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et和yum: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带意解)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3:18:53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带意解)上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下午 09:04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土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意解

获加丁村学佛社妙逝居士注释

“太上”代表至高无上,“老君”代表乾阳性王。题目冠上太上老君,说明这部经是性德流露,是般若之经典,是智慧化身。有人说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如果以老子来讲,我们晓得,在史记里面所记载的老子,生於公元前五百七一年,卒於公元前四百七十七年。属于春秋时代人物,与孔子是同时代人,比孔子要大个二十来岁,史载孔子曾求学过老子。

老子出生时两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学识渊博,有智慧有道德,故称为子。“子”是春秋时代对有道德有学问人的尊称。“老”是他的姓,老姓在西汉之初,被社会演变为李姓,就是现在讲的十八子“李”。“十”代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引深为超越时空,遍一切处的法身自性,也就是根本智慧;“八”代表八圣道,即圣人所具备的八个道德规范标准;“子”是了一,代表明了一法,也就是明了根本智慧,具备八个道德规范,应现无量,随类化身,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老子出生在陈国相邑,就是现在河南的鹿邑县,后来楚国灭了陈国,把相邑变成了苦县,所以又称他为楚国苦县人。他岁数很大,活了九十五岁,是一位长寿的老先生。

这一部经,共九十六句,三百九十四字。经文不长,但言简意该,极玄极妙。简明扼要的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说明了众生流浪生死,常沉苦海的原因,说明了恢复本有智慧德能的方法。宇宙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可见这部经,是多么的重要。

古德说:此经实为慕道之禅杖,辨真之药石、劈旁之钺斧、照幽之炬灯;真乃度人之宝筏、醒梦之晨钟、救人之灵丹、成佛之捷径。在度化众生中,是一部难得的好教材。葛翁仙人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今书录之,传播于世。”正一真人曰:“家有此经,能悟解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诵持不退,身腾紫云,功德圆满,神升归真。” 关圣帝君曰:“一卷无为清净经,旁门外道不相亲,改邪归正循天理,长生不死由人做”。

如能早晚读诵,可消灾灭罪,积德感天,相遇明师,指点玄妙,传授先天之道。读诵时,须盥管手恭读,不看之时,高供佛堂,则有护法守护,更能镇宅驱邪。此经属于大乘修学,可以利益上中下三根。故劝天下同修,不负太上度人之悲心,不违老君圣德之慈意,依是道而尊之,得是道而行之,千难不改,万难不退,至时功成果就,往生净土,出离三界,浩劫长存,此是道德天尊之厚望矣。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字是通达明了之义,对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都能够通达明了,于事于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具有这种智慧的人,称为道人,在佛教称为佛。由于所通达所觉悟的境界不同,所以觉悟在学位上又分正觉、正等正觉和无上正等正觉。在修学中,能断除见思烦恼,证得一切智称正觉,又称罗汉;断除尘沙烦恼,证得道种智,称正等正觉,又称菩萨;断尽无明烦恼,证得一切种智,称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大道、大觉悟、大菩提,大觉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如来佛,佛字的意思就是大智慧、大觉悟。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见解、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行,使自己具足如来智慧德能。修行有三个总纲领:一是法身,二是报身,三是应化身。法身是修行的理体,是理论依据;报身是修行的事相,即转烦恼成菩提;化身是修行的作用,是帮助众生成菩提,使众生都能享受如来智慧和如来快乐。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这一句是说明法身功德。法身是我们的本觉本能,亦称佛性,亦叫真心,亦号净土。此真心本然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形无色,无生无灭,无长无短,无方无圆。佛法称为“遍一切处”,哲学称为“宇宙万有的本体”。遍一切处就是一切处众生都是自己,这是法身。当你真正证得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你就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清净法身,就是法身大士,就是菩提大觉。

证得法身之后,你对天地万物,对一切众生,就会自然爱护,因为他不是别人,都是自己,而且爱护之中,也没有任何条件。通常母亲爱儿子那是有条件的,因为他是我的儿子。证得法身之后,就没有条件了。这在佛法中称作“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条件,同体就是自他不二。他知道,爱护他人,就是爱护自己。如果能够真正明白这个事实,你处事待人时,对立的观念就没有了,好恶的观念也没有了,不会有这个我喜欢,那个我恨他、我讨厌他。你喜欢他,就是喜欢自己,讨厌他,就是讨厌自己,因为自他不二。所以,这个心才能够清净,才能够平等。我们今天,心不能清净,不能平等,不能与人相融合,是因为在境界里面,还有分别,还有执着,不知道整个境界都是自己。

