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10696风车搭建图片:[转载]货币战争十二:黄金还会涨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0:02:33
货币战争十二:黄金还会涨吗?作者:三十以后才明白

                                                   原著:郑华伟

本章导读:

        通货膨胀,我应该投资黄金吗??

        为什么历史上欧洲选择了金本位,而中国却选择了银本位?

        为什么说金本位复辟的可能性约等于零?

        中国央行增加黄金储备花了多少钱?

        六年时间秘密增加黄金,中国央行所图为何?

        为什么说黄金终将步白银的后尘?

 

1.这一路狂飚的金价

 

对于黄金,绝大多数中国人是在最近这两年才慢慢了解和熟悉起来的,但人们对黄金的兴趣随着金价的上涨却日益增加。笔者从2004年关注黄金,在2005年3月以人民币116元/克的价格试水中国银行的纸黄金,当时国际金价大约420美元-430美元/盎司。自此之后,笔者就不断在复旦大学的BBS(日月光华站)上介绍黄金投资。

 

随后金价就开始一路高歌猛进,在05年当年就突破了500美元/盎司,06年4月和5月连续突破600美元和700美元的大关,随后调整了一年多的时间。2008年新年的第一天,金价就突破了850美元的历史大顶,然后连下900美元和1000美元两个重要心理关口。到了今天,金价已经站上了1400美元的高位。

 

与此同时,人们对黄金从陌生、排斥到逐步有点兴趣,再到今天兴趣浓厚,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狂热了。无论怎么看,人们在黄金上的表现都与05年到07年的股市上的表现惊人地相似!07年股市暴涨之后是暴跌,那么黄金会跌吗?

 

国际金价(伦敦金)K线图(1999年7月-2010年11月)


2.通货膨胀,我应该投资黄金吗?

 

许多人投资黄金的理由是,现在物价上涨得很厉害,需要用黄金来抵御通货膨胀。过去抵御通货膨胀最好的工具是房子,但现在一是房价已经很高了,二是政府的调控措施也越来越严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就开始投资黄金。

投资黄金来抵御通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如果仔细分析,结论可能就会大相径庭。

 

人们之所以认为黄金可以对抗通胀,无外乎两大理由:

 

第一、黄金的产量受制于自然界,不会像纸币那样被滥发。这句话本身不错,但以此推导出黄金能够抗通胀,却是有逻辑错误的。在这个推导过程中,隐含了一个假设,即黄金也是一种货币。当其他货币都在开足马力印钞时,黄金没有。但问题是:黄金现在还是货币吗?显然不是。众所周知,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职能,在金本位时代,黄金具有货币所应该具备的一切职能,但是自从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黄金就不再与货币挂钩。今天的黄金已经丧失了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只残存着价值储藏职能。即使是残存的这一点价值储藏职能,黄金也只保留了十分有限的一部分,通常它都作为各国外汇储备的补充悄悄地躺在各大央行的金库中。因此,在黄金已经不再是一种货币的情况下,以黄金不会像纸币一样滥发推导出黄金可以抵御通胀的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

 

第二、黄金是实物,实物具有抵御通胀的功能。这句话表面上看也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就又有问题了。通货膨胀本身就是一种货币相对实物过剩造成的物价持续上涨现象,实物天然地就具有了抗通胀的属性。但其问题在于,黄金只是简单地、纯粹地实物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从金融属性来讲,像房子、煤炭等物品就是典型的实物资产,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相对于实物资产是一种虚拟资产,也称之为金融资产。黄金则介于二者之间,既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实物商品,同时又具有高度的金融投资属性,我们称之为类金融资产。当然了,这也只是非常粗略地划分,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判断黄金的价格是否合理。马克思的价值论指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要判断今天黄金的价格是否合理,首先就得要判断黄金的价值到底是多少?

