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满田园起点:苦逼的国力难以支撑,抗战前国军军事备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16:28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八十--抗战之前国军的军事备战(新抗战系列之二) [原创 2011-10-23 19:52:12]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中日国力军力差距之大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加之九一八和热和抗战中张学良东北军的不战而逃,更加深了日本军方的嚣张气焰。在长城会战开始之前,日军从上到下都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甚至连天皇裕仁都说:中国军队是太监军队。

但长城会战和一二八淞沪会战中,国军集中包括中央军主力在内的各派系军队奋力抵抗,也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由此日军高层才认为:中国军队虽然战斗力差,但尚算顽强,不可小视。

敌人对我们的评估也许还有些轻蔑的意思。但作为没有利害关系的德国,苏联,以及英美军事观察家都认为,目前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远远弱于日军。

著名国军的军事顾问,德国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就认为:中国军队数量虽多,但尚且没有达到一战后期各国军队的水平,战斗力非常薄弱,不足以和击在东北的击败沙俄和在青岛击败德军的日本军队对抗!中国急需的不是人数庞大的陆军,而是全力建设一支训练精良、装备齐全的精质部队,应先建立一支6到8个师模范队伍、再逐步推广到其它部队完成国军的改造。

塞克特将军的计划大概是第一步整编6到8个师,第二步18个师,第三步30个师,第四步扩到60个师,之后扩展到整个国军。

这五步计划完成,也就是编组了100万以上的新式国军,完全国军质上的飞跃。当时日军可以用在中国的兵力在150万左右,这样双方的军事上的差距就相对拉近了。

但塞克特又认为:以现在中国的薄弱的工业能力和财力,加上落后官兵素质而言,要建立真正德国标准的陆军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整军计划不能好高骛远,必须依据中国的现实。这些新编组的国军部队不能用德军现役部队的标准,而是应该是一支轻装快速部队(中国重武器数量不足,也无法生产)。这种部队是具备现代陆军初步的雏形的军队,但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陆军,也无法和现役的德军相比。

 

新组建的快速步兵部队有三个要点,也就是:

1.       大部队移动时以铁路来运输,使兵员可快速集中到战场边缘。这是因为国军工业力量薄弱,无法像德国一样编组摩托化,机械化部队,汽车数量也很少,基本只能依靠徒步作为机动。所以中国必须通过国内已有的铁路作为战略机动的运载工具,以实现部队在全国范围的调动!国府为此在1927年到1937年的短短10年内修建了5000多公里的铁路,基本相当于清朝和民国初年修建铁路长度的总和,也算是用尽一切力量。这些铁路对之后的抗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抗战前15个月,仅仅平汉铁路,粤汉铁路,广九铁路就运输200多万作战部队,70多万吨军事物资。而京沪杭铁路在淞沪会战的三个月内,冒着日军飞机的凶狠轰炸,仍然运送了50个师的兵力和5万吨辎重,如果没有这条铁路线,恐怕在上海的国军连一个月也支持不了,毕竟在上海的日军数量高达30万人,还有500架飞机,300辆坦克和130艘军舰。国府其实还制订了铁路建设五年规划,计划新建铁路14条,总长8500余公里,基本贯通中国所有主要地域,但因为抗战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止。

 

2.       不倚赖重炮、战车等重型装备,而是灵活机动地使用自动武器作战。这是因为近代无数次战争已经证明,重武器光靠购买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国内资产才能应付中日全面抗战这种规模的会战。而重工业的振兴依靠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是绝不可能的。就算已经有相当工业基础的苏联在内战结束后和平发展中,也花费了1个5年恢复期和3个5年计划才建立了国家重工业体系,前后花费不下20年时间。中国的底子比苏联差的太多,之前10年内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此时日寇又随时可能开战,对于短期内振兴重工业是有心无力,也无法制造出大量的重装备,所以目前国军只能依靠现有的轻武器作战,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3.与若干战车与炮兵单位配合,进行协同作战。虽然国府重武器制造能力很低,但毕竟一战中已经证明八成的伤亡是由重武器造成的,没有重武器的军队不可能有效和现代化的敌人对抗。所以塞克特将军认为国军仍然必须通过自产和外购组建一支数量少但精干实用的装甲和炮兵部队,以配合步兵作战,从而有效提高部分部队的作战能力。这个建议在当时看来是最实际的。

