中的鲜草。小华佗顺势抚摸着山羊的头,面带

着胜利的微笑望着站在庭院门口的蔡医生。

小伙伴们立即对眼前这个陌生的同龄人佩服不已,纷纷鼓掌叫好。站在远处

的蔡医生连连点头,口中喃喃地说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小华佗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征服了蔡医生,让他欣然同意华佗作为自己的弟

子。在蔡医生的点拨下,勤奋好学的华佗的医术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一代医学大

师。

哲理点拨

无论是采摘桑叶,还是分开打架的山羊,华佗都是成功地运用了“引导

法”。小华佗的身高无法够着枝头上的桑叶,他便用绳子将枝条引到身边来,这

样桑叶便触手可及;两只山羊斗得难解难分,小华佗便把肥嫩的青草送到山羊嘴

边,山羊为了吃青草自然就不斗了。

在生活中,当我们面临难题,尤其是劝阻打闹、争吵时,智取比硬取往往要

有效得多,引导比强拉往往要有效得多。

诸葛亮妙计出庄

诸葛亮少年时期,曾拜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当时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十多

个弟子。满三年后,水镜先生便对弟子说:“五天后,我要考你们,合格的算出

师,不合格的就请便了,往后在世上也不能说是我的弟子。”

弟子们一听,个个心情紧张,捧着书本昼夜背诵。只有诸葛亮整日在水镜庄

外游逛,消遥自在得很。

第五天到了。一大早,水镜先生端坐堂上,对弟子们说:“我只出一道考题

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算出师了。”

弟子们一听傻了眼,急得抓耳挠腮。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

“大水漫到水镜庄了!”水镜先生听后概不理睬。

徐庶跑回宿舍,暗中写了封假信,然后哭着呈给水镜先生:“今天早上有人

带来家信,说我母亲病重。我不参加考试了,请先生允许我马上回家。”

水镜先生摇摇头,说:“午时三刻以后就自便。”

庞统接着上前禀道:“得到先生允许从庄里出去,我是没办法了。但如果站

在庄外,我倒能想出主意走进庄内来,要不先生让我到外面试一试。”

水镜先生也不吃他这一套,笑着说:“庞统休得耍小聪明,站到一旁去。”

诸葛亮呢?他早就伏在书桌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搅得大家不得安宁。水镜

先生很气愤,要在往日,早就将他赶出去了,今天只好忍着。

眼看午时三刻就要到了。诸葛亮打个哈欠站起来,一脸怒气,踢踢打打直奔

堂上,他一把拉住水镜先生的衣襟,发怒道:“你这个先生太刁钻古怪,尽出歪

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是天下名士,谁不尊敬。现在见诸葛亮竟这样对待他,气得浑身颤

抖,忙唤庞统、徐庶上来,生气的说:“快快把这小畜生赶出水镜庄!我再也不

想见到他!”

谁知诸葛亮还拗着不走,庞统、徐庶死拉硬拽,才把他拉了出去。

一出水镜庄,诸葛亮哈哈大笑起来。庞统、徐庶一时被他笑糊涂了,便问诸

葛亮为何而笑。诸葛亮不答,却顺手捡起路旁的一根柴棒,然后返身跑回水镜

庄,对水镜先生说:“方才为了考试,万不得已冲撞了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水镜先生恍然大悟,转怒为喜,对诸葛亮说:“你可以出师了。”

诸葛亮又说道:“庞统、徐庶也出了水镜庄,理应出师,还请先生恩准。”

水镜先生听后,内心更是高兴,想不到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心胸宽广,不

仅想着自己,而且想着他人。真是孺子可教,日后必成大器。水镜先生捋着银白

的胡须,爽快地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

据说,后来水镜先生真正承认的弟子,也就诸葛亮、庞统和徐庶三人。

哲理点拨

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师父“辞退”回到花果山后,猪八戒吃了败仗,

非得请孙悟空下山除妖。用一般方法,孙悟空是断断不会跟八戒走的。猪八戒最

后说,妖精说孙猴子如何无能,不是东西等等。好胜的孙悟空被气得哇哇叫,终

于跟八戒下山去救师父了。猪八戒的成功,就是因为他运用了“激将法”。

激将法就是用反面的话激怒别人,使他下决心去干的一种手段。诸葛亮正是

运用激将法帮他完成了“答卷”。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激将法运用得好,往往能激发起一种斗志和热情

