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安全教育个人体会:【佳片U约】美国电影:《紧急下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26:44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美国电影:《紧急下潜》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紧急下潜》这部电影是我家收藏(的影碟)中最为我们所珍惜的一部,我与孩子都很喜欢,我家丫头也很喜欢。它讴歌了在战火中的人性美,让人们意识到即使是丑恶充斥世界,美仍是人类的追求。
最近,我又重看了这部电影,在此期间,心底曾产生过的一种模糊认识突然清晰起来。
[剧情资料]
原名: Crash Dive
片长: 106 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编剧: Jo Swerling / W.R. Burnett
导演: Archie Mayo
上映日期: 1943-04-22
又名: 紧急下潜
imdb编号: tt0035763
类型: 动作, 冒险, 剧情, 爱情, 惊悚, 战争
简体中文名: 紧急下潜
语言: 英语, 德语
主演: 泰隆·鲍华 / 安妮·巴克斯特 / 达纳·安德鲁斯
获奖情况
1944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Best Effects, Special Effects Fred Sersen
1944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Best Effects, Special Effects Roger Heman Sr.
沃尔特·史蒂华由于某种原因,受到上级好评,提升为“阿尔巴卡”号潜艇的舰长。舰长大卫·廉纳对沃尔特的到来感到十分高兴。沃尔特在上任前的度假途中巧遇珍·海佛,但他不知道珍就是大卫的女友……“阿尔巴卡”号在大西洋成功地击毁了德国军舰。胜利返航后,沃尔特与珍的爱恋之情日深,大卫与沃尔特在知晓此事后,关系恶化。潜艇又一次出战,两个情场对手终于在战场上同仇敌忾,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大获全胜。有情人终成眷属……
[精彩影评]
不久前重看 父辈的旗帜 ,思特兰克中士,把那个小传令称作YOUNG TYRONE POWER
这才让我想到这部以前看过很多次的电影.
现在看来整部电影实在强差人意, 含着银勺子出生的斯图尔特先生,属于典型的新英格兰统治阶级. 他的生活历程就可以归纳为: 猜火车结尾,麦克格雷格的那段独白: 保养良好的牙齿, 优良的教育, 人寿保险, 良好的职业生涯...等等等....然后这一循环又会重现在他的子孙辈的身上.
可能因为作为战时电影 片子的受众是定位在广大下里巴人身上的关系,所以 斯图尔特 先生 虽然设定了一个好出身,但从他的追求和言行上看, 他本质上就是一条YOUNG SEA DOG, 教养浮于表面, 典型的美国土鳖.
另外一个值得垢病的地方是,本片的重头戏: 突击德国秘密基地, 一群SEA LEGS 套上黑紧身衣, 脸上涂点轴承油就成突击队了, 不知道ROYAL MARINE COMMANDO 和 US MRINE RADIER 看了之后心里有什么想法. 不过我敢肯定,在电影拍摄的同年 突击新加坡的英国 SBS 要是有机会看到这片子, 会把下巴笑脱臼的.
结尾,美国海军是一个各舰种互相配合默契的整体那一段拍得很不错, 把片子的层次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译制版却把这一段删除了.
故事大约发生在1942年或1943年,剧中的男主角沃特.斯图尔特上尉1936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美国的一所海军学院,举世闻名),电影刚开始时是一艘鱼雷艇艇长,并且出场就指挥打掉了一艘德国潜艇,表现出很高的指挥艺术和战术素养。根据影片中一段不长的角色之间的对话,可以知道沃特在从海军学院毕业后,曾在许多舰种上服过役,包括潜艇、主力舰(即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等——就是没听说在航空母舰上服过役,而且成绩都很不错。
沃特在影片中的定位是调到一艘潜艇上任副艇长,又做出了很出色的成绩——这回可不是通过角色的对话(或旁白),而是通过一格格的镜头展现给观众的。
让我产生感慨的是:在美国(也许还有其他国家),一个人一生中很少有一次分配(选择)后,就来个职业就位定终身的。沃特上尉从毕业到影片结束,前后不过六、七年时间里,竟然在五、六种大大小小的舰种上服役过。所以,他对于海军舰艇间的工作关系、各种舰艇的特点——包括对敌情的判断,都了如指掌。这也为(在电影里展示出来的)他所表现的优良状态和所做出的突出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特点,也表现在主要男配角、艇长康纳斯少校(后来晋升为中校)的身上。
这都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在我国,只要是拿国家工资的——老百姓俗话说的“吃皇粮”的,很少不是一定终身的。我的父母亲都是如此,他们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一个或一种岗位上,干到老,干到退休——即使分配有误。当然,现在好得多了,不一定再一定终身了——但只要拿国家工资的,仍然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这种情况。特别是我们这些二线的干警,尤为突出——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别人的事不足以说明问题,那就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我从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来就一直在一所警校工作,期间只不过调整了单位内的岗位,但工作内容几乎从未变过。我们是行业办的警校,多年来为一线单位培养过大量的学员,可谓是功不可没。但不容忽视也未曾改变过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问题。
我的做教师(教官)的同事,很多都是从出了大学校门那一天就开始三尺讲台生涯的。换言之,出了校门入校门,理论来还理论去。尽管我的同事们也都很想从事一线的实践,从而补充一些应用知识,以达到与自己掌握的理论内容有效结合的效果。但往往事与愿违,大家的想法一般都会落空。这一点,从实践单位来校培训的学员们那里也得到了印证。他们说我们的老师们都是有着相当的理论素养的,但所讲的内容与实践要求有着明显的差距。
我为我的做为老师(教官)同事抱屈,但也深感无奈。因为一线不给我们老师们实践岗位工作的机会,原因很简单,一是无职,二是无待遇。所涉问题全是人事管理制度上的。众所周知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僵化、死板,特别是一线单位还有着所谓的待遇与实惠等条件,与轮岗的要求,会直接发生碰撞。所以,一方面是知识的脱节与老化,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充电”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的现状,同时并存。
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感慨:我国何止是教育体制落后于西方?就是教育观念也是落后人家何止百年?人家培养教育的目的,则是为了出才,也就是一切为了实践应用的需要。所有的有碍于实践发展的事物,通统都得让路。而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出人,所以,实践应用就得从属于教育手段的需要。在我和我的同事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实践知识贫乏的现实,必然会折射到学生(产品)身上。因而,现实是学生一离开校园,最大的可能就是失业或转行。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专业)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脱节,很难为一线单位所接纳。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不仅要考虑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更要先改变我国的教育观念。这才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
[请您观看]
',1)">
编辑于2011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