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墙上的斑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31:10

意识流:从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教学实录(草稿)

浙江慈溪中学 黄孟轲  2009年2月  慈溪中学高二(2)班

在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习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的时候,不少同学觉得虽然与我们以前读到的许多中外小说有较大的差异,但还是读得懂理解得了,觉得这一小说用取一横截面的手法,以一很小的角度来表现战争与人性的关系,以实现对人性的拷问,体现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的特征。但同学们在预习《墙上的斑点》的时候,都感到一下遇到这样的小说根本无法进入,一点头绪都没有,智力在它面前会很苍白。这里比较主要的问题是因为我们都是在故事中长大,在小说的三要素的阅读欣赏习惯中过来,是我们学习外国现代派的阅读欣赏的习惯于思维还没有转变过来,新的阅读思维信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通过《墙上的斑点》的学习,我试图努力地帮助学生逐渐的形成树立外国现代小说学习的能力体系。这就是要达到从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一、在小说语言的褶皱处抵达人的灵魂的阅读

1、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伍尔芙的小说《墙上的斑点》。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伍尔芙在小说创作方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2、伍尔芙她还认为,小说是想象生活的艺术,生活是人物的主观印象的总和。所以小说创作不要只停留在客观生活的表面,而要从深处里看,捕捉生活的重要瞬间。这是伍尔芙重要的创作观点。也就是伍尔芙认为,只有人的思想、主观情感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反倒是不真实的。我打个比方,同样这块黑板,在不同的同学眼中是不同的,同样是阴天,心情愉快的同学看起来是一个样,心情低沉的同学看起来是另一个样;同样是我老黄,在你的心里他的心里印象也是各各不同的。

3、所以说,我们要关注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在追求什么呢?

追求精神的真实,寻求解答心灵的疑难,捕捉生活的一个个重要瞬间。这其实也是我们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经验,即从对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板书:精神真实心灵疑难生活瞬间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4、以前我们读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或者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等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关注的是人的外部,即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人的生存状态的矛盾,而伍尔芙们的小说理念关注的已经不是这些了,它思考的人的内心的存在纠葛意识流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创作方法。。

 

二、意识流技法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的区别

1、下面请谈谈你预习阅读了这篇小说之后的感受,你读下来,是读得懂的多,还是读不懂的多?这些读不懂的地方问题在哪里?这个墙上的斑点起到什么作用?

线索的作用。它是小说叙述者“我”由现实世界进入主观世界的触发点,也是整篇小说结构的联缀点。 斑点是小说的起点,也是终点。

2、但这可能还是传统的阅读思维。你们看看这篇小说的结构,要注意,意识流的“流”,并不是向前线性流动,那还是现实主义小说的结构特点。而它的结构是非线性的,常是非逻辑的。

我们从开头看起。使叙述者“我”从客观世界进入心理世界的第一个触发点是什么?(斑点)“我”第一次看到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接下来哪个词语特别值得关注?

回忆。这里主要通过回忆的表现手法。

3、大家需要注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不仅仅是回忆,回忆在这里也已经不同于一般小说里概念。其实是一种自由联想,还包括内心独白,梦境、时空跳跃,蒙太奇,旁白,梦境,幻觉,印象直呈等等。意识实际上是人心理活动中的回忆、想象、推理、联想、猜测、判断相互交融在一起,如流水一般的人的意识活动的总称。

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主要是采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接下来我们还将补充学学海明威的《杀人者》,好,有同学已经看了请同同学交流一下,请有思考的或有困惑的同学随便说说。

主要是通过对话。通篇的对话,连叙述者也没有,情节、人物都没有。

是的,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小说。还有意识流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不同的。心理描写是描写特定情境人物的心理感觉,意识流通篇都是人心理世界景象的呈现。

4、这个回忆,不同于一般的回忆。这里说的主要通过回忆的方法切换到主观世界。(板书:回忆,并在黑板画上一个大的圈及多条线条)

              三、意识流的标志一:自由联想、直觉推理、独白意念

1、“我”回忆中呈现的对象都有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炉子里的火)再由烟雾引出什么联想?(板书: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所以这里除了回忆,还用了什么触发内心的方法?(板书:联想)

第二段开头这句话“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请同学们划出来。这说明下面的联想将怎么样?更加丰富。这一句起的作用如同散文中的“蓄势”。

2、  那么,第二次触发联想的点是什么?(板书:钉痕)

由此想到了什么?(板书:肖像画、房客)

下面打了一个比方,是比方什么?“这种情形”是指什么情形?(和前房客突然分手的情景。这就像在火车上看到郊外别墅里的人,然后一晃而过。(板书:坐火车)

3、第二个点与第一个点之间有没有直接的联系?(没有。)

4、触发第二点明确的方法是什么?(直觉推理)

5、第三次触发点是什么?读出来了吧?

