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会转动摩天轮: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4:50:07
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山水诗, 毕业论文, 开题 我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请大家指正。
论二谢山水诗的不同


一、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山水文化”是近年来“文化热”中重要的一支,以山水诗和山水画为主要的载体,尤以山水诗为胜。因为山水诗将自然景色与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心态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谢灵运和谢朓是我国山水诗形成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可以说是他们奠定了我国山水诗创作的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维、孟浩然等人无一不是及其踵武、继其风范,从而形成了我国诗歌长河中源远流长的一脉。因而研究谢灵运、谢朓二人的山水诗创作意义深远。通过对二人作品的差异比较,从中不仅可以总结出值得后世借鉴的创作手法与技巧,还能看出二人在性格、思想上的差异,窥探南朝时期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

二、研究情况总结

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山水诗形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自梁代钟嵘起,历代都有学者对二人进行研究,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精准的评价。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关于谢灵运、谢朓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就谢灵运而言,对于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谢灵运思想的研究,以叶瑛的《谢灵运文学论述》论述最为全面和深入。该书从道家思想、佛学思想和儒家思想三方面的影响中分析了谢灵运思想的复杂性,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观点,即“灵运本道家之达观主义,故求超脱之自我;本佛家之顿悟及缮性,故求理想之世界;本儒家之尚志不屈,故主适性。合此三大思潮而造成一种超人之思想。此思想骤难实现,教可近似现实之理想世界,惟山水而已。”二是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研究,集中于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关系,及谢灵运山水诗创作艺术技巧和成就上。在张我军的《山水诗与谢灵运》、许文雨的《谢灵运研究》、邓潭州的《论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等著作论文中对这两点均有详细论述。三是对谢灵运山水诗文学史地位和影响的研究,谢诗一开山水之风已成定论。
较之于历代对谢灵运的推崇,谢朓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钟嵘将谢灵运列为上品,而将谢朓列为中品,虽然后来得到了李白等人的推崇,但对其研究较之谢灵运要少许多。谢朓重新被接受与重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以陈庆元的8篇有关谢朓研究的论文为开端。该文从谢朓诗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分析,成绩显著。近十年的研究则转向对谢朓与其他诗人的比较上,以《谢朓与李白研究>最具代表性。
有关谢灵运、谢朓研究的情况大致如此。综合来看,研究成果几乎已经触及了二人及其作品的各个方面,大多观点深刻独到,且具有说服力。但是对二谢山水诗的比较研究却还不深入,多数只是在研究影响谢朓山水诗创作的因素时谈及其对谢灵运的继承,较少对二人迥异诗风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与比较。

三、查阅文献资料

[1]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下) 北京大学中文史教研室选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12
[2]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袁行霈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3] 中国文学史(一) 游国恩等主编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7
[4] 谢灵运鲍照诗选译 刘心明译注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10
[5]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詹福瑞著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8
[6] 中国古代诗歌流变 木斋著 北京: 京华出版社 1998.8
[7] 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 (美)孙康宜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6.2
[8] 中国山水诗研究 王国樱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8