所以,要常常想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常常想功德很大,禅宗叫疑情,虽然搞不清楚,老师这么说,我就这么想。整个世界就是自己,这样慢慢的,你的心量自然就会扩大,你的分别执著,自然就会渐渐淡薄。无论修学哪一门功课,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会帮助你开悟,会帮助你契入境界。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这一句是说明报身功德。“情”是情感欲望,泛指一切烦恼障碍。“无情”是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知二障,证自他不二,证法身自性,这个智慧叫做报身。“运行”是通达,“日月”是明了。“通达”是无所不能,“明了”是无所不知。所以,报身是智慧身,智慧身的意思是“光明遍照”。“无情”的作用是通达明了。

智报身是从悟入法性来说的,一般的菩萨没有智报身,自圆初住、别初地以上,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菩萨才有智报身。证得法身,就能称为诸佛。他们以大智、大定、大悲为其体,具有无量相好,无量德能,他们是有生无灭,有始无终,永离众苦,永离诸难。

我们的报身是业报身,业报身要受六道里轮回果报,果报有苦有乐。过去生中造作不善业,这一生就得苦报;过去生中造作善业,这一生就得乐报。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将业报身转变成智慧报身。我们在修学中,不能将业报身转成智报身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不能控制自己的习气,心量太狭小,起心动念,只想自己,所以要想改变自己,必须要有“一切众生是自己”的认知。如果爱护一切众生与爱护自己还有差别,在一切境界里还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就是不能契入境界的原因。因此,有妄想执著,不但读经不能开悟,听讲也不能开悟,原因就是自己有烦恼,有障碍。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一句是讲应化身功德。佛性本无名号,所以《道德经》说:“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名不是真的,只是一个假名。佛菩萨应化世间,不是图名利而来,没有名利之心。有人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其实香只是表法,代表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香;佛法用品多是表法,佛前供水,水代表修清净心;佛前供灯,灯代表破无明,修智慧;佛前供花,花代表修因;佛前供果,果代表证果;佛前供饭,饭代表佛法常住世间。那么佛菩萨应化世间的目的是什么?《法华经》告诉我们,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帮助众生成佛而来。故说“长养万物”,万物就是一切众生。以佛果德,帮助众生培养信心,帮助众生增长善根,帮众生离苦难,帮众生得快乐。

佛菩萨的名号是怎么来的?是从教化众生需要而来的,这是他教学的宗旨。譬如,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他观察这个世界的众生执著很重,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他用“释迦”名号,释迦的意思是仁慈,同时他看到这个世界的众生,妄想很重,心不清净,因此名号又加上“牟尼”,牟尼的意思是清净,让心地恢复清净。所以佛的名号就是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教学的方针。如果是极乐世界的佛,就不用“释迦牟尼”,而用“阿弥陀佛”,因为那里的众生都仁慈,那里的众生心都清净,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量,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智慧,无量觉悟。

佛不但没有一定的名号,佛也没有一定的相貌。佛示现教化众生,是随类化身,如《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应以六道众生身得度,他就现六道众生身。这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需要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所以佛的名和相都不是一定的,都是随众生心,现所知量。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一句是对三身功德的总说。从法身理体,起始觉智慧,以始觉智慧,照法身理体,闻熏闻修。用佛法说就是以佛果德,果德就是阿弥陀佛,是我们本有的智慧德性,是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以果德熏染众生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全众生心,成如来藏。这个智慧觉悟的修行过程,本来没有名字,所以老君说“吾不知其名”,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为了便于学习,不得已强名曰道。这个“道”同“佛”的意思一样,是智慧和觉悟的教育。不过这个“智慧”不同于世间所说的“聪明”,这个“智慧”是指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贪嗔痴慢,没有人我是非,没有自私自利。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夫”是文言发语词,没有意义。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这一句同佛法“苦集灭道”四谛法,有相似之处。“清”是圣人因,对应“道”,圣人以三十七道品等法门,修清净心为因;“动”是圣人果,对应“灭”,圣人灭除烦恼,激活了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享受的是无量快乐为果。“浊”是凡夫因,对应“集”,凡夫集妄想、分别、执著等烦恼为一身,从而染污了自己的清净心,这是凡夫苦因;“苦”是凡夫果,对应“静”,凡夫在六道轮回中,遭受三苦八苦无量苦,障碍本有智慧德相不能现前受用,这是凡夫果。

