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洋务运动思维导图:老油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4:17:23
老油房
  
  当年,四周的乡邻都叫我们家为李油房,因为我们家的祖辈是开榨油房的。这是我祖上修建的。至于究竟这祖上是哪朝哪代,我并不清楚,反正从小他就听说是祖辈修建的。我家的油坊由引水渠、晒场、水磨房、水碾房和榨油房组成。水碾的用水是从伍石桥的大沟里引过来,经王坎、李巷子、柏木桥,经过水碾后再排入岷江。河岸上是翠竹、杂灌丛生,水渠就从下面流过,流向并排的两个水碾,我们家一个,还有一个是李洪发的。我们家有自己的水磨、水碾、油坊和晒烟房,在双河场还有专卖油米的铺面,我记事时是这些都由二老爷李世藩在经营。这里就专门说说老油坊。
  油菜籽从晒、滤、磨、蒸、到榨出菜油,大约有20多道工序,丝毫都不能马虎。把筛选好的菜籽晒干,然后放到石磨上磨成粉,再放到蒸锅中蒸上约5、6小时。蒸甑用杉木板做成,是一个底口直径60公分、上口直径65公分、高70公分的下大上小的圆桶,一甑油料不多不少,可以做廿十来个油饼。油籽必须蒸熟透,这样出油率才高,而且榨出的油也格外香,存放的时间也长。给蒸甑上料前要将碾碎的油籽耙松,饼料要一层一层地上,这样油料才好均匀受汽;饼蒸有没有蒸熟,主要是看蒸汽和闻香味,饼蒸好了,从蒸甑里冒出的蒸汽不仅大,而且呈一种直喷状态,而未蒸熟时冒出的蒸汽则显得轻飘慢散、绵绵无力,饼蒸熟了的时候散发的香气也特别浓烈。 油饼蒸熟后便着手“包枯”,“包枯”是榨油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从热气腾腾的木甑里把熟油面倒入铺满干稻草的铁圈里,趁热用足将稻草包在油饼的上面,压匀踩紧包好,使之成一块块待榨的油饼。“包枯”完毕后开始上榨,上榨是将油饼并排塞进榨鼓的榨槽里,周围用大小不一的杂木条挤紧。
   榨鼓是用合抱的大樟木挖空而成,必须要用上好的樟楠来做榨鼓才结实,才经得起不断敲打、撞击产生的压力。榨鼓分上下两鼓,上为阳下为阴。阴阳两鼓一仰一伏,天然相合,在鼓的两头从上至下各有一个通天大方枘,用整木削成的方榫从两头牢牢地榫住上下两个榨鼓子,使之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榨鼓子架在一个十分结实的鼓架上,榨鼓架运用三角形原理支撑,因为榨油时撞击的力量太大,榨鼓子两头各向三个不同方向用三根粗竹缆斜拉固定在屋樑和地面上。榨鼓子全长3米有余,放油饼的圆形饼槽长也在1点5米以上。榨鼓子是老式榨油房里的庞然大物。油饼就上在这圆槽里,四周用青杠等杂木块紧固。与榨鼓相对应的是梢(大圆木),梢是榨的配套设施,有一丈多长,是一支大木棒,前头粗大,镶有铁撞头,末端细小,中间作为支点悬吊在半空。每年开榨时,家里人都很庄重地叩头、烧香,然后鼓足劲地撞响第一榨,说是撞得越响出油就越多。“轰—轰—”木榨的声音沉闷有力,伴着伙计们哼出的号子声,即使是离我家油房还远隔里许,你也能听得到那撞击声,闻得到那浓浓的菜油香。“出村四五里,还闻榨油香”,说的就是榨油坊飘出的这种香气。
   堂兄李绍安就是我家长年请的油把式,叫打油匠。老油房是用梢撞击。由李绍安一个掌梢尾,保证梢不摇摆,另外一人则负责牵梢,把握撞击方位。开撞时,先在要撞击的木条上轻轻点击一下,试试准头,大家一齐往后仰,将梢高高扬起,然后像撞钟一样奋力往木条上猛撞。上下左右都要撞到。在“咚—咚”的轰响中,地动山摇,每撞击一下,铁圈边上便沁出了细细的油珠,油珠迅速从四面八方汇成油水,清香四溢的菜油便顺着油槽汩汩地往油桶里流淌。每百公斤菜籽能出纯油35公斤左右。撞榨的活十分累人,他们干活时光着膀子淌着汗,只穿个裤衩,浑身油亮亮的。解放后,我大哥李德超也成了打油匠。公社化之后,他又到公社的青龙油厂继续干,成了老油房的真正传人。可惜现在都是吃机制油了,老油房也成了过往的传闻。但是,作为李油房的后人,曾经在油坊和水碾中渡过童年岁月的我,还是始终怀念它古老的岁月、过往的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