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琪字尾的女孩名字:异化的空间—读新锐摄影之郑知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35:16

一直迷恋张爱玲的笔下的旧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风花雪月、外滩旁的有轨电车、尖尖的阁楼、老式汽车和精致的洋楼,奢华和低迷互相掺杂,糅合又不断地交织,形成了一股独特的气息。再后来,上海给我的感觉是:高高的摩天大楼、东方明珠、时尚、物欲在极度膨胀、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社会缩影。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上海这个城市应该是小资,奢华、现代感十足,是许多人向往的人间天堂。可是,在摄影师郑知渊的影像里,上海却是截然相反的面目:拥挤、繁杂、喧嚣、闹腾、甚至充满了混乱和挣扎,透过他的镜头,上海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渗透出了一股独特的风韵,让人不断地惶惑,又无限地迷恋。

这些年,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无论是旧上海变成新的上海,还是其他各个中小城市,各种的建设都在大幅度地推进,高楼大厦代替了低矮的阁楼、街道上车水马龙,城市规模正变得越来越庞大,在这样的境况下,郑知渊把手中的镜头对准了那些独特的城市景观,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觉语言,进行了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物质至上、而又充满了张力的异化空间。

在很多时候我们观念里的城市一贯来是亮丽的、无限时髦的,充满了愉悦和活力,可是郑知渊的影像却是恰恰相反的,他剔除主观性,突出客观性的描写和折射,显然是用自己独有的视点在做无声的抵触和挣扎,他感知了这个社会进程的必须化,那种无奈和困惑、压抑和冷冽,透过取景框适时地传达了出来,带给了观者思索和冲击。

郑知渊这组影像的文题叫《上海面目》,拍摄和框取的都是上海这个城市里那些及极宏大的场景,高楼大厦、机械化的人文景观、堡垒一般的住宅、街头巷尾那些掠夺眼球的建筑物、庞大、嘈杂、乱像丛生而又充满了都市特有的生机,这样的影像,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反观和冲撞,有种压抑和逼仄之气迎面而来的感觉。

在摄影师的视觉文本里,上海这个城市是如此的强大,而又充塞着独特的个性,它几乎是所有物质化社会的一个典型,建筑物越来越庞大、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人们在狭小的夹缝里呼吸着浑浊的空气,不安却乐此不彼,这种矛盾与妥协、理性与感性互相交织的场景,让人有种无法言说的紧张和惶然。

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贝歇尔夫妇,以一种严格的类型学的风格,记录了一系列的现代建筑和工业设备,他们拍摄的时候,始终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线将一个又一个大同小异的拍摄对象,按主题进行分门别类拍摄记录,然后把作品排成棋盘格子状,他们通过这种单调乏味的展示形式来提示现代工业社会的本质。而郑知渊拍摄的这组关于上海的影像,显然也是沿袭了类型学的原理,站在一个观看者的角度去描述这个城市的人文景观,他企图通过大画幅相机的取景,让人们更真实地看到现代社会下异化了的城市空间。

或许人都是矛盾的个体,而这种心理恰恰是城市化进程不断改进,人文环境不断破坏所造成的。一方面人们希望生活在高楼大厦里,整洁亮丽的住宅、环境优美的公园,街道、可是一方面却又希望回归到一种纯粹和朴实、草绿花红,鸟语花香、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意愿,让周边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你不知不觉步入像郑知渊镜头下的上海时,你会莫名地觉得恐慌,甚至想逃离,可是却被关在这样的空间里,不得动弹,想拔腿却已力不从心。

郑知渊正是窥视到了人类内心的这些矛盾,才用一种无比简明而宏大的场景加以陈述、用手中的镜头做了一场最真实的刻录,让我们看到一个被物质文明异化了的空间,而这样的空间便是当下最普遍的景观,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脱离。人类在这样逼仄的空间里呼吸、生活、那种无奈和渴望搀和的心理,被影像不自觉地视觉化了,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焦点。

《上海面目》与其说是一组影像,还不如说是社会进程里一股坚韧的力量,它凝结的如此紧密,又如此庞大,让人进退两难,而又不得不去正视和面对,这也应该是人类内心的某些诉求和呼唤,当代城市如此,长此以往,人类自己本身呢,又将何去何从?这应该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郑知渊试图通过影像去探寻,去控诉,但愿这一颗石子能在大海里激起一些浪花才好。







 




以上作品均选自郑知渊摄影《上海面目》,更多影像请关注“浙江摄影网”新锐展专题!文字:释藤

地址:http://top20.zjphoto.org/Photo/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