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车城万达: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更需要班主任老师的爱心、耐心、细心、恒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44:02

  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更需要班主任老师的爱心、耐心、细心、恒心。
2011-04-29 14:44:07  
【对话班主任】
主持人:
齐宪代(北京教育学院 副教授)
班主任:
侯玮(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吕乐彬(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第六小学)
齐宪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班主任与每个学生模块中的行为问题学生专题。我们知道,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乖仔,每个老师也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能遵守纪律。遇上一个多动,好奇,调皮淘气的孩子,不仅当老师的感觉到难管,学生的家长也并不愿意。但是事情总有例外,刚才案例中的这个老师就遇上这么一个像上了发条一样,动个不停的学生小吉米。那么如果你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你会怎么办呢?
吕乐彬:
这个小吉米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我教过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我基本上都是用“五心”来对待他们,就是爱心、耐心、细心、用心和恒心。首先应该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班主任老师是爱他们的。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样,真心真意地爱他,他可能就对你非常的信任。当他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你去教育他,他就会乐意接受。另外,多动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可能确实是控制不住自己,那么我们作为班主任老师,就要特别的耐心,允许学生有反复的现象。此外,班主任老师还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并把闪光点放大,特别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或者是科任老师,或者家长的面,来夸大,放大他的闪光点,让他觉得自己也很棒,对自己有信心。这样,他会一方面亲近班主任,另一方面会逐渐在他做得好的方面,做的更好,做不好的方面,慢慢的改正。最后,我觉得班主任老师还特别要有一颗恒心。虽然是很难转变这些孩子,但是还要坚持下去。仅仅通过几次的说服教育,或者是引导,表扬,就能够改变这个孩子的行为,我想这个很难做到。就只有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收到一些好的效果。
齐宪代:
刚才吕老师给我们谈了很好的教育的经验。像小吉米这样的学生一般人被称为问题学生。正是因为他们的特殊性,班主任对他们采取了超乎于其他学生的一些教育方法。这个案例中的班主任对这小吉米就没少下工夫。侯老师,您觉得这个班主任对他采取的措施怎么样?
侯玮:
我觉得她至少有三点是做的非常好的。一是这个班主任老师很关注这个孩子的成长史。在这个案例当中,老师实际对上小吉米小时候是怎么样的,什么时候出生,九年以来家长态度的一个变化等都很关注。我觉得我们应该记住这句话“为何先于如何”。关注成长史,其实就在关注“为何”。在小吉米的问题上其实有家庭的原因。家长一开始给他做了好多的计划,但计划没有实现,家长心就冷了。连家长心都冷了,你想孩子的心都冻成什么样了?第二,班主任的耐心和控制,是交错在一起的,做的挺好。她既有耐心,看到孩子的进步,同时她又控制这个小孩。当控制不住的时候,她又不停的调整自己,增强自己的耐心,然后再去控制。我觉得耐心加控制,这个她是做到了。第三点做的非常好,就是她很有弹性。我特别注意到她在整个调整过程中,不断通过观察及时修正方案,这个非常非常好。说明这个班主任老师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因为在我的学生当中,我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只能给她提提建议,我也不知道是否可行。一是班主任老师要分清自己工作的边界,哪些事我能做到的,哪些事做不到的,给自己留一个后路。对一些极特殊的个体,确实我就是不能达到我的预期,或者说短时间内很难达到预期,要承认自己做不到,或者是短时间内做不到。否则给自己硬性规定一定要在什么时间内做到,你会很焦虑,很快感到枯竭。所以第一个要承认,可能会做不到,可能会短时间内做不到。
