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器生产许可证:华师大发展心理学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2:26:4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的发展
第二节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的发展
什么是发展
1.  发展过程包括变化与稳定两个方面
2. 发展性变化包括量的变化与质的变化
量的变化:数量或程度的变化,如身高、体重或词汇量的变化
质的变化:在性质、结构或组织上的变化,如从非言语性的交流到言语性的交流
一、心理的种系发展
    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与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一)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动物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随着历史进步而发生的发展
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学相交叉。它主要研究原始人类,即从类人猿到文明人类的心理,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种系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是这方面的先驱性著作。而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则是原始人类研究的较早著作之一。
(一)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刺激感应性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意识性
社会性
语言

二、心理的个体发展
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的毕生发展)
实质:社会化过程
内容: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三、发展的性质
1.发展是终生性的;
2.发展同时具有得与失(多维性)
3.生物学因素与文化因素的作用是相对变化的
4.资源(时间、精力、才能、金钱、社会支持等)的分配不断改变(儿童和成年初期侧重于成长,中年同时侧重成长、维持或康复,老年侧重康复或复原)
5.发展是可以改变的
6.发展受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一、心理学
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
动物(比较)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人类心理学的特殊性
二、发展心理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动物(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
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目的
(一)任务
揭示毕生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稳定性(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描述、解释、预测、修正行为
(二)内容
1.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先天与后天(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的作用)
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主动与被动)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 研究的内容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领域和生命分期
(一)发展领域
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
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
社会性发展:情绪、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
三者相互影响。
(二)生命分期
产前期(怀孕到出生)
婴儿期(和学步儿期)(0~3岁)
儿童早期(幼儿期)(3~6岁)
儿童中期(6~11岁)
青少年期(11~约20岁)
成年初期(20~40岁)
成年中期(40~65岁)
成年晚期(65~       )
年龄阶段划分的相对性与生理、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见下表)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过去:历史
诞生前: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时期
诞生: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年出版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1930年,H.Z.Hollingwerth 的《发展心理学概论》
      40年代出现“生命全程”概念。
      70年代前后,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兴起   
二、现在:现状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成人心理)
1. 成人记忆
2.成人思维
3.成人智力发展趋势
4.成人道德发展
5.成人自我概念
本土化研究
我国的发展心理学
补充材料:与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关的职业
与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关的职业
1.学前、幼儿园教师(preschool/kindergarten teacher)
2.中小学教师(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3.特教教师(exceptional children teacher/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他们以教育残障儿童即心智迟滞者、身体残障者、学习失能者、行为异常者,以及天才儿童为工作对象。
4.日托(托儿)所督导(day-care supervisor)对日托所的学前教育计划进行指导,并对计划在日托所内的运行负责。
5.早期教育工作者(early childhood educator)他们通常在社区学院从事教学。对早期教育工作者一般要求有硕士学位,或至少有2年的研究生学习经历,主修早期教育领域的课程,并在日托所或早期教育中心接受过有督导的实习训练。
6.儿童福利工作者(child welfare worker)他们受各州/省儿童保护服务机构所聘用,主要是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做好有关的服务工作,尤为关注那些被处置不当的和受虐待的儿童个案。
7.辅导咨询师(guidance counselor)他们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中学生,对中学生在教育和生活方面的计划给予帮助。对辅导咨询师要求至少经过四年本科教育,许多州/省还要求有2年的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经历或硕士学位。
9.儿科护士(pediatric nurse)他们在各种医疗单位中工作,工作目的是促进婴幼儿和儿童的健康。
10.精神科护士(psychiatric nurse)
11.儿童生活专家。他们受医院的聘请,工作对象是那些被允许住院之前的和被允许离院之后的儿童及其家长。
12.儿科医生(pediatrician)
13.儿童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child clinical psychologist or counseling psychologist)。他们的工作是对儿童的各种问题和异常作出判断和心理治疗。要求在大学学习5-年,或获博士学位,并在精神病医院或心理卫生机构有过一年的实习医生职务的经历。
14.儿童精神科医生(child psychiatrist)其作用与儿童临床心理学家相似。但是,精神科医生能从事生物医学方面的治疗。
15.儿童发展、教育、家庭发展、护理、社会工作方面的高校教授(college/university professor in child development, education, family development, nursing, social work)要求他们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有5-6年的研究生学历,主修相关领域的研究生课程。
三、未来:趋势
心理发展的系统观
研究的生态化:现场研究(观察、实验等)
研究手段现代化:计算机、观察实验设备的运用
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作业与讨论
思考发展心理学、种系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讨论学习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如何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问  题
如何研究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民族)的儿童在
1.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等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
2. 气质或性格特征的差异?
3. 攻击性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
4. 利他性的发展及其差异?
第一节 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
一、两种研究传统
量的研究: 注重“ 硬” 数据和数量或统计学的测量的研究;
    客观性,有利于得到心理发展的一般结论
    以自然科学方法为基础(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发表研究结论)
    通常在实验室环境中开展
  
质的研究: 注重主观体验、感受或信念等“ 软” 数据的研究;  
    开放性、探索性;
    不能产生一般性结论,但可以深入探讨人的态度和行为
    通常在日常的社会环境下探测知之不多的问题,费时费力。

研究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研究问题的性质;
   对研究问题是否熟悉;
   研究者的能力和理论倾向;
   环境
两种研究方法经常综合运用
二、取样
从总体中选取的可以代表总体的研究对象(被试群体)
    样本具有代表性
    随机取样,研究结论可以推广或概化
三、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
常见的三类:
   自我报告:日记、访谈或问卷
  行为测量:测验或其他行为测量法
  观察: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
(一)(自然)观察法
在自然环境下,不加干涉或控制,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
特点:自然、无干预
优点:可以较好地描述行为;
             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下,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缺少控制;观察者偏差;不深入
(二)访谈法
1.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儿童)的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以及获得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即访谈法。
2.特点: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访谈者与儿童互动;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3.分类
按提问和反应的方式: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
按是否直接与被访谈者接触:直接访谈、间接访谈
按访谈对象多少:个别访谈、团体访谈
4.优点
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
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能比较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方面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

5.缺点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访谈者的观点容易影响被访谈者;
  访谈工作效率低,既花钱又花精力;
  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
1.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
2.特点:书面提问
3.优点:
(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
(2)结果统计高度数量化、规范化;
(3)费用低;
(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4.缺点
不灵活;
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
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信用或主观性问题,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四)测验法
1.通过测量量表,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数据资料,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
2.特点:被试通过测验来测量能力、技能、知识、潜能或生理反应
3.优点: 测量客观、标准化;避免主观性
4.缺点: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高,难以进行定性分析;不能深入考察态度或行为机制;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五)实验法
1.通过严格控制的、可以重复的程序,操纵变量,考察一个(些)变量对另一个(些)变量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实验组、控制组
2.分类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严格控制条件,控制严格,容易重复,但生态效度低(不易推广),随机选择与分配;
现场实验:在学校、家庭等日常生活条件下有限度地控制条件,控制严格性低,结论可推广;
自然实验:不能随机分配被试、不能严格操纵变量,如高等教育组与非高等教育组、自然灾害受害者与非受害者的适应性等。实际上是相关研究
3.优点 :
可探测因果关系
可重复
4.缺点 :
人为性强,生态效度低;
探讨的变量有限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及其性质分类
1. 一种开展研究的计划:如何回答问题?如何选择被试?如何收集和解释数据?如何得出有效的结论?
2. 质的研究设计:
个案研究:对单个人的研究
人种志研究: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参与观察对某种文化的深度研究
3.量的研究设计:
相关研究:旨在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统计学关系的研究设计
因果研究:实验设计,旨在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基本的研究设计形式

