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资格玩吗优美词句:[指点书山]看哲学书3年感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0:42:41
『我爱读书』[指点书山]看哲学书3年感想
楼主回复
作者:鳐光  发表日期:2009-7-16 15:42:26
这学期选了古希腊哲学和康德黑格尔哲学,老师指定的教材是挪威人希尔贝克写的《西哲史》。我觉得对于刚看哲学书的人而言可能会觉得难读,枯燥。我自己另外看了《邓晓芒讲黑格尔》《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康德哲学讲演录》,读懂了这三本书,也就接受了最初步严格哲学思维的训练。今年我还重读了笛卡尔《谈谈方法》两遍,每一遍都有新的理解。另外,网上有个叫strongart的80后哲学家的哲学视频讲座也很好,推荐《怎样看哲学书才有激情》《哲学不是文化与历史的旁观物》以及思想随笔《写给喜欢哲学的朋友们》。对于初学者来说,傅佩荣的书可能会轻松些,比如《西方哲学与人生》《心灵导师》等。
另外我觉得直接读原著很重要,我一年半前就读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看懂的地方感觉很深刻,当然很多术语还不懂,还需要看第二遍。至于康德,我现在还不敢去看《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先看些邓晓芒的讲演录,以及学习数学,抽象思维能力上升以后,再来看。
读哲学书使我变得清醒,能从一些以前很容易困扰自己的生活琐事中跳出来,更能把握好每一天。借用strongart的话来说就是“深入到哲学这样的东西之后,对世俗的事情就不是那么在意了,仿佛已经是听不到那些渺小的噪音,剩下来的就唯有死亡的音符了。/ 当然也不用想得太恐怖,能够等待死亡的人是幸福的,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真正的珍惜生命。大多数人总是等到死神逼近的时候才惊慌失措,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我还没准备好呢。”
哲学也使我养成了和自己内心对话的习惯,也就是和自己更高的自我对话,这是我以前从没有出现的。意识到自己的“我”是主体,同时更高的“自我”可以把自己看成和别人一样,属于客体。
今后我要学好数学,另外多阅读和写作一些文学作品,都会对哲学有帮助。另外以后我读哲学书会少做一些摘录笔记,多写一些自己的感想,以前把时间花在摘录上太多了,现在发觉时间都浪费了,还不如多读几遍书。
记得当年我是从看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上哲学的,看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当时觉得很不错,现在来看却觉得平平淡淡,就好像我刚看鲁迅杂文时觉得感觉很好,现在却不想看了。我是先看尼采叔本华的,叶秀山说你尼采和叔本华是哲学中的艺术。现在则是康德,维特根斯坦,笛卡尔,休谟的思想吸引了我。周国平在推荐《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的推荐序言中说“一个优秀哲学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而在于让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最近在哲学考研论坛上看到一个对哲学简洁的概括,也就是“开头看山是山,后来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类似于黑格尔的正反合,打个比方,就是一个人得了抑郁症以后康复,那么他比从来不抑郁的人就知道了抑郁的时候是怎么回事。
另外,在网上我也找到一些哲学文章,“自我批判”之类的,也给我以启发。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1)">
1#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7-16 18:05:00
暑假准备重读叔本华随笔,再看看休谟《人类理解研究》还有傅佩荣《易经与人生》
2#回复
作者:双眸含泪犹歌舞  回复日期:2009-7-17 11:28:00
我喜欢黑格尔的正反合,听起来很是乐观向上呢
:)
3#回复
作者:P小乐  回复日期:2009-7-17 12:15:00
顶啊,难得遇到读哲学书的同僚,不过我只是菜鸟,偶尔看看,但很喜欢。
4#回复
作者:z60013501  回复日期:2009-7-17 22:15:00
要多看些书了.
5#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7-19 19:46:00
漫谈人的几种哲学境界(strongart)
人的哲学发展经历着不同的境界,下面我就来简单罗列一下:
Lv0:常人
这样的人只思考必需的生活和实用技术,对哲学思辨完全没有感觉,甚至认为那是无聊者的胡思乱想。大多数浑浑噩噩生活的人都在这个层面上。
Lv1:觉醒者
这样的人哲学意识开始觉醒,开始留心身边的哲学问题,偶尔也尝试给出初步的回答。一般而言,孩子的童年结束时都有一个自然进入Lv1的阶段,此后可能继续发展下去,更多的人则是重新退化为常人。
Lv2:探索者
这样的人在哲学意识的推动下,开始阅读一些哲学书籍,逐渐用哲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一般自发的哲学爱好者大都处在这个阶段。
Lv3:哲学史家
这样的人在阅读哲学书籍的基础上,开始系统的研究哲学史,一定的哲学史背景有助于验证哲学思想,但这对自我的哲学发展是一条歧路。中国大学的(西方)哲学教授大多处在这个层面。
Lv4:哲学专家
这个层面的人已经摆脱了历史的束缚,对某些专门的哲学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在局部开创出一个自己的领域。国外大学的哲学教授一般都处在这个层面上,一些其他学科的顶尖人物,也是其学科内的哲学专家。
Lv5:哲学家
这个层面的人能够把握自己的哲学思想,能提出原创而深刻的哲学命题,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哲学体系。比如尼采、萨特,当然也包括我Strongart。
由于中国国情特殊,除上述正级别的哲学人士之外,还有不少负级别的情形。
Lv-1:神学士
这个层面的人用某种僵化的模型来刻画世界,并且把自己的思考完全局限于这个图景之中,却又往往把这个模型作为唯一的真理。神父和中国的马哲研究者一般都处在这个层面上。
Lv-2:巫学士
这个层面的人用某种原始的图景来刻画世界,思想中渗透了这个原始的神秘因素,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图景是自己创造的。原始部落的巫师、中国哲学研究者还有所谓的易学大师一般都在这个层面上。
Lv-3:文化酱缸虫
这个层面的人已经深陷文化酱缸之中,完全抛弃了自我的存在,迂腐而失去了思维的能力。中国传统文人就是这个层面的典型。
6#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7-20 23:50:00
关于精神、主义与因果(strongart)
最近有个马甲为“跟大哲混”的网友在我的贴吧里发了很多问题,下面我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来回答一下。
1.为何看了哲学就与家人朋友们冷漠了,与他们没法交流了?
答:这说明你的思想成长了,而他们还留在原地,被自己的观念束缚着。这样的束缚要比你想象的厉害,所以不要妄想去改变别人,否则只能让自己更痛苦。不妨尽可能的摆脱它们,然后去寻找更加高级的交流,实在找不到的话就忍受这一份孤独吧。
2.精神不能推动肉体?我想让我手动一下,它就动了,这只是巧合?
答:这当然不是巧合,我们可以把精神看作是肉体的一种性质,其实主要是肉体自己在动,然后同时产生了精神现象。但我们不能直接把握肉体,所把握的只能是肉体活动在精神中的投影,因此就误认为是精神在推动肉体了。
补充:以上只是一个初级解释,完整的解释涉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这个我早在去年大地震前就解决了,可是一直没有相关部门邀请我发表成果,所以暂时还不便透露答案。
3.您比较喜欢哪个主义?貌似你喜欢存在主义?
答:我不喜欢什么主义,主义的说法完全的胡弄外行人的,给他们的思想加上立场,而我的名言恰恰是思想先于立场。如果非要套个什么主义的话,那就算是达达主义吧,不知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达达主义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反达达主义者。
4.请问都有谁的哲学对研究数学有帮助?
答:哲学对数学研究的帮助不是很大,就算有也得是高层次的数学研究。我想真等到那个层次之后,就算没有适合的哲学,也能够自己把它发明出来。
5. 到底存在因果关系吗?
答:其实这是一个约定,当两件事情按照特定的次序非常相关的时候,就可以称其为因果关系。你若是把这个相关度提高到不可能实现的地步,那自然就没有因果关系了,对于次序也有类似的看法。亚里斯多德就对原因有着不同的区分,但他所谓的原因在有些人看来就不属于原因,我觉得关键还是区分各种可能的典型次序,而不是抽象的讨论因果。
6. 为什么我思故我在?我想很久也不懂。
答:初级讨论很简单,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不在的话,那又是什么在思呢?如果我能体验到某个人在思的话,即使是怀疑那个在思的对象,那么那个对象也只能是我,也就是说我自己在怀疑自己。
当然,后来很多哲学家对这个命题有其他解释,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找找。
7#回复
作者:站在巴别塔顶  回复日期:2009-7-21 5:06:00
6. 为什么我思故我在?我想很久也不懂。
答:初级讨论很简单,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不在的话,那又是什么在思呢?
-------------
晕 你回答人家笛卡尔的问题却回到了萨特的思路上 这个刚好相反。
8#回复
作者:赫璜秫  回复日期:2009-7-21 8:20:00
朱元璋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项目最后的、最伟大的总指挥
儒家学说运行到朱熹的时候,发生了一个质的转变。朱熹被公认为儒学新阶段的集大成者。既然原始儒学发生了质的转变,大儒们也只好默认对新儒学的命名:“理学”或“道学”。朱熹无疑是“理学”或“道学”的最高学术权威。
正因如此,打开任何一本讲述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著作,我们都会看到,朱熹是一个焦点人物。不管是热捧,还是诅咒,靶子都集中在朱熹身上。以至掩隐了一位中国传统文化建设项目最后圆满完成的最伟大的总指挥——朱元璋。
你一定会说:“朱元璋只会放牛、托钵化缘,最多也只是后来学会了杀人打仗,做中国大文化建设项目的总指挥,他怎么能胜任呢?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其实,该用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的,正是“你”的说法。不过“你”有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奇怪。中国当代伟大的思想家毛泽东,不是也被西方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评价为:“半吊子读书人”吗?到底谁是“半吊子”?我此时真是怒不可遏。
朱熹是有等身的著作,也影响了几位粉丝。但是,要将一个个人编撰的思想体系转变成一种万古流芳的全民思想,谈何容易啊!锁在保险柜里的文稿比用过的卫生纸还无价值,还恶心人。如果政治权力将其纳入文字狱,他又怎能不烟消云散呢?我们之所以说:“xxx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实铁的证据也只是因为它确实存活下来了。仅此而已。存活的就是生命力强的,就是合理的,就是正确的。沙里澄金啊。••••••但是,朱熹的思想体系,确实经历过非常艰难的时刻。南宋宁宗时,宰相韩侂胄 就用严厉的手段对付朱熹和他的学说。当时,大宋政府定道学为“伪学”严令禁止,还用“伪学之徒”的罪名网括赵汝愚、朱熹门下知名之士,严厉打击。那时候,朱熹是无奈又无助,理学自然是日渐凋敝,气息奄奄。有那个聪明人会自找倒霉呢?如果以后的皇帝都接力似的定其为“伪学”,朱熹的理学还能传承下来吗?政治权力有广阔的选择余地。自成体系的意识形态多得是——爱是是谁啊!
