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诈骗嫌疑人视频:感悟曾国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3:20:47

                    

   

       时下关于曾国藩热已经开始泛滥,然而世人所寻求的多数为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术。只有少数人在深层次研究和理解曾国藩的思想和谋略。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能够在当今时代再次掀起曾国藩热来。余从阅读大量文史书籍中管中窥豹,只是能力水平有限不能全面剖析和诠释曾国藩其人、其思想,但是无论如何应该说曾国藩的一生的传奇的一生,富有色彩的一生,是一个值得世人效法的一代奇人。

曾国藩祖籍湖南湘乡人,在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出现曾国藩之类的奇人可说并不奇怪,而曾国藩又恰逢乱世造就的英雄,可谓乱世造就了曾国藩传奇的人生,成为大清帝国力挽狂澜的不贰忠臣。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道光十九年散馆进京后被钦点翰林,做了清朝礼部右侍郎兼吏部左侍郎,在其离京赴赣充任江西乡试正主考官途中,突然接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只能转途回家奔丧。如果说曾国藩不恰逢乱世或许会成为一代名儒或名相,他的诗文理学研究得已经到了巅峰状态,如果说曾国藩在招考士子中不逢母亡消息或许很难造就一位所向披靡的名臣悍将,文人是无法和战争联系到一起的,如果说没有左宗棠、胡林冀等极力保荐,曾国藩或许在守孝期满仍回翰林院当他的礼部右侍郎兼吏部左侍郎,如果说没有曾国藩的出现大清王朝或许早就灭亡了,曾国藩扮演了一个救国救民的角色,是曾国藩拯救了大清朝,是太平天国造就了曾国藩的传奇。

曾国藩一生忠心事主,功过参半,也许正是他组建的湖南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才使得中国历史变革延缓了多年。对于一个忠心爱国的官员来说,曾国藩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发动农民起义者们来说,他又成为了千古罪人。曾国藩弃笔从戎的做法,确实拯救了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站在忠义者角度审视曾国藩,又不能不说他的忠诚,不能不说他具有雄才大略之能,运筹帷幄之智,审时度势之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用在曾国藩身上并不为过。在国家呈现危机的关键时刻,他能够挺身而出,弃小义赴大义,亲手组建湘勇(后来发展为湘军,也称曾家军),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的勋高柱石,从几百人发展到20万所向披靡的大军,归根结底取决于曾国藩的用人惜才的手段,归根结底取决于曾国藩的战略思想,才得以能够从乱世中崛起。曾国藩整饬军威主张“乱世须下重典”的方针,被整治过的都称曾国藩为“曾剃头”,可见曾国藩是一个敢于使用霹雳手段的军事家,却也博得了恶名。当时组建湘军之初,曾国藩的才能和谋略刚刚展露出来,中国文人的劣根性也同时暴露出来,自己没有能力阻挡天平天国强大的力量,却能够束缚别人的手脚,这些本事可以称之为“小人综合症”,正是这种思想在作怪,才使曾国藩陷于四面楚歌、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好多地方官员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处处刁难曾国藩,挤压曾国藩,曾国藩到处遭到无端非议,蜚短流长,恶语中伤矛头都指向了曾国藩,各种明枪暗箭纷纷射向曾国藩,做为一个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一心报国的曾国藩来说在心理造成极大痛苦和伤害,然而曾国藩没有放弃肩负的国家使命,历经无数坎坷,从衡州撤离重新组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湘军,并组建了属于后来的大清水师,终于成为一代统帅和铁腕人物,挥师平灭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也成就了曾国藩的威名。