小孔,在第五段“可是墙上的并不是一个小孔”

6、那么第三段里面表明“我”观点的句子是什么?

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板书。

7、下面的两段与这几句有什么关系?

《文心雕龙》里,刘勰曾说写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在这里很恰当。(板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这里伍尔芙完全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本来就像黑板上画的,就是一个人坐在房间的壁炉前。这很可能是个妇人,而且有一定的什么?文化素养、身份地位。说说看,下面的话与这几句议论有什么关系?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浅蓝罐子、鸟笼子直至绿宝石都是用以证明。接下来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人以一小时五十公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这是用来比拟什么?生活飞快的速度。“我”对来世是怎么追问的?一连串的为什么、什么之后,“我”得出什么结论?“我”也说不清楚。用来世来做什么?证明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人类的无知。生活并不像科学书、历史书说的那样明白,那样简单有智慧。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偶然。

8、前面触发想象的方法有回忆联想、直觉推理,这里是什么方法呢?

独白和联想。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尤利西斯》主要是用内心独白的方法。《追忆似水年华》厚厚的四大卷,读起来非常痛苦,可能比我们同学们做一万道数学题还要痛苦。(板书:独白和联想)

                 四、意识流的标志二:判断推理联

1、接下来一个接触点是什么?

第五段里面,不是小孔,可能是什么呢?玫瑰花瓣。板书。从第五段到第7段特别复杂,我们在理解上很容易出问题。)

2、由玫瑰花瓣想到什么?

特洛伊城。穿插了现实“窗外的柳枝”之后,又联想到了莎士比亚。从特洛伊城到莎士比亚,这些都是古老的幻想的东西。)

3、第五段中作者独白的议论的句子是哪一个?划出来。这句话出现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同上文的意义在哪里?

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这一切”即指从特洛伊到莎士比亚为止的历史。“沉闷”一词是“我”对它的评价。而“我希望的是能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这说明什么?现实是不真实的、沉闷的、不令人愉快的,而我的主观的想象才是真实的、令人愉快的。

5、  第7段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比方?有什么意义?与上文有什么关系?

镜子。镜子中的内容就是上面所提到过的从特洛伊到莎士比亚的历史。尽管这些历史曾经很煊赫,但也是虚幻的。“假定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镜子打碎,众多历史英雄也随之消失。

6、  这一段作者提到了什么样的小说创作理论?

“未来的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想法,而是无限多的想法;它们探索深处、追逐幻影,越来越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认为这类知识是天生具有的,希腊人就是这样想的,或许莎士比亚也是这样想的——但这种概括毫无价值。”

其中“这些想法”指的就是主观世界的意义;“希腊人就是这样想的,或许莎士比亚也是这样想的”中的两个“这样”指的是现实才是真实的,破折号后对此加以否定。

7、  这是一层意思。推翻历史的现实的真实,追求主观世界的意义。下面第二层从“只要听听概括这个词的音调就够了”开始到这一段结束,主要是一个什么观点呢?

(翻“正统、标准、真正的事物”,追求自由。正统的标准的事物的典型例子就是惠特克序列表;而“非法的自由感”的“非法”是“不合制度的、不规范的”的意思。

8、从玫瑰花瓣到提出自己小说创作的两个观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板书:判断推理)

9、胡适先生曾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女孩一样,任人打扮。这里,伍尔芙否定了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否定了所谓的正统和标准。她提出要追求主观的世界的真实,追求打破正统与规范的自由。那么接下来,引起“我”的思考的触发点是什么呢?对,凸出的圆形。还有最后一个触发点呢?板书中剩下的两块内容填进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

                    五、意识流的标志三:联想推断

1、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昨天的板书图形。

板书:“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麦克白》第五幕台词)

2、阅读意识流小说时,我们肯定遇到了很多障碍,这是难免的。而意识流小说的效果也正在这里。正是在这些“障碍”中,小说增加了它的内涵和外延。我黑板上写的这段话,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引用的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第五幕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福克纳凭借《喧哗与骚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的作品不像乔伊斯、普鲁斯特的小说全部都是内心的独白。他的小说还是比较能读懂的。

《喧哗与骚动》通过什么样的视角来表现呢?一位白痴,班吉。班吉从三岁开始不会说话。他不会主动记忆,也分辨不清事情的因果关系。小说就是借助这样一个白痴的眼睛把客观世界比较客观地记录下来,他的眼睛就像一架高度灵敏的摄像机。