第二,怎么处理个别与集体的关系?关注个别生的时候可以耐心,可以有爱心。但是那么多同学都看到了,上课我要求大家都要遵守纪律,不能随便插话,这个小孩儿就随便插话,一会儿键盘掉了,一会儿揪人前边同学小辫子,你说怎么办?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有污言秽语综合症,这个是医院已经诊断了的。他上着课经常出“呃呃”地怪声,还有经常说很难听的骂人的话。后来我正好看了一个电视节目,一个国外的老师,他们班接收了一个随班就读的很严重的智障学生,喜欢打人。其他家长就来告状,那这个班主任是怎么做的呢?同学们,他这样做不对,这行为不对,但是他为什么做出这种行为?因为他有自己的困难,他面临着挑战,咱们怎么办呢?第一他打你的时候,你要不高兴,你要批评他,不理他。但是我们还要接纳他,关爱他,一点一点促进他成长。后来这个班的孩子们对他特别的友爱,这个智障的孩子也发展得非常好。看到这个节目后,我就跟这个班主任老师提一个建议,你就应该跟其他同学说,他为什么会经常出怪声,他在面临着他的挑战,我们如何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帮他一把。后来这个班终于成为我们全年级最棒的一个班。所以我也给咱们案例中的这个班主任老师提个建议,可以跟其他同学说:我们对待这个小吉米要有差别,他们四年级了能懂。
第三,其实我们眼里的世界,你把它看成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多动的孩子,就包括医院确诊了多动症的,他将来也可以自律的,就在于我们对多动如何定义。你带着一双宽容的眼睛,就像刚才吕老师说的,爱心,耐心,我体会,就是带着一双很宽容的眼睛,很慈悲的眼睛看我们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就是天使。你要带着另外的眼睛,你看他就是魔鬼。当然这个小孩,我自己觉得还有很漫长的发展过程,不知道我自己的建议能不能对这个班主任老师有点儿作用。
齐宪代:
按候老师的说法,这个班主任应该感到幸运。小吉米在这个班,使这个班的学生和她自己多了一个经受考验或者成长的机会。如果这个问题处理的好,吉米这个班的同学都从帮助吉米的身上,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不知道吕老师是不是同意这种建议?
吕乐彬:
我也同意,我觉得确实应该是发挥班级的智慧,让其他孩子出一些主意来帮助他。可能这种同伴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也挺有效。所以我觉得,刚才侯老师说的挺好的,不能说一味关注这一个孩子,或者像有的老师孤立这个孩子。这样对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作为班主任,也不是特别负责。
侯玮:
我想到一本书,特别推荐给大家《窗边的小豆豆》,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小豆豆比小吉米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桌子是有翻盖的,老师说咱们来写个字吧。小豆豆“吧嗒”翻开盖子,拿出铅笔,“吧嗒”盖上,“吧嗒”又翻开,拿出一张纸,“吧嗒”又盖上,然后又翻开,拿了什么东西,然后写了一笔,又翻开拿橡皮。这老师说,她把我的头都弄晕了。小豆豆回家跟妈妈怎么说的呢,她跟妈妈说,学校真神奇哦,盖子居然是可以这样开来开去的。小豆豆后来被这个学校开除了,她的妈妈带着她到处找学校,找到了巴学园。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为所有的学生都准备了一句话,比如给先天侏儒症孩子的话“你一定能行”。给小豆豆的话是“你真是个好孩子”。每次看见小豆豆,他都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就走了,也没有什么解释。后来小豆豆真的就成了一个好孩子,长大以后写了这本《窗边的小豆豆》,非常畅销,还成了电台非常有名的主持人。她的这本书,被联合国的官员看到了,他们认为她是一个真正理解儿童的人,所以就任命她为慈善大使,专门负责儿童事务。她是第一位亚洲承担这个殊荣的女性。所以我就觉得对这些多动的孩子,或者是我更愿意说他们就是很活泼好动的孩子,一定要有刚才吕老师说的“五心”。
齐宪代:
您的建议很好,我觉得回去以后我也应该找这本书来看看。同时我也想起一个故事,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不循规蹈矩的学生,所以他在学校呆了没几天,就被学校开除了。幸亏他的妈妈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因此我们今天才有了使用电灯的机会。如果他的妈妈也像学校那样看不起他,排斥他。那我们今天就没有电灯了,没有光明了。好,非常感谢两位老师。
问题学生应该是我们做班主任经常遇到的情况,如何处理这样的学生,今天的案例和各位老师的发言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见。欢迎大家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谢谢。
【对话专家】
主持人:
齐宪代(北京教育学院 副教授)
专家:
杨一鸣(中央教科所)
苏尚峰(北京师范大学)
汤丰林(北京教育学院)
齐宪代:
刚才这个案例中,班主任老师遇上一个像上了发条一样的孩子。作为班主任,她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也感到自己这办法的效果还是有限的。我想请教咱们苏博士,如果是作为一个班主任,遇到这样的孩子,您觉得应该怎么办更好?