 

由于黄金同时具有实物商品属性和金融投资品属性,所以它的价值也由这两方面组成。从黄金的商品属性来讲,它主要应用于工业用途和首饰用途,而这首先就要考虑到黄金的开采成本。全球的黄金平均开采成本不超过300美元/盎司,上世纪80年代的黄金历史低点也正是因为触及了开采成本,许多金矿倒闭才止跌回升的。因此,考虑到通胀和合理的商业利润,如果黄金只是纯粹的商品,让它的价格在成本的基础上翻一倍,那么它的价值不会超过600美元/盎司。

 

当然了,除了商品属性,黄金还有金融属性,需要主要由官方储备和私人投资构成。笔者认为,即使考虑到黄金金融属性,由于黄金是一种无息资产,当前黄金的价值也不应该超过1000美元/盎司。就算是让其价格在前述600美元的基础上再翻一倍,也不过1200美元/盎司。当然了,目前1400美元/盎司的价格也非常容易理解,价格偏离价值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它具有投资属性后。

 

对于实物资产来说,其需求特性一般是价格越高、需求越低。比如我们买水果,价格上涨了,人们会少买一点。但投资品刚好相反,人对于投资品的心理特征是追涨杀跌,股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黄金由于兼具了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其抗通胀的能力必然被大大稀释。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今天的金价,即使同时考虑到黄金的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其价格也已经高于其内在价值了。

 

理论的分析可能还不足以让人想信黄金抵御通胀的能力十分有限,那么事实总是最好的证据。我们来看一下黄金的价格。1833年是21美元/盎司,1944年是35美元/盎司,2010年涨到1400美元/盎司。表面上来看,在177年时间里黄金上涨了67倍,似乎不算少。可是仔细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平均年化收益率才2.4%,跟存银行差不多!

上面的计算是名义上的,很难看出黄金的抗通胀能力。由于国际上黄金是以美元计价的,所以黄金的上涨可能是黄金本身的上涨,还有可能是因为美元贬值(通货膨胀)而造成的。那么,如果把美元贬值的因素剔除掉之后,黄金的投资收益到底如何呢?有人做了计算,请看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剔除掉美元贬值的因素,从1802-2003年的两百年时间里,最初投资1美元,如果投资在纸币上,那么只剩下7美分;如果投资黄金,那会增值到1.39美元;票据(美国国库券、短期)投资的结果是301美元,长期债券投资的结果是1072美元;而如果投资成股票,则会高达579485美元!200年的时间,黄金的真实收益只有39%,年化收益率只有千分之一点六!

 

从这张图上我们不难看出,长期来看,黄金的确有一定的保值作用,但增值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考虑到储藏、运输、保险等成本,恐怕是负收益。

 

另外,目前阶段如果投资黄金就不能不考虑当前的金价。最近几年,金价涨幅很大,特别是2007年之后,国际金价屡创新高。短期内积累了巨大的涨幅,这对于前期进入的人来说固然是好事,但对于那些想通过投资黄金保值的人来说,却是巨大的风险。因为,金价由其实物价值与投资价值共同支撑,短期内其实物价值几乎不变,那么金价越高,其保值能力就越弱,投资风险也就越大。

 

那笔者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黄金就不能投资了呢?也不一定。尽快笔者认为当前的金价已经过高,偏离了其本身的价值。但根据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不排除金价再创新高的可能性。当一个市场已经滋生泡沫的时候,往往是赚钱最快的时候,就像2007年530事件调整之后的中国A股。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指出,泡沫很大的时候,往往价格涨得最快,赚钱也最快,当然了,也十分危险。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在这个时点介入黄金,指望在历史高位投资黄金来对抗通胀显然是靠不住的,指望复辟金本位来赚钱更是没有可能。对于那些风险承受能力强、技术水平较过硬的人,可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参与。对于那些资产巨大的富翁来说,如果希望通过配置黄金来分散风险的话,个人建议不要超过5%。

============

备注:关于黄金的生产成本,写此书时我凭的是记忆中多年前的数据,跟目前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目前黄金的生产成本已经大大提高,不同地方的成本也会有些区别,主要看到的成本大约在850美元/盎司-1000美元/盎司。


 

3.为什么历史上欧洲选择了金本位,而中国却选择了银本位?

 

尽管今天的中国人喜欢黄金胜过白银,但巧合的是,历史上中国从未实行过金本位制。翻翻中国的货币历史,我们有过铜本位、银本位和信用本位,就是从来没有过金本位。而在欧洲却长期地使用金本位,这是为什么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得搞清楚,货币到底是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可能有些人会马上想到可以买东西啊!不错,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持有货币可以交换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货币的作用就是其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三大职能。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正是对货币职能的形象描述。他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因为金银的天然属性在当时刚好符合货币三大职能的要求。但这同时也说明,只要有那么一种“东西”,可以成为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也可以贮藏财富,那么,这种“东西”就可以作为货币来使用,而不管它是金银铜铁还是其它什么有形的,或者无形的。

