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6斯基泰削弱:高中高一历史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03:53

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青年教师,自从2005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08年秋季山西普通高中进入全国新课程实验省区,我校新课程改革在摸索中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间。新课程体系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所作的全方位变革,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全面深远的影响。
我校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八步教学法。以下对我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撰写学习笔记和总结。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历史教研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2、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教材为载体,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我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开发教学课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推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阳泉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以良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原来的一份试卷来判定学生优劣的评价机制已不能适用。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1)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做统计,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等第评价(占20%);
(2)对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做统计(与教材课文不完全一致,但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占10%);
(3)对每位同学做的历史习作做统计(篇数和质量,有较高质量的小习作,还要班级、年级展示、交流,(占10%);
(4)完成有适当容量和难度的历史基础知识试题测试(平时学校统一要求完成的练习、作业或考试)(占60%)。
最后按这四个方面的比例,合计出每个学生的模块历史学习成绩。实践中这样的评价比只用一份试卷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合理、全面得多,深受学生欢迎,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一年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传统的,把历史课当作付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耐心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一年来,我所任教的几个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有三个班科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学生预习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陈旧的甚至背离时代精的内容,我在讲清高考解题要求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不要人云易云,如在学到反右派斗争这年史实时,我要求学生认真翻阅有关历史史实,了解事件的真相,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冷静对待党在过去犯的一系列错误,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各种矛盾。另外,课本中关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课,教材认为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国企改革使大批国有企业破产,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越来越困惑,我便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教材上的观点完全是按前苏联的思维方式作出的评价,而当时中国的决策者们正是受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影响所进行的违背中国国情的改革,这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之后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探索后,转变观念而作出的正确决策。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邓小平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那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搞清了过去始终困扰他们思想的历史困惑,从中也懂得学习的过程需要大胆质疑,开动脑筋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作为。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并将优秀习作在各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撰写的论文“结合时事热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一文,获校教学论文二等奖,并被编入学校教学论文集。在本学期,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政治活动及各项学术报告会,积极参加升旗仪式。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团结同志,钻研业务,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二、教学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一·(5)(8)(9)(10)四个普通班的教学工作。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本学期因面临历史会考,着重抓了以下工作:①
高效稳妥地完成《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工作。
主要依据同学们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加快新课讲授进
度,以变有更多地时间复习2本书,备考会考。为此作了周密计划,在“五一”后立即结束新课,掌握了复习的主动权。①高效扎实地落实基础知识,搞好会考2本书的复习。
在要求学生每周复习一本书的前提下,为落实基础知识,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了以选择题、(两册共二百四十多题)综合练习题为主的复习提纲,自己打印、作答案。工作量相当大。虽然工作较累,但能为同学们会考取得好成绩,再苦再累心也甘。

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同学们的答题能力。
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综合试题的训练,特别是相关题型的训练,如:如何解选择题、答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使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高一·八班入校时,据年级组统计贡献人数为17人,高一会考该班A级为24人,不及格者仅为两人。(体育生)三、教研情况
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组里的各项教研活动,在市教研室组织的历史会考阅卷中,担任组长。
作为钟令彩的指导教师,能够尽己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坚持听课,具体指导,较好地完成了新教师的多媒体公开课,使钟令彩老师成为一名胜任者。

1、关注新课程,领会新课标。
2006年福建省开始新课改,我校作为课改的样本校同步进行新课改,当时我在高三,对新课程改革虽有关注,但并不是真正了解。高一学期伊始,扑入我们眼帘的是繁、难、杂的教学内容,不适于高中学生学习的专题式教学设计和稀缺的法定教学时间。面对这一切,我们感到束手无策,特别是当学生反应历史难学时,我们的心情更是悲观。因此,前两个月是我们学科进行新课程教学的艰苦摸索时期。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是拼命赶进度,生怕拉在后头,结果,学生学的不清不楚,我们也累的要命。后来,同外面的同行,同学联系,再和我们组几位老师经过几次交流讨论,最终得出了如下应对策略:严格按照《福建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课标要求》来落实教学,课外阅读部分尽量放弃,集中精力突破某一课的核心条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其他知识点。
2、加强集体备课
我们高一备课组就两位老师,对于高一而言,我们都是新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是加强备课组活动,明确课标要求、讨论教学重难点、教法等。随时随地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二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吸收别人的优秀成果。三是一些课利用课件教学,补充史料,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们尽可能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不放弃任何一次到外面学习、听课机会。
4、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为加强教学效果,除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外,还加强课后的复习工作,加强单元练习,通过练习、检测发现学生的不足,做好评讲,解决学生的存在问题。
5、狠抓落实。无论任何考试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对待,狠抓落实,夯实基础。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发一专题复习提纲两天后就请每班的同学5—6人来背诵,如果不会就限定时间再继续背。事实证明只要有心就能做好,这样一来,效果显著,落实到位。
6、对月考、期末考这些大型考试,备课组专门制定出复习方案,明确复习范围(每次考试都从专题一开始,督促学生复习)、制定复习计划、整理复习提纲。
从期末考试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即在抓高一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和适应解题,由此,下一阶段我们主要是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大方向上,加强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和融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战中的解题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总体应试能力,为学生走向高年级做好坚实的准备。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态度上,我们做的工作还不够。
第一学期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立足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在第二学期有更为艰巨的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在此,谈一下学期的设想。对于文理分科的事实,我们将以文理班分殊的思路对应之,文科班走高考教学路子,理科班面向会考教学,把好应试关。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本学期,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政治活动,积极参加升旗仪式。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团结同志,钻研业务,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一·15.16.19.20.21.22六个班的教学工作。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一)做好了教学常规工作。使教学更有说服力,更胜任历史科教学。
1.认真钻研了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细致批改学生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使教学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良好。
2.积极参加市的历史教研活动,吸取了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了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及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了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向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突出了重点、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人物,理清了历史发展线索。还分门分类进行了归纳,学生掌握了清朝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和中国近代史发展情况。经统考,平均分、及格率都提高显著。
(三)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
1.进行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教会学生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同时,学会运用辩证法。
3.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归纳清前期和两半社会国家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政府政策作用,而且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结果,使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重塑祖国统一的观念,深刻认识封建社会腐败和帝国主义侵略本性。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本学期因面临历史会考,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①     高效稳妥地完成《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工作。
主要依据同学们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加快新课讲授进
度,以变有更多地时间复习2本书,备考会考。为此作了周密计划,在“五一”后立即结束新课,掌握了复习的主动权。
①高效扎实地落实基础知识,搞好会考2本书的复习。
②    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同学们的答题能力。
三、今后努力方向
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不够精细,优良人数少,今后将不断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着力辅导双差生及尖子生,争取夺更好成绩。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本学期,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政治活动,积极参加升旗仪式。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团结同志,钻研业务,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一·15.16.19.20.21.22六个班的教学工作。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一)做好了教学常规工作。使教学更有说服力,更胜任历史科教学。
1.认真钻研了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细致批改学生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使教学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良好。
2.积极参加市的历史教研活动,吸取了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了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及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了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向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突出了重点、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人物,理清了历史发展线索。还分门分类进行了归纳,学生掌握了清朝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和中国近代史发展情况。经统考,平均分、及格率都提高显著。
(三)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
1.进行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教会学生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同时,学会运用辩证法。
3.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归纳清前期和两半社会国家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政府政策作用,而且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结果,使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重塑祖国统一的观念,深刻认识封建社会腐败和帝国主义侵略本性。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本学期因面临历史会考,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①     高效稳妥地完成《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工作。
主要依据同学们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加快新课讲授进
度,以变有更多地时间复习2本书,备考会考。为此作了周密计划,在“五一”后立即结束新课,掌握了复习的主动权。
①高效扎实地落实基础知识,搞好会考2本书的复习。
②    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同学们的答题能力。
三、今后努力方向
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不够精细,优良人数少,今后将不断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着力辅导双差生及尖子生,争取夺更好成绩。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校的要求,确定了高一历史备课组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具体是:“强化管理 巩固提高 勇创佳绩”的方针,提高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组织好教师的集体备课。
按课时备课,每课时都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后感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教学过程包括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三方面,在设计时内容,都能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做到以纲为本,以本为本,以纲扣本,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法指导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用能力。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取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
二、作业的布置。我们认真选题和做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新授课每节至少是六个,复习课每单元至少是30个,都有专人来负责完成,但由于时间紧,问答题练习的较少,只有是在几次模块老师中才体现出来,因此 在学期示的考试中,学生二与其他学校相比,分数普遍较底,最高分只有45分,所以在必修2的教学中,我们要把选择题和问答题二者兼顾,关于检测平时没有进行,只是通过学校三次模块考试,由于考试次数较少,使得有的学生适应不了考试,甚至不会考试,我们虽然想了很多方法,但毕竟时间有限,关于批改和辅导,我们备课组每个人都尽心尽力,作业及时批改,对于落后的学生,都会耐心地进行辅导与谈心,从而密切师生关系。
三、在教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方面,我们备课组能够按照考研室和学校布置来为每一节课和复习课设计教学案,在此期间,领导曾提出过意见,我们也做了相应的修改,但在使用过程中,效果不太理想,首先是学生,教学案并没有起到预习教材,做好课前准备的作用,由于平时学生的作业多,时间紧,诸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只满足于抄答案就可以了,甚至于有的学生根本不看课本和教学案,导致上课时盲目地跟着教学走,学习没有针对性,其次是老师,生硬的使用教学案,文科教学的思维性很强,而且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千差万别的,一份相同的教学案会约束老师的思维,教无定法,因此,在下阶段教学中我们各备课组会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让每一位老师发挥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定教学方法,然后互相听课,评课,争取共同提高。
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

