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杀手免费阅读:禅门开悟诗二百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8:46:20
禅门开悟诗二百首  杜松柏著
前    言
无眼无口,如何会取?
声色二字,如何透得?
如何是解脱?
如何是净土?
如何谓如如佛?
踢倒净瓶何意?
慈悲解脱,如何同行?
临济戳地三下,
嘘了一嘘,何意?
第一章 禅宗的证悟诗
禅祖师的证悟诗不同于诗人,往往终其一生仅有一首者,同时也与哲学家隐约仿佛之言不同,没有修持开悟的功夫,往往是迷离仿佛。
神秀和尚和六祖的诗,虽不是开悟诗,但却表示他们基本观念的诗,是禅宗以诗寓道的起源。
神秀示法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
菩提本无树,心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洞山开悟诗
切忌从他见,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是曹洞宗的开派祖师,他的弟子叫曹山,合起来叫做曹洞宗。
洞山有天渡过一条小河,当他过河时,太阳照到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投影在水面上,他忽然回头一看,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水面上,于是他忽然开悟了。而作此诗。
诗表面上是写它与影子的关系,实是对求道的一个发见。一是说悟道是向自己求,不能向其他人去求,二是说道无所不在,看了自己的影子都能够开悟,表示道无时无地不在。
香严智闲开悟诗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有一天,香严智闲整理牧园,忽然拿了块瓦片随手打在竹子上,听到瓦裂了,于是开悟了。
灵云志勤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有一天,灵云志勤看到桃树开花而悟道,就写下这首诗表示他的悟境。
觉海法因庵主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有一天,他师父举出灵云桃花悟道的公案来讨论,于是他就悟道了,悟道后他就作了这首诗。
何山守旬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他也是借灵云和尚桃花悟道的诗而开悟的。而后作此诗。
越山师鼐
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
方信普通年事远,不从葱岭带将来。
当时有一位闽王,有一天请他去吃斋,他赴约到了楼上的时候,太阳照在他身上,于是他就开悟了。而后作此诗。
昭觉克勤
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他是听一首艳诗——谈恋爱一样的诗而悟道的。诗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为檀郎认得声。
前两句表示他曾经到了悟道的境界,就好像是从小姐的闺房里面恋爱成功回来一样的。道一定是什么也不能说,就好像少年一段风流事一样的,没办法告诉人。
神照本如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和尚的法号叫做“本如”,有一天去请教一个和尚,和尚没头脑的答他一句话说:“你就是本如”。于是他忽然开悟了,因而作此诗。
楚安方禅师
沔水江心唤一声,此时方得契平生。
多年相别重相见,千圣同归一路行。
有一天,他搭渡船过河时,他老师用乡音大吼一声“那”,他听到后忽然开悟了,于是作此诗。
五祖法演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呆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有一天,他向白云和尚请教南泉和尚讲的一个公案,即天上摩尼的一个珠子是怎样取得的,白云和尚就叱责他,于是他恍然大悟,而作此诗。
佛性自己本来就有,向这个求,向那个求,向这个问,向那个问,好像田地一样本来是我的。
悟道的情况,道本来是不可见的,就好像风一样,因竹和松树的摇动,才知道有风的存在。
龙门清远
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
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
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
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
有一天晚上,他在烤火,不久火灭了,拿一把火钳在灰里拨,就有了火苗,于是他就去看传灯录,因为传灯录上有一个公案谈到破灶堕和尚的因缘,他就因此开悟了,这是因公案而开悟的例子,而后作了此诗。
破堕和尚公案:有一天,破堕和尚听说有座庙很灵,殿中安放了一个灶相当灵验,他进去后,就拿棍子在灶上打了三下,后灶就垮掉了,有个人出来拜谢道:“多谢你替我说法,使我开悟。”
第二章 苏东坡与黄山谷的寓禅词
东坡作南歌子,在嘲弄大通禅师,冷斋夜话云:
东坡守钱塘,无日不在西湖,尝携妓谒大通禅师,大通愠形于色,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
这一恶作剧的词,完全是以禅理为内容:
师唱谁家曲?
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
我也逢场作戏,
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
山僧莫眨眉。
却悉弥勒下生迟,
不见老婆三五,
少年时。
解说:
昔有嫂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凭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严,三冬无暖气。”女子举示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这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东坡似用这一老婆公案,隐喻大通禅师这一嗔怒,当为禅门的老婆子所非。
东坡这首南歌子,虽然辩才无碍,但未免予人以胡闹的不良观感,至于下面两阕如梦令,则确实系以词寓禅:
其一
水垢何曾相爱,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
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
居士本来无垢。
其二
自净方能净彼,
我自汗流呀气。
寄语澡浴人,
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但洗!
俯为人间一切。
解说:
这是借入浴的俗谛,寓超俗的禅境,水代表洁静,垢代表污浊,在禅的最高境界言,是不分动静和洁垢的。到了这种境界之后,当然是不受污染的“道人”,自然用不着擦背人用力去垢了。
东坡在第二首词中,力勉求道的人,要如入浴的人一样,努力去垢,洗去污垢,而臻圣洁的地步,以便度人悟人。
黄山谷有和东坡赠大通禅师之作,惟所赠之对象不同,其南歌子第二阕云:
万里沧江月,
波清说向谁?
顶门须更下金槌。
只恐风惊草动,
又生疑。
金雁斜汝颊,
青螺浅画眉。
庖丁有底下刀迟。
直要人牛无际,
是休时。
解说:
如果做到了牧牛公案里所说的境界——人牛无迹,那便是大休大歇的时候,便是功位齐泯,入涅般的最后关头了。
下面一阕,是山谷点窜禅人的颂古诗而成,这阕诉衰情云:
一波才动万波随,
蓑衣一钩(钓)丝,
锦鳞正在深处,
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
信还疑,
上钩迟。
水寒江静,
满目青山,
载月明归。
解说:
有段公案:……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仍以钩鱼比喻求道,“离钩三寸”,是鱼上不上钓的紧要关头,比拟求道的悟与不悟的严重时刻,船子有歌“颂明”此一“鱼”云:
有一鱼佤伟莫哉,
混融包纳信奇哉。
能变化,
吐风雷,
下线何曾钓得来?
审观其歌,鱼乃至道的代表,故可证明;钓鱼即求道也,后人咏这一“钓鱼人”云: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合坡谷的词观之,足证前人不仅以诗寓禅,更以词寓禅,如果不明禅事禅理,坡谷这类词,便不知其命意之所在,更不能欣赏了。
第三章黄山谷的四首寓禅词
黄山谷宋代的一代巨家,其归心禅宗,正如白居易一样的虔诚,诗中寓禅之作甚多,习气所及,故以词寓禅,他在渔家傲词下自注云:江寒江口阻风,戏效宝宁赞禅师作古渔家傲,王环中云:卢山中人颇欲得之,试思索,始记四篇。
山谷之词如下:
万水千山来此土,
本提心印传梁武。
对朕者谁浑不顾,
成死语,
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
一花五叶亲分付,
只履提归葱岭去,
君知否?
