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近义词:废止计划生育一胎政策的五大理由(图)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3:23:35

废止计划生育一胎政策的五大理由(图)

  

我为何让独生儿子辍学放弃高考(图)

厚氏的一个乡下的朋友想生二胎,他女儿现在已经四五岁了,春节回家听说怀孕了,当时还当面向他贺喜!可是今天听说怀孕八个多月的孩子被村支书等人押着去引产掉了,孩子出来已经发育完全了,还哭了几声。超生固然不对,可是孩子是无辜的,况且是已经八个多月了。我一向以为老家那里还算比较开明的地方,想不到也会发生这么愚昧的事情。本来朋友整个家族跟我朋友家是多年不和的,朋友的叔叔及几个堂兄弟都想帮忙保住这个孩子,大家不计前嫌想着法子把孕妇藏了起来,于是书记就带人搬空了朋友及其叔叔家的所有东西,包括电器、粮食、家具等,并说如果这个孩子不打掉,他做不了这个官,也让大家没好日子过……厚氏一向心软,只是一直想着这个小孩,这对他是多么残忍,他本来可以来到这个世界的,可是他连看都没来及看一眼就被人夺去了生命。

 

厚氏认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实施的计划生育强制措施和一胎化政策的确控制了人口的过猛增长,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多数国民人均福利;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0余年后的今天,这一政策显然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也与广大人民的意愿想违背,厚氏认为必须尽快废除之。

 

第一、时至今日,一胎化的人口生育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制计划生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计划经济思维的产物。我们没有理由因为有些人吃成大胖子而给所有的人定量供应粮食,也同样没有理由因为少数人生孩子超出自己负担能力而在全国推行强制计划生育。因为计划生育的利与弊绝大多数人已经心知肚明,还是能够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的。

 

人们都明白,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口的持续发展为前提。要保证人口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需要总和生育率(妇女平均生孩子数)为2.1;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性别比我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则需要总和生育率在2.3以上。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了1.3左右的超低生育率。中国人口从1950年的5.5亿增加到现在的13亿,尽管人口总数世界第一,主要是因为社会稳定太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延长到73岁,并非都是因为我们生育率高。但是寿命不会无限延长。从五十年代中期至1991年,除了1959-1961年这三年以外,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或以上,其中1963年到1974年平均每年出生2600万。等到195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开始死亡,将出现一个长达三十五年的人口“泄洪”期,每年死亡两三千万。这意味着中国今后需要每年出生2000万以上的孩子才能缓解人口老化、防止人口锐减。但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之后平均每年只出生600多万女孩。可见,正常情况下未来每个妇女需要生三胎以上才能维持我国人口可持续发展。而《 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现在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3个,未婚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仅为1.46个。由于晚婚、晚育、单身、不孕(卫生部承认中国原发性不孕率高达12.5%)等人群比例增加以及养育能力的限制,实际生育率往往远低于生育意愿。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的人口生育率已经开始负增长!

 

更何况,时至今日,当我们对于物质资源的配置基本采用市场模式时,我们对于人力资源的生产却反而强化了计划模式。由于人口政策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性,我们到今天还在享受过去人口自然增长带来的好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正是因为过去人口自然增长所带来的雄厚而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保证了中国商品和劳动力出口的竞争力,一方面帮助我们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造就了今日中国的经济繁荣。可是我们居然在大量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埋怨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的上一代生孩子太多,影响了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实行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单纯减少人口增量的做法虽然符合计划经济福利性分配体制的要求,却与自由自主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悖。历史经验表明,单纯的减少措施其弊端已日趋严重,代价和风险越来越大,导致了人口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得不偿失。在低生育水平已经相当稳定而且开始向过低方向演进时,中国的人口控制要及早转向人口调控和人口优化,人口零负增长战略要转向人口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厚氏还要在下文详述之。

 

第二、家庭独生子女化,让每一个家庭时时处于担惊受怕当中,已经成为引发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人口占主体的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也进入了一个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风险积累和爆发并存的后计生社会,或者说是不得不直面生育率快速并大幅度下降后果的后计生时代。”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穆光宗就是反对“一胎化”的著名学者之一。他概括的认为,独生子女家庭至少存在“六大风险”:

 

