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听 神 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58:06
 
  一个人,要能有比较广泛的基礎和学识,全靠学习和积累。可惜在我小的时候,乡下儿童没有书、没有报刊杂志,更没有电视、电脑什么的。要学就只能从身边能看见、能听见的东西着手,逮着什么学什么。
  先说听圣谕。圣谕“是解放前一种颇为流行的民间说唱文学。解放前,讲圣谕在整个四川都很普遍,但成都尤为盛行,在茶铺、大街上或其它稍稍宽的场所,由民间艺人,或先生或学究坐堂讲评书、圣谕的不少。讲述子女孝顺的故事,或者谈论圣谕以及类似的书籍。这在夏天和冬天的晚上似乎成为一种惯例。而与此同时,在一些小街小巷的街沿上,也有“圣谕先生”搭台“讲圣谕”,也拥有一些听众。花钱请圣谕先生的多是街坊上有权势有钱的人。一般要连续讲三五个晚上,有时还长达十天半月,然后才转移到别的街巷上去讲。参加听圣谕的人并不出钱,他们多为街坊上的老年人和儿童。民间艺人因利用公共场所表演,享有很大的优势。不像现代剧院只吸引那些专门为看表演的人,而这些街头艺人能把过路人变成他们的观众,人们便自动地聚集在一起听,驻足围看。
  以前每逢上元、中元或乡下有什么事也兴讲圣谕,这种场合讲圣谕十分隆重。讲圣谕时,常选在中街的屋簷下,或在街口由三张方桌品字形搭成一座高台,讲桌围红布,台上点着香烛,供着一道‘圣谕’的牌位。是以说唱形式,宣扬的内容有佛教和道教中有关因果报应,劝人行善修身的故事。有劝人行善积德的故事。通常由一些在寺庙中吃斋修行者主持或兼讲演师,有时也请外地的说书先生来讲。双河场讲圣谕的先生主要是道士陈亷,商人黎绍卿、何纯玉,葛志贤先生也曾客串地讲过。
   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的《圣谕广训》是清代统治者颁布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也是维护统治稳定,对老百姓进行思想、法制教化的重要手段。是以“敦孝悌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论;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诛连;完钱粮以省催课;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为了贯彻统治意志,各地方长官及文人都对这二份材料作各种通俗化尝试,有浅显的文言、口语化的白话、以至方言的解释。定期讲读以淨化世道人心,明善恶,辨是非,做到家喻户晓,融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我广个人认为,即使到了廿一世纪的今天,圣谕所倡导的思想仍不失其积极作用。我总是觉得要社会向善,还是得在传统道德中去找,把前些年破掉的找回来才行。破了不立或立而不当,还不如回过头去找回来。
  我就特爱听圣谕,可以说是场场不缺,因为这就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呵。我记忆尤新的圣谕有的取自“警世明言“:如宋小官团圆破毡帽。有的取自“二十四孝”:如安安送米,孟忠哭竹冬生笋,王祥卧冰求鲤鱼等等。有时讲书人还来点插科打浑的韵文,例如讲《安安送米》时,说安安的父母寄居其姑婆处,姑婆悭吝,通常只用青菜招待安安。圣谕先生唱道:“吝姑婆,好款待,豆芽瓣瓣炒青菜。我默到是猪蹄子,拈起一吃才晓得是块大头菜。”
  在茶铺讲圣谕时,虽然有些茶客听,但不少人站在门口听“抹活”(检便宜。这里指站在门外白听,不买茶水钱。),想喝茶的人进不来。我们小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常遭哄赶。
  我还喜欢背春联、门联,它们的意境高远,内涵深厚,确是学习的又一个方面。那时年节门上常写的春联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暴竹声中一岁除,春風送暖入屠苏。“商铺的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酒铺子的“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茶铺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几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品人生百味一杯茶,造世间万象平常心。”婚庆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节值仲冬迎淑女 时逢吉日款良朋。”“映日红莲开并蒂 同心伴侣喜双飞。”“日丽风和桃李笑 珠联璧合凤凰飞。”
  教化类的如:“时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述景言志的如:”绿树青山,此中大有住处;清風明月,闲者便是主人。“”梨瓮开时,正花落乌啼,春风拂面;楸枰战罢,看天高云淡,秋月满怀。“传统文学中,确有不少可听可看可读的内涵,关键是看我们自已能不能处处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