分明忘却来时路。
这阕词是完全包括菩提达摩一生的事迹而成,达摩来华,建立了禅宗,成为中华初祖,相传先见梁武帝,说法不契,遂渡江至嵩山。
盖欲以破梁武帝的名相执着,可惜梁武帝不能领悟,致达摩乃以一毪苇渡江,而至魏。
下面一首词,则系以灵云见桃花悟道的公案而填成的:
三十年来无孔窍,
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
呈法要。
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
拈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
非玄妙。
灵云合破桃花笑。
灵云志勤禅师,因见桃花盛开而悟道,事极玄妙,因而成为公案。然在禅宗的理论上是不违悖的,因“色”“空”一如,体用不异,所以才说,河山并大地,齐露法王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桃花也正可以显示道的存在,睹花悟道,是归于时节因缘的凑合,(从缘悟达,永无退失)然非偶然之功,因“三十年来寻剑客”。
第三阕则以华亭船子的悟道公案入词:
亿昔药山生一虎,
华亭船上寻人渡。
散却夹山拈坐具,
呈见处,
系驴橛上合头语。
千尺垂丝君看取,
离钩三寸无生路。
蓦口一桡亲子父,
犹回顾,
瞎驴丧我儿孙去。
船子德诚禅师,是药山惟严的高弟,气势如虎,在华亭渡口,寻觅可渡之人,夹山善会禅师因道吾的开导,自知所悟未彻,于是拈起坐具,解散门徒,向华亭船子呈其所见,可被评,言语合道,不是根本,而有时是系驴的木柱。
求道的人,如垂丝千尺的钓鱼人,比喻求道人在悟而未悟的紧要关头,悟则成佛,不悟则丧生失命,永劫沉沦。
船子在夹山拟以言语回答所问之际一木桨把他打下水,免得陷于情识意想和言语道断的危险中。结果开悟,于是师徒亲如父子,得传法要。
下一阕词,则系以古灵神赞禅师的公案和事迹,铺叙而成:
百丈峰头开古镜,
马驹踏下重苏醒。
接得古灵心眼净。
光炯炯,
历来藏在袈裟影。
好个佛堂佛不圣,
祖师沈醉犹看镜。
却与斩新提祖令,
方猛省,
无声三昧天皇饼。
以上四首词,真是涉及多方,把禅理、禅典都纳入词中,不明白禅宗的公案和灯史,真不知道山谷这类的词,意旨何在?内容为何?所拈四阕,究其根由,明其奥义,起例发凡,图引起研究词学者的注意和兴趣,以免明珠蒙垢,视同草芥,予以放弃不论,则不足以深知古人,而形成巨大的损失。
第四章梅花与道情
在见道的高僧哲匠而言,在具有由“色”见“空”的大智慧下,却认为“河山并大地,齐露法王身”,娱人的花草,却是至道的露显。
唐僧古梅诗云:
火虐风饕水渍根,
霜皴雪皱古苔痕;
东风未肯随寒暑,
又蘖清香与返魂。
古梅的遭受诸般折磨,正是比喻修道者遭受苦难之多,与修持时间之久。古梅的“枯死”,也象征着修道人的“大死一回”,把以往的情识意想,修持到荡然无存的地步,于是“至道”显露,在时节因缘的来到下,于是悟道,正如古梅的返魂着花。
虚堂智愚禅师:
千年苔树不成春,
谁信幽香似玉魂?
霁雪满林无月晒,
点灯吹角做黄昏。
比喻常人的礼拜佛祖,只因知道佛祖已超凡入圣,如佛祖也似古梅的不绽花,恐怕也不会为人所崇拜顶礼,渡过普通而寂寞的黄昏。
虚舟普度的墨梅诗:
常忆西湖处士家,
疏枝冷蕊自横斜;
清明一片当时事,
只欠清香不欠花。
比喻禅师悟道的时候——“当时一片精明事”,可是可叙说的是“悟道”的过程,言语可表叙的部份,而不是道的本体,和那至高的境界,正如画梅花时,只能描绘梅花的形状,不能显示梅花的清香一样。
第五章曹洞禅与五位颂
禅宗传入中国以后,经过六祖慧能的发展,大约分成两个支派,一个就是在湖南的衡山,一个是在江西的马祖,这两个地方一时成为禅宗的中心,传到唐朝的末年就有五大宗派,即所谓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沩仰宗、临济宗是也。
洞山悟本功勋颂诗
其一
问:如何是“向”?
师曰:
得力须忘饱,
休粮更不饥。
圣主由来法帝尧,
御人以礼曲龙腰。
有时闹市头边过,
至处文明贺圣朝。
“向”也就是向道的意思。
这是“向”的阶段,也就是叫做正中偏的阶段,正中偏就是本体界已发生作用,但是我们人还落在偏界,尚未落在正位里面。
五位颂之第一:
正中偏的时候,在曹洞宗来讲,叫做“全理即事”,在佛陀的一生来讲,就是“发大心”、“降王宫”、“发明大事”、“理智初开”,这是修行的第一阶段。
其二
问:如何是“奉”?
师曰:
只知朱紫贵,
辜负本来人。
净洗浓妆为阿谁?
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啼无尽,
更向乱峰深处啼。
象征我们的求道,虽然是经过老师的开悟,经过前人的指点,经过自己的修行,得到了那么一点,但是还是印象模糊,还没有得到道的本源,只在外面四处求寻找,所以第二个是“奉”的阶段,也就是偏中正的阶段。
五位颂之第二:
到了偏中正,在佛陀来讲,就是“行大行”、“修苦行”、“造诣入作”、“智开因门”,这是修行的第二阶段。
其三
问:如何是“功”?
师曰:
撒手端然坐,
白云深处闲。
枯木花开劫处春,
倒骑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隐千峰外,
月皎风清好日辰。
禅宗里面经常有一句话说没有悟道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等到悟道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时候就是说:“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即有了神通,跟本体界合而为一,这就是第三个境界正中来阶段。
五位颂之第三:
第三阶段就是正中来,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证大果”、“成大觉”,就是开悟成佛,“透末后门”,“智末果门”。第二个层次是“不滞法身”、“理开体门”,就是有体有用。
其四
问:如何是“共功”?
师曰:
素粉难沈质,
长安不久居。
众生诸佛不相侵,
山自高兮水自深。
万别千差明底事,
鹧鸪啼处百花深。
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这个阶段正是证悟本体以后还要有作为。
五位颂之第四:
第四个阶段是兼中至,亦即从体起用,在佛祖来讲,就是“裂大网”、“转法轮”、“说法利生”、“理开用门”。
其五
问:如何是“功功”?
师曰:
混然无讳处,
此外更何求?
头角才生已不堪,
拟心求佛好羞惭。
迢迢空劫无人识,
肯向南询五十三。
意思就是说不必问什么是佛了,你本身就是佛了。以上是洞山和尚的五位颂。
五位颂之第五:
第五个阶段是兼中到,亦即功德圆满,“归大处”、“入涅般”、“退藏于密”、“理智还泯”,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
曹山本寂五相诗
其一
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意思是说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同样人人皆可成佛,佛的种子是生来具有的,就好像历代白衣拜相这件事情一样,这是修行求佛的第一个阶段。
其二
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
意思是说修道的人到了这个阶段,隐隐约约知道道是什么,知道佛法是什么,好像乌鸡走在雪上,可看出来,但是还不能得道。
其三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意思就是说到了这个境界以后,我们认为一切不可能的事情,都变成可能了,所以说木马逐风嘶,是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所显示的种种神通。
其四
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
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大迟。
意思是说还没有功德圆满,救世的时候还不能像佛陀一样普渡大千世界的众生,因为无功的意旨,还没有得到。所以是说还没有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五
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
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意思是说没有理和事的分别,也没什么朕兆,也就是说完全坐在本体界里面,是威音王和弥勒佛也不明白。这一阶段是千圣万圣所同归的,到最后皆为本体大全所归摄之意,这是一个最高的境界,就等于佛“入涅般”的境界。
第六章神秀慧能的偈诗
在我国的宗教中,有一最神秘,最独特的教派,它就是禅宗。
神秀和慧能分别作了两首诗,使禅与诗融合为一体,在中国的诗作和诗学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元好问所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实在是一件出人意外的趣事。
禅人以诗来寓寄禅理,诗人以禅理趣纳入诗中,进而以禅理来建立诗的创作理论,禅与诗融成了一体,不明白诗,也不足以明禅,不懂禅,也几乎不能确知禅人寓道的诗篇,也几乎不能深知以禅论诗的奥妙秘,所以明禅论诗,是谈诗论诗的重要课题了。
神秀示法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
六祖示法诗
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
神秀:认为万法实有,万象不虚,此身是菩提树,有成佛的心性,此一心性如明镜朗朗,本来光明,可是蔽于尘根,有种种的污染,而产生了尘根,有种种的污染,而产生了尘垢的蔽障,禅人以加行的愿力,去垢生光,则原本的明洁性体,自然显露。
慧能:用渐修的功夫,去污除秽,是求道的境界,不是悟道的境界,所以慧能认为神秀未能“发明大事”,于是另作偈诗,否定了神秀的见解。慧能是倾向于万法皆空的,法体本不是菩提,此是明净,彼则污染,是不能发明大事的,所以六祖认为菩提、心性均是假名,法界是“真空”。悟道成道以后,即心即佛,到了这一“绝对境界”的时候,不要修持造作,来去垢去秽,因为“自性”本来清净,本来就无垢无染。,
神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
惠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第七章达摩只履西归
禅宗有西天二十八祖,中华六祖的传法系统,菩提达摩是由印度将禅学东传的重要人物,他在西土是二十八祖,在中华禅宗史上居于初祖的地位。
达摩只覆西归公案:
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达摩端居而逝,葬熊耳山。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城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覆,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云: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迨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圹,惟空棺,一只革覆存焉。
五祖演云:
祖师遗下一只履,
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
何曾踏着自家底。
五祖演认为达摩这一“只履西归”公案,太过轰动了,千古万古,传播于禅人的口耳,若视为是祖师的奇迹,以神通视之,以奇特作解释,如果循着这一方向而游方参请,求悟至道的话,则将无所得,与禅人的本身,没有关系。
东山空云:
梁魏山河本太平,
无端容此老狐精。
九年皮髓分张尽,
只履空棺更诳人。
东山空禅师认为达摩九年说法,已传法事了,而显此“只履西归”的空棺神通实乃多余,而且有眩人耳目、欺诳后人的嫌疑,因为达摩的示寂,是舍用归体的话,自应果位齐泯,何必显此神通?
