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证处摇号网站: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2:31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011─2015)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  录

 

0   序言  

“十一五”规划实施回顾

1.1  发展概况

1.2  基础与优势

1.3  差距与不足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2.1  指导思想

2.2  发展定位

2.3  发展策略

2.4  发展思路

2.5  总体目标

改革和发展建设任务

3.1  学科建设

3.2  专业建设  

3.3  师资队伍建设

3.4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3.5  实验实训建设  

3.6  校园文化建设

3.7  图书档案与网络信息建设

3.8  校园基本建设

3.9  节能减排工作

3.10  平安校园建设

4  重点建设工程  

4.1  产学研合作工程

4.2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4.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4.4  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工程

4.5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工程

4.6  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工程

4.7  “三全”育人建设工程

5. 保障措施与支撑体系建设

5.1 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5.2 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体系

5.3 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体系

5.4 进一步完善后勤保障体系

 

 

 

 

 

 

 

 

 

 

 

 

 

 

 

 

 

 

 

 

 

0 序言

当前,上海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经历深刻转变,浦东开发开放二次创业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度发展。国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开始实施,上海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稳步推进。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10年9月28日,我校成功举办了建校五十周年盛大庆典,进一步彰显了我校中国职业教育标杆与劳动模范培养摇篮的传统与优势,学校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学校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全校师生员工更加凝心聚气。在这样的氛围中,顺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认真谋划“十二五”期间的科学发展,深入思考如何走出一条保持自身优势,错位发展的道路,研究提升办学层次与彰显职教特色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在更高起点上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国家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十一五”规划实施回顾

1.1  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通过强化内涵建设并实施十大专项建设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特别是通过学校党委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思路与奋斗目标,学校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攀登上了新高峰。

——内涵建设的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后三年发展纲要》、《教育服务与保障管理系列文件》和《关于未来三年我校实施加强科研与学科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009年4月,学校被上海市教委列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发展已进入“先行先试,架构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新阶段。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学科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学校整体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高水平科研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期间,主持了2项国家“863”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曙光计划项目,有力地带动了学科建设上水平。

——实施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有力地改善和提升了学校办学条件。

——留学生教育取得突破。学校获得了市教委关于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单位资格的批准。

——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和“上海市平安单位”等荣誉称号,有力地推动了和谐校园建设。

截至“十一五”末,五年间学校共建设校舍3.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4亿元人民币(含土地征用费)。至2010年,本科专业达28个,高职专业30个,在校全日制学生11539人,其中本科生占72%,专科生占28%。成人学历教育学生6400人。承担职教师资培训和各类成人非学历教育近6000人次。拥有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市教委重点学科3个,市高水平特色项目2个和市教委知识服务团队3个。拥有上海高校市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上海精品课程7门,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7门,上海高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上海市特色专业2个,校级本科重点专业13个,校级课程建设118门。

1.2  基础与优势

1.2.1 办学特色进一步凝练,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各方面事业取得的新进展,为“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聚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建设和高技能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凝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通过学科梯队建设、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10项举措,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2007年,学校成为全市首批政府资助的校企合作育人签约单位和首批建立技师学院的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入新阶段。学校以搬迁浦东五周年为契机,开展“与企业同行、和浦东同辉”系列活动,与浦东新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校企合作、校社联携向纵深发展。学校大力加强基础课教学,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三年在全市新升本科院校《高等数学》统测中名列理工科类第一。

1.2.2 师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学术影响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07年学校召开师资工作会议,出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后三年发展纲要》,将“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推出师资队伍建设十大举措。5年来学校引进与录用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人,其中有7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被聘为校特聘教授(金桥教授(学者)),1人同时获聘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目前学校专任教师数达到60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24人,硕士学位311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70%;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22人。同时学校制定一系列政策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促进学科团队的建设。目前学校在电子产品与环境工程、环境设备与材料、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控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物流管理等学科方向有若干具有一定实力的学科团队。

2006~2009年,全校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2752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335篇;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53部;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275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持了595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达3990.598万元。

1.3  差距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学校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一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和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尚未完全适应学校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二是校院领导班子和管理干部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管理水平与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三是高技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仍相对薄弱,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专业团队;四是办学经费的投入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2.1 指导思想

经过50年的不懈奋斗,学校发展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2011-2015年是我校新50年发展极为重要的开局之期,任务艰巨,意义不凡。本规划的编制,特别突出“三个更加注重”:

第一,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未来五年,学校发展更加重视内涵式发展,以育人为本,切实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打造学校的质量品牌。

第二,更加注重结构优化与队伍建设。未来五年,学校发展更加注重结构优化与队伍建设,着力完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师资结构和办学结构等,通过狠抓队伍建设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第三,更加注重错位竞争与特色发展。未来五年,学校发展进一步遵循教育规律,不跟风,不盲从,不左顾右盼,不贪大求全,全力在所在方阵中追求卓越、创造一流,增强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性,打造核心竞争力,通过彰显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特色带动学校的办学层次提升,实现特色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2.2 发展定位

学校的总体定位是: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协调发展,实施一流的、多层次的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

学校以“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为办学定位,通过人才培养的错位竞争,发挥学校自身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创业和就业竞争力。以“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人才培养规格,着力培养具有更高知识水平,掌握更强技术能力,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新时期“智慧劳动者”。

2.3 发展策略

坚定不移地举办一流的、多层次的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

坚定不移地进行多种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地按市场需求、就业导向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

2.4 发展思路

第一,立足于“十二五”期间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教育需求,牢牢抓住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九大产业的重大机遇,根据我校办学特色和定位,确定若干重点建设学科专业,提升我校核心竞争力,带动办学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瞄准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选择关键和共性内容,实施若干重点建设工程。

第三,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从职教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认证、科技服务、对口支援与示范辐射等方面服务社会,充分发挥上海市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

第四,有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场地、设备等硬件上保证教育改革的实施和学校的安全稳定。

第五,发掘50年办学的文化内涵和大学精神,构建与学校定位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精神文明,支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5 总体目标

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体,有序和适度发展工程硕士等研究生层次教育,逐步调整优化专科层次教育,以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在形态布局方面,“十二五”期间,师生规模规划为:在校本科学生12000人,高职生3000人,教职员工1300人;充分挖掘现有校区建设潜力,按学校发展需求,扩大教学科研与工程技术中心及实验实训中心建筑用房面积,改善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条件,在用足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新的办学空间,努力使校园面积达到1200亩。

——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学科结构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并发展具有工科院校特色的经济、管理、人文社会学科;根据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需求的变化,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打造若干紧密适应产业转型,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的特色专业。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高层次人才建设为核心,培育若干在同类学校中具有竞争力的学科团队和工程技术研发团队,建设若干以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为标志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和重点实验室骨干团队。

——在社会服务方面,把加强社会服务作为学校凸显区域特色,获得社会资源,形成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发展战略。面向产业创新,加强应用研究,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形成有特色和自身品牌的高质量社会培训体系。

——在教育国际化方面,以获批留学生项目为突破口,以扩大国际合作与境内外交流项目为重点,提高学校教育国际化程度和办学水平。

 

改革与发展建设任务

3.1 学科建设  

面向上海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与升级,贯彻“以学科专业建设带动教学、科研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基本方针,科学规划学科布局,调整优化学科结构,进一步明晰学科分类发展思路,环境工程与材料学科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他学科侧重于应用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

学科建设的目标:一是在“3+1+1+X”学科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测控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产品与环境工程”,力争新增1-2个市教委重点学科。二是加快培养“环保设备与材料”、“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信用管理”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扶持“会展经济与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学”等有我校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三是将本科专业作为一般学科进行建设并进行积极培育,在此基础上,力争新增3-5个校级重点学科。四是聚焦“机械工程”、“环境工程”、“控制工程”三个领域,力争在2015年前建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五是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及科技知识渗透于各学科建设体系中。

学科建设的内容:形成结构合理、分层递进的学科管理体系;凝练研究方向,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支撑与融合;加快建设一批有质量的学科研究基地,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打造科研团队,塑造科研领军人才;进一步与大、中型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探索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3.2 专业建设  

以学校发展定位确定专业布局,大力发展上海经济社会需要、学校办学实力较强的专业,支持和鼓励在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新专业,努力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专业建设的目标:适度发展本科专业,稳定高职教育规模。到“十二五”末,本科专业数量达到35~40个,其中20个以上专业进入学校级以上的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专业发展必须顺应市场需求与职业导向,切实和上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

专业建设内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职业精神和技能指导,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完善和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师资水平,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加强科学研究,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建设;遵循专业发展基本规律,构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体制和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批符合上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

3.3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队伍充实、结构优化、素质提高”与“机制创新、活力提升、成效体现”。以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素质高、技能强、有活力、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