2006年——2007年的第一个学期我开始从事历史教学。做为一名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为了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增强对历史课的兴趣,能及时掌握课堂历史知识,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各位教师学习各种教学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经过一个学期的磨练,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
作为教师的都知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新教师刚开始很难认识到的问题,所以,在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是很快发现问题。一方面,由于我校是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即使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是改变不了在初中养成的坏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的教材又是普高的教材,而且今年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年,课本难度的增加以及范围的扩大,对于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的班级的学生来说,讲得太深,大部分学生听不懂,甚至有些产生了不愿意听的心态——干脆睡觉。在我备课的第一个星期里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是理想。因此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我深深的提体会到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具有直接影响的因素。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这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这课如果单身面只讲书本上的知识点,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上演一次太平天国运动。当上完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当场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对答如流,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只是纯粹只讲书本上的以及课外的历史故事,可能导致学生不仅不能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甚至使一堂课浪费更多的时间,最终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以及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以及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对教学十分重要。当然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由于时间的紧迫和课程内容的繁多,一般学生都没有在课后及时的复习与练习,更不会另外买写辅导书参考,面对这样的状况,我真的很希望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我决定每天下午抽空给学生辅导,主要以练习和随堂纠错的提纲为主进行讲解,希望学生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印象和对历史问题的更深程度的认识。我相信只要坚持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研究历史问题,得出自己的理论和观点,以便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所以,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坚持课后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在很多方面仍需不断学习和努力,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来完善自我,取得更好成绩。

光阴似流水,转眼间,就临近期末了.这期间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受,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方面:
能够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例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理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实在工作,学习,社会中 .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勤奋刻苦.积极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并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尤其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发》的学习,做到依法执教;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关心集体,团结同志,关心爱护学生.
二,教学方面:
本学期担任高一5个班的教学工作.针对学生刚从初中转入高中的实际情况,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 "到高中探讨"为什么 "的转变.
1,备课方面: 本学期以来,我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教学方面.其中,备课占了大部分的时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一堂课,没有备好课是不行的.备课时我能够认真钻研教材,教师用书 ,课程标准,虚心向同教研组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观看教学录像,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时常和同组有经验的老教师研究教学环节. 复习的时候,我把一些典型的练习题用电脑打在屏幕上,让学生一起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我发现,如果一堂课我准备的充分了,有把握了,上起课来也就自信多了,学生反应的也比较积极.相反,有时因为种种原因,我不能及时备课,或者有些教学环节处理的不到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今后我将严格要求自己提前两个星期备课,并将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有机结合起来.
2,听课方面:开展听课活动是一种提高教学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本学期,我能够按要求听完7节课,除了听指导教师的课外,我还听了其他年段,其他学科老师的课.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有其出色的地方,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通过听课,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学中及时地纠正;通过听课,我也学到了很多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应用.
3,帮扶方面:通过一次的单元测试和期中考试,我对各个班级学生的历史水平有了大致的了解.依据考试成绩以及个别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我制定了帮扶计划并给予实施.我主要是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对几次成绩均不及格的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给学生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
学海无崖,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素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这是我近一学期来的最大感受.

回顾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脚步都是来去匆匆的,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的,虽匆匆,但无悔,虽忙碌,但实在。正值期末之际,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寻求新学年的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一学年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 “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问题意识。我准备在新学期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这学年我教的是高一1-6班的历史教学。一直以来,我坚持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以下是我对于自己这一学期以来教学工作的具体总结:
1.认真备课。学生初中的历史都是开卷考试,因此基础普遍不是很好,如果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上课,那么恐怕学生是很难一下子接受的,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知识重难点,写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从不上没有教案的课。努力把重点难点讲清楚,让同学们能够自己知道重难点在哪里,再利用中午或晚自习时间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的方式选择,无一不经过深思熟虑,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课堂的导入花一两个小时去查资料去构思。可以说,课外花在准备教材及钻研题目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上课的时间,用经常所说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上40分钟的课,通常备课的时间远远超过四个小时”。正因为如此,我在上课时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2、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避免满堂灌,给学生消化和接受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选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每一课新课结束以后,把课课练落实到位;每一周结束以后,都有一个周周练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来说,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消化,新知识又接踵而至,往往令他们应接不暇。所以我尽量去了解和鼓励后进生,现在一些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就过来问我,我就特别的开心并耐心解答。在我的努力下,一些差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对历史渐渐有个浓厚的兴趣,这是最开心最欣慰的事情。虽然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历史很难学习,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太多,但是我尽量宽慰他们,培养他们的信心,当我看到他们取得成绩时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又一次战胜了自己,他们的信心又多了一分。
5.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和谐团结的科组,为了能够把科组建设的更好,为了能够让我们这些新老师更快的成长,我们历史组的科组活动比较多而正规。对于每周至少一次的集体听课、评课活动,我都一次不落地参加,对于集体备课活动也是积极参与。除此以外,我还尽量多的听其它教师的课。备课组活动每周一次。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试题分析
1、总体评价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卷)总体上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准确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能很好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测评,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科素养。
2、试题特点
①从试题结构与题型看,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的时间为100分钟。历史学科总题量是29题,其中客观题25道题,主观题4题,考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试题的难度结构是4:5:1(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体现了考查的特性和期末的诊断性,倡导关注基础、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和诊断、引导、激励的评价理念。
②历史试题版面布局科学合理,图文并茂,取材贴近生活,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题能力,收集提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全方位考核。如: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问题、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市场形成问题等。
③历史试题仿高考试题结构模式,采取标准化考试,培养了学生的正确考试方法与技巧。以考促教,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使教师的教学朝着课程标准的要求迈进,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成绩统计情况


三、试卷分析
1、学生试卷分析
学生答题得分总体一般,满分50分的Ⅱ卷,得分平均为20分左右,30分以上即为高分。
①第26题满分为11分,学生总体分值多在6-9分,个别学生有10分,第⑴问回答比较好,得2分,但分析回答原因时往往不全面,第⑵问学生在回答原因时考察往往不全面,学生失分在于没有认真读图归纳,阅读材料能力欠缺,不能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用语不规范。
②、第27题满分19分,学生得分较差。第⑴问回答较好,得分较高,但第⑵⑶问对总结性的问题把握不到位,得不到分。
③、第28题满分8分,得分较好,最高为8分,第⑴问回答较好,但第⑶问回答时大部分学生只写机遇挑战,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和面临的具体压力。
④、第29题满分12分,最高分数为11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分数约为7分左右,6-10分学生居多。
⑤、本次试卷没有0分试卷,学生都可以下笔答题。
2、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①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之间差距明显,学校之间均分差距也有较大。
②审题不清,学生对题目理解不准确。
③基础知识不扎实,掌握不牢,张冠李戴,答案不完整,判断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表达能力较差。
④不能认真仔细地阅读,知识的概括、迁移能力尚待训练,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有待提高。
⑤知识点、得分点把握不住,关键词、句出不来,历史专有名词的词汇量不够,随意发挥。
⑥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错别字较多,书写潦草,书写不规范,答题不准确、有答非所问的现象。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面向全体。
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历史考试永恒不变的主题,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各种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标准》、教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效率。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对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加强知识的迁移或重组能力,以便应对新的问题。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如审题和答题的规范性,要坚持基础与能力并重,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强化目标意识。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要细,可操作性要强,并注意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和渗透。在重视基础的同时,要强化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整合过程,通过基础题的训练,确保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要适当地加以拔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面向全体学生,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生乐学、会学、愿学的目的。
2、培养审题能力,提高素质。
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地方,学生在答卷时,失分的地方,不一定都是因为不会而造成的,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对有些问题想当然,按思维理解,不认真审题,遇到“熟题”或“重现题”,不顾条件与问题的变化,动笔就写,从而出现错误,(这类学生在答题时,往往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或才看了题目的开始,便急于下笔,所犯的错误经常是五花八门,文不对题。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找出题中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关键词”和“有用信息”,明确关键词的内容,获取准确、完整的信息,确立解题方向,培养学生做到“读题要慢、做题要快”的答题习惯。

