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教育提纲2017年: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0:58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总结近年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9月22日,教育部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在重庆联合召开了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对重庆市“六个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验作了专题介绍。上海教卫党委、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湖南大学、西南大学、沈阳大学等高校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就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推进“六个一”活动构建育人新模式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委副主任 赵为粮

  近年来,重庆市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以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为主的“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明显。

  一、党委、政府直接推动,构建育人新格局

  列入党政战略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亲自策划、亲自指导、亲自部署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重庆市委、市政府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全市性工作会议,强力启动和推进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整合育人体制。由20个市级部门、单位和40个区县组成市级联席会议,并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办公室。每“一”项实践项目由相关市级部门牵头负责,多个部门协同推进,并建立了部门、单位班子与个人结合的工作考核机制。创新社会实践制度。建立了大学生带薪实习制度,大学生骨干“三进三同”制度,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军队共建制度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完善实践保障体系。市财政每年划拨高校专项补贴5000余万元,保障活动资金。全市建立大学生学工基地100多个,在28个区县建立了大学生“三进三同”实践基地,各高校与乡镇、企业、社区联合建立500个定驻基地。同时加强理论研究,为推进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二、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创建育人新途径

  社会组织育人。已有3.7万余名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40个区县、87个市直机关、392个国有企业和41个民营企业带薪实习,接收学生实习的单位和企业共有3113家;已组织近18万人次到企业生产和服务一线,与工人一起做工,学以致用;已组织33万新生参与学军活动。社会基层育人。重庆市将机关干部“三进三同”教育活动向大学生延伸,目前,已集中安排1.3万余名大学生、分散组织22万余人参加“三进三同”活动。社会建设育人。重庆市组织大学生参与“森林重庆”建设和保护长江“母亲河”工作,已组织28万人次大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植树283万余棵,植树面积3.4万余亩。全市54所高校建设64片“大学林”。社会现实育人。重庆市组织大学生围绕“五个重庆”、“十大民生”、“唱红打黑”、“缩差共富”等重点工作,开展调查研究。

  三、破解知行合一难题,取得育人新成效

  理想信念更加清晰坚定。据调查,认为增进了与工农大众感情的学生占93%以上,认为理想信念进一步明晰和坚定的占92%以上。知行合一理念深入人心。认为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市情民情的学生占95%以上,认为收获大并对综合素质提升有帮助的达95%以上。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今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8.5%,比上年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高于今年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各高校完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必修学分,把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成果和典型案例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探索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长效机制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徐金梧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实践教育,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积淀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注重把实践育人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6月,我校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断探索形成了课程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创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模式。

  我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时间安排在大一、大二暑期,分两次进行,每次实践不少于2周。分数记入学生成绩单。在课程化推进过程中,还根据教学计划及时调整课程实施方式和学时比例,使其更加符合育人规律。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实施该课程计划以来,至今已覆盖6届学生近2万人,有效地引导了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向实践学习。

  二是创新设计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一支涵盖思政课教师、团干部、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队伍。教材建设上,出版《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融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科学性于一体。教学方式上,以学生暑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前期集中讲授理论、中期加强过程指导、后期强化报告撰写和成果转化指导为辅。教学内容上,每年设计引导性的全校实践大主题,同时提出百余个参考课题,充分体现教育性和时政性。在组织模式上,鼓励以团队为主,凸显团队实践的育人功效。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以“五道防线”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保障体系和以课程网站、系统、短信平台等信息化为特点的课程管理模式,确保了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是不断丰富完善社会实践工作的流程和内容。

  学校以实践教育贯穿始终,按照全年不断线的思路安排工作流程:每年3月开始研究设计实践主题及课题;4月初开始全校性的宣传、动员、培训工作;5至6月学生进行实践筹划准备;7月集中开展理论授课,由思政课教师讲授“实践方法”和“实践报告撰写”两门课程;8至9月督导学生完成社会实践;10至11月开展总结、交流和评比活动,并集中进行成果转化;到12月进入寒假社会实践,直至第二年3月进入新一轮工作。

  课程化实施6年多来,我校共组织近3000支团队、3.8万多人次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8年8月,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9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今后,我校将继续深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让更多大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造实践教学体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山红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紧密服务于国家石油石化发展的战略性高校,1953年建校以来一直秉承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进行产学研结合办学的探索。近年来,针对学校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实践教学受到冲击的普遍情况,学校立足解决“培养什么、靠什么培养、怎么培养”的问题,建立了“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以共享实验教学资源为平台,以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毕业设计改革为突破口,以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实践教学顶层设计