四、研究路线

前言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
在我国诗歌创作的长河中,山水诗是一条重要的支脉,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着自然、美化着生活、也美化着人心。山水诗早在《诗经》、《离骚》中就已萌芽,酝酿于魏晋时期的游仙诗和玄言诗之中,在刘宋时期摆脱了玄言诗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到唐代达到了创作的顶峰。在其漫长而曲折的渐进之旅中,谢灵运是第一个全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以压倒众人的创作数量和质量标志着山水诗的形成;谢朓则在继承谢灵运的基础上,融汇自己的个性、经历和时代精神,进一步把山水诗推向成熟与完善。二谢山水诗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山水诗歌产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人无一不是及其踵武、继其风范,从而形成了我国诗歌长河中源远流长的一脉。
二谢虽然都以山水诗驰名,又属于同一个宗族,但二人的山水诗创作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本文试从思想内容、艺术表现两个方面,详细比较二谢山水诗的不同之处,进而探讨二人山水诗不同的原因。
一、        二谢山水诗思想内容的不同
(一)、阐发庄老名理与抒写怀乡念友之情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是单纯的描绘山水景色,而是以山水体玄悟道,是对庄老名理的敷陈。因而,谢灵运山水诗是借山水来阐发诗人的庄老思想。
谢脁的山水诗一部分是与友人宴饮时的即兴联句,一部分是羁旅途中的山川游览,另一部分是送别友人时景色渲染,这些山水诗无论写于何地、描绘何景,都寄托着诗人浓浓的个人感情。这种情主要是羁旅途中抒发思乡之情,在送别友人时抒发惜别怀友之情。因而,谢朓的山水诗是通过山水描写来表达诗人怀乡念友之情。
(二)、探寻深山大壑之景与描绘日常所见之致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只有少数作品中描绘的是清丽景致,且多是有句无诗。大部分作品中的景物是深山险峪、荒林大壑,极力描绘一种幽深新奇之境。这种幽深新奇之境并非诗人的一次偶遇,而是诗人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寻,诗人常“裹粮权轻策”,在深山大壑中作数日的探求。因而,在他的诗中总有一个来去匆匆的行者,或柱杖穿梭于僻径小道,或乘舟激流于回环山谷,行者眼中的深山险峪、荒山大壑必然成为诗歌中与众不同的内容。
谢脁山水诗中的景物一类是羁旅途中、送别友人时进入目中的自然景色,不追求奇异,多是青山秀水与白云落日,且多为晚景;另一类是精致的庭院小景,如池、塘、亭,鳞、荷、竹。无论是哪一类景物都是日常所见之景,但诗人将常景中的美发掘了出来,与诗人的仕宦生涯、家居生活融为一体。
二、        二谢山水诗艺术表现的不同
(一)、记游写景言理的固定结构与景语情语交叉的灵脱格局
谢灵运的山水诗几乎都沿着先记游、再写景、最后言理的思路来安排诗作格局,“玄言尾巴”是其山水诗结构中最突出的特点。如《富春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等。
谢脁的山水诗中景语、情语则无固定的位置,结构灵脱不居。有的先写山水而后言情,如《之宣称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观雨潮》、《和刘西曹望海台》、《和江丞北戍琅琊城》等诗;有的是中间数句写山水,首尾言情,如《游东田》、《移病还园示亲属》、《休沐重返丹阳道中》等诗;有的是景言情之句捉对而出,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有的是“以景结情”,以写景结束全诗,如《登山曲》、《同王主簿有所思》等诗。
(二)、赋体铺陈与简制细雕的景物描写
谢灵运诗赋兼长,他将汉大赋从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铺陈排列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形成对山水景观高低上下、山水错落的摹写,因而他的山水诗一般篇制较长,具有汉赋物象繁富、穷形尽相的特点。如《登石门最高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诗。
谢脁多以八句形式写诗,篇制较之谢灵运已短小精简,并创作了更为精致的四句诗,因而其山水诗中的景象较为单纯,描写更为集中,只对眼前细微的景物进行精致的工笔描绘,达到了“状物生动”、“乃为活景”的艺术效果。如《《王孙游》、《观朝雨》。
(三)、游览移步与静望拉伸的观察视角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是游览之作,游览时的行踪成为观察景物的动态视角。移步换景,景物交替出现,形成一幅铺展的宽阔画卷等。同时,在这种动态的视角中,诗人着力描绘的是景物的静态之美。
谢脁的山水诗中多用“望”字,一个“望”字交代了诗人观赏景物的视角,即从静止的一点摄入山水风景,通过视线的拉远、收近,呈现出一幅焦点透视、错落有致的山水画。同时,由于诗人定于一点观察,景物单纯,因而捕捉到了景物的动态之美。
(四)、典雅富深奥与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谢灵运作诗已工于对仗,很多诗句都对仗工整,句式统一整齐,且好用典故,因而诗歌的语言,一方面典雅工整,深沉隽永,另一方面又有斧凿痕迹过重,牵强晦涩之弊病。较之于当时晦涩的玄言诗或雕琢的颜延之等人,谢灵运的语言还是风流自然的,但较之于谢朓他的诗歌语言还是以典雅深奥见长。
谢脁喜欢模拟南朝乐府民歌,语言浅显平易。同时,重视音律,讲究“四声八病”,诗句已基本符合平仄规律,巧妙运用双声、叠韵,诗歌语言圆美流畅,具有音乐美。