首先是孩子的成长风险。主要是夭折、重病的风险。万一成长中途出现意外而孩子的父母年事已高,那么这个家庭的幸福感和未来保障就大受影响。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由于死亡概率的变化十分缓慢,所以5.4%和12.1%的家庭会经历孩子夭折的风险几乎难以规避。根据2000年五普数据,我国农村地区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现在无后的家庭有57万之多。尤其对于中老年父母,这是毁灭性的风险。

 

其次是孩子的成才风险。“独柴难烧、独子难教”。由于父母的爱过分聚焦、期望过高、养教方式不甚科学等原因,如果孩子不成器,老无所靠反成其累。

 

第三是婚姻的冲突风险。独生子女婚姻家庭的不稳定性非常大的,家庭人际矛盾普遍难以调和,若激化则破碎家庭、单亲家庭将随之增多,从而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大。

 

第四是家庭的养老风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依然面临生活照料风险、精神赡养风险甚至经济供养风险。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421”家庭数量激增,调查显示:有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赡养2~3位老人,如果独生子女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那么第三代就要面对一对年轻夫妇最多赡养12位老人的局面。同时,独生子女政策将使得提供养老金的青年人群比例缩小,不少父母将被置于家庭养老危机之下。

 

第五是社会的发展风险。独生子女必然要走向社会,除上述风险外,其个性问题、非智力素质发展失衡、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也使未来社会的竞争力量、协作力、凝聚力受到巨大挑战。

 

第六是国家的国防风险。一旦发生战事或抗击自然灾害等,需要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奉献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比如说这次的汶川大地震,很多的家庭丧失了唯一的孩子,又丧失了再次生育的能力,于是对整个家庭精神上的打击就特别大。

 

因此,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性”就在于“唯一性”,面临不可预见的风险,很多家庭变得“不堪一击”、十分脆弱。客观上要求我们制定和完善政策的时候,要尽量人性化,考虑到家庭的合理需求,尽可能把独子生育的风险“最小化”。风险应该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补偿。而现在规避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开二胎”,如果家庭生有两个孩子,上述所有的风险情况显然会出现质的变化,这将是富有远见的社会赋权,因为权利保障幸福,自由促进发展。

 

第三、独生子女政策导致重男轻女现象日益突出,造成了大量妇女和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人类历史发展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以男人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还在喋喋不休的讨论着如何解决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问题。从农村到城市,从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重男轻女”仍是一个普遍现象。

 

其实,正是随着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孩子生育数量的突然限制,让男女性别的差异显得更加突出,造成一个比较严重的后果就是男女性别失衡,而且,现在在城市里实行得比较严格,在比较富有的城市,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但是比较贫穷的农村人口,就允许有两到三个孩子。正是这些数量和性别的失调,为贩卖、溺毙等侵害妇女和儿童权益的行为提供了沃土。

 

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发展史说明:在不进行人为控制的情况下,出生婴儿的性别比都徘徊在102-107之间,即出生的婴儿中,男女性别比例达到102:100~107:100。在男婴死亡率高于女婴,男性青少年死亡率大于女性青少年死亡率的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到婚龄阶段,男女两性的人口就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不致于引起婚姻挤压、就业等社会问题,有关专家称,如果超过了107的警戒线,就很难保证婚龄年龄段人口在男女两性间的平衡。

 

而目前中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已达到116.9∶100,有的省份高达130∶100,而正常的人口性别比例应为102~107∶100。在我国的个别省份,男女性别比例甚至达到了150∶100,在农村,有的自然村已经出现了男青年找不到老婆的情况,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棍村”。联合国驻华机构评估《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时指出:“妇女减少的状况将给中国在社会、经济及发展的未来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未来10年,中国可能会缺少6000万妇女。人们在凭自己的偏好作出选择,但给社会带来的后果是巨大的。男女不对称的比例还会影响到性行业及贩卖人口问题。”

 

性别鉴定泛滥,让很多女婴胎死腹中。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调查显示,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别的流产、引产是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国家相关部门尽管联合下发《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对非法性别鉴定行为做出了进一步的禁止性规定。但在很多地方,胎儿性别选择的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而且日趋严重,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另外,由于我们传统的性别歧视,导致各国纷纷来领养中国女婴。荷兰三分之一的领养儿童来自中国,基本都是女婴。美国约有5万名从中国领养女婴,而且每年都会新增加6000多名。中国收养中心还向丹麦、芬兰、西班牙、法国、瑞典、冰岛、爱尔兰、荷兰、挪威、新西兰、英国、加拿大、比利时和澳大利亚14个国家开放。这些国家都纷纷到中国领养小孩,而且都是领养女婴。