 

通过重振一战后德国国防军的塞克特将军的评价和拟定的计划,足可以看到国军衰弱的战斗力。

 

而英国和美国军事观察家更认为,日军在海陆空各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宣传的三月可以亡华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并非完全的狂言。

 

当时国军各方面确实都比较不好,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高层对此也心知肚明。

可惜从1931年918以来,国家内忧外患,外寇不断入侵,内部军阀割据四方,中共也乘机雄起。

中国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的这段时间,大的战役就有:对日寇的918事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一二八淞沪会战,绥远抗战。这些战役都是国军方面动用至少10万人大规模作战,长城会战中更是使用了接近30万大军。

 

对中共的大型战役包括:第五次围剿,追击红军长征整个过程,随后击破红军的东征山西,西进青海,南下四川,北进宁夏这四大战役,这些战役也动用了极大的兵力,基本每次参战国军也不少于10万人。

 

而和地方军阀的战役也不少,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双方出动兵力总数达到近百万的两广事变。

 

短短几年内,国家连续作战这么多场,军队和国家的力量消耗非常大,国家军队的发展步伐自然也变得缓慢了。

 

不过虽然是这样,蒋介石认为和日本的决战只是时间问题,还是要尽一切力量整军备战。



---------------------蒋介石对中国的国内现状是最了解的,他曾经尽一切力量避免过早和日军决战,因为当时还没有取胜的任何条件。到了1937年实际也不是同日军决战的好时期,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但毕竟已经有了取胜的最基本条件,可以一战了。这是蒋介石从北伐开始,苦心经营10年才营造出来的。下面就是塞克特将军设想的轻型德械部队!



 

他在这几年时间内,一面全力阻挡日军进入中国腹地,甚至不惜出动自己绝对精锐的德械师参加一二八会战,之后又出动十几个中央军师用于长城会战。

另一面,蒋介石为了夺取对日作战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也就是持久战的战略大后方。他巧妙的利用红军长征,以己方极小的代价,短短两年之内就几乎收复的中国的西部和西南部。

并且最终在西安事变之前将红军牢牢困在陕北,在蒋介石看来红军的灭亡最多在三个月到半年之内。只要消灭了红军,也就消灭了国内最强大的反对力量,等于解决了国内的问题,由此内战就可以停息了。

 

自然,在消灭红军的同时,也可以借机消灭掉中国西北最强的军阀力量,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十七路军。当时张学良的东北军是中国仅存的大军阀之一,其他大军阀,诸如山西绥远的阎锡山,河北察哈尔的宋哲元,山东的韩复榘都面临着日军的进攻威胁,无法和中国作对。而陕西王杨虎城控制的陕西省是西北战略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省份,它不但同时和甘肃,宁夏,四川,河南,山西,绥远,湖北七省接壤的核心省份,更是抗战大后方四川省的北方门户,是蒋介石志在必得的。

在蒋介石看来,只要张扬两军一被消灭,那么国府不但消灭了国内所有大军阀,也控制了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两省,西北剩下的宁夏,青海的马家穆斯林军阀一向听从中央调迁,新疆盛世才势力薄弱,都不构成威胁,实际西北也已经被国府控制。这样国府实际控制的中国省份已经占中国的四分之三。下面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肯定彻底消灭国内其他军阀,完全控制国家。