一个人、一部书、一个思想体系,只有经过政治权力的运作和无限放大,才可能变成伟人、经典、光辉的思想体系(选择的实用性原则,将另撰文)。理学之所以重放光芒,元仁宗功不可没,而创下旷世奇功的自然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对理学的运作,是运作意识形态的最好典范。
朱元璋不仅选择了朱熹思想体系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将其纳入决定公民思想的全国统考。按照清末学制改革的规定对照,初中毕业相当于秀才,高中毕业相当于举人,大学毕业相当于进士,以此对照,朱元璋不仅将理学纳入“中考”、“高考”、“考研”、“公务员考试”的全部内容,而且将其纳入了“初中入学考试”,最关键的一步是:作为博取文凭和仕途的全国统考——科举三级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是朱元璋首创了:
1. 用八股文文体;
2. 文中内容不准超越朱熹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不准讲三代以后的史事。
夺取了大明江山的满清人仅仅只是将朱家人从龙椅上、虎皮交椅上提溜出去,自家坐上去而已。对于朱元璋打造的理学的运作模式,连康乾盛世都没做什么改变,可用“萧规曹随”来形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朱元璋创立的用八股文取士的“初考”、“中考”、“高考”、“考研”、“公务员考试”将天下读书人弄得心外无它物,唯独只有理学——头悬梁,锥刺股,拼命夺取状元郎时;当状元的荣耀将举国人民弄得热血沸腾,一心上进的时候,理学就像插上了翅膀,又像一块酵母菌。理学找到了最得力的传播工具,无孔不入,弥漫华夏。此举又顺其自然的直接定型了启蒙读本的以理学为纲;影响了当时的主要媒体——戏剧、小说的基调。理学得到了最广泛、最深入的普及,历经600多年的腌渍和浸润。就这样,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了理学的空气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事实上,理学浸入了我们的骨髓,接进了我们的DNA长链,时机不顺时,理学就变换形式,我们的潜意识成了理学的天下。时机成熟一点击,立即转化为意识。
附带提一下,朱元璋绝不仅仅是一位空头指挥家,他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实干家。现仅举两件小事:
1.朱元璋根据理学的价值、道德观,将伍子胥从祭祀英烈功臣的“功臣庙”踢了出去。从此,不仅伍子胥从天堂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从此,有伍子胥类似表现和想法的神人都跟着蒙羞;
2.朱元璋亲自为亚圣孟子修改经典著作《孟子》,并敕令老儒刘三吾,按照他的指导性意见,从《孟子》中删去“封建性糟粕”85条,只剩“民主性精华”170多条。洪武皇帝还曾一度“罢其配享”(剥夺孟子跟着孔子享用供奉的权利),逐出孔庙——圣人的地位和荣誉只是皇帝现行权力的一句话。可以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是打造浸润中国六百多年的举世最完美思想体系的总指挥。功劳最大,功绩最大,效益重大。其实,恢复重建的新文庙的主位,应该是朱元璋才对,而孔圣人和朱熹老先生只能立在左右,这才能更准确的寓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我坚信,同时也期待着那一天,在文庙的大成殿主位,至神先皇朱元璋皇帝居中,至圣先师孔子居右,至智先哲朱熹居左。这才是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真谛。
9#回复
作者:wangloss  回复日期:2009-7-22 21:53:00
请问什么是哲学书?是这些被称为哲学家缩写的书吗?
10#回复
作者:wangloss  回复日期:2009-7-22 21:54:00
看起来看了很多哲学书……为什么书名还记得呢?
11#回复
作者:jaylwymm  回复日期:2009-7-22 22:51:00
一年多沒接觸哲學了,煩了的時候真覺得要哲學才能解決問題
12#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7-23 3:42:00
写给喜欢哲学的朋友们 (Strongart之思想随笔 )
看到很多朋友对哲学有兴趣,也有很多朋友对哲学有误解,下面我就来谈谈一些常见的问题。
1.哲学有用吗?
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社会层面,另一个是精神层面。在社会层面上,哲学是无用的,有用的只是一些貌似哲学的东西,比如八卦算命和公文引用。在精神层面上,哲学是有用的,因为可以丰富人的心灵,其用途也主要在于这里。所以,我们不妨就当它是一种思想的游戏,毕竟只有游戏才称得上是真正严肃的事情。遗憾的是,许多80前的文化空心人根本不重视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需要哲学,只留下种种狭隘的实用的解释。
2.哲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但至少可以指出什么不是哲学。如果你去看中国大陆大学里的哲学学科分类的话,会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中西马三个部分。遗憾的是,所谓马哲只是意识形态对现实的粗浅概括,所谓中国哲学只是类似于民科思想的大杂烩,它们往往只有麻醉的作用,让你自以为明白了很多问题,实际上却只是把问题掩盖起来了。即使是我们所谓的西方哲学,也往往沦为一种文化的旁观之物,略带歧视的被称为“西学”,所以很多人学得的都不是属于哲学的那个部分!就我看来,真正的哲学需要自我心灵的参与,必须把自己变成作者才行。正是这个原因,我简直怀疑80前到底还有没有哲学!
3.怎样学哲学?
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上面我已经说了,要把自己变成作者,所以一些准备工作还是有益的。主要是发展自己的精神:逻格斯与阿蒂斯,就是逻辑与艺术的两种精神。发展逻辑可以从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发展艺术则可以从阅读与写作文学作品开始,也许你并没有特意看哲学书,但有一天会发现自己仿佛已经理解了一点哲学。当然,如果有能力,也可以阅读一些哲学著作,特别是有的著作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这里我要提醒的是,和中国大陆的哲学教育的理念不同,我认为哲学史与哲学是差距是很大的,哲学教材也仅仅具有字典的意义,所以不用对它们太在意,找本厚的备查就是了。单纯为了增加哲学知识而去学哲学,那可就真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了。
4.介绍一些优秀的哲学吧。
这也是无法超越的哲学,因为它们都是把作者的精神发挥到极限的产物。有的人总说它们片面,不够辩证,然而这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偏见。我认为辩证法只是在变戏法,让你自以为能顺着它的思路表达一些东西,实际上却是把问题含混过去了。哲学的开端就是要打破这种常识的片面性,而它们所划定的不仅是单纯的边界,更是一种元边界。这样的哲学有康德的自在之物、维特根斯坦的梯子、尼采的超人、马克思的实践、叔本华的意志、萨特的自由等。也许还有遗漏的地方,请有兴趣的读者补充吧。
5.推荐一些哲学书。
很多人都来请我推荐一些哲学书,这让我感到比较为难,因为各人所喜欢的哲学书都是不同的,随便说上几本“无可指摘”的名著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或许有这样的阅读程序,你可以先找一本介绍哲学概貌的书(尽量别用中国书,更别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因为那些书不怎么诚实),然后看哪个家伙讲得比较可信或者可爱,就可以专门看他的书,如果他的书中又联系到了其他人,不妨也就顺着链接下去吧。还有请大家不要迷信你们老师所推荐的书,那里面多半带有那个年代的偏见,更是带有中国文化的偏见。也许他们自己都没看过多少,只是他们的老师曾经这么推荐,所以他们也就依葫芦画瓢了。
顺便说一下,其实我看过的哲学书并不多,也就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叔本华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不包含附录中的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等。至于其他的认识,大致都源于所谓哲学史中的二手介绍,因为我的眼中已经是无所谓什么原著了。要么是原创的,要么就不是哲学了。
最后提醒一点,我们的国情比较特殊,所以不能听到某个东西被叫做“哲学”,就把它当作哲学,聪明的人还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吧
13#回复
作者:箫笛筝  回复日期:2009-7-23 10:06:00
哇塞,还有这么多人喜欢哲学啊~邓晓芒老师的书,我也在看。老师还推荐了《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以后》最好看英文的。
14#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7-25 18:06:00
推荐
傅佩荣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fupeirong
strongart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trongart
晓芒学园:http://www.xiaomang.com/
豆瓣康德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kant/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bsbfish
第一哲学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wsx/
周国平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uguoping
梁文道文集:http://blog.sina.com.cn/liangwendaowenji
心理专家李子勋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087538750
15#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7-30 22:35:00
中西方哲学对比
03年我先看了些四书五经的摘录书,还看了<论语>等.06年开始学习西方哲学,发觉很要动脑,但思维的乐趣也比较大,在看了一些西方哲学原著后回来看中国的哲学书,发觉以前看的四书五经只有不多的内容有用.鲁迅曾说:"青年人应该少读中国书."鲁迅不是气话,因为读了西方的经典才能对四书五经的糟粕具有免疫力.我觉得看中国的古代经典不怎么要动脑,也就是记忆太多,不怎么需要理解.而西方的哲学书明显就是侧重于理解,人有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其中理解力是中枢,既承上(记忆力),也启下(创造力).这也可以说明近代以来中国人创造力低下的原因了,一直在读四书五经,不怎么需要理解,最近几十年则是以传统的腌脑方法来学西方的数理化和人文社科,理解力一直处于低下状态.而西方近代出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这样提高理解力的经典,把大脑这个硬件的功能发挥出高的水平.
