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辅佐吕布小说:咳嗽的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3:22

咳嗽是肺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的表现。“咳”是指有声无痰;“嗽”是指有痰无声,“咳嗽”为有声有痰。现在;临床上并不区分,统称为“咳嗽”。咳嗽一症,首当鉴别外感内伤。一般说来,外感咳嗽,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必兼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以虚证居多,咳嗽之辨证,要注意咳声的特点,如咳声紧闷,多属寒湿,咳声清脆多属燥热等。如咳嗽昼甚夜轻者,常为热为燥;夜甚昼轻者,多为肺肾阴亏。若无力作咳,咳声低微者,多属肺气虚。此外,对咳嗽的诊断,还须参考痰的色、量等不同表现和兼见症状以鉴别寒热虚实。

临床上还常见顿咳和犬吠样咳嗽。

顿咳又称为“百日咳”,其特点是咳嗽阵作,咳声连续,是痉挛性发作,咳剧气逆则涕泪俱出,甚至呕吐,阵咳后伴有怪叫,其声如“鹭鸶鸣”。顿咳以五岁以下的小儿多见,多发于冬春季节,其病程较长,不易速愈。多因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所致。一般地说,初病多属实,久病多属虚,痰多为实,痰少为虚,咳剧有力为实,咳缓声怯为虚。实证顿咳多因风寒犯肺或痰热阻肺所致。虚证顿咳多见肺脾气虚。白喉病则咳声如犬吠,干咳阵作,为疫毒内传,里热炽盛而成。


止嗽散由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组成,为清代程钟龄“苦心揣摩而得”,载其所著《医学心悟》中,是临床常用方,影响深远。上海曾将此方制成糖浆,名“宁嗽露”(《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北京中医研究院也曾将其配制成糖浆,广施于病人,据岳美中先生介绍“疗效甚好”(《岳美中医话集》)。

  止嗽散的创制,与程氏的学术思想、医疗经验密不可分。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肺属金,程氏将肺譬喻为一座钟,钟是非叩不鸣的,今既鸣,当找出叩钟之具。叩钟之具甚多,概而言之不外两端,一为外感,一为内伤,外感六淫之邪乃自外叩钟之具;劳欲情志饮食炙爆之火乃自内叩钟之具。一经辨证确认何种所为,除掉它,钟鸣自止。反之,没有找出鸣钟之具并除之,反而磨挫其钟,势必损钟而鸣亦不止,钟将不保,后果可虑,此其一。其二,程氏主约“治病于未形”,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咳嗽初起属风寒者十居其九,因此,发散风寒,除掉自外叩钟之具,是咳嗽的主要治法。其三,肺开窍于鼻,外合于皮毛,外邪入侵,最易犯肺。善治者治皮毛,必须表散。但肺又为娇脏,乃清虚之体,一物不容,不耐寒热,因此用药配方,既要客邪易散,又要肺气安宁,程氏以“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为原则,选用桔梗等七味药组合成方,此方“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在“咳嗽”门中,程氏以止嗽散贯穿始终,从中可以得到他运用此方的四条经验:一、不仅六淫所致咳嗽可用,五脏六腑之咳嗽亦可用;二、实证用,虚证亦用,如阴虚内热所致咳嗽,朝用地黄丸,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知母、贝母、葳蕤胡桃汤治之;三、药味一般只加不减,从所举十二见证看,仅因咳而呕出蛔虫者去甘草,加乌梅、川椒、干姜;四、风寒咳嗽,睡前以生姜汤调下此散,效果甚佳。

  余临证三十六年,治咳常将止嗽散作汤剂作用。风寒较重者加防风、苏叶、羌活、生姜;风热为患者加桑叶、薄荷、菊花,表症初起寒热夹杂者加柴胡、赤芍、防风、苏叶(即合正柴胡饮);咳嗽多痰加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厚朴;干咳少痰加桑叶、栝楼皮、桑皮、贝母;咳而兼喘加炙麻黄、杏仁、地龙、蝉衣。总之,病在肺卫之表,治疗及时,邪从表出,其咳自止。可惜的是不少病人视咳嗽为小恙,大意疏忽,日久不治;或不避风寒,不节饮食;或杂药乱投,贻误病情。一般说来,久咳多为内伤属虚,可临床上仍属外感实证的久咳并非鲜见,如咳嗽声响亮,昼咳夜安,痰黄白相兼,或鼻塞,或时有清涕,脉浮滑或浮缓,苔薄白或白滑者,均为外邪未散之侯。尚有风寒邪久伏肺胃,只咳嗽不已,余无他症者,皆宜解表宣肺,化痰止咳,首选止嗽散。如受风寒咳嗽,不论男女老少,睡前以生姜汤送下10克便安。