可见以往禅人的见解,并不是曲意附和而是各有领悟。这位禅宗的建立者——达摩,他的地位,几与释迦牟尼相等。
第八章牛头法融融道入禅
法融在牛头山别建一宗,此一宗都不关南北二宗。牛头宗的禅学特色,一是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入于禅学中,二是富有地方色彩,影响了以后慧能门下的马祖,印顺法师推许法融为东夏的达摩。
法融的绝观论,就是立空虚为道本,以丧我忘情为修持,无心用功为方便,这种意境,是出自庄子,而且富有南方的佛教色彩。
百鸟衔花公案:
隐居在石室时,相传百鸟衔花来献。四祖要法融“绝思绝虑”,“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法融得到传授后,百鸟便不再衔花献。
百鸟衔花,成了公案,以后禅师,作了很多的诗,从不同角度莱表示他们的见解和境界,特选四首极有情趣和有涵蕴的诗如下:
雪窦显
牛头峰顶锁重云,
独坐寥寥寄此身。
百鸟不来春又去,
不知谁是到庵人。
祖印明
一榻萧然傍翠阴,
画扃松户冷沉沉。
懒融得到平常地,
百鸟衔花无处寻。
张无尽
花落花开百鸟悲,
庵前物是主人非。
桃源咫尺无寻处,
一棹渔蓑寂寞归。
梦庵信
寥寥风月卧烟霞,
百鸟从兹不献花。
人义尽从贫处尽,
世情偏向有钱家。
法融初悟道的时候,有圣执法执,即以圣者自居,如是有百鸟衔花的祥瑞。见了四祖道信以后,已“圣凡情泯”,不存圣凡的分别心,不以圣者自居,与常人无异,于是百鸟不知其是圣者,故不衔花献他了。以上的四首诗,都是由这方面立意的。第九章六祖出家
六祖受法辞五祖,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暮夜风扬刹幡,闻两僧对论,一云风动,一云幡动,往复酬答,曾示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
印宗听了六祖的言论,于是为他落发,这段话也成了禅宗的风幡公案。六祖认为“空”与“有”是一体的,“色”“法”是“一如”的,人强加分辨,乃有此对立的名词,若落在一边,谈空谈有,便是错误,所以才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两僧“心动”。
这则公案,以后的禅师,有很多的偈诗,表达不同的见解和意境。
圆通诗云:
不是风兮不是幡,
清霄何事撼琅杆?
明时不用论公道,
自在闲人正眼看。
如两僧开悟了,就不用再忙碌六祖,以智慧之眼,加以来断定。
草堂清诗道:
不是风幡不是心,
迢迢一路绝追寻。
白云本自无踪迹,
飞落断崖深更深。
六祖这一段话,更是推动了白云,落入深更深的断崖,使以后的禅人,无法寻求究竟,得到开悟。
自得晖偈诗:
是风是幡君莫疑,
百草丛中信步归。
王道太平无忌讳,
戏蝶流茑绕树飞。
现象界的现象,是脱离不了本体的,如同戏蝶流莺是绕着花树在飞一样。
这三首诗,代表三种不同的见解和境界。
第十章  曹溪禅一花开五叶
“一花开五叶”,由六祖导出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沩仰宗等五宗,到了宋代,临济宗大盛,又分杨歧、黄龙两派,其势力影响了佛教的其他各宗各派,几乎摄教归禅,故后世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在禅”的论断。
颂咏六祖得衣钵:
祖印明
六祖当年不丈夫,
倩人书壁自涂糊。
明明有偈言无物,
却受他家一钵盂。
草堂清
七百僧中选一个,
本来无物便相亲。
夜传衣钵曹溪去,
钱树开花二月春。
西塔
黄梅席上数如麻,
句里呈机事可嗟。
直是本来无一物,
青天白日被云遮。
葛庐覃
师资缘会有来由,
明镜非台语暗投。
坏却少林穷活计,
橹声摇月过沧州。
一花开五叶,慧能大师光大了达摩所创的禅宗,慧眼识“英雄”的人,却是五祖弘忍,六祖传奇式的成就,都是五祖引发的
第十一章  青原行思圣谛亦不为
青原行思,是六祖的第一代弟子,五宗之曹洞、云门、法眼,就是出自他这一法系。
青原行思圣谛亦不为公案:
行思往广东参见六祖慧能,六祖问道:“汝曾作什么来?”行思答道:“圣谛亦不为!”六祖再问:“落何阶级?”行思道:“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六祖询间行思修行的经过,在佛法上有世谛、圣谛的分别,世谛是指世俗的理事,圣谛是指圣者所见的真理。行思已经泯除圣凡的见解,不起作圣人,求佛道的分别心:六祖又问行思,修行到了什么果位——到了什么程度?行思既然已泯除了一切的分别心,无圣无凡,自然不会落在任何有差别观念的阶级上了。也就是说行思已到了修道的极高境界。
丹霞淳禅师以诗
颂行思的禅境
卓尔难将正眼窥,
迥超今古类难齐。
苔封古殿无人侍,
月锁苍梧凤不栖。
青原行思流传后世的,是卢陵米价公案,他在青原说法的时候,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行思答道:卢陵米作么价?这一回真是奇怪极了,以后的禅师,对这一公案,多方体会。
黄龙慧南禅师:
卢陵米价逐年新,
道听虚传未必真。
大意不须歧路问,
高低宜见本来人。
长灵卓禅师:
卢陵米价播诸方,
高唱轻酬力未当。
觌面不干升斗事,
悠悠南北谩猜量。
三祖宗禅师:
卢陵米价知不知?
合下相酬两莫亏。
君信入廛空返者,
到头只是爱便宜。
青原虽然开立了禅宗三大派,但在禅学上没有流传很多东西,只有这则公案,长远地在传诵和争论。
第十二章  南岳怀让  说似一物即不中
南岳怀让,由六祖的机缘,而入禅门,门下出马祖禅师,成为临济宗和沩仰宗的开派领袖。
说似一物即不中公案:
直诣曹溪参六祖:
祖问:什么处来?
曰:嵩山来!
祖曰:什么物?凭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并在汝心,不须速说。
师豁然契会,执侍左右,一十五载,唐先天二年,始往南岳,居般若寺。
佛印玄禅师即是以偈诗颂明不污染之意:
玉在池中莲出水,
污染不能绝方比。
大家如是若承当,
洞庭一夜秋风起。
佛国白禅师则颂明“说似一物即不中”:
嵩顶来来凭么来,
不中一物早尘埃。
便归南岳磨砖片,
照得马子追风回。
保宁勇禅师的颂诗,则系以整个公案意义的颂明为内容:
戴角擎头与么来,
铁围山岳尽冲开。
阎浮踏杀人无数,
蓦鼻深云拽不回。
第十三章 神会与五更转
禅宗灯史记:因此自传心印,演化东都,定其宗旨,南能北秀,自神会现扬,曹溪一枝,始芳宇宙。
(神会)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后来研究禅宗史的人都往往忽略了他,却是两个无名的和尚(行思与怀让),依靠后辈的势力,成为禅宗的正统,这是历史上一件最不公平的事。
五更转诗偈:
一更初,
涅般城里见真如。
妄想是空非有实,
不言未有不言无。
非垢净,
离空虚。
莫作意,
入无余。
了性即知当解脱,
何劳端坐作功夫。
全诗在颂说:
(一)反对打坐禅定,住心看净,故云何劳端坐作功夫。
(二)主张无念入道,故云:莫作意,又云:了性即知当解脱。
(三)颂明道体的性质,是非有非空,非净非垢。
第十四章  永嘉玄觉的证道歌
证道歌是七言哲理中独有的长诗,不但深寓禅理,而且文采斐然。
永嘉玄觉大师至曹溪,得六祖的印可,有一宿觉之号,景德传灯录记:
玄觉初到,振锡携瓶,绕六祖慧能三匝,卓然而立。
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祖曰:如是如是。
於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
祖曰:返太速乎?
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祖曰:谁知非动?
师曰: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师曰: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无意谁当分别?