一旦中共和张杨都被一同消灭,那么国内余下的虾兵蟹将都不值得一提,国府下面自然就是全力备战,准备和日寇决一死战。

在蒋介石看来,既然西部已经被国府控制,那么和日本的持久战的最基本条件已经具备,这样看来中国必将在抗战中获胜,只是过程会极为艰苦而已。

所以他加紧了消灭中共和张杨的步伐,迫使张杨要么和中共火拼,要么交出地盘。

结果却没有想到张学良杨虎城突然搞了一个西安事变,让蒋介石苦心经营10年之久的先安内后攘外的计划功亏一篑。

西安事变结束以后,不管蒋介石是否愿意,他已经无法消灭中共,也无法继续消灭国内军阀,由此留下了两个内部的大隐患。

此时中国内战已经停止,下面就是全力的备战了。

中国的备战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里面最不完善的一个备战,为什么呢?在于中国国力太虚弱,外援太少,内部战乱太多,敌人留给我们的时间太少。

如果摊开来说,恐怕三天三夜,写上几十万字也说不完,这里就单从武器装备来说说吧。

 

打仗不能赤手空拳,必须靠枪靠炮。国军当时的武器装备情况来说,可以说是差到惊人瞠目解释的地步。

当时国军的武器装备一是缺,二是差,三是乱。

缺就是部队缺乏最基本的武器。


即使以装备最好的中央军来说,武器也是不足的。国府在抗战前曾经大量整军备战。1934年底,蒋介石根据塞克特将军和法尔肯豪森将军的计划,国军在战前全力整编60个新式师,努力将它们的战斗力提到到略逊于日军乙种师团的水平。但截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军只勉强完成35个调整师与24个整理师的计划。另外还对东北军10个师、广东军10个师、川康军26个师及9个独立旅进行小幅度的调整和补充。

 

其中所谓的调整师就是将现有部队进行武器补充和军事整训,所以战斗力增加有限,优点是花费较少,补充的武器装备也较少。

整理师则是根据之前建立的德械师的样式,重新对部门进行编组和整训。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脱胎换骨,所以整理师战斗力增加较多,缺点是花费较大,编组时间也较长。

 

实际由于整军时间太短(原本定于1938年底完成60个师的整编工作),自产武器无法满足需要,外购的德式武器也没有全部到货(开战以后,德国在日本的压力下逐步取消了军事合同),最终这60个师中只有3个德械师和1个中央教导总队基本达到了赛特可将军关于轻步兵的要求,其他50多个师的由于装备不全,训练有限,尚且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这60个师的战斗力也比日军乙级师团差了一大截,至少重武器方面无法相比。,

不过它们相比整编之前的战斗力来说,各师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这些部队都是抗战初期的国军作战主力!

整军前经过统计,这60个师要完成整编,仅仅步枪就需要至少55万支!而国府在当时倾全国之力,七拼八凑也只搜集到59万支各种型号步枪。

这批步枪中,还要除去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质量太差,制式太古怪无法提供弹药的约15万支。

实际上光是整编这60个师的步枪,就有多达11万支的巨额缺口。按照国府当时的兵工生产能力,补充这批步枪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二年的时间。

其中战前最后一次整编20个师时,仍然发现缺少大量装备。这20个师共缺少步枪1万2000枝,轻机枪108挺,重机枪612挺,迫击炮120门。

而当时最精锐的中央军德械88师,全师也只有4000多支步枪,70多挺重机枪。换句话说,这20个师缺少的装备可以至少装备3个师,这种缺额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整编过后的主力部队尚且如此,还没有来得及整编部队也就不用说了。

抗战前贵州军阀的部队中,有一部分士兵还居然是手持大刀长矛作战的,最多身上背几个手榴弹,这种士兵在贵州叫做徒手兵。这样的部队,能打仗吗?