四谛展开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浓缩就是四谛,四谛跟三十七道品是一切佛法的纲要,分别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1、四念处:⑴观身不净:一是精血和合,种子不净。二是秽处长养,浊处出生,生处不净。三是血肉为躯,自体不净。四是屎尿涕涎,九孔不净。五是身三口四,造作不净。六是有生有灭,究竟不净。所以这个身体,不是真身净体,不必过分执爱,也不要任意的糟蹋,你去糟蹋也是过失,那该怎么办?随缘度众,借假修真,利用这个身体,努力念佛,求生净土,以假身换取真身,这就对了。

⑵观受是苦。受是凡夫的感受,要知道我们所享受的是苦而不是乐。分别有: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家聚会、五阴炽盛苦。另外还有畜生苦、饿鬼苦、地狱苦。地狱苦有: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叫地狱、炎热地狱、极热地狱、无间地狱等大地狱;还有黑暗地狱、刀轮地狱、剑轮地狱、火车地狱、沸屎地狱、镬汤地狱、剑林地狱、铜柱地狱、铁机地狱、铁网地狱、铁窟地狱、铁丸地狱、尖石地狱、饮铜地狱等小地狱。地狱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中国号称有五千年历史,在地狱只是两天。如此算来,地狱寿命至少也是万岁、万万岁,实在是太可怕了。要说凡夫也有快乐的时候,但乐不长久,当乐尽时,感到更苦,所以叫“坏苦”。“行苦”是见诸行无常,迁流不息,无刹那常住安稳,而感逼恼。

⑶观心无常。这个心不是常住真心,心里面有名闻利养,有贪嗔痴慢,有分别执著,有人我是非,故说心不清净。古德说“心净则土净”,所以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让我们净心,如果能净念相继,就能得一心不乱,就能感应净土现前,就能成就了生死大业。

⑷观法无我。“法”是一切万法,一切万法统统无自性,没有自体。所以佛法说“万法皆空”,就是这个道理。“我”指不生不灭的法性真我,“无我”是说这个由四大、五蕴色受想行识,组合的假身,他不是真我。

二、四正勤:⑴已生恶令息灭。⑵未生恶令不生。⑶未生善令生善。⑷已生善令增长。这个法门叫断恶修善的“最初方便法门”。主要包括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三业:贪、嗔、痴。犯之为十恶,不犯为十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用这十条标准来修正。恶的,一定要断除,后不再造,善的,要念念增长。

三、四神足:四神足是学佛的四个助行。

㈠欲神足,是希望成佛的行愿。阿弥陀佛在成佛前发了四十八个大愿:

⒈国无恶道愿 ⒉不堕恶趣愿 ⒊身悉金色愿⒋三十二相愿 ⒌身无差别愿 6.宿命通愿 7.天眼通愿 8.天耳通愿 9.他心通愿 10.神足通愿 11.遍供诸佛愿12.定成正觉愿13.光明无量愿14.触光安乐愿15.寿命无量愿16.声闻无数愿17.诸佛称叹愿18.十念必生愿19.闻名发心愿20.临终接引愿21.悔过得生愿22.国无女人愿23.厌女转男愿24.莲华化生愿25.天人礼敬愿26.闻名得福愿27.修殊胜行愿28.国无不善愿29.住正定聚愿30.乐如漏尽愿31.不贪计身愿32.那罗延身愿33.光明慧辩愿34.善谈法要愿35.一生补处愿36.教化随意愿37.衣食自至愿38.应念受供愿39.庄严无尽愿40.无量色树愿41.树现佛刹愿42.彻照十方愿43.宝香普熏愿44.普等三昧愿45.定中供佛愿46.获陀罗尼愿 47.闻名得忍愿48.现证不退愿。在愿力的作用下,阿弥陀佛成就了殊胜的极乐净土。极乐世界的殊胜主要表现在:

⑴那里是莲花化生,没有十月胎狱,故没有生苦。⑵那里是金刚那罗延身,一出生就是固定的,不是由小到大,没有衰退变化,故无老苦。⑶那里是无极之体,不是血肉之躯,故没有病苦。⑷那里是无量寿,有生无灭,故没有死苦。⑸那里的生活是,随意所需,应念现前,故没有求不得苦。⑹那里是上圣聚会,故没有怨家聚会苦。⑺那里没有女人,没有家庭,故没有爱别离苦。⑻那里是清虚之身,皆具涅槃妙体,故没有五阴炽盛苦。⑼那里没有地狱、没有饿鬼、没有畜生,故没有堕落恶趣苦。⑽众生皆具:天眼通,无所不见。天耳通,无所不闻。他心通,无所不觉。宿命通,无所不知。神足通,无所不能。⑾那里是乐如漏尽,可以享受诸佛快乐。⑿那里可获陀罗尼,能得到诸佛无量法门之慧力。⒀那里可以常见佛,常闻法,常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等大菩萨相聚一处,在修学上可以快速成就。⒁那里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七宝莲池、四色莲花、八功德水,庄严无尽。⒂那里是一生补处,可在一生中圆成佛道。