一、试题和试卷答题情况
1.试题知识结构分布情况
2008年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课程会考试题,试卷结构稳定,全卷仍然由25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组成,分值各为50分。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三册必修教材列入考试范围的各个专题,每专题都有相应试题,具体见下表:《浙江省2008年高一历史会考试卷知识结构分布》


题 1 郡县制 必修一 专题一(a、b) 共7题,14分 总之:
必修一占42分
必修二占26分
必修三占24分
史学常识占8分
选择题50分中
中国史占30分
世界史占20分
大题50分中
史学常识占8分
中国史占22分
世界史占20分
100分中
史学常识占8分
中国史占52分
世界史占40分
中国史52分中
中古史占14分
中近史占16分
中现史占22分
2 抗战歌曲 专题二(a、a)
3 长征 专题三(a、b)
(a、b)
4 解放南京诗词
5 70年代外交:中美 专题五(b、c)
6 十月革命爆发 专题八(a、a)
7 新兴力量崛起 专题九(a、b)
8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必修二 专题二(a、c) 共7题,14分
9 近代中国交通进步 专题四(a、b)
10 殖民方式之贩奴 专题五(b、c)
(a、a)
11 爱迪生发明
12 罗斯福新政目的 专题六(a、b)
13 欧元 专题八(a、b)
(a、b)
14 中国加入世贸
15 孟子民本思想 必修三 专题一(b、c) 共11题,22分
16 辛弃疾词特点 专题二(a、b)
(a、b)
17 文人画特点
18 维新派严复作品 专题三(b、b)
(a、b)
19 新文化运动口号
20 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 专题四(a、b)
21 新时期科技成就飞天 专题五(a、b)
22 文艺复兴初期三杰 专题六(a、a)
23 万有引力发现者牛顿 专题七(a、b)
24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专题八(a、a)
(a、b)
25 20世纪的发明电视



题 26 改革开放 必修二 专题三(b、c) 8分
27 历史学要素 历史学科常识 8分
28 草市的发展 必修二 专题一(b、c) 约4分
新航路之北美物种传播 专题五(b、c)
古代经济政策之重农抑商 专题一(a、b)
古代科技之印刷术 必修三 专题一(a、b) 约2分
29 雅典民主 必修一 专题六(b、c) 28分
《权利法案》 专题七(b、b)
《新中国三大制度》 专题四(b、c)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成就 专题四(b、b)
2.答卷Ⅱ各题错误情况分析
26题:本题平均分在7分以上,答题情况较为理想,区分度也不大。错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题不严,如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成“遵义会议”;二是基本常识错误,特别是时间概念混淆不清,写错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的学生不少;三是对历史概念认识不到位表达不清楚,不少学生在回答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作用时,不少同学出现“土地实现私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答法,在回答对外开放新格局时也出现较多的顺序颠倒的情况,特别是出现一些专有名词随意缩写、乱写行为。
27题:总体情况较理想(平均分在6.8分左右),但区分度比较明显,而且明显与学校有关,这说明有些学校对此类题目及相关能力训练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其错误之处表现较多,其中把“黄宗羲(1610-1695),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其主要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认定为史料的同学较多。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能正确界分史料、史实解释和历史叙述的概念关系,特别是错把《明夷待访录》当作了史实。
28题:本题平均分在5.2分以上,答题情况较为理想,满分较多,区分度较小。 本题学生失分主要在理由说明不充分,许多同学只回答“不是”,而没有回答“是”。在回答“是”时出现的错误主要集中两方面,一是时间概念的混淆,二是表达繁锁,造成辞不达意。
29题:第(1)小问,本题得分在7.1分左右,答题情况较好,区分度较大。区分度主要在“‘安德鲁’为什么愿意参加公民大会”一问上,学生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按材料回答,乱答一气;二是按材料回答,但表达拖沓凌乱。第(2)小问,本题得分在6.7分左右,答题情况不好,区分度一般。学生失分主要体现在:一是错别字,许多学生把“权利”写成“权力”,甚至“权立”;二是概括不好,限制英王王权方面的内容不能细化成征税等诸权,甚至笼统地答成“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三是写意义时出现概念混乱,许多学生没有抓住“君主立宪”、“代议制”这样的关键词,而是在“三权分立”、“国王统而不治”上做文章。第(3)小问,本题比较容易,基本得满分,失分主要是一些错别字。第(4)小问,本题得分在3.1分左右,答题情况一般,区分度不大,绝大部分同学相关知识点能涉及到,但不能做到应有的概括。
二、试题评价、教学建议及命题建议
1.试题评价
整体而言,08年会考试题比之于07年试题,题型结构基本不变,分值安排更为合理(其中必修一42分,必修二28分,必修三30分),区分度、难度的处理相对更好,命题技术有所进步,一定程度上凸现海派风格。
肯定之处
1)创设历史情景,激活试题。通过叙述一定的历史场景来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在神入历史情景之后作出决策和判断,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以来的一种命题趋势。情景设置的材料多种多样,有歌曲手稿(选择题第2题),有报纸评论(选择题第3题),有诗词(选择题第4、9、10、16题),也有图片(选择题第5、8题)等。材料丰富且具有不同的考查功能,诗词是典型的文学样式,但同时又是很好的历史材料,引用诗词入试题,大大激活了试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和史学常识才能正确作答;图片形式简约而意蕴丰富,从中可以汲取很多的历史信息,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能考查学生有效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试题紧扣重点和热点,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得到发挥。第26题与改革开放30周年相联结,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依托,命题意图值得肯定。第29题考核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贯通古今,中外联结,突出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学科价值和现代公民教育价值;从问题设计看,特别注意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注意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科性与教育性能较好地相融合,并且赋分达28分,更值得肯定。
3)注重创新,较有新意:这主要表现在增加史法考查,渗透史学意识。第27题属阐释题,参照海派命题技术,着眼于史学方法论的考查,考查功能十分强大。史学方法是学习历史的钥匙,会考试题中增加对史法的考查使重视能力考查的立意和趋势更加明确。
存在的问题
1)情境设置创新不够,材料相对较老,影响了试卷的效度。如6题关于“阿芙乐尔”号材料,许多史料证明已不可靠,不应再被引入考试。第29题,材料也较为陈旧,影响了其价值性。
2)借鉴之题不够慎重,影响试题创新的效能。第27题,仿制上海2007年的高考试题,但对其没有较好界分一级史料、二级史料或原始史料、二手史料的缺点仍旧没有改正。会考命题者没有能认真考虑这一问题,即仍旧以以静止而非发展的眼光看待“史料”、“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的关系,没有考虑到在不同的语境下三者的身份是可以转换的。没有深入考虑,既然这种题型存在不足,就应该不用或加以改进,比如增加一些限定语,使命题更加严谨。
3)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第26题,“这一变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题的参考答案设置可以更丰富一点。第28题,更应强调“改错”,而且不要求完全改正的导向并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思维严密性的养成。
2.命题建议
1)立意可以更高一点。我们要把相关的知识点都融合到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价值”、“基于正义的战争与和平观”、“多元包容的合作意识”、“在传统中汲取现代性的意识”、“科技创新意识”等命题立意中进行命题。
2)在目前实现情景性命题的基础上要做得更好。一是情境应当更为新颖(第6题并不确切);二是情境应当更加多元;三是情境要与立意和设问联结(第15题做得欠妥)。特别注意不要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因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的原理及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复杂的试题,只要不是第一次遇到或者已经过强化训练,那么就只能测出“操练能力”,即记忆和熟练能力。相反,即使是较为简单的问题,只要是第一次遇到,也可能是考察应用能力。
3)设问指向可以更明确,方式可以更多元。一般来说,命题要求围绕立意、根据情境选编设问,设问一定要根据情境准确和明确表达立意的意图,体现其内在含义,这是成功设问的主要标志。本份会考卷25个选择题中一半以上的试题都采用了“……是……”的设问形式,形式上过于单调。
4)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更应考虑妥当。不能以牺牲历史思维严密性培养诸如此类的学科性而牵就教育性。建议向高考试卷看齐,使答案更具有包容性。建议要有多元理解题,但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制定更为科学评分标准为保障。
5)借鉴高考题目必须要改造创新。在省级会考中适当借鉴高考题目,特别是上海历史题目是命题的应有之义,问题是盲目照搬现象不能出现。命题人应当对新型高考题目有更多的研究,多看一些相关的试题评价,对相关高考题目进行改造创新,从而成功引入会考卷。
3.教学建议
1)努力改进课堂生态。学生是学习的主权者,教师主要通过在“情境”、“协作”,特别是在“苏格拉底式会话”三个层面营造平台,来实践其“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从而根本上改变当前低效的课堂生态。
2)要在细节中落实好文明史观。每次改卷总会发现学生假大空的回答满天飞,如在回答第29题第(2)问关于在哪些方面限制英王王权时,许多学生就从政治、经济、文化分类,而没有进行细分。要解决回答假大空的问题,关键是在细节中落实文明史观。
3)注重审题与表达。很多学生对有些题目不得分或者得低分,不是知识没掌握,也不是内容不知道,而是在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扣住题目的要求,造成答非所问的失分。反映在我们教学中即是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训练缺失。特别是笔者在近几年改卷中,发现学生乱说话,乱写字,文理不通现象,特别是有话乱说,无话不说的现象日趋严重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表达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历史思维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历史的清晰度与感染力。因此,我们既要注意教师表达的科学性,又要以案例分析法促使学生正确表达,特别是对待一些历史专有名词一定要慎重。
4)研究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高屋建瓴地把握各种考试的方向。高考题目是推进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某种程度上高中教改的“案例”,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改造、创新,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命题原则
依据黑龙江省会考要求和齐市教研院命题指示精神,并结合高一历史教学的实际命题.本次高一历史学科期末质量检测命题原则是通过测试全面检测学生历史必修Ⅰ内容的学习状况,全面检测学生基础目标达成度和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状况,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奠定必备的学科文化基础.
二,试题分析
1.试卷结构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范围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全一册.第Ⅰ卷有25个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第Ⅱ卷有4道大题,其中26题,27题每题15分,28题12分,29题8分,共50分.
2.试题特点
试卷基本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改精神出题,在知识覆盖面,能力梯度,知识密度上严格把关,试题难度适中,坡度平缓,较有利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试题立足双基,重点内容突出:
试题非常注重对学生双基的考察,能立足基础,突出主干.如25道选择题均以历史基本点,重要历史事件,重要概念,历史人物,历史时空,历史本质为考查重点,这有助于引导历史教学依纲据本,对历史重点内容和主体知识的教学.如第2,3,4,6,8,9,10,12,13,14,16,17,19,20,22,24,25题等.
②试题重视史料的运用,学科特点鲜明
试卷注意历史材料的征引,为学生认识和剖析历史现象提供了素材,创设了新情境.四道主观题大都具有依托史料的特点.客观题中的很多题目也可归入材料型试题.如第1,3,7,14,15,18,20题等.
③试题重视以能力立意,契合课改精神,融会课改理念
通过图片,文字,诗词等不同的历史知识载体,在测试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理解,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应用等能力的考查,让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如第26题重点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演进趋向,第27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较两图,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发生了那些变化 ),第28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等.
④关注现实,以时政热点作为命题的灵魂和核心,突显人文精神
突出现实问题的历史寻源,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体现应用价值.如第29题依据《春愁》,《乡愁》两段材料,看两次台湾同祖国分离的史实及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即"一国两制". 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有机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⑤试题浸润了适度的开放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别在第27题的第(3)和第(4)问中设置了"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从上述分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益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系统性方法的养成和历史思维的活跃.
3.考试分析
①难度:整卷难中易比例为1:4:5,区分度为0.65, 第Ⅰ卷客观题考查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偏易.第Ⅱ卷主观题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方法的运用,第26题⑴问,⑵问和第27题(4)问偏难,其他题较易.
②抽样分析:
项目
高一人数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差生率
考试情况
789 人
52.8分
92分
11分
36.3℅
4.5℅
8.3℅
③学生答题情况:(以一个中等程度的班级68人为例)
第Ⅰ卷(选择题)
题号
满分人数
得分率
主要失误实例与失误原因分析
11题
34人
50℅
把选项内容时间记混了.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张冠李戴.
14题
38人
56℅
没记准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及标志事件.
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18题
45人
66℅
把答案B答成答案A,祖国统一和和平哪一个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区分不开.
对史实的理解出现偏差,没有历史素养的积淀.
19题
40人
58℅
把"冷战"和"热战"的关系没有弄清楚,答案选错,把B选为D.
学习态度不明确,上课不能注意听讲.
22题
42人
61℅
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本应为日内瓦会议却写成万隆会议.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张冠李戴.
23题
48人
70℅
把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答案应为B却选成A.
对外交形势的理解发生失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题号
满分人数
得分率
主要失误实例与失误原因分析
26题
0
46%
篡改历史史实:把三省六部制写成三省八部制或宰相制.
对历史学习不重视,没有对材料进行分析.
27题
0
60%
错别字太多:把苛写成苟或轲.把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写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张冠李戴.
28题
0
66%
把西方列强侵华战争写成帝国主义侵华战争.
缺乏历史素养,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
29题
0
75%
把"一国两制"写成"一国两治"
对教材掌握不熟,记忆欠缺.
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a.教师对高一历史新教材政治文明史的把握和理解存在差异,各学校对高一历史的重视程度不一.
b.学生对于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记忆内容尚不能熟练运用.学生缺少一种对历史整体,宏观的把握,回答问题往往就事论事,不全面,不系统.
c.过分依赖书本,遇到开放题,综合性题目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感觉束手无策.
d.答题过程中审题不准确,捕捉细节提示方面的能力较欠缺;格式不规范,未掌握正确方法.缺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意识.
e.错别字问题较为严重.
4.对今后命题和教学的建议:
⑴加强基础知识的命题,题型要新颖,情境要多彩.
⑵教师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特性的把握,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从答题情况来看基础知识的薄弱依旧是学生失分的一大原因.扭转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死记硬背的现象,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只有在牢固掌握基本史实,充分理解基本概念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⑶教师应有意识地弥补教材史实薄弱的问题,加强学生对基本史实,基本观点的掌握,通过具体的史实来深化对政治文明史的理解;加强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能力.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并能做到"以史鉴今"是历史学习的目标所在,而弄清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寻找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把握历史的大潮流,对于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考试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大批学生缺乏这一重要的能力.建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历史事件之间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视野.
⑷教师应有意识地弥补教材时序感不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
⑸给予学生适当的解题方法指导,强调答题的基本规范.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建议教师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看图能力,看表能力等方面多加训练.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理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的学科特点,也是历史评价的原则.