而抗战中的几十万川军武器装备也是极为缺乏,就比如台儿庄作战的川军,他们出川以后连步枪和手榴弹也是严重不足,一些新兵都是赤手空拳的。川军知道没有武器就无法和武装到牙齿的川军对抗。为了和日军作战,他们甚至被迫在山西抢劫了阎锡山的军火库,把山西王差点气死。

台儿庄作战的川军武器也是极少的,比如著名藤县保卫战中。川军122师如果不是战前李宗仁急调1节火车车厢的手榴弹交给王铭章师长,恐怕连1天也受不住,更不要说守3天了。他们的对手日军第10师团坦克,重炮,飞机应有尽有,川军连步枪数量都不足,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的对手。



------------------装备差是各方面的,这些国军士兵带着草帽穿着草鞋,他们没有雨具,也没有军靴,可以作战的就是手中一支毛瑟步枪。一些部队拿到还是过时的汉阳造,这种步枪本来就是应该下图的民兵们用的。但国府由于技术原因,一直生产到1944年。



 

差就是装备质量差。

宁夏军阀马鸿逵的骑兵在30年代使用的武器居然是九响毛瑟。这种枪也就是M1871/84式毛瑟连珠步枪,居然是德国前身普鲁士在1884年装备的!该枪使用的是落后的平头步枪弹,口径也高达11毫米(20世纪步枪口径均在10毫米以下),并不算20世纪的现代步枪,是标准的老古董,在西方是要进博物馆的。

九响毛瑟是清政府购在清末买的,到了半个世纪后还能打响,本身就是奇迹。

 

而29军也就是西北军在长城会战和日军对抗时,因为装备差到了极点,步枪五花八门,连刺刀数量都不足,被迫找到当地铁匠,迅速打了一些大刀片应急。这也就是长城一线西北军大刀片克制日军刺刀的由来。

实际上以大刀对付刺刀并不有利,因为战场上都是一寸长一寸强,三八式步枪加上刺刀长一米多。而大刀能有多长?一米长就顶天了,再长就舞不动了。

而且刺刀轻便,尖锐,加上刺杀使用力量不大,用刺刀的士兵耗费的力气不多,一般体力弱的士兵也可以熟练使用。所谓刺死砍伤,刺中敌人非死即伤。

而大刀重量很大,需要一定臂力才可以使用。而且往往砍中敌人不容易致死,大部分是致伤的。

用大刀对刺刀,实际是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必须首先躲过日军的第一次打击,然后才能反击。实战中不会存在像武侠电影里面来回打几十招的情况,往往就是1,2招就有人死伤,分出胜负。所以,如果训练程度相同的西北军士兵使用大刀对付日本士兵,其实是相当不利的,很难获胜!

 

而数量多达数十万的川军,他们装备的步枪也很差。川军的步枪大部分是国产和本省仿造的汉阳造步枪,也就是M 1888步枪。这种枪也是清政府在清末从德国获得资料和机器后仿造生产的。汉阳兵工厂仿造的汉阳造的质量算是很好,但由于该枪设计时间过早,该枪在二战中已经属于落后武器。

而川军的自己仿造汉阳造不但受到技术老旧的拖累,制造出来的质量更是差劲。由于由于使用时间太长或是因为本省仿造水平低劣,很多川造毛瑟步枪在200米外就打不准,有些枪更是用了几十年,连膛线都基本被磨光,子弹出膛不走直线。



------------------大家可以看到,大刀和刺刀长度上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中日两国冷兵器上都有这样的差距。



 

乱就是国内武器种类繁多!

仅仅步枪有超过10个国家20多款,包括德意日英美法苏等世界主要列强,甚至包括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已经解体的奥匈帝国和小国比利时,堪称万国武器博览会。

云南的滇军装备大量的法国勒贝尔1886步枪,该省傍边的广西省则装备相当一批日式三八式步枪,河北察哈尔的29军装备当年苏联援助给冯玉祥的M1891莫辛纳干步枪,东北军则装备一批捷克进口的毛瑟98/22式步枪。