 

长此以往,不仅造成了大量妇女和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我们的性别失调现象会更加严重。这将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重视之。

 

第四、整个社会独生子女化,是导致中国素质教育怨声载道、痼疾难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的家庭,由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已基本完成了向小家庭的过渡,三口之家成为普遍的家庭构成方式。中国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普遍热切的关注,也成为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天这些家庭独生子的孩子既有温和、正直、善良、宽容等优点的一面,也表出睚私、撒娇、嫉妒、固执和早熟等。正是独生子女的在每个家庭的“唯一性”,决定了孩子本人、在父母眼里、在学校里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地位,三者的力量交合在一起,导致今天的教育畸形发展!

 

首先,独生子女们生于安乐,能力急需提高。具体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不明确,为父母学,为老师学,厌学的人占了相当的比例。究其原因有二:首先是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再次泛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其次,为了满足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值。众多学校拼命追求升学率,搞题海战术,压得学生喘不过气,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导致了学生产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学习成为一种负担,教室成了“服刑”的地方,学习没了积极主动性。二是大多不会劳动没有自理能力。多数家庭子孙三代围着“小太阳”团团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生活物质上百依百顺,迁就溺爱,使孩子养成浪费、懒惰的坏习惯。很多孩子至今连起码的自理能力也没有,有媒体曾经报道,已经上了大学的独生子女定期把脏衣服邮寄回家让大人洗。

 

其次,由于孩子是独苗,全家老小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大部分家长受“智育中心论”的影响,不顾一切地给孩子加重学习负担,一味的要求高分。近年出现的课外普遍请家教现象,把孩子托给老师开小灶现象,反映了部分家长把“知识渊博”、“有技术和专长”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只有极少部分家长将为人正直,品性良好,培养孩子健康、活泼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出现大面积的教育重点本末倒置。有些家长则出于利己主义,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对孩子教育的出发点不是对下一代的负责,而是出于满足个人的虚荣心或私利。他们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发展,根据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遍布神州大地的“儿童学钢琴热”、“儿童学书法热”、“学美术热”,就反映了家长们这种心态。在这一点上,家长们都没有把孩子当作儿童来看待,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天性特点,他们要跑、要跳、要歌、要舞。他们乐于游戏、最怕拘谨,就像植物初萌、旺盛的生命力和缝勃的朝气。在家长的逼迫下,孩子长期陷蕴一种愤怒、反抗、忧郁、冷漠的心理,致使人格的扭曲。个体扭曲,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大集体能不扭曲吗?

 

第三,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的学校背负着广大家长的殷切期望,只能牺牲孩子利益,顺势逐渐功利化。在目前教育体制特别是高考制度压力下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把人当人看,对于本来就已经非常脆弱的独生子女学生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缺乏应有的尊重。尽管教育的目的本来首先应该是让学生们能长大成“人”,并非仅仅为了捞个文凭。可当升学率与考试成绩成为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时,教育就被工具化和功利化了,成了一架冷冰冰的,没有人性、没有生命的分数或文凭生产机器。在考试的重压下和“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封闭的环境里,孩子们的“人”性被扼杀了,更失去了与“他者”交流的能力。

 

正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唯一性”,让孩子、家庭、学校没有了选择、没有了竞争和制衡,没有了注意力、着力点的合理分散,没有了参照和备选。于是,当这台教育机器开动时,它带动了整个社会——老师、学生、家长,都不由自主地随着它运转,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妄想挣脱谁,势必成为共生的怪胎。导致中国今天的所谓素质教育怨声载道、痼疾难医。

 

第五、计划生育废止一胎化、实行两胎化政策是全社会广大民意的诉求,顺遂民意才是以人为本。

 