二、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
明确研究目的
确定研究变量与观察指标
选择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程序)
确定收集、整理数据及统计分析的方法
制定研究实施计划
三、发展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一)横断研究、纵向(追踪)研究与聚合交叉(序列)研究
(二)程序、优点、缺点(见下表)


图示
四、研究的伦理学问题
(一)征求被试的同意
   自愿参加研究时,能够表示同意时,充分意识到危险和潜在好处时,没有参加研究时
(二)保证被试的知情权,避免欺骗
   了解研究的内容或目的、做法以及后果
(三)保证被试不受到伤害
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带来疼痛、焦虑或伤害的方法;可在事后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欺骗”的原因,保证研究不带来伤害性后果。
(四)保证隐私权
    不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尊重被试的尊严和合法权利。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化
二、现代化
三、跨文化与跨学科化
四、强调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研究
作业与案例分析
如何研究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民族)的儿童在
1.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等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
2. 气质或性格特征的差异?
3. 攻击性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
4. 利他性的发展及其差异?
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项发展研究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节学习理论   
第三节认知发展观   
第四节 其他发展观
问题
1.发表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上的个人看法和观点,比较与已有理论的异同
基本问题:
   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
   心理的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心理的发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
2. 对于同一个婴儿,你认为各派心理学家会如何看待和教育他(她)?
第一节   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
理论
  一套用来组织、解释和预测数据或事实的逻辑上相关的概念或观点
发展心理学理论
   逻辑上相关的概念或观点体系,用来描述和解释发展,预测特定情境下会发生哪些行为
假设
    对现象的可能的解释,用来预测研究的结果,可以被进一步的研究所检验
三个基本问题
发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遗传与环境哪个更重要?
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
一、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哪个更重要?
Nature or nurture
遗传:从生物学父母得到的生理特征或天赋
环境:出生前和出生后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同伴、学校、社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观点影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
一般观点:同时影响,更关心二者如何相互作用
二、主动和被动:人们在他们自身的发展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一)发展的机械模型:
   把发展看作对刺激的被动的、可以预测的反应,人们象机器那样对环境作出反应。
    洛克的“白板论”
(二)发展的组织模型
   认为发展是机体自身发动的、依据不同质的发展阶段依次进行的,人不只是反应,还会主动行动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三、连续性和间断性
(一)发展的机械模型
   认为发展是连续的,要经历相同的过程,从后期行为可以预测早期发展,强调量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种类。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二)发展的组织模型
   强调质的变化,认为发展可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种类的发展问题,会发展起不同种类的能力;每个阶段承前启后。佛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的理论。
(三)平衡论
  儿童与环境影响的双向性或相互影响
(四)当前的争论
   强调行为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而不强调大的发展阶段;重视考察在每个阶段哪些种类的行为是连续的或非连续性的,以及包括了哪些过程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学说
(一)基本观点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决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性:可以给个体带来舒适感受的一切倾向,不仅指性的需要,而且包括饥、渴等方面的生理需要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无意识的本能;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结构;现实原则
  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伦理原则
文明的产生与超我


(三)人格发展阶段论
根据里比多的发展或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1~3岁)
  排便习惯的培养
3. 前生殖器期(3~6 岁)
  恋父情结、恋母情结
4. 潜伏期(6~11 岁)
  相对平静的时期,此前的各种感受相对遗忘

5.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产生性冲动,要从父母那里独立,容易产生与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四)评价
  1.阶段思想,教育原则
  2.泛性论倾向,将儿童的个别倾向普遍化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
(一)人生八阶段
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
2.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
   主动对内疚
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
(二)评价
1.同时注重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重视社会教育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将个体的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
2.强调发展的多向性(对立性品质的发展);更容易接受和运用
3.未突破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约束
第三节 学习理论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心理学思想
1.研究对象:客观的行为或反应
2.研究方法:客观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S——R公式
(二)华生的发展心理学思想
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外部刺激决定学习
3.教育观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
(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
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条件作用:行为与强化
1.强化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
2.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二)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创设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
(三)教学思想
程序教学:小步子、知道结果、自主调控学习等。
评价:影响深远;忽略内在心理
三、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一)基本思想
1.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而获得的;
2.个人、行为、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2.观察学习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3.强化的作用:增强或削弱行为倾向
(1)直接强化
(2)替代强化
(3)自我强化
四、学习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贡献
  注意认知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局限
  仍然偏重研究人的外部行为
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
认为思维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核心,研究思维过程以及反映思维过程的行为。
代表性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心理发展的本质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莱  应对和管理新信息。
平衡: 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
组织: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
图式: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     随年龄增长,图式越来越复杂。
(二)心理发展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改变外界刺激以适应自身,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同化,就没有积极的发展;只有顺应,则永远处于难以适应环境的不稳定状态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1.成熟
2.物理因素
3.社会环境
4.平衡
(四)认知发展的阶段
1.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而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有其阶段性;
2.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且有一定交叉;
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
4.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5.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新皮亚杰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十分强调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在促进个体认知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二)重视应用研究;
(三)强调把心理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四)强调多变量的相互作用
三、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认知发展的相互作用论和阶段论,第一次辩证地、系统地论述了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

(二)局限
1.强调生物学因素,贬低了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
2.临床法混淆了多种变量,或者任务难度太大,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
3.有人发现,形式运算阶段后仍然存在辩证运算阶段(意识到知识的相对性、接受矛盾、整合矛盾等)
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一、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说
1.指向外部的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与指向内部的精神生产工具(语言和符号),促成人的间接的心理活动。
2.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类心理本质上具有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随意性、抽象概括性、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间接性)。
二、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示个体发展的潜力。
(二)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
三、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
四、智力的“内化”学说
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第五节  其他理论及小结
一、习性学的心理发展观
(一)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如依恋)有其进化基础;提出“关键期”
(二)应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研究儿童的行为。
鲍尔贝的依恋研究
二、生态系统论
Bronfenbrenner
(一)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多个层次的系统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微系统(学校、家庭等)、中间系统(家庭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的职业和工作环境)、宏系统(如政府的就业政策)
(二)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不断认识和建构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具有重要影响。
三、小结
各种理论是从不同视角或侧面研究心理发展的,贡献各异。
1.精神分析理论:重动机与情绪
2.学习理论:重行为
3.认知发展理论:重认知
4.文化——历史理论:重社会文化
5.习性学:重行为的进化基础
6.生态系统论:重心理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课外思考
对于同一个婴儿,你认为各派心理学家会如何看待和教育他(她)?
第四章 新生命的形成:胎儿的发展
第一节 怀孕和遗传
第二节 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产前的发展
问题与思考
科学家如何研究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它们如何一起作用?
要生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做哪些准备或预防工作?
第一节 怀孕和遗传
一、受孕
精子与卵子结合构成一个合子(受精卵)的过程,也叫受孕
受孕是新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起点。

