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千姿百态一样的词语:浅谈安岭茶叶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16:58
一、茶叶发展现状

  安岭乡地处台州西部、与缙云县毗邻,下辖2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3183户,10878人,属于欠发达乡。这里山高,空气异常清新,山地土壤肥沃,地理环境优越,颇适宜茶树种植,茶叶自然品质优异。早在20世纪80年代,台州地区曾多次举办大宗茶叶质量评比,安岭乡四联、石舍等村选送的茶叶均以质香味醇见长而多次获奖,茶叶成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的主要经济作物。后来,由于受国内外市场波动的冲击,加上自身对茶叶销售市场重视不够,茶价一直偏低,经济效益差,茶叶发展一度处于停滞阶段。当地农民转向发展苹果、杨梅、柿子等经济作物,但受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作物都难以产生良好效益,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被淘汰,唯有茶叶还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至今仍是在家农民的主要收入。这些年,随着国际大气候的好转,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着力培养茶叶这一支柱产业,提出“打造万亩绿色茶园”的奋斗目标,倾力打造茶叶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2006年全乡茶叶产量60吨,茶叶价格30-350/kg元不等,均价100元/kg,产值达600余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以上,农民茶叶人均年收入从2003年的90元增加到600元,占农民年收入的21%。

  (二)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全乡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亩增加到5200亩,品种由单一的老品种发展到杭州龙井、乌牛早茶、安吉白茶等5个优良品种,以龙井为主的品种占总面积的90%。目前,全乡投产面积4500亩,占总面积的86.5%,年产毛茶60多吨,并且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3家,茶叶加工户由20多户增至300多户,形成了如西斜、雅楼、塘里、下会等茶叶发展重点村(茶叶种植面积占村土地面积一半以上)。

  (三)奖扶力度进一步加大。资金方面:通过出台奖扶政策,对连片发展10亩以上的村给予奖励30元/亩;对户种植茶叶由原来奖励120元/亩增加到200元/亩。技术层面:每年邀请省级县级茶叶专家来乡进行指导,加强对种植户、加工户的技术培训;组织重点户和村两委干部外出学习考察。

  (四)积极引进名优新品种。全乡现有老茶园2000亩,龙井等新茶园3200亩。近年来,又积极引进浙农113、浙农117等名优新品种,进行优化、调整茶叶品种结构。同时也大力推进无公害茶叶生产。2004年在四联村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300亩,年产量3.5吨,有机茶生产基地100亩,年产量1吨左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政策激励、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等手段,茶叶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茶叶市场的拓展,茶叶产业自身存在的低、小、散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推动和技术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必须在借助外力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内力,切实提升活力,才能彰显安岭茶叶实力,推动茶叶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综观我乡茶叶现状,主要问题有:一是茶行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对茶产业的管理不够科学,茶叶发展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二是茶叶质量不好,茶价长期偏低,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少;三是茶农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创新创牌意识不强;四是茶叶仍是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生产,缺乏实力雄厚的企业龙头带动;五是土地的趋紧和从事茶叶劳动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了茶叶种植规模等等。

  三、对策与思路

  我乡茶叶真正开发时间短,数量少,有机茶的生产认证还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与县委提出的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奋斗目标相差甚远,与我乡打造“绿色万亩茶园”的远景规划极不相称,与茶叶开发向更高层次推进的客观要求也有很大距离。缩短差距,迎头赶上,已是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把茶叶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以此推动全乡茶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根据我乡实际,今后做好茶叶产业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因地制宜,做好科学发展规划。

  茶叶开发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观念,要坚持科学规划,积极稳妥地进行。一要因地制宜。要抓好区域布局,根据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梯度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建设生态无公害茶基地。西斜、雅楼、四联等海拔 450 米以上的村,气温相对较低,发展乌牛早茶较为不利,适于龙井43种植,可相对集中发展高价高效的龙井系列品种;金岙、下会、表门、新官、塘里等海拔 450米以下的村,气温相对较高,在巩固提高现有品种的基础上,引进和发展龙井长叶、浙农113、浙农117等名优新品种。二要科学规划。根据现状,安岭茶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谋划,合理开发,不能再以扩大面积和增加产量为标准,而要以提高效益和满足市场需求来衡量,从重视产量转向重视质量,从重视生产转向生产和流通并举,从重视产值转向重视效益,做到提高质量和效益,逐步从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要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走丰产优质高效之路。重点以改造、提高现有茶园为主,新建茶园则应从高起点抓起。现有茶园的改造,要突出改善生态环境,推广应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为有机茶生产创造良好条件。

  (二)扩大规模经营,加快茶叶产业化步伐。

  安岭茶叶生产主要是千家万户分散式小规模经营,这对整个行业效益的提高很不利,解决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重点扶持专业大户,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茶叶行业发展。政府要重视引导内部结构调整,鼓励支持专业大户和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 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茶叶专业合作社作用,积极培育1至2家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龙头加工厂,扶持10至20家上规模、有档次的纯精制加工厂,以龙头带动整个产业的集约化生产与经营。二是积极与科研院校联系,研究产品深加工的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与大型茶厂的合作,拓展茶叶销售网络,实现产、供、销、技一体化,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引导茶农走向市场,积极筹建安岭茶叶交易市场,鼓励一批茶叶购销大户到各地设立销售窗口,努力形成点面结合的销售网络。四是规范建设示范园区。根据各村实际,扶持建立一批示范园区,并逐步辐射推广,做到建一片,带一片,富一片,最后覆盖全乡。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乡50%的茶叶实现无公害化,争取建立200至500亩的有机茶或绿色食品茶生产示范基地。

  (三)完善服务功能,实施“科技兴茶”战略。

  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技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当前我乡茶叶发展瓶颈之一,主要体现在科技应用和政府优化服务两方面。政府层面:一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从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信息服务。二要加大发展效益茶业的投资,建立政府投入为启动、农民和农村组织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资新机制。三要积极开展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广大茶农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技能。要采取乡办培训到乡村农技人员和专业大户,村办培训到每一茶叶生产加工户的措施,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机械化修剪与采茶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促进茶业标准化生产,推进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科技层面:一是发展壮大主栽品种,淘汰劣势品种,保留有特色、品质优异的茶树,引进适合我乡栽培与加工的优良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二是大力推广以改善生态、改良土壤、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内容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三是重视先进制茶工艺与设备的引进更新,加速普及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机采、机制技术和机具,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优特产品。四是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降低农药残留量。五是积极探索茶叶精深加工,推进茶叶产品向方便化、营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

  (四)坚持自主创牌,推进“三个体系”建设。

  目前,我乡茶叶基本外销,处于内销无位,外销无价境地。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抓好茶叶卫生保证体系、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体系、茶叶信息体系3个体系建设,以全面提高茶叶品质与档次,确保消费者安全,使茶叶生产逐步走上标准化轨道。因此,一要继续打造我乡特有的“灵江源”品牌,不断开发系列产品,提升产品档次,丰富品种花色,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扩大内外销市场,使其成为优势品牌。二要依托茶叶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去拓展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提高茶叶生产效益。三要加强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管理,集中统一对外包装,要从“贴牌”“冒牌”向自创品牌转变,以降低市场风险系数,发挥品牌效应。同时充分运用法律实施原产地保护和质量标准制度,利用各种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宣传品牌和保护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我乡茶叶在国内市场的影响。

  茶叶产业的开发对我乡来说是一项新的课题,既没有成熟的模式可选择,也没有丰富的经验可借鉴。只有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群策群力,积极进取,为发展我乡优质高效的茶叶,推动茶业持续发展,促进茶叶产业,为我乡建设小康社会而再创新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