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语言的四字词语:柔性谋略——以弱胜强的博弈律》第二章、柔道无敌的王者智慧(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42:26
    7、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也。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这是说,天下最柔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刚强的东西。没有形体的东西,能渗透进没有间隙的地方。柔之所以能战胜刚,弱之所以能战胜强,这个道理天下的人大约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用怀柔的手段收复他,走的就是柔道的路子。这个方法能收复孟获的心,比光用暴力讨伐要有效的多。
       古人说,柔者德也,刚者贼也。柔是乃符合天道的,而刚违逆天道。所以,老子认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坚强者死之徒”,说柔弱胜过刚强。
  曾看过这样一则寓言:寒风和太阳打赌,看谁的能耐大。两人相约进行比试。寒风看见一个浑身裹满棉衣的行人,就一股脑吹上去,结果不仅没把行人的衣服吹跑,行人反倒把衣服裹得更紧了。寒风败下阵来之后,太阳上场了。它和煦地照在行人身上,一会儿功夫,行人就觉得浑身暖热,开始解开衣扣,接着脱掉大衣。于是,在这场较量中,太阳胜出。
   通常来说,柔道类似阳光,刚道可比寒风。在很多时候,人们喜欢阳光而厌恶寒风,这是因为柔道不损害人,而刚道则有损于人。再进一步说,刚如同火,柔如同水。刚者,人人见而惧之,敬而远之;水者,人人亲而用之,须臾不可离之。刚者如火,哪怕是一小团火,人们也不敢把手伸入其中;柔者如水,对人们没有大的伤害,人们可以将水置于任何容器,变成任何模样。因而人们更愿意接近水,也愿意接近秉持柔道的人。 其实,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史书上记载得很明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清朝诗人黄任曾写过一首诗:“天子依然归故乡,大风歌罢转苍茫。当时何不怜功狗,留取韩彭守四方?”当年,刘邦回到老家唱《大风歌》,抱怨没有人帮他守江山。黄任认为,刘邦杀韩信,是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怨不得别人。   客观得说,黄任只是个书生,他并不懂刘邦的帝王心术。自古以来,外敌乃体肤之疾;内患会祸起肘腋。所以,刘邦必须把韩信给宰了,这样才能确保天下不失;如果想利用韩信守天下,万一驾驭不住,自己反有被韩信吞并的危险。刘邦久历沧桑,这样的道理当然是一清二楚的。    刘邦杀掉韩信有其深刻的原因。原因不仅在于刘邦,而且也在于韩信自己。我们看史书,知道韩信这个人一直惯于秉持柔道。他忍辱胯下,行的就是柔道;扫平天下,靠的多也是柔道。所以,说韩信因柔而生因柔而胜,这么说并不过分。但是,韩信的柔道却没有保持始终。当年刘邦叫他出兵作战,他却趁机开价,要刘邦封他代理齐王。等到后来,他又迟迟不肯配合刘邦攻击项羽。及项羽兵退,刘邦邀韩信一起围剿时,他又迟迟不来。刘邦许诺给他诸多好处,他才欣然而至。再后来,刘邦当上皇帝,把韩信贬斥为淮阴侯,韩信认为刘邦对他太薄情,所以和暗自和别人串通起来造反。最终,韩信被刘邦的媳妇吕后给杀害。韩信的死,虽然刘邦难辞其咎,但是,韩信自己弃柔就刚,不能始终保持柔道,这也是重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其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的很明白。他说:‘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于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应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由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丰请朝请,岂非高祖有负于信哉!”这段话是说,有人为韩信愤愤不平,说韩信为刘邦定天下立下大功劳,而且丝毫没有反叛刘邦的心思。后来韩信丢掉了王位,才怏怏不乐,乃至最后行悖逆之事情。所以,主要不是韩信的过错,而是刘邦对韩信有负。刘邦把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卢绾都封了燕王,却贬韩信为淮阴侯,这是刘邦的不对。 