(一)十七、八世纪关于胚胎形成的争论
1.精源论
胚胎来自精子,在精子中有完全成形的“小人”,他们有待于在子宫的抚育环境中发育成长。
2.卵源论
   已经成形的“小孩”存在于女性的卵巢中,男性的精子可以激活他的成长发育。
18世纪后期,德国的解剖学家Kaspar Friedrich Wolff 发现,父亲与母亲对胚胎的形成具有同等重要的贡献。
(二)成功受孕的基本条件
1.正常排卵,卵巢必须释放一个健康正常的卵细胞
2.这个卵细胞必须能移动到输卵管
3.所提供的大量精细胞必须能接近或到达宫颈处
4.至少某些精细胞能沿着正确路线游动,到达输卵管
5.至少某些精细胞全程存活
6.少量精细胞能接触卵细胞
7.一个精细胞必须穿透卵细胞,形成合子
受孕后形成的早期胚胎
(三)影响受孕的因素
1.生理的健康
2.受孕的时间
3.夫妻的年龄
4.夫妻精神状态
5.其他环境因素
(四)其他生殖方式
1.体外受孕:试管婴儿
2.捐献受孕
3.代孕母亲
4.克隆
二、遗传的机制
遗传密码:基因
   它是构成细胞核中的染色体(46条,父母各贡献一个单体,父亲23,母亲23)的化学物质,即脱氧核糖核酸(DNA)中的一个片段,基因各不相同,人类染色体上大约有10万种基因序列
DNA可以自我复制,使合子进行有丝分裂,每一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都进行着自我复制,使每个细胞都含有相同数目的遗传信息。
最初,受精卵分裂成两个细胞,很快变成4个,8个,16个,如此下去,每次分裂前,这个细胞复制它的46个染色体。
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减数分裂是精母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每个配子(精子或卵子)的染色体是母细胞原始数目的一半,人类减数分裂的结果是具有23条染色体。在怀孕时,由23条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构成了合子。
第二节 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一、行为遗传学
(一)定义
对遗传与环境的相对作用或影响进行量化研究的科学,关于基因型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决定智力、人格和心理健康等心理特征的科学
它研究的问题包括,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的能力、特质和行为模式非常依赖于个体所遗传的特定基因组合?假如存在的话,这些属性是否会被他的后天经历所改变?
(二)研究方法
1.选择性繁殖
   通过确定特质是否能够经过选择性配对而在动物身上繁殖来研究遗传影响的方法。
经典实验:迷宫——学习能力实验(图)

2.家庭研究
比较住在一起的人,看他们在一种或多种属性上的相似性,假如这种(些)属性是遗传的,同一家庭中的任何两个成员的相似性应该与他们的血缘关系(基因相同性)呈递增函数关系。
(1)双生子研究
一对在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一对在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他们在各种属性上更为相似吗?假如基因影响某种属性,同卵双生子应该更相似,因为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而异卵双生子只具有50%的相同基因。
(2)领养研究
被领养的孩子与他们的亲生父母相似,因为他们享有共同的基因(50%基因相同),还是与他们的领养父母相似,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环境?假如被领养者在智力与人格上与从未养育过他们的亲生父母相似,那么基因在决定这些属性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家庭研究还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各种能力和行为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有两种方式:
方式1:两个遗传上没有关系、被领养的孩子,在同一家庭中长大,这些孩子之间以及他们与领养父母之间的相似性可以归因于共同的环境。
方式2:将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与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比较。假如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更相似,则可以推论环境的影响。
二、遗传基因的影响
(一)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1.智力(IQ)在中等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遗传系数约为0.50。
   遗传系数表示一种特质中可归于遗传因素的变异量,H=(r同卵双生子-r异卵双生子)×2   (见下表)
不同亲缘关系的人IQ的平均相关系数
2.(智力的遗传系数不为1.00说明了什么:)环境对智力的发展存在重大影响。
3.两种环境影响:
(1)非共享的环境影响(NSE):住在一起的人没有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这些个体彼此不同(1-0.86=0.14)
(2)共享的环境影响(SE):住在一起的人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人们彼此相似。
NSE=1-r(一起养育的同卵双生子)
SE=1-(H+NSE)
4.随着儿童的成熟,基因对IQ差异的影响加大;共享的环境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基因与非共享的环境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