苏尚峰:
首先是一个理解的问题。对这样的孩子,他的这种行为,好动这样一个特征,班主任老师应该怎么看待。在一个人自我发展的过程里,自我的发展往往是通过跟社会的互动产生的。社会学里边有一个理论叫“镜中我”的理论,通过看到周围人的反映发现自我。小孩子通过自己的一些活动,观察周围人的一些反映。周围人的反映会让孩子内心有个感受,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有时候会通过一些大人看来非常逆反的行为,叫他静下来,偏偏不静,叫他不要说话,他偏偏说话,这样种种逆反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正尝试寻找自己。所以,首先我们应该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教师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比如说学生一些明显违反班级规则的行为,教师作为学生的镜子,教师应该给他负面的一种强化。就是对学生的某些行为,教师予以不搭理,或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拒绝。这都会让孩子心里意识到这种行为不是我应该做的,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我不应该做这样的行为。他慢慢的就会改变自己相关的一些行为习惯。我觉得案例里边的老师做得非常好,一个是定契约。通过跟孩子之间定契约,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他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该做的。而且教师在日常管理里给孩子反馈,让孩子内心产生一些哪些是正当行为,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行为的感受。这种感受的内化会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第二是角色扮演。让他扮演一个模范生,通过好学生这样一种角色,孩子就会知道良性的行为是会得到正面的反馈,于是他就会逐渐适应一个学生应该扮演的一种角色,这都是挺好的。
齐宪代:
遇到像吉米这样的学生,大家都会觉得他的行为上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就是行为问题,是不是品行问题呢?我们对这个学生应该怎么样进行评价呢?我们想请汤博士谈谈这个观点。
汤丰林:
行为问题应该说不等于品行问题。行为问题一般来讲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或者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的问题。而品行问题是经常出现的一些违反纪律,甚至违反他这个年龄应该遵守的一些社会规范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把这些孩子的行为问题,分为六种类型:一种类型称为外攻性行为问题,也就是说孩子出现了一些逃学、偷窃、包括打架、毁坏公物等这样一些行为。这样一些行为问题,如果进一步发展,就可能会发展为品行问题。一般来讲,我们把18岁以前的孩子出现的这类品行障碍,称为品行问题。18岁以上才称为人格障碍。一般来讲,外攻性行为的人格障碍都属于反社会行为。第二种类型就称为内攻性行为,内攻性行为实际上就是孩子对待自己的行为问题。比如说他的情绪困扰、自卑。所谓外攻是对他人,对社会,内攻性是对自己。第三种类型就是学业适应问题,孩子在学习方面,比如说考试作弊、注意力不集中都属于学业问题。第四种类型就是一些畸形行为,比如说咬指、口吃、尿床。第五种是焦虑症,第六种是神经病的症状,一般来讲学校里面这种症状很少。从这样的行为分类来说,小吉米的行为属于外攻性行为。从引导上来讲,我想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我们在评估或者是指导时,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考虑他的理解能力等。从尊重的角度让孩子有一个健康人格的成长环境,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尊重孩子,不管他的行为是什么样。第二呢,我们觉得对孩子的问题处理必须要把家长引导到教育中来,跟家长一起,共同教育孩子。对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我们必须从他父母那入手,跟父母先有一个交流、沟通,寻找原因,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些习惯,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家庭环境、甚至包括跟孩子的沟通方式上是不是有一些问题。
齐宪代:
学生的这种问题一般属于行为问题里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有时候需要我们进行辅导性的帮助。我想请问一下杨博士,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开展教育可能最有效呢?
