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诺门罕战争的电影: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9:20:49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安排:3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认识到:在十月革命后不久,中国很快爆发了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联在一起,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批判苏联和西方学者诬蔑中国共产党是“舶来品”的论点。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救星,她从成立起,就担负着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先是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再次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并且促进国民政府北伐,很快打败了北洋军阀,使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共产党的力量也得到了发展壮大。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否则,就会葬送革命。
本章重难点:
1、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4、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
5、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本节着重讲清的问题:一是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二是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授课时间为1学时。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本部分时间5分钟)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章节内容,让学生尝试总结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认识该时期中国社会的特征。
1.军阀的演变概况
(1)萌发期(1895—1912)    小站练兵到袁世凯上台
(2)鼎盛期(1912—1916)    从袁世凯上台到袁世凯死亡
(3)割据衰落期(1916—1926)从袁世凯死到北伐开始
(4)覆灭期(1926—1928.12)  从北伐战争到东北易帜
2.北洋军阀的特点
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北洋军阀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北洋军阀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同时带有近代化的特征。
北洋军阀以及所有的近代军阀与古代军阀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们都近代化了,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色彩。
通过分析北洋军阀的产生背景,引导学生概括其特点如下:
(1)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社会基础。
(2)军阀们各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服务的军队,并采用近代兵制。
(3)军阀们各有一块可以随意搜刮和统治的地盘,割据称雄,拥兵自卫。
(4)各派军阀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
3.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半封建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半殖民性——列强各自寻找代理人
袁世凯之死——在中国没有形成新的统一力量
4.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特点
1920年后,直、奉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此后,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同日本支持的奉系军阀,矛盾日趋尖锐。
1922年4月14日,奉系出兵入关讨直。29日,张作霖下达总攻令,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受极大破坏。
用名人名言来揭示该时期的社会特点
辛亥之后,去满洲一国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暴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孙中山
这哪里是中华民国,分明是中华官国、中华匪国!                 ——陈独秀
通过分析该时期社会特征,探索中国的出路自然被提出。
5.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中国的出路是什么?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提到了中国人民的面前。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名符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本部分时间15分钟)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方面: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逆流出现。
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图示)
器物(科学技术)
地主阶级改革派  鸦片战争时期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时期     “中体西用”
制度
资产阶级改良派  维新运动         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文化(观念形态的革命)
新文化运动       民主和科学
一些知识分子认定,中国的国民性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必须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使国民能从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因此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
2.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1)标志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陈独秀把自己办的杂志定名为《青年》,可以看出他将改造社会的职责寄于青年身上。
陈独秀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结合现实,提出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要求。
(2)内容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民主”和“科学”两个名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称“民主”为“德先生”(Democracy),“科学”为“赛先生”(Science)。
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李大钊
科学 :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我们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                               ——陈独秀
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鲁迅
主要武器
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民主”与“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
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立现代国家的目标不相符。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他开始用鲁迅笔名射向封建礼教的第一支标枪。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
必须把封建文学和“满纸的之乎者也矣焉哉”的老八股,彻底打倒。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翻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翻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提倡白话文,是因为白话文的形式适合于新思想、新文学的内容。他是要使白话文成为正宗的文学。
他说“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吴虞在《说孝》一文,提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做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胡适称之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形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条件。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此的评价为:
“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从时代的需要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与科学是切中时弊的。
从批判对象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从思想解放的角度看: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起各种新思潮在社会上传播。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会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
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在目标追求、问题聚焦、思想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处;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第三,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部分时间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
当时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为什么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产生了怀疑?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两个暴露,从而使中国人产生了避害意识。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陈独秀指出:“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专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
李大钊当时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全社会人心都陷人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
既然西方人对自己都怀疑了,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还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呢?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
李大钊在1918年已经意识到,“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
对西方的怀疑只是说明了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转向东方、转向马克思主义?