哲学吧友评论:
1.黎鸣在blog上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批孔子的,中国人,唯上,复古严重的很,喜欢给人扣帽子,人身攻击,物欲性过强,没有精神,超越性追求。
搞不懂哲学的所谓“反思”关键,痴迷于所谓,物质和意识的本体论这个绝对脑残的问题,下文章,只能说是被记忆【古典】下了毒,其实解毒也相当简单。 说的悬一点
就是一念之间的事。从自我的,非我化,矮化,转化我自我的主体化和自由化。
这么说也不系统,看看邓晓芒的,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看看黎鸣blog,看看蔡志忠的漫画方式。
看一下黑格尔的小逻辑等。
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就是会有概念,可能不具体,但是已经超出了被异化和矮化的状态。
类似这个漫画,自我被矮化了,因为那个高大的圣人,是现实中压制自我的,他不是完人,却被后人有意无意的完美化,这里就出现了虚伪和不真实。
不像西方的上帝,无形,却又全知全能全善。当人们写忏悔录是,毫无遮掩,深刻刨析自我即人性,对人这个集欲望,情感,理性与一体的复杂现象体了解的就更细致,深入,全面。
的确记忆而不理解是自我非我化,矮化的根本原因。
推荐哲学入门书: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论>(第二版)
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
<西方哲学精神/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丛书 >
<思辨之神西方哲学思潮选讲 >
<101个有趣的哲学问题 >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哲学原著: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马赫的《感觉的分析》
黑格尔《小逻辑》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还有卡尔。波普写的书
16#回复
作者:雪沉木  回复日期:2009-8-4 16:36:00
哲学是供少数物质上已基本满足之人所走之路,而佛教才是真正供大千芸芸众生所行之径!这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
17#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8-4 23:31:00
dd
18#回复
作者:棉浦  回复日期:2009-8-5 0:06:00
路过,留名。
19#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8-9 22:43:00
dd
20#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8-10 21:37:00
要不要报中国的哲学专业(strongart)
高考结束之后,填报志愿的时候又到了,记得我那个时候就按兴趣填了一个哲学,有人说我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其实,我后悔的不是填了哲学专业,而是报了中国的哲学专业,因为中国的哲学专业里并没有多少能称为哲学的东西。
我认为只有像哲学、数学、文学(我们好象只有中文,有点不伦不类)这种有“魔法”的专业(也是天才出没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专业,其余像什么工商管理之类的都属于杂牌。若是不幸掉在杂牌堆里,我的四年不就完了吗?当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会看好杂牌,后来发现即使在哲学专业,也不过是空挂一个牌子而已,也难怪人们对其缺乏敬畏(居然还有人能把哲学和当官联系在一起!)。唉,每次我的想法与现实不合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自己太看得起别人,幸好还有个牛津能拒绝富翁的捐款,因为它们是不办那些杂牌专业的!
如果只是为了将来的就业,把自己完全牺牲给社会,那么自然是不要去报哲学专业,因为推崇杂牌的社会里是不需要哲学的。但若是一个真正喜欢哲学的朋友,家里也不是特别困难的,还要不要报哲学专业呢?先看看报了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形吧,那时侯你的同学将大多是那些“读书改变命运”还不怎么成功的人,你的老师将是一些80前的“哲学匠”。若是其他学科,也许还能把工匠当词典用,可哲学词典不但价值有限,甚至还是有副作用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言过其辞,但也有人会觉得我知之甚少,至少我原来的学校是这样的。我想其他学校也不会太好,只要想想80前的那些人学的是什么“哲学”就知道了。他们是在泥潭里长大的,所以能走上地面就以为很了不起了,但我们天生就在地上,没有必要为了迁就他们而跳进泥潭,再由他们带着一起爬出来。
那么,喜欢哲学的人又该报什么专业呢?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种选择:
1.报一个有“钱途”的专业,业余研究哲学。但这要把精力浪费在许多杂牌事情上,也就是说要做不少的无用功。
2.报一个与哲学类似的专业,业余研究哲学。虽然可以少做点无用功。但类似的专业往往有类似的情形,况且将来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3.报一个阻力最小、最容易混得文凭的专业。恐怕很少有专业能像哲学这样了,也许在这个意义上,倒是可以考虑报哲学专业。
4.另报一个自己有兴趣的专业。前提是得有兴趣才行,而一旦有了兴趣,学校就会显得多余,这样的情况未见得比哲学好多少。
看来,报什么专业都不是太理想的。也许你要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但这里仿佛已经到了十偏十丑的地步。我们的大学仿佛不是学习的地方,其实只要上一年把高中时积累的土气甩掉就行了。即使是勉强上了,也不要真以为能学到什么东西,最好是随时都做好退学的准备。做了三年试卷参加高考就已经很失败了,若是再混个四年拿了文凭,就更加的失败!
不过话说回来,上大学至少还有两个好处:一是图书馆书多,特别许多书别的地方一般找不到(现在发现可以去淘宝买复印的);二是无聊的闲人多,做宣传搞活动会比较方便(假若那里的环境还比较开明)。如果你不在大学也能得到这两样好处,那么还是尽量不上,毕竟这可以把那些学费和制度省下来。
顺便也简单说说哲学研究生的情形吧,千万不要以为哲学研究生有多么了不起,尤其是所谓马哲研究生。其实,英语好一点的话,中国的哲学研究生是很容易考的了,特别是理科转哲学的,大多就是本学科学不下去的。
说了这么多,也没个明确的结果,因为我只能把可能的情况分析一下,具体的还得你们自己来判断。总之,要想深入思考哲学,讲哲学的老师是靠不住的,甚至还得尽量不要让他们扯后腿。你可以去图书馆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看:先看一本总体介绍哲学的(找外国人写的),然后觉得喜欢谁的思想有意思就去找谁的书看吧,也可以去网上和一些有思想的人交流一下(比如有个从哲学专业退学的Strongart就很不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c2cbf01009nnt.html
21#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8-15 23:35:00
http://tieba.baidu.com/f?z=610776621&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D5%DC%D1%A7&pn=0
我在百度哲学吧的置顶文章
22#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9-2 21:18:00
数学是在逻辑中追求自由,哲学是在自由中寻找逻辑,都给我以思维的乐趣,说哲学来源于生活是对意识的亵渎,
觉醒者对常人就象对牛弹琴
思辨之神西方哲学思潮选讲 很不错,暑假看了,破除了我的一些思维误区
23#回复
作者:2009年的头伏  回复日期:2009-9-3 15:28:00
呵呵
24#回复
作者:沿见926  回复日期:2009-9-4 21:42:00
记号~~·
25#回复
作者:ziye20090113  回复日期:2009-9-10 21:06:00
我一直也找不到哲学的突破口,感到很艰涩。今天看了周国平的作品,觉得很好。
26#回复
作者:十二楼的窗  回复日期:2009-9-11 12:17:00
3
27#回复
作者:李步青  回复日期:2009-9-12 8:36:00
Lv-1:神学士
这个层面的人用某种僵化的模型来刻画世界,并且把自己的思考完全局限于这个图景之中,却又往往把这个模型作为唯一的真理。神父和中国的马哲研究者一般都处在这个层面上。
----------------------------------------
看了你这句话,本来忍不住要骂你,不过就你这种水平的人,我都懒得骂。
29#回复
作者:wang344365  回复日期:2009-9-13 19:11:00
mark
33#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9-30 12:20:00
最好哲学和心理学一起读,这样心灵会平衡点,不理解读了会痛苦。
哲学书推荐邓晓芒写的,还有《思辨之神西方哲学思潮选讲》。心理学书推荐武志红写的《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
我当年第一遍读罗素《西方哲学史》没理解多少,等这三年阅读很多书以后有了判断力再看就能轻松弄懂很多了,包括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两年前看我并没有理解多少。我入门都花了至少三年时间。
(strongart)3.怎样学哲学?
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上面我已经说了,要把自己变成作者,所以一些准备工作还是有益的。主要是发展自己的精神:逻格斯与阿蒂斯,就是逻辑与艺术的两种精神。发展逻辑可以从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发展艺术则可以从阅读与写作文学作品开始,也许你并没有特意看哲学书,但有一天会发现自己仿佛已经理解了一点哲学。当然,如果有能力,也可以阅读一些哲学著作,特别是有的著作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这里我要提醒的是,和中国大陆的哲学教育的理念不同,我认为哲学史与哲学是差距是很大的,哲学教材也仅仅具有字典的意义,所以不用对它们太在意,找本厚的备查就是了。单纯为了增加哲学知识而去学哲学,那可就真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了。
34#回复
作者:国三国  回复日期:2009-10-1 1:31:00
O(∩_∩)O~ 多动动手 做点事儿
“从前的哲学只是在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要改变这个世界”
35#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0-17 10:06:00
推荐武志红的心理沫沫茶
《 七个心理寓言》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35606/
《心理的七种兵器》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35600/
《为何家会伤人》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80764/
《为何越爱越孤独》http://www.douban.com/subject/3712855/
《心理沫沫茶--梦知道答案http://www.douban.com/subject/3712854/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15948/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说:“博学旁通,连最迷信、最虚妄的东西也不放过,是有好处的,可以知道老底,不上它们的当。”这句话很好,多读一些不同类的书,吸取不同的精神元素。
这学期主要自学数学,再看一些文学和心理学书,写写日记,会对周围事物更敏感,举个例子说就是走在路上能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的细节。暂时不看哲学书.多看一些种类的书很有好处,比如医学书.另外多和不同人打交道可以锻炼实践和沟通能力。
36#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0-24 16:30:00
中国人应该向西方学习什么(strongart)
很多似乎认为中国人从五四开始已经向西方学了很多,反倒是失落了自己的传统,但事实上中国人所学到的都只是皮毛。只是用自己狭隘的文化观点看待西方思想,等到狭隘的观点支撑不下去了,又会重新回到自己的老路上。
什么才是西方文明的精华呢?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归纳出了三点,我觉得还是比较贴切的:一是坚定的理性主义,二是个体自我的主体性,三是世界是在时间中的有形实在。对于这三点,中国人到底学得怎么样的呢?