接着,《资治通鉴》写道:“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于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这是说,司马光认为,虽然刘邦使阴耍诈把韩信给捉了,对韩信有负,但是,韩信对刘邦也不那么忠诚。最初,韩信以军攻要挟刘邦要自封齐王,后来与刘邦夹击项羽时又不尽力,当时刘邦就已经动了杀韩信之心,但是考虑到力量不够,只好暂时忍耐。等到刘邦得了天下,韩信就注定要遭殃了。     最后,司马光发议论说:“夫乘时以儌利者,市井之志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衅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司马光说,那些趁着有利时机而谋求私利的人,不过是市井小人罢了。韩信自己是个市井小人,却要刘邦以君子对他,真是妄想。所以,司马光评价说,假如韩信学会了道,懂得了谦让,不因自己的功劳而张扬,不因自己的能力而夸耀,那么,就几乎快到“道”的境界了。这样,韩信就能成为汉室的周公、召公和姜太公,能辅佐汉室江山,得到后人敬仰了。然而,他没有这么做,却在天下已定的时候谋反,结果被夷灭了宗族。 说韩信死于过“刚”上,我们是有证据的。当年,刘邦问韩信,他自己能统领多少兵马。韩信不屑一顾地说,陛下顶多能统领十万兵马。刘邦问韩信,那你韩信能统领多少兵马?韩信得意地回答,我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在皇帝面前夸耀自己贬低皇帝,那岂非找死?连我们普通人都知道,要功归于上过揽于己,韩信却猖獗一至如斯!到了这时,韩信也就快走到头了。我们推测,大概此时,刘邦就起了杀机。所以刘邦又耍问韩信,你既然能统领这么多兵马,怎么栽在我手里,被我给抓住了呢?可能韩信听到这话才发现自己刚才说得太露骨了,他好像也感觉到了刘邦的心思,忙说:陛下您虽然不带兵,但是善于将将。而且,我被陛下你老人家抓住,这也是天命决定的呀。韩信的话虽然是弥缝之举,却并没有把事情给挽回来。从此之后,两个人的芥蒂更深了。我们看韩信的这个举动,就知道他的死并不冤枉。司马光说他修道不够,这个一针见血的评价很是中肯。如果韩信再进一步修持柔道,就知道,不仅对敌人要用柔,而且对自己人也要用柔;不仅一时要用柔,而且时时都要用柔。可惜,韩信没有修到这个程度。他一贯走的都是阴柔路线,现在改走刚猛路线,就如同一个走纯洁路线的影星忽而改成性感路线会让人恶心一样,韩信弃柔而就刚,结果恰恰因刚强耍得不好而犯了大忌。他一刚而触犯刘邦,二刚而谋反朝廷。最后,韩信因谋反之罪名被夷族,落了个身败名裂。
  韩信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人们,用柔,的确远比用刚好一些。
当年,朱元璋当上了功臣,大肆杀伐功臣,可谓刚到了极点。可是,什么事情过了头都是不行的。朱元璋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结果闹出了大笑话。
  原来,朱元璋有一次读到《孟子》书中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谁谁)”时,不仅勃然大怒,说:“这老头如果活到今天,非要拿他法办不可。”
骂完了还不解气,还命令国子监把孟子的牌位请出孔庙。这真是千百年来的咄咄怪事。然而到此还不算完。朱元璋生怕天下读书人都看了孟子的书,跟老朱家讲起“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屁话来,就干脆命一个遗臭青史的大臣叫刘三吾的,重新删定《孟子》。于是,孟子他老人家,在出生一千年以后,惨遭朱大圣人的阉割。书中所有对君王不敬的词句,全部删得一干二净;原本260章的华文,最后只剩下175章遮羞。朱元璋虽然很刚猛,但是却因这件事而贻笑于后世。 从理论上看,柔道之所以能胜过刚道,大概主要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柔者其久,刚者其暂。人能始终踮着脚站着吗?不能,只能把脚放平了站着。人能跨着步向前走吗?不能。人只能徐徐地一步步地向前走。踮脚就是刚,是发力;放平就是柔,是收力。跨步走就是刚,是发力;,徐徐走就是柔,是收力。所以,刚是爆发,柔是自然。即使太阳也有燃烧尽的时候,所以没有任何力量能永远爆发;而自然的状态千古就是如此。因而,柔能坚持长久,而刚却不能保持多长时间。老子说“飘雨不终朝”,就是说,暴雨是不可能永远下个不停的。推而可知,刚道也不能保持长久,而只能是暂时的;柔道则却是可以保持长久的,是可以始终坚持的。上文说到,商汤逆取顺守,用武力逆取,这只能是短时期内实行的变招。等到取得江山之后,就得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如果还是穷兵黩武,一直发力,那么他的江山自然就会颠覆。商汤知刚守柔,用仁德保持人心,这才是长时期维持稳定的方法。所以,柔者能够持久也,刚者不能坚持,这就是柔弱胜过刚强的原因。