师曰:分别亦非意。
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矣。
证道歌的内容,包涵甚广,有佛理、有禅见,有求道的要诀,有禅宗的灯史,全诗以个人的彻悟经验而对修道人提出劝告的。
证道歌: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入深山,住兰若,岑#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闲寂安居实萧洒。
觉则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珠非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
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蹈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偏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历江海,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教。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
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
证道歌确实是禅家诗作中的瑰宝,于禅理禅境,揭露最多,有注本流传,可一索而窥全貘。“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并不是突现突灭的海中沤,而是寓道不朽之作。
第十五章  石头希迁与参同契
在禅家诗中,有一首著名的五言古体寓道诗,那就是石头希迁的参同契了。“参”是参差不齐,“同”是齐同指参差不齐的现象,与那齐同的本体界,同契妙道,在题目上已显示了“事理一如”的佛理,也与庄子以不齐为齐的齐物思想,有脉络相通之外,更证明了禅宗是中华文化胎育下的产物。
参同契: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最后石头总结全诗道:“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告诫求道而“参玄”的禅人,要把握时间,勿虚度光阴。这首参同契,寓道高深,为以后的曹洞宗禅学的根本,值得重视和研究。
第十六章  马祖磨砖作镜
禅宗的迅速传布,慧能大师以后,要算马祖道一了。他容貌甚为奇异,舌头伸长了可以超过鼻头,脚心有两个轮形的花纹,“牛行虎视”,气概非凡。
师(怀让)知(马祖)道一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砖作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
禅师认为打车不对,打牛也不对,因为御车驾车的是赶车人,悟道的根本是在求道者的心上。马祖道一经过怀让的传授,悟出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当下直指自心,见性成佛。
于这公案,有表示不同见解的颂诗:
汾阳昭
磨砖作镜慕同音,来问分明示本心。
才唤木人回面指,犁牛耕出古黄金。
佛印元
磨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
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笑翁堪
车牛脑后痛加鞭,弃却黄金抱碌砖。
逐恶随邪至今日,即非心佛错流传。
马祖“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的公案:
僧问云:和尚(马祖)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祖曰:为止小儿啼!僧曰:啼止后如何?祖曰:非心非佛!
“即心即佛”——佛在已心,然执此以为即是“究竟”,则此语如止小儿啼的黄叶——骗人的话:可是禅人如小儿般真正的信了,因而开悟,则知道“大道难名”,悟道以后,才知道“道”不是心,不是佛,不可说,不可说,这是诗中“即非心佛”所用的典故。
第十七章  百丈怀海与野狐参禅
百丈怀海为马祖门下三位杰出的禅门人物,尤其是百丈怀海,建立了有名的百丈清规,使以后禅师的修持,有了可依循的规范,他自己更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使禅门从日常生活上更中国化,更世俗化,入世而又出世,才能渡过唐武宗会昌年音毁佛的法难。
僧侣在印度是贵族阶级之一,不需要耕作生产;在佛教的教义上,禁止杀生,杀生会落入因果轮回的果报之中,在耕作的时候,自然会无意之中杀伤潜存在泥土之中的虫蚁,故僧人不耕作。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承受了这一规律,到了六祖,他以舂米劳作入道,到了百丈怀海,才正式将劳作生产,列入清规之内,置有“十务”每人各有职司,使禅宗的门徒,置身于世俗生活营求之中,故会昌法难的时候,其他各宗的佛门弟子被迫还俗了,禅宗一派却因为生活已世俗化,故未受重大的影响。追源溯始,应归功于百丈。
百丈怀海,追随马祖大师,得法后,住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大雄山,因住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在他说法时,发生了野狐参禅的故事,后成为禅门分案:
师(百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律送。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般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是?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
这一公案,虽近神话,然宗门中人无不笃信,故流播丛林,颂诗达五十余首,特选数首:
其一
语路分明在,凭君仔细看。
和雨西风急,近火转加寒。
其二
万丈洪岩倚碧空,人间有路不能通。
奈何一点云无碍,舒卷纵横疾似风。
其三
临机只为语偏枯,五百生来堕野狐。
姹女已归霄汉去,呆郎犹自守寒炉。
这则野狐参禅公案,至少显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野狐可成道:因果循环是存在的,所以答错了话,才堕五百年野狐身,教人求道,不可不慎;至于不落因果,不昧因果,后果何以差别如此之大?则非百丈和野狐老人等身历其境的人所可解答。
第十八章 南泉斩猫
师(南泉普愿禅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已。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从谂禅师)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
从谂禅师:草鞋是用来“行道”——走路的,当穿在脚上,不当放在头上,放头上表倒反之意,寓南泉所问之话,是“道不得”,这种“自性”境界,是不可说,不可说,“言语道断”的。
这则公案显示出:
(一)南泉的修持已不落果报,所以坦然行之。
(二)是南泉不相信果报。
(三)是南泉知道果报,但因劝化众僧,不惜冒着落入果报的危险而斩猫。
绿雨蕉禅师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三千貂锦丧边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胡安国诗:
手握乾坤杀活机,纵横设施在临时。
满堂兔马非龙象,大用堂堂总不知。
佛心才禅师诗:
草鞋头戴与谁论?四海无风浪自平。
解道曲终人不知,江头赢得数峰青。
由此公案,可见禅师们是互逞机锋,随时在比较禅见的高下,不是用言语解说,而是用动作象征,借诗句显示。
第十九章 王老师与牧牛颂诗
王老师——南泉普愿的牧牛公案,对禅师的修持,发生很大的影响,不但形成颂古诗,而且绘成牧牛图,牧牛的意义就是养心悟道。
(南泉普愿)上堂曰:王老师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
牧牛喻养摄心性,溪东、西喻色界、空界,执色执空,以求悟道,未免功夫不到家,起分别心,以为色界是幻象,空界是真实,一边是凡,一边是圣,都有偏差,不起分别心,平常心合道。
长庆懒安的领悟,得力于此公案:
师(懒安)即造百丈(怀海),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得后如何?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
石巩惠藏禅师,一日厨中作务次,马祖见而问曰:作什么?巩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巩曰:一回入草去,把鼻拽将来。祖曰:子真解牧牛。
普明禅师分成十个调伏的阶段,由未牧至只泯,各以颂诗,宣明各阶段的意境: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驯伏第五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知,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年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狐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只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日本一山国师牧牛十颂
寻牛第一
本无形迹可求寻,云树苍苍烟草深。
脚下虽然歧路别,岩前枯木自龙吟。
见迹第二
草窠里走路何多?只此啼岑莫是么?