一、        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测试的范围一举2006年《高中历史会考标准》考试来命题。试题的难度和试题的的形式都是模仿历年省历年会考题目的难度和形式。试卷重视基础,难度适中,平均分为71、84分,及格率为88%,最高分为93分。
客观题得分率为90%以上的有第2、7、、5、13、20、22、23、26、28、30、32、33、36、45、47、52、53、共17题。得分率高的原因主要是题目比较基础或者考查的是平时上课强调的比较多的知识点。
客观题在50%以下的题目有18、29、37、41、43、56共六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学生历史时间、年份没有记清楚;二是学生对一些历史的理解模糊不清;三是教师平时没有足够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二、        客观题失分率50%以上的基础题
18题:下列史实发生年份不同与其他三个的是:
A、 西安事变 B、“一二九运动”C、华北事变D、瓦窑堡会议
29、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①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  ②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  ③台儿庄战役   ④皖南事变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7、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A 淞沪会战结束                 B台儿庄战役胜利
C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41、蒋介石集团不敢与共产党彻底决裂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抗日要求高涨             B 日本改变对国民党的政策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43、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事实,充分说明了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中国的抗战和世界进步力量密切相关
D要打败帝国主义必须先战胜国民党反动派
56、在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收复革命圣地延安的是
A西北解放军    B东北解放军     C华北解放军      D华东解放军
三、        学生现状分析
1、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但还存在对历史学科的偏见:
⑴认为学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读好
⑵平时不读,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能考出成绩。
实际上,历史只凭死记硬背和考前突击就考不出好的成绩也读不好历史,要学好历史的话,主要还应该侧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平时的落实。
2、学习习惯差,思想上对历史学科不是很重视
由于这学期历史的会考科目,有些学生因此而不重视历史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懒与作课堂笔记,晚读不是很自觉需要老师的督促。这些都直接导致中间部分的学生成绩上不来。
四、        下阶段对策
1、研究近几年的会考题目,提高上课内容的针对性
2、作业实行16K试卷制,对作业做到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反馈
3、关注几次测试都不合格的学生,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和知识的督促落实的工作,力求会考通过

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报告撰写人:陈铁泉
一、试卷的结构和内容分布
1、试卷的试题内容顺序编排合理:新课程的高一历史(必修)一改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教科书习惯的编排体例,代之以专题化的模块方式,编排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自有新意。然而,因为这种编排体例与人们习惯认识历史的结构有所相违,也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得人们对这种编排体例有所啧言。
2009年是新课程实施后,浙江省第一次用新课程的内容进行高考,也是浙江省文综学科第一次自主命题。前不久,浙江省教委公布了《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的文科综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规定:历史学科按古今中外的顺序排列。这表明,不根据专题化的模块方式编排,而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排列历史试题,自有其合理性。这次我区期末考试的历史试题根据古今中外顺序排列,表明命题者能够敏锐地把握浙江省高考历史学科试题顺序排列的体例动向,而不是机械地依据现行课本的排列体例,有其合理性。此外,这种合理性还表现为它能对今高一历史复习和高三历史复习,都有良好的启示。
2、试卷的内容结构分布较为合理。试卷的试题涉及到所有规定的考试的专题。即规定考试涉及到的十四个专题都有试题涉及到。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下列图表中看到,试题的分数除了遍布十四个专题外,那此比较重要的专题或章节占有分值也较高。这样即顾及试题的覆盖面,又突出了重点。
(表1)
题型
序号
知识点
能力层次
分值
难度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1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治制度

