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宫弃后祥云间txt下载:谈我国高考模式的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1:35:11
谈我国高考模式的改革http://edu.QQ.com   2005年01月12日 19:20   《生物学教学》   张 雷

  1999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决定在广东省试行“3+X”高考模式,由此拉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从而使高考改革又一次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2000年又增加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四省进行试点。2001年,全国共有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了“3+X”高考模式试点。经过3年的试点,已经显示出了一些预期效果。

 

 

  1 高考改革的教育和社会背景

 

 

  自1952年以来,我国高考科目的设置经过多次变化。1952年高考设高中所学全部科目,高校根据专业要求,按不同比例计算各科分数录取。由于这个办法不能很好体现各专业的特点,1954年高考科目分文、理二类;1955年又进一步分成文、理、农医三类;1964年再改成文理二类。1978年恢复全国统考,同时恢复文理二类的科目设置。分文理二类设置科目,能把优秀高中毕业生选进高等学校。但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①相当多数的中学不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残缺不全。同时,高考科目又比较多,录取以总分划线,迫使学生追求各科的高分数,造成平均发展。知识结构残缺而无特长的新生,严重影响高等学校的培养质量,对文理二类的边缘学科尤甚。②因高考录取率较低,因此高考试题难度往往高于高中毕业生水平,但是相当多数的中学,不顾教学条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考的水平,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挫伤了大多数中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教育部组织许多单位进行了调研,决定把高考同高中毕业考试分开,建立有权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高中毕业会考。在会考的基础上,高考只考相关科目。

 

 

  1987年,上海在实行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自行命题,试行“3+1”方案。1991年,国家教委又在湖南、海南与云南三省科目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3+2”高考科目设置方案,采用“3+1”或“3+2”模式曾对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推进,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日益暴露出它在许多方面的局限性。以文理分科为基本科目设置形式,考试内容偏向学科化和专业化,导致了高中生思维呆板,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弱。同时又造成高等学校文科学生缺乏理性的思维能力,而理科学生又缺乏对社会的洞察力的状况。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院士就提出中学文理分科会造成人的发展中知识的偏废。

 

 

  另外,“3+2”高考模式中不设生物学和地理学科也有缺陷。21世纪在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将会有大的发展,高考不考或淡化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会使我们陷入被动。

 

 

  由于传统高考模式的种种弊端,改革现行的高考模式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改革招生和考试制度”,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高考制度改革试验”,“逐渐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

 

 

  1998年,教育部在部分省市进行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试点,取得了成功,为综合科目命题积累了经验。1998年6月24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广东省自1999年起试行“3+X”科目设置方案。2001年扩大到5省进行这项改革,2001年全国共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这项改革。根据教育部的改革部署,2002年已在全国普遍实施。

 

 

  2 高考模式改革的现实要求

 

 

  2.1 高考要体现国家的意志 1999年上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强调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从建国初期建立高考制度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它的改革被列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当中,并与素质教育紧密挂起钩来,提到如此的高度,还是第一次。国务院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高考制度的改革是整个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必将随着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步伐前进。

 

 

  2.2 高考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21纪世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其关键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陈至立同志也曾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要改革教育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为主。”两个《决定》对21世纪新时代的特点及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又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更加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对新时代的要求,高考作为高校选拔培养人才“毛坯”的一项重要方法和手段,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从而更加突出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2.3 原高考存在一定缺陷 首先“3+2”高度集中的单一化考试模式,只能测量考生共性的内容而往往不能兼顾个性内容的测量,难以反映不同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不同要求;其次,规定的考试科目“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使高校和考生都无选择余地,而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容易造成高中毕业生文化知识结构失衡,不利于高校办出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特色。第三,全国高考科目用一份试卷、一份评分标准,形成考试模式单一、内容单一、水平单一的局面,不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和中学的改革要求。

 

 

  3 “3十X”高考模式分析

 

 

  “3十X”首先是开放性科目设置。它对高校是开放的,能更好地体现高校的特点和需要;它对考生也是开放的,由考生按照自己的理想、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更好地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同时,也更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其次,是增加综合科目考试,综合科目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学科交叉,又强调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3+综合”既能考查考生语、数外的基础,又能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既看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对中学推行素质教育,防止过早地分科、偏科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让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需要自行确定“X”科目,有助于不同层次、特点的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目前”3十X”高考有以下两种模式:

 

 

  3.1 “3+小综合” 目前,除上海、广东、河南、江苏4省市外,其它省(直辖市、自治区)今年全部试行“3+小综合”。所谓“3十小综合”,即“3十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学3门的综合,理科综合为物理、化学、生物学3门综合。与原“3+2”高考模式相比,“3+小综合”高考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提出考试科目的改革。此方案的特点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为全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促使中学开齐开足课程,避免偏科,也不会冲击中学教学秩序,便于中学教学管理。实行学科综合后,通过规定考试范围,有利于降低部分学科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便于招生录取的操作。这种高考模式确有很大改革,尤其是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