三、        二谢山水诗不同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谢灵运所处的时代,刘宋政权已苟安于南方,江南经济发展,士族阶级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他们大造别墅,在秀美的山水之间过着闲适的生活。“出游”成为士族阶级的一种生活方式。谢灵运出生于豪门,他不可避免的沾染了这种出游享乐的习气,游览之中所见的景物必然也反映到他的诗作中。
另一反面,刘裕政权对士族采取了既拉且打的政策,谢灵运作为谢家的后人,在政治权利中受到猜疑与排挤。谢灵运与卢陵王的情谊遭谤,被贬永嘉,而永嘉恰是一个风景秀美之地,他出游览景的爱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并且在山水之中找到了排解政治失意的方法,即在山水中体玄悟道,求得解脱。
谢脁处于齐宋之交,统治者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却重视文学的发展。宋文帝(439年)置四学,于儒学、 玄学、史学三馆之外,别立文学馆,提高了文学的地位,给予了文学独立发展的机会。齐代的文风更盛,齐武帝和其子竟陵王萧子良、隋王萧子龙以诗人气质著称,宫廷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当时这些有名的诗人被邀请到郡王府游览,多次在繁华的苑囿中宴饮、吟诗、联句,谢脁是当时最著名的“竟陵八友”的代表,王府苑囿中的优美景色必然反映到他的诗歌创作之中,独具匠心的庭院小景也成为了他山水诗中最为重要的描绘内容。
萧齐文风虽盛,但政治环境更为恶劣,两年时间王位三度易手,残酷的政治斗争酿成了无数血腥悲剧,八友之一的王融被处死,竟陵王忧愤而逝,隋王荆州遇难,危惧感一直伴随着谢脁,被贬风水秀丽的宣州后,诗人将目光转向大自然,在青山秀水中抒发思乡怀友之情。
(二)        、身世性格迥异造成二人审美心态的不同
谢灵运处于谢家兴盛之际,显赫的家世、自幼的娇宠,杰出的才学使他形成了孤傲任性的性格,这种性格使他对事物多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显得霸道蛮横。家庭丰厚的物质财富使他有能力经营田庄,围湖造田,伐山开路,肆意改变自然景观的面貌,因而他对待山水的态度不是欣赏,而是以一个占有者的身份,以征服的姿态和心境去游览山水。这就造成了他喜好独身探险,探寻深谷险峪,在诗中描绘奇异之景。
谢脁虽和谢灵运同宗,但到他时家道已经中落。他先后经历了叔父被诛,父亲流放,自己荆州被谤,诬陷下狱等残酷的政治斗争,短暂的36年生命始终是在恐惧、徘徊、思索中度过,形成了他优柔多疑、胆小惊惧的性格。由于诗人人格的萎缩、心态的内敛,他与山水的关系要平衡、亲切的多,他以平等的态度去评价、去体会山水之美,他极力描绘山水之美的外在形式是为了抵达山水之美的内在本质。因而,他不刻意探险寻奇,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发现山水之美,体味山水之趣。
(三)        、文学创作自身的规律
1.山水诗的发展
山水诗早在《诗经》、《离骚》中就已萌芽,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体现着我国抒情诗情景交融的传统。玄言诗是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它抽象说理实则是诗歌创作的回流。随着玄学的衰退,玄言诗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随着它写景抒情作用的不断扩大,逐渐摆脱了以山水体玄悟道的创作动机,具有了审美的特点,顺应了文学创作的规律。谢灵运的山水诗正体现了纯玄言的消退,体玄悟道的山水诗的兴盛,而谢朓的山水诗则体现着抒情诗情景交融的传统,标志着山水诗的成熟。
2.诗歌音律的发展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由起初一切出于自然完全没有音韵的限制,到文学创作经验的丰富,诗歌创作有意无意之间切合了音韵规律直到齐梁时期,诗歌的音韵规律得到了理论性的总结,即永明体的理论核心“四声八病”,自此,诗人人为韵律形成,中国诗歌由古体诗走向近体诗。谢灵运、谢朓一前一后的经历了中国诗歌的这一转变时期,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正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
总结
综上所述谢灵运和谢朓虽皆以山水诗驰名,但是二人的山水诗却在主旨内容、创作方法、语言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前者的诗歌主理,旨在阐发庄老名理;后者的诗歌主情,重在抒写思乡怀友之情。前者将山水作为玄学的载体,以山水验印玄理;后者将山水作为情思的外化,以山水表现自我的情感。前者诗体赋作以景物繁富取胜;后者篇制缩减,从细微之处见精髓。前者诗歌移步换景,在动态中探幽;后者定点透视,在静观中揽胜。前者重骈偶典故,语言典雅深奥;后者重声律民歌,语言浅显流畅。这一切的不同集中汇聚成二人诗风的迥异。谢灵运的诗风幽奇滞实,谢朓的诗风清丽脱灵。
二谢虽然风格不同,但对山水诗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拓荒者,成绩显著。他刻意模山范水的风范,已永远的注入中国山水诗的传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学风尚下产生的山水诗都有谢灵运诗歌的痕迹。谢朓作为拓荒之后的耕耘者,收获更风,文学造诣更深。他的山水诗旨在抒发思乡怀友之情,这成为中国山水诗中最具普遍性的典型。其短小的篇制,和谐的音韵,体现着中国诗歌由较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化的近体诗的转变。总之,谢灵运的山水诗构建了玄言向山水过渡的桥梁,谢朓的山水诗贯通了南朝山水向唐代山水演进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