1.十月革命的爆发(导入录像“十月革命”3分钟)
封建主义不行,因为封建文化与反封建的历史走向相悖逆;
学习资本主义,又走进了死胡同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1917年(俄历10月25日),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下,在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树立了光辉榜样,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2.十月革命的启示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改变世界观。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示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经典论述: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种变计”,“只此方法较之别的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
——毛泽东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经典论述:
“忽然听到十月革命喊出的‘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这种声音在我们的耳鼓里,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
——李大钊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经典论述:
“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
——瞿秋白
在1923年12月北京大学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中,列宁在全部497票中得227票,高居榜首。
个案: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条件: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新文化运动后期,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推动:李大钊非常关注、潜心研究和热情宣传十月革命。
实践: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起绝大之变动”。
同年11月、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中,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之先声”,确信“将来之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9月、11月,他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主义已经具有相当完整的形态,而且得到了基本正确的阐释。
3.中国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条件
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具有特定国际环境的双向作用:
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的怀疑、抛弃;
二是更直接作用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果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同时,又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从内部来看,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外部来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鲸吞蚕食,使救亡图存成为中国振兴、自强的先决条件。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本部分时间10分钟)
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
第一,是中国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成长起来。
第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第三,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1919年4月巴黎和会决定将战败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这种无视中国主权的行为,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揭露巴黎和会的骗局,谴责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五四运动过程
五四运动(导入录像“五四运动”3分钟)
过程:(引导学生注意前后阶段的变化)
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
6月5日后:运动的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
结果: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五四运动中,罗家伦亲笔起草了惟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图示宣言部分内容)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
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对“彻底性”的理解:
一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所以,毛泽东指出:“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这是指五四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4.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5.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作《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的讲话:“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并向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的希望。
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思考与讨论(本部分时间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理解和达到“四个统一”的希望。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1.军阀的演变概况
2.北洋军阀的特点
3.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半封建性  半殖民性
4.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特点
陈独秀:中华官国、中华匪国
5.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
政治        经济         思想
2.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标志:1915年    陈独秀 《青年杂志》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意义:思想解放运动
局限: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十月革命的爆发
2.十月革命的启示  改变世界观
3.中国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条件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
2.五四运动过程
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4.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5.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四个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本节着重弄清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创立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授课时间为1学时。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本部分时间10分钟)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条件
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条件
第一,从政治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革命精神极强,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10到12岁的童工,在晚上时常被关起来,睡在他白天操作的机器之下的破布堆里;人们不必要有锐利的观察力,便可以明白:为什么《共产党宣言》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奉为圣经。此外,中国人所遇到的西方民主,只是在其担任了外国警察的角色,及保护以暴力夺取中国的权利与利益这几方面。因此,人们也无需仔细研究,便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立即可以完全接受马克思对西方民主的伪善所作的藐视性抨击。”
—— 斯诺
第二,五四运动时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大战是对西方文明缺陷的暴露:
一方面,使某些中国人更加坚守中国文明的旧途,
另一方面,则使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探寻突破传统的新路。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及博大、切实的思想特征,为迷茫中的人们提供了解难释疑的思想武器。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阶级基础。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人物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以陈独秀为例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认为中国经济文化落后,不适合过早谈论马克思主义,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给他较大的刺激,他开始批判资本主义,五四运动中投身革命斗争,并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0年,他明确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发表《谈政治》一文,文中批判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指出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第二,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人物为毛泽东等。
以毛泽东为例
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时,当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三本书:《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1920年前后,毛泽东的世界观有了根本的转变。他在革命运动的斗争中,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比较、选择、判断之后,抛弃了一切非马克思主义观点,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第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人物如董必武等。