为了着眼于构建一流的、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必须加大师资建设的力度。“十二五”的前两年,学校实施“百人计划”,即,为“3+1+1+X”等主要学科和相关专业,引进100名左右人才,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学科专业建设的学术骨干和学科专业带头人。

此外,学校还将通过一系列措施建设一个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环境:一是加强对师资培养和培训;二是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建设科学、准确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至“十二五”末,专任教师力争达到7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达到50%以上;力争新增“东方学者”1-2人;培育3-5支具有一定影响、在同类学校中具有竞争力的学科团队与工程技术研发团队。

3.4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3.4.1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辐射

“十二五”期间,稳定成人高等教育5200名在校生办学规模;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力争非学历教育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基本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和有社会影响的培训品牌;收益比“十一五”再稳步增长。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辐射的途径,一是建立和拓展成继教学院建设基地,不断扩大专升本的比例。二是成立培训教育机构,自主研发培训产品,大力培育特色项目,形成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大培训规模,重点建设浦东职业培训中心。

3.4.2  科技开发与服务

努力提高承担高层次和综合性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争取建立和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型研究方向,以应用性技术研究和产学合作为重点,逐步提升高层次科研项目和成果的数量,“十二五”期间,努力实施科研经费统计值逐年增长20%以上的奋斗目标。

采取措施,加强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一是建设3个知识服务团队。二是建立2个互动交流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育和完善知识服务社会管理体系。三是推动专利战略实施,力争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逐年提升,促进专利深度开发和转化。

3.4.3  对口支援与示范辐射

继续开展与已有对口支援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重点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平台构筑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个性化师资培训、管理干部挂职、专业共建、资源共享等途径,提升受援院校的内涵建设水平;制定适应受援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接收受援院校学生来我校进行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进一步开展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对口支援理论研究。

3.5  实验实训建设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训管理运行模式。至“十二五”末,力争打造一个与全国一流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相适应,技能与创新并举的开放性工程训练中心和实验实训基地。

到2015年,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3-4个与国家级特色专业相适应的实验室,10-12个与上海市特色专业与教育高地相适应的实验室,13-15个与学校重点专业相适应的实验室;新建3-5个与企业合作的联合实验室。学校每年投入于教学实验建设经费平均不少于1500万元,生均教学实验设备价值力争达到25000元;新增用于教学的实验室用房10000平方米,生均用于教学的实验室用房面积超过4平方米。完成公共基础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实现实验实训工作和实验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3.6  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我校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恪守“厚生、厚德、厚技”校训,凝炼学校精神,形成具有优良的教风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的校园文化。

“十二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从环境文化建设、精品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进行:

(1)环境文化建设。建立完善校园展馆、劳模墙、雕塑、摄影、绘画等人文景观;建设可举行大型文艺演出、影视播放、庆典会议的综合性剧院或礼堂;建设企业形象展示中心;建设工艺文化展示中心;实施品牌形象塑造计划;完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

(2)精品文化建设。建设“龙舟”和“藤球”体育项目;举办各类艺术文化节;做大做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创新论坛;逐步建设校园大学生技师技能大赛、创新作品大赛、辩论赛等校园品牌文化活动;每年有计划建设2-3个社会实践基地;2011年起每年在全校遴选3-5个学生社团,推出学生社团特色活动,打造全市有重要影响的5-8个著名社团。

(3)精神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举办思政、形势与政策、文化等系列讲座;建设集网络信息、视频、广播、校报等其他校园主流媒体为一体的新闻宣传中心;加强校内出版物管理;开发学校门户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文化服务功能,加强网络制度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举办以学校重大活动为契机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师德建设机制。

3.7  图书档案与网络信息建设

3.7.1 图书馆建设

紧紧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任务,构建以工程应用文献和应用型教学资源库为馆藏特色的图书馆,把图书馆建成师生员工最爱去的地方。

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内容: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服务能力建设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3.7.2 网络中心建设

以智慧校园为目标,形成高效、稳定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建设全国一流、知名的特色大学提供支持和保障。

网络中心的重点建设内容:硬件及系统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包括机房、网络、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包括公共数据库、教学资源库、数字媒体资源库等);公共服务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教学和科研及办公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网络信息安全设备及软件;信息化管理制度及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3.7.3  档案数字化工作