 

中国从秦朝起就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帝国,国家幅员辽阔,经济规模庞大。但欧洲与中国完全不一样,欧洲之前一直没有像中国这样大一统的国家,而是城邦割据,经济规模和中国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因此,中国的货币必须使用那些数量足够多的币材,正是这样的原因,中国先后使用了铜钱、纸币和白银,而欧洲一直在使用黄金。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决定了不可能使用黄金作为货币,因为黄金的数量太少、不够用。白银相对黄金要多得多,刚好符合了当时中国的经济规模,自然选择后就在中国形成了银本位制。而黄金的数量要小得多,刚好符合了欧洲当时较小的经济规模,这是欧洲能够建立起金本位制的根本原因。

 

在古代,中国使用过纸币,欧洲没有。这是因为纸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只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才能通过颁布法令推行并使人们对持有纸币有信心,宋元时期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欧洲只有小规模的城邦,互相之间没有统一的法令和信用可言,因此在形成现代国家之前的欧洲注定不可能产生纸币,只能使用金属货币。只是由于其较小的经济规模,才使得欧洲选择了金本位而不是银本位。如果当时欧洲使用银本位,由于白银的产量相对于欧洲过高,那必将导致欧洲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数量,也就是通货膨胀。在这里,笔者需要强调一个观点,通货膨胀不是纸币的专利。也就是说,就算是使用金属货币,一样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只要它足够多!


 

4.为什么说金本位复辟的可能性约等于零?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的不断贬值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强烈不满,于是有很多人开始怀念物价非常稳定的金本位时期,甚至不少人建议重新回到金本位时代。美国滥发美元造成的通货膨胀,笔者对此也是持谴责态度。但是想要回归金本位,那是不可能的!

 

货币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货币的数量应当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符合,过多或者过少的货币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伤害。货币过多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其危害大家都很清楚,笔者就不多说了。但通货紧缩很多人不以为然,实际上通货紧缩对经济的杀伤力比通货膨胀还要大!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起源于金融危机,但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商业银行的信用崩溃,大力收缩信贷,美国政府又错误地采取了紧缩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危机,最终把金融危机演变成了经济危机,并萧条数年之久。这次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杀伤力强,相当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商业信用的崩溃导致了信贷货币的全面收缩,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伤害。美国政府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果断接管几家大型金融机构,目的就是为了用政府信用接替已经坍塌的商业信用,重新扩张货币。

 

打个比方来说,货币之于实体经济,就相当于血液之于人体。如果在一个正常人的身体内多注射一些血液,那么这个人就会变得亢奋;类似地,过多的货币则会刺激实体经济的扩张,我们称之为经济过热。如果稍微多一点,问题不大,但如果太多了,难免会虚火上升,透支健康。通货紧缩则相当于从人体里抽血,抽得少一点人就会没有精神,抽得多一点就可能危及生命。献过血的人都应该对抽血有体会,200CC可能还好,只是注意休息和补充营养就能恢复过来,但如果再多,恐怕没人愿意被抽掉500CC。所以,通货紧缩对经济的杀伤力是十分巨大的,银根抽得过紧了就会造成百业萧条。

 

明白了这一层道理,我们再来看看到底能不能重回金本位。我们先假设回到金本位,那会怎么样呢?

 

首先,巨大的经济规模和非常有限的黄金严重冲突。当今的经济规模和200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黄金增长十分有限。2009年全世界的GDP问题大约是60万亿美元,而全球的黄金官方储备大约只有3万多吨,加上民间储备大约也不会超过10万吨。如果实行金本位,黄金和GDP一一对应的话,再考虑到黄金实际上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那么黄金的价格会涨到天上去!

 

黄金的价格上涨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实行金本位之后,货币的短缺。实体经济没有了足够货币的支持,就会像人失血那样迅速死去。

 

第二,黄金的增长跟不上经济的增长。黄金的产量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就算一开始央行以黄金储备为准备金发行货币,但当经济增长速度与黄金产量的增长速度不一致时就会出现问题。如果经济增长高于黄金的增长,就会出现货币不足,造成通货紧缩而伤害经济;如果经济增长低于黄金的增长,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同样造成经济伤害。而且,由于黄金的基数实在太少,这种经济规模与货币数量的不一致性会被大大放大,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币值不稳;而币值的不稳定必定引发经济的大起大落,从而共同崩溃。

 

所以,只要认真的思考一下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断言:金本位没有复辟可能性!