杨一鸣:
吉米实际上作为一个问题孩子,他的问题表现在好几个方面。比如他有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注意障碍这样一些问题。第一,他表现出一种交往中的障碍,他与孩子的交往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二,他的学习成绩出现的一些问题,学习习惯比较差等。所以对一个孩子,是否是一个问题孩子应该有个更加具体的描述。这个案例中这个老师就做的相当好,她不是首先给孩子戴帽子,而是首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做一个评估,并且做完评估以后,和家长协同商量讨论这个评估的结果,是不是准确,获得家长的认同,这样便于跟家长形成教育的合力。第三,她在评估的基础上,自己给这个孩子制订了独特的个人化的教育计划,为这个孩子设计了一些工作的岗位,让这个孩子能够在工作中、为别人服务中,比如当节电员。在为别人的服务过程中,自己不断地体验成功,看到自己的工作为别人、为集体作出的贡献,从而获得自尊。
教师第一个要遵循的教育原则就是不先给孩子戴帽子,而是先对孩子情况作出评估,获得家长的认同,和家长形成教育协力,并制订出个人化的教育计划。第二个教育的基本原则,我觉得这个案例中的老师做的也是相当好,就是和孩子要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教育情感关系。这个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老师碰到孩子来告状,不是一味的指责,而是信任,尊重,爱护,商量,讨论,从而使这个孩子能够比较信任老师,能够打开自己的心扉,能够和老师诉说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惑。比如他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多动的症状,为此自己也感到很烦恼等等。所以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要建立起比较亲密的教育关系。第三,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帮助孩子在他需要的时候,需要的地方给予帮助。这种教育计划的实施,要因时因地而宜。当孩子因为飞机事件出现了交往中的一些困惑,小朋友不接受他,大家都拒绝他,这个时候教师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问题,通过同伴的反映,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究竟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通过反思,进而帮助他理解同伴的行为,进而启发孩子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的教育计划实施,必须因时因地,要抓住这个教育的契机。第四个原则,我觉得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间,应该允许问题儿童出现反复。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很多问题不是一时一地出现的,而是已经延续了比较长的时间,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有充分的耐心,充分估计到转化这个孩子的艰巨性。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基本遵循这样四个原则,第一要有个性化的教育计划,要注意评估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争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第二和孩子要有比较亲密的教育关系。第三,要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因时因地的教育。第四,应该允许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有反复。
齐宪代:
这个案例当中并没有提到吉米到底是不是有多动症,我想请教各位专家,如果说吉米真的患有了多动症,光从心理辅导上,或者光从管理上教育,是不是就不够了,需不需要采取一些医疗措施?
汤丰林:
我觉得从吉米的表现来看,应该说还没有达到多动症的程度。对一个孩子下一个结论,说这个孩子有什么样的症需要非常慎重,除非经过了权威机构的鉴定,说这个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病症,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说。但是就从吉米的一些行为表现看,我觉得还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还没有达到多动症。
齐宪代:
多动症要不要求医呢?
汤丰林:
当然,如果真是达到多动症,那就要到专业的治疗机构去做治疗。
齐宪代:
在最后的时候,我想请每个专家用一句话,就自己刚才谈到的这些观点做一个概括。
苏尚峰:
换个角度看问题,一些类似有问题的行为,很可能是学生的一种个性的表达。
杨一鸣:
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孩子对外部世界是好奇多动的,应该允许孩子在现有的学校制度中,有他自己发挥创造性和个性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孩子特殊的行为表现,做出更多的教育努力。
汤丰林:
多一些理解和尊重,让孩子能够得到健康成长。
齐宪代:
感谢各位专家对这个问题发表的意见。行为问题生是一个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一线的班主任老师,对这个问题是应该最有发言权的,我们欢迎大家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