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e网:尚雯婕:我是艺术家明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35:11

尚雯婕:市场?歌迷?享受?我不需要!

尚雯婕说:“艺术家需要绝对的自我和孤立”,在如今的音乐市场里,自己“反而是第一个挣脱镣铐的人”。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2006·9

超女决战夜

2008.11

拍宣传照

采访尚雯婕时,她那两天的行程是这样的:前一天中午用三个小时开了新专辑的发布会———去电视台上三个小时的通告———拍摄杂志封面到凌晨六点———回家卸妆睡觉———九点起床赴西四环拍广告,五点结束———在路上吃盒饭,六点半来新京报接受采访和拍摄———十点离开报社,回家卸妆———十二点出现在首都机场,赶夜里一点半的飞机去瑞士……

尚雯婕说这样的生活正适合她“事业狂”的个性,但一天只睡两个小时,就算在长途飞机上也要抽时间回邮件的生活,不是一般的事业狂所能受得了的。

这是一个效率极高且思路清晰的人。化妆时,发型师对着大镜子摆弄她的头发,她则一手持小镜子、一手持眼线笔,自己快速画上浓浓的烟熏妆;拍照时,她会主动跟摄影师沟通,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清楚对方的想法,并且还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她接受采访时的姿态,则让人觉得是在做一场商业谈判———表达流畅,不卑不亢。

看看五年前“超级女声”舞台上和她同台作战的姐妹们如今在做什么:第二名谭维维去年出了张不上不下的专辑,参演音乐剧和电影的同时当好摇滚圈交际花;第三名刘力扬去台湾出了专辑,在中性风显得有点过时的今天显得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作为第一名的她则彻底地抛弃了一个“超女”应有的标签,参加比赛时的“淡定”、之后的“小资”“文艺”、再到后来的“雷人”“时尚”,这些被她统统抛在脑后,写歌时也并不考虑那些送她上宝座的歌迷们。

比起她的音乐作品,人们更乐于在网上转发她古怪的造型,以及浓妆包裹下的那张因为不自然而显得有点僵硬的脸。她公开说的话,表达的各种宣言(譬如不再出中文专辑之类),则更容易被解读成一个“装”字。不过,这次她涉足另类电子乐领域,出了一张争气的专辑《IN》,就连一贯刻薄的豆瓣网友也纷纷推荐。尚雯婕说,这是自己真正想做的风格,但也许还不够好。

谈创作 到现在也不识谱,只用录音笔

新京报:听完这张专辑最大的感觉是,你入行六年,终于做了一张纯粹是自己风格、让自己满意的专辑,以前都是在“曲线救国”。

尚雯婕:也不全是。我觉得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自己在这六年里经历了从一个音乐门外汉发展到自己写歌、做制作人的过程。

以前不懂音乐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什么音乐适合自己,那些时候都算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每一张作品都帮助我更了解自己,重新摆正方向。做越多唱片,范围就越缩小,越了解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向,并且积累了足够的创作能力。

而且,要说对这张专辑百分百满意,也不一定,毕竟我的创作还很雏形。我到现在都是用录音笔创作的,也不识谱。今后再做两张后回头看这张,没准也觉得不怎么样。

新京报:另一个感觉就是,觉得你挺有勇气,国内主流音乐人里很少有人尝试Trip-Hop风格的歌。

尚雯婕:做之前我没有纠结过,是因为一直很喜欢。国内确实大部分听众都不知道Trip-Hop是什么东西,大家一说起电子乐,都是电子舞曲那种。我对另类电子乐感兴趣是因为它能够挖得更深,可以往精神世界纵向去发展。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组一个这种风格的乐队,当女主唱?

尚雯婕:我特别想做乐队,乐队能帮助我创作。但你要知道,玩乐队的成本太高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高。按照我的想法就是大家在一起租个棚,不停地磨,两年磨一张专辑,这太奢侈了,中国的唱片行业没有这个经济实力。

2009.9

拍宣传照

2009.12

录制MV

2011.1

参加颁奖礼

■ 造型发展史

谈心态 绝不该考虑市场和歌迷

新京报:你总在谈个性、精神世界,但你在大众视野里的身份是娱乐明星,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矛盾?

尚雯婕:我觉得还好,明星身份能支持艺术生活嘛。做一个纯粹的明星和做一个艺术家明星,这两者给人的满足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能想象我成为一个很好的明星,但对于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来说,这挺空虚的,因为依靠运气和机遇就可能一下子大红大紫。做一个有艺术生命力的明星就很难,因为要不停地修炼自己,团队也要够给力。但这个路一旦走出来,个人成就会更大,因为你不仅仅是一个被外界因素控制的人,而是有内在生命力的人。

新京报:你刚出道时选的路线其实也挺好的,比如唱《梦之浮桥》那种云淡风轻的歌。为何没走那条道路?

尚雯婕:云淡风轻的感觉,说实话,那时候觉得非常不错。只是做到一定程度后,发现和我的个性还是不贴。你要想云淡风轻,就得小资文艺,就会有人告诉我,穿衣服和说话必须怎样怎样,我会觉得我被束缚了。那时候我就开始想,这并不是我最终的定型。

新京报:你每次转型都完全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不考虑一点点歌迷对你的希望或者市场的需要?

