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鸿 河汉攻结婚了?:一降价就“油荒”何以成惯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5:52:19

一降价就“油荒”何以成惯例

http://sz.bendibao.com/news/2011年10月18日来源:晶报

   

  □ 王石川

  据媒体报道,油价下调后,浙江、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缺油情况并未缓解,且批发价格也更高,部分地区成品油流通已出现“断油”现象。据媒体报道,近期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公司都对柴油实施了控量销售的措施。

  油价一降就闹油荒,这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这是石油巨头擅长的“饥饿”战略,又带有“逼宫”的意味,正如不少网友所判断:“你要我降价,肯定没油。”“有油不卖,囤积起来,就要卖个高价。又要降价,卖一吨油可以赚的钱,现在要卖两吨油才能赚到,多麻烦,不如不卖。”“所谓每年冬季都会出现的油荒、气荒,都是石油巨头企图推高油价、气价,裹挟发改委而玩弄的‘价格逼宫’法。”这些阐释,虽然调侃,但不是毫无道理。

  其实,准确地说,油价不降,也时有油荒,油不油荒,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石油巨头的心情。如果不打破石油垄断,构建成品油市场有序竞争体制,民营石油企业“断油”问题,便是一种必然。

  说到民营油企的悲情与无助,让人感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民营油企在全国已占相当比重,成品油仓储企业总数占40%,加油站占53%,销售量占1/3,从业人员300多万人。但是,高达50%的民营油企生存困难。究其因,业内人士指出,“国有石油过分垄断”。多年来,民营油企的发展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上需仰人鼻息,外需应对外资裹挟,每走一步都踉踉跄跄。犹记得2007年,全国90家民营油企酝酿联手“卖身”外企。这些民营油企之所以卖身外企,根本原因是一直没有固定油源,生存困难。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发了众所周知的“非公经济36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领域,加快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去年,新36条颁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新旧36条的制度设计不无善意,但现实让民间资本很无奈,因为民间资本要想进入垄断行业,遭遇一道道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一进就碰壁”。

  民间资本无法真正进入垄断领域,就不可能有话语权,就必须继续依赖石油巨头。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据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针对一些民营加油站抱怨批发不到油,中石化某分公司负责人毫不掩饰地说:“我们第一要保证中石化旗下加油站的供油,第二要保证政府重点工程项目的用油。然后再考虑民营加油站。”应该说这种顺序很正常,但正说明民营油企的边缘化地位。

  问题是,如果民营油企不强大,如果石油巨头独大,如何保证充分的竞争?但凡垄断必然逐利,当石油巨头把持了零售市场之前的各个环节,在资本的逐利本性驱动下,它们必然偏重效益而忽视市场供应的稳定。正如有专家说,屡屡的油荒已经表明垄断体制并不能有效地保证供应,开放、多元的石油市场更加有利于维护石油安全。原油、成品油进出口和国内市场的放开只会增加油气的供应能力。斯言诚哉!

  落实新36条,让民间资本真正进入垄断领域,才能打破石油巨头垄断国内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原油的进出口等态势,才能建立成品油市场有序竞争体制,从而少一些一降价就油荒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