 

与黄金不可能复辟相对应,信用货币才是今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要调控得当,使得货币数量能够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这就是好货币。显然,在现代国家制度和金融体系下,信用货币(包括纸币、铸币和电子货币)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其综合成本最低!不管是从货币的发行、交易的支付与结算,或者财富的储藏,又或者是中央银行对货币的调控,信用货币都是成本最低的选择。当然了,在获得这些好处的同时,难免付出相应的代价,那就是铸币税。就一国国内而言,该国的所有个体都必然被政府征收铸币税;就全球而言,那就是全世界都在向美国缴纳铸币税,谁让美元是世界货币呢?


 

5.中国央行增加黄金储备花了多少钱?

 

2009年4月24日,中国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称,自2003年以来,通过国内杂金提纯以及国内市场交易等方式,中国黄金储备增加了454吨。这样加上原来的600吨黄金,中国的黄金储备就达到了1,054吨,在各国公布的黄金储备中排名第五。消息公布,国际金价及黄金类股票价格均有一定幅度上扬。

在此之前,中国央行公布的黄金储备量一直都是1929万盎司(约600吨),而这600吨黄金是70年代初时在陈云的建议下购买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黄金储备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似乎也没有人注意这个问题,直到2001年。在这一年刘军洛先生开始向有关部门建议中国增加黄金储备,而且反复提了很多次,但之后都不了了之。

笔者感兴趣的是,央行到底采纳了刘军洛的建议了吗?央行又是怎样来秘密增加黄金储备的?央行增加这些黄金储备花了多少钱?平均成本大约在多少?

 

查阅央行的网站可以看到,09年3月份公布的黄金储备还是1929万盎司,4月份就突然变成了3389万盎司(约1054吨),增加了454吨,与新华社的报道完全一致。中国一年的黄金产量也不过只有200多吨,所以这绝不可能是一两年内增加的。这一点在胡晓炼接受采访时也有明确提到,她说是从2003年开始增加的。从03年到09年,用了6年时间,平均每年增加76吨,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再从时间上来看,刘军洛在2001年开始建议增加外汇储备,相关部门做过专门的论证,有回复,当然是对刘军洛本人一种敷衍性的回复。表面上看,这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但笔者认为很可能就是在刘军洛提出建议、央行等相关部门经过反复论证之后,认为应该增加黄金储备;但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公开宣称自己要增加黄金储备,那必然造成国际金价的应声上涨和中国付出较高的代价才能达到目标。所以,有关部门一面回信刘军洛先生,一面秘密增加黄金储备,直到09年公布。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充分说明央行增加黄金储备与刘军洛的建议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从收到建议,到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再到分析论证,并最终付诸行动,也的确需要两年的时间。如果说陈云是新中国黄金投资第一人,那么当代黄金投资第一人非刘军洛先生莫属!

 

再来仔细斟酌胡晓炼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的用词。“通过国内杂金提纯以及国内市场交易等方式”,中国黄金储备增加了454吨。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与绝大多数国家不一样,中国增加黄金储备并不是从国际市场大肆买入,而是通过国内市场悄悄采购。我想,之所以不在国际市场上买入,更多地应该还是为了保密。能够在6年时间里,秘密地、持续地买入454吨黄金而整个市场无人知晓,中国央行其志不小!

 

“国内杂金提纯”这种方式多半是央行委托黄金生产企业操作或者直接由自己的下属部门直接操刀,具体不得而知,我们不讨论了。“国内市场交易”中所提到的“国内市场”会是什么市场呢?考虑到央行持续6年巨量买入而无人知晓,那么这个市场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规模足够大,否则支撑不了央行的巨大买盘;第二、政府直接领导,只有这样才能绝对保密。那么这个“国内市场”的身份就非常清楚了,她只可能是“上海黄金交易所”!查询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网站,在《交易所介绍》一文的开篇是这样写的:“上海黄金交易所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自律性管理的法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组织黄金、白银、铂等贵金属交易。交易所于2002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看到了吗?“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2002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这一切似乎都是在暗示着成立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初衷很可能就是为了便于央行在国内市场上买入黄金!