曾国藩前半生可以说一帆风顺,非常通畅,后半生却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他心中始终恪守孔孟之道,恪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在潜心国家安危的背后又不失柔情的一面。他爱好广泛,楹联读书无一不精,诗礼书画无一不晓,理学研究尤为精髓,特别是他的修身之道,他本人能够克己复礼,礼贤下士,慧眼识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深受湘军上下爱戴,致使20万湘军只听命于他一人。做为统帅曾国藩是成功的,他善于取长补短,能够发挥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的缺点,对待朋友他能够付诸真情,以诚相待,以情感人,之所以后来湘军逐渐扩大主要取决于曾国藩的交友之道、用人之道。曾国藩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国事家情往往能够切中要害。中年时期的曾国藩虽然备受非议却始终拓守信念,坚忍不拔,造就了他铁面无私,治军严格、法度森严,个性鲜明的个性。然而老年曾国藩从宦海之中领略了做官真谛,领悟了世事无情的,从而改变了曾国藩的性情,做事谨小慎微,凡事都思索再三,缺少了年轻时的那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魄力,最终抑郁而终。

曾国藩在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却无法预料官宦世俗的险恶,当曾国藩重握重兵踌躇满志的时候,朝廷一纸裁军的指令使曾国藩的强国梦想彻底破灭,也凉透了曾国藩的心。当权者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慈禧妖婆一方面对曾国藩产生了猜忌,致使这位权重位高的忠臣产生灰心丧气的念头,被迫对含辛茹苦,苦心经营的20万湘军进行了大裁军,如果不是其他官员保荐可能只剩下曾国藩孤家寡人一个。另一方面对曾国藩又采取安抚政策,把他的官位提到及至,使其位居显赫地位,册封侯爵等官职,让天下百姓都觉得朝廷善待功臣的做法,不卸磨杀驴借以笼络人心。这一招使得曾国藩感激不尽又得谨小慎微地致死效忠朝廷,足见慈禧权术玩的精通。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慧眼识英才,敢于启用人才和重用人才,他身边云集的智囊如过江之鲫,而曾国藩对人才的了解和掌握又极为准确,能够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创建湘军之初,他就把人才作为第一要务,曾国藩观人用人一向主张德才兼备,而更侧重德,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而近愚人,才而无德,而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小人,毋宁无才而近愚人。曾国藩功力之心很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和举止,然看清时弊后又产生退隐的思想,他推功揽过,极力推荐手下人,选拔人才、重用人才不遗余力,才会受到无数湘军和朋友的爱戴。

曾国藩信奉儒教学说,这与他出身岳麓书院有关,然而他却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愚儒,而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与时俱进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他能够摒弃传统的陈旧观念,吸纳补充新知识,新观念,在当时那种文化背景下,他能够做到不排斥外来文化和先进技术,这对于深受多年教化的当朝显贵来说,可见他的胸襟和开放思想。他担任两江总督时大力倡导治理民风,净化官风,整饬漕运、河工、盐政,兴办洋务,建造武器船只,开设书院书局等等,一心想把大清振兴起来,这些都说明曾国藩具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如派学子到西洋留学深造,回国报效祖国,才出现了如后来的詹天佑等一批人才。最令人钦佩的是曾国藩他具有吐故纳新的思想,能够接收新事物,新思想,曾国藩治理国家是从废墟上开始的,然而到了晚清末期时弊,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女主当政、曾国藩的抱负和做法已经无力回天了,而曾国藩也只能望洋兴叹了。对于一个半生悠闲半生操劳的曾国藩来说,这也只能说是他的劫数和宿命。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众口纷纭。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曾国藩,他又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男子,经天纬地的大丈夫,他胸怀坦荡,怀揣治国之策,平生做事从不以自己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尽管如此曾国藩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也有普通人的杂念。在攻打天京(太平天国国都)时,曾国藩明显觉得这是一个旷古功劳,自己又不能亲临战场,为了不把功劳落入其他人头上,曾国藩特委派了自己的亲弟弟曾国荃去攻打,曾国藩在后方给予丰厚的支持,历时1年多时间,天京终于沦陷,而随着天京的失守,曾氏一门也出了两位封侯受爵的高官,这在当时可是巨大的荣耀,从中也看出曾国藩毕竟藏着私心的,如果放到左宗棠或李鸿章攻打天京同样会被攻陷,这可能是天数所定吧。太平天国由于内讧造成了兄弟失和,导致灭亡是迟早的事情,这也是太平天国气数已尽的前兆,曾国藩清楚地看出了这一点,这也是曾国藩过人之处。