以董必武为例
董必武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他曾经是孙中山的坚决的追随者。但孙中山的革命斗争的多次失败,引起他对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问题的思考。通过读关于十月革命的书籍,董必武的思想发生转变,信仰马克思主义。
3、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这个运动一开始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尽管还不深入,但他们对当时能找到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且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联获得了基本正确的理解。
在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的严重对立。中国的先进分子对于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采取了明确的批判态度。陈独秀说,马克思修正派的学说“是我大不赞成的”。“像这样与虎谋皮,为虎所噬,还要来替虎噬人的方法,我们应该当作前车之鉴”。毛泽东说,“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蔡和森也表示,自己对修正派社会主义“一律排斥,不留余地”。
这说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中国的先进分子一旦学得马克思主义,就主张运用它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一方面肯定这个理论“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具有普遍意义;另一方面又认为,“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可以不考虑我们的环境,“就那样整个地拿来,应用于我们的时代”。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他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当人们以一种理论“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时,这种理论“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即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这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当时还没有这样明确地提出这个命题。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李大钊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者。他不仅重视工人,号召“把三五文人的运动”变成“劳工阶级的运动”;而且还重视农民,号召先进的知识分子去做“开发农村的事”。他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正是在他的指引下,北京大学的邓中夏等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活动。
尽管当时到工人中去的知识分子为数不多,但这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开端,它预示着先进的知识分子应当遵循的新方向和应当走的新道路。
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民主主要是指多数人的民主,科学除自然科学外,社会科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同时也没有中断五四以前新文化的反封建的思想工作。
如果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本部分时间15分钟)
1、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历史条件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五四之后登上历史舞台,这为中共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中国国民党虽然在领导中国革命起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国民党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了,必须让位于新的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
第四、苏俄的帮助。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分布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在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以前,中国国民党及其前身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辛亥革命以后,原先的革命党人有的消极退隐,有的甚至蜕变为军阀、官僚、政客。五四运动时,国民党并没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列。蔡和森感叹说:这个趋势很可以说明国民党已“不能领导革命了,客观的革命势力发展已超过它的主观力量了”。成立新的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1920年1月,有人在报刊上发表《劳动团体与政党》一文,呼吁“劳动团体应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介绍苏俄和俄共情况,并说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建立的。时间约在1920年8月,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首次会议决定,推陈独秀为书记,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这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分布(图示)
成立地点
主要负责人
成立时间
上海
陈独秀
1920、8
北京
李大钊
1920、10
武昌
董必武、陈潭秋
1920秋
长沙
毛泽东、何淑衡
1920秋
广州
陈公博、谭平山
1920秋
济南
王尽美、邓恩铭
1921春
巴黎
周恩来
1921、3
东京
周佛海
1921、3
3、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创办马克思主义刊物,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论战
第一、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胡适于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反对通过社会革命根本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主张只可以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作一点一滴的改良。
焦点: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要不要革命
胡适:“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实质: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实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认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革命是违反国民性。
他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增加富力,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中国工业不发达,没有真正的无产阶级,不能建立共产党,不能发动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
焦点: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第三、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黄凌霜和区声白,他们反对一切国家,攻击无产阶级专政,鼓吹绝对自由,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焦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需要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当时,远在法国留学的周恩来,为了坚持马克思的观点,竟和无政府主义者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因为有人诽谤《共产党宣言》,一向文雅的周恩来竟会勃然大怒。
马克思主义者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论战,其结果:
一是使许多并不了解社会主义的人也转而信仰社会主义了。
二是帮助倾向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科学社会主义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认识到,组织共产党,“离开工界不行”。“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出身,与工人阶级的距离很大。因此,首先应当同他们加强内部联系”。为此,他们提出了“请钻进工场去罢”的口号。
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如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等。同时,还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邓中夏在北京长辛店、李启汉在沪西小沙渡分别开办的劳动补习学校。开办学校,是党的早期组织对工人工作的入手方法,借此以接近群众。
《劳动音》(图示)
中国通俗性工人刊物,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主办。1920年11月在北京创刊,周刊。办刊宗旨是提倡“劳动主义”。
此刊反映中国工人的痛苦生活,报道罢工运动,结合具体事实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号召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
主要发行于长辛店、 南口等工人聚集地区。不久遭北洋政府查禁。
经过宣传教育,觉悟的工人有了组织起来的要求。1920年11月,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19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长辛店成立工人俱乐部(工会)。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工人也相继成立工会。工会开始发动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11月,党的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阐述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和阶级斗争的最近状态。《宣言》没有向外发表,不过以此为收纳党员的标准。
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对建党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蔡和森的建党理论思想
首先,他认为中国革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方法是“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他还认为这个党必须采取彻底革命的办法,坚决反对各种改良主义;这个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成为领导群众运动的先锋队;这个党必须是高度集中的组织,必须有铁的纪律,必须坚持党员的入党条件。