  为做好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学校坚持“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学时)的比例,结合辅助培养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拔尖人才培养等专门培养计划的实施,凸显了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二、搭建实践训练平台,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以实践训练平台的搭建工作为重心,按照“优势整合、内外互补、强化实训”的总体思路,开展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毕业设计网点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扩充和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拓展了学生实践与创新的空间和环境,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工作为抓手,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了三级管理、滚动发展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育体系,开展了“毕业设计源于科研项目”、“全学年毕业设计”、“纵横双向质量评价”等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学校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搭建了以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和创新实验室为主的实验教学平台,先后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完成了两校区“圈层式”校外实习基地和“集团式”综合实习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形成了“以政策引导教学、以激励促进教学”的良好局面。学校就业率连续16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工程实践能力强,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

  健全机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 黄蓉生

  西南大学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一、以建立健全机制为切入点,注重体现“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常性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大纲,根据专业不同计算11至19个学分。学校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四级管理机制,从“学校—部门—学院—班级”四个层面加强管理,确保任务逐项落实到位;安排了专项经费,学校2011年统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2586.62万元,其中新增加学生植树造林专项经费50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评估体系,加强考核评估,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质量。

  二、以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为着力点,切实增强“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把“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合理规划,整体推进,扩大了实践育人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比如植树,西南大学按照市里的统一安排,先后5次集中组织万余名学生在涪陵区、两江新区等地开展“绿化长江行动”和“西南大学林”建设活动,同时学校每个学院就近与北碚区一个镇或街道对接,建设以学院命名的学院林;还在校内建设了“毕业林”、“国防林”、“师范林”,实现植树活动学生全覆盖。又比如学工学农活动,我们整合社会育人资源,建立一批实践基地,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工厂、农村,学习实践。学校与四联集团共建了社会实践基地,仅这一个基地就接收了1100名学工大学生。

  三、以基层发展需求为结合点,真正实现“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

  学校发挥教育和农业的专业优势,实施了“顶岗支教”、“顶岗支农”计划。在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50多所农村中小学和区县建立了顶岗支教支农实习基地,每年参加实习的本科生1000余人。学校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大学生“三进三同”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仅今年,就组织了万余名大学生深入全国536个乡镇、6350个村、6625户农户家中开展“三进三同”实践活动,将基层发展需求与自身专业特色相结合,受到好评。同时按生源地组建了100余支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农村,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服务基层需要。

  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重要途径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杜慧芳

  近年来,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顶层设计,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我们把志愿精神的培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明确工作机制。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会同文明办、团市委等有关部门成立工作联盟,制定了实施意见;规范招募和注册管理程序,建立网上管理平台和资料库,进行志愿服务认证;成立了培训基地;完善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评优评奖体系。完善保障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加大投入,提供工作条件和保障;为志愿者购买保险,实现了学生志愿服务意外人身保险的全覆盖。构建评估研究机制。成立志愿者工作研究中心,为志愿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推动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

  第二,打造品牌,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的展示舞台。

  我们努力搭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各种平台,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实现思想成长、全面发展。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大学生参与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已10多年,365天每天有大学生志愿讲解,形成了基地、岗位、项目、活动“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组织文化志愿者多次赴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进行交流和演出,在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构建志愿服务基地。建立了复旦大学等13个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志愿服务基地,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空间和层次。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鼓励各高校开展特色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上海海洋大学在居民社区开设科学商店,普及科学知识,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第三,加强宣传,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的有效课堂。

  我们广泛宣传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使做一名志愿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

  打造“海宝一代”,弘扬世博志愿精神。充分运用上海世博会的契机,打造志愿精神,使“海宝一代”真正成为世博精神和文化的传播者、志愿服务理念的践行者、国家和城市形象的代表者。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向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发挥优秀典型的教育、示范和引领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孙雅艳赴云南支教资助3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物品价值达13万多元,通信达2000多封。创新宣传载体,扩大志愿服务影响。通过出版工作专著、建立博客、召开论坛、拍摄纪录片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志愿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浓厚舆论氛围。

  开展“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教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王鸿冰

  中国地质大学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扎实开展以“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为主要内容的“三练”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朴实作风和过硬本领。

  第一,寓教于习练思想,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始建于1954年的周口店实习基地,位于地质现象丰富的北京西山腹地,是我校地质实践教学基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我校统筹实践教学和实践育人的关系,将育人贯穿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统筹安排业务骨干和思政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实习的全过程。注重选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教师充实实践教学一线,教师“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自觉担负起学生思想引路人的角色。同时,我校利用实习基地周边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对人民的感情,坚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报效社会、勇担重任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比例均在70%以上,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上升。

