媪妖存在吗:消息称:我国无法避免新一轮通货膨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28:48
“稳定物价”与“限购令”,一度是2011年全国两会开幕后排名“两会话题热榜”前两位的焦点话题。

    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目前物价上涨趋势已逐步平稳,有信心保持今年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此前,统计部门经对统计方案的权数构成进行适当调整之后,公布了2011年1月份CPI为同比上涨4.9%,低于社会上预估的“达到5%以上”。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月份CPI同比上涨4.9%。

    但是争议仍然存在。现阶段通胀的特点是怎样的?其走势将会如何发展?现行一些领域实施“限购”的做法能否控制涨价预期?尤其是以“限购”对付涨价的手法,业内人士见仁见智,观点别出,深层次治本之策仍待各方面开创性研究。

    新一轮通胀周期到来

    “2011年上半年的物价调控压力是比较大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考虑到去年CPI走的是快速上扬态势,年初的低基数将对今年上半年的CPI同比涨幅产生影响,一旦出现气候或其他涨价因素,个别月份CPI同比涨幅很容易达到5%,甚至接近6%,形成较强的政策调整压力。

    就在几个月前,我国CPI已在2010年11月份出现一个阶段性高点:5.1%。这是近28个月以来最高点。一些专家发表观点认为,我国物价正处在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扩散的关键时期,CPI与PPI已由交替循环波动在2010年下半年变为同步上升的趋势,增大了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不再是令人担心的事情。”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出口增速下滑,受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影响,去年以来出口回升明显,经济增长势头已经确立,2011年经济增速肯定会高于9%。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提出,从全球贸易环境看,尽管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仍在低位波动,全球贸易形势仍不乐观,但我国对美、日和欧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已在迅速恢复。2010年前11个月,中欧、中美、中日双边贸易总值分别增长33.3%、29.5%、24.9%。

    巴曙松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保增长与防通胀不应再是并列的话题,防通货膨胀应在经济工作中占更大的权重。从历史经验看,经济从低位刺激起来,往往伴随有通胀压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也认为,2011年是新的五年规划开局之年,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很高,防通胀比保增长对经济压力更大。

    曹远征对近30年的通胀问题进行研究对比后提出,本轮通胀跟过去不一样,原因很复杂,有流动性过剩因素,也有成本推进和输入性通胀因素。市场上的三个关键指标,即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CPI,一年期贷款利率低于PPI,按揭利率低于房价涨幅,这些都是刺激通胀的重要因素。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告诉本刊记者,这轮通胀预期的出现有着一定必然性。1994年我国实施的结售汇制度规定,外汇最终要卖给央行,央行则通过发放基础货币进行收购。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市场进程的加快,央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也越来越多,结果就是流动性过剩。这恰是中国人民银行一位高层最近提出“经常项目的顺差是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源头”的注解。

    这位高层人士表示,由于经常项目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而较多的货币必然推高物价上涨。由此,新一轮通胀周期的形成似乎无可避免。

    “盛宴之前当撤酒杯”

    “现在该是‘盛宴之前撤酒杯’的时候了。”银河证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左小蕾的观点获得了很多人士认同。他们分析认为,当前国内通胀预期已经形成,但物价涨幅应该还是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预计2011年我国CPI涨幅应在4%~4.5%,高的话应不会超过2007年、2008年的物价高点。关键在于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使物价不致超出可控范围。

    左小蕾认为,CPI最好能控制在4%至5%之内。推高零点几个百分点,可能在部分商品价格上反差并不明显。但是经一些渠道渲染后,会激化全社会的通胀预期,从而加剧商品的炒作甚至囤积现象,而一定时间或空间内的供求失衡,又会对整体物价上涨形成推波助澜之势。

    巴曙松说,全年物价走势能否走出“前高后低”走势,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一要看国际资源价格上涨的持续性,2011年如果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走强,那么将增大对国际资源品的需求,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相应会增大;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如果管理不当,有可能在特定时间窗口使经济呈现从快速增长到阶段性的偏热倾向,从而可能带来物价上行压力。

    值得肯定的是,政府相关稳定物价的措施已在积极跟进。2010年11月2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公布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16项措施。12月份开始,不少商品价格出现了企稳或回调迹象,当月CPI涨幅下降为4.6%。