脚力穷边重进步,昂昂头角要逢我。
见牛第三
风暖幽禽枝上声,雨余原草色尤青。
者回巳睹渠头角,戴氏毫端写不成。
得牛第四
鼻孔撩天拽转渠,从今狂逸性须除。
雪山香草和烟细,且要驱来向此居。
牧牛第五
随时水草活渠身,纯净何曾染一尘。
苗稼自然混不犯,收来放去却自由。
骑牛回家第六
羸牛已纯却回家,树下柴门启暮霞。
放教驹驹栏里卧,静看新月挂檐牙。
忘牛存人第七
蓑笠从此不入山,鞭绳抛却一身闲。
更无觳觫劳牵拽,赢得讴歌翠霭间。
人牛共忘第八
一念空时万境空,重重关隔豁然通。
东西南北了无迹,只此虚玄合正宗。
返本还源第九
既然无作有何功?眼见如盲听似聋。
涧水湛如蓝色碧,山花开似锦机红。
入廛垂手第十
换却皮毛转步来,依稀鸟嘴与鱼腮。
通身固是混泥水,我此宗门要大开。
以上两种颂诗,各逞机锋,境界虽有同异,而无高低之分。这一由凡入圣的十大历程,基本精神与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函盖之相合,不过一是成佛,一是成圣人而已。第二十章  庞居士一口吸尽西江水
庞蕴居士悟道后,参谒南岳石头希迁,石头问他道:“子见老僧已来,日用事作么生处?”——修道的心德如何?居士对道:“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道不可说,不可说。
居士的回答,仍嫌落于空泛机解,乃复呈一偈诗,诵明“日用事”的深意: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悟道后的境界,纵有神通和妙用,也不过如同运柴运水日用事的平常而已。
(庞蕴居士)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
不与万法为侣,即不在万法变化之中,惟“自性”能生万法,能不与万法为侣,即是见性成佛的人。平常人自然不能一口吸尽西江水。见性成佛,与大全合一,当能一口吸尽西江水,至此境界,已顿悟无余,不待言语解说了。
后人颂此公案的诗奇多,特撷举数首,以见不同的禅境:
五祖演
一口吸尽西江水,洛阳牡丹吐新蕊。
簸土扬尘无处寻,抬眸撞着自家底。
宝峰照禅师
一口吸尽西江水,鹧鸪啼在深花里。
自有知音笑点头,由来不入聋人耳。
白杨须禅师
一口吸尽西江水,涓滴不留洪浪起。
驹儿自是不寻常,嘶风弄影斜阳里。
大禅明禅师
一口吸尽西江水,碓觜生花犹未已。
叶叶枝枝垂雨露,须弥藏在针锋里。
庞居士在马祖“一口吸尽西江水”的开示下,而彻底开悟,但以后的禅人,研究者多,领悟者少,迷则滞凡,悟则成圣,这则案,充分显出了禅的神秘性。
第二十一章  大梅梅子熟
大寂闻师(大梅山法常禅师)住山,乃令一僧人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
禅人悟道后,洞彻无余,自然能立得住脚跟,不会依他作解,人云亦云,随人言句,任何言句,都是鱼筌,鱼既已得,不再管鱼篓的大小如何,形式如何了。而笃信自己所得,不随马祖而改移,所以马祖特别赞许他:“梅子熟了”——大梅的悟道和修持,已圆满成熟了。
于是梅子熟了,成了以后禅师表达禅见的题材而加以颂明:
楚云南禅师
何衣松食住深云,盖是当年错见人。
埋没一生心即佛,万年千载不成尘。
楚云南禅师系以倒反的表达方法,来颂明这一公案。
简翁敬居士
郎心叶薄妾冰清,郎说黄金妾不应。
假使偶然通一笑,半生谁信守孤灯。
简翁敬居士系以艳诗的形式,表明法常的守道不移,如节妇的守贞不二,经得起考验。
五祖蕉
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松源岳禅师
大梅梅子熟,庞老已先知。
正眼验真妄,相逢拍手归。
辛庵俦禅师
庞公亲到竖降旗,一剑当头斩万机。
不是从前生咬破,为他梅子熟多时。
第二十二章 丹霞烧木佛
邓州(今河南邓县)丹霞天然禅师,应是禅门中“狂士”,一生行事,尤富传奇色彩。
丹霞的出家经过:
初习儒业,将入长安应举,方宿于逆旅,忽梦白光满室,占者曰:解空之祥也。偶一禅客问曰:仁者何往?曰:选官去!禅客曰:今江西马祖大师出世,是选佛之场,仁者可往。遂直造江西。……
后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烧之,人或讥之,师曰:吾烧取舍利。人曰:木头何有?曰:若尔者,何责我乎?
木头做的佛,仍然是木头,丹霞不因其有佛的形像,而不敢烧,所有有人诃责他时,丹霞告以“吾烧取舍利”——如果木佛真是佛,自然有“舍利子”——佛骨,既然“木头何有”——木头没有“舍利子”,则木佛仍然是木头,烧木头有何罪过?所以他要再取二尊烧。
丹霞烧木佛的公案,流传后世,成为吟咏的题材:
投子青禅师
古岩苔闭冷侵扉,飞者惊危走者迷。
夜深寒热汀洲火,失晓渔家辄自疑。
张无尽居士
雪拥岩扉冻不春,一尊木佛劈为薪。
眼睛动处眉毛落,为谤如来正法轮。
而张无尽则以诗人的立场,颂此公案,尊丹霞而贬慧林寺院主。
第二十三章药山升座
药山惟严是石头希迁的法嗣,二传而开出曹洞一派,他是这一法系的重要人物。
他与石头希迁的对答,可以稍见其禅境:
即谒石头,密领玄旨。一日师坐次,石头睹之,问曰:汝在这作么?曰:一切不为。石头曰:凭么即闲坐也。曰:若闲坐即为也。石头曰:汝道不为,且不为个什么?曰:千圣亦不识。石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
他的“陛座”公案,甚有意境:
药山久不升座,院主白云:大众久思和尚示诲。师曰:打钟者。大众才集,师便下座归方丈。院主随后问曰:和尚既许为大众说法,为什么一言不措?师曰: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讲经说论的经师和论师,方有言说,已乃禅师,于此向上一事,不能言说,故不能怪他。
无准范禅师便依此意颂出
铺席宏开见也么?买人何似看人多。
十成好个吹毛剑,只作陶家壁上梭。
天童觉禅师则以当时禅人器根愚下,不能领悟药山此一公案立意:
痴儿刻意止啼钱,良驷追风顾鞭影。
云扫长空巢月鹤,清寒入骨不成眠。
慈受深禅师,则认为药山的垂示,如明珠暗投,枉费心力:
明珠一颗价难酬,不是知音便暗投。
翻笑药山空费力,水清鱼现不吞钩。
第二十四章  赵州从谂的庭前柏树子
异日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尤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师言下悟理。……
赵州从谂禅师流传在丛林的公案最多,也是最有名,而题咏最多的,则推他的“庭前柏树子”公案。
赵州因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表面上问是达摩祖师西来的意旨何在?而实际问的是如何成佛作祖。从谂禅师的答话,真是答非所问,使人不得其解,如蚊子上铁牛,无下嘴处,以后参此公案作为颂诗的,大致不外视此公案为有义语或无义语的两派。
汾阳善昭禅师
庭前柏树地中生,不假牛犁岭上耕。
正示西来千种路,郁密稠林是眼睛。
泐潭灵澈禅师认为无义语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
草履只裁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
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
佛鉴勤禅师认为以后的禅人,器根钝拙,不足以知此一公案:
万里长空雨霄时,一轮明月映清辉。
浮云掩断千人目,得见嫦娥面者稀。
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而承天宗则认为此公案,如白兔当古道,已被当时眼利如鹰的禅人所捕得,后来的禅师,如灵性不够的猎犬,只在这一公案上捕风捉影,闻其余味,而无所得。
第二十五章 长沙游山
湖南长沙的景岑禅师,法号招贤大师,他的“游山”公案,最富诗情禅趣,禅师的颂诗,也因而藻丽意佳,无粗俚的缺失。
举长沙一日游山,归至门首,首座问:和尚什么处去来?沙云:游山来!首座云:到什么处来?沙云: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云:大似春意。沙云:也胜秋露滴芙蕖。……颂曰:大地绝纤埃,何人眼不开。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羸鹤翘寒木,深啸猿古台。长沙无限意。咄!掘地更深埋。
叩问长沙的修行,到了什么境界。答由“色界”证入“空界”,由凡入圣;不永住圣位,而沉空滞,又重返人间,发机起用。首座说,有抬有搦——有抑有扬,春意盎然,虽有机用,但仍落现象界中。长沙云:已刊落繁华,证入真际,他现已超出这一境界。明觉的颂诗:已彻悟的禅人而言,此清净自性,无不自河山大地中现显。
佛鉴慧勤禅师
独步曾无语,逢人口便开。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薄雾筛红日,轻烟衬绿苔。
若将诗句会,埋没法王才。
上方益禅师
拂拂山香满路飞,野花零落草披离。
春风无限深深意,不得黄莺说向谁?
昭觉克勤禅师
落花芳草如铺锦,满目春光入画图。
门处相逢亲切处,也胜秋露滴芙蕖。
无名氏
芳草织菌迎步绿,落花铺锦拂衣香。
归来说似诸禅子,荡荡风光绕画梁。
这几首诗,辞丽句美,是由于长沙这则公案本身的着语太美,有了好题目,当然容易做出好诗了
第二十六章  沩山水牯牛
沩山灵佑是沩仰宗的建立者,说法于湖南长沙(潭州)的沩山,与他的弟子仰山,合称沩仰宗。
沩山的开悟经过:
一日,侍立,百丈问:谁?师曰:灵佑!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师拨云:无火。百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此不是火?师发悟礼谢。
沩山的水牯牛公案:
师上堂示众云: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左胁书五字云:沩山僧某甲。此时唤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云沩山僧,唤作什么即得?