  曾治一孕妇咳嗽,初起风寒外感,稍有咳嗽,怕服药影响胎儿而未治疗。后外感渐解,咳嗽久不止,且咳而遗溺,方来治疗。症见:咳嗽三月,咳时遗溺,痰多色白,作呕,纳食甚差,大便溏薄,精神不佳,苔白,脉细。此属脾气虚不能上输于肺之侯,当补脾益气、化痰止咳,药用藿香10克,砂仁5克,红参10克,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5克,陈皮5克,半夏10克,生姜二片,大枣四枚,车前子10克,3剂,每剂煎3次,每次送服止嗽散10 克。药后症无进退,守方再进5剂,痰减咳稀,咳时不遗溺,作呕止,大便成形,饮食增加。这是既补脾土以生肺金,又止咳化痰、安宁肺气的双管齐下之举。后读陈修园《时方妙用》,见“实症不可妄用虚症诸方,恐留邪为患也,而虚症定不可废实证诸方,以咳嗽必有所致之者。溯其得病之由而治之,即治本之法也”。此真经验之谈也。

  尤值一提的是,有患者记余言,值亲友感冒咳嗽,以止嗽散治之,皆一服即效,甚赞古方之神,于此也可见程氏“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之说不误。

此方无论风寒、风热、风燥而引起的咳嗽都起作用(本人亲自试过桔梗6g、荆芥6g、紫苑6g、百部6g、白前6g、甘草3g、陈皮6g)

喉痒可用化橘红代替陈皮效果非常好,经多人验证。咳嗽一定要加川贝(可用浙贝母价格稍低)。以上是儿童一副药的量,成人应该加倍。


止嗽散能用于多种咳嗽的治疗,止嗽散方出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可治新久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该方“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确为临床治咳良方,辨证加减运用,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为临床治咳的常用方之一,现就其应用体会略陈如下。

  1 宣散并温润,主治风寒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风寒初期,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防风、紫苏叶、生姜以散邪”,说明本方主治风寒咳嗽。本方多用于风寒咳嗽后期,风寒表证不著,或有轻微恶寒,或咽痒则咳,咳痰不爽,痰白或粘,舌苔薄白,脉浮者为宜。应用时,一般以橘红易陈皮,橘红化痰止咳,且对咽痒而咳者效果较好。若表寒仍较明显者,加紫苏叶、防风;表寒甚者可适加麻黄;咳重加杏仁,与桔梗、白前配合,宣降并用,使肺气得畅。方中紫菀化痰止咳,温而不热,润而不燥,不论新久、寒热之咳皆可用之。偏于风寒者尤为适宜,其长于化痰,止咳力缓,无敛邪之弊。若咳久不愈,可酌加款冬花,其止咳之力较强而化痰之力较缓,与紫菀相伍,增强止咳化痰之功。若痰较多者,加茯苓、苏子。兼气虚者酌加党参益气。若风寒咳嗽郁久有化热之征,酌加黄芩或青黛以清肺。

    病例1: 苏某,男,31岁,1999年12月5日来诊。自述半月前患感冒,恶寒,周身酸痛,咽痒,咳嗽,自服感冒药,症状减轻,但咳嗽至今。现症:时时咳嗽,咳而不爽,咽痒则咳,昼夜咳嗽无明显区别,痰白量不多,胸闷不适,有时微寒,乏力,苔薄白,脉稍浮而弦。辨为风寒咳嗽,由于肺气失宣,气逆而咳,咳久兼肺气不足。治拟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法,兼益肺气。方用止嗽散加减。处方:桔梗15g、炙紫菀 20g,荆芥10g、制百部15g、橘红10g、白前10g、杏仁15g、枳壳10g、炙款冬花10g、党参15g、炙甘草6g,3剂。3日后复诊,自述服药2剂后咳嗽明显减轻,3剂尽已基本不咳,胸闷减轻,咽部时痒。上方再进4剂而愈。

