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群怎么禁言一个人:童 事 记 趣(六)——春 秋 假[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56:16
童 事 记 趣(六)——春 秋 假[原创]

生命如歌b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5-1.html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 更多


     春 秋 假  
文\生命如歌
  说起寒暑假,现在的学生恐怕没有一个不知道的。而要说起春秋假,怕就不知所云了。
  其实,说来并不复杂。那时候,每年也是两个假期,只是时间上和现在的不同。每年的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为春播假,九月下旬至十月下旬则为秋收假。
  这绝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时间不同而已。两个假期的设置,正是当年的教育教学导向使然。
  必须同劳动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是当时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小春秋假期,就充分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特点。
  而春秋假的设置,并不像现在这样,是让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苦熬了一个学期的学生来休假的,其目的,一来是利用假期帮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与土地打交道的父辈们去春种、秋收,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实际体验农民群众的艰苦生活,学习和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不管你信不信,那时候,每个同学对劳动的热情,用空前高涨也许有些夸张。但,用“热爱”二字来表达恐怕是十分贴切的。
  每年临近放假的前几天,同学们普遍提前做起了准备。 因为一个假期的劳动,是需要一整套农具的,诸如铁锹、头、箩筐、锄头、水桶等等。好在都从小出身于农家,准备起来自然算不上难事。
  劳动是不分年级、年龄而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的。不过,为了照顾学生的身心和体力,多数情况下,即使在生产队里,学生们一般单独编队,从事各种农活。
  每天早上,也和社员们一样,先到生产队部等待派活,然后带着所需工具奔赴劳动岗位。为节省回家吃饭在路上耗掉的时间,除了下雨天,一般每天队里会指派专人把饭送到田间地头,吃过饭休息一会,便接着干活。那时候,流传着“一天两担饭,晚上加班干,必要时候连轴转”的说法。当然,对于年龄小的学生队里会做出适当的照顾。
  要说不苦不累,那纯粹是撒谎。但从小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不怕苦、不怕累”、“吃苦光荣、怕苦可耻”的思想已深深扎根在心里,加之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没有谁愿意充当落后者和逃兵。
  劳动是计报酬的。虽然干的活计轻重不同,但计酬方法却和社员们一样,每天的出勤和所干的农活要登记在册,月底要和生产队的会计核对出勤情况,年底,根据每个出工者农活的完成情况评定日工分,再折算出全年的工时。一年下来,一个高年级的学生,竟能给家里补贴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呢!要知道,那时的百元可算一笔不菲的收入。又是在年关将近,对每个生活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不小的帮助。
  而更有价值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则是,作为农家子弟,每个学生不论年龄大小,耳闻目睹、亲身体验,在心里便早早打下了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烙印。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学生不敢说都成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但真的养成了热爱国家、热爱劳动、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的良好习惯,具备了基本的生产劳动技能。并不是一台台只认成绩、只知分数的学习机器。
  物质的贫乏、生活的单调,无法给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可那个年代的青少年以及有志气的中国人并没有而把遗憾留给国家。那个年代的中国同样拥有了让反对他的人胆战心惊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更拥有了让反对他的人感到万分恐惧的志气、豪气、骨气、胆气、正气心气、人气、霸气。这难道说与我们的教育没有关系吗?如果连这一点搞不清楚,他就是**,那怕他自诩为什么师!
  然而,当我们看到现今的孩子们在畸形的教育体制下成为一部部机械、呆板的学习机器,当我们面对现今诸多孩子们身上表现出的缺乏爱心、缺乏责任、娇嫩、自私、冷漠、蛮横甚至残忍(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时,我们的教育应不应该感到痛心,应不应该深刻反思?
  我们还有颜面继续为我们失败的教育大言不惭地自吹自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