先来看理性主义,它要求估计测量经验材料,达到对它们的技术掌握,这是逻辑思想与经验现实统治的结果。有人说中国人不也学科学吗,你看中学科目中的数理化不都是理性科学吗?的确如此,但是这只是一层外衣而已,西方人从科学中得到一种理性的平等,因为那些科学原理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都能被发现,可一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了机械的记忆与对分数的盲从。用自己低级办法去学习高级的思想,只能让学生痛苦而无所适从,最后培养出一种对科学的愚蠢的畏惧感,后者又不幸沦为官方树立自身权威的借口。
再看个体自我的主体性,如果说中国的理性知识缺乏的话,那么个体自我则是走到了反面。中国人最多也只是从政治上谈民主,而对个体自我的发展要求视而不见,这样即使真的有了民主的选举制度,人民也很可能愿意选出一个暴君。中国人只是把人作为工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主奴式的,他们认为只有先当好奴才才能最后做主人,似乎不理解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正常交往。然而,个体自我要求尊重人性,要把人本身当成目的,可中国人到现在还倡导可笑的集体主义,结果只是让个体发展受到抑制。没有成熟的自我,又怎么能有团队协助的意识呢?最后就造成了极权掩盖下的一盘散沙。
最后看世界的实在性,这是理性主义与个体自我的结果,要求把现实世界作为真实世界。可是中国人缺乏这两点,对自然界充满各种迷信观念,甚至到最后把科学也当成了一种教育的迷信,同时把社会活动看成是自然而然的命运产物,甚至连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也是这样。当然,他们偶尔也会考虑现实,可大都只是在常识的层面上考虑,所考虑的都是养家糊口之类的小事,一旦到了政治、艺术等稍微上层的领域,就显得无所适从了,只能求助于实践听天由命。
最后我要提醒读者的是,“西方”的说法似乎通用了,但这本身就是中国人制造出来的一种偏见,上面的三点精髓无一例外都是具有世界乃至人类属性的东西,只是中国人自己眼光狭隘自大而已。由于自己造不出好东西,就把整个人类的东西称为西方的东西,一个世界第一如何不碰巧也是中国第一的话,恐怕中国人也不会觉得那有什么了不起。
37#回复
作者:xiaobu_654  回复日期:2009-11-4 12:22:00
哲学是双刃剑
38#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1-9 11:03:00
推荐哲学博客:
傅佩荣 http://blog.sina.com.cn/fupeirong
周国平 http://blog.sina.com.cn/zhouguoping
黎鸣 http://blog.sina.com.cn/liming1
strongart(丝壮) http://blog.sina.com.cn/strongart
晓芒学园 http://www.xiaomang.com/
第一哲学 http://blog.sina.com.cn/wsx/
哲学圈 http://q.blog.sina.com.cn/QZXQ
心理学博客:
李子勋 http://blog.sina.com.cn/u/1087538750
武志红 http://blog.sina.com.cn/wuzii
39#回复
作者:愿侃人生  回复日期:2009-11-9 20:39:00
mark,看原著阿,很佩服搂主,我只看过罗素的还有梯利的,应该算是刚入门的一些书把,比较喜欢罗素的行文方式,我想问一下希尔贝克的《西哲史》怎么样?感觉还好吗?我对哲学也比较感兴趣,想多了解一下它
40#回复
作者:颓废一生路  回复日期:2009-11-11 15:59:00
我喜欢哲学这一脱俗的特征 因此才略有兴趣
最近在看《苏菲的世界》 《西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 这一类初级入门书籍 看书太久没思考了吧 看一会儿就阳痿了
42#回复
作者:peplesson  回复日期:2009-11-11 21:28:00
受益,大家继续写,我继续看
43#回复
作者:与子于归  回复日期:2009-11-12 20:52:00
好帖子啊 顶
46#回复
作者:游的放失  回复日期:2009-11-14 22:46:00
在图书馆不小心看到了关于它的,当时只是好奇的看着,后来才知道原来一直困扰自己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哲学(高中学理的)!当时真是如梦初醒啊!后来慢慢的在哲学里领略大师的思想!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如此精彩!!
现在由于考研先放了,真是有点舍不得!毕竟自己才刚刚有所感悟啊!
47#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1-21 12:44:00
哲学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日常经验的中断,仅仅用来掩盖它们的辩证法并不是哲学。
问题应该有这样的形式:“我认为……”,而不是“他的思想是……”,后者只是工作者的态度,而不是哲学家的态度。
这样的工作者往往被哲学家们轻视,可若是没有这样的工作者,哲学就很难流传下去。
哲学思想的流传往往只能采用非哲学的途径,也就是在不断的误解中流传,这就是哲学无奈的地方。
真正的哲学只有在哲学家那里才能够成立,而每个人原本都有可能成为哲学家的,却往往受到文化和历史的污染。
哲学家是世界公民,所以在现实中常常是孤单的,只有在历史的逻辑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群。
哲学家就如同一座火山,有活的也有死的,但心中的熔岩却是不变的。
工作者们只是把那些岩石排列组合,模拟出当时火山喷发的大致情形,惟有哲学家才能体验到其中的热情。
真正的哲学家可以用自身的热力去重熔凝结的岩石,使其焕发新生,难道你还能把它归结于可怜的历史?
历史仅仅提供最基本的素材,它们往往是非特异的,而深入的联系常常只是人为的结果。
哲学作品就是概念的小说,虽然描绘爱情的小说已经数不胜数,可又有多少是重复的呢?描绘死亡的小说也是一样。
哲学史决不是哲学,哲学一旦沉淀于历史之中。就会成为某种僵死的东西。哲学史的起点就是哲学的终点。
哲学即创造,创造的两个要素是逻辑与直觉,缺乏它们的人只能它们的堕落形式——历史与文化中寻求慰藉。
逻辑是历史的消解者,所以哲学是无所谓历史的,正如数学本身就是自己的历史。
真正的历史研究应该是研究历史中的逻辑,它本质上是逻辑的研究,也就无意间消解了历史。
平庸的研究者却总是研究哲学的历史,结果只得到一些杂多的堆砌,同时却不幸地扼杀了哲学。
哲学还有一个畸形的影子叫做文化,要把文化变成你的洗脚水,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只会潜水的侏儒。
哲学家要超越现实,但他却不可以去追求这样的超越,他的目光应该的发散的,所以直觉很重要。
在哲学家的眼中,并没有什么原著,因为只有自己写的东西才真正是原著,进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著。
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哲学,只是顺着自己的思路想下去,想得深刻了也就成了哲学。
或许,哲学家最不能理解的事就在于,他居然能够理解哲学,还有其他一些深奥的东西。
他感到惊讶,可事实就是这样的。
Strongart如是随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c2cbf01009wsx.html
48#回复
作者:大森林里的小精灵  回复日期:2009-11-24 19:03:00
偶之于哲学,是非常之菜鸟。偶尔看看,甚为欢喜。
ps:偶一厢情愿的觉得,所谓哲学家,都是满脑袋什么主义什么立场的神人(呵呵,BS自己很无知),看事情做事情应该都是很达观的,那么在他们眼里大多数人的烦恼应该很容易化解,所以他们自己是否没有烦恼呢?哲学家或者搞哲学的人是这世界上最开明最幸福的人吧?