我们通常在入佛门时,要发四弘愿:⑴众生无边誓愿度。⑵烦恼无尽誓愿断。⑶法门无量誓愿学。⑷佛道无上誓愿成。善财童子的佛道是怎么成的?是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行愿导归极乐”,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能、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样才成就了无上佛道。所以,有愿力作用才会有动力,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㈡进神足,是努力修学,天天进步。《阿弥陀经》讲: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这七日代表四方上下中,东表发心,南表增长,西表收获,北表储藏,上表天(四圣),下表地(六凡),中表合一,由十法界到一真法界,融为一体,圆成佛果。

㈢念神足,意为“一心正住”,正住就是一心,即《阿弥陀经》讲的“一至七日,一心不乱”《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正住,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別、不执著。怎样才能契入这个境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一心,“净念相继”是正住。把心恒住在一句阿弥陀佛上,用这一念,去止一切妄念。

㈣思惟神足,又称为慧神足。修学的三大纲领是戒、定、慧,戒是方法,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就能得定,定的作用就是开慧。所以持佛名号一日乃至七日是戒,一心不乱是定,临终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是智慧。

道教中老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四神足。木属东方主生,表发菩提心;火属南方主长,表断烦恼,天天进步;金属西方主收获,表一心不乱,表证得菩提;水属北方主藏,表智慧,表佛知佛见;土属中部主和,表生长收藏圆融一体,无二无别。

四、五根,是学佛必须培养的五个道根。

⑴信根,信本自清净,不生不灭;信法身平等,能生万法;信实有净土,诸圣聚会;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⑵进根,精修净土,不令夹杂。⑶念根,忆佛念佛,不令间断。⑷定根,持佛名号,一心不乱。⑸慧根,于诸法观照,通达明了。

五、五力:是五根增长所据有的力用。

⑴信力增长,破疑惑。⑵进力增长,破懈怠。⑶念力增长,破烦恼。⑷定力增长,破散乱。⑸慧力增长,破无明。

六、七菩提分,是觉悟成佛的七种助行。

㈠择觉分,择是根据自己的根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修学方法,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可选择横超三界,圆融一体,凡圣齐修,三根普被的念佛法门,这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一般来讲,在智慧觉悟的修学上,大致可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种根性人。

⑴藏教的全称是三藏教,又称小乘教。主要用析空观修四谛。是从物质的组成上去分析,如由分子、原子、质子等,由大到小,由小到空,证明这个身体是空的,以此断见思烦恼,好比现在的唯物主义者。

⑵通教是大乘佛法的初教,主要用体空观修四谛。以诸法因缘生之理,缘就是生成的条件,观五蕴之体,空无自性,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从出空入假观察五蕴,证明我们这个身体是假的,由假观来破我们的执著,来断见思烦恼,好比现在所说的唯心主义者。

⑶别教是大乘佛法的终教,主要用次第三观修四谛,先修析空观,再修体空观,然后出假观入中观,破尘沙烦恼,破无明烦恼,见到了真空,前面二种空,属于相似空,而不是真空,这样见到了真我,证得了法身,好比现在所说的,见到了组成事物的最基本单位。

⑷圆教是佛法的究竟教,主要用一体三观修四谛。它是把空、假、中三观,融为一体,性相不二,真假不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如同念佛法门,阿弥陀佛具足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一体,一体三身。念阿弥陀佛,是从本觉理,起始觉智,以始觉智照本觉理,念一句佛号,既是理性又是事相,既是念他又是念自,这样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以自性之德,熏业识妄心,业尽情空,自然成佛。

㈡进觉分,精进修学,无有间杂。㈢喜觉分,契悟真法,法喜充满。㈣除觉分,内除见思烦恼。㈤舍觉分,外舍一切尘沙烦恼。㈥定觉分,即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㈦念觉分,念是智慧,破无明见佛性。

