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发王本善妻子图片: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07:09

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

能阅读浅显的古诗词是考试大纲的要求。所谓浅显即只要求能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对常用表达技巧作一定赏析。古诗的每一位作者,都是要通过诗来表达自己的意趣情感、主张、观点、看法。无论是含蓄还是直白,无论是隐晦还是张扬,都只能从诗作的文本义(字面意思)去理解去思考。从近几年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题目难度不大,充分体现了“浅显”这一特点。但考生得分却不太理想,这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缺失之外,也与平时复习训练中对学生扣题作答指导不力有关。纵观近几年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其设问角度无非从下几个方面入手,即“表现了什么?”“怎样表现的?”“有什么效果?”

一、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是从理解诗歌意境角度设问。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简单地说即是“境”加“意”。“境”即物象(也叫形象、意象等),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意”即诗人通过这些物象所表现的思想意趣情感、主张、观点、看法等。回答这一角度的命题,首先应理解诗中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然后去理解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所表现的意趣情感、主张、观点。具体答题步骤可简化为:“形象+特点+意趣情感”,即①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景物),②概括景物的特点(一般用双音节词概括),③分析表现的意趣情感。

二、怎样表现的?

  “怎样表现的?”是从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角度设问。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通常包括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夸张、设问、对偶等)、描写方法(如白描、联想、想象等)、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和其它一些表达技巧(如对比、衬托、虚实、用典、象征、托物言志、抑扬、渲染、铺垫等)。要回答这一角度的问题,首先必须熟悉掌握各种表现手法的基本知识。其答题步骤可以简化为“手法+分析+情感”,即①指出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③此手法有效地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意趣情感。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有什么效果

   “有什么效果”是从如何有效地表情达意角度设问。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从这一角度设问,一般都停留在某诗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怎么好”的层面,或评价传神的某字或关键的某字(炼字角度),或赏析某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或就不同观点评点等等。回答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技巧+表现内容+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鉴赏、语言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大量题目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根据近5年高考所选唐宋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应有针对性地精选题,模拟答题。应特别关注李白、杜甫、王维等名家的“写景叙事”诗以及表达技巧上与高考题类似的唐宋诗词。另外,平常做题组织答案时要多用积累的专业术语、多参照高考答案的文字表述模式——这首诗采用了某某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某某意象)的(某某)特点,表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情感,起到了(某某)作用。每鉴赏完一首诗后,务必要将该题的参考答案在纸上再写一遍,然后再次核对。此举对提高考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很有好处。

明确了考试要求之后,我们的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

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田园(山水)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咏史咏怀诗

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言志)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 ;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三、把握意象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其要点是:(一)意象是个整体,意象中每一个成分都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二)意象中充满情感和生命。它与形象的内容不同,它所表现的东西,我们不是称它为“意义”,而是称为“意味”。(三)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形式。(四)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陈涛《文字意象论》)。换言之,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陈涛《文字意象论》),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意象。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和“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其实,它们是六个形象,或者说是六个意象元素。 

 

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全诗情感之所以复杂而流动,是因为诗中有四个意象,四个意象即是四幅画面,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树”、“乌鸦”三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形象组成;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由“人”、“天涯”、“夕阳”三个形象组成,这四个意象相对独立,但联系起来。又综合成一个总的中心(意味):“秋思”。我们在分析时,就不能说作品中的每个名词都是意象,因为它只是构成意象的一个个元素(形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

 

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同于形象,它有如此特点。

 

第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

第二、意象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个意象应用得好坏,不仅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如果一个意象和作品所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关系不大,没有和其他意象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意象就是多余的。

第三,意象要鲜明、有力。诗歌是一种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的文体,因此,在意象的选用上,要求鲜明、有力。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意象外,还常常离不开意境。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但单独的“意”构不成意境,而单独的“境”也构不成意境。汉代的《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里的“志”,可理解为思想,这里的“情”即指感情。可见,世上没有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情”与“境”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既形象可感,又隽永含蓄,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中国诗坛上有一诗画俱佳,且将两者结合妙绝的诗人王维,他在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当然,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也是一大亮丽的景点。我们知道,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在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于是,作者在尾联中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青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至此,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境交融在一起,从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意象与意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从意境出发,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中要明确意境的定义,不要把形象当作意象,把意象当作意境,并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能通过具体实践掌握一些要领。

2、 掌握体会意境的方法:⑴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譬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感受。当然,我们在教学时,要尽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突现那么一种生动活泼的画面和气氛,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⑵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联想画面。我们要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譬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我们在理解此诗时,就可以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首诗歌的意境。⑶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往往有所流露,因此,我们就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条脉络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这里,我们要明白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想办法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泳诗意,品尝意境的活动中。首先,要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美读作品。诗歌本来就是供吟诵的,只有熟读背诵,才能浙入意境。其次,领悟、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尝诗歌意境的好办法。诗人在创作时,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字。我们读诗时,就要通过语言文字去追溯,去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另外,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在感受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并且和诗人取得共鸣,或者从诗人那里得到新的启迪,从而真切地欣赏到诗的意境。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

抓住典型意象的意义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2)梅:傲雪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 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 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 坚强 生命力(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 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2)簪缨 (冠):官位 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 忧郁(5)黄:温暖 平和(6)紫:高贵 神秘(7)黑:黑暗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 自省 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 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11)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四、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一)抓诗眼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词亦有眼,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透过诗眼,可以窥见诗人神府,可以因此许多画家都很讲究点睛,把握诗歌的精魂。