2
0.71
2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治制度

2
0.86
3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治制度

2
0.78
4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治制度

2
0.58
5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治制度

2
0.87
6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0.82
7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0.97
8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0.91
9
必修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
0.92
10
必修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
0.77
11
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
0.72
12
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
0.62
13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
0.85
14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
0.88
15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
0.69
16
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
0.94
17
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
0.77
18
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道的探索

2
0.53
19
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
0.56
20
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
0.72
21
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
0.84
22
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
0.32
23
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
0.67
24
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0.82
25
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2
0.80
26
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2
0.78
27
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2
0.91
28
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2
0.86
29
必修一、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2
0.92
30
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
0.71
31
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
0.82
32
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
0.39



33
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4
0.37
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和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6
34
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6
0.68
35
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4
0.43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
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8
二、试卷的特点
1、从会考的要求出发,目标明确:从上表中我们不可以发现,试卷还根据会考的能力测试要求,兼顾到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四个方面。这样就使得试卷的目标比较明确。此外、试题的知识点也基本上依据会考的知识要求范围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式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能够做到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减负增效的要求。
2、注意贴近生活、贴近地方史。试题中的第24题把中学生生活中比较关心的超女寇军李宇春搬上了试题。而第35题的把温州地方史上的民族资本发展史搬上试卷。从而使试卷有了生活的气息和地方史的气息。
三、各校的成绩统计、整体分析情况
1、为了通过这次期末考试大致了解我区各校在这次考试中的一些情况,特地从龙湾中学、温十五中、永强中学、温州鹿外国语学校、春晖中学、越秀中学的考生中各抽取30名学生的试卷进行了某些抽样分析,其结果如下:
(表2)(略)
2、试卷的难度详见表1
3、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总体地看,学生的答题状况表现不佳,这在主观题的答题情况中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到。学生的得分率比较低,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试题的难度偏难有关,但也与学生的答题中失误率偏高有内在的关系。在改卷中,我们也明显地发现,学生在应该得分的地方却令人遗憾地失分的地方,比比皆是。这不仅表现了学生的答题素质低外,还表现为学生在答题习惯、答题方式上都有明确的欠缺。
学生答题素质低还表现为在改主观题中,只见教师慨叹学生低劣的答题表现,却不见改卷老师为某一学生出色的答题而赞叹。从汇总的情况看,也没有改卷教师记录学生答题的创新题例。这也表明,历史学科的答题创新是很难的,因为历史学科侧重的是史实,这是历史学科的坚硬的内核。创新史实,便是谬误。
学生答题典型错题及其分析;在35题中学生在回答秦朝和雅典的政体时,回答秦朝以皇帝为中心,雅典以民主为核心;秦朝最高权力是皇帝,雅典的民主共和制。这表明了学生混淆了政治体制和它的具体表现。同样,在要求回答经济基础时,学生却答成具体表现。这既表明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成熟,也反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在回答美国的三权分立对中国的政治体体制影响时,学生回答为: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军机处、明内阁的均有出现。说明了学生对三权分立的内涵,时间性方面存有识记不明确和概念混淆现象。同样,学生在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时,回答成政协的召开、中共二大等,都是同样的问题的表现。这都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对一些历史概念的识记和理解。
在33题中,我们还看到,学生总体上得分不理想,总14分的题目,学生大都得分3---6分,10以上较少。
34题的回答突出表现为回答不规范。题中明确规定要求指出错误和说明理由,然而学生却往往只给出正确答案,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这种不规范的回答还表现在其他地方和其他方式。这表明,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或试题讲解中,应加强对学生的答题规范和答题方式的指导和训练。
对于35题,学生较多的失误表现在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上。此外,学生对企业的属性的理解也表现不佳,这实质上也还是概念把握不准确的表现。
就材料题来说,有些材料题内就有需要回答的内容,35题也有这样的情况,可是,学生在答题时却没有看到这一点。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在学生材料题的训练中要注意在这方面的指导。
四、思考与建议
纵观这次高一试题及其改卷,使我们看到了我们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便是强化对历史概念的识记和内在的理解、把握。强化学生答题方式和答题规范的指导和训练,还要加强对材料题的解题指导。其实这不仅能够惠及高一的历史学习,还大大有利于部分学生的高三文科学习。
今年的高一试题有其优点,但瑜不掩瑕,从会考和我们平时从教高一以及命题试卷的经验来看,这份试卷给人的感觉是难度有所偏难。抽象化的历史概念多了一些,而学生和改卷老师也有同样的看法,不知当否。其次,某些试题和考试的内容显然超出了学科指导和会考的范围。如选择题第24题和第33题的要求: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这种超纲的现象虽然不多,但作为统考性的命题,其影响应是比较大的。它可能会影响到日后学校的命题范围。就目前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命题范围的任意扩大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又没有有利于会考。也有违《学科指导》的“减负增效”的精神。此外,我们从表1的不很准确的统计中也发现,试题在能力层次的分布上过分于理解,而识记和分析似偏弱,仅供参考。

期中试卷总体分析
这份试卷对高一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导向性.第一,本试卷中有很多题目直接来源于历届会考题,学生通过考试能了解会考的难度,会考的题型 .第二,这次考试内容较少,所以试卷知识点分布较密,涉及了各个章节,引导学生踏实学习,切忌考前猜题.第三,试卷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也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比较,归纳,阅读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活学历史.
从学生的答卷来看,达到出卷者的预期目的,全段平均成绩为76.33,符合学校优秀试卷的要求.各题的难度值如下:选择题共50分,难度系数为0.87.材料分析题共30分,难度系数为0.70.问答题共20分,难度系数为0.52.全段最高分为99,最低分为33.就总的平均分来看,离会考A(一般要90分左右)还有较大的距离.从各题的得分率来看,主观题得分率明显偏低.这说明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考试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在理解记忆,规范答题方面还有待提高.
期中考折射出的喜与忧
从学生的答题基本情况来看,高一段的历史教学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达到了我们的两个预期目的:一是准备会考,二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据了解,我们的老师上课都能落实会考的知识点,理清历史线索,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强化重点的记忆刺激,所以选择题得分率较高.虽然学生在课下花在历史科目的时间较少,但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还是很认真的,生动的,理性的,情感的课吸引着学生,所以那些涉及热点的,逻辑性很强的所谓难题,学生反而答得很好.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历届高一学生一样,问题是很突出的.
学习历史重记忆,轻理解.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没有多少思维含量,考试就一个字(背)解决问题,不求甚解.有些题目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需要理解其内含才能作答的,如选择题3,25,28题得分率明显偏低.考完后学生问得最多的,就是"书上哪里有答案".学习历史一定要背的,关键是死背还是理解背的问题.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非一日之功啊,只要我们老师坚持在课堂中渗透这种意识,总是有希望的.
常识不够.如选择题3中有"合众国",23题中有"通商口岸最多的省份是 "涉及政治,地理.抽查50份试卷错误率分别为0.75,0.62.高考中经常有常识题,文科综合考试也说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看来老师们也要合作教育啊.
答题技巧欠缺.如审题不清,对隐性问认识不足,回答随意,没有学科术语,材料题不用材料回答,直接照搬教材等.这些问题只要多加训练,抓住各种评卷的机会多加指点,学生成绩会迅速提高的.
4, 最大的问题是学生重视不够,投入时间很少,比如得分率最低的问答题,其实都是课本上的原文.这种状况主要是现实的升学压力造成的,温中大部分同学未来的选择是理科,所以对历史的学习在仅限于在课堂上听听,扩充一些知识,课下几乎不会花时间去记一些基本知识.对于这个问题,治本的能力是没有的,只能在课堂上多想想办法强化记忆.