七、八圣道,是具备圣人的八个标准。

⑴正见,是见解正确,没有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等错误观点。⑵正思惟,是思想正确,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贪、嗔、痴、慢、疑等错误思想。⑶正语,前两条里面没有贪嗔痴恶见,是意业清净,这一条是没有口四业,是语业清净,并能宣说法性平等,以阿弥陀佛,即无量智慧,去帮助一切众生。⑷正业,是没有身三业,是身业清净,并以智慧觉悟,去帮助众生破一切烦恼。⑸正命,是圣人的果报,无量寿命,无量幸福,无量快乐。⑹正进,以净土法门,普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名正进。⑺正念,帮助一切众生,仍然一心不乱,心里没有丝毫染著,名正念。⑻正定,自他不二,生佛不二,般若寂照,圆融无碍,名正定。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这一句是说十法界的生成因果关系。老君说十法界是粗说,只说天地;佛法说十法界是细说。“天”代表佛、菩萨、罗汉、辟支佛四圣法界;“地”代表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六凡法界。“男”代表智慧觉悟,“女”代表迷惑颠倒。“清浊”代表圣凡之因,“动静”代表圣凡之果。

浊恶对凡夫来讲如同病毒,《阿弥陀经》说凡夫身具五浊:一是劫浊,二是见浊,三是

烦恼浊,四是众生浊,五是命浊。

⑴劫浊,“劫”是时节。劫浊是众生被烦恼染污的时节,是因染污而遭受苦难的时节。

⑵见浊,见浊是众生见解上的染污,有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

“身见”也叫我见,执身为我,不知道这个身体不是真我。如水动时才有风,风动时才有浪,浪是水的假相,真相是水不是浪。那谁是真我?真我就是法身自性。这个假我是怎么来的呢?他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才将真我变成了十法界,将真我变成了六道生死。然后执四大“地水火风”为身相,骨肉是地,液体是水,暖气是火,呼吸是风;执六尘缘影“受想行识”为心相,受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想是第六分别意识,行是第七执我识,识是第八含藏识。不知道这八法空无自性,没有真常主宰的实我。由于执假我为真我,所以自私自利,谋取他人财物,为我所有,而有盗业;取牠血肉,饱我口腹,而有杀业。杀盗淫妄,使自己在六道中,生死相续,轮回递偿,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今天吃牠的肉,将来牠会以同样方式吃我的肉,互相酬偿没完没了。由此而长处轮回,流浪生死,承受八苦相煎的磨难。

“边见”, 是不合中道,执著两边的错误

见解。如“断见”,执著人死之后,一了百了,没有后世。或“常见”,执著人死之后仍然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然为猪马牛羊。由此边见,使人不信因果,不修善行,广造诸业,驱役心神,生生世世,流转不息。

“戒取见、见取见”,是指人们的成见。“戒取见”是在修因上的错误见解,非因计因。有人在禅定中,看到牛升天了,就学牛吃草,而不知牛前世曾作过生天因;又有人说:信了就能升天,就能成佛,而不知信了以后还要解,解了以后还要行,行了以后才能证。“见取见”是证果上的错误见解,非果计果。如宗教里面把天堂当极乐,不知识天堂也不究竟,天堂也有成住坏空,有生老病死,古德说三界诸苦,欲界有苦苦(八苦)、色界有坏苦(乐变坏苦)、无色界有行苦(念念迁流)。

“邪见”,邪见是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因果,广造恶业,广受诸报。

⑶烦恼浊,又称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颠

倒,众生过于追逐五欲六尘,从而引生贪嗔痴慢疑等心理疾病,烦扰身心不得自在,称为烦恼浊。烦恼浊与见浊合称“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众生流浪生死,遭受磨难的主要原因。

⑷众生浊,又叫有情浊。是众生因思想见.

解染污,从而导致行为造作上的染污。如杀盗淫妄,酗酒作乐,不孝父母,不尊师长,不持斋戒,不修善业等,是名众生浊。

⑸命浊,是果报上的不清净,寿命短促,不满百岁。因众生迷惑造业,所得到的就是疾病、衰老、死亡等生理上的不健康,以及三苦八苦等生活上的磨难。

凡夫是以善恶为标准,天道是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阿修罗是下品十善;地狱是上品十恶,饿鬼是中品十恶,畜牲是下品十恶。圣人是以断烦恼为标准,断见思烦恼为罗汉、辟支佛,又称二乘圣人;断尘沙烦恼为菩萨,又称大乘圣人;断无明烦恼为佛,又称一乘圣人。一乘是佛乘,是佛法的真实教学,其他三乘乃至人天乘,都是佛的方便教学。

辟支佛主要以十二因缘法为教学: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缘”是转化的条件。此无明是思想见解中的无明,属于见思烦恼。“无明、行”是过去苦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是今世苦果,“爱、取、有”为今世苦因,“生、老死”为未来苦果。苦因断了,苦果就没有了。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从戒贪爱入手,古德说:“贪根不拔,苦树常在。”贪嗔痴爱没有了,生老病死苦果,就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