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升档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档案资源的收集制度,扩大资源收集的对象,提升资源收集的内涵质量,丰富馆藏资源的种类;加强对特殊载体档案的保管,建立较为先进的保管条件,确保档案安全;有计划地加大推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力度,优先进行学生档案全部数字化检索;加强与同类大学的交流与互动,加强档案干部的业务培训。适时筹建档案馆,使档案馆建设成为学校档案安全保管和文化传输基地。

3.8  校园基本建设

“十二五”期间,确立以浦东金海路主校区为主体,普陀校区、宝山校区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努力把学校建成基础设施齐备,功能系统完善,富有特色的信息化、园林化、节约型的现代校园。

规划新增48000平方米,达到房屋总建筑面积330000平方米;新增10000平方米,达到总绿化面积160000平方米;新增10000平方米,达到体育场地56000平方米;拟建成浦东新校区工程训练中心及其配套工程,完成投资1.6亿,新增校舍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做好新校区二期地块中50亩发展用地的规划,为学校实施多层次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提供保障。同时,校园基本建设遵循服务于学校内涵建设的原则,突出静安校区的校史和学校传统教育的地位,充分利用闸北校区资源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好各校区的功能组织布局;完善公用和基础设施,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展现自然与文化景观;突出以服务师生为中心,达到育人目的。

3.9  节能减排工作

在水、电、气、油、集约用地、建筑节能改造、办公消耗、污水排放等项目上,节能量、能耗率、污染物排放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使用范围内。

节能减排工作的基本任务,一是机制建设: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加强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建设、节能减排计量运行监管体系建设、节能减排奖励和约束机制建设等。二是机构建设:筹建能源监察中心。三是项目建设:建立能源监测网络系统;建立可控和合理运行各类空调装置;浴室增加经济运行能耗方式系统;照明灯管T5普及和置换;厨房灶台节能改造;深井水综合利用;洗车系统完善配套。四是理念建设:普及节能知识,树立全体师生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培养师生节俭、低碳生活习惯。

3.10  平安校园建设

全力做好政治稳定工作,确保校园稳定。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强化各部门和单位的安全意识,加强和规范各办学点的管理,自觉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提高物防和技防措施水平,扩大覆盖面;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做到有备无患;认真做好恐怖暴力活动的防范工作;校警联动、校地联动,做好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按《消防法》等一系列安全管理规定,认真落实各项安全责任。

 

4  重点建设工程  

4.1  产学研合作工程

引导学科专业建设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对接与互动,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完善产学研合作管理体系,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基本任务:一是加强知识服务团队建设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知识服务能力。二是完善以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应用等为主的产学研体系。三是推动教师和科技人员主动、高水平地服务社会。

主要措施:制定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为产学研合作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建立更广阔的信息互动平台和更多渠道,巩固和加强与教育发展理事会、校友会的沟通与协调,为学校产学研工作提供决策咨询;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横向合作,完善学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加强与行业协会、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共建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科学研究、成果中试示范、推广转化、生产开发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计划”,持续向长三角地区派驻“科技大使”,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4.2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将把师资队伍放在首要位置。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进一步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基本任务:创造良好的高层次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高度重视和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使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数量有明显增加,中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涌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道路,建设一支素质高、技能强、有活力、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

主要措施: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步伐,加速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推进“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进一步推行产学研践习计划,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考核制度。

继续实施并完善“金桥教授(学者)”工程,“十二五”前两年,强力推行学校“百人计划”,为“十二五”后三年及学校后续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潜力与后劲。

4.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为全面提高我校的高等教育质量,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逐步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开放的人才培养格局。

基本任务:一是探索建立各层次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标准,构建多层次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二是鼓励和支持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形成教学改革多层次(校、学院),全方位(专业、课程、实践)开展的局面;三是拓展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创新学思结合、知行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网络平台。

主要措施:进行各层次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通过本科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以点带面,在适当范围内进行推广;通过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支持和鼓励双元制本土化等多种形式的高职教育改革,真正形成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

4.4  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工程

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是教育体系的创新,目的是为学生拓宽成长渠道,满足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基本任务:一是建立和健全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普通高等教育横向互通、纵向多层、协调发展的现代大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探索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等多层次职业教育理论,引领上海乃至全国同类型高校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把提升办学层次与彰显职教特色相结合,早日建成职业教育完整体系的“立交桥”,真正建立多层次高水平的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完整体系。

主要措施:形成体现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特征的指导性原则;建构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分别建立统一的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课程标准;改善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的课程衔接;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实现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突破与专业学位点战略布局。

