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管道主管漏水:篆刻作品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3:16:56
 

                  唐宋文人士大夫印 

        唐宋文化艺术兴旺发达,上层社会盛行雅好书画之风。这一时期,文人、书画艺术家辈出,书法、绘画等艺术珍品繁多。印章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与之密切相关,自然要进入他们的行列。因此出现了鉴藏、室名、别号印等“收藏鉴赏”印并不突兀。

       唐宋官印相对于秦汉官印而言,已成日薄西山之势。因为官印形制单一呆板,不完全属于艺术,它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欣赏性质,只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而非主观上的追求。官印以外的名印、字号印、闲章,形式多样,尤其是字号印、闲章,则为宋代文人艺术家所独创,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这些文人士大夫用印,一般仍由印工制作,但不拘泥于官印的宽边朱文,而是朱白文并举,多种风格兼容,在文字的使用上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容纳了大篆、小篆、摹印篆等多种字体,和官印以九叠篆为唯一标准相比,丰富多了。其中体现出这类人群的审美取向。虽然流传不多,但它对篆刻艺术的贡献应该说大得多。另一方面它们沿袭古人风尚,反映出对金石学与印章的关系以及对印章自身的艺术美的追求,无疑与战国、秦汉玺印一脉相承。从艺术这一角度看,它们才是宋代印章的主流。

 

 

 

唐.端居室[李泌]

 

宋.卢渊

 

宋.张同之印

 

宋.野夫

 

宋[木印]

 

宋.张安道氏

 

宋.六一居士[欧阳修]

 

宋.索

 

宋.秋壑珍玩[贾似道]

 

宋.楚国米芾

 

宋.赵明诚印章

 

宋.云壑主人[吴琚]

 

宋.齐周氏[周密]

 

宋.公堇夫[周密]

 

明清篆刻及其流派

 

 

 

    篆刻艺术在明代中叶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可算是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元代赵孟頫的圆朱文篆刻,是其本人书后由匠人刻制。王冕用花乳石、青田石治印,但记载不详又没有在当时形成以石刻印的风气。文彭、何震在印坛上一反浅陋怪诞的九叠文,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篆刻艺术的热潮,其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作家林立,出现了文彭、何震、归昌世、汪关、朱简、梁袠等几十家;二是印学理论的确立,编制印谱成为风尚,如《集古印谱》,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时人(包括篆刻家本人)更重视制印谱,使得印谱如诗集、文集一样,成为个人的一种艺术成就的记载;三是书画已经离不开篆刻,且要比宋、元考究得多。篆刻作为文人艺事的一种,已为人们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风,故书画家、诗人、文学家以至收藏家,无不存印章。

    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派支繁衍,成为专门之学。特别是清代碑学盛行,碑学书家无不兼擅篆刻,除为我们熟知者外,金农、桂馥、何绍基等均精篆刻。清代篆刻与其碑学是相辅相成的,早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是安徽与浙江籍的,当然也有侨居扬州的,所以一直有浙派与徽派之说。浙派指“西泠八家”,徽派又有歙派、皖派之说。

  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作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条"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自此,篆刻家在创作中所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现各自的审美理想。晚清篆刻,可谓是名家辈出,而就风格而言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色彩,但这些又几乎都是以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三家篆刻为源头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无不是以上三家的结合求之的!

 

 

  文彭 汪关 高凤翰

黄易

 

徐三庚

何震 归昌世 高翔

奚冈

 

胡震

苏宣 李流芳 丁敬

胡唐

 

钱松

甘旸 胡正言 张燕昌

陈豫钟

赵之谦 朱简 程邃 巴慰祖

陈鸿寿

胡钁 梁袠 周亮工 蒋仁

赵之琛

吴昌硕 金光先 林皋 邓石如

吴熙载

黄士陵

 

 

 

 

 

 

 

 

 

 

联珠印 缶老

 

山阴沈庆龄印信长寿

 

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

 

雷浚

 

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

 

吴俊卿

 

俊卿

 

湖州安吉县

 

鲜鲜霜中菊

 

蕉研斋

 

曝书[*]

 

泰山残石楼

 

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

 

 

 

 

醉墨轩考藏金石书画

 

震无咎斋

 

一日之迹

 

丹青不知老将至

 

吴熙载印

 

攘之

 

吴熙载印

 

攘之

 

画梅乞米

 

盖平姚氏秘笈之印

 

攘之手摹汉魏六朝

 

攘翁

 

包诚字兴言又字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