“人口安全发展和家庭幸福发展应该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至于生一个还是两个以及什么时候生育,这是私权范围内的事,个人、夫妇和家庭应有选择的权力与自由,国家不应干涉。”作为年轻一代的人口学家,穆光宗认为:全面放开“二胎”是一种人性人文的回归,相对符合“国情民意”,符合人们的生育意愿,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口观。 “放开二胎”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回归,正所谓“一个少了,三个多了,两个正好”。

 

人口学专家如是说,那么普通老百姓对计划生育一胎政策又作何感想呢?那就听听厚氏的身边的部分朋友和网友们的心里话吧:

 

友一:我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有着社会格外关注的眼神,我觉得,性格等诸多方面形成都有好多不利因素。结婚以后,面临着丈夫家里的兄弟姐妹,并不会相处。其实是不会相处。因为从来也没有感受到有兄弟姐妹的那种情感是什么样子的。另外,如果独生子女的政策再延续三代以上的时候,我想,字典里也许不会再出现什么姑姑、舅舅、大伯之类的亲属词语了。那个时候,如果你再去解释舅婆或者舅姥爷一类的词语的时候就更不知从何解释了吧!中国的国情已经稳定,我个人认为在自己的能力抚养范围之内,超过三胎才严罚是比较合理,现在的独生子女,根本上就担不起家庭的重担,而且由于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的,今后靠他们来打拼世界,真的好难,国家不可能永远来调控和支持这一代人,现在企业招工,这些人根本吃不了苦,在农村也是吃闲饭的多,父母做得半死,风气是这样,父母也教不了。

 

友二:我们国家应将计生政策放宽,允许一对夫妻生两个小孩,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有两个小孩就好。独生子女自立能力差,不会关心人,还自私任性,家长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好多灾难是残酷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更难以承受灭顶之痛。每多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的不幸,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一旦发生战事或抗击自然灾害等,需要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奉献的时候,多数父母和家人是不愿孩子去冒险的。原因是就一个孩子,如果出意外没了,就永远再没有了!其实太多了也不好,但至少也要让生两个吧?独生子女家庭大人小孩都不容易啊!

 

友三:我本身就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虽然我比身边的许多同龄人吃到更多的美食,穿更漂亮的衣裳,都这些都抵挡不了我心里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小时候,是父母的“明珠”,只有学习好才是他们的好孩子,成天用来教训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就你一个,你一定要比别人强!似乎独生子女是招牌。上大学的时候,依然是全家关注的焦点。必须拿优秀毕业生称号,必须找到好工作,必须有能力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年纪到了该成家的年纪,更加是焦点,三姑帮你物色,六婆替你相亲……总之,你是非嫁不可,父母甚至以死相威胁,说你是要故意断他们的香火!好歹按着父母的意愿嫁了他们要嫁的人了,虽然也在这样的婚姻中渐渐体会到爱和幸福,可是却又开始面临的是承担起孕育下一代的希冀。好吧,孩子也生,照说算是船到桥头车到站了。却又开始了中国421家庭的4争着教育那个1,而我们2的位置似乎已经被完全遗忘,没有任何发言权。拜托,孩子是我生的,我还没了教的权利了?……我所列的种种,无非是想要说,假如我不是个独生子女,那么父母也许就不必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我一个人身上,那么我自然也不用去承担那么重的负担(但并不表示说我只是想拜托负担才有感)。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家庭里都是有好几个孩子的,现在大家都长大了,我发现,亲生的兄弟姐妹之间更有种讲不清的亲切感,所以,如果有条件我一定生二胎!

 

友四:近来几乎每天都能从当地媒体上看到关于“自杀”的报道,有跳楼的,跳江的,撞火车的,割腕的,甚至在春节期间我还差点被一跳楼自杀的人无辜砸中……自杀似乎成为了一种风尚一样,而这些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心理不健康的独生子女,他们心理大多脆弱,一但面对困难或挫折,就容易走极端,于是就有了这些极端的做法,如果从小就多个孩子一起玩,性格等就肯定不是这样了。

 

友五:一个小孩,什么春节,清明,所有的传统都不要了,更不要说走亲访友,享受天伦。和父母一起过年都要二年一轮,可悲。多了一个小孩,不用促进内需,多一个人多一份需要,房子也不可能涨这么高,没钱,要生计。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家里,也不会像个机器只知道工作。如果说国家在严格控制二胎的情况下,做到从各个方面去规避对国家对独生子女父母造成的风险,那么我想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想要再生二胎。

 

友六:我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都说只让生一个,但我周围的人很多人都有二个三个的小孩。你能控制的只有城镇的,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但很多农村的,无业的,流动性较大的,哪一个不是生一个二个的。人口素质越来越差。既然是计划生育,那为什么不城乡统一,城乡公平呢??农村为什么可以有二个小孩呢?他们渴望孩子,我们就不渴望吗??你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吗?养小孩,教育小孩,都是一种粗放式的教育方式,任其自生自灭……我们有条件,但我们只能有一个,我们的风险谁来承担?为什么不给孩子更好的环境呢?