4.5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工程

为适应上海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训练实验平台体系。

基本任务:优先搭建物联网及化工物流教学实验平台、通信与信息系统教学实验平台、航空飞行器系统教学实验平台、绿色能源及风力发电系统教学实验平台、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教学实验平台、机械工程综合制造技术实验实训平台、电工与电子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创新工程训练平台、工程管理训练平台、体能训练与体能测试实验平台。

主要措施: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环境;实施以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和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实验项目建设投入的效益考核;突破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增强区域产业发展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渗透和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突出办学特色,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4.6  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工程                                            

为了更好地适应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有选择地做强我校优势学科,“十二五”期间,推动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

基本任务:一是在上海市高水平特色项目“工业与信息化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及安全处理支撑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筹建区位优势明显的工程技术中心。二是力争建成“复杂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三是结合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将实验室建成教师专业能力实践基地。

主要措施:积极寻求与有关企业联合,研究开发有可能形成产业化的项目,争取组建校企合作的测试中心和加工中心,建立科技培训基地和科研转化基地;积极引导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提升教师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开发教学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开发,进行研究性教学试点;积极推进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层次与水平;重点支持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4.7  “三全”育人建设工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实施《2011-2015年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程建设规划纲要》,构建育人工作的新格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培养新时期智慧劳动者的根本任务。

基本任务:一是立足人才培养。围绕“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锻炼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二是立足教育质量。将教书、管理、环境、服务育人渗透于教学、科研、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环节全过程。三是立足整合资源。以全体教师和学生为重点,形成教职工、学生、社会育人资源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协作共进的育人建设体系。四是立足师德建设。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主要措施:以建立组织领导制度、师生结对制度、以内涵建设聚焦育人制度、专题调研协调制度、交流评选表彰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等、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制度机制建设,持续推进党建引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学生工作育人、社会资源育人等七项重大专项,形成党风促校风,教风带学风的育人长效机制,构筑立体化育人网络。

 

保障措施与支撑体系建设

5.1 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1、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学校领导体制,做到决策科学、规划民主、程序公正。

2、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认真完善大学章程建设,努力构建有特色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实现办学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3、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健全校、院两级学术管理机构。

4、健全两级教代会制度。让全体教职员工知情、参与、选择和监督,完善与改进以教育资源配置为主体的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努力做到政策、过程、结果三公开。

5、深化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减少管理“行政化”色彩,强调体制创新。结合上海市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努力建设符合我校实际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环境。

5.2 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体系

1、努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维护班子的团结合力。选人用人做到有序竞争、各尽其才、民主公开、公平合理,切实提高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

2、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致力于发扬党内民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党员要在教学、科研、管理的各项任务中争先创优。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

3、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委会、民主党派及其他群众团体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爱校荣校、促进学校发展的组织和骨干体系。

5.3 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体系

积极争取市级财政的支持,保证对我校财政投入有较大的增长。开拓资源渠道,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努力优化我校财务总体构成,在争取政府资源的同时,努力实现办学经费来源多样化。规范财务管理,杜绝铺张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5.4 进一步完善后勤保障体系

为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服务与保障管理应该以人为本,以让师生满意、有利于学校发展大局为宗旨。学校的后勤服务必须有效支持和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因此,认真研究和建立新型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是做好学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关键。

新型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政府宏观控制、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规范自律、职能部门监管”的原则;坚持“三用”服务理念;坚持后勤服务姓“教”特性;理顺后勤服务的体制和机制,理顺后勤服务公益性和微利经营的关系,推进和强化后勤服务体系的内涵建设,构建“以人为本、满足需求、管理高效、职能清晰、服务规范、监督有力、协调发展”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关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自动化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怎么样?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周围交通图 请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如何? 谁了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谈谈感受!这里面什么专业发展的比较好?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是 今年三校生高考上海大学,第二工业大学的专科和本科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上海金桥第二工业大学宿舍是怎么样的??在那里洗澡时和宿舍连在一的吗??? 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有什么车吗?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有没有转本政策啊??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二本还是三本? 2006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专科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5年6月考的英语六级成绩单好拿了吗? 我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到和平饭店该怎么坐车到达??谢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怎样,应用电子技术的高职生就业怎样??拜托!!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怎样,应用电子技术的高职生就业怎样??拜托!! 请问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那里坐什么车可以换到929路 请问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那里坐什么车可以换乘929路 请问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那里坐什么车可以换乘929路 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招待所住一万要多少money啊?杉达大学呢? 从南汇汽车站到位于金海路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公交车怎么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