第二,柔者为常,刚者为变。上文说到,柔是能量的通常的静止状态,而刚则是能量的特定的爆发状态。一般来说,能量的静止状态,这是事物的常态;而能量的爆发状态,则为非常态。所以,柔为通常之用,刚则为权宜之计;矛盾平和时要用柔,矛盾激化时则才用刚;柔道是贯穿始终的,刚道则是一个变招。刘备在打江山的时候,长期坚持柔道,这才有了他天下归心、裂土称帝的事业;只有在少数时期,他才偶尔显露出其枭雄本色,用蛮力扫荡对手。而后来刘备死在白帝城,其原因,也是该柔时反为刚,不能始终坚持用柔,而是依靠蛮力去讨伐东吴,结果被另一个擅长柔道的陆逊给打败,最后羞愤而死。柔者为常,是强调一般情况下,大都需要用柔;刚者为变,是指特定的时候才能够用刚。由此看来,柔弱确实胜于刚强。 在政治斗争中,柔道也常常能击败刚道。当年,刘邦屡次想要废太子,大家都劝他,结果他不听,非要用蛮力把太子给废掉。吕后找到了张良,张良给她出了个柔招。吕后派人请来了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跟着太子去进宴。刘邦见到四皓后,知道有这样贤能的人跟着太子,太子羽翼已成,无法动摇了,于是遂罢废太子之心。从历史上看,张良是一个惯使柔道的大家,刘邦的柔道修为,很多是张良传授的。这一次,张良交给吕后以柔克刚、用柔道之术击败刘邦刚猛之势的方法,刘邦也无可奈何,只得乖乖中计。 在历史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例子有不少。《明史》中记载,有一次明武宗南巡,提督江彬随行护驾。这江彬脑后生着反骨,早就有谋反之心。他手下的亲信将士,又都是选自西北地区的彪壮汉子,身材魁梧,力大如牛。如果江彬起了歹意,事情将会非常棘手。幸好当时的兵部尚书乔宇看出了他图谋不诡,就从江南挑选了一百多个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随行护驾。乔宇开玩笑似地同江彬逗趣,让江南武师和西北壮汉比武。江彬自恃势大,当然一口应允。熟料,一路南巡之际,江彬的手下节节败北,而江南武师反到是屡屡胜利。原本骄横的江彬,看到自己手下总被打败,心情很是沮丧;又看到皇帝有这一批人护驾,觉得自己即使谋反也未必能成,所以也就不再动手。在这个案例中,江彬想行刚道而篡位;乔宇并没有直来直去以硬碰硬,而是运用柔道击败江彬的篡位企图,这就是柔道可以克制刚道的具体体现。 上面,我们讲了柔道胜于刚道的道理。最后的结论是,所谓柔胜于刚者,就是用柔道比用刚道好,柔道是本。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社会博弈的取胜,就要善用柔道,多用柔道,学会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西汉刘向编的《说苑•敬慎》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谈话:
  韩平子问叔向:“刚与柔哪一个更坚实?”
  叔向回答:“我已经八十岁了,牙齿一再地脱落,舌头却依然在。老子这样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自由地驰骋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还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而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树木活着的时候也很柔软,它们死后也就变得干枯了。由此看来,柔弱的事物属于生存一类,刚强的事物属于死亡一类。’那些趋向生存的事物,即使遭到了摧折,也同样能复活;那些趋向死亡的事物,如果一旦被破坏了,就会加速死亡啊。我由此知道柔弱比刚强更坚实。”
韩平子说:“说得好。那么您的行为,是遵循刚强呢还是柔弱呢?”叔向说:“当然遵循柔道,干什么要刚强呢?”韩平子说:“难道柔软不是很脆弱的吗?”
  叔向说:“不是这样。柔软的事物即使扭曲了也不会折断,即使很锋利也不会缺损,怎么会是脆弱呢?大自然的规律就是微弱者胜。你不见两军对峙,柔弱的能攻克对方;两个对手争衡,柔弱的一方能得利吗?《易经》上说:‘上天的规律是减损盈满的,补充不足的,大地的规律是泄去盈满的,流向不足的,鬼神损坏盈满的,保佑不足的,人世的规律是厌恶盈满的,喜欢谦逊的。’以自认谦虚不足的柔道处世,连天、地、鬼神、人类这四者都会帮助他,那么他干什么不能成功呢?”韩平子说:“您讲得太好啦。”
   这个故事的主旨是:
  第一,柔弱的东西能够保存,而刚强的东西容易损毁。“从来硬孥弦先断,自古钢刀口易伤”。所以,柔道比刚道好。
  第二,柔道虽然柔弱,但并非脆弱,反而是最刚强的东西。柔道用到极致,反而能胜过刚强的对手。
  第三,为人处世,行走江湖,要善于用柔道,尽量少用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