关于诗眼,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论述最为精当,“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合变化,一动万随耶?”这一说法一是明确了诗眼的含义,“眼乃神光所聚”,“一动而万随”,认为眼系全篇的核心,神采之透镜。二是将诗眼分出了类型,“有通体之限,有数句之眼”。下面我们就从“句中之眼字”、“文中之眼句”、“文中之眼字”这三全方面来分析诗眼。

 

  1、句中之眼字。元代杨载说:“虽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处。”(《诗法•家数》)这说明眼字出现的情况较为复杂。清代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诗• 晬语》卷下)这说明眼字既可是新警奇巧之字,亦可以是平凡质朴之字。我们在欣赏古诗词中,也就首先找着这个眼,然后从其平常陈朴之中,味出奇险新色之意。

 (1)句中之眼字通常出现在动词和充当谓语的形容词处。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这里的动词“生”、“入”即为诗眼,用“生”而不用“升”,有孕育之意,有胎动之感,有将娩之势,是势在必然,又未到时刻;用“入”不用“到”,有不知不觉之意,有无处不至之态,有不可抗拒之势。其它如张先《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诗眼即动词“弄”,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元稹《行宫》中句“廖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则是用充当谓语的形容词“红”作诗眼。

 

(2)名词作诗眼,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也应引起注意,如徐忻句“著衣轻有晕,入水淡无痕”。这里名词“痕”是神光所聚之处,以一日而传精神,成了此句的诗眼。

 (3)虚词有时也可以作句中之眼字。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如”和副词“自”成为诗眼,“如”“自”赋江山以情,安花柳以心,曲尽其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王驾《晴景》诗中“蛱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到王安石《临川集》将“应”改为“却”用连词“却”,语意益见沉着。连词“却”成了句中之眼字。

 

2、篇中之眼句。篇中之眼句就是全篇最传神之诗句。

 (1)眼句在篇首。如唐代杜审言《和晋陵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首联提挈全诗,孕蓄感情成为眼句,诗的中间两联具体描绘物候新,对此大好春光,按说作者应该是喜,而诗人却“偏惊”,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虽时迁岁更,而返归无日,面对此满眼“物候新”,不由想到家园古柳换新叶,故庭黄鹂调旧声,惊醒之后,才会“思归欲沾巾”,可见首联为全诗主轴,情依轴生,意随轴转。

 

 (2)眼句在篇中。篇中之眼起枢纽作用,借此揽情融景,承上启下。如白居易《琵琶行》,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结上导下,成了谋篇的关键,传神的灵目,作者籍此将琵琶女的天涯飘零,引渡到诗人的迁谪沉沦,把艺人的潦倒和诗人的失意浑成一体。作者的种种痛苦之情,都由这句汇集且迸发了出来。

 

 (3)眼句在篇末。这就是所谓“画龙点晴”,常为诗人所采用。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白石道人诗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卷一)“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些都是说结句要成为传神达意的龙晴。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如此,篇中之眼句不但在诗中有不同的出现位置,而且本身也有各种类型。有的以善比妙喻见长,如“春蚕到死丝放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有的以描写如画称善,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有的以叙写深刻为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有的以富有哲理而得传,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总之,一篇之眼,不仅与全诗密切相关,而且本身也应意丰形适,言美神沛,这才是明眸皓目,我们欣赏时,既要透过诗眼明立意,也可从其秋水流盼的美目上,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3、篇中之眼字。篇之眼一般表现为句,有时系隐藏之眼,则不在句而在字,此眼不同于句中眼,它不是关系到一句的优劣工拙,而为全篇之丝纳于此扣。

(1)篇中眼字形诸标题。如陆游《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夜雪楼船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首联述青年时期抱负,反写见意,吐气愤之意;颔联写壮年经历,暗写寓意,露忧愤之意;颈联叙暮年景况,明写达意,袒悲愤之心;尾联表明意愿,总写赅意,发激愤之词。全诗字字含愤,句句联愤,因此标题上“愤”字即为诗眼。

 

 (2)篇中眼字镶嵌诗内。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这首诗集中表现了诗人闻胜后的“喜”,“喜”字即为全诗之眼。由闻喜迅而流喜泪,由流喜泪而呈喜态,由呈喜态而唱喜歌,由唱喜歌而思喜归。喜始喜终,一喜贯通。这类诗眼或著于题,或嵌于诗,一经找着,则掣住全诗提纲,由此得以透视全篇。

  从上述可见,诗眼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寻找诗眼,分析诗眼,欣赏诗眼,不失为阅读古典诗词的一条有效途径。诗中无眼,我们不必强为臆断。诗中有眼,也不可轻易放过,就其诗眼,视其神光,采全篇精神,深入诗人脏腑,把握诗的精魂,是阅读欣赏的一种精到的方法。

(二)辨手法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联想和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六、了解诗人生平和背景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因此,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重要。 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会历史的了解。实际上,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七、关注诗歌题目和注解

    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的主旨,有时一首诗的诗眼也会出现在诗题中,所以拿到诗歌鉴赏题是,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关注诗题。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这也是需要充分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