49#回复
作者:晓风禅月2  回复日期:2009-11-24 21:33:00
哲学……呵,怎么说呢。我现在只看的哲学书只是王元化的《读黑格尔》和《思辨录》,另外就是沈善增的《还吾老子》和《还吾庄子》。
50#回复
作者:晓风禅月2  回复日期:2009-11-24 21:37:00
我还没说完。我以为吧,所谓的哲学,必定是来自生活。所以与其读那么多的所谓哲学书,倒还不如去社会多混。那些写哲学书的人,如果他们不接触生活,写出来的东西是不用看的;如果是从生活中感悟出来的,我们是不必看的~~~总之一句话:要读书,就先读活生活这部大书。
51#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1-26 11:21:00
周国平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作家,2003年我先是看了他写的《灵魂只能独行》,感觉很吸引我,记得有一句“每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之后我陆续看了《各自的朝圣路》《守望的距离》《安静》等,感觉他的文字细腻,表达流畅,一些哲学思考可以很容易被理解,周国平80年代写了一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掀起了一股尼采热,现在这股热冷下来了。周国平说,“一个人不是作为大众追随一种思潮,而是作为独立的个人思考人生,这可能更符合哲学之本义的状态。”周国平认为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努力把它做好,以及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给她们带来快乐,是人生的两大幸福。周国平很欣赏女性,自称是女性崇拜者,在他写的《女性拯救人类》一文中,认为人类要更多地倾听女性的声音,更多地具备女性的品格。“文明已经把我们同自然隔离开来,女人是我们与自然之间的最后纽带。”“在事关儿子幸福的问题上,母亲往往比儿子自己有更正确的认识。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他的书挺受女性的欢迎,据说是比较会体察女性的心理。周国平喜欢的哲学家都不是学院派那种构建庞大体系的哲人,比如康德,黑格尔等,而是一些“诗人哲学家”,比如尼采,蒙田,帕斯卡尔等,他们以随感录的形式表达哲学,周国平的散文也大多是随感的形式,是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进入读者群的。从他的《我的心灵自传》中他说这一生遇到的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在北大求学时的同班同学郭世英,郭世英把他引领进一个世界文学和哲学的宝库,令他看到了珍宝,从此懂得区分宝物和垃圾了,郭世英的独立思考的思想者素质也给他重要影响。周国平很小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写日记和自己谈心,“其实写作、写日记的主要作用不是让你成为一个作家。”周国平认为,通过写日记,关注生活对于个人的意义,就不光是在过日子,而是带着情感去生活,关注生活的这些过程。通过写作,把内在的眼睛练得敏锐了。“我觉得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说是比较敏锐的,比较清醒的,不会糊里糊涂,这个东西就是写作给我带来的。”。他在北大哲学系的课堂上常常偷看课外书,也经常逃课独自学习,最后期末靠临时记诵就取得了好成绩。这些聪明的行为给他赢得了许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他认为即使在教学正规的情况下,自学能力的培养仍然是重要的,一切有创造力的学者在本质上都是自学者。他的《妞妞》一书写出了对死于一岁半的女儿的可爱和可怜,我看了忍不住落泪,他通过写作和这个苦难拉开了一段距离,而且通过这本书反映了中国医疗界的不良现象,促使人们反思现代医疗的种种弊病和腐败现象。他安于以读书和写作为主的智性生活和以性爱和亲子之爱为主的情感生活,他很幸运地在爱情和写作中获得了人生的主要幸福.他认为他的灵感来自于将心比心,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人性是相通的。他认为好的作家无论写什么,写的是自己,同时又是整个人生和世界。他追求质朴而简洁的文字,通篇寻常句子,读起来却与众不同。通过阅读他的书籍,使我也养成了过内心生活的习惯,也就是他的一篇文章所表达的一个人有三种人称“我,你,他”,要把自己作为“你”来看待,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和活在这个尘世的自我以指导,人不能没有朋友,而这个精神性的自我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学哲学就是要把这个另一个自我变得强大起来,哲学能教会人一种分身术,令精神脱离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
52#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1-26 11:23:00
他对现在的教育界、学术界的种种怪现象看得很清楚,有许多文章都是针对教育而写的,他认同卢梭的观点“教育就是生长”,此外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例如以后找工作等。他认为现在的教育没有了灵魂,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教育,现在的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并认为这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有关系。他认为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应该以优秀为目标.学生应该对知识充满兴趣,做知识的恋人;并且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做知识的主人.他对中国人缺少什么也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中国人、中国文化缺少精神性,或者说精神性相当弱”,他认为孔孟和后面的儒家的代表人物都是些想当政治家而没有当成的人。而出路是要尊重精神价值,有更多人从事以精神价值为目的本身的学术。
邓晓芒是武汉大学的哲学教授,曾经做过知青,他说过“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而在此之前,他的家庭生活、学生生活都只不过是在为他踏入人生作准备而已。”我看了他写的《邓晓芒讲黑格尔》《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康德哲学讲演录》《人论三题》《新批判主义》等,文笔虽不优美,但思想十分深刻,思辨性很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取消自由意志的文化,儒家“有意志,没有自由”,道家“有自由,没有意志”,个人没有个体独立性。他对21世纪初涌现出来的国学热表现出批判的态度,今天的道德沦丧与两千多年前孔子时代的“礼崩乐坏”有着完全不同的病理机制,而改变的方法应该是致力于为我们的孩子建立起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格和辨别真伪的智慧,而不是继续向故纸堆里的道德说教来寻求答案,他尤其批那些给孩子们灌输“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恐惧心理的成年人,这些人通过要求孩子们机械背诵经典,把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之中。“哲学乌鸦”黎鸣也说过“人的记忆就像海绵一样,要有方法,但是不要把记忆抬得太高,其实记忆力、理解力还有创造力,这三个力就像三足鼎,应该一样长才行。你一个很长那两个很短,它就站不住,就强不了。现在有些父母亲特别花功夫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花很多钱让孩子去学记忆方法,这不是培养孩子,反而是害孩子。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要齐头并进,既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又要有很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其中的理解力最关键,最枢纽,而且更多的是来自后天,它既启下,记忆力,又承上,创造力。这其实就是逻辑为什么重要的根本原因,因为它实际上就是理解力的核心。所以为什么学逻辑有那么重要啊。”邓晓芒创立的“新批判主义”的目的是“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和新保守主义和新儒家针锋相对,他认为“当代中国人在思想文化上的一切创获,包括本世纪最后这20年所达到的新的辉煌,无一不与五四精神的文化开拓有最本质的关联,五四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文化自我批判精神,它以鲁迅为其最高代表,但仍然有其局限性”,并提出了新批判主义,并认为西方文化之所以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是因为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现在中国有一股思潮是反对思想解放的,他们认为这样会把我们的传统丢掉了,但其实我们从小受的是传统的教育,想丢也丢不掉。新批判主义的一个特点是“并不反对关注现实问题和批判传统文化,但首先主张个人对自己的反思和自我批判,并以此来涵盖前一种批判。”
总的来说,周国平使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而真正入门是我看了邓晓芒的书以后,前前后后花了长达6年的时间,周国平的文章特点是通俗、有文采;邓晓芒是深刻、逻辑性强,周国平也认为要“批判作为儒家文化之核心的等级伦理观念,倡导尊重一切个人的生命权利和人性尊严的人文精神”,周国平的影响主要在于一些个人,而不是大众。邓晓芒的文章主要是影响知识分子、学术界,然后在作家里面,在社会上的读书人里面会有一些影响,通过他们就可以影响到下层社会的人了。我对周国平和邓晓芒感到钦佩,因为现在的中国这样的有灵魂的知识分子很少。不过,作为他们的读者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使我明白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柏拉图说“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练习”,只有当一个人认真思考了死亡以后,才会真正地珍惜生命,才能有一种要活、要更多的活的渴望,有一种“赶快活”的紧迫感,就像邓晓芒说的:“一切均为虚妄。唯有工作是实在的,“我的工作”。”
周国平的书现在已经不那么吸引我了,书越读越少,发觉已经懂他了,而最近我在看邓晓芒的《灵之舞》,因为没得卖,所以下载到mp3上看电子书。
53#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1-26 11:34:00
晓风禅月2
哲学不是来源于生活的,哲学是概念的小说,在自由中寻找逻辑。
54#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2-2 22:17:00
三盏灯:周国平、邓晓芒、易中天〔作者:郭勇健〕 ( 节选)
二、邓晓芒
真是很有意思,周国平曾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尼采研究。”邓晓芒则说,中国的黑格尔研究“还没入门”。若是换了别人,说出这样的话来,定然遭来骂声一片,但是他们两人分别代表着目前国内尼采研究和黑格尔研究的最高水平,他们这样说,真是再自然不过了。这就像苏东坡声称自己是陶渊明转世时,我们丝毫也不觉得他狂妄一样。不过我觉得,尽管周国平是研究尼采的,但他身上似乎没有多少尼采气质,而邓晓芒尽管是研究康德和黑格尔的,他却很有些尼采气质。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我曾说:“邓晓芒是中国最具有尼采气质的哲学家。”易中天反驳:“他?中国的康德!”事实也许在两者之间。
我知道邓晓芒,无疑得之于易中天的推荐。易中天和邓晓芒,在武汉大学同学、共事了多年,并曾合写了一部美学著作,两人的关系,可以算是“哥们”了。
易中天推荐的是邓晓芒的《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并且语重心长地说:“这本书并不好懂!”对于一个刚刚由画画改行学艺术理论的硕士生而言,《灵之舞》对我确实是太难了。从硕士到博士,这本书我一直带在身边,读了6年之久,大约也读了6遍之多,最后我想大概是读懂了。
邓晓芒的书,对我具有极为强烈的震撼力。这种强烈的内心震撼是阅读周国平的著作所没有体会到的。周国平的书,如《尼采》、《妞妞》,当然也相当感人,也能激动心灵,但是并没有触及我的意识的最深处,并没有在我的思想的根底造成天崩地裂的变化。在阅读邓晓芒的《人之境》和《灵之舞》之后,我发现以往觉得天经地义的某些东西被彻底摧毁了。对了,“翻天覆地”,就是邓晓芒对我的影响。
易中天曾经和我讨论邓晓芒的著作和邓晓芒的文风。他说邓晓芒的文字尽管不是多么“优美”,但仍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他的“思辨的力量”。刚把话说完,马上就摇头:“好像也不只是这样哦!”毫无疑问,邓晓芒的“思辨的力量”十分强大,当世少有足与比肩者。与自称“不务正业”的周国平相比,邓晓芒简直是标准的“学院派”,受过极为严格的西方传统哲学的训练和逻辑能力的训练。但是,“思辨的力量”并非仅仅来自逻辑能力,假如没有“洞见”,那么“逻辑”又能是什么呢?无非是任何一个人花上一年半载就可以掌握的一门技术而已。邓晓芒既有“洞见”,又有“逻辑”,两相结合,互相促成,如虎添翼。所以他想问题和看事情,往往比别人深入一层、深刻少许。比方说,周国平、邓晓芒和张志扬三人,都写过一篇关于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随笔。三篇当然各有所长,并且角度各不相同,但若仅以思想之深刻论,我觉得恐怕还是邓晓芒稍胜一筹。
洞见来自何处?来自体验。“思辨”只是邓晓芒的一个方面,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他的思辨始终不离人生体验,所以他说:“人生体验是我的学术研究的基石。”有体验,才有文学,也才有哲学。有体验的哲学才是有生命的哲学。所以邓晓芒必定要将他的哲学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在南京的先锋书店,站在书架旁边阅读邓晓芒的随笔《哲学与生命》时的那种激动,仿佛昨日一般,当时的心跳,至今仍在耳边回响。
《灵之舞》就是把切身体验提升为思辨形式的一部奇书。邓晓芒始终不是周国平式的作家。一般的或纯粹的作家可以停留于体验之中,周国平式的富有哲学气质的作家则能使体验深化,而作为本色哲学家的邓晓芒,则必定要将他的体验变形,赋予其逻辑形式。
在《灵之舞》中,邓晓芒以他的深厚的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功力,全盘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他的眼光独到,并且刨根问底,入骨入髓,让人不由地感叹:“他的眼光怎么这么毒!”我觉得,读懂邓晓芒的书,看待世界的眼光必定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而这就意味着灵魂发生了变化。这话说得有点玄。具体地说,邓晓芒的眼光透过了他的个人体验触及到了心灵中的一个很深的层次: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并且釜底抽薪,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据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通过阅读《灵之舞》,我解决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早在本科学国画时就已经隐隐存在了,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那就是我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现在我明白了,与传统文化的延续,只是一种习惯,并不是一种必然,也不是一种义务。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可以放下包袱,自由地去接纳并吸收全世界的、特别是欧洲的更为丰富也更有活力的文化。所以这是一部“启蒙”之书。我乐意接受邓晓芒的启蒙,并且我想,假如我的内心经历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话,那么邓晓芒的启蒙似乎是中国当代青年学子的必经阶段。因为直到目前,中西文化冲突的问题仍然摆在我们的面前。