一,出题宗旨及试卷难度
考试范围在历史必修一共五单元,重,难点知识面的覆盖率几乎达到百分百,但难度适中.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选择题每单元5--6题,综合分析题每单元大约一道,主要考察平时学生听课效率.
二,考试中出现的亮点,考试成绩,暴露的问题
每班及格人数,实验班50到43个不等,平行班27到36个不等,每班均有5到10个上80分以上.最高分90分,最低分10几分,分数差距较大.与平时单元考相比,出现了学生敢于作答的尝试,跨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表现较明显.
多数学生选择题得分率较低的是第3,7,12,16,18,19题,主要暴露了学生的审题能力较差以及复习的范围不广,例如不懂什么叫"行政区划","宪法依据","国家政权体系"等等;一些选择题的答案出现在书本小字部分,但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忽略了.
综合分析题旨在考察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概括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比较能力,也初步涉及几个历史专业观点,如以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上的法律,制度,诸如"西周的宗法制","罗马法"等等,以历史的,阶级的观点客观看待事物的发展,不以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制度等.另一方面,评价标准较宽的开放性问题的尝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高一年段历史科期中质量分析
一、命题情况
1、命题原则:期中考试旨在为学生学习水平作为鉴定和比较,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期中命题应面向全体学生,但也应有一定的区分度,既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试题应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内容应既能充分覆盖教材的重点章节,又能兼顾记忆、理解、应用等各水平层次,适当突破较高层次。整卷试题的难度应控制在0.7—0.8之间,试题要有明显的梯度,既基础题、提高题、较难题比例应为7:2:1。同时,试卷题量应适当,应以中等水平的学生答题时间的基准乘以1.2或1.3来控制题量。
2、考试范围:《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二章。
二、考试情况
1、全年段最高分:96分,最低分:19分,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76分,反映学生素质相差之悬殊。
2、全年段平均分为64.0分(高一(2)班最高为69.1分,高一(10)班最低为59.6分)。
3、及格率:各班相差无几,都在60—65%之间波动。
4、优秀率:各班差别不大,基本在15%左右。
三、试卷特点
1、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例较为合理。这次试卷中,单项选择题40小题、共60分,主观题由两部分组成——材料题与问答题,共三个小题、40分。
2、试卷整体覆盖的知识面广。由于这次期中考考查的内容不多,因此着重考查重要的知识点,以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基础知识。
3、主观题难度适中,作为高一学生,应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第一要务。因此主观题难度不宜过高,应以会考纲为依据,突出重点。
四、存在问题
1、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反映在卷面上即选择题得分率不太理想。
2、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不强,解答材料题有时还无法捕捉到有效信息,解题时不得要领,甚至有一些同学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3、审题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在解答问答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审题出现偏差,直接导致思路不清,要点遗漏进而影响得分。
五、为解决存在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有益建议,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做到“课堂45分钟高效率”,想方设法调动“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     试题评析
1、试题体现的命题原则: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以知识和能力立意为主,突出能力和创新意识考核的评价思想,命题遵循了“立足基础,强调主干,注重应用,突出能力”的原则,有利于加强基础知识,有利于指引学生进一步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试题的特点和内容:试题设计既重视基础性又增加了应用性和能力性试题,以主干知识为主,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通过知识的重组和整合,重新构建学科内的知识联系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系统联系。命题范围上遵循了教学大纲和会考纲要的要求,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命题立意上从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即以知识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命题结构上简约、合理、题量适中,难度适当。命题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体现的知识点有屈辱史例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探索史例如中国较为完备的现代化方案,康有为等人的政治活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新文化运动、共产党的活动等等,现代化的历史中共最早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的相关问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新中国的外交。过度时期中国在外交、经济建设、民族关系问题方面的措施及成就。孙中山、梁启超、张之洞等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的比较。
二、对学生答卷情况的分析:
从学生的答卷情况看文科生好于理科生,这与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系。文科生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历史基本概念不清,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商待培养和提高,学科基本能力不足,综合概括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比较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例如选择题2中国半殖民地最明显的经济特征是什么?有很多学生错选为列强进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新阶段。原因是审题不清,题干不明。8题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政治民主化渴望不可及的原因分析学生错选为陈独秀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失分最多的是材料题和综述题。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学生的学科能力如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学生的读图能力亟待培养和提高,例如24题、43题学生不能正确利用地图提供的有效信息解答问题。多数学生把民族企业发展高潮和洋务运动混淆了,张冠李戴。伟大长征的拐点在云贵川学生却选择了四度赤水。44题考查学生对过渡时期历史的掌握情况,由于学生没有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而不能正确作答。最后一问上述举措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水平需要提高。
三、对试题的评价:
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水平,试题结构合理,题量适当,试题难度比较适合文科中等偏上学习水平的学生,知识点考察比较全面,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对今后的文科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对今后命题和教学的建议: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夯实基础为高二教学和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试卷特点
本试卷将历史知识、史学方法、学生素养和学科教育功能较好地结合了起来。
1.紧扣教材,注重基础。试题注重了教材重点知识的考查,同时覆盖面不仅大而且细,涉及小字阅读课文或课后习题、图片知识等内容,选择题1、6、10、23、24及非选择题27题均来自课后习题。
2.关注热点,以史为鉴。试题注重历史知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力图通过试题内容的考查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国家、关注世界。如选择题14题、7—8题、21题分别与“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国共就周末包机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达成协议等热点问题有机联系起来。
3.张显课改精神,注重能力考察。试题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认知历史,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及获取、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如选择题第11题采用统计表,选择题20题和非选择题第26题都是通过地图来设问。
4.关注高考新增考点,把握高考脉络。如选择题第4题和25题属新增考点问题。
二、学生成绩分析(以三个文科普通班为例,竞赛班除外)
1、成绩分段统计
分数段
20班
21班
22班
合计
≥80分
2
2
75分
4/6
3/3
7/9
70分
2/8
5/5
5/8
12/21
65分
7/15
8/13
7/15
22/43
60分
7/22
3/16
6/21
16/59
55分
10/32
5/21
7/28
22/81
50分
7/39
14/35
12/40
33/114
45分
10/49
8/43
7/47
25/139
40分
3/52
7/50
8/55
18/157
45分
4/56
8/58
2/57
14/171
30分
3/59
2/60
3/60
8/179
25分
1/60
3/63
2/62
6/185
20分
1/61
/62
/62
1/186
20以下
2/63
1/64
/62
3/189
2、各班完成率情况
班    级
20
21
22
合计
学  生  数
63
64
62
189
(72分)
+5
5
0
2
7
+3
6
0
3
9
+1
7
3
4
14
指标数
1
1
1
3
完成数
7
3
4
14
完成率%
700
300
400
446.67
-1
7
4
5
16
-3
8
6
10
24
-5
11
12
12
35
(63分)
+5
8
9
12
29
+3
13
12
14
39
+1
15
14
16
45
指标数
13.25
10.9
12.4
36.55
完成数
17
14
17
48
完成率%
128.3
128.44
137.1
131.28
-1
18
14
18
50
-3
22
16
21
59
-5
25
17
22
64
(53分)
指标数
34
30.02
32.25
96.27
完成数
36
25
30
91
完成率%
105.88
83.28
93.02
94.60
均分
(56分)
均分
53.41
50.41
53.97
52.60
完成率%
95.97
90.57
96.96
94.63
合  率%
116.1
106.59
115.45
112.71
名    次
1
3
2
0
最  高  分
83
74
74
83
三个普通班圆满完成了学校规定任务。
3、卷面得失分情况
得分最好的有:
选择题部分:1、2、3、7、8、9、12、16、17、22
非选择题部分:26(1)、27(3)
失分最多的有:
选择题部分:4(达80%);13、14、15、18、20、21、24(达45%—60%)
非选择题部分:27(2)普遍得1分;28(1)普遍得2分;28(2)普通得3分—6分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存在对概念理解不清、知识点混淆,知识网络不清晰,不成系统等问题,如:27(3)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概念的把握,选择题14、15、21分别对西藏和平解放,赎买政策,“三通”的考查,学生失分较多。同时,知识盲点较多,勿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如选择题第4题对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考查、选择题25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的考查等知识点,许多学生较为陌生。
2、答题欠规范。字迹潦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不会用专业术语、名词解答试题;叙述不清,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感,不分要点;语言垃圾多,答不到要点,学生答了很多,但得分不高。
3、审题不严谨,不能按要求答题。如:非选择题28题(1)问比较“两会做出哪些相同的决定”,很多同学只单纯地罗列了两会的内容,而不是归纳出两者的相同点;第(2)问“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要求结合其背景,内容、意义三方面思考,绝大多数同学是从内容和意义作答,甚至仅从意义作答。
4、综合分析问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由于考生没牢固掌握书本知识,缺乏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致使综合程度较高的试题普遍失分。如:27(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有没有能够得到彻底实现?为什么?”这一问实际上用史实说明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执行片面抗战路线造成影响,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但99%以上的同学均结合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日态度作答,只有极少数同时点到了片面抗战路线。
四、教学建议及策略
1.注重基础,对照考纲,很抓教材,很抓落实,争取不放过课本每一个知识点;建立知识网络和系统。
2.规范答题,注重训练,加强指导
3关注课改动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和五中高一期中考历史科质量分析
一、试卷
这份试卷难度比上次月考要小,更强调大的、重要的知识点,也重视考查学生联系、比较及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题体现情感价值观的教学要求。
选择题50分,多数题可容易地直接送出。19、20题判断难一点,21、25题需要转点“弯”。主观题26题总的容易做,但要写出对应关系。27题考到两部宪法,这对政治史来说是重中之重的内容。28题考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问题。29题以南京条约和日半投降签约两图片来出题,第一问属送分,第二问稍有点灵活性,第3问要学生表达情感。
二、成绩
这次成绩总体好于上次月考,呈“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全年段上80分的5个,40分以下的也不多,50—70分居多。(1)班相比其它班好一点,但也不是很理想。(1)—(5)班平均分依次是:65.2 、59.8、 58、 60、 55.3。
三、问题及整改
总体成绩不理想,从全年段学生答卷看,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相当差,初中通史知识近于零,象选择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不少学生竟选不出来,列举列强侵华战争及对应条约也答得不好,还有抗日战争八年或十四年说法原因竟多数同学答不出来。
可以说对通史不熟悉,是高一历史学习考试的“瓶颈”。一直有学生问怎么学历史,提高历史成绩。因为没有初中通史做基础,自然很难有高中的提高,所以有时建议个别学生找些课余时间“补”些初中内容,同时尽量培养对历史科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对一些大的重要知识点,适当让学生强记下来。
(2)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化也存在不足,象26题第二问列举侵华战争名称,这很容易随便选三个,但接下来第3问问题就来了,要对应写出战后签订的和约,有同学上一问写中法战争,日俄战争。第3问就写不出来了,只有随便答写了,分数就不会高。另外不和同学卷面不整洁,不在答题卡搞定对应的地方作答,不看清位置就随地写,然后又打箭号,同时许多同学写字也不好,这些问题可能经多次考试,老师再加强调改正,大约可以有较好的改观。