 

除了央行买入黄金的方式,我们更加感兴趣的是央行买入黄金的价格。增加454吨黄金储备央行花了多少钱?会不会买得太高?我们先做一点分析。

 

首先我们得区分央行购买黄金的名义成本和实际成本这两个概念。所谓名义成本,是指央行为了购买黄金而支付的货币金额。所谓实际成本,是站在国家这个层面来考虑,整个国家为获得这454吨黄金所付出的真实代价。这两个成本我们都很关心,当然了,笔者更加关心后者。

 

如果说,中国国内的黄金生产完全能够满足央行的增持,那么,其成本不高。因为在国内购买黄金,支付的是人民币。忽略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区分,把整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民币只是政府印出来的一种质量比较好的纸片而已,那么这笔资金是在体内循环的,即“肉烂在锅里”。所以,如果中国同期没有进口黄金,那么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其黄金增持成本主要是黄金生产成本,再加上一些中间环节成本,综合算下来,也就比黄金的生产成本(250美元/盎司)略高一点。

 

但是,如果黄金并非完全来源于国内,而是还从国外进口了,那么资金就不再是封闭式运行,成本就大大上升了。哪怕央行的黄金储备全部都是从国内买的,只要私人部门同期还从国外进口黄金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讲,我们仍然要为此付出相应的国民财富,因为央行的黄金储备增加挤占了原本属于私人部门的市场供应。

那么,到底有没有进口呢?我们来看数据。

 

下表是2003年-2008年,中国历年黄金生产量与消费量。(单位:吨)

年度 产金量 消费量 差额

2003 200.60 225.30 -24.70

2004 212.35 233.15 -20.80

2005 224.05 241.00 -16.95

2006 240.08 258.80 -18.72

2007 270.49 326.10 -55.61

2008 282.01 395.60 -113.59

合计 1429.57 1679.95 -250.38

注:

1.黄金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黄金协会,数据齐全而且准确。

2.黄金消费量的数据难以查找,有一部分数据为估算值。其中:

⑴ 2003年数据为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山恩的测算;

⑵ 2004年数据系根据03年、05年数据取中间值估算;

⑶ 200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黄金北京旗舰店北京开业新闻发布会;

⑷ 2006年数据是根据07年相对于06年的增长反推而出。世界黄金协会数据,2007年中国地区黄金需求量超额增长,达到326.1吨,比2006年提升了26%

⑸ 2007年数据来源于世界黄金协会《黄金需求趋势》;

⑹ 2008年数据来源于世界黄金协会《黄金需求趋势》;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在增加黄金储备的6年时间里,黄金生产量保持了稳定且快速的增长,并取得了当前全球年产金量第一的地位,但是,与产金量同步迅速增长的还有黄金消费量;并且,黄金的消费量始终高于生产量,每年都有一定的净进口。6年下来,累计进口量达到约250吨。而且,最近两年的进口量增长很大!

 

由于官方宣称黄金储备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国内渠道来实现的,那么就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中国央行主要通过国内市场增加了黄金储备,官方增加的454吨黄金储备,直接导致国内黄金生产供不应求,民间黄金需求被迫通过进口(250吨)的方式实现供求平衡。官方通过国内市场增加储备而不是通过国际市场直接购买,目的有二:一是相对容易保密一些,避免引起国际金价的大幅波动,尤其是快速上涨。二是实现官方储备的名义低成本。

接下来继续我们就来计算央行的名义成本和整个国家的实际成本。下面这部分计算缺乏足够的数据,但我们可以合理假设。即假设央行的黄金储备增长的分布与进口量分布成正比。

 

之所以这样假设,是因为其合理性。中国的黄金消费主要是首饰金的消费,在06年以前首饰金消费占总消费的在90%以上,到了金价高涨的2007年和2008年,投资型消费才有了较大的增长。即使是投资消费最旺的2008年,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中国内地2008年黄金总需求量达到395.6吨,其中金饰为326.7吨(约占83%),零售投资为68.9吨(约占17%)。在前几年金价较低时,仅首饰金用量就基本上足以消耗掉国产量,可供央行储备的十分有限。再考虑到近两年来,受多方因素影响社会黄金投资需求上升,我认为央行的储备增加分布必然表现出前低后高,且与净进口量大体上同比例分布这样的特征。

 

有了上述的假设,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央行各年度的黄金增仓量及大约成本。

 

            (单位:吨)

年度 增仓量 国内生产 进口量

2003 44.79 20.09 24.70

2004 37.72 16.92 20.80

2005 30.73 13.78 16.95

2006 33.94 15.22 18.72

2007 100.83 45.23 55.61

2008 205.98 92.38 113.59

合计 454.00 203.62 250.38

注:

1.上表中“增仓量”指央行454吨黄金储备在各年的增仓分布情况,按照与进口量的正比例假设关系计算出。

2. “进口量”指由于央行增加黄金储备而导致的国内黄金供应缺口,表面上为非官方的进口量,但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了增加储备而间接进行的进口量。

 

3. “国内生产”指国内黄金产量扣除正常消费后可供央行增加含量的量。

再根据下表中关于各年度平均汇率与购买均价,可以估算出成本。

年度 平均

汇率 当年

均价 当年

均价

RMB元/g 进口

成本 名义

总成本 国产均价 国产成本

单位 美元/oz RMB亿元 RMB亿元 $/oz RMB元/克 RMB亿元

2003 8.28 350.00 93.17 23.02 41.73 280 74.54 14.97

2004 8.28 400.00 106.48 22.15 40.17 280 74.54 12.61

2005 8.19 450.00 118.49 20.08 36.42 280 73.73 10.16

2006 7.94 600.00 153.17 28.67 51.99 280 71.48 10.88

2007 7.56 700.00 170.14 94.61 171.56 280 68.06 30.78

2008 7.06 900.00 204.29 232.05 420.78 280 63.56 58.71

合计     420.59 762.65 138.12

注:

1. “平均汇率”是根据当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取的市场平均水平;

2. “当年均价”的美元价是根据当年的国际金价走势取的市场平均水平;

3. “当年均价”人民币价是根据美元价及汇率折算而出;

4. “进口成本”是整个国家因为增加储备而付出的代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央行增加454吨黄金储备,其名义总成本约为760亿人民币,其名义成本价约合RMB168元/克。但为了满足央行的黄金储备增加,全国这6年时间进口了约250吨黄金,花费约57亿美元。不考虑资金的时间成本,进口平均成本约为760美元/盎司。

 

但如果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假设过去几年里黄金的国产及流转综合平均成本为280美元/盎司的话,那个整个国家为了增加这454吨黄金储备所耗费的财力约合人民币560亿元,其中进口花费420亿人民币,国产花费140亿人民币。实际成本约人民币123元/克。

 

因此,关于央行增加黄金储备的成本,在一系列的合理假设推导之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尽管央行的行动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了,但主要的仓位(约68%)增加是在后两年时间里完成的,其中08年高位时增仓量可能高达200吨,这直接抬高了整体成本。

 

2.央行的增加的454吨黄金储备,其名义平均成本以国际金价计大约在700-800美元/盎司,如果以人民币计名义成本大约在170元/克,在当前金价水平有较大名义盈余。

 

3.如果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央行增加黄金储备的实际成本仅相当于123元/克。

 

4.央行出于多种目的,采用了主要从国内获得黄金的办法来增加储备,但由于增仓量太大、增仓速度较快,占用了正常的社会黄金消费需求,迫使一部分社会需求通过进口得到满足。


 

6.六年时间秘密增加黄金,中国央行所图为何?

 

前面我们用了较多的篇幅计算了央行增加黄金储备的成本,仅从名义成本来看,央行的买入成本并不算太低。那么,这么大手笔的买入到底值不值得呢?

 

从表面上看,央行买入黄金的价格不超过800美元/盎司,现在的国际金价高达1400美元/盎司,央行的账面浮盈约75%,所以很容易得出“很划算”的结论。我在这里想说明的是,央行不是企业,所以用纯粹的投资收益来分析央行的投资是否值得就难免落于下乘。作为一国的货币当局,央行是为国家利益来服务的,其所有行为都紧紧围绕着“国家利益”来进行。对整个国家有利的事情就要做,哪怕亏钱也要做;对整个国家不利的事情就不能做,即使能赚钱也不能做。以央行对一国经济和金融的重大影响来说,任何商业机构都不可能与央行相匹敌,所以各国央行都没有盈利的要求。

 

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上,我们再来重新审视中国央行增加黄金储备的行为。有人说,增加黄金储备使其占整个官方储备的比例得到适当提高,这改善了我国官方储备的结构。这一点非常有意义,也非常重要,但笔者认为央行此举的目的远不止如此!

