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山:【上海外滩建筑】中山东一路23号 中国银行大楼(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6:01:23

        现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行(The Bank of China)是旧中国四大官办银行之一,其前身是清政府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为“大清银行”,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改组建立中国银行,总行设北京,上海设分行。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德国总会作为敌产被没收。一次大战结束后,中国银行以63万银元的代价向政府购进外滩德国总会会址。1928年,南京政府将总行由北京移至上海,行址即在现址原德国总会大楼内。1934年9月拆除总会旧屋另建新楼。中国银行专门成立了大厦管理处理事会,负责大厦的建造事项,总处国外部经理兼上海分行经理贝祖诒为理事长。1936年10月10日宋子文主持了中国银行大厦的奠基典礼。

        中国银行大厦较之沙逊大厦从层次来讲要高四层,而总的高度却比沙逊大厦的金字塔尖低60厘米,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在旧上海的霸行劣迹。这幢建筑原来计划建造三十四层,准备造一座当时远东最高的银行大楼。可惜在施工单位打好了三十四层的地基后,跷脚沙逊却因为将建的大厦比他的沙逊大厦高而心怀不满,说此处是英租界,周围建房不许超过它的“金字塔”,沙逊的后台——公共租界工部局也乘机诽谤中国人没能力造34层的大楼,而扣发施工执照。中国银行马上派出自己的代表据理力争,与沙逊打官司,先是到南京,后来一直打到国际法庭——英国伦敦。英国伦敦最高法院根据丧权辱国的《中英天津条约》的规定:“凡有英国侨民牵涉在内的讼事,中国官厅一概无权做主”,迫使中国银行做出让步,于是三十四层的大厦不得不变成了十七层,其中地上十五层,地下两层,比隔壁的“金字塔”低了30公分。大楼建筑图样由公和洋行及总处建筑课长,毕业于英国建筑学院的中国著名建筑师陆谦受共同拟定,由当时上海第一流的华商陶桂记营造厂以工期18个月、造价181.3万元中标承造。1937年大楼结构大致完工。不甘凌辱的上海人民在造好17层楼后在大楼靠近沙逊大厦旁边的顶部竖起了一根旗杆,它的高度远远超出那“金字塔”尖,气得沙逊哇哇大叫。据说,沙逊为此生了几天的病,他把卧室里的床,从北边搬到南边,他不想再看到那根被他视作眼中钉的旗杆。

        正当工程即将完成之时,抗日战争爆发,扫尾工程延搁。1941年中国银行大楼成为汪精卫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几经交涉,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
 中国银行大楼,硖川居士摄于2007-10-20 20:41:10

        大楼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是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次楼,局部6层或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内装璜精致,地下室设有当时最先进的保险库;临外滩的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

        大楼形体属装饰艺术派,是外滩唯一的一座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早期现代高层建筑,也是30年代外滩唯一的一座由中国建筑师设计并经外国建筑师参与工作的大型建筑。

        外墙均以平整的金山石镶贴,强调垂直线条和几何图案装饰,顶部两侧呈台阶状,塔楼屋顶为平缓的颇具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方形尖顶,四方攒尖,中心缀以帽结,覆以暗绿色琉璃瓦,给人以四平八稳、福禄无边的感觉。檐口用石斗拱装饰,栏杆的花纹和窗也用传统形势。东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调,从高到低有排列整齐的方形窗口,两侧配以两列变形的钱币形图案镂空花格窗。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门外有九级石阶,取九九无穷之意,象征九九归一。大厦按银行需要设计,内外装饰考究精致。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取神通广大之意。有16根粗大黑色圆柱,取佛教寓义十六罗汉之意。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两扇带有雕饰图案的紫铜大门,通道两侧边门也是紫铜制成,以银行大楼规模而言,堪称当时远东地区之冠。 南海老兵,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