一、试卷特点:
本次试卷的命题思想和意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总体上来说难度适中,题目较为新颖、灵活,图文并茂,既注重对基本知 ...2007年下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宜章一中  黄章军
一、试卷特点:
本次试卷的命题思想和意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总体上来说难度适中,题目较为新颖、灵活,图文并茂,既注重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又注重体现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新课程下试卷命题模式和题型的较好范例。本次试卷的特点具体如下:
1、  试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试题多以历史插图与史料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学生图文结合和史论结合,也能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使试题具有灵活性,但试题的难度适中。试卷I第5、9、10、13、14、15、21、22题都创设了新情境,试卷Ⅱ各题都创设了新情境,在新情境下突出能力考查。第26、27题提供给学生的是文献资料,要求考生阅读、处理文献资料,运用从文献资料中所获得的信息来分析解决问题。第28题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为切入点,加强考生对祖国统一必然性的认识。第29题命题的切入点是苏联经济年增长率,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这些试题切入点新颖,题型活泼,选题贴近时代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考查了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  试题具有较明显的创新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试题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考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开放性试题为考生设置了发表自己见解、张扬个性的舞台。例如,第27题“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28题“你认为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二,评卷的参考答案有“思想观点正确、言之成理的回答可酌情给分”的规定,这是对考生创新的肯定与鼓励。第三,允许考生在答题时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尊重考生的多样性就是鼓励创新。第四,答题时有些试题不要求面面俱到,能说明问题即可,这为考生创新创设了宽松的答题环境。肯定考生个性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实际上就是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肯定与鼓励,有利于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考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发展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试题具有较强的学科内综合性。
试卷Ⅱ各题的时间跨度大,知识点跳跃性强,有较强的学科内综合性。第26题时间跨越秦汉、隋唐、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第27题时间跨越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三个历史时期;第28涉及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解决和未来。这就要求考生熟悉教材框架、历史发展线索、历史阶段特征,根据试题的要求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把众多知识点串联起来,考查考生纵横联系、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概括、归纳、评价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命题结合了当今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进行思考,现实感强。如第27题结合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设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第28题以港澳台问题为切入点,关注祖国统一大业这一时代主题。第29试题旨在要求考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考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
奋斗的社会责任感。第8、9、10、11、12题反映了中华民族为民主、法制而奋斗的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取得的民主与法制成就。同时,这些试题也反映出中国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而使考生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二、考生得分情况分析(抽60份样卷)
题型与总
体得分情况
题次得
分情况
失分原因
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最高50分,最低22分。
较差:
5、10、14、18、25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如第8、10、18题;
2、分析理解不到位,如第5、14、17题;
3、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如2、19、25题。
其次:
2、8、13、17
20、24题
较好:
1、3、4、6、
7、9、11、16、19、21题
非选择题,共50分
26题,共12分,
最高分11分
最低分4分
有古文字障碍;
抓不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不会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
27题,共15分,
最高分15分
最低分5分
记忆不深刻;
没有结合时代背景;
史实掌握不清,张冠李戴。
28题,共15分,
最高分13分
最低分4分
归纳概括能力不强;
基础不扎实,审题不准;
不会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
29题,共8分
最高分7分
最低分2分
归纳概括能力不强;
基础不扎实,审题不准;
对历史现象的判断能力不强。
答题情况分析
(1)突出问题
1、教材熟悉程度不够。
2、图文理解偏差。
3、历史概念把握不清。
(2)原因分析
1、 高一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
2、 高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孤立、松散;不会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也不能很好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3、 高一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分析归纳能力较差,也不能对图片进行有效的处理。
三、今后历史教学中的建议和策略
1.实现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多样化。
学生是带着期待来上历史课的,但我们课堂上的历史没有血肉,历史课与学生面对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教科书之外的大量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文献、历史文物、历史文物模型、历史遗址遗迹、历史文学艺术作品、历史地图、图表、图片、照片、音像资料、家庭的历史、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正发生和存在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现实生活话题等都可以作为历史课堂教学资源来使用。这些资源具有多样性、具体性、生动性的特点,其中的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增加历史课的情趣。如果我们把这些资源充实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看到了血肉丰满的历史,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如果我们以这些资源为载体展开历史教学,让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历史学习在现实中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2.注重能力的培养。
刚刚从初中升学而来的高一学生与初中时期相比遇到了功课增多的压力,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高一学生一般不会把太多的精力与时间花在历史学习上。这是高一历史教学面临的现实困难。但我们老师绝不能放松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在要求学生识记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把时间与精力放在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上,为进一步学习高中历史奠定基础。那么在高一阶段的能力培养上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面对来源广泛、内容庞杂的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材料时,要注意运用语文学科的找关健词语、划分层次、概括段意、提炼中心观点等基本技能;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材料出处、材料注释、按语、表格栏目名称等都是信息源。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与由此及彼等三个环节训练学生材料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材料中获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论证、评价等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从高一年级开始。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这些都是必备的技能。例如,在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分析、辩证分析、阶级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特别要让学生体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具备运用历史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的初步意识。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学科的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规范。例如,国家统一条件的分析,总结中外国家统一的事例,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二个维度出发,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地区间的联系交往等几个因素进行考虑。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历史学科的责任,也是历史学科的活力。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创造的潜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足以激发学生兴趣并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愿望;让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探究;教师要给学生思考、探究的必要时间,对学生见解要给予不同程度的鼓励与肯定。总之,要经常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观点、想法的机会,使学生具备大胆表达自己观点、想法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教师也要给以正确的引导、帮助。
3.让学生学会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新课程比较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发展,但前提是要有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加以利用和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仅是中学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需要。教学中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基本知识内容,对知识体系做到点线面结合,要进行知识整合,构成网络,形成体系。重在把握主干知识、学科语言和思维方法。

