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十中经开:丁立民:分析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7:17
丁立民
丁立民:分析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
7月26日中投公司公布了2010年年报,给人的印象是投资业绩尚好,越来越好。作为风险投资公司的中投,其年报如官样文章,让人一阵迷惑。
这几年媒体报道了一些中投的投资失误,中投的年报对这些投资失误避而不谈,似乎要淡化人们的记忆。下面,笔者分析有关中投投资失误的报道,希望能够增强大家的风险意识。
2007年5月,筹备中的中投开始了海外风险投资,第一笔投资是购买美国私募基金黑石集团发行的股票。中投斥资30亿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认购1.01亿股,占黑石总股本10%,并承诺所持股票无投票权,锁定4年,4年之后的3年中,每年可出售最多三分之一的股票。2007年6月22日黑石在纽交所上市,上市数日便跌破发行价,将中投套牢。之后,黑石股价最低跌至5美元,使中投投入的30亿美元浮亏25亿美元之巨。如今,中投投资黑石亏多少?这在美国股市是公开的信息,中投不应对国内保密。
我国投资人的思维惯性是打新股包赚不赔,这与我国新股上市几年内法人股不流通的规则有关。也就是说,至今我国股市的全流通是伪全流通,由于是伪全流通,使得一级市场的打新一族不但包赚不赔,还能翻倍地获利。关于股市运行规律,笔者在“探讨海内外股市的溢价水平”〔1〕等文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研究。
美国股市是股份全流通的市场,新股上市首日法人股就可以流通。中投承诺自己认购的股票不流通,由此抬高了黑石发行价,让两位黑石创始人迅速套现25亿美元之巨。中投不仅为其抬了轿子,还因创始人大肆抛售导致股价暴跌,从而套牢了自己。中投带着我国股市培育出来的思维方式去海外博弈,中投的失误也就难以避免。
中投相中的黑石CEO施瓦茨曼不仅借中投赚大钱,还成了国资委的座上宾,成了我国招商引资的热门人选。其运作过程为:2007年5月中投认购黑石股票,6月黑石上市并将中投套牢;8月施瓦茨曼拜访国资委,各地政府纷纷向其示好,推荐本地骨干企业以求联姻;到9月,我国政府批准黑石购买蓝星集团20%的股份——整个运作一气呵成。
蓝星集团是我国大型国企,控股3家上市公司,在国内拥有25家工厂和4家科研机构,在海外拥有15家工厂和7家研发服务机构,营销网络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黑石搞定实力强大的蓝星后,从此顺风顺水,将触角伸向我国诸多行业,譬如投资上海房地产,设立“中华发展投资基金”募集中国资金,赶在寿光物流园赴香港上市前,投资6亿美元获其30%的股份,此外,黑石还介入我国金融、农业、医药等行业。
上述情况说明,黑石拿走中投的30亿美元,可视为转而投资中国企业的资本,比如黑石向蓝星注资的6亿美元,黑石在中国大陆的上述投资。按照这个思路绘制中投运用外汇储备的流向图,发现中投的30亿美元到美国去转了一圈,通过黑石这一载体,又绕回来购买中国的企业。不但让黑石上演空手套白狼,还让外汇储备以资本顺差的面目第二次流进国门,换言之,中投的资本运作让同一笔外汇用人民币收购了两次。
投资黑石是中投海外投资的缩影,类似的运作还有去香港打新股(中国中铁H),投资美国摩根士丹利、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等。这其中有多少外汇流回国内,让央行超发了多少人民币重复收购外汇?无从知晓,但中投让一笔外汇用人民币购买两次已成事实。对此,用国际收支顺差理论无法解释,因为教科书中无一笔外汇用本币购买两次之论。
我国的招商引资保证了外商暴富,黑石也不例外,在华投资3年收益翻番,中投投资黑石3年则浮亏60%以上,中投的海外投资业绩与国际私募投资中国的业绩形成鲜明地反差。对此,黑石集团CEO施瓦茨曼的解释是,“中国是一个不同的市场,我们‘没有尝试’求异,而是尽量依照中国规则行事。”〔2〕可见,施瓦茨曼来中国摄取钱财即使是阴谋,也是利用中国招商引资政策的缺陷牟利。
分析我国的招商引资过程,可看到招商引资是让外商唱主角,官员们客串,各级政府亲临捧场甚至争风吃醋,唯恐请不来外商。我国营造这样的招商引资环境,外商自然要玩自身利益最大化。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让外商暴富不仅掠走了钱财,让外商的资产占了外汇储备的大头,还给我国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我国招商引资的明显缺陷是各级政府介入和控制招商引资全过程,这不但使政府积极呵护外商投资,还使政府的监管流于形式。政府与外商或国内商人沟通(贬义词为官商勾结),都会产生腐败,其腐败包括行贿受贿的腐败和制度缺陷导致的腐败。行贿受贿的人证赃物一目了然,制度缺陷导致的腐败比较隐蔽,但其恶果都是蚕食中国这个经济体。
再看中投管理层的投资理念。
2011年5月中投发言人宣布,中投减少了投资组合中的现金占比,现金占比从2010年年初的32%降到年末的4%,已基本实现满仓运作〔3〕。此前,中投向国务院申请二次注资,并有学者出面支持:“中投存在的意义在于降低外储水平和提高外汇经营收益,应当建立一种动态的制度,当外储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向中投划拨一笔新的资金。”〔4〕