前几天我刚刚读了一本今年新出版的书:罗伯特•M•波西格的《万里任禅游:人类寻找自我的奇妙心灵之旅》,这是一部美国人对西方文化进行全盘反思的“小说”,就其思考的透彻和批判的深度而言,与邓晓芒《灵之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批判主义》是《灵之舞》的一个延续。这是一部随笔文集,其中包括我非常喜欢的《哲学与生命》、《〈月亮与六便士〉的宗教意义》、《〈伤逝〉的文化冲突试析》、《孔子与苏格拉底言说方式比较》等等。当然这部文集的主题是“继承五四,超越五四”,自觉地深化并发展以鲁迅的批判精神为代表的五四精神,故称“新批判主义”。邓晓芒认为,鲁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批判最深刻最有力的人,但是鲁迅的批判还停留于“国民性”的层次,而他的批判则试图超越这个层次而抵达“普遍人性”的层次。
《灵魂之旅: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生存境界》是邓晓芒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与专业文学批评家的比较关注技巧、形式的同类著作大有不同,他的眼光一如既往地具有穿透力,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直逼中国文学的“根”。正是由于他的这本书,使我对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务虚笔记》简直可以得诺贝尔奖。周国平在《各自的朝圣路》中也有一篇关于《务虚笔记》的评论,对照来读,颇有收获。
在邓晓芒的著作中,像《人之境》这样通俗易懂的小册子,绝无仅有。他的绝大多数著作都比较高深,曲高和寡,读者寥寥。所以邓晓芒的大部分著作都只印4000册,与当年周国平《尼采》的数十万册,如今易中天《品三国》的百万余册相比,这个数字显得可怜兮兮的。大江健三郎在接受水均益采访时说,假如村上春树的书能够卖出100册,那么他的书只能卖出3册。但他认为,书的销售量和书的价值以及书的影响无关。诚然!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自费出版的,第一版仅印刷了40册,恰好折合邓晓芒印数的1%。然而后世阅读尼采的,何止成千上万。尼采影响了周国平,周国平又影响了我们。同样地,邓晓芒并不直接面向大众,他的读者群是具有较高素质的“精英分子”。比如《灵魂之旅》其实是写给作家们看的。邓晓芒影响了作家,而作家影响了大众,因此,邓晓芒与尼采一样,属于“作家中的作家”。
比较喜欢邓晓芒的随笔体和讲演录,他的专门的哲学著作和研究性论文,比如《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中西文化视域中真善美的哲思》,我也能勉强读下来,但是很难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欢,这当然是由于我原本只是一个业余哲学爱好者。
我曾想再度“改行”,专门搞哲学,报考邓晓芒的博士生。因为易中天对邓晓芒的
55#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2-2 23:23:00
我曾想再度“改行”,专门搞哲学,报考邓晓芒的博士生。因为易中天对邓晓芒的学问和人品都倍加推崇,“邓晓芒人非常好!”这几个字从易中天的特别肯定和有意加重的口气里传达出来,显得特别有分量。于是我下定决心,去武汉大学拜访邓晓芒。
http://www.xiaomang.com/viewthread.php?tid=402
57#回复
作者:map6  回复日期:2009-12-5 18:41:00
我正打算看尼采的哲学
58#回复
作者:金色的孔雀  回复日期:2009-12-6 17:05:00

59#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2-10 13:24:00
现在教育对一些聪明而又敏感的学生尤其不利,韩寒都是高2退学,还有罗永浩
frank :从您的资料中,我们了解到,您是高二后就退学了,一直自学,无庸置疑,您现在的水平是相当高的,我想请教一下,您当时为什么退学,现在教学制度中,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您觉得您能够自学成功,除了毅力,依靠什么坚持下来的?
罗永浩:当时为什么退学,我讲了很多次,我受不了中国学校的制式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好像没有什么是我能忍受的,都是不能忍受的。自学的部分除了英语比较苦以外,大部分的自学都是挺愉快的,因为凭的是兴趣,英语除了兴趣之外还有压力,就是男人快到 30 岁还吊儿郎当的压力。
62#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2-12 17:01:00
三盏灯:周国平、邓晓芒、易中天
作者 郭勇健
周国平、邓晓芒和易中天,是我的三盏指路明灯,他们在我的自我认识的道路上,曾经并且仍然为我指引方向。当然,我并不是只受他们三人的影响,只读他们三人的作品。我在阅读他们的同时,也读叶秀山、陈嘉映、史铁生等人,正在或将要读歌德、托尔斯泰、爱默生、蒙田、罗素、柏拉图等人。但是,在那个阶段,却是他们三人对我的影响最大,他们三人在我的心灵中刻下的痕迹最深。归根到底,我进一步阅读的东西,几乎也都是他们三人在作品中向我介绍的。
自我是什么?自我并不是一个现成给定的、固定不变的东西,等着你前去发现,就像从道路上捡起一件丢失的物品。自我是一个有待形成、有待塑造的东西,而塑造自我的,乃是他人。既然如此,发现自我或认识自我,其实也就是不断地去发现他人或认识他人。“我是谁?”黑格尔答曰:“我就是我们”。由于“他人”几乎是不可穷尽的,所以“自我认识”也便成了一个几乎永远没有尽头的过程。所谓“自我塑造”,因而就表现为选择让谁来塑造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你所能够选择的,不过是愿意让谁来塑造自己,如此而已。
出自晓芒学园 http://www.xiaomang.com/ 本贴地址:http://www.xiaomang.com/viewthread.php?tid=402
63#回复
作者:zzfywjzqq  回复日期:2009-12-14 16:52:00
哲学这学问忒深奥
64#回复
作者:jinxiuru  回复日期:2009-12-15 23:52:00
漫谈人的几种哲学境界(strongart)
Lv0:常人
...
Lv5:哲学家
这个层面的人能够把握自己的哲学思想,能提出原创而深刻的哲学命题,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哲学体系。比如尼采、萨特,当然也包括我Strongart。
------------------------
Orz~
65#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2-17 15:55:00
(周国平)百年中国的主题是富强。为求富强,人们到西方寻找真理。在这个出发点中蕴涵着中国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便是把真理仅仅当作了工具,对于任何精神事物唯求其功用而忽视其本身的价值。这一思路在整体上未脱中体西用的大框架。因此,百年来,无论怎样引进西学和检讨传统,国人对于作为西学核心的精神之神圣价值和学术之独立品格的观念依然陌生,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在我看来,如果在这方面不能醒悟,中国人的精神素质便永远不会有根本的改观,中国也就永远出不了世界级的文化巨人。
东西文化之优劣成了一个持久的热门话题,我始终不觉得这个问题有多么复杂。在我看来,一切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优秀的成分,它们同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无论东西方,自古以来都有圣哲及后继者思考着人类某些具有永久性的根本问题,他们的思想对于一切民族一切时代的人都会有启示意义。西方不但有科学传统,同样也有人文传统,而首先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恰恰是西方人自己,这些先觉者在反省中注意到了东方传统的长处,正表明了他们的立足点不是狭隘的民族性,而是人类性。我们的论者不去注意他们的这种立场,却挑出他们赞扬东方文化的片言只语沾沾自喜,则恰好暴露了自己的狭隘性。
66#回复
作者:map6  回复日期:2009-12-17 20:20:00
我知道的哲学家就是康德 黑格尔 尼采 他们的书应该先看哪一个
67#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09-12-30 14:39:00
楼上,看你水平怎么样,思维跟不上还是先看尼采吧,但没懂康德黑格尔不能算入门
68#回复
作者:412020336  回复日期:2009-12-31 17:19:00
看了哲学的好处就是
能理性的看待这个世界,见怪不怪
69#回复
作者:逐风与逝  回复日期:2010-1-7 15:54:00
弱弱的问一下,为什么思想跟不上的就要去看尼采?(我只是个爱好者…)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70#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10-1-14 13:03:00
楼上,就像你小学数学水平就去读高中数学一样,寸步难行,只有补上初中知识才能学的顺。一开始就去读《纯批》甚至会只记得一些句子,不理解也就是在污染自己的大脑,康德《纯批》像数学中的数学分析。不过也可以读一些容易懂的二手书(比如《康德哲学讲演录》)旁敲侧击一下,有些哲学专家认为直接读原著比较好,我觉得一些易读的著作(比如尼采叔本华)是这样比较好。但康德黑格尔不太适用,如果做一些思维的准备工作,比如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上去以后,再去读就更好了 ,总之一句话“勿在浮沙筑高台”。
71#回复
作者:huziam  回复日期:2010-1-14 21:29:00
比较喜欢哲学,关注中
72#回复
作者:逐风与逝  回复日期:2010-1-15 22:46:00
楼主的意思是…尼,尼采的不够抽象,不够专业化…可以这样理解的吗?PS:其实小学的奥数就是在初步接触高中数学了,当时教奥数的老师是自己学校的老师,让我们学的很多…初中的东西填的都差不多了,(就是在掠夺童年…)当然这点也使我受益匪浅,初中学起来感觉很简单(大概本来就很简单吧…),高中学数学的也轻松了不少……在此从心里感谢那个老师,虽然我们私下曾无数遍的妖魔化过他……再说回来,我觉得尼采不是易懂而是容易读吧,因为没有专业术语的原因…但是要说尼采,感觉他更不容易让人搞懂他的真实思想就说《查》吧,到处都是暗示,比喻,而这样往往会使其所表达的具有多重性,纳粹扭曲尼采的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吧…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73#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10-1-20 10:52:00
哲学入门书推荐:
简单易懂的: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西方哲学与人生》(2卷)
(德)威廉·魏施德著《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蝙蝠文库》或《醒客悦读》
标准的: 梯利的《西方哲学史》
还有一本邓晓芒翻译的美国人写的《西方哲学史》
《简明哲学导论》,所罗门著。
中国学者我推荐邓晓芒的著作,有洞见,很不错,我推荐《灵之舞》(《文学与文化三论》也有收录)还有一些讲演录,比如《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康德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只是地图和说明书,之后还是要读原著: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中说:"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另外“哲学乌鸦”黎鸣推荐使你尽快聪明起来的几本好书 :笛卡尔《谈谈方法》休谟《人类理智研究》(也叫《人类理解研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和马赫《感觉的分析》,可以参考一下。
strongart的建议也可以参考:主要是发展自己的精神:逻格斯与阿蒂斯,就是逻辑与艺术的两种精神。发展逻辑可以从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发展艺术则可以从阅读与写作文学作品开始,也许你并没有特意看哲学书,但有一天会发现自己仿佛已经理解了一点哲学。
另外,在推荐武志红写的的心理书,他有新浪博客。
74#回复
作者:微笑_微笑  回复日期:2010-1-20 21:28:00
我也喜欢读哲学书
75#回复
作者:mrdj999  回复日期:2010-1-20 22:33:00
想学点哲学,貌似可以帮助我了解宗教
76#回复
作者:Helen87617  回复日期:2010-1-21 12:05:00
遗憾的是,我还看不了原著,只能先看看中文的了,对哲学可以说还没入门,只是喜欢看,感觉它能指引我的思想走向清净之地。
77#回复
作者:从前的那只猫  回复日期:2010-1-21 19:01:00
我们教授说。智商低于一百六。不要学哲学。。
78#回复
作者:胡千骑  回复日期:2010-1-23 18:19:00
学哲学的人是人精,大学时候我们系主任老给我们提哲学系,说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在别的老师骑自行车的时候,哲学系的老师开着车来上课。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79#回复
作者:胡千骑  回复日期:2010-1-23 18:37:00
猫,你说的是学哲学并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吧。哲学的深入研究也许是高智商一族的内部游戏,但普通的思维训练常人也可以惠及吧。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80#回复
作者:胡千骑  回复日期:2010-1-24 4:06:00
“没有目的,不是意义,有的只是想象力。”这是我对“我思故我在”的理解。 “万物都可能有意志。”这是我对世界的理解。 楼主帮我鉴定一下我是否挨了哲学的边。最近去天涯诗会逛了一下,只看懂两篇诗歌,信心受挫,感觉自己象“对牛弹琴”里的那头牛。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81#回复
作者:yangchong1990  回复日期:2010-1-24 17:30:00
我觉得人生哲学蛮有用的
然后,看中国人翻译的外国哲学读物,没有一点嚼劲,就像别人嚼过的口香糖,。
请教一个问题 ,哲学与宗教有什么关系,
82#回复
作者:李国豪  回复日期:2010-1-25 21:48:00
大学里没读过什么哲学书,康德的书,看过《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三大批判”没有看,以后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看。大学最好的读书时光,以后永远都不会再有了。再见了,我的大学!