 

友七:我本人就是独生子女,不是独生子女的人很难了解那种深入到骨子里的寂寞与孤独。从小我就喜欢所有能发出声音的玩具,自己有事情不敢跟父母说时,连个商量或排解的人都没有。长大结婚后更是如此,生活中如果有了什么事情,不愿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却连个帮忙照应的人都没有,那种无助的感觉,你们这些制定政策的人肯定没有,因为你们都不会是独生子女,以后父母年龄大了,我们两边四个老人,谁来照顾?也许你们会说可以有敬老院,可是凭心而论,你们自己愿意进敬老院吗?父母养孩子一辈子,不就是想在自己老时有个亲人在身边不那么寂寞吗?所以我想好了,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生两个。我绝不能让我的孩子再像我一样小时孤独,长大无助。

 

友八:中国几十年的积贫积弱是因为人口多引起的吗?近三十年的发展是因为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才得以实现的吗?我觉得不是!起码不全是!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生产者,而不光光是消费者。把人的心思集中放在解放生产力上,坚持科学发展观,而不是搞大跃进、人民公社、浮夸风、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乱七八糟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上,你再看看中国人还多不多?日本的国土面积和资源有没有中国十分之一多吗?没有,那样一个岛国为什么能发展的如此发达?人家也没整天叫着要计划生育。七十年代这样说说稍微还有一点点让人接受,但现在如果还这样说,那就是无知。

 

友九:计划生育执行最彻底的是具有良好教育的一群人,他们有能力为中国生育高质量的公民,但却迫于重重压力,仅生一胎,甚至不生。悲哀!国家的悲哀!毋庸讳言,中国已经几十年没打过仗了,这是不正常的,面对内外的威胁,这一仗,肯定要打的!到那个时候,家家都是一个宝贝,谁去打仗?!谁去保家卫国?!一旦战争打起来,有多少孤寡老人会产生?这些人谁来养?国家?国家能给你送药送饭?能给你陪侍床边?能给你宽心安慰?不能,谁也代替不了血脉亲情!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一代人甚至两代人已经响应国家号召,实行了计划生育,够了!放宽生育政策吧,人民大众仅仅是要求二胎而已,仅仅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毅然决然地把自己一个骨肉奉献给需要的国家而已!民心所向,这才是最最基本的民生!!

 

友十:中国的人口多,可人口密度有日本大吗?日本还不是照样国家发达人民安康,最不济跟印度比比,人家的人口密度也比中国大,也没见多少饿死的。就国内相比,沿海、港澳地区人口密度比中西部搞得多,经济发展却要好的多。再说为了国家利益,就可以牺牲个人家庭利益?!殊不知国家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不和睦幸福,国家再强大又如何!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王道。

 

……

 

可见,计划生育废止一胎化、实行两胎化政策已经是全社会广大民意的多数诉求,而且,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早已经或明或暗普及了二胎,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更是已经明文规定可以生二胎,只剩下国家公务员、国企员工、城市居民等“局部人员”独自享受一胎化的政策,这部分人也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啊,而且也有能力供养两个孩子,况且,即使国家允许他们可以生育二胎,其中部分人士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也不一定都去生二胎啊,何必单单不公平于他们呢?《易经》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执行了近三十年的政策也的确应该“吐故纳新”了,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框架出发完善生育政策,直面独子生育所隐含的潜在风险,以“优化的和适度的生育”为新的理论指导,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人口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政府理应当仁不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口问题是一颗定时炸弹。中华民族却正在迅速衰老,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停止强制计划生育,既增加目前的消费从而推动就业,也缓解未来的养老负担,可谓“亡羊补牢,犹时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