蔡和森这部分的建党的组织原则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在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1920年11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宣告成立。其后,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地也成立了团的组织。各地团组织通过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实际斗争,为党造就了一批后备力量。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在中国创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其历史特点(本部分时间15分钟)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录像“中共一大”3分钟)
主要内容:
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制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选举党的领导机构:由陈独秀、张国煮、李达组成中央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成为红色旅程的伟大起点。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破产之后。所接受的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列宁主义,是一个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它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有了新的领导阶级,即由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革命;
(2)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即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3)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4)有了新的革命前途,即社会主义;
(5)有了新的革命时代背景,即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
思考与讨论(本部分时间5分钟)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以及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条件
政治思想   国际形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
原中国同盟会会员
3、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挥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历史条件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分布
3、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其历史特点
中共一大: 1921
特点
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本节着重讲清的问题就是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
授课时间为1学时。
毛泽东说:“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是波澜壮阔的行程。
通过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本部分时间10分钟)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出现新的面貌。
归纳为两点:奋斗目标和革命方法问题的解决
奋斗目标: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明确的斗争目标。
革命方法: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方法。
2、中共二大
党的二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在奋斗目标上:制定了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当前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统一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在革命方法上:中共二大指出,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必然要到群众中去,因为党的一切运动离不开群众。
分析与讨论
有人否定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必要性,认为一百多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阻碍、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如果不反帝反封建,中国早就现代化了。
毛泽东曾精辟地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
李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二个“挨”:挨打和挨饿。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
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所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鲁迅所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先进的思想走进了工棚。同样,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先进的思想走进了农舍。
1、领导工人运动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推动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中国工人掀起了第一个罢工斗争的高潮。
香港海员罢工
1922年1月12日,香港海员工会向资本家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劳动待遇等要求,遭到拒绝。
在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6500名海员参加了大罢工,香港沿海航班几乎全部停顿。
1月底,罢工工人离开香港回广州。香港英国当局宣布戒严令,以武力封闭海员工会,并逮捕工人领袖。
罢工工人奋起反抗,组织纠察队封锁香港,使其成为“死港”。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军阀吴佩孚派军警包围大会会场,工人代表冲进会场,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总工会决定在2月4日举行京汉铁路总同盟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2月4日上午,大罢工开始。
帝国主义与军阀策划屠杀罢工工人
2月7日,军阀吴佩孚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调动军队,在汉口、郑州等地疯狂屠杀罢工工人。共产党员林祥谦林样在罢工中慷慨就义。共产党员施洋也从容面对敌人的屠刀。
这就是历史上的“二七”惨案。 因此,这次大罢工又被称为“二七”大罢工。
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工人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
2、发动农民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开始中国农民运动。
特点:规模大、范围广
中心:广东、湖南等地
领导:彭湃 、毛泽东
(1)1921年9月,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
个案:衙前农民协会
浙江萧山衙前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1年9月27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新型农民团体:衙前农民协会,发表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斗争宣言:《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在短短一两个月中,萧山、绍兴和上虞3县的80多个村庄相继建立了农民协会,10余万贫苦农民投入了声势浩大的抗租减租和反封建斗争。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的序幕。
(2)1922年6月,彭湃来到家乡广东海丰县的赤山约,成立了农会。
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先进的思想走进了工棚。同样,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先进的思想走进了农舍。
以澎湃为例。
1922年6月,彭湃来到家乡广东海丰县赤山约,经过艰苦的工作,成立了农会。次年元旦,召开海丰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海丰总农会宣告成立,全县范围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农民说:彭湃所做的事,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农民谋幸福的。这种新式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也是不曾有过的。
(3)1923年元旦,海丰总农会宣告成立。
毛泽东也开始深入农村,发动农民革命。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本部分时间20分钟)
这就是毛泽东说的:“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
1、国共两党合作的条件
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与人民大众矛盾是主要矛盾。
条件:
(1)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共同愿望。
(2)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了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中国革命要胜利,无产阶级不能单凭自身力量;必须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3)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与孙中山的转变。
(4)共产国际的促进。
2、国共合作的方式
从国共两党来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成为共同的政治纽带。
国共合作形成的过程
中共一大:“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摘自一大决议。
中共二大:1922年7月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议决案》
中共三大:(1923年6月)正式决定
“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其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使之改造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 摘自中共é三大?决议
1924年1月20--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大会宣言》提出了“联共、联俄、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大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指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革命阶级联盟。
3、国共合作的标志——国民党一大
时间、地点:1924年、广州
国共合作、改组办法:
(1)组织上:同意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2)政治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4、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为什么能够实现?