佛家有三世之说,沩山此时系沩仰宗的领袖,未来世可能成为沩山山下的水牯牛。
佛国白禅师
山上山僧山下牛,披毛戴角混同流。
普天成佛与成祖,独有沩山作水牛。
海印信禅师
山下沩牛山上僧,河沙异号未为能。
常爱暮云归未合,远山无限碧层层。
南堂兴禅师
沩山水牯异常流,不是沩山不是牛。
举世有谁能道得?波声渔笛钓鱼舟。
白云端禅师
不道沩山不道牛,酌然何处辨踪由。
丝毫差却来时路,万劫无由得出头。
(酌应系灼之误)。
保宁勇禅师
改却形容换却头,当阳难隐个踪由。
驴名马字虽呼唤,多少傍观满面羞。
一一这四首诗,代表了四种不同的见解,沩山水牯牛公案的内涵,大致可以由这四首诗来代表,其他的诗,颇多禅语,缺乏诗趣,故不一一举说了。
第二十七章  华亭船子德诚·河上禅人
禅人求道,多居深山,少居市廛,而接应四方,以操渡船隐身者尤少,所以华亭船子德诚禅师,称之为河上禅人。
船子和尚示法诗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三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钓。
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
全诗所显示的,是求道的境界,但这位船子和尚,确实是以鱼比喻道。
船子和尚偈诗
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纳信奇哉。
能变化、吐风霜,下线何曾钓得来。
无名禅师
藏身无迹更无藏,脱体无依便厮当。
古镜不磨还自照,淡烟和露湿秋光。
圜极岭禅师
没踪迹处莫藏身,看来端是眼中尘。
全机打破系驴橛,棒头敲出玉麒麟。
船子和尚,仅传法于夹山一人,与禅门宗师的大转法轮,途辙殊异,是是特立独行之士。
第二十八章  黄檗安名
黄檗希运,上承百丈怀海,下启临济义玄,留下了有名禅门的传法心要。
在传法心要中,最宝贵的两点,一是自性妙体的明白界说,一是无心合道的阐明。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自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使是,动念即差,尤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
这一自性,“一心”的界说,不啻是禅宗本体论的宣示。
又黄檗论“无心”的要决道:
无心者,如如之体,内外如木石,不动不转,内外如虚空,不塞不得,无能无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趣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涯而退。文殊当理,普贤当行,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量之行。
希运与裴休的“命名”公案:
公(裴休)一日拓一尊佛于师前跪曰:请师安名。师召曰:裴休。公应诺,师曰:与汝安名竟。公礼拜。
佛印元禅师
裴相当时忘却名,被人唤着又惺惺。
不知未具胞胎日,谁敢糊涂此性灵。
草堂清禅师
不是心兮不是佛,黄檗唤出是何物?
裴公从此认虚名,天下衲僧跳不出。
湛堂清禅师
裴公悟处绝跷讹,尺水能翻万丈波。
霹雳机中反活眼,锋芒句里罢干戈。
峰头路、暂经过,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
第二十九章  德山棒
当头棒喝,谓能使人猛省,用棒用喝,是临济宗的方便法门,考其起源,德山用棒,临济方棒喝齐施,始作俑者,应归于六祖,可风气则由德山宣鉴掀起。然德山这一宗脉下的云门宗,虽然用棒,而法眼宗,则很少如此,是“门庭设施”,各有不同了。
德山的开悟,是所谓“从缘悟达”,与香严击竹、灵云睹桃花开悟等,同属一类型。
云盖昌禅师
德峤分明显大奇,棒头挥出绝离微。
令行佛祖无空过,一似轮王握万机。
宝叶源禅师
皎洁晴天吼怒雷,铁山万叠尽惊开。
因思块雨条风日,安得全提有此来。
大洪达禅师
以德山用棒为多事
骤雨迅雷击,云兴电影随。
将军虽有令,何似帝尧时。
尼无著总认为
德山用棒,有赏有罚:
杀活并行,醍醐毒药。
是赏是罚,一任卜度。
德山用棒,有赏有罚,当不出此两者,以后临济法眼两派,用棒用喝,亦系德山的遗法。
第三十章  洞山万里无寸草
洞山良价,是曹洞宗的建立者,宗派至今宏传未绝。
洞山的公案甚多,他的“万里无寸草”公案,寓意甚深。
洞山示众云: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又云: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且作么生去?后有僧到浏阳,举似石霜,石霜云:出门便是草。僧回举似师,师曰:大唐国里能有几人。
这是洞山因大众歇夏散去时的开示,所谓“万里无寸草处去”,喻自性妙境,其大无垠,本来清净,超出色界,故云:“万里无寸草”以为此拟。又恐怕众人落在“死句下”,故云:“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且作么生去?”不在知此去处,而在贵能到此去处。石霜诸庆云:“出门便是草”,谓色界与空界为一体,“出门”便落草。
佛慧泉禅师便反对两人的见解,认为俱有偏落,颂诗云:
佛慧泉禅师
出门便是太忙然,万里无来未得圆。
欲识山家门去路,暮烟轻锁绿绵绵。
丹霞淳禅师
归家岂坐碧云床,出户不行青草地。
南北东西本自由,渠无向背哪回避。
束山如禅师
不出漫漫草路遮,出门犹更隔天涯。
回机踏着通霄路,何处青山不是家。
洞山以说法于筠州(今江西高安)之洞山,故称洞山良价,洞山寺又名普利院,一说在新丰,为曹洞宗的发祥地。曹洞宗于南宋传到日本,声势甚盛,流传不衰。
第三十一章  仰山一言说尽山河大地
仰山慧寂禅师,嗣承沩山的法统,不但是沩仰宗的建立者之一,也是求法意志坚定的禅人。
开悟经过:
佑问(仰山):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曰:主在什么处?师从西过东立。佑知是异人,便垂开示。寂问:如何是真佛住处?佑曰: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于言下大悟,自此执侍。
有主沙弥?无主沙弥?便是探测仰山的修道境界,仰山不落言语诠说,而以行动表示——由西至东,象征他的“有主”,是在“空”“有”两界上。即问真佛——至道何在?一是修持悟道之法,以无思之思的妙决,以返思至道“灵焰”之无穷。二是至道——佛法的开示:性相常住,性相相依相存,常住不变,事与理是不二的,理在事中,事与理合,佛法不外如此。
仰山的“一言说尽山河大地”公案:
仰山向火次,有僧参,师曰:一言说尽山河大地。僧问:如何是一言?师以火箝插向炉中,又移向旧处。
至道无言语释说。非不言外寻思,句外求意。移动火箝,无非是由凡入圣,由圣返凡的显示罢了。
苏东坡赠东林总长老偈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
投子义表颂古诗
一句称提万象分,肯向摩竭掩重门。
夕阳影里风涛急,不觉移舟下渡昏。
第三十二章  曹山论父子之恩
曹洞宗是禅宗五宗之一,由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所建立,五宗之学沉寂以后,临济独盛,惟曹洞宗勉强能分庭抗礼。以后传至日本,也惟此两宗,巍然对峙。
曹山的父子之恩这一公案,暗寓“道不远人”的深意。
曹山因僧问:子归就父,为什么父全不顾?师曰:理合如是。曰:父子之恩何在?师曰:始成父子之恩,如何是父子之恩?师曰:刀斧斫不开。
禅人求道证道之时,为什么此至道、自性,全无表示,一无接引理会,曹山答以理合如此,一方面是道不远人——自性遍周沙界,不必接引理会;一方面是至道、自性,不会以言语动作,来开悟接引求道的人。
道虽不远人,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至道、自性并不需作为措施。
谓此“父子”之恩,分不开,割不断,求道之人,为此自性所涵摄。
退谷云禅师
刀斧斫不开,灵机绝点埃。
清风扫残雪,和气带春回。
宁远地禅师
一帘虚寂闭深宫,古镜沉沉不露容。
转步归来浑不辨,月笼彩雾锁长空。
侣岩荷禅师
直下浑忘祖父尊,肯将知解论疏亲。
从教六国烟尘静,须信乾坤奉一人。
经过这三位禅师的颂明,曹山这公案的意义,大致可以明白了。
第三十三章  临济义玄的无位真人
禅宗门户的光大,六祖慧能是一阶段,临济义玄又是一阶段,慧能大师的传法活动,全在南方,而临济则宣教北国,尤其两宋之后,天下丛林,多是临济“儿孙”,于禅门几乎形成了独霸的情势,也许与临济树立的骏烈而又活泼的宗风有关。
开悟经过:
……来日,师(临济)辞黄檗,黄檗指往大愚。师遂参大愚,愚问曰:什么处来?曰:黄檗来!愚曰:黄檗有何言教?曰:义玄亲问西来的的意,蒙和尚便打,如是三问三转被打,不知过去在什么处?愚曰:黄檗凭么老婆,为汝得彻困,尤觅过在?师于是大悟。云:佛法也无多子!……
……乃至三乘十二分教,皆是拭不净故纸,佛是幻化身,祖是老比丘?你还是娘生已否?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摄;你若求祖,即被祖魔摄;你若有求皆苦,不如无事。……
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赤肉团上有一位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前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若是真正道人,终不如是,但能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缘何如此?古人云:若欲作业求佛,是生死大兆。大德!时光可惜,只拟傍家波波地学禅学道,认名认句,求佛求祖,求善知识意度、莫错,道流!你只有一个父母,更求何物,你自返照看?