 

要搞清楚央行增加黄金储备的真实目的,只需要分析其过程就可以找到线索,并得出结论。前面有提到,央行从2003年就开始秘密增加黄金储备,但直到2009年4月才对外披露。所以,在央行正式披露前,她的目的是隐藏的,不可见的。但披露后,观察央行的行动就一定能够找到线索。

 

突破点就是央行披露黄金储备增加的时间,这个时间是2009年4月24日。为什么是这个时点?为什么既不早一点也不晚一点?一定有原因!还是查一下2009年4月前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吧。从2008年12月12日到2009年4月2日,中国央行极其密集地与韩国央行、香港金管局、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央行、印度尼西亚央行、阿根廷央行连续签订了总额高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第一步!而且在胡晓炼通过新华社专访披露中国央行增加黄金储备前一个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炮轰美元霸权。而在此之后,人民币海外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大,也越走越远。从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之所以在隐秘6年之后突然宣布黄金储备增加到1054吨,根本的目的还是在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好基础!

 

试想一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中国的经济么?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已经排名世界第二!是金融技术么?在现代社会技术显然不是难题。换位思考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如果你是一国的央行行长,原本手中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构成的,其中美元由绝大部分,突然有一天,中国人拿着目前被管制着的人民币来找你,说:美元一直在贬值,用我们家的人民币来替换掉其中的一部分美元吧!如果你是该国的央行行长,你会怎么想?你担心什么?你所担心的无非就是:人民币?会不会比美元贬值更快?能不能长期坚挺?是不是方便兑换?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困难是“信心”!特别是世界各国央行对人民币的信心!

 

那要怎么才能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树立人民币的信心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都是必备的要件,这些中国都具备了,技术上也比较容易解决,但还有一个短板,那就是黄金!看一下美元当年取代英镑的历史就知道了,美国正是通过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把美元和黄金紧紧地绑在一起,建立了全世界对美元的信心,才成功把美元扩张到全世界。而此时美国经济超越欧洲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已经整整50年了!我并不认为人民币在短期内就能取代美元,这是不现实的。但中国人非常善于学习,美国人花了5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我们通过学习可以加速这一过程。尽管今天黄金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不可与70年前相提并论,但全世界仍有无数人对黄金顶礼膜拜,宣布持有超过1000吨的黄金无疑可以在这些人心中迅速建立起对人民币的信心。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央行通过454吨黄金增量,撬动了世界各国对人民币无价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觉得中国央行增加黄金储备,值么?


 

7.黄金还会涨吗?

 

黄金接下来还会涨么?这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预测未来黄金的价格,是非常非常危险的赌博,笔者从来不赌博,但笔者很想把自己的一些观点分享给读者。

 

在本章的第2节,笔者就提到,根据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不排除短期内黄金继续创新高的可能性。但笔者认为黄金的投资风险越来越大!原因有二。

 

一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黄金当前的价格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具体数据在第1节中已经分析过,不再重复。

 

二是从投资心理来看,当前的黄金投资热潮随时可能降温。纵观黄金的投资历史,我们会发现人们投资黄金的心理偏好也有一个周期。即当经济衰退时,股票下跌、债券违约,人们会卖掉股票和债券,买入具有避险功能的黄金,投资黄金的热情高涨;而随着经济的复苏,股票和债券的收益开始上升,而投资黄金不仅没有利息、而且还要支出相应的储藏、运输、保险等费用的缺点就开始被人所诟病,随着股票的价格上涨,人们就又开始抛售黄金、买入股票和债券;如此周而复始。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随后的两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今年美元已经两轮定量宽松,欧元更是饱受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黄金市场的火热几乎是必然的。而目前全球经济逐步趋稳,经济复苏的势头日益明显。从07年算起,经济衰退已经三年多,经济复苏应该不远了,那么,当经济复苏后,人们还会不会再次抛售黄金呢?

 

上面是对黄金短期走势的一点分析,那么长期呢?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黄金终将彻底退出货币领域。前面我们提到,货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只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三大职能,而且数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就能充当货币。在现代社会,黄金显然不再符合要求,它无法和以国家信用做背书的纸币与电子货币相抗衡,只是因为人们习惯意识中对黄金的眷恋,这种强大的传统习惯才勉强维持着其部分储备货币的职能,当人们不再迷信黄金时,黄金必将走下神坛,褪去它耀眼的光芒,成为和白银一样纯工业用途和装饰用途的一种实物商品,如此而已。笔者坚信,有一天黄金终将步白银的后尘,不再有任何的货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