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做的假菜: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1:31:48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宁谷中学(邮编:561013

张文灿(手机:15885730640)

    “新课程理论强调:教师不再是知识被动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课程研究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由此,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独特理解、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自己的教学个性,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下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应该会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主动地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我们教师务必在重视语言文字基础地位、工具理性作用的同时,更要极力强调语文的文化内涵、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意,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标准的文化品位。笔者在新课标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体会如下: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分析研究课程标准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比较的异同,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 “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与教学过程之中。4、理清三维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 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 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2、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来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于,而不是给予。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标刚刚启动,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