    问题并未根本解决。2011年1月,银行业贷款投放继续呈现高歌猛进之势。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04万亿元,尽管低于市场预期,但是随后货币当局接二连三出台紧缩手段表明,面对压力不小。

    一些专家提出,由于本轮通胀预期是流动性、成本性、输入性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光靠货币政策难以解决全部问题。同时,采取行政手段控制物价在某一时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的调整,改善社会的经济、贸易和投资消费结构,控制通胀预期的愈演愈烈。

    曹远征说,中央及时把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是非常理智的。货币宽松和工资上涨一旦形成循环就很难收敛,因此当前收紧货币非常重要,这是打断循环的必须。当前的货币政策不仅要“稳健”,而且应该是“中性偏紧”。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认为,解决通胀问题不只是货币政策的事情,还要运用财政政策等综合性措施。对于负利率问题,政府可以选择对低收入家庭加大价格补贴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按受通胀影响程度对社会群体进行分类,相应采取补助措施,使全社会对于通货膨胀的容忍度适当提高。

    深层次调整向何推进

    周其仁认为,流动性过剩与某些信贷投向不合理现象是互相推涨的,币值不稳定会加剧投资者浮躁心理,由于担心货币贬值,很多资金都跟去炒房地产、做风险投资,反过来又加剧物价上涨。这些问题都必须从汇率、利率形成的制度层面着手化解。如果投资者老老实实办企业、赚钱、存款,最后拿到的一直是负利息,以后还会有人安心做企业、做产品吗?

    中国银监会创新部副主任尹龙说,当前货币现象中,结构也是大问题。导致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的信贷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等生产领域,而是停留在流通环节。结果,一方面都说流动性过剩,一方面中小企业、“三农”乃至商业银行自己都感到缺钱,银行间隔夜利率还在不断上涨。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金中夏等人提出,以前规定国内企业必须结汇才能享受退税,现在政府是鼓励出口企业把外汇留在境外,但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原因,企业和商业银行都不愿意持有外汇。加上大量出口顺差,现在进来的外汇量太大了,所以平衡进出口已是当务之急,应抓紧研究下调关税等进口推动措施。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研究室主任曹红辉告诉本刊记者,现有的一些金融制度安排也在加大通胀压力。如,证券等直接融资不发达,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在流通中有着“乘数效应”;银行赢利模式仍以“吃利差(贷款利息减掉存款利息)”为主,银行存在强烈的放贷冲动;银行信贷过于集中于房地产领域,这个领域资产膨胀太快,等于是在创造货币。

    曹远征说,国内银行业为什么要依赖“吃利差”,为什么放贷冲动强烈,是因为没有一个市场化的利率,存款多了压力大。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了要素市场化目标,但利率、汇率至今没有实现这一目标。调节货币政策也应尽量多用市场化途径,当务之急是要让老百姓的存款利息“由负转正”。

    在他看来,汇率的问题也是一样的,要在国际上形成稳定的币值,只有通过市场来决定,所以应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三国使用,可以鼓励东南亚、南美一些国家到香港借人民币,从中国进口机械、设备、劳务,让人民币进入对方资产负债表,成为计价、结算、储备工具。这既是为全球经济再平衡作贡献,也有助于健全人民币进出通道,缓解国内通胀问题。

    曹红辉分析,现在国内的资本项目管制太多,如居民购买外汇规定不能超过5万美元,办理程序还很麻烦,客观上助长了居民手中的人民币和国家外汇储备“两头闲置”的局面,应该放宽居民对外投资的渠道,鼓励居民购汇和使用外汇。

    周其仁提出,当前我国货币超发的核心问题就是汇率收储方式问题,即央行发放基础货币收购外汇。建议用国企上缴利润、土地出让金收入等设立财政性汇率调控基金,把那些已在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收集起来用于购汇,这样既能保持汇率稳定,又不影响国内币值稳定。

    “此外,吸纳货币最直观与最根本的途径还在于启动投资与消费,应下决心把政府和国有企业掌握的一些社会性资源向民间开放,进一步开放民办教育、民营医疗,而不是把进入钢铁业blog.sina.com.cn/bxgrs和煤炭业的民间资本赶出来。”周其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