这些军阀还算是控制一省到几个省的强大军阀,装备的步枪尚算当时列强的主要装备。

至于割据地方的小军阀的装备就更杂了,一些是通过中间商七转八折的外购来的,一些是通过奸商走私来的,一些则是自己土制作坊制造的,更有一些是通过抢劫其他军阀得来的,比如杨虎城起家的时候就曾经抢劫了甘肃军阀一批军火,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力量。这种五花八门的武器来源渠道,自然造成制式的混乱和武器质量的差劲。小军阀由于没什么钱,又没什么关系,基本能够搞到什么枪就用什么枪。所以部队里面的步枪从奥匈帝国制造的老文物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最初是清末袁世凯连北洋新军时候购买的),到日本30式步枪(日本38式步枪的前身,1897年定型,也是清末袁世凯购买的),英国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一战之前英国人卖给他们的代理人直系军阀的,因为弹药缺乏,大部分枪械已经被丢弃),甚至还有美国雷鸣登公司的十三太保连珠步枪这种世界稀缺品(1860年前后定型的发射手枪子弹的连发不强,类似于大名鼎鼎的斯宾塞弹仓枪,当时在美国已经绝迹)什么都有。

而地方自产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让人惊叹。四川有些小军阀的自制步枪是70,80年以前的单打一,也就是一次装弹一枚,开枪以后必须再次装弹。

另外一些川军,比如大名鼎鼎傻儿师长范绍增,由于是从土匪改编,长枪不方便携带爬山抢劫,制式短枪又搞不到,就将步枪锯断使用,这也就是著名的半截子。

还有一些土军阀部队里面,经常使用一种外表看起来像手枪,实际是民间土制的手枪撅把子。撅把子貌似手枪实际结构则完全不同。它一次只能装填一发子弹,退弹时候还要像猎枪那样将枪身掰开。这种土质手枪有的发射手枪弹,有的则发射步枪弹。有的有膛线,多数则是滑膛结构,只能在5到10米的近距离内使用。



-----------------自制的撅把子,抗战中大量敌后民兵甚至游击队都使用这种简陋的自制武器。在敌后活动往往要短枪,因为长枪极容易暴露,但制式手枪极少,也就只能用这种自制手枪,可以看到这种枪极为粗糙。下面的民兵还装备着土制步枪!







地方部队如此,中央军在抗战前的步枪也没有统一,有大量老式的汉阳造步枪,元年式步枪(仿造德式M1904毛瑟步枪),新式的中正式79步枪,进口的捷克式Vz.24步枪,毛瑟M1924型步枪。以第六十九师为例,该师所用的步、马枪中,汉阳兵工厂所造的占60%,巩县兵工厂所造的占14%,德国造的占10%,其余杂枪则占16%。该师部分枪械因为不适用标准的7.92毫米毛瑟子弹,所以弹药已经无法补充。战斗时候基本就是用少量的库存,一旦库存用完,这些枪械就只能丢掉。

 

轻武器如此,重武器更是千奇百怪。由于1919年美国为推动和平解决中国内战,联合西方各国对中国武器与军火禁运。于是自1919 年开始直至1929年长达十年之久,导致中国这段时间无法大规模采购武器,依靠走私只能进口轻武器和极少量的重武器。

重武器基本都是零星从各国买来,日本,德国,奥地利,英国,美国,法国等十几个无所不有,还有本国兵工厂的仿制品和改进品,种类之繁多,样式之混乱,足以让世界上最资深的武器鉴别专家也大吃一惊。

在抗战前,国内大口径火炮主要为瑞典博福斯75mm火炮,日本三八式75mm野炮,德国克虏伯75毫米野炮,150毫米榴弹炮,法国75毫米山炮,苏式76毫米野炮等等。

大家看着上面的描述似乎觉得很好玩,其实这些东西足以让任何一个将领大声哭出来。

这样武器组成的部队对付比自己要弱的敌人问题不大,但实际上无法同比自己强的敌人作战。

 