一、试卷的特点
1、数据统计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得分率
96%
81%
54%
91%
83%
96%
98%
93%
89%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得分率
93%
100%
48%
70%
87%
81%
98%
89%
81%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均分
得分率
得分率
81%
94%
79%
92%
96%
98%
68%
42.5
85%
非选择题:
题号
26(材料题)
27(材料题)
28(问答题)
29(问答题)
总分
13
12
13
12
均分
9.4
7.53
7.26
4.5
得分率
72.3%
62.7%
55.8%
37.5%
成绩分布:
等级
优秀(85-100)
良好(70-84)
及格(60-69)
不及格(60分以下)
人数
1
35
13
5
比率
1.8%
64.8%
24.1%
9.3%
2、试卷特点
这份试卷共有三种题型,第一部分是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是材料分析题,第三部分是问答题,题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考查的内容为第一到第四单元。总体来说,这份试卷的知识分布,试卷结构比较合理,命题科学,题量,题意明确,题目灵活新颖,确保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在命题思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进而引申对其理解和运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注重结合“三维目标”,试卷内容包括识记、理解和运用,也蕴含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增加了学生自己的思考的成分,用自己的语言来加以组织。同时,命题构思巧妙,促使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善于从字里行间、不同的角度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最终完成答题。
结合现实,关注当今,历史是一门于现实紧密结合的社会科学,当代社会问题都有其时刻的历史背景,只有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才能达到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此次命题,关注时事,考察热点,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如选择题中长征胜利70周年的长征精神,南京大屠杀纪念碑,材料题中的胡连会谈和台湾问题,问答题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注重与现实的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巧妙设计,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的知识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史为鉴”和读史明智的科学功能,充分发挥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这份试卷也有其不足之处,难易的比例稍欠妥当,特别是最后一个问答题的安排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造成失分的主要题目,同时也暴露我们在教学中知识的连贯性的缺陷,没有对同类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这次期中教学质量的调查也充分暴露了我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试卷内容先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考查的形式多样性,首先是基本史实的识记,如(3、6、18、20、21、24、25),在识记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再现再认能力差、基础知识不扎实,朝代的顺序的不清晰,分不清西汉、东汉的前后顺序,关于依法治国和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很多同学认为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就标志着依法治国,对于依法治国的概念模糊,也暴露对于课本内容不熟悉,基本知识不牢固。第二方面是图表类题型,如(11、16)图表表述的较清晰,相对比较容易。第三个方面是考察对重要历史事件意义的理解,如(12、15、17、19、22),对于历史意义,学生能够识记,但不能深入的了解,如15题中,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的概念相互混淆,22题中对于新旧民主主义区别不清,12题中抗日战争胜利的反帝国主义的意义不能深入分析。第四方面是考查阅读史料进行分析,如(5、7、9、10、)对于材料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根据材料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个别同学进入对文言文材料逐字逐句翻译的误区。第五方面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4、8、)对于知识的运用,学生不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历史知识的联系与比较,知识的衔接相对薄弱。
26材料题:
(1)对于文言文材料的阅读缺乏,不能够灵活的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不够深入和彻底。学生对材料阅读分析能力薄弱,不能准确把握材料解析题反映的核心内容以及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2)历史感念模糊,古代的制度的时期容易混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区分不清;如反映楚庄王的意图是什么?有的同学答案是想当皇帝,给皇帝一个下马威等等,显然对于基本的史实掌握不牢,概念混淆,历史语言表达不够严谨。再如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很多同学回答得也不够全面和具体。
27材料题
(1)对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表达不够准确,出现中华资产阶级民主国、中华人民临时政府、中国国民政府等等。基本的历史感念模糊,掌握不牢。
(2)头脑中历史线索模糊,关于两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和目的不能清晰的辨别。国民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概念混淆,误认为北伐战争就是国民大革命。
28问答题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对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认真的审题,没有根据材料寻找措施,有的同学把措施全部罗列出来。
(1)学生审题不清,,没有针对材料进行分析,有的同学把措施写了八九个,显然没有认真的阅读材料,就匆忙作答,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
(2)对措施和作用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措施和作用的答案相同,审题能力有待加强。
(3)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观点不够鲜明,有的同学只对积极方面或是消极方面进行分析,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辩证的分析问题。
29问答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中国革命精神的理解,阐述这些革命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和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苦的道路和革命者勇于探索,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以及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问题主要体现在:
(1)学生审题不够清晰,有的同学没有弄清问题的关键,答非所闻。对于什么叫做内涵,概念理解不清。
(2)历史时间概念模糊,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四个革命精神的时间顺序不清晰。特别是延安精神,只有少数同学略知一二,很多同学没有作答。
(3)对于现实意义,许多同学都是泛泛而谈,条理不清,不假思索的把现在的热点话题进行作答,没有联系题目,结合历史进行思考。
三、教学建议:
这次期中考试调查反映我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期中调查,我们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认真钻研课标要求,紧扣课标进行课堂设计。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明确课标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表自己地观点,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加强历史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线索,应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善于区分不同的历史概念,帮助学生疏理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避免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认识张冠李戴,混淆不清。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应注重体现历史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感悟、积累过程中体验历史。
4、注意历史事件的横向与纵向地分析,在平时讲课和学习中勤于思考,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同事件进行联系和比较,分清重要的历史时段。
5、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培养兴趣是关键问题,我们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联系,和学生积极共同探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试卷的特点
1、数据统计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得分率
96%
81%
54%
91%
83%
96%
98%
93%
89%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得分率
93%
100%
48%
70%
87%
81%
98%
89%
81%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均分
得分率
得分率
81%
94%
79%
92%
96%
98%
68%
42.5
85%
非选择题:
题号
26(材料题)
27(材料题)
28(问答题)
29(问答题)
总分
13
12
13
12
均分
9.4
7.53
7.26
4.5
得分率
72.3%
62.7%
55.8%
37.5%
成绩分布:
等级
优秀(85-100)
良好(70-84)
及格(60-69)
不及格(60分以下)
人数
1
35
13
5
比率
1.8%
64.8%
24.1%
9.3%
2、试卷特点
这份试卷共有三种题型,第一部分是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是材料分析题,第三部分是问答题,题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考查的内容为第一到第四单元。总体来说,这份试卷的知识分布,试卷结构比较合理,命题科学,题量,题意明确,题目灵活新颖,确保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在命题思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进而引申对其理解和运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注重结合“三维目标”,试卷内容包括识记、理解和运用,也蕴含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增加了学生自己的思考的成分,用自己的语言来加以组织。同时,命题构思巧妙,促使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善于从字里行间、不同的角度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最终完成答题。
结合现实,关注当今,历史是一门于现实紧密结合的社会科学,当代社会问题都有其时刻的历史背景,只有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才能达到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此次命题,关注时事,考察热点,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如选择题中长征胜利70周年的长征精神,南京大屠杀纪念碑,材料题中的胡连会谈和台湾问题,问答题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注重与现实的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巧妙设计,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的知识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史为鉴”和读史明智的科学功能,充分发挥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这份试卷也有其不足之处,难易的比例稍欠妥当,特别是最后一个问答题的安排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造成失分的主要题目,同时也暴露我们在教学中知识的连贯性的缺陷,没有对同类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这次期中教学质量的调查也充分暴露了我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试卷内容先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考查的形式多样性,首先是基本史实的识记,如(3、6、18、20、21、24、25),在识记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再现再认能力差、基础知识不扎实,朝代的顺序的不清晰,分不清西汉、东汉的前后顺序,关于依法治国和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很多同学认为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就标志着依法治国,对于依法治国的概念模糊,也暴露对于课本内容不熟悉,基本知识不牢固。第二方面是图表类题型,如(11、16)图表表述的较清晰,相对比较容易。第三个方面是考察对重要历史事件意义的理解,如(12、15、17、19、22),对于历史意义,学生能够识记,但不能深入的了解,如15题中,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的概念相互混淆,22题中对于新旧民主主义区别不清,12题中抗日战争胜利的反帝国主义的意义不能深入分析。第四方面是考查阅读史料进行分析,如(5、7、9、10、)对于材料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根据材料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个别同学进入对文言文材料逐字逐句翻译的误区。第五方面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4、8、)对于知识的运用,学生不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历史知识的联系与比较,知识的衔接相对薄弱。
26材料题:
(1)对于文言文材料的阅读缺乏,不能够灵活的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不够深入和彻底。学生对材料阅读分析能力薄弱,不能准确把握材料解析题反映的核心内容以及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2)历史感念模糊,古代的制度的时期容易混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区分不清;如反映楚庄王的意图是什么?有的同学答案是想当皇帝,给皇帝一个下马威等等,显然对于基本的史实掌握不牢,概念混淆,历史语言表达不够严谨。再如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很多同学回答得也不够全面和具体。
27材料题
(1)对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表达不够准确,出现中华资产阶级民主国、中华人民临时政府、中国国民政府等等。基本的历史感念模糊,掌握不牢。
(2)头脑中历史线索模糊,关于两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和目的不能清晰的辨别。国民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概念混淆,误认为北伐战争就是国民大革命。
28问答题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对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认真的审题,没有根据材料寻找措施,有的同学把措施全部罗列出来。
(1)学生审题不清,,没有针对材料进行分析,有的同学把措施写了八九个,显然没有认真的阅读材料,就匆忙作答,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
(2)对措施和作用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措施和作用的答案相同,审题能力有待加强。
(3)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观点不够鲜明,有的同学只对积极方面或是消极方面进行分析,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辩证的分析问题。
29问答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中国革命精神的理解,阐述这些革命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和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苦的道路和革命者勇于探索,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以及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问题主要体现在:
(1)学生审题不够清晰,有的同学没有弄清问题的关键,答非所闻。对于什么叫做内涵,概念理解不清。
(2)历史时间概念模糊,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四个革命精神的时间顺序不清晰。特别是延安精神,只有少数同学略知一二,很多同学没有作答。
(3)对于现实意义,许多同学都是泛泛而谈,条理不清,不假思索的把现在的热点话题进行作答,没有联系题目,结合历史进行思考。
三、教学建议:
这次期中考试调查反映我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期中调查,我们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认真钻研课标要求,紧扣课标进行课堂设计。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明确课标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表自己地观点,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加强历史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线索,应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善于区分不同的历史概念,帮助学生疏理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避免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认识张冠李戴,混淆不清。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应注重体现历史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感悟、积累过程中体验历史。
4、注意历史事件的横向与纵向地分析,在平时讲课和学习中勤于思考,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同事件进行联系和比较,分清重要的历史时段。
5、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培养兴趣是关键问题,我们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联系,和学生积极共同探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金博志网址(上面图标)的“教育教学”里面有相关知识点和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