(二)遗传对人格的影响
1.许多人格特质(如内/外向、移情关注)具有中度的可遗传性,遗传系数约为0.40。
H=(0.50-0.30)×2=0.40
(见下表)
三种亲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人格特征的相似性
2. 非共享的环境,包括父母对子女的不同教养方式、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方式,对人格的发展影响最大。
(三)遗传对行为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影响
1.同卵双生子的平均相关为0.48,异卵双生子的平均相关为0.17。
2.酗酒、犯罪行为、抑郁、多动、躁狂——抑郁症和许多神经症,都受遗传的影响。
3.人们并不是遗传行为障碍,而是遗传产生某种疾病或不正常行为方式的倾向性,而且,这些疾病或行为障碍的产生还需要一些事件的激发(如学业上的挫折、家庭离异等),环境影响很大。可以通过干预和治疗,帮助高危个体缓解压力。
三、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一)基因的导向原则
  基因预先决定的发展方向或道路,环境有时难以使之改变。如婴儿在8~10个月牙牙学语。
   环境也有导向作用,如对人格发展的导向作用
(二)反应范围原则
对于多数人类特征,遗传设定了发展潜能和环境影响的范围,个体就在那个范围内变化。
基因设定了任一特质可能的结果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环境影响着他最终成为什么样
(三)基因影响心理发展的三种方式
1.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父母的基因影响他们为孩子设定的养育环境。例如,
  有运动天赋的父母可能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孩子的兴趣
2.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我们遗传的特征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行为,并因此影响了发展的环境。
  例如,活泼的婴儿比忧郁被动的婴儿受到更多的注意,获得更积极的社会刺激。
3.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我们的基因型影响我们偏爱和寻求的环境的类型。即不同的基因型为他们寻求不同的小环境,对其社会性、情绪和智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基因倾向于外向的儿童很可能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内向的儿童倾向于避免大型的社交聚会,
四、结论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基因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环境也影响着基因型表现的程度
第三节  产前的发展
一、产前发展的阶段
约经过266天左右的时间,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由2000亿个细胞组成的婴儿
产前发育经过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阶段
(一)胚种期(0~2周)
细胞分化;胚种附着在子宫壁上
当受精卵在子宫中通过有丝分裂,在4天内形成一个包含60~80个细胞的球形结构体(胚囊)。
细胞分化开始,胚囊内层结构将形成胚胎,外层将形成各种组织结构,负责保护并向胚胎提供营养。
外层支持系统包括:
羊膜:其内的羊水可以缓冲震动对发育机体的影响;调节温度,并提供一个无重力的环境,以便于胚胎的移动;
绒毛膜:围绕在羊膜的周围,最终变成胎盘的内层,为胚胎提供营养。
胎盘:从子宫内层和绒毛膜发育而成的一种器官,为未出生的胎儿提供氧气和养料,并排泄胎儿的代谢废物。
(二) 胚胎期(3~8周)
结构分化;内部器官开始发展;胎盘和脐带形成。重要器官初具雏形,心脏开始跳动。
发育非常迅速,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柱,心脏、五官、四肢初步形成,在第一个月的发育速度最快。1个月后,体积已增长了受精卵的10000倍。
在第2个月,胚胎每天大约生长0.85毫米左右,眼睛、耳朵、四肢等初步发育,大脑发育迅速。在第二月后期,性器官开始发育。循环系统,肝脏和脾脏开始发挥功能。胎儿已经初具人的机体的雏形。
(三)胎儿期(9周~出生)
发育迅速,所有器官的发育逐渐成熟。
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
1.  9~12周
  生长迅速,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结已经形成,使胎儿的身体和四肢可以移动,可以吞咽、消化养料,泌尿系统可以运行,外生殖器形成。
2. 13~24个周
胎儿发育迅速,母亲可以感知到胎动,可以听到胎儿的心跳,体外覆盖着一层皮脂以防皮肤皲裂,胎儿可以对明亮的光线和响亮的声音产生反应。
3.  25~38周
继续发育,所有的器官已经成熟,为出生做准备。胎儿达到成活年龄,其睡眠周期和动作活动更为规律和可预测,在胎儿皮肤下覆盖了一层脂肪。在出生前2周活动减少,睡眠增多。
(四)胎儿发育的关键期
  1.  关键期是每一器官最易受特定环境因素影响的时期。在其他时间,同样的环境则不宜造成同样的后果。
2. 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是,3~5周;
心脏发育的关键期是,第3周中期到第6周中期;
其他器官和身体部位发育的关键期是,怀孕后2个月。
二、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一)母亲的体重
过胖或过瘦都不利于胎儿发育。过胖可能导致胎儿过胖或不容易受孕,而且患高血压的比例也大得多。过瘦则缺乏营养,容易贫血、肌肉痉挛、甲状腺肿等疾病。
(二)母亲的身高
母亲过矮(低于1.40米)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和产出。
(三)母亲的孕史
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妇女有过4次以上孕史,再怀孕会有更大的危险性,出现低重儿或死胎、习惯性流产等,甚至不能怀孕。
(四)母亲的营养
早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胎儿的生理缺陷;后期营养不良,可能出现低重儿。而且,会影响到儿童智力的发展。
对3个月~3岁的婴儿的研究表明,如果怀孕期间母亲严重营养不良,其婴儿的智商明显低于其他儿童。
(五)Rh因素
一个人的红血球能和Rh抗体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阳性,不能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阴性。
患有胎儿溶血症的孩子的母亲通常是Rh阴性,而孩子的父亲和孩子则是Rh阳性。这类儿童在生后不久死亡或终生耳聋和大脑麻痹等。
(六)母亲的年龄
超龄和年龄太小都有消极影响
年龄太小:15岁以下,尚未发育成熟,产出低重儿、死胎、分娩困难等。
超龄:35岁以上,发生唐氏综合症的概率增大;会使分娩时间过长和死胎增多。23、24~27、28岁为最佳生育年龄。
唐氏综合症
一种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遗传疾病,它由于存在着一个额外的第21号染色体而引起;有这种综合症的人有特殊的身体外貌,并且呈中度到严重的智力低下。
(七)母亲的健康状态或生活习惯
1.风疹、伤寒、白喉、梅毒、淋病等,都会影响怀孕或胎儿发育,尤其是胚胎期,它是头、脊柱、心脏和其他器官发育的关键期。
2.药物
某些抗菌素,如四环素、抗凝剂、镇静剂等,抗恶心药物和镇静药在怀孕前3个月影响最大,导致畸形;在怀孕后期,链霉素、四环素和磺胺药物会产生消极影响,过量的维生素A,B,C,K,B6也有害。
3.酒精
酗酒母亲容易导致胎儿酒精综合症,造成躯干畸形、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脏缺陷以及胎儿肌肉受损。酗酒发生在前3个月,会导致胎儿心脏缺陷、小头、关节畸变、心理障碍以及动作迟缓。还可导致流产。
4.吸烟
一氧化碳和尼古丁妨碍对胎儿的正常供氧。
在怀孕最后三个月影响最大,影响大脑发育,造成智力缺陷、情绪不稳、多动症等。
(八)母亲的情绪状态
通过释放神经激素,进入血液,使胎儿体内发生化学变化
1.精神压力
2.极端情绪或直接、重大精神刺激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十分重要
(九)母亲所处的环境因素
1.暴露在某些化学物质(如硫化物、二氧化硫、铅中毒)下,可能损害遗传基因、导致胎儿畸形或出生后的心理问题。
2.辐射:核辐射、X射线或其他射线,可能导致染色体异常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生理缺陷。
3.高空飞行
容易导致胎儿缺氧,出生时容易患各种慢性缺氧症。
结论
应该努力防止或避免各种危险因素的损害,进行及时的预防或干预;早期干预的效果更为明显。
课后作业
要生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做哪些准备或预防工作?
案例分析

1971年,作家米奇·多瑞斯领养了一个三岁的孩子艾贝尔,他的母亲酗酒成性。当时,人们对胎儿酒精综合症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艾贝尔早产七个星期,体重很低,在领养前遭到虐待,营养不良。他的妈妈在35岁时酒精中毒而死。他的父亲曾经遭到一系列的逮捕,最终被人打死。这个孩子的行为与他的年龄不相称,没有受到如厕的训练,只能说大约20个词。尽管被诊断为轻度发育迟缓,但多瑞斯确信,如果能为他创设一种积极的环境,这个孩子会赶上同龄的孩子。
但是,艾贝尔没有赶上。他四岁的时候,仍然要用尿布,体重仅仅27镑。他很难记住游戏伙伴的名字,他的活动水平极高,头骨非常小。他经常为严重的、莫名其妙的疾病或问题所困扰。
随着年龄的增长,艾贝尔难以学会数数,不能辨别基本的颜色,不会系鞋带。在入学前,他被认为是“学习障碍儿童”。他的智商一直是60左右。由于一位一年级教师的精心培养,艾贝尔确实学会了读和写,但他的理解能力却很差。当他在1983年读完小学时,他仍然不能算加减法,不会数钱,也不会明确地分清他所居住的城镇、州、国家或星球。
多瑞斯那时已经明白了他的养子的问题。1982年,他去了一家专门治疗具有药物依赖疾病的青少年的治疗中心,在那里他看到了几乎可以说是艾贝尔孪生兄弟的三个孩子,虽然他们相貌不同,但他们的行为却是相似的。
胎儿酒精综合症直到70年代才被人们查清,而那时艾贝尔已经长大成人了。一旦酒精进入一个胎儿的血液,它就会集中存在那里相当长的时间,对脑和其他身体器官造成损害。无法治疗。对胎儿老说,这种影响可能持续终生。