武器缺乏,就等同战斗力的缺乏。在二战时期的战争中,对武器的要求已经非常高。没有足够的轻重武器的一支10万人部队完全可以被一支装备精良的1万的部队打得稀烂。

当年的利比里亚,英国50个殖民地军警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就轻松打退了5000多非洲祖鲁武士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其中3000多人,自己毫发无伤。

苏德战争的基辅战役,苏联投入80万人,德军投入50万人,人数上苏联占很大优势,但双方武器和战术上差异则很大。最终苏军损失70万人,而德军仅仅损失15万人,苏军43个师被歼灭,西南方面军基本全军覆没。

这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靠人头多就可以打赢的了。

 

武器质量差就导致战斗力的虚弱。打个比方来说,抛去重武器不谈,同样是装备1万支步枪的国军和日军,数据上两军好像差不多,实际质量上则差远了。这样战斗中由于国军武器质量差劲,实际上仅仅相当于日军的3000,5000人,必究必须出动数倍日军的部队才能够和他们对抗。

 

武器乱,就意味着后勤补给的巨大压力。这么多种武器,坏了以后怎么修,损耗了怎么补充,弹药又怎么维持?台儿庄战役中有川军,桂军,滇军,西北军,中央军联合作战。这边滇军缺乏弹药了,想从傍边的桂军处调一些,却发现自己用的法制8毫米子弹,而桂军用的是三八式6.5毫米弹药。没有办法,滇军只好向中央申请补充,但送到的却又是毛瑟7.92毫米弹药。结果怎么样呢?就是滇军没有弹药,只能千里迢迢从云南送到前线,因为全国只有云南有这种子弹的生产工厂。

 

这种可怕的现状,如何同军力强大的日本对抗呢?

 

国府早在1931年开始,就致力于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解决武器装备的方法,无非是自产和外购。



-------------------日军重武器众多,国军和它对抗非常艰难。当时国军战士回忆,日军一顿重炮急袭,往往就能将一个团杀伤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淞沪会战中有些国军部队还没有看到日军,就被敌军的火炮和空军打垮了。而国军由于缺乏重武器,根本无力还击。



 

自产方面国府尽一切力量扩大本国军工实力。可惜一个国家的军工实力和国力,尤其是工业力量是挂钩的,根本无法速成。当时中国基本没有什么工业力量,完全是一个农业国。

抗战前中国工业水平是很落后的,工业总产值仅有13亿美元,为日本的五分之一。

全国范围内符合工厂登记法规定的标准即使用机器、雇工30人以上,资本1万元以上工厂仅有4000家,工人总数45万(注意中国有4亿的人口),而日本有10万家,工人300万人(日本当时有9000万人口)。工业差距大,重工业差距更大,中国重工业工厂仅占工厂总数的百分之16,占资本总额只有百分之4,工人总数的百分之7

中国每年所需的机器,平均有76%依靠进口,车辆船舶83%依靠进口,钢铁95%依靠进口。化学、光学仪器、石油等同兵工方面联系极为密切的领域极为落后,有些则干脆则处于完全空白状态。比如制造水雷的硫酸、硝酸等化工原料的生产技术非常落后,导致产量质量都不高。

至于制造火炮的特种钢材和制造枪炮壳的铜材以及光学仪器、通讯设备的技术几乎为空白,生产能力也基本为0。也就是因为此在抗战中后期国府基本停止了重炮的制造,而是转而制造工艺相对简单,材料要求不高的迫击炮。但就算是迫击炮,最初炮管也完全是进口的,后期才勉强研发出自己的技术。

这种悲惨的情况下,也只能尽力而为,能做到多少是多少。

1932年夏,国府的兵工署与参谋本部先后拟制了《建设新兵工厂计划书》与《兵工厂整理计划草案》。以此为理论依据,国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整理旧兵工厂;建设新兵工厂;统一全国军队的枪炮制式;创设武器科研机构,培养兵工人才。

