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层设计规范:龙应台让我们忆起礼义廉耻(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15:55
龙应台让我们忆起礼义廉耻(全文)                                        李悦  本月初,台湾著名学者、评论家龙应台女士,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堂发表演讲时,特意强调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她谈的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理。我们该做个什么样的人呢?应该是懂得礼义廉耻的人。礼义廉耻,这四个字如今听起来或者说起来都已经陌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我们已经很少谈起这四个字来,它们离我们已经太久太久。所以龙应台的话也引起我们格外的关注。解放后,在“阶级斗争”时期和“文革”期间,“礼义廉耻”已经等同于“反动标语”和“反动口号”,谁要是敢讲出来,必遭到“全党共讨之,全民共诛之” .当然,丧失礼义廉耻的言行就太多了,“学生斗老师、子女揭批父母”等欺师灭祖之事屡见不鲜,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平常事。改革开放之后,拜金主义盛行,一切向钱看。只要金钱,不要礼义廉耻,没有了礼义廉耻才能运用厚黑学搞到更多的钱。到后来,丧失礼义廉耻已经成了争名夺利的一种炒作方式,“艳照门”、“焚书门”、“抄袭门”、“强奸门”、“打错门”、“绿豆门”……所有的门都是通向满足个人私欲的门。龙应台今日把礼义廉耻当成话题,拿到中国最著名的学府来讲,是对我国传统社会人格理想的怀念,也是对今日世风日下的忧患。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中国就建立了礼乐秩序,礼义廉耻就成了君子人格的标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以君子人格的标准来教育弟子。他教学生以“六艺”,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希望弟子和国人都能通过“克己复礼”,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他所痛斥的是不知礼义廉耻的小人。当时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十分明确,君子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代表着社会的文化向度,体现了文明社会的秩序。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界线就是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并不是阶级差异所能改变的,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贵族,还是被统治的平头百姓,都不愿被称为小人,都不愿被拒斥在文明社会的社交舞台之外。从西周到“五四”运动,历史走过漫长的旅程,阶级斗争的结果,只是一个皇朝代替了另一个皇朝,并没有改变中国历史的总体格局。推动中国社会延续和发展的,正是君子人格的社会价值理想。文革期间,举国全民批判孔子的“克己复礼”,是野蛮蒙昧对文明秩序的挑战。改革开放后,王朔喊出“我是流氓我怕谁?”是对“君子”人格理想的调侃,就如同文革中捧起来的神被编为黄段子的主角遭到调侃一样,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反讽。“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这就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的一种人格理想。这种甘当小人的人格理想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总结。如今,讲礼不如无礼,仗义不能取利,清廉不如腐败,知耻不如无耻。“永不放弃”并不能成功,许三多式的成功只是一种精神鸦片。君子成了傻子的同义语,小人成了胜利者的代名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社会就是这社会了!我们该要不要礼义廉耻?王蒙称赞王朔的“躲避崇高”;于丹号召”返回内心“;摩罗空喊他的国家民族主义;汪晖和朱学勤身陷“抄袭门”不能自拔;一批无奈的学者到广州焚书;韩寒冒充公共知识分子讲出“无知无畏”的狂言;一批著名导演在糟蹋古典名著……知识女性龙应台从那海岛赶来,高喊:“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当内地知识分子都不屑于谈人格理想的时候,就应该对教育与文化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了!我国的传统教育,从孔子时期就以育人为主,教育的目的是吧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健全人格就是君子人格。所谓师者,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居首位的。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强调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就是做人的方法;道,就是走向君子之路,走向文明之路。几千年以来,正是道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直到清朝末年,在我国乡村家塾仍然学习《神童》和《弟子规》等启蒙读本,它们都是教孩子们先做人,这些敦品励行的读本,培养我国知识分子的君子人格。众所周知,我们如今的教育与过去的传统教育背道而驰,不传道不授业不解惑,只为了应试,升学成了教育的唯一标准,不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只是培养学生考试及格。学生们想的是考试,理想是找个好工作,然后升官发财。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成为君子,它们满眼看到的尽是一些以小人之道获得丰厚利益的成功者,那是他们走入社会之后的榜样,对于他们,礼义廉耻有什么用?家徒四壁的颜回式的君子,只能是他们耻笑的对象。那位“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孔子若是活在今日,在他们的眼里一定比雷锋还要傻冒。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我们文化的问题。“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一致处于被批判打击的状态当中,到了文革期间又遭受到灭顶之灾。浩劫过后,有君子人格、知礼义廉耻的知识分子不但寥如晨星,就连能够精通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学者也为数不多,并且在日益减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书面文本进行解读而实现的。没有解读者也就断了文化根脉。文化之根就这样清晰地断裂了,乃至文化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这就是我们文化目前的真实状况。面对这种状况,中国知识分子处于迷茫当中,不知所措。龙应台跑到北京,强调“礼义廉耻”的重要,是希望迷茫中的知识分子能够认清自身,首先学会做人,建立独立的人格意识,然后才能为文化发挥作用。龙应台此举可谓治本。龙应台一定看到了目前文化低俗化,学术娱乐化、文人世俗化、思想侏儒化、教育商业化……龙应台一定知道,当今中国最走火的文化人斯文扫地的传闻:余秋雨因文革的言行一直受到人格质疑;于丹因争利在和孔子的后代打官司。以余秋雨与于丹的文化实践来看,他们在观念上是混乱的,根本没有人文追求,从不谈什么人格理想,当然就只能导致他们行为上的失范,也导致他们学问的华而不实,虚伪做作。龙应台在北京最高学府喊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时,它们眼前一定闪过从孔夫子到梁漱溟,几千年间那些具有伟大人格的君子、圣贤,正是它们闪光的人格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缅怀我们曾经拥有的,我们还会再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