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短句子经典语录:鱼文化与钱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3:58
有收藏者收藏到一枚镂空花钱,钱径4.5cm,黑色,青铜质。图案由两人一鱼组成:一人着紧身衣裤,另一人上着长袖衫,下着裙袍。两人跨步举臂,一在鱼头,一在鱼尾,作翩翩舞姿。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花钱》图谱载,其名为“人物卧鱼纹镂花钱”。据钱币学者董大勇先生编著的《中国花钱集藏指南》中介绍:根据钱的青铜质黑漆古锈色和舞人的服饰、舞姿与整个“气息”推断,当属汉魏之物(但也不排斥有后来仿制的)。董先生为该钱取名为“双人踏鱼钱”。
董先生认为,此钱币画面用了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手法。因为事实上当时的民间捕鱼工具很难捕捉到这样的大鱼,即使捕到也不可能在活鱼身上跳舞。它说明了两千年前我们的民间艺术家们具有何等超凡的想象力。这种大胆新颖的构思和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汉代文物铜奔马“马踏飞燕”的夸张手法毫无二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里,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汉代的绘画与造型艺术,继承了楚辞绚丽、诡秘的神奇色彩,常常使用想象及夸张手法,这枚花钱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物证。
    花钱中有关鱼的图案绚丽多彩,见图谱的有:《人物鱼纹镂花钱》[亦有学者称《庖鱼钱》,一妇人手握刀,作宰鱼状。唐?孟浩然有诗曰:“美人骋金错(指错金鱼刀),纤手脍红鲜”(红色大鲤鱼)]、《双鱼纹镂花钱》、《三鱼纹饰镂花钱》、《双鱼背双龙纹钱》、《龙鱼纹镂花钱》等等,其中以镂空花钱居多。
    鱼,在我国古代一直视为吉祥物。这枚双人踏鱼镂花钱进一步说明了鱼作为吉祥物在汉魏时代已在钱币图案中普遍使用了。据郭若愚著的《古代吉祥钱图像赏析》一书中介绍,西汉“五铢”钱中就有背上下左右四鱼纹钱,还有新莽时铸的“货泉”,“泉”字作鱼形。可见吉祥钱中的“鱼”纹出现之早。
    鱼为脊椎水生动物,大都身有鳞鳍,卵生,用腮呼吸。其种类甚多,作为吉祥物的鱼主要是指一般意义的鱼及鲤鱼、金鱼等。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鱼一直与人类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自殷商末年已有池塘养鱼的说法。但系统的文字记载,最早还是见于春秋时范蠡所写的一本《养鱼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蕴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流传至今,每年除夕,餐桌上必然有鱼,一般人当时都不吃,不也就是图个“年年有余”吗?这种风俗,民间称之为“讨口彩”。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中国文化波及的地区和国家,“讨口彩”习俗也很盛行。
    早在上古时代,鱼已成为瑞应之一。《史记?周本记》上载有周王朝有鸟、鱼之瑞。人们在捕食鱼的过程中,还形成了种种与鱼有关的风俗。《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妻。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以黄河的鲂、鲤喻宋、齐两地的女子,将食鱼与娶妻联系起来。这是因为鱼繁殖力强,生长迅速,象征着家族兴旺、人丁众多。古人还有“鱼素”之称,俗传是经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递的,这就是所谓的“鱼传尺素”。这种用鱼所传的书信也叫“鱼书”,汉代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书信又有“鱼笺”之称。古时又有“鱼符”,也叫“鱼契”,是类以虎符的信物。隋唐时由朝廷颁发给百官的鱼符,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字其上,剖而分执之,以为凭信。民间灯会有“鱼灯”,三国时魏人殷巨有《鲸鱼灯赋》,南宋梁元帝《对灯赋》云:“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佛寺中僧徒诵经时击打节奏的器物叫“鱼鼓”,俗称“木鱼”。古人又认识到鱼儿离不开水,以鱼水之情喻人之相得、夫妇和好。后世遂称夫妇和好为“鱼水合欢”。元?刘庭信《新水令?春恨》云:“几时能够单凤成双,锦鸳作对,鱼水和谐”。
    鱼为吉祥物,除指一般意义的鱼外,又常特指金鱼和鲤鱼。吉祥图案“金玉满堂”,即绘数尾金鱼嬉戏的纹图,多用于画稿。鲤鱼的文化含义更为丰富,我国民间习俗,常把鲤鱼视为“财神”。每到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乡间里就有人在黎明时分挑着担子,在盒里盛着小鲤鱼,一边走一边敲着小锣鼓,嘴里喊着“财神爷来了!”于是家家户户赶紧把门打开表示欢迎,送给来人一个红“封包”,对方就送上一条活鲤鱼。这种习俗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里多有体现。民间的艺术家们用象征手法描绘了《年年有余》这样的年画,采用了“余”与“鱼”的谐音,从而在画面上绘出了大鲤鱼的形象。
    鲤鱼在唐朝时曾身价百倍,这是因为唐代是李家的天下,鲤同李谐音,鱼“姓”了皇帝的姓。皇室之中以鲤为佩,兵符也改用鲤符。于是民间就不得不以鲤为讳,改称鲤鱼为“我鲜公”,百姓捕到鲤鱼必须放生,谁出售鲤鱼就得受罚。鲤鱼交了好运,百姓可倒了大霉。至于有关鲤鱼的习俗却是在中华辽阔的大地上广为传播。近年来在香港,不管是公司、酒楼开张,还是遇上乔迁之喜,都习惯请风水先生带上“罗盘”测过方位,恭敬端庄地摆上一缸锦鲤。这众锦鲤里,必然有一至数尾全身乌黑、肚皮金黄被称为“铁包金”的,锦鲤有“进利”之意,“铁包金”自然是肚里有黄金,那即意味着发财。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鲤鱼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语、吉祥图案的内容。民间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鱼跃龙门”为仕途得意、飞黄腾达的祝吉语。“龙门”亦常用以比喻名望大的人,谁能得到他的援引,便声名鹊起,一路顺利。唐?李白《上韩荆州书》云: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鱼龙变化”亦喻金榜题名,自寒贱而登显贵。此外,因“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吉祥图案“渔翁得利”、“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等中的纹图亦都是鲤鱼。在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中,就有三枚“吉庆有余”的纪念币,其中一盎司银币一枚、二盎司银币一枚、一盎司彩色银币一枚,其图案就是娃娃抱大鲤鱼的我国传统吉庆有余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