在1936年3月,国府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国家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其中包括建设电气工厂、飞机发动机厂、原动力机厂、工具机厂、造船厂及纺织机厂、电工器材厂、水电厂等的大量工厂。根据国府的估计,实施这个计划,大约需要经费2亿4000元法币,还需要流动资金6000万元,这对于国府来说是天文数字。

 

1936年夏,国府从紧巴巴的年度预算中先拨了1000万元,1937年国府又拨款2000万元。除了自筹资金以外,1936年中国与德国签订了中德信用借款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了1亿马克的信用贷款,其中近10%用于购买重工业设备。

 

计划本来是1939年完成,可惜1937年抗战就爆发。

但即使这段短短的时间内,工业方面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在冶金工业方面已建成的有中央钢铁厂、湖南茶陵铁厂、湖北灵乡铁矿、江西钨铁厂、四川彭县铜矿、湖北大冶、阳新铜矿、中央炼铜厂、重庆临时炼铜厂、湖南水口山铅锌矿、云南锡矿、青海金矿、四川金矿等;

在燃料工业方面,有江西高坑煤矿、天河煤矿、湖南湘潭煤矿、河南禹县煤矿、四川巴县、达县石油矿等;

在化学工业方面,有氨气工厂及无水酒精厂等;还有正在修建的中央机器制造厂、湖南湘潭飞机发动机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四川长寿水电厂等等。

 

整理旧兵工厂上主要是将国内已有的兵工厂进行扩大重整和改造。

当时中国一共只有18家兵工厂,是汉阳、上海、金陵、济南、巩县、华阴及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广东兵器厂、成都兵工厂、云南兵工厂、衡阳军械局、上海炼钢厂、开封兵工厂等。这些兵工厂都比较落后,大部分机器还是清末或者民国初年购买的,仅能生产轻武器,基本没有重武器生产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整顿,给这些兵工厂增加了大量新式机器,技术工人,从而大大提高了产量。

以汉阳兵工厂为例,由于1935至1936年间为火药厂和子弹厂购买了大量新式设备,将汉阳造步枪年产量提高到近6万支,30节式重机枪(仿造美国勃朗宁M1917重机枪,美版马克西姆重机枪)提高到420挺。

空军方面补充扩大了韶关飞机制造厂、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这些厂主要从事飞机的大修和组装。

海军方面则振兴了江南造船所,到抗战前,该所先后制造了巡洋舰两艘、炮舰四艘、炮艇十艘,改造巡洋舰两艘、炮舰四艘、炮艇五艘。只是这些舰只的性能很差,甚至不如现役的老式军舰,所以根本无法和日本联合舰队对抗。

 

国府本来计划从1936年到1940年花费5亿元的巨款,新建十几家新式兵工厂,完全实现武器自产。可以由于抗战仅仅1年以后就爆发,最终新建的兵工厂则有巩县兵工分厂与株洲兵工厂两家。其中巩县兵工厂可以年产中正式步枪5万支,元年式步枪4万支(仿造德式M1904毛瑟步枪),捷克式轻机枪300挺。

 

1934年12月国府在击溃盘踞苏区的中共红军以后,认为大局已定,全面制定了军队装备的制式,步枪重机枪全部仿造德国,轻机枪仿造捷克,口径全部为7.92毫米,迫击炮则仿造法国,口径为82毫米,这对于之后的抗战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研方面主要兴建了一些兵器科研机构,成立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并派出留学生赴欧学习兵工及材料制造。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回国以后成为解放军的军工骨干!

 

这些措施得到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

1932年兵工署直辖各兵工厂仅能生产步枪4万5000支,机枪600挺,八二迫击炮50门,手榴弹58万枚,子弹3千8000万发。

而到了1936年年生产能力已经徒增到步枪10万支,机枪1000挺,八二迫击炮500门,手榴弹200万枚,子弹1亿2000万发。

产品数量基本都翻了一到四倍,也算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