对这个家庭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多瑞斯多年来费尽心思要让艾贝尔回归正常,然后逐渐接受了子宫中就已经造成的无法修复的损伤,这是多瑞斯后来与另一位作家路易斯·厄锐奇结婚并最终离婚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最终于1997年52岁时自杀身亡的重要原因。他极度抑郁,作为一位面临重重麻烦的父亲,他的抑郁加重了。
艾贝尔,在20岁时参加了一个职业训练方案,后来进入一个负责管理他生活的家庭,与他收集的动物玩具、纸制的玩偶、报纸卡通、家庭相片、旧生日卡片等作伴。在23岁时,他在交通事故中丧生。
问题:
1. 艾贝尔的案例说明,产前环境起着什么样的影响?
2. 为什么多瑞斯认为只要创设一种积极的家庭环境艾贝尔就会“赶上”他的同龄孩子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
3. 艾贝尔的故事能用“反应范围”、“导向原则”、“关键期”等概念来解释吗?为什么?
4.如果一个人要领养一个孩子,而又不知道这个孩子产前的情况,我们应该为他(或她)提供哪些信息?
第五章 婴儿期的发展
第一节 婴儿期的生理发展
第二节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婴儿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问题和思考
你认为早期教育是可能的吗?为什么?
第一节 婴儿期的生理发展
一、新生儿(0~1月)的生理特点及其评价
(一)身体状况和外貌
1.初生婴儿的身长和体重在不同文化中是不同的(如在美国约50厘米左右,体重约3~3.5千克),男孩大些、重些,初生的孩子可能比后生的孩子轻些。正常体重:2.5~4.5千克。
在最初几天,新生儿水分丢失,因而会丢失10%的体重,在随后的10~14天左右,恢复到原来的体重。
2.新生儿有一些突出的特征:
(1)头大:占身体的1/4,下巴有点回收,新生儿的头由于产道挤压而可能较长,头盖骨尚未完全愈合。
(2)新生儿一般皮肤粉红、较薄。
(3)新生儿血液心跳快而不规则,血压不稳定,直到10天后才稳定下来。他们出生后即开始呼吸,如果5分钟后仍然不能呼吸,可能导致缺氧症,而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
(4)新生儿的肺大约只有成年人的1/10,容易患呼吸道疾病。
(5)70%的时间(每天16~18小时)处于睡眠状态,只有2~3个小时处于警觉、安静状态。

3.新生儿具有六种睡眠和觉醒状态:
(1)有规律的睡眠:安静,合眼不动,呼吸慢而均匀
(2)不规律的睡眠:闭眼、快速眼动、对外界刺激惊厥或痛苦,呼吸可能不均匀
(3)瞌睡:眼睛时开时闭,时睡时醒
(4)警觉性安静:睁眼、呼吸平均,身体不活跃
(5)警觉性活跃:睁眼、呼吸不均匀、可能烦躁,可能突然活动
(6)啼哭:哭得很厉害,难以制止,伴随着高度的动作活动。
4.新生儿健康状态的评价(Apgar量表)
(1)心率:
   无、慢(少于100次/分钟)、多于100次/分钟
(2)呼吸:无、缓慢或无规律、良好或大声啼哭
(3)肌肉弹性:肌肉松弛、软弱无力;柔弱、有些起伏;强劲、动作有力
(4)皮肤颜色:青或白;身体粉红色、四肢发青;通体粉红
(5)反射:无反应;皱眉、面部表情痛苦或微弱地哭泣;大声啼哭、咳嗽、大喷嚏
以上评价依次以0,1,2记分,总分在0~10分之间,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7分以上者被认为健康良好,4分以下者被认为有问题,需要进行医疗干预。
二、发展的原则
(一)头尾原则
从头到脚依次发展:
1.脑出生前迅速增大,新生儿的头很大,随后头的比例增大较小,身体的下部发展
2.感觉和动作发展遵循相同原则:
婴儿首先学会使用身体的上部,他们能看到物体,随后能控制自己的躯体;在会爬或走之前就会用手。
(二)内外原则:
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从躯体中间向外围依次发展:
1.在子宫中,头和躯干的发展先于手臂和腿,然后是手和脚,然后是手指和脚趾。
2.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四肢比手和脚发展迅速,类似地,儿童首先发展上臂和大腿的能力,然后是前臂和小腿,然后是手和脚,最后是手指和脚趾的能力。
三、身体的生长和营养
(一)体重
刚出生时,体重约为2.5~4.5千克,在正常喂养情况下,到第5个月时,婴儿体重翻了一倍,12个月时增加了2倍,此后速度放慢,到30个月时,达到出生时的4倍。
(二)身高
   刚出生时,身高约为50厘米。第一年内增长25厘米,第2年内增长10厘米左右。新生儿身高与其成年后身高没有密切关系。
(三)头围与胸围
1. 头围与胸围在婴儿期都有较大增加,头围平均增加15厘米左右,胸围平均增加18厘米左右。
2. 婴儿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到18个月时,才超过头围,其后胸围逐渐变得较大。
(四)牙齿与骨骼发育
1. 婴儿已经具有切牙、犬牙和乳磨牙,婴儿乳牙在出生后6~9个月之间开始生长。
2. 12个月时已发育出头状骨和钩状骨,36个月时长出三角骨。13岁时才能全部完成腕骨骨化过程。
四、大脑的发育和反射性行为
(一)脑重与头围
   出生时达350~400克,为成人的1/4;此后第1年内脑重增长最快,6个月已达到700~800克,12个月达到800~900克,24个月达到1050~1150克,36个月时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此后发育速度变慢,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二)大脑皮质
   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完备。出生时脑细胞已经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经基本完成,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经髓鞘化。
到2岁时,脑及其各个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经基本上类似于成人的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分开。
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及其皮质尚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
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
(三)大脑单侧化
   在新生儿阶段就已表现出大脑单恻化的倾向,随后这种单恻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更大的质的差异。
(四)婴儿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1.可塑性
2.可修复性
(五)新生儿的反射性行为
1.生存反射
(1)呼吸反射:反复吸气和呼气
(2)眨眼反射:闭眼或眨眼
(3)瞳孔反射:遇强光瞳孔收缩,在弱光中瞳孔变大
(4)觅食反射:把头转向刺激的方向
(5)吮吸反射:吮吸放入口中的物体
(6)吞咽反射:吞咽
2.原始反射
(1)巴宾斯基反射:足底被抚摩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
(2)抓握反射:弯曲手指抓住接触手掌的物体
(3)摩罗反射:巨大的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弓背,然后两只胳膊并拢,好象去抓什么东西
(4)游泳反射:浸入水中的婴儿四肢划动,屏住呼吸,作出游泳的姿势
(5)行走反射:婴儿身体直立,脚接触到地面就作出象走路一样的姿势。
生存反射可以保护婴儿免受不良刺激的伤害,有助于满足婴儿的基本需要;
原始反射一般在儿童出生后几个月消失,它有助于提高个体存活的概率,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
五、动作的发生和发展
(一)动作的发生
1.胎儿期的胎动(2个月后即开始,转动头和臀,避开不良刺激)和反射活动是最初的动作
2.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活动有40多种
(二)动作的发展
1.行走动作的发展(P152~153)
2.手的动作的发展(P154)
自己概括婴儿动作的发展有哪些规律?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或原则
1.从上到下:
头部动作(抬头、转头)——躯干动作(翻身、坐、爬)——脚的动作(站、直立行走、跑、跳)
2.由近及远:
  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整个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
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
(四)动作的训练
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行走反射,进行动作的训练。
第二节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一、关于感知觉发展的早期争论
(一)先天论和后天论
1.先天论
很多基本的知觉能力是先天具有的,如康德、笛卡儿等,认为空间知觉能力是先天的。
(二)后天论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完全是一块白板,他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发展起感知觉能力。如威廉"詹姆斯
当前,人们承认儿童出生后即具有某些先天的感知觉能力,但人们也看到这种感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后天的成熟和经验有助于其意识知觉的发展。