国共双方努力的结果
(1)共产党鉴于二七斗争的教训,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在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积极改组国民党。
(3)国民党“一大”通过了改组办法、确立了“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二)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1、大革命的准备
引导学生从国共两方面思考大革命进行的条件。
第一,国民党组织得到了改造和发展。国共两党创办了黄埔军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培养了军事骨干力量。
第二,工农运动蓬勃高涨。以五卅运动为起点的大革命高潮的出现相关。
第三,革命武装力量不断扩大。1925年7月建立国民政府和组建国民革命军。
第四,国民革命思想得到了空前的传播。
第五,举行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举行广东战争,讨伐了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统一并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2、大革命的进行
1925年,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础上,举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征讨地方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随后,将黄埔军校校军和驻广东的粤军、湘军、滇军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6个军,共8.5万人。全国人民痛恶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越来越把希望寄托在设在广州的国民政府方面。
1926年,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北伐军基本上摧毁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录像“北伐战争”5分钟)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国共合作的伟大力量,形成了革命人民的大团结。
第二,北伐战争是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是正义的、革命的、进步的战争,顺应民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第三,北伐胜利发展同苏联政府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四,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第五,北洋军阀集团内部矛盾的存在,也是北伐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之一。
为了配合北伐战争,广大农村掀起革命风暴;工人运动走向高涨;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国租界的斗争,上海工人进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3.1925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特点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三、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本部分时间5分钟)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1925-1927年的大革命:
1、从政治口号来看: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提出这个口号的是中国共产党。
2、从组织形式来看: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共是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3、从群众基础来看:大革命是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中共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4 、从斗争的形式来看: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不仅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有效的政治工作,从而提高了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起着先锋作用,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一定数量工农武装以配合正规军作战。
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气势蓬勃的大革命,一方面,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大课堂,使他们学到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另一方面,纷繁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要求他们在理论上对大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前途、领导权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等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为了指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第一,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
第二,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第三,关于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第四,关于农民同盟军问题。
第五,关于武装斗争问题。
第六,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出了卓有成效地探索,
必须承认的是,这些设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宝贵成果,对于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本部分时间5分钟)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停下了脚步,并走向了革命的对立面。
1.大革命失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春,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势力,积极进行反共的活动,在上海召开会议准备政变;
9日,发布戒严令;
11日,密令各省“实行清党”;
12日,借口“工人内讧”,派军队将工人纠察队缴械;
13日上海工人总罢工,10万多工人、学生上街游行,遭到军队屠杀。
随后,蒋介石下令上海总工会和一切革命团体,捕杀共产党人,计12日至15日,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著名共产党人陈延年、赵世炎等亦遇害。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不顾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召开会议, 讨论“分共”问题。
随后,反动军队在“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下,大规模地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武汉国民政府完全成了一个反革命政府。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基本思路是从内外因出发,总体上是敌强我弱。
从客观上来说,是由于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被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收买。
从主观上来说,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共产党对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领导权。
正如刘少奇所指出的:“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马列主义的原理来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并指导这种实践,就觉得特别困难。”
从国际因素讲是大革命后期共产国际错误的指导。
3.大革命的意义
尽管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肩负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擦干身上的血迹,执著于不变的初衷,开拓了一条全新却更为艰难的救国救民之路。
首先,这场失败的革命是未来革命的一次伟大演习。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期间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其次,它为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条件。
思考与讨论(本部分时间5分钟)
如何正确认识大革命的失败与意义。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革命新面貌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最高与最低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领导工人运动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2、发动农民运动
特点:规模大、范围广
中心:广东、湖南等地
领导:彭湃 、毛泽东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
中共三大
国民党一大
组织上:党内合作
政治上: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二)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1、大革命的准备
2、大革命的进行
以五卅运动为起点          北伐战争
三、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1925-1927年的大革命
四、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大革命失败
“四·一二”  “七·一五”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3.大革命的意义
本章思考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出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教学小结
教学效果分析
1.     通过挂图、多媒体等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     运用个案分析,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学习内容。
3.     在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起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并提高了理解程度。
教学经验
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就本章而言,我准备了大量的个案、录像以及个案等,并通过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当然由于经验原因,仍有部分内容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如第三节内容过于理论化。
改进措施
1.积极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课程思想的领会与掌握。
2.积极思考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点,寻找新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积极向教师学习,通过观摩教学和交流经验等方式,弥补教学经验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