3、这让我想起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格斯拉的小说《铁皮鼓》,它是通过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的视角。这个孩子不愿长大,后来就真的没有长大。小说就通过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个客观世界。大人的偷情、伪装都被他记录下来。这大家也可以谈谈以前阅读的感受。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在这样一种“人生如痴人说梦”“没有任何意义”中写出了意义,在看似障碍的文字里,小说的内涵得到丰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小说中另外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昆丁,一个是杰生。他们都是正常而且聪明的人,但他们眼睛就不行了,看出的世界都是主观的,不像班吉那样客观。这是诺贝尔奖中分量很重的一篇小说。

4、前面我们讲到,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不仅仅停留在对人物内心的心理描写上,还包括自由联想,梦境,时空跳跃,蒙太奇,旁白,梦境等,实际上是人类里活动中的回忆、想象、推理、联想、猜测、判断相互交融在一起。比如《墙上的斑点》,第一次由斑点为触发点,通过回忆、联想的方法写到了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等;第二次由钉痕通过直觉推理的方法写到油画、前房客、郊外别墅的风景;第三次由小孔通过联想独白的方法写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人类的无知、生活的偶然性,还有生活的速度;第四次由玫瑰花瓣通过判断推理由特洛伊城、莎士比亚引出对虚构历史的否定,对传统标准的否定。

那么,第五个触发点是什么呢?凸出的圆形。

5、由凸出的圆形,“我”想到了什么?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他们都可以用前文的“陈腐”一词来形容。

6、第6页上面的“他”是指谁?营地和箭镞与什么有关?

上校,古冢。在临终前,上校没有想到他的妻子儿女,反而想到这些东西。

7“这个箭镞已经被收藏进当地的博物馆……放在一起”一句如何理解?

中国女杀人犯的脚可能是指封建社会中国女性的“三寸金莲”;伊丽莎白时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但这里举的不是能代表辉煌的东西却是普通的铁钉。同样,其它几样列举出的东西也是普通的陈腐的,这些被当成价值连城的古董收藏在博物馆里。

8、“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证明了什么”一句怎么理解?

这一句与前面“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相似,作者消解了这些陈腐的死板的东西的意义。

9、这一次的触发思考是通过什么方法?(板书:联想推断)

                         六、意识流的标志四:幻想象征

1、接下来的一个触发点是什么?第13段的“木板裂纹”。那么这前后内容的分界点在哪里?

第9段省略号处。省略号前还是属于作者要否定的艺术观、审美观。学者们在研究的不是知识,而是陈腐的迷信;省略号后出现了一个“可爱的世界”。一连串三个“没有”,必须没有,否则就又变成陈腐的世界,有惠特克尊卑序列表的世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的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这才是活生生的生命世界,充满了生气勃勃的美。接下来又是两个“假如”,进一步叙述了作者心目中的乌托邦式的美丽世界。

这里的树及“木板裂纹”等已经不是推理想象的结果,而是“我”的幻想象征的感受。

2、第11段中,作者又提出什么观点?相关的重要议论句子读读看。(“这是惠特克的哲学。”)

3、第13段不是一般的联想推断,用了什么写法?

象征。用树来象征有生命的生命,有生殖能力的生命。

4、思维是如何由“木板的裂纹”转到“树”上的呢?

木块上的裂纹——大海中的木板——衣柜——一棵树。

5、“这里,是一件具体的东西”中的“这里”指代什么?

一种心满意足的现实感,具体表现在“赞赏着衣柜”等四个“赞赏”上面。

6、接下来的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描写和抒情,但这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四个极具抒情色彩的“我喜欢”描写出了作者向往的乌托邦式的美丽世界。

7、请同学一起朗读“炎热的午后……这棵树勾起了许许多多平静、幸福的联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在这里展示了生命的美好,鲜活的生命能够生殖出愉快、美好的新生命,不是惠特克序列表所框死的沉闷的陈腐的生命。我要的是我主观中的现实生活,而不是正统或别人眼中的已经规定好的所谓“客观事实”。

整篇小说最后又回到了“斑点”,哦,那是一只蜗牛,全文结束了。所以我们看,这篇小说,意识流小说的结构,是非线性的,它不同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人的感觉。我们要改变原来的阅读习惯,打破旧的阅读思维,才能走进伍尔芙,才能真正走进西方现代小说世界。(曲晓明老师录音并整理)

板书:(板书为ppt,只经过转换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