二)丰富化理论与分化理论
1.丰富化理论
感觉刺激是片断的、模糊的,必须运用已有的认知图式去增加内容,使它丰富起来。简言之,认知能丰富感觉经验,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感觉刺激的意义。
2.分化理论
感觉刺激已经为个体解释相应的经验提供足够的信息,毫无经验的感知者能够从中找出区分性信息或区别性特征,从而将不同刺激区别开来,儿童发现这些区别性特征的过程就是他们的知觉能力发展的过程。
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
(一)视觉偏好法
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
(二)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
1.习惯化是反复给婴儿呈现某种刺激物,使他们对它越来越熟悉,直到对该刺激物的反应(如头部或眼睛转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小时。
2.去习惯化
研究者首先反复呈现某个刺激物,在习惯化之后,再呈现另一个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反应,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这两种有差别的刺激。这是一个去习惯化的过程。
(三)诱发电位法
通过记录儿童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是否感知到新的刺激。
三、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其发展速度最快,而且发展最早。

(一)听觉的发生和发展
  1. 听觉在胎儿中晚期已经发生。5,6个月的胎儿即有听觉。
  2. 新生儿已具有辨别音量、长短、方向以及频率不同的声音的能力。
它们已经产生明显的听觉反应。他们能定位声音,区别不同强度和时间的声音,而且能区分不同的音高。
  3. 新生儿对人说话的声音极为敏感,对母亲的声音更为敏感,它更能改变新生儿的吮吸反应。
  胎儿已经能够通过子宫壁听到妈妈的声音。
4. 应预防中耳炎,6个月~3岁是中耳炎的高发期。
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后听觉能力缓慢降低,到老年期,高频部分听力丧失较多。
(二)视觉的发生和发展
1. 在胎儿中晚期已经发生。4,5个月的胎儿即有视觉反应能力。
2. 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的视觉过程,具备了原始的颜色视觉,他们能觉察到物体的运动、颜色、亮度的变化以及许多视觉图案。
3. 6个月前具有了立体觉,2~4个月的婴儿颜色视觉发展较好。
(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展
1.胎儿期3个月时味觉感受器已经发育,15周已经发育成熟。新生儿出现味觉偏爱。
2. 7,8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新生儿具有嗅觉偏爱。
3. 胎儿期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能力,新生儿表现出明显的触觉反应,4个月后的婴儿具有成熟的够物行为。
(四)空间和物体知觉的发展
1.新生儿具有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
2.新生儿对逼近的物体有某种初步反应,并具备原始的深度知觉。6个半月后的儿童能够对视崖表现出惧怕反应。
3.婴儿3个月时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具有形状恒常性,4个月前的婴儿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四、注意的发展
1.新生儿出生后即具有选择性注意或定向反射。1~3个月的婴儿偏爱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的集中的或负责的刺激物以及轮廓密度大的图形。
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受到言语或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特别是1岁以后。
五、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一)记忆的发生
1.在胎儿末期,就已发生记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反应。
2.新生儿末期具备长时记忆能力,12个月后,婴儿具备了语词逻辑记忆能力和延迟模仿能力。
(二)学习的发生和发展
1. 胎儿末期已经开始发生学习活动。
2. 新生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
3. 3个月的婴儿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4. 6个月后婴儿出现怯生,再认能力发展。
5. 婴儿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
(1)习惯化
(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3)语言的掌握
六、思维的发生和发展
(一)3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已经具备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思维的发展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的前期。
(三)感知运动阶段的四个亚阶段
1.反射活动阶段(0~1个月)
新生儿完全重复和提高他们先天的反射,在重复吮吸一类的反射动作中使反应成熟起来。
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
婴儿重复和修正着偶然发生而引起他愉快或满足体验的动作(吮吸手指),这些行为是婴儿自身反射和运动的基本功能,因而是初级的;这些行为又是重复出现的,因而是循环的。这些行为指向儿童自身的活动和身体,而不是外界客体。
3.中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
婴儿的注意集中到对物体的操作上,他们可以找出偶发行为的刺激物,以重复进行某一行为,如为听到有趣的铃声而不断地晃铃。
4.中级图式的协调阶段(8~12个月)
婴儿开始把先前获得的图式用作达到目的的手段,有意识地应用过去情境的图式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如儿童用已形成的击打图式移动玩具前的障碍物。
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
婴儿以尝试错误的方法学会了更多的有关物体特征的知识,也远远超出了对自己的行为和身体的兴趣。如不断以各种方式、从不同的位置和距离扔下手中的玩具,了解玩具的特征。
6.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带有符号表象的思维开始萌芽,儿童的智力由感知运动智力转化为符号表象思维。如儿童能学会用木棒而不是直接用手够取物体,能够延迟模仿。
(四)婴儿期客体永久性的出现和发展
客体永久性:物体不在面前时仍然相信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1.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
2. 4~8个月,探索部分掩蔽的物体
3.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
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
18个月后,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真正获得客体永久性
七、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理论
1. 强化说
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言语之后的强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2. 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
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它可以使个体在言语获得过程中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
3.模仿说
班杜拉
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
4.认知说
皮亚杰
儿童语言起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是逻辑和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二)言语发展阶段
1.前言语发展阶段(0~12个月)
婴儿出现咿呀学语、非语言性的声音和姿势交流等现象,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前言语交流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很小的婴儿就具有了注意、选择、区别语音等特殊的语言能力。
2.言语发生阶段(1~2,3岁)
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
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语词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儿童只用手势和行动示意,不开口说话,甚至停止了独处时的自发发音活动。
积极说话阶段(1.5—2,3岁)
突然开口说话,积极性极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掌握迅速发展。
(1)语音的发展
出现嗓音——出现啊咕声(2,3个月开始)——出现喃喃语声(出现元音、辅音)——开始发出真正的语音
(2)词汇的发展
1岁左右开始说出词,到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以供交往。
儿童最初掌握的是实词,随后掌握虚词。3时大约掌握1000~1100个词。
(4)语法的发展
单词句阶段(1~1.5岁)——电报句(1.5~2岁)——完整句(2岁后)
结论
婴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思考:如何促进婴儿期语言的发展?
第三节 婴儿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个性发展的基础
(一)基本情绪的发生和发展
婴儿出生后即有基本的情绪表现。
婴儿情绪发生时间表如下。