来。

孔明巧破断粮计

东吴周瑜是一位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的大将,但是少年得志的他心胸狭窄、

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谁知诸葛亮来到江东后,风头逐渐盖过自己,

和他的几次较量中都以自己失败而告终,周瑜因此怀恨在心,总是想法设法除掉

诸葛亮。

一次,周瑜派人请孔明到军中来议事。孔明到后,周瑜便说:“以前曹操兵少,袁绍兵多,然而曹操反而战胜了袁绍,这是因为他采用了许攸的计谋,派兵切断了袁绍乌巢的粮草。如今曹操拥兵八十三万,而我军只有五六万,怎么抵抗得了呢?所以也必须先切断曹操军队的粮草,然后一举攻破。我已经探知到曹操军队的粮草,都屯据在聚铁山上。先生您久居汉中,熟知地理,所以希望先生与关羽、张飞、赵子龙等人星夜赶往聚铁山,一举切断曹操的粮道。当然,我也将拨给先生五千兵马,咱们彼此都是为了各自的主人,希望先生不要推脱。”

孔明是何等聪明之人,心中暗思:“周瑜这么做,分明是设计害我。如果我推脱的话,一定会遭到他的讥笑,不如假装答应他,然后另做打算。”于是欣然应承。周瑜大喜。

孔明告辞后,鲁肃秘密地问周瑜说:“周公派孔明劫粮,有何企图?”周瑜毫不掩饰地回答:“我打算杀害孔明,但是害怕天下英雄讥笑,所以借曹操之手杀了他,以绝后患。”鲁肃听后,便去找孔明,看他明不明白周瑜的用意。来到孔明的住处,只见孔明面容镇定,正在整点军马,准备前行。

鲁肃是个心地十分善良的老实人,看到诸葛亮前去送死,心中不忍,便用言语点拨孔明:“先生此去能够成功吗?”孔明笑着回答道:“我水战、步战、马战、车战,样样精通,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不像你和周郎一样,止于一能。”鲁肃不服,说:“为什么说我和公瑾止于一能呢?”孔明回答道:“我听到江南童谣这么唱:‘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也就是说,先生你只善于在陆地上伏路把关,而周公瑾只会水战,不会陆战。”

鲁肃辞别孔明后,直接来到周瑜帐中,将诸葛亮所说的话一一告知周瑜。周瑜听后,大怒:“诸葛亮欺人太甚!谁说我不能陆战?不用他去!我亲自带领一万骑兵,前往聚铁山去切断曹操粮道”

孔明早就料到鲁肃会再次回来,果不其然,鲁肃又来到诸葛亮那里,将此言告知孔明。孔明听后,笑着说:“公瑾派我去切断曹操军粮,实际上是想借刀杀人。我刚才故意用言语调侃他,谁知公瑾便容纳不下。可笑可笑!只是目前正值用人之际,东吴吴侯与刘皇叔同心协力,抗曹大计才能成功;如果大家互相谋害,那么大事休矣。曹操诡计多端,经常断人粮道,如今怎么不会派重兵防守呢?公瑾如果真去,必为所擒。依据当今的形势来看,目前只适宜水战,以期挫败北军的锐气。还希望子敬好言相劝公瑾,切不可意气用事。”

鲁肃连忙去见周瑜,对其陈述孔明之言。周瑜听后,摇首顿足,说:“此人见识是我的十倍,今不除之,必留后患!”鲁肃劝说道:“当今是用人之际,希望公瑾以国家为重。等到打败曹操之后,再想办法除掉他也为时不晚。”周瑜觉得鲁肃说得也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哲理点拨

又是激将法!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运用得特别频繁,而诸葛孔明运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屡试不败。他抓住了周瑜心胸狭窄的特点,只需一句公瑾不会陆战便激得周瑜大怒不已,自己要带兵去断曹粮草。幸亏孔明以大局为重,要不风流潇洒的公瑾说不定就会成为曹操的阶下囚。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能够使用激将法,而且要能够识破对方的激将法,切不可因为对方的一言之激而丧失理智,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培养宽阔的胸襟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