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人口为什么这么多:抢童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17:31:31
又是一年三月三了,古人称三月三是上巳节,上巳的习俗颇多。清代以后,巴蜀各地上巳节的民俗虽然保留,人们还会“临水修禊”“曲水流觞”,祈求神明保佑。不过,这个节日的世俗色彩越来越浓,它更多地演变为踏青、抢童子、物资交易会、春台会等务实,而又有浓厚的休闲娱乐、集体狂欢的活动。但最令普通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川西地区的抢童子,又俗称“童子会”;
   在川西坝子上,过去不少庙宇举办的庙会,都有抢童子的活动。在解放前的龙泉驿、双流、新津、郫县、彭山、金堂县城厢一带都要办抢童子,这是年年都要举行的。抢童子是咋回事?这得先从啥叫童子说起。据说世间有个“送子观音”菩萨,每年阴历三月初三就要向人间送童子,以满足百姓求子的愿望。所谓童子,就是庙子上的僧人,事前用柳木雕好十来个小男孩模样的木头娃娃,用红布包裹放在送子娘娘神位前供上几天,这个木头娃娃沾了灵气后,就成了娘娘的童子了。谁家得到这个童子,谁家的女人就会怀孕生子,那怕就是多年不孕的人也可以。这户人家认为儿子就是送子娘娘送的,理应到庙里多摆些供品,多买些香蜡来还愿,多买些纸钱来烧,多给庙里一些灯油香火费。而庙里的僧人呢,制作童子及举办抢童子活动的功夫就没白费,不光提高庙宇的知名度,同时也捞到实惠。到了这一天呀,凡供有观音菩萨和三婆娘娘的庙宇,香火就特别旺盛。
  三月三“娘娘会“上抢童子的事,我确是亲身经厉过。抢童子形式上看是一种庙会,而内容上确是有关祈子的习俗。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子传宗接代,乃是第一大孝。因此民间“求子”的习俗和普遍流行的“求雨”、“求福”习俗一样久传不衰。在今天,求雨就演变为各地的“耍龙灯”( 水龙),求福就演变为庙子上的“摸福”、“数罗汉”,求子就演变为新都马家三月三“抢童子”。无嗣者得到童子可以生育,所以乡邻相约去抢童子送给急需子嗣的人家。抢得童子之后,于当晚鼓乐前导,点灯张伞,大家簇拥着抱着木童的男孩,或乘车或坐轿将木童送至无子女的有钱人家家中,以示送子至家,定生聪慧之子。接童子的夫妇要毕恭毕敬地将童子迎到神龛上供奉,或将童子供在卧室中,直到怀孕小孩出生后再送回娘娘庙中。有时送童子竟比真的生贵子还要热闹。主家须设宴待客,厚谢帮助抢夺之人。以后此家主妇如碰巧怀孕,则必须备贡品和钱物送庙中还愿。
  我记得是在1947年的三月三前,双河场的沈友庆、邓学海他们商议要给惠民么爸送童子,因为*婶婶多年没有小孩。*婶婶人瘦身体差,常喊心口疼,现在看来像是有胃病。所以商定三月三去抢个童子来送给他们。那年的新津县三月三抢童子是在通济堰上首宝子山下南河边的娘娘菩萨那里抢的(解放后扩公路,那个小庙早都没有了)。他们只教我们在家等,抢到了才安排送。抢童子的精华是抢,也很激烈,比之现在的抢橄榄球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众多人的脑海里,抢得童子就意味着有了儿子,有了香火后人,也有了财富和地位。所以来抢童子的人每年都不少。用木头雕成几个四五寸长的“童子”,拴上一段红绸子,经过祈福、开光之后,从高处往人群里抛,大家便开始激烈抢夺。抢童子是连抢带跑,蜂拥而追,冲撞摔跤,滚坡落水,鞋掉衣破,一路上都可追逐争夺。直到不知在谁手中或抱着童子跑进自家屋门,别人才会罢手。抢者忘情,观者开心,好不热闹。那天双河场和柏木桥的人将抢来的童子用红绸披上,让我抱着童子坐上滑杆,敲锣打鼓地送到么爸家,远亲近邻纷纷前来道贺。婶婶后来还是没有生育,看来子女之事也是求之不来的。所以民间有”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有缘相聚;儿女是债,前债后债,欠债还钱。”你前世今生不欠帐,又哪需还帐呵?
  “三月三,堆人山”,至今七十左右的老人大都亲眼见其抢童子的盛况,有的还参与了对“童子”的抢夺;说起其热闹非凡的情景,他们无不眉飞色舞,津津乐道。我倒认为,“抢童子”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民俗,作为一种‘民俗’或‘习俗’,今天还是可以抢抢童子的,这就有如在广汉现在还搞的颇有声势的“拉保保”。抢童子是一种可以吸引很多人参加的活动,今日也有切盼儿女的家庭,既有闲又有钱,更爱热闹,这就有了搞“三月三”活动的基础。除此之外,结合四川民间还有“送春牛”、“送灯”和“送南瓜”以寓“送童子”的习俗。“送春牛”就是把打春时做的小泥牛,敲锣打鼓送给无子的人户;“送灯”就是人们在正月十五闹元宵之后,悄悄地把悬挂在庙前灯杆上的“天灯”取下来,送给无子的人户;“送南瓜”就是人们于八月中秋之夜,一群小伙子偷偷爬进瓜田,摘一个南瓜送到无子的人户家中,寓破瓜得子之意。南瓜子多,愿他家多得贵子。把这些习俗综合融会地结合起来,搞成一个传统节日,比如叫三月节、上巳节,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当然,我们是再不会去拜祭送子娘娘、三婆娘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