二、发展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一)婴儿期社会性发展的突出成就
1. 0~3月,婴儿对此既保持开放,开始表现出兴趣和好奇,他们能对人微笑
2. 3~6个月,能预测将会发生的事情,会表现出失望情绪,他们会生气或谨慎地行动,会微笑、唧唧咕咕说话、大笑。这是一个社会性觉醒时期,婴儿与抚养者能进行早期的相互交流。
3. 6~9个月,婴儿能玩社会性游戏,试图获得人们的反应。他们对别的婴儿说话、触摸、挑逗;情绪更为分化,表现出高兴、恐惧、愤怒和惊奇。
4. 9~12个月,婴儿对他们的主要抚养者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害怕生人,在陌生情景中表现谨慎。到1岁时,他们能更清楚地交流情绪,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心情、冲突和感情。
5. 12~18个月,婴儿能以他们的依恋对象为安全基地探索环境。当他们理解和控制环境时,就更自信。
6. 18~36个月,婴儿在与抚养者分离时,会感到焦虑;通过认同成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想象和游戏的局限性等。
(二)婴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形成信任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期(0~2岁)人格发展的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
艾里克森认为,这一时期,儿童依赖于成年人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他们形成信任感,就能形成亲密的关系;如果形成不信任感,就倾向于自我保护。
如果形成信任感,儿童就能发展起希望的人格品质:他们相信人们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如果不能形成信任感,儿童会认为周围的世界是不友好的,不可预测的,难以形成亲密的关系。
形成信任感的关键因素是敏感的、反应及时的、稳定一致的抚养行为或喂养环境。由于母亲有效的喂养行为,儿童允许母亲离开自己的视野,因为他已经形成了内部的信任感和外部的可预测性。这种信任感是后来各个时期发展的坚实基础。
儿童早期(约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成人应在保证儿童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儿童具有适当的行动自由。
三、婴儿期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发展的影响因素
1. 遗传和生理因素(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在中等程度上是遗传的,同卵双生子在很多气质特征,如活动水平、情绪稳定性和社交性上都比异卵双生子更相似。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四种气质类型的对应:
  弱型——抑郁质;
  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
  强而不灵活型——黏液质;
  强而灵活型——多血质
2. 环境
研究表明,共享的家庭环境对积极的气质特征(如微笑/社交性)的影响显著,而非共享的家庭环境(如不同的抚养方式)对消极的气质特征(如恐惧性、易怒性)影响显著。
(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活动水平、情绪稳定性、社交性和害羞等气质特征在婴儿期、童年期甚至成年早期都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2. 行为的抑制性相对稳定,其中最抑制和最不抑制的儿童气质最为稳定,前者右半球大脑皮层的神经电活动比后者更强。
例如,4个月时抑制型的儿童在21个月、4岁、5岁、7岁半时仍然对陌生人不随和,对陌生情景不积极参与。
3. 早期气质是可变的
在家庭、学校等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婴儿气质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凯根(1987)发现,一个在30个月时属于极端抑制型的男孩,到5岁时变成一个非抑制型的儿童。
(三)早期的气质类型
1.传统的气质类型
多血质:灵活、爱交际等
胆汁质:外倾、兴奋、不灵活等
黏液质:内倾、不灵活等
抑郁质:内倾、抑郁、不灵活等
2.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影响较大
(1) 容易型(约占40%)
   生理活动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接受新事物、陌生人,情绪愉快、爱玩,交往积极,容易受到成人的喜爱。
(2)困难型(约占10%)
时常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缺乏规律性,对新环境适应慢,情绪不好,在游戏中不愉快。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3)迟缓型(约占15%)
活动水平很低,反应强度弱,情绪消极、低落,对新环境适应较慢,在没有压力时,他们也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活跃起来。
(4)混合型(约占35%)
不能简单归入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
3. 凯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1)抑制型
  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在陌生情境中倾向于害羞、退缩。
(2)非抑制型
无拘无束,在陌生情境中自由探索、不害羞、精力旺盛,喜欢与人交往。
(四)如何针对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有效的教养?
因势利导
1.对困难型婴儿:耐心和爱心
2.对迟缓型婴儿:适应和诱导

三、婴儿期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依恋:
   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相对稳定而强烈的情感联系,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一)依恋的发展
三阶段
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
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
3.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二)依恋的类型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回避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1. 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2. 回避型依恋(约占20%)
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
3. 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
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的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通常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三)依恋的影响因素
早期的抚养质量是影响婴儿依恋的重要因素。
抚养者的反应性、敏感性尤为重要,对婴儿发出的信号高度敏感有利于依恋安全性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
1. 婴儿从第一年的后半年起,就开始出现真正的同伴交往
2.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婴儿的交往注意力集中于玩具或物品,而不是同伴。
(2)简单交往阶段
婴儿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去控制同伴的行为。指向同伴,通过微笑、相互给取玩具、发声和说话、身体接触以及较大的运动等,引起同伴注意,寻求同伴的反应。
(3)互补性交往阶段
婴儿相互影响的时间更长,内容和形式更复杂,出现了合作游戏、互惠的行为,如一起玩游戏、相互跑追、搭积木等。
结论
婴儿期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起点或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对随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早期教育。
问题与思考
1.你认为早期教育是可能的吗?为什么?
案例分析
小乐在母亲离开丢下她一个人在房间里时,嚎啕大哭,一位陌生人前来安慰,她很不情愿与之接近。母亲归来立即靠近,寻求接触,甚至带着眼泪作出微笑,情绪迅速平复好转,并主动与母亲一起玩耍。
  小利的表现则是另一番景象。母亲离开时似乎无动于衷,转过脸径自拿起玩具玩耍起来。陌生人走来也不回避,但一个人留在房间里时有些不安。母亲回来也没有显出高兴,甚至躲避与母亲接近,身体移开,目光转移,仍去自己玩耍,显得很冷淡的样子。

