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mp3:培育企业精神要体现“四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4:16

培育企业精神要体现“四化”



作者: 王兆善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有生命力、是否有发展前景,到底看什么?笔者以为,关键是看企业有无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无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精神。尤其是作为"企业之魂"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剂和催化剂,对员工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作用,对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起决定作用。因此,要把培育企业精神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培育出体现本企业精神风貌、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并以此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准确定位,体现个性化。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样,由于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目标,经营不同的产品,提供不同的服务,企业文化的特征就不可能一样,企业精神就不可能“千篇一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有个性化的企业精神是评价一个企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经营环境,对企业精神进行提炼概括,准确定位,把最需要突出和强化的核心理念找出来,通过简洁的文字表现出来,不求其全,而求其特,以其独具的文化魅力塑造差异化的企业形象。如上海市南自来水公司立足于“弘扬水精神,建设水文化”,他们提出的“发扬水滴石穿的敬业精神,水流不息的进取精神,水乳交融的团队精神,水润万物的奉献精神、水清如镜的诚信精神”颇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色和企业特点。从实践看,优秀的企业文化,无不是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在找准自己的优势、劣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继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创出自己的特色。海尔精神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创新,不断地标新立异,不停地否定自我,去追求卓越的氛围。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产品质量零缺陷,流动资金零占有,与用户保持零距离"的市场创新准则;赛马不相马的人才机制充分体现了创新、竞争和团队精神。正是这种个性化的海尔精神文化,培育了"真诚到永远"的海尔人。可见,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既要在内容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表达出企业理想、信念和追求,又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整合民族精神和广大职工的群体智慧。
    示范引导,体现人格化。人格化是企业精神“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企业领导者要率先垂范,既要做企业文化的倡导者、设计者,又要做企业精神的模范实践者,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使企业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第一管理者应是企业精神的第一规划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倡导者。正如张瑞敏所言,领导干部要当好三个角色,第一是当好“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设计企业发展战略,使组织结构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当好“牧师”,不断地布道灌输传播,使员工自觉接受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把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第三是当好“教练”,积极示范,帮助员工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有效推行和落实企业精神。无论是“设计师”、“牧师”,还是“教练”,都体现了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另一方面,要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示范作用,树立职工身边的,各种岗位层次的,个体的或群体的,职工公认的、叫得响的、立得住的先进模范人物,使企业精神在他们身上得以生动体现,通过对他们的事迹以理念化的诠释,给职工以精神导向和榜样力量,进而“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使企业精神由个体到群体较大范围弘扬和传播。特别要注意发挥“名人效应”和“英雄效应”,通过建立党员示范岗、劳模品牌工作室等,强化品牌创效意识,加强品牌激励机制建设,培养“名牌”职工,创造名牌产品,进而在弘扬“品牌精神”中,激活无形资产,渗透经营理念,体现品牌服务的人格力量。近年来,蚌埠分局党委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奖“万人评选”活动,全方位实施品牌战略,以此培育和弘扬人格化的企业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化虚为实,体现制度化。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文化无不是通过制度建设鲜明体现,具体实践企业精神的典范。现在,口头上讲企业文化的多,自觉地、系统地实施企业文化的不多,而把企业精神上升到制度规范落实的更少。这是当前企业文化难以得到真正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是一项带有稳定性、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治本之策。因此,企业精神要落地生根,化虚为实,由软变硬,形成机制,若不与具体的企业制度相结合,不具体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企业精神就难以深植于职工内心深处,更难以成为“企业之魂”,与生产经营两张皮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其实,管理与文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背后就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而支持这一理念的恰恰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目前,我国之所以缺少长寿企业,除了缺少卓越的企业家,还缺乏企业文化长久支撑的体制、机制环境。确保企业精神制度化,关键是把精神理念化,理念具体化,真正落实到服务、营销、竞争、产品质量上,外化为员工的岗位实践中,变成员工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准则。这样,企业精神才能在实践中生根落地,由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使企业精神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依靠群众,体现认知化。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广大职工,企业精神源于职工实践活动,必须得到广大职工的认同,才能起激励导向约束凝聚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又是一种群体文化。目前,之所以有的单位企业精神“曲高和寡”,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而是热衷于走捷径,靠秀才“妙笔生花”,生搬硬套“移花接木”,闭门造车创造“企业精神”。因此,企业精神培育提炼必须得到广大职工支持和参与,把企业精神培育过程变成广大职工认知过程,把企业精神提炼过程变成凝聚职工智慧、引导职工成长的过程。为促进企业精神的认同和奉行,大凡经营成功的企业,大都有一套富有特色别开生面的员工认知仪式和程序,营造企业精神的文化氛围;创造性开展符合企业实际又有自身特色,职工乐于参与的日常性教育活动,加强企业文化知识培训和企业优良传统的灌输,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哲学,使职工在参与中接受企业精神教育,使职工对企业精神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深植根于心灵深处,成为职工自己的精神。双星集团在培育企业精神时,提出了“四个一切”的做法,即“一切教育与双星精神相联系,一切活动与双星精神相结合,一切考核与双星精神相挂钩,一切总结表彰与双星精神相维系”,使职工不仅在意识上而且在行动上爱企业,关心企业,支持企业,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样,使顾客透过员工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就能领略到集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企业精神,感悟到企业获得强大发展动力背后的东西。同时对弘扬企业精神者给予激励,违背企业精神者予以惩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精神作为全员的认知系统,必须坚持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才能筑牢企业文化建设大厦的思想基础,成为体现企业核心理念的群体价值观,指导企业行为的指南,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法宝。
    实践证明,企业精神的培育升华是一项长远的“塑人工程”,贯穿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始终,是企业准确定位、定向引导、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晶。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人化”,而企业精神的培育过程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精神是润物无声、点滴渗透的,必须在坚持中形成全员自觉,在岗位实践中强化养成,从而见物见人见思想,见精神见制度见形象,让外人一接触到该企业,就能体验到该企业独特的文化品位,感受到该企业不同寻常的“企业之魂”的存在。

( 200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