   2 宣润配辛凉,用治风热咳嗽

    本方“温润平和,不寒不热”,因此,适当加减也可用治风热咳嗽,但适宜于风热咳嗽表证不著,咳甚而频者。使用该方主要在于取其宣润及化痰之功,要在宣畅肺气,润肺化痰。应用时去荆芥,白前易前胡;有表热者加牛蒡子、连翘;咳重加杏仁;痰粘或黄而难以咳出者加浙贝母、瓜蒌;咽红而痛者加板蓝根、射干;阴伤舌红、口干者加沙参。

    病例2: 患者黄某,女,22岁,2000年9月24日来诊。自述1月来反复感冒,1周前又时有发热,头昏,周身酸痛不适,汗出,咽痒,咳嗽频作,痰黄而粘,纳差。查:咽红,舌尖偏红,舌苔薄黄,脉浮稍数而无力。初辨为外感风热,肺失宣肃。拟辛凉解表、宣肺止咳之法。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5g、牛蒡子10g、黄芩10g、桔梗l0g、前胡10g、浙贝母10g、瓜蒌皮15g、蔓荆子10g、羌独活各10g、焦楂曲各10g,生甘草6g,3剂。服药3剂后已不发热,头昏、周身酸痛消失,但仍咳嗽,痰粘稍黄,量不多,咽痒稍红,有汗,口干,舌尖稍红,脉稍数无力。证属邪热蕴肺,失于宣肃,伤及气阴。拟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之法,兼以益气养阴。处方:桔梗15g、炙紫菀15g、制百部15g、橘红10g、杏仁15g、浙贝母10g、瓜蒌皮15g、牛蒡子10g、沙参 15g、生黄芪15g、生甘草6g,3剂。3诊时,咳嗽基本消失,痰少,纳差,活动易汗出,口干,舌尖稍红,脉弱无力。上方减牛蒡子,加麦冬15g,继服调理。

 3 宣润伍清透,可治肺热咳嗽

    止嗽散并非直接用于肺热咳嗽治疗的主方,但肺热咳嗽存在肺气失宣,郁而生热,可取本方宣降之功,透解邪热,且润而不伤津液。肺热灼津为痰,肺郁不宣则津液失于敷布而为痰,本方可宣肺化痰。因此,稍作调整,可治肺热咳嗽。应用时去荆芥、白前,加青黛、黄芩等品以清肺热;咳重加前胡、杏仁;痰黄而粘者加浙贝母、瓜蒌清肺化痰散结;咽红而痛者加牛蒡子、蚤休、射干。

    病例3: 金某,女,19岁,1998年2月15日来诊。主诉发热、咳嗽1月余。1月前着凉后出现发热,咳嗽,经输液治疗2周,发热始退,但频咳不已。又服中西药物治疗2周,咳嗽仍无好转,胸透无异常。余诊时翻阅前医所用方药,多为银翘散、桑菊饮加清热解毒之品。经仔细询问,患者初病,恶寒发热,无汗,咽不痛,咳嗽咯吐稀薄白痰,且其体质偏弱,病由感受风寒所致,咳嗽证属风寒。前治以大量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品施治,未有及时发散宣肺,以致阳气被郁,肺气闭而不宣,气逆而咳。目前,咳频不分昼夜,痰少而粘,色稍黄,脉弱稍数。辨为风寒郁肺化热。治拟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之法,以止嗽散加减。处方:桔梗15g、炙紫菀20g、制百部15g、橘红10g、前胡10g、浙贝母l0g、青黛10g(包煎)、木瓜10g、生甘草6g,2剂。服药后,其母告知咳嗽已明显减轻。2剂尽,又服上方3剂,咳嗽痊愈。

    4 温宣重化痰,可愈痰浊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若湿气生痰,痰涎粘稠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本方加减可用治痰浊咳嗽。临床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部满闷不适,舌苔白而偏腻,则可选用。应用时,本方去荆芥,加半夏、茯苓、枳壳,即本方合用枳桔二陈汤,宣畅肺气,燥湿化痰。若痰湿咳嗽日久,脾失健运,出现食少便溏,腹满,倦怠乏力,可遵《医学心悟》之说,合用异功散施治。