 

 

  3.2 “3+大综合十1” 继2000年广东省率先进行“3十大综合十1”高考模式试验后,去年起河南、上海等省市也选用了“3+大综合十1”高考模式。“3+综合十1”模式中“3”是语文、数学外语三大科,“大综合”是目前中学所学除语、数外的其余六门课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政治、历史、地理学)的综合,“1”由考生和各招生院校“双向选择”。实行“3+大综合十1”的4个省市录取分数线确定的办法各有不同的做法。广东省2001年取消兼招科目,实行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以备科标准分合成总分的办法,语、数、外3科是必考科目,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政治、历史、地理、英语复试、综合能力测试、体育科、音乐科、美术科等11门是选考科目,本科专业按5科合成总分,专科专业选考科目增加“综合”(艺术类除外)。河南省2001年按照语文、数学外语和“综合”4门科目的总分划定录取分数线,选考科目全省不统一划线,由高校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确定录取标准。上海市2001年“综合”科目以A、B、C、D四个等第评价,其中C等及以上等第的考生才有资格被录取,但2002年起将20%纳入总分,并逐年到位。本科院校以“3+1”四科总分划线,录取时按“3+X”分别排序投档,选考科目可兼报兼招。第三批高专与高职以3科总分划线,录取时按3科总分排序学校投档。“3+大综合十1”模式与“3+小综合”相比,能选拔出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这些考生不仅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具突出的专业特长,这样对进入高校专业学习更有利;其次,可以克服学生文、理偏科现象,有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第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科目,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发展自己的个性;第四,高校可自主根据自身的办学性质、层次、专业特点、生源情况等来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的自主权、专业选择的针对性增强了。

 

 

  4 高考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4.1 “3+X”高考模式可能带来的弊端 “3+小综合”模式并没有走出“3十2”高考模式的局限性,并没有有效地纠正文、理偏科现象,并未实现扩大高校和学生的自主权的预期目的。在此模式导向下所培养的人才,虽然可以具有一定综合能力,但学科知识基础难以宽厚扎实,知识结构仍不合理,个性特长仍不明显。因此,“3+小综合”只能是现存分科教学下的过渡形式。“3+大综合十1”模式,由于选科的分量在高考地位中加大,势必促进学生提前选择报考科目,导致他们只重专业,不重基础。据了解,有的地方从高一就分什么“物理班”、“历史班”等。由于选科过早,学生选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3十X”模式还往往导致过分重视三大科教学。据了解,有的中学,为了应对“3+X”高考,还专门制定地方课程计划,增加语、数、外三大学科课时,压缩其它学科课时,严重影响了其它学科的正常教学。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没有深厚而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与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民族,就很难全面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很难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

 

 

  4.2 “2+1证+X选择”高考模式的设想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一方面要使高校的新生具有比较扎实、比较宽厚的文理科基础,并为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拔具有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另一方面、高考要能以较好地导向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产生积极影响,给中学教育以更全面的导向。针对以上方案的不足,笔者尝试提出“2+l证+X选择”模式。

 

 

  “2+l证+X选择”具体内容是:“2”是以语文为主涵盖政、史、地的文科综合,和以数学为主涵盖理、化、生的理科综合,考查中学教材中的必修内容,既重视基础知识测试,又重视综合能力测试;“1证”是英语等级证书,“证”应设立国家外语等级考试,在高二学年末和高三第一学期末各进行一次,可以这样设想三级:达到一级会考合格,达到二级可以报考一般本科、高职院校、达到三级可以报考重点高校和一般院校中外语、外贸等专业,同时,也可作为社会招工的参考;“X选择”为高校选考科目,是中学9门文化课和音、体、美共12门1门或2门,一般不超过2门。对于高校招生,各高校可以根据2门综合考试总分和外语等级划定录取线;也可以根据2门综合成绩和外语等级划定最低控制线,再按专业特长成绩高低录取。这种高考模式的优点如下:首先,可以克服“3十X”模式中由于过分重视语数外而导致其它学科基础知识不全的群体偏科现象;其次,外语等级考试侧重基础知识考试,且与高考时间分离,又可减轻学生考试负担;第三,“X调选择”为特长科测试,“X选择”权要交给高校,“X”范畴为高中所开的必修、选修、活动等全部课程,包括音、体、美。“X”要涉及必、选修、活动等课程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学科素质,有利于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将选修课、活动课教学计划真正落到实处,也为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