83#回复
作者:胡千骑  回复日期:2010-1-26 1:57:00
周对教育的弊病认识深刻,不过哲学家是聪明人,点到为止,不多管闲事,可惜苦了那么多学生了。 70楼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宗教貌似是哲学里不可言说的部分。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84#回复
作者:一朵紫云英  回复日期:2010-1-27 22:29:00
作为一个门外汉
我最喜欢读通俗易懂的哲学书。
比如《罗素的智慧》《七天读懂哲学》
《西方哲学史》虽然很厚很厚,但罗素写得挺有意思,也耐着性子看完了。
85#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10-2-2 20:05:00
楼上,罗素写的不咋的,建议看哲学原著或者邓晓芒的著作
作者:yangchong1990
我觉得人生哲学蛮有用的
然后,看中国人翻译的外国哲学读物,没有一点嚼劲,就像别人嚼过的口香糖,。
会英语和德语就直接读原著拉,我这种讨厌英语的看中译本就够了,也能理解不少
作者:胡千骑 回复日期:2010-1-24 4:06:00 80#
“没有目的,不是意义,有的只是想象力。”这是我对“我思故我在”的理解。 “万物都可能有意志。”这是我对世界的理解。 楼主帮我鉴定一下我是否挨了哲学的边
没挨上,“我思”和”我在“是并列关系。
作者:逐风与逝
但是要说尼采,感觉他更不容易让人搞懂他的真实思想就说《查》吧,到处都是暗示,比喻,而这样往往会使其所表达的具有多重性,纳粹扭曲尼采的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吧…
《查》我也没读懂,尼采这种诗人哲学家我现在不太喜欢,思辨型的比如笛卡儿,休莫,康德比较喜欢
作者:愿侃人生 回复日期:2009-11-9 20:39:00 39#
mark,看原著阿,很佩服搂主,我只看过罗素的还有梯利的,应该算是刚入门的一些书把,比较喜欢罗素的行文方式,我想问一下希尔贝克的《西哲史》怎么样?感觉还好吗?我对哲学也比较感兴趣,想多了解一下它
看了两本哲学史就应该看一些原著了,看了菜圃还要亲自摘菜啊,希尔贝克的《西哲史》我也没看过,原著我看过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笛卡儿《谈谈方法》,昨天开始看休嫫《人类理智研究》,对我启发较大的还是邓晓芒的著作。
86#回复
作者:话说当年  回复日期:2010-2-4 11:41:00
喜欢笛卡尔、培根,不喜欢叔本华、尼采,我认为叔本华、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倒退。叔本华想自杀,尼采一句“上帝死了”最后精神失常,他们没有解决困扰西方千年的信仰问题。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87#回复
作者:leonwei1986  回复日期:2010-2-5 11:40:00
哲学永远缺少自我强大的能力。。。只有宗教信仰才能做到~~~
88#回复
作者:紫风疏竹  回复日期:2010-2-5 12:22:00
我不信教,哲学是我的信仰。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89#回复
作者:胡千骑  回复日期:2010-2-5 15:31:00
情感是哲学的本源,信仰是绵绵不息的情感,圆满的人生只和情感有关,信仰哲学同样是情感。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90#回复
作者:15280601632  回复日期:2010-2-5 20:10:00
沙发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91#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10-2-7 22:16:00
哲学使“自我的觉醒”,哲学入门以后会发现,象周国平在《醒客悦读》的序言所说的"醒客自有醒客的快乐,而其中的一项莫大快乐便是阅读。阅读经典,就是今天的醒客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醒客对话。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并不孤独,存在着一个醒客的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于历史的变迁和人间的喧哗而长存,把一切时代的思想者联结成一个整体" 也就是说阅读的时候和“永恒”接上了线。
92#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10-3-20 22:50:00
最近看鄧曉芒《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感覺豁然開朗
93#回复
作者:夏末的冬天  回复日期:2010-3-21 1:22:00
mark了,, 谢谢你的分享.
94#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10-3-27 19:43:00
邓晓芒谈大学:收获人格的成长
发布者:武汉大学青年传媒
9月20日晚19点,邓晓芒教授的“在大学中成长”讲座在法学院模拟法庭开讲,谈起了在我们每天生活的大学里我们究竟要读什么?
University:基于对universal的追求
严格说起来,中国的大学是个舶来品,中国“土生土长”的教育机构应该是国子监。西方的大学,其实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研究一般事物的本质。University一词,就是基于宗教中对宇宙间事物universal性质的探寻。“当时的大学,主要教一些语法、逻辑、修辞——与美学、艺术、文学有关、法律、医学——与人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神学”邓晓芒讲道,“其中,神学是统领大学精神的主要力量,这也是university不同于collage的地方,collage更注重的是专业的技术和技能。”所谓大学里对神学的研究,其实就是在广泛的意义上研究世界,一切研究都可以成为“上帝创造一切、上帝是万能的”这些基督教义的佐证,当时的大学独立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那么正真的大学精神是什么呢?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过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大学精神应该是这样的吗?邓晓芒不完全赞同。“美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大学——密歇根大学提出了这样的警训:一个大学如果不尽可能使学生能学到他喜欢的知识,达到他愿意达到的程度,就不配成为大学!”邓晓芒继续道,“所以,大学精神不仅在于大师,而是在于它无所不包,在于个人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在于每个人都能知道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中国大学:需要哲学这样的支柱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怎样的?可以说,中国的传统的社会教育灌输的思想就是读书做官,儒家就没有强调成人的问题,他们重视的是如何成为士大夫。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中国古代的“政教”,其实就是要把千差万别的人塑造成同一个模型。
近代大学的先驱,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说过他的大学理念:大学的目的和宗旨必须与终极知识,就是世界观教育相结合。对于西方宗教为支柱的大学理念,蔡元培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美育代替宗教。其实,在儒家文化中就有美育观念,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种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学理念就是让人体会到美,进一步有一种精神享受。希勒也说过:“不懂审美,不是成人!”美育确实是人格塑造中重要的一环。但是,王国维这位美学大师说不清楚的自杀,就与信仰的确实,找不到归属感有关,可见美育并不能完全解决西方宗教的信仰问题。
“不妨以哲学代替宗教”邓晓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的初始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信仰问题!”每个人都有哲学的一面,以哲学为大学支柱理念,也就是要把每个人哲学的一面发挥出来。这样问题就出现了——理工科如何发挥哲学的一面?“要是把所学当做一门技术,那么哪怕是学哲学,也不能上升到哲学的境界”他补充道,“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学科里面,把生命、理想都放在里面,哪怕是理工科的研究,也会从中体会到哲学精神。”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起于惊异,终于信仰。”(其实宗教也是如此)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我们现在所谈的科学精神其实也是源于哲学精神。所以说,以哲学为大学支柱,不是要求人人学习哲学,而是了解哲学。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有一些科学技术,但是缺乏科学精神。《中国科技史》的作者李•约瑟发问过:“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科技发达,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有人说‘中国只是近代落后了’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邓晓芒解释道,“西方有科学精神,所以在技术上超过了我们,诺贝尔奖是讲给那些有着崇高科学精神的科学家,并不单独地以贡献大小评价。我们要学的就是他们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为自由而自由的精神。”
大学作业:人格塑造
“现在我们其实是一种功利主义教育,同学们经常有‘我如何能成功’一类的问题,市场上‘成功学’也是大行其道。”邓晓芒一阵见血的指出现代教育的弊端。
中国现在就是所有的学院都成为了大学,导致无法分辨什么是大学,另一方面,所有的大学都按照学院的标准来设置课程,用量化的标准衡量大学,以至出现大学越来越靠近中小学模式的现状。“这样的教育会带来两个后果:1.灌输知识2.行为刻板。以前这叫做又红又专,现在称为品学兼优!”台下笑成一片,他继续道,“现在的教育不能达到人格培养,中国的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上停留在幼儿园阶段,但是观念已经老化——没什么可塑性了。”反观西方,18岁就要独立,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经历了正常的心理成长。子曰:三十而立,在中国传统观念里,30岁人格上才能自主,有的甚至终生不能塑造起人格,但人情世故却老练的惊人,把《三国演义》、《厚黑学》当做人生信条,其实,在人格上总是残缺的。“易中天讲的三国是容易使人变老的!”邓晓芒幽默地强调了社会上存在的观念过早老化这个问题。
很多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小孩烂熟于大人的人情世故,但是大人却显示出不可思议的幼稚。所以在入学后,很多大学生压抑许久的天性易爆发出来,“恶补”玩,有时候一发不可收拾。“上大学就是要颠覆十几年的教育”他继续,“学什么?除了专业外,最主要的是学习成人。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学。只要能求是、求实就能体会到学科之美。”大学,在这里有机会接触到人类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也有机会受教于长期浸泡其中的的老师,体会到他们的境界!大学之大,在于大容量,不仅在于有大师,更在于能出大师,大师不会就是某人,是自由发展出来的,也是成长出来的,只要把人生、人格放进去就会成为大师。
“独立、成人、负责,大学学习后成为顶天立地的人!”邓晓芒教授在讲座最后说出了对新生的期冀!