    病例4: 王某,男,15岁,1985年4月12日由其母带领来诊。患者素体较弱,平时食纳欠佳,易于感冒。去冬因着凉感冒而咳嗽,经治感冒症状消失,但反复咳嗽,时轻时重。目前,仍时发咳嗽,痰多色白,胸部满闷不适,纳差,活动易汗出,舌淡,苔白偏腻,脉缓无力。辨为痰湿蕴肺兼脾虚。先拟化痰宣肺止咳之法,方用止嗽散加减。处方:桔梗10g、炙紫菀12g、制百部10g、橘红10g、白前10g、茯苓15g、清半夏l0g、枳壳l0g、焦楂曲各l0g、炙甘草 6g,3剂。复诊时其母告知药后咳嗽加重,咳痰增多。予谓此属用药后的正常反应,嘱依前方再进3剂。又服2剂后,咳出大量白粘痰,其后咳嗽明显减轻,偶有几声。遂合健脾之法继续调理。处方:桔梗10g、炙紫菀12g、制百部10g、橘红10g、白前10g、茯苓15g、白术10g、党参10g、焦楂曲各 10g、炙甘草6g,继服善后。

   5 宣润兼调气,适于郁火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若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用止嗽散,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郁火主要是指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宣肃而致咳。止嗽散宣降肺气,润肺化痰止咳,并无清泄郁火之功,但肺气得以宣降,则郁火可泄,此为治疗郁火咳嗽的前提,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应用时减荆芥,加青黛、子、黄芩清泄肺热、郁火;痰粘加浙贝母、瓜蒌、海浮石、合欢皮。

    病例5: 魏某,女,48岁,1989年8月27日来诊。自述咳嗽40余日,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咳时痰少而粘,色微黄,胸胁满闷,眠差多梦,有时烦躁,食欲不振,口干口渴,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而细。辨证属肝郁化火,上逆犯肺,失于宣肃而致。治拟清肝润肺、化痰止咳之法。以止嗽散合黛蛤散加减。处方:桔梗 l0g、炙紫菀15g、制百部20g、橘红10g、浙贝母10g、瓜蒌皮15g、青黛10g(包煎)、海蛤壳15g、合欢皮15g、枳实10g、制枇杷叶 6g、生甘草6g,5剂。9月2日复诊时,自述咳嗽减轻,咳痰减少,但仍有少量粘痰滞于咽部,咳而不爽,痰色白,舌偏红,舌苔微黄,脉弦细。继以上方加郁金10g,又服10剂,咳嗽、咯痰渐愈。

  6 润肺且杀虫,亦治肺痨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若肾经阴虚,水衰不能制火,内热,脉细数者,宜朝用地黄丸滋肾水,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知母、贝母以开火郁,仍佐以葳蕤胡桃汤。”这说明本方适当配伍加减,亦可治阴虚咳嗽。因方中百部可润肺止咳,又可治痨杀虫,故止嗽散也可用于治疗以咳为主症的肺痨。肺痨以阴虚为主或气阴两虚证均可以本方加减施治。应用时去荆芥、桔梗,加沙参、麦冬、黄精、百合等滋阴润肺之品;咯痰而粘者加贝母;痰粘而黄者加黄芩;痰少咳重者加五味子或乌梅; 手足心热者加知母、地骨皮。

    病例6: 祁某,男,32岁,1976年5月23日来诊。自述2个月前,因反复咳嗽,有时痰中带血,经某医院胸透检查诊为肺结核,服用雷米封等抗结核药物治疗,症状好转,但仍反复咳嗽,干咳少痰,有时胸痛,纳差乏力,手足心热,舌质偏红,边有齿痕,脉细无力。辨为肺痨气阴两虚证。以止嗽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制百部30g、炙紫菀15g、橘红10g、白前10g、川贝母15g、黄精15g、沙参15g、百合15g、麦冬15g、地骨皮15g、白扁豆15g、炙甘草6g。服药6剂后,咳嗽逐渐减轻。上方又服10剂,咳嗽已止。继用抗结核药物,配合中药益气养阴之品兼治,半年后复查,病灶已愈。

    止嗽散能用于多种咳嗽的治疗,主要在于该方“温润平和,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又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本方用药充分注意到肺为娇脏的生理特性,治疗在于顺应并恢复其生理功能,故取效甚广。开宣肺气以桔梗,降气化痰用白前,升降相伍;紫菀化痰止咳,温润不燥;百部润肺,化痰止咳;陈皮易橘红化痰作用较好;甘草调和诸药。《医学心悟》曾两处提到治疗风寒咳嗽以该方加荆芥,似原方应无荆芥。正因为该方具有宣降肺气、润肺化痰止咳之功,且性味平和,故可以之为基础方,稍事加减调整,便可用于风热、肺热、痰浊、郁火、肺痨阴虚等咳嗽的治疗。不论施于何证,该方体现的宣、降、润、化之功不可变,再结合病证性质,或散风热,或清肺热,或重化痰,或泄郁火,或润肺养阴杀虫,以适应不同咳嗽的治疗
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的名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组成。时至冬日,对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如能辨证灵活应用此方,则疗效颇佳。