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功夫,总是痴顽汉。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
保宁勇禅师颂此境界云:
保宁勇禅师
播土扬尘没处藏,面门出入太郎当。
撒屎撒尿浑闲事,浩浩谁分臭与香。
佛印元禅师
卞壁无瑕夺日辉,秦王虽爱不输机。
可怜又入相如手,一阵清风满路归。
纳堂思禅师
春雪满空来,触处是花开。
不知园里树,哪个是真梅。
道场如禅师
丛林独步更无双,临济机锋不可当。
至今四百年来事,亦有儿孙再举扬。
高峰妙禅师
飒飒秋风满院凉,芬芳篱菊半经霜。
可怜不遇攀花手,狼藉枝头多少香。
道场如禅师在颂出临济此一公案,机锋难测,独步禅林,至今犹为后人所举扬,高峰妙禅师则认为此一公案,参求者多,会心彻悟者稀。
第三十四章  香严上树
在沩仰宗中,有位驰名禅林的大师,以香严智闲著称。不但他的开悟,极为神秘,其“上树”公案,传播禅门。
师戒上堂: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不对他,又违他所问,若对他,又丧身失命,当凭么时作么生即得,时有虎头招上座出众云:树上即不同,朱上树时请和尚道,师乃呵呵大笑。
上树喻明心见性,已到“那边”,未上树谓迷头弄影,犹在“这边”,在“那边”绝对境界,不可意想言说,否则落入悟后迷,故云“丧身失命”,虎头招上座:“未上树时请和尚道”,盖请香严为未悟道者开示法门,香严呵呵大笑。一恐言语道说,便丧身失命,一系根据自己经验,终不为他人说破。
汾阳昭禅师颂诗云:
汾阳昭禅师
香严衔树示多人,要引同袍达本真。
拟议即从言下取,丧身失命数如尘。
汾阳为你开迷路,云散长天日月新。
上方益禅师
狭路转身难,东西尽是山。
行人不到处,风定落花间。
应庵华禅师
故园春色在枝头,恼乱春风卒未休。
无事晚来江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
可见香俨此一公案,甚受推重
第三十五章  云门的乾坤一宝
云门文偃,系五宗云门宗的建立者,以说法于韶州(广东韶关)的云门山云门寺,宗风骏烈,反对禅宗的佛教化甚力,不主张禅师们看话头语录,云门云:
此个事,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语,因什么更道教外别传,若从学解机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呵责,见性如隔罗,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
他也反对浪游式的参请:
直须在意,莫空游州猎县,横担拄杖一千二千里走,趁这边经冬,那边过夏,好山水堪取性,多齐供易得衣钵,苦屈。图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
(同上)所以全力提撕,教人发明“大事”,但也不像临济义玄的“曲设多方”,用棒用喝,也不用曹洞宗的理入,立“君臣五位”,而是言语激烈,指人迷津,断绝情识意想,而语涉玄微,他的乾坤一宝公案,即系最好的例证:
上堂: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里,将三门来灯笼上,作么生?自代曰:逐物意移。又曰:云起雷兴。
颂诗云:
白云端禅师
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
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
某尼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天童正觉禅师
收卷余怀厌事华,归来何处是生涯?
烂柯樵子疑无路,挂树壶公妙有家。
夜水金波浮桂影,秋风雪阵拥芦花。
寒鱼着底不吞饵,兴尽清歌却转槎。
云门这一“乾坤一宝”公案,经颂明,真是“清光”毕露,绕路说禅,却“言满天下无口过”,如云门所说:“终日说事,不曾挂着唇齿,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尝触着一粒米,挂一缕丝。”说而无说,这也是禅家偈诗的特殊之处。
第三十六章  法眼文益毫厘有差
法眼一宗,由法眼文益建立,在五宗之中,最为晚出,他卒于周显德五年,已在五代之未矣。
法眼之禅学,于五宗之中,无特殊风格,他混同了禅与教,博取诸宗。
开悟经过:
师(法眼)以玄机一发,杂务俱捐,振锡南游,抵福州长庆法会,虽缘心未息,而海众推之,寻更结侣,拟之湖外,既行,值天雨忽作,溪流暴涨,暂寓城本地藏院,因参琛和尚,琛问:上座何往?师曰:逦迤行脚去。曰:行脚事作么生?师曰:不知。曰:不知最亲切。师豁然开悟。
“不知最亲切”,桂琛之意,认为不识不知,无思无虑,是体道了悟的最佳途径,法眼马上了悟,也是机缘凑合,豁然悟达。
其“毫厘有差”公案,深有玄理:
法眼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只作么生会?修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师曰:与么道又争得?曰:某甲只与么,师兄作么生?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修遂礼拜。
三祖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不爱僧,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颂云:
天童觉禅师
秤头蝇坐便欹倾,万世权衡照不平。
斤两锱铢见端的,终归输我定星盘。
掩室开禅师
一道如弦直,长安信已通。
万邦皆入贡,四海息狼烟。
法眼活动在南方的江浙地区,法缘在金陵,接引学人,多拈举公案话头,而能死蛇活弄,使人随机悟入,故能开宗立派。然亦因无特殊建树,故入宋而先衰歇
第三十七章  杨歧三脚驴
临济分出黄龙与杨歧两支,后人比杨歧为马祖重来,因为他的三脚驴如“马驹”的踏杀天下人,引起了很大的影响。杨歧黄龙俱出石霜楚圆,其人俨然有临济诃佛骂祖的家风。
三脚驴的公案,风行一时:
问如何是佛?师曰:三脚驴子弄蹄行。曰:莫只这便是么?师曰:湖长老。
所谓三脚驴子,世俗无此物,应系“形相化”的语言,大概是三脚比喻有、空、亦空亦有,全体大用,依此而行,因为杨歧主张空有一如: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繁兴大用,举步全真,即立名真,非离真而立;立处即真,者里须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
由自性妙体而大用繁兴,即此“全驴”。然而体用必待空、有而显,而自性又系亦空亦有,故此“驴”待三脚弄蹄而行,当是禅人,谓其跨三脚驴,踏杀天下人。
颂云:
佛性泰禅师
三脚驴子弄蹄行,步步莲花衬足生。
堪笑草中寻觅者,不知芳树啭春莺。
白云端禅师
三脚驴子弄蹄行,奉劝行人着眼睛。
草里见他须丧命,只缘踢踏最分明。
典牛游禅师
蹇驴三脚弄蹄时,若不亲骑也不知。
紫磨金容驮不动,竹篦端胜冷钳锤。
第三十八章  黄龙三关
黄龙的得悟,乃由赵州勘婆的公案。他的“三关”公案,耸动当时,颂诗甚多。
师室中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垂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莫有契旨,脱有酬者,师未尝可否,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
颂云:
黄龙慧南禅师
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
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
我手佛手兼举,禅人直下荐取。
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超祖。
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
会得云收日卷,方知此道纵横。
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
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照觉总禅师
佛手才开古鉴明,森罗无得隐纤形。
朝朝日日东边出,多少行人问丙丁。
景福须禅师
长江云散水滔滔,忽尔狂风浪便高。
不识自家玄妙意,偏于浪里飓风涛。
黄龙门下高僧甚多,黄龙祖心、东林常总、宝峰克文、云居元佑等三十余人,以后都是一方的领袖,光大黄龙的法系。
第三十九章  智门光祚莲花出水
光祚因说法于湖北随州智门寺而得名,当时法席甚盛,其“莲花出水”公案,极具玄微妙义:
僧问:莲花未出水如何?师曰:莲花。曰:出水后如何?曰:荷叶。
莲花未出水以前,所见的应该是荷叶,而光祚答为莲花,甚具深意,因莲花虽未出水,但莲花的性质已完全具备,以后出水成为莲花,不过是其潜在性质的引发,意在比喻自性妙体未发生作用以前,一切妙用已经存在,以后由体起用,现象界的一切,均系自性妙体的作用。
莲花出水以后,所看到的应该是莲花,而光祚答以荷叶,荷叶是根本,荷叶是圆的,而禅宗常以○相,代表自性妙体,以比喻莲花,乃以荷叶为根本,现象界一切变化,仍为此一自性妙体所涵摄。
丹霞淳禅师
丹霞未萌非隐的,红花出水不当阳。
游人莫用传消息,自有清风递远香。
慈受深禅师
烟笼槛外差差绿,风撼池中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佛鉴勤禅师
香苞冷透波心月,绿叶轻摇水面风。
出未出时君看取,都庐只在一池中。
佛灯旬禅师
泥水未分红菡萏,雨余先透碧波香。
千般意路终难会,一着归根便厮当。
张无尽居士
莲花荷叶共池中,花叶年年绿间红。
春水涟漪清澈底,一声啼鸟五更风。