出自晓芒学园 http://www.xiaomang.com/ 本贴地址:http://www.xiaomang.com/viewthread.php?tid=1427
95#回复
作者:小丫头0621  回复日期:2010-3-27 21:46:00
对于一个从来不真正了解哲学的人
需要读什么样的书来入门哪????
拜谢楼主!!!
96#回复
作者:希望是最  回复日期:2010-3-28 9:24:00
上中学的时候就喜欢看些哲学方面的书,可当时思想上还是个盲从的状态,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越看越糊涂,也没看出个什么道道来。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生经历和思维体系都不够完整。现在准备重新再读,就听各位的建议先看看邓晓芒和傅佩荣的书
97#回复
作者:死亡禅师  回复日期:2010-3-28 15:59:00
受教!
98#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10-3-28 18:37:00
小丫头0621
《苏菲的世界》,很容易懂,理解力上去再读《西方哲学史》。读太难的哲学书会思维跟不上甚至会有副作用,锻炼下思维也会有帮助。我入门都花了好多年,最近读了邓晓芒的哲学史方法论突然豁然开朗,大概是入门了
99#回复
作者:鳐光  回复日期:2010-4-4 0:48:00
我上学期看了邓晓芒《灵之舞》1遍,就像写《三盏灯》的郭勇健感觉一样(他读了6遍),感到灵魂发生了变化,这学期看《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再次给我以耳目一新之感,在此强力推荐。
附上
内容简介
《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所谈论的主题,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也许是每个人夜晚睡前都曾考虑过的,但极少有人像《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这样系统地考虑过。作者以中西文化心理的历史比较为经,以对人的自我意识、人格和自由等哲学概念的分析为纬,层层推进,最终落实到一代中国人的自我分析、自我咀嚼和自我反省之上。全书笔触细腻,观点锐利,既保有陈述的严谨,又于思想的喷薄中呈现温情般的关怀,为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进取和开拓提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态度。
目录
前言

孩子与水仙花——作为表演的人生艺术——精神的譬喻:火——生命之谜:作为变的变——对解释学循环的人生体验
第一章 作为内在表演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辨义:“我”、“你”与“我们”
第一节 真诚、虚伪与自欺
真诚与真实——真诚是“做到”的吗?——真诚的表演性:虚伪——罗曼·罗兰与萨特的真诚观——真诚的破灭:《安娜·卡列尼娜》中几种真诚的类型——真实的真诚是在意识到它有可能虚伪时才产生的——儿童的撒娇及其必要性——诚实不可能是天性——历史证明,无知使一切真诚成了不真诚——笛卡儿的“彻底怀疑”及“我思故我在”悖论——自我意识的荒诞性及其自欺的本质——自欺是可能的吗?——弗洛伊德的解释——在失眠中所体现的自我意识的自欺结构——死的焦虑在自欺中获得拯救——一个流传了数千年的“绝对真诚”的神话:中国传统对真诚的表演性的否认——鲁迅的两难及其表演
第二节 忏悔与羞愧
真实的真诚与强烈的忏悔意识和羞愧感相伴随——俄狄乌斯和奥古斯丁的忏悔——卢梭的《忏悔录》:由上帝仲裁——萨特的《苍蝇》:决不忏悔者就是上帝本人——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个人成了创造世界的艺术家,即上帝——中国“慎独”精神与西方忏悔精神的相反结构——为了标榜的忏悔:“文革”的“触及灵魂”——时间性的丧失:抹掉记忆便是抹掉将来一一巴金老人的忏悔及其局限性——张贤亮小说的忏悔主题——该忏悔的不是说了假话,而是真诚地说了假话——沉默的权利比说真话的权利更重要——基督教“原罪”在真诚的意愿与现实的真诚之间拉开了无限的距离——上帝作为真诚的导演——托尔斯泰的忏悔精神——羞愧作为自我意识的一种体验——儿童的羞愧、成人的羞愧和哲学家的羞愧——脸红的心理机制:意识到被迫表演——羞愧与人性的本源——对裸体的羞愧:弗洛姆的解释——羞愧提供了表演的前提,使人上升为精神的“个人”——中国传统“耻感”对个人及其表演的取消——“实心人”:“文革”的群众心理基础
第三节 移情和拟人
移情或拟人是自我意识最深层次的心理功能——移情先于认识:苏珊·朗格与维柯的看法——色诺芬尼对宗教的移情本质的提示——原始巫术:弗雷泽《金枝》的片面性——婴儿的移情教育,或内模仿——移情的表演性:进入角色——移情作为自我意识二律背反的解决——科学和技术对移情机制的遮蔽——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实即移情作用和拟人作用的体现——基督教精神的移情性——黑格尔“浪漫型艺术”即移情的艺术——但丁《神曲》的主题:人类通过艺术与爱而向上帝移情——近代美学模式,艺术是感性和理性的中介——从维柯到狄尔泰和胡塞尔:移情问题成了哲学的关键问题——现代解释学和哲学人类学的移情观——西方科学主义传统限制了对移情体验的把握——中国文化天生的移情倾向——中国道德政治的移情性及其诗化特点——中国艺术精神的圆融性与宇宙意识:与柏拉图比较——中国天人合一与基督教神人相分:耶稣的表演使移情成为间接的——移情机制本身的直接与间接的辩证法——移情的自欺性——中国传统移情的直接性之基础:情感本身尚未从抽象一般分化为个别——儒家以抽象亲情取代个人感情:情感意识的图式化——乡下女人哭丧:压力之下的假表演——固守于直接移情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窒息——明清小说、特别是《红楼梦》的表演意识——中国文化的最高概括:“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的局限性:对表演意识的证伪
第二章 作为外在表演的人格
人格辨义:人格即“面具”
第一节 孤独意识:距离感与恶心
意识到孤独的权利是意识到人格的前提——孤独与排除孤独是人生的两大需要——中国古代隐者不是要追求孤独,而正是要排除孤独——中国士大夫孤独感的非本真性——章永磷与大青马的对话:人对世界、对他人的隶属关系——性与生殖力成了“作贡献”的本钱——中国文人理想的怪圈:对自我阉割的自得与不满——中国人从来没有对孤独的真正需要——古希腊孤独意识的哲学象征:原子论——基督教的灵魂学说——上帝也害怕孤独——西方人只有在孤独中才可能拯救孤独:中世纪修道院与中国寺院的差别——新教对孤独意识的挑明:上帝的孤独就是人的孤独——中国人对排除孤独的片面追求:放鞭炮为了逃避孤独——虐待狂与受虐狂在“文革”中的泛滥——视孤独为人生与死后最大的不幸:祥林嫂的恐惧——克服孤独的手段:亲情、礼教与名分——现代西方孤独意识向极端发展:尼采的号召——萨特的《恶心》——洛根丁对肤浅的“人道主义”的反感——恶心的本质:移情与拒斥移情的矛盾——洛根丁把世界和自己都变成了地狱——查拉图斯特拉的孤独和博爱之心:真正的救世是教人以孤独——萨特自救的方式:文学创作或表演
第二节 责任和罪过
在孤独中自由与责任的矛盾——对萨特伦理学的诘难——扮演孤独的角色是为了“爱人类”——真正的责任心基于孤独意识——“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前提:个体责任能力——受骗不能成为个体人格推卸责任的借口——对国家负责与对自己负责:纳粹德国与“文革”——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责任首先是自我意识的人格同一性:良心——中国人的责任心太多了吗?——儒家使命感的误区:对“天命”的依赖性——这种“天命”的生物学本质;血缘关系——从道德超人到精神动物——苏格拉底的使命感:天才人物和个人“灵异”——血缘义务的扬弃和公民义务的奠立——苏格拉底之死:人生是一件艺术品——艺术个性的异化,或柏拉图及斯多葛派的道德规范——基督教德目的转换——基督教“爱”的间接性和表演性:“以基督的名义”——“爱”既是责任,亦是权利——近代理性原则:犯罪受罚是犯人的“权利”——雨果的《九三年》和曹操的断发代头——一点结论
第三节 尊严
第三章 作为人格表演过程的自由
第一节 任意性、自由意志与选择
第二节 自律
第三节 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