风寒咳嗽因风寒袭肺,肺气失宣引起咳嗽频频,声重不扬,咳吐稀薄痰液,色清多沫,并伴有恶寒发热,全身疼痛,无汗,流清鼻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紧者,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原方加防风、苏叶、羌活各10克,生姜3片,水煎服。

风热咳嗽因风热犯肺,肺气宣降失调而引发剧烈咳嗽,痰稠色黄,咳吐不爽,伴有发热头痛,恶风汗出,鼻塞浊涕,口干咽痛,舌质红苔黄,脉浮数者,宜疏散风热,清肺止咳。用止嗽散加桑叶、菊花、薄荷、川贝母、连翘、芦根各10克,水煎服。

风燥咳嗽因风燥伤肺,肺失宣肃而致咳嗽声嘶,干咳无痰或少痰,难以咯出,或痰中带血,鼻咽干燥,咳引胸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者,宜清燥润肺,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加桑叶、麦冬、知母、玉竹、枇杷叶、川贝母、栝楼皮、黄芩各10克,沙参、茅草根各15克,水煎服。

痰热咳嗽因痰热犯肺,肺失肃降而致咳嗽频作,痰黄黏稠,呛咳气逆,咳剧呕吐,或伴有发热不适,口干咽痛,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者,宜解表宣肺,化痰止咳。用止嗽散加桑白皮、地骨皮、麦冬、前胡、黄芩、川贝母、竹茹各10克,鱼腥草15克,水煎服。