尚雯婕:我觉得一个音乐人绝对不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一旦考虑,就成商人了。艺术家需要绝对的自我和孤立,掺入一点点杂念东西就不纯粹了。如果我仅仅想当一个能挣点钱的明星,那我应该考虑歌迷的想法。

市场的问题不是创作者应该考虑的,理想的歌手、音乐人的状态就是你去做你觉得好的东西,然后让专业的市场操作团队帮你策划今后的市场运作。

新京报:但你的公司肯定会把你的商业价值放在第一位。你怎么协调这个问题?

尚雯婕:大众的东西就真的很大众吗?现在的市场其实是一个细分很明确的市场,以后细分程度还会越来越高。听网络歌曲的人不会听Trip-Hop,听Trip-Hop的也不会去听《老鼠爱大米》,你把你针对的市场想明白了,那个就是你的市场。

新京报:你近两年遭到的质疑甚至嘲笑的声音不少,你在歌里也表达别人看不懂你的想法,是否因为你在大众的领域做着小众的事情?有没有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

尚雯婕:我倒觉得我反而是第一个挣脱镣铐的人。现在为了市场做口水歌的人才是真正的戴着镣铐跳舞,他一方面想跳,一方面只能在这个范围里跳,因为跳出这个范围就不卖钱了。

谈事业 慢的生活真的很无聊

新京报:你经常强调你事业心和工作狂的一面,这一面不会和你心里“艺术家”的那一面打架吗?

尚雯婕:我觉得目前为止这两者还是互相辅助的。

新京报:一般来说,爱好一旦变成饭碗,就很难做得那么纯粹了。

尚雯婕:最早踏入这个行业时确实有这种感觉。我有段时间不太喜欢唱歌,因为唱歌一旦是谋生的手段,就没有乐趣,让人觉得压抑。

但这个问题在我开始创作的时候得到了解决。业余唱歌的时候,音乐是抒发情感、释放压力的出口,等到拿唱歌当饭碗的时候,压力来源就是唱歌了,所以就没有释放的出口。但是,一旦你能创作音乐之后,你可以把压力通过音乐去释放出来,所以重新又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出口。

创作挺重要的,不然你永远在表达别人的意思,永远在说别人给你写好的话,永远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无处释放,这是一个挺悲催的结局。

新京报:你在你翻译的那本《林先生的小孙女》序言里提到对生活和生存的理解,现在的想法和那时候相比,有变化吗?

尚雯婕:一样。这是我自己总结的道理,赚钱、养家糊口不是很难的事情,但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是很难的事情。有的人的满足感来自于建立一个好的家庭,来自于他的爱情或者今后油盐酱醋平凡的生活,有的人满足感更多的来自于事业,现在很多女性其实都是这样的状态,她们觉得在一种全身心付出的工作中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我就是追求这种精神满足的人。但像我这样的人不是太多,更多的人还是需要爱情或者其他方面的满足更多一些吧。

新京报:但也有很多人追求事业只是为了生存和积累,觉得慢下来去享受才是生活。

尚雯婕:对,很多人享受生活的意思就是不要工作,生活是除了工作之外的东西。我也体验过他们那种生活状态,我觉得真的很无聊!那是我60岁以后希望过的生活。人在年轻时就是应该去拼一些东西,去努力付出,等老了以后再度度假、歇一歇。不同的时间段做不同的事情。要是二十几岁就开始像欧洲人那样生活,真的太无聊了。

新京报:你是“成功学”的信仰者?

尚雯婕:这方面的书我没看过,我不太喜欢看那种书,反正成功的人都不会写那种书的。成功的人他不靠卖书。我只看过一本书叫做《如何充分利用你的时间》。有的人为什么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他老喜欢偷懒、拖时间。

谈生活 上微博只是出于礼貌

新京报:你现在已经完全脱离了选秀歌手通常给人带来的印象,而且和歌迷交流也不太多。

尚雯婕:只是在公共场合活动时会跟他们有一些定期的接触,但个人方面真的很少。主要是,需要分清主要和次要。对我来说,现在最主要的不是去跟歌迷交流,静下心来去创作才是我该干的事。

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我和歌迷想的不一样吧,比如歌迷看我一路走来,永远觉得我辛苦,觉得我累、做得勉强,觉得我像小孩一样需要照顾。但其实看一个人勉不勉强,就看他能不能把这件事做好,如果能做好,那他就做得还算开心。有的人天天扛一百斤米很累他也觉得很开心,有的人一定要睡在床上什么都不干他才开心。也许在歌迷眼里,天天看着我白白胖胖、吃吃喝喝那种就是开心。

这种心态跟父母有点类似,我父母也是觉得你什么都不干、天天在家睡大觉、吃吃喝喝、白白胖胖最好。我不工作的时候心情会很差,忙起来了哪怕累一点、休息时间少一点,但至少我精神状态还是比不工作时好。

新京报:你是不是上网和看电视都很少?

尚雯婕:很少。我不看电视,微博也是礼貌性地上一下。

新京报:那你休闲娱乐的方式是什么?

尚雯婕:我没什么兴趣爱好。我不看书。如果有好看的电影会去看,比如《变形金刚》那些。平时基本就是听歌比较多。另外就是运动,游泳、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