以上的偈诗,寓理成趣,而无粗野不文之病。比之诗人的名作,亦不多让。
第四十章  洛浦与梁山的祖意教意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几句偈语,的确足以说明禅宗的特性。禅宗一致承认是“教外别传”,不在佛教宗派之内,是佛教以外的“别传”。可是禅宗与佛教的关系究竟如何?禅宗与佛教的教义是同是别?以后逐渐成为禅人探究的问题,特举洛浦玄安与梁山缘观的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加以探讨,以见同异,这是禅人自己的意见,当最真实。
洛浦玄安(亦名乐善),其祖意教意公案如下:
僧问洛浦:祖意教意是同是别?浦云:日月并轮辉,谁言别有路。僧云:凭么则显晦殊途,是非一揆。浦云:但自不亡羊,何须泣歧路。
自己家中的羊不走失,就不必问道路的是否多分歧了。如果开悟了,又何必问佛教和禅宗的分别呢?细究洛浦之意,认为佛教禅宗,目的相同,地位相等。
梁山其祖意教意公案如下:
僧问梁山: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山云:金鸟东上人皆贵,玉兔西沉佛祖迷。
“金鸟东上人皆贵”,在比喻佛教的经典,明明指出成佛之道,人人皆知其珍贵;“玉兔西沉佛祖迷”,比喻禅宗不贵言说,在此无言无说之时,虽佛祖亦迷也。
丹霞淳禅师
月筛松影高低树,日照池心上下天。
赫赫炎空非卓午,团团秋夜不知圆。
丹霞淳禅师
灵山会上言虽普,少室峰前句未形。
瑞草蒙茸含月色,寒松蓊郁出云霄。
明言混同佛教和禅宗,在理论上而言,似极通达,以禅宗的成就和发展而论,则不合禅宗的思想和主张,洛浦由教入禅。有混同“教”与“禅”的倾向,而缘观与丹霞淳则根本无此意向。以后禅教终于渐渐混同,禅教没有极大的分别,而禅宗的特性也随之消失了,光彩也渐渐散歇了。
第四十一章  唐宋诗中的禅趣
(一)唐宋诗中禅趣问题的形成
唐宋诗是我国诗中的菁英,唐宋诗中有禅趣,论诗者人人所习知常言,而禅趣的构成,则多模糊捕风捉影之谈,且无合理的解释。
苏东坡和子由   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土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二)禅与诗的合流
唐朝是禅的黄金时代,也是诗的黄金时代,禅乃宗教,诗系文学,各有域宇,然终至相别相异之外,而同流并趋,如水乳交融。
(三)唐宋禅趣诗的构成
禅趣诗的拈论,颇感碍难,因为诗中无禅语而有禅趣,寓禅理而无迹象,往往可直感而不可诠说,且见仁见智,难有定规,谨分三类。
1、天趣与禅趣诗:
洞山开悟诗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张说湖山寺诗
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
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
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薛易簪缨。
李翱赠药山惟俨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元微之幽栖
野人自爱幽栖所,近对长松远是山。
尽日望云心不系,有时看月夜方闲。
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
辽海若思千岁鹤,且留城市会飞还。
王安石独卧有怀
午鸠鸣春阴,独卧林壑静。
微云过一雨,淅沥生晚听。
红绿纷在眼,流芳与时竞。
有怀无与言,伫立种山螟。
戴丙幽栖
幽栖颇喜隔嚣喧,无客柴门尽日关。
汲水灌花私雨露,临池叠石幻溪山。
四时有景常能好,一世无人放得闲。
清坐小亭观众妙,数声黄鸟绿荫间。
2、奇趣与禅趣诗:
六祖示法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曹山本寂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杜甫诗
水流心不意,云在意俱迟。
宋人诗
长说满庭花色好,一枝红是一枝空。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理趣与禅趣诗:
仰山慧寂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
曹山本寂五相颂之一
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韬光禅师谢   白乐天招诗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严阿倚石眼。
不解栽松陪玉勤,惟能引水种金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鹤林玉露   载某尼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昭觉克勤悟道诗
金鸭香消绵锈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杜甫寓禅诗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林。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欢老,回看不住心。
路洵美夜坐
帘卷竹轩清,四邻无语声。
漏从吟里转,月自坐来明。
草木露花湿,衣裳寒气生。
难逢知鉴者,空悦此时情。
范成大睡起
憨憨与世共儿嬉,兀兀从人笑我痴。
闲时事忙睛晒药,静中机动夜争棋。
熟睡觉来何所事,毡根香软饭流匙。
李石雪诗
大地纤毫色色空,寥天望极一鸿濠。
夜凝冷浸梅魂月,朝拂朝回缟带风。
身世密移尘境处,乾坤收入玉壶中。
虚堂瑞草琼林合,压尽蓬莱第一峰。
吕本中睡诗
终日题诗诗不成,融融午睡梦频惊。
觉来心绪都无事,墙外啼莺一两声。
朱熹寻春诗
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何日了,不知抛却去寻春。
(四)结论
天趣诗寓禅无迹,“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可作多方面的会心和求解;奇趣诗以反常合道为趋,其法式来自禅人,诗人以之作诗,部分与禅理有关,其无关者,亦颇具禅之意境;理趣诗或直说禅理,或立题见意,或迳下禅语,颇可寻察;唐宋诗人的诗,其禅趣的构成,类别大致如此。
太虚法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似乎也可以套用其语说:“唐宋诗的特质在禅趣。”禅使唐宋的诗,除了体裁、作法等不同于六朝以前的诗之外,在内容、意境上更饶别趣别调,禅也为诗家添花锦了,不只是切玉刀而已。
第四十二章  禅家宗派与江西诗派
诗家分宗立派,起于江西,风气所播,几乎笼罩了赵宋诗坛,影响诗的创作及批评,迄于明清,余波及于现代,诚属诗坛大事,而推溯江西诗派的产生,则源出禅宗。
(一)禅宗对江西诗派的影响
禅宗自达摩创立,传至六祖慧能,与同学神秀上座,形成南能北秀相互抗衡之势,加上慧能灭度后,止法衣而不传,宗中失去领导宗主,故慧能的弟子神会与神秀的弟子普寂,演成宗统旁正之争,激烈的程度,使两派形同水火,不少当朝的政要、文士诗人,也卷入旋涡,江西诗派是在禅学昌盛的时代背景之下而成立的。
(二)禅学对江西诗派宗旨的影响
诗家的有宗派,是始于江西,是吕本中创立的名号,他受禅学的影响最深。黄山谷能为江西派的“祖师”,是由于他在诗的创作上,能“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支字半句不轻出”之故。
(三)禅学对江西诗派创作理论的影响
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是禅者感悟时的最佳诠说,这一禅学上的道理,诗家径用以学诗,而江西诗派为甚,主张以参禅而学诗,最初举用,似以东坡最早。
韩驹论诗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赵章泉论诗
其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识取初年与暮年。
巧匠曷能雕朽木,燎原宁复死灰燃。
其二
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耳传。
秋菊春兰宁易地,清风明月本同天。
其三
学诗浑似学参禅,束缚宁论句与联。
四海九州何历历,千秋万岁永传传。
以参诗学诗,以活法论诗,此江西诗派除山谷之脱胎换骨法外,影响诗学最大者,苟不由禅学以明之,则昧其源流,不知其真义之所在矣。
(四)禅学对江西诗派批评的影响
禅宗的开宗立派,是出于各家的宗旨有别,门庭设施各有不同,于是各有树立,然基本精神在求法而不在宗派之异,精意在开悟而不在互显优劣,是以饱参遍访,互逞机锋,相契则同参,不契则掉臂而行,其契不契,在道不在宗派,惟至黄龙、杨歧以后,方与曹洞形成看话禅与默照禅之争。
江西诗派之论诗评诗,其始亦具有此种精神,故其形成宗派,“以味不以神”,虽同师山谷,而各有建树,如杨万里所云:
江西宗派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日江西者何?击之也。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高子勉不似二谢,二谢不似三洪,三洪不似陈后山,而况似山谷乎?味焉而已矣。
(五)结论
昔人论江西诗派者颇多,惟较论其得失与影响,未探其立派之由,未明其受禅学影响之深,故多皮相之论。
究其实际,倡参诗,活法者,实系江西,以其得诗理之深闳,故为诸家诸派所共认,要其源流,则自禅学中流出也。
《禅门开悟诗二百首》全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