咳嗽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病症,有些咳嗽其它伴随症状已轻,唯咳嗽迁延不愈,其病程缠绵数周至数月,辗转治疗罔效。其病程久者与西医“慢性持续性咳嗽”相类似, 经常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此类咳嗽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仅对症治疗,疗效不佳。,湿热咳嗽就是属于临床上常常被误诊误治的一种咳嗽,本文仅就此种咳嗽的辨证施治阐述如下,祈同道指正。
一、外感湿热咳嗽是南方沿海地区的常见病症,发病与素体湿热内盛有关
此病症在临床上是相当常见的,有人曾统计216例外感咳嗽患者的证型,其中痰湿型103例,痰热型70 例,其它证型挟湿型15例,非湿型26例。表明湿型咳嗽占大多数[1]。
二、湿热咳嗽的病机和临床表现特点
1、湿热咳嗽的病机相当复杂,大致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病机互相纠缠在一起。
⑴、湿邪停滞于体内,能够阻遏和耗伤阳气,使病性偏寒。⑵、热邪客于体内,耗伤津液,并使气血运行加速,使病性偏热。虽然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二者性质相反,由于寒热的阴阳属性比湿邪更为突出,因而,总体上湿热咳嗽的病性仍属热。⑶、存在程度不同的气虚,甚至阴虚。《景岳全书》:“故凡病内湿等证者,多属气虚之人。”《蠢子医》曰:“湿热原从寒上得。”由于阳气不足病性属寒,和湿热总的病性相反,湿热咳嗽患者阳气不足的表现被热象所掩盖,不易表现出来,然而这一病机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促使湿热咳嗽向寒湿咳嗽转化的主要因素,也是迫使我们在治疗上不可过于寒凉的原因。《类证治裁》说:“虽湿邪化热后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不可过用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临床常见由于误用石膏,伤及阳气,加重病情。总之,湿热咳嗽的邪气方面存在痰湿、热邪,正气方面可能有阴虚和阳虚。
2、湿热咳嗽的症状复杂,舌象是诊断关键。
由于湿热咳嗽的病机复杂,因而临床表现也较为错综复杂,湿热二邪同时为患,二者各自要表现其特点,但又互相影响,互相裹结,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而临床每多见矛盾性症状。择其常见者如下:(1)咳声重浊、胸闷,痰质粘量不多,湿热咳嗽的热重于湿者,由于肺气不宣,热伤津液,经常痰少质粘,咳吐不利;而湿重于热者可能痰质稀量多。(2)热证而脉不数,热证而面不红反淡黄,精神不烦躁而反呆滞,口干而不引饮、且喜温饮,大便数日不解而不燥结,大便质溏而排出不爽,舌质红而舌苔白厚腻,身体困怠而活动后稍减等。(3)病程长,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具有一般湿热证的症状。《湿热病篇》说:“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湿热病具有来缓去迟的特点,湿热咳嗽也不例外,往往缠绵数周或数月;湿热咳嗽具有一般湿热证的症状,如:周身困重,倦怠乏力,纳差,胸闷腹胀。
湿热咳嗽症状表现复杂,但是只要抓住舌象,诊断还是有据可循的,常见舌象为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质地较厚。其中舌质红是判断疾病性质属于热证的重要指证,苔腻是判断存在湿邪的重要根据,苔的厚薄程度是判断湿邪数量多少的依据。舌苔的颜色一般与病程长短、湿邪和热邪之间的比例关系密切,病程短者和湿重于热者多见白色;病程长者和热重于湿者多见黄色。切不可一见白苔便为寒证。
三、湿热咳嗽的治疗规律
湿热咳嗽的治则是宣降肺气,清热利湿。内经》说:“湿上甚为热”。湿热咳嗽的气机病理是以肺气不降为主的。因此,湿热咳嗽的肺气调理当以降肺为主。咳嗽初期伴有表证、脉浮者,咳嗽的病机以肺气失宣为主,治疗当以宣降肺气、清热利湿为主。咳嗽日久者(以笔者的经验而言,约在10天以上者),咳嗽的病机以肺气不降为主,伴有气逆的表现、脉不浮,治疗当以清肺降逆、清热利湿为主。
处方时还应当注意湿热之间的轻重,湿重于热者治疗以利湿为主,热重于湿者治疗当以清热为主。如果津液已受伤者,还应当加入生津化痰之品。
笔者相当长一段时间苦于辨证已明,而无良方,后受《医源》等有关论述的启发,用千金苇茎汤加味治疗,每获良效,基本处方:苇茎15-30克,冬瓜仁30克,桃仁6克,薏苡仁30克,杏仁15克,车前子12克,前胡12克。
陈元犀说:“此方以湿热为主。咳而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者,是湿热之邪在肺也。肺既结,则阻其气血不行而为痈矣。方用苇茎解气分之热结;桃仁泄血分之热结;薏苡利湿,清结热之源;瓜瓢排瘀,开结热之路。《金匮方歌括》”《成方便读》说其:“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退热之力,实无所遗,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伤其下也。”所以用千金苇茎汤治疗湿热咳嗽是颇为合理的。但是毕竟此方是为治疗痰血热邪互结肺脏、久而成脓的肺痈所设的处方,作用在于清肺化痰化瘀。利湿之力不足,止咳效果较逊,更无降肺之效。所以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具有宣肺止咳作用的杏仁,“湿热治肺,千古定论”,一般湿热病都需要宣肺以启水之上源,湿热咳嗽当不能例外,故重用杏仁;“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故加用清热利湿降肺作用的车前子;千金苇茎汤止咳之力不足,故加降气化痰止咳的前胡;一般咳嗽气血壅滞之象不及肺痈,故减少活血化瘀的桃仁的药量。全方药物清轻滑利,善走三焦水道,具有清热利湿生津,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此方适用于以咳嗽和舌红苔腻为主症的咳嗽,患者可能伴有湿热证的其他表现。如果表证存在可加荆芥、防风以解表;久咳者加泻白散以肃肺止咳;有食滞者加消导药;热重者加黄芩、鱼腥草;痰湿重加半夏。
〖典型病例〗黄X X,男,35岁,诊于2002年11月5日。
患者咳嗽已有半年余,经中西医治疗时重时轻。辰下:咳声重浊,无痰,身体疲倦,胸脘痞闷,大便溏,小便黄。舌稍红苔微黄腻厚,脉细。
辨证:湿热阻肺
治法:降肺化痰止咳
处方:苇茎15-30克,冬瓜仁30克,桃仁6克,薏苡仁30克,杏仁15克,车前子12克,前胡12克,桑白皮12克。
日一剂,水煎服。
服药2剂后,咳嗽较少,呼吸较畅,有白痰少许,易咯;服药7剂之后,咳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