曾国藩一生知人善任,学识渊博,待人热诚,却做了一件令他自己都后悔的事情,这件事情使曾国藩跌入人生低谷。当时曾国藩任直隶总督,他奉命前往天津处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正是这个案件使曾国藩背负千古骂名。同治九年,天津遭遇多年罕见的大旱,沿街乞讨的人不计其数,百姓怨声载道。由于灾难频繁,天津百姓苦不堪言,又风传天津不少孩童无故失踪,又有人传闻是法国教堂的教士把孩子骗入教堂,挖眼摘心甚是逼真,引发天津百姓大规模的围攻教堂,后来法国领事馆领事丰大业又开枪打死了县令刘杰的外甥,引发一场血战,疯狂的人们把丰大业活活打死,又放火焚烧了法租界教堂、袭击育婴堂、捣毁法国领事馆,打死包括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外国人九人。此事轰动了整个欧洲,法国派出联合舰队围困天津港,要清政府给个交代,答复不好就要炸平天津港。当然,这件事涉及到一些大清官员的生命。法国提出共四条条款,其中有修复教堂和领事馆;厚葬丰大业;赔付银两,惩治凶手和杀死当地参与此事件官员。曾国藩接手后经过严密调查,发现小孩失踪属于空穴来风的事情,为此曾国藩与法国谈判结果是同意三条,最后杀戮官员的事情没有同意,法国作出让步让大清朝廷把当地一些官员免职,为了免除战争祸乱,曾国藩考虑再三,据理力争了答应了这些条件。而朝野上下不了解曾国藩的苦衷,不了解当时面临黑洞洞的炮口时情形,过后都来指责曾国藩胆小怕事,天津百姓也认为曾国藩崇洋媚外,是个“卖国贼”,是丧国辱权。曾国藩顶着巨大的压力,连他的朋友左宗棠等一大批人也纷纷指责曾国藩。而曾国藩出于对国家负责对百姓生命负责的态度处理此事的,一旦当时谈判失败,天津几百万百姓就会变成法国人的炮灰,而当时的清王朝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防御,如果曾国藩顾全自己的名誉,完全可以撤出天津港,任由法国枪尖炮利攻占天津,他是可以完全没有任何责任。试想曾国藩如果没有从全局考虑,人民是否又陷入水火之中,从这层意义上说,曾国藩是舍弃自己名誉保全了天津城池,这也是曾国藩的高尚之处。而那些所谓的达官贵人却高高在上随意指责,如果放到他们自己身上可能才是真正的丧国辱权了。当然这个结局对于清当权的慈禧太后来说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了。而曾国藩个人却堕入人生深渊,他生前也极其悔恨至极,甚至100多年来人们仍不能原谅曾国藩。而清庭把责任完全推给曾国藩,百姓把“卖国贼”的恶名送给他,使得堂堂的中堂大人名声扫地,曾国藩成了事件的牺牲品,饱尝了世态炎凉。

曾国藩齐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做人克己复礼,礼贤下士,一生俭朴持家。他一生艰苦朴素,极为勤俭,待人真诚,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从留给曾家后人的遗训可见一斑: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日甚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读,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日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日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日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 ,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 ,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 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之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以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 ,勤则有才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搏济斯民而神袛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等等足见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哲学,总结了曾国藩探求做人的准则,不能不说曾国藩其人的伟岸,思想之深邃,做为在乱世当中崛起的英雄,曾国藩把后半生抱负和理想都倾注国家强盛和民族富强上,而他齐家之道也堪为世人所颂扬,做为今人又有多少人有此见识和胸襟。

曾国藩一生功过各半,无论历史如何评价,我始终认为曾国藩是世人应该效法的楷模,从忠心报国到修身齐家,平复天下所作所为,都应该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