  第二,言传身教练作风,培养坚强意志和吃苦精神。

  50多年来,我校一批批教师在实践育人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我校坚持把“练作风”作为野外实习的第一课,让过硬作风成为学生人生起步和事业发展的基石。实习期间,师生每天起早摸黑、跋山涉水,完成10公里左右的野外实习,各个环节都完全按照行业标准从严要求。通过系统严格的实践教学,纠正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其养成认真规范的工作习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温家宝总理在回校看望师生时说母校给了他“克服困难的毅力”,就是“练作风”的真实写照。

  第三,躬身实践练本领,培养专业技能和协作精神。

  我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设计上,注重训练地质思维,使学生夯实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不断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技能训练上,苦练地质工作野外基本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使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全球定位系统等地质工作“新三件”,更要熟练使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等地质工作“老三件”。在管理模式上,实行班组结合,野外教学和文体活动均以5人左右为单位进行。同学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成长,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长期以来,我校毕业生以“工作踏实、动手能力强、上手快”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以公益创业教育为抓手提高育人水平

  湖南大学校长 赵跃宇

  湖南大学以公益创业教育为重要抓手,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实践育人工作水平。

  凸显公益创业理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传承学校从岳麓书院延续至今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传统,以参观书院、研习书院、讲习书院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先贤忧国忧民之心、以身报国之志;创新实践育人抓手,深化公益创业内涵,引导学生创办营利性公益企业,更引导创设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秉持“将公益、责任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心田”的理念,突出其在人才培养全局中的重要性,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教学,夯实实践育人知识基础。开设入学教育“公益创业专题”,普及公益创业知识;成立公益创业教学团队,多领域专家担任导师;编著《公益创业学概论》等教材,开设系列课程;完善素质教育学分认证制度,将公益创业课程和实践纳入培养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中结合教学内容探讨公益、责任与创新。实现公益创业教育第一课堂100%普及,举办公益创业大讲堂等第二课堂活动100多场,受益面覆盖全体学生。

  拓展公益创业教育载体,提高实践育人工作实效。成立滴水恩社团等50多个公益社团,每年参加公益实践和志愿服务学生超过10万人次;创设“公益创业网”、“公益祭奠网”等公益网站10余个,汶川地震17小时内,学生创建“四川地震寻亲友网”,成功匹配近万对失散亲友信息;每年组织50余次公益性创新创业大赛,作品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0余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项目”荣获2008年“中华慈善奖”;每年组织“关爱留守儿童”、“两型社会建设”等数十个公益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达100%。

  建立公益创业长效机制,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科学发展。成立公益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公益创业教育实施办法》等10多个指导性文件,构建全校多部门联动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提高公益实践分值,将公益实践作为评优、入党、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成立公益创业研究中心,为实践育人提供学理支撑;创设滴水恩大学公益创业孵化有限公司,投入100万元成立公益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等,提供孵化和实践平台。

  至今,学生创办公益组织和企业54家,100多个学生创业项目累计获得超过1000万元的各类专项资金扶持。“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与实践”已成为“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首批重点培育的特色项目,并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育人实效

  沈阳大学党委书记 张世斌

  沈阳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迄今已坚持20余年,树立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校党委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紧扣“三观”教育,发挥实践教学擎旗铸魂的功能,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探索出了一条实践育人的道路。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制度体系,体现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思政部设立了实践教学指导中心,制定了20余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将实践教学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之中,规定了学时和学分,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至少拨出专款15万元以上用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二、精心设计内容,体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学校依托理论教学设计实践内容。针对大一学生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学校在沈阳市法库县、抚顺雷锋纪念馆等地建立了10余个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针对大二学生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学校在沈阳市新民农业博览园等地建立了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每年暑假选择优秀学生党员开展为期7天的红色之旅爱国主义实践活动。

  三、师生全员参与,体现实践教学的广泛性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所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全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每年达到1万余人次,累计已达到10余万人,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同时,学校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兼职学生工作人员必须全员参与,根据不同职责,分为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两类。据统计,先后有近3000余人次的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较好地履行了实践育人职责。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是:校党委高度重视,全校上下形成高度共识,密切配合,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前提;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实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课内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基础;强化指导教师带头人的培养,以及全体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事业感和敬业精神,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保障;满足学生铸魂需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丰实收获,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动力。

《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30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