中投投资海外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有股票、大宗商品、期货期权、房地产、私募基金、实业等,其投资品种和满仓操作的手法,说明中投海外投资偏重投机。为什么中投敢于放手一博?因为中投惦记着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将手中的外汇全部下注,可以倒逼政府给中投一次次提供外汇。这种赌徒心理似曾相识,那就是富家子弟知道父亲有的是钱,手中的钱赌完了,赌输了,那就回家编动听的故事,搞到钱再去博傻。中投包装得很时尚,然而,中投的投资组合与投资品种掩盖不住其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
中投发言人还宣布,中投的投资考核周期已经由5年延长至10年〔3〕。中投董事会的这一决定是拿巨额外汇储备当儿戏,因为中投花的是国家外汇储备,需接受外部考核和监督,不能以独立经营为由擅自修改考核周期。
接受外部考核和监督是一种硬约束,可约束其行为规范。现在是电算化时代,只要设计好一套考核指标,就可以随时考核公司的投资情况。中投以长期投资为由延长考核周期不是理由,因为长期投资也要按年度、季度考核。何况在中投的投资组合里,大多是中短期品种,少有长期债券之类的长期投资品种,考核周期需与之匹配。再说,中投管理层是国务院任命,谁也不能保证中投的领导10年不更换,10年一考核将使考核流于形式,一旦巨额外汇打了水漂,如何问责?总之,中投的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让人费解。
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我国的政治体制与各投资国有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让中投代表中国政府去海外风险投资,与海外风险投资家博弈,风险远大于收益,中投投资黑石、摩根士丹利遭受巨额损失看似偶然,实属必然。我们需面对现实,放弃与国际风险投资家硬拼,避免外汇储备堕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汪洋大海是上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前,需摸清我国的外汇储备构成,这是评估我国应对金融风险的基础资料。至于外汇储备的使用,笔者2007年3月撰写的《我对组建中的联汇公司喜忧参半》进行过探讨,认为“中国政府不应成为高风险市场的投资主体”,政府部门是行政机构,不可染指风险投资,不可贪小失大。外汇储备可借给中国企业和机构换汇出海投资,并以实业投资为主,这样才能分散外汇储备海外投资的风险。
短短几年,我国外汇储备急剧膨胀,并大量陷入美国债券市场难以兑现。面对这一现状,需通过制度安排,收缩海外投资规模,调整招商引资、出口退税等政策,从而解决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问题,遏制外汇储备急剧膨胀也就卸掉了赋予中投的沉重职责。
(2011年8月2日)
参考文献
〔1〕丁立民《深化经济改革:我的解决方案(10)——探讨海内外股市的溢价水平》草根网2008年10月9日
〔2〕陶盈舟《中投投资黑石三年浮亏超60% 黑石在华3年赚100%》华夏时报2010年8月6日
〔3〕任芳《中投公司去年全球投资组合全年收益率11.7%》新华网2011年7月26日
〔4〕汤雅婷 翁海华《争议中投:再获注资 或挤身前三大主权财富基金》新华网2011年5月17日
关键字: 中投公司 海外投资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分享到:
乌有之乡新浪微博地址:http://weibo.com/wyzxwyzx 手机便捷浏览乌有之乡:http://wap.wyzxsx.comhttp://3g.wyzxsx.com
相关文章
[财经视点]国资委严防境外国资流失,央企减少海外投资  [财经视点]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规避与利益监控问题研…
[财经视点]白益民:企业海外布局,要学日本经验  [国际纵横]叶檀:全球私募基金风险大 中金融机构不应介…
[时代观察]盘点中国海外投资  [时代观察]中国海外投资亏损案例
[时代观察]海外投资巨亏“不慎”走光  [时代观察]中国的金融高层基本已经被海外军团占领
[网友之声]武汉红色网友反转宣传(“麻雀战”):走进武汉最大社… 顶 荐 08-07
[财经视点]丁立民:分析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 荐 08-06
[时代观察]黎阳:铁路私有化与“法律帮”的政变路线图 顶 荐 08-06
[网友时评]央视、白岩松们为什么总是站在犯有错误的人一边? 08-06
[网友之声]救救孩子…… 08-06
[国际纵横]美国人主粮绝非玉米---拆穿方舟子和南方周末李铁的弥天… 顶 荐 08-06
[网友时评]南方报系、中央台等一干洋奴出马为黑龙江倭寇碑洗地 顶 荐 08-06
[财经视点]贾根良:美国是如何通过“闭关锁国”而崛起的?-答网友… 顶 荐 08-06
[文艺新生]砸碑记 08-06
[思潮碰撞]谭伟东:几个重大、全局和根本性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顶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