   然而,欣欣表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母亲离开时十分痛苦,第二次离开时尤甚。对陌生人的接近抗拒、退缩,母亲回来后理应受到安慰,但他却显得既要与母亲接近,又要拒绝她。他哭得很久,要母亲抱,又推她、抗拒她,从她身上挣脱。他对母亲离他而去的遭遇如此痛苦,以至较长时间情绪平复后,紧紧依偎在母亲怀里再也不肯离开。
   上述婴儿的这些行为该如何解释?分别应该如何教养上述三个儿童?
第六章 幼儿期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期的生理发展
第二节 幼儿期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问题与思考
华华正上幼儿园。妈妈注意到她具有这样一些现象:在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一听到外面有什么声音,就容易分心;她还特别喜欢游戏,但让她坐下来静静地听老师讲课,她却总不能集中注意力;她不能进行“3+3=?”这样的数学运算,但她知道3个苹果再加上3个苹果是6个苹果;她特别喜欢听各种形象的童话故事,对听过的童话故事都能给别人讲述。请你对华华的故事进行解释。
第一节 幼儿期的生理发展
一、幼儿骨骼和肌肉系统的发展
幼儿的身体比例更为匀称,但是胳膊和腿的生长继续快于手和脚的生长速度。
他们的头盖骨和手部骨骼先成熟,腿骨也得到进一步发育。
肌肉组织的成熟较为缓慢,他们变得更为强壮,能熟练地进行各种动作。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幼儿期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速度很快,幼儿期末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
(一)大脑结构的继续发展
1. 脑重继续增加
   3岁时达到1010多克,而7岁儿童则能达到1280克,基本上已经接近成人的脑重(平均为1400克)。
2. 神经纤维继续增长
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支加多,长度加长,有利于神经联系的形成。
3. 神经纤维髓鞘化逐步接近完成
到幼儿期末,神经纤维,特别是大脑联络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基本完成,从而使神经传导更加迅速而精确。
4. 整个大脑皮质已经相当成熟
5~6岁为脑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期,但还未能达到成人水平。
到幼儿期末,大脑皮质各区也接近成人水平,其成熟顺序依次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叶接近成人,额叶也相当成熟。
(二)大脑神经过程的不断增强
1. 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日趋平衡,兴奋过程本身也比以前增强了,儿童的觉醒时间相对增加了,3岁时需要睡14个小时,7岁每天睡11个小时左右即可
2. 暂时联系的形成和巩固比以前加快
(三)皮质抑制的发展
虽然抑制的机能仍然较差,但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和言语的掌握,抑制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使儿童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四)第二信号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信号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能通过词的描述、讲解来认识更多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不但能直接接受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发展
左半球处理的信息是关于每个条目本身的内容,右半球处理的信息是关于各个条目之间的关系或联系。
例如,让儿童观察一张简单的画。如果你要求他们把画描下来(强调条目),放在右视野做得更快;如果要求比较两幅画(强调关系),则把两幅画都放在左视野。
三、健康和安全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疾病很普遍,
在每年死亡的1千1百多万5岁以下的儿童中,痢疾传染病约占1/5。
在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儿童期的死亡率相对于成年人要少得多,大多数儿童受伤而不是患病,环境的影响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常见的疾病包括:
咳嗽、抽鼻涕、胃痛等
呼吸道疾病, 3~5岁儿童每年平均要发生7,8次。
意外伤害和死亡
环境的影响:
吸烟
社会经济地位(SES)和贫穷
流浪儿或单亲家庭
第二节 幼儿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
各种感觉迅速完善,一些复杂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颜色视觉:能快速辨认各种颜色
视觉和听觉感受性:幼儿初期比晚期的视力差;儿童辨别两个相似音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有个别差异。
应该注意儿童的视力和听力缺陷
颜色的命名正确率在3~6岁儿童中不断上升,从50%逐渐提高到95%。
大小知觉能力发展较早,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发展较慢,6岁儿童只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还没有发展完善。他们对时间单位的认识能力较差。
二、注意的发展
无意注意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
(一)注意广度
发展很快
在1/20秒的时间内,大部分4岁儿童只能辨认2个点子,大部分6岁儿童已能辨认4个点子。
(二)注意稳定性
总体水平很低,但随着年龄而提高。
(三)注意的分配和转移
能力总体很差,正在形成;随年龄而提高
小班儿童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主要的、鲜明的部分;中班儿童能在学习弹琴时,看乐谱,两手分弹
三、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包括直接的经验、间接的语词知识
(二)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
短时记忆广度:3岁约为4,4岁约为5,5,6岁约为6
(三)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儿童感兴趣的、刺激强烈的事物容易记住,根据一定的目的进行识记有一定困难。
幼儿中晚期无意识记的效果都好于有意识记,3岁尚不能接受记忆任务,基本上属于无意识记。
(四)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对熟悉的物体、熟悉的词、生疏的词的记忆效果依次降低。
(五)元记忆能力开始形成
发展水平差,但已经开始发展
例如,5岁儿童已经知道记住一个短词表、熟悉的物体,要比记住一个长词表、生疏的物体容易。
四、思维的发展:前运算阶段
(一)总体特点
具体形象性为主,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
1. 具体形象性为主
(1)具体性
能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
(2)形象性
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
2. 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5岁以后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的发展上,以及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发展等方面。
(二)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特点包括:
1. 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2.不能实现守恒,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五、言语的发展
处于基本掌握口语阶段,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
语音、语法、口头表达能力都有迅速发展,为书面语言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语音的发展
1. 3~6岁是能够掌握全部语音的年龄,3~4岁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能够掌握世界各个民族的语音,4岁以上的幼儿一般能够掌握全部语音。
2. 幼儿发音的错误常常表现在辅音,尤其是ZH,CH,SH,Z,C,S,L等辅音上。他们还不善于掌握发音的部位和方法。
可用说儿歌、绕口令等方法矫正,加强日常要求。
(二)词汇的发展
1. 词汇数量不断增加
3~4岁:1730;
4~5岁:2583;
5~6岁:3562。
说明了什么?
4~5岁是词汇增长的活跃期。
2. 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
(1)掌握词类的顺序:
       实词——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虚词:连词、介词、助词等,少而掌握较晚
3.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涉及人物称呼、身体、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自然常识、社交、个性、时间空间等的具体和抽象名词,以及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具体或抽象的动词和形容词等。
4. 对词义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积极词汇增长。
词义理解失之过宽或过窄;3~5岁幼儿出现“造词”现象。
(三)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 完整句为主,到6岁左右,98%以上使用完整句。
2.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幼儿主要使用简单句。简单句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复合句逐渐增多。
3.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有人研究发现,4岁时,修饰句占优势。
4. 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以简单陈述句为主,还使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非陈述句。
5. 对话言语发展,独白言语发生;情境言语发展,连贯言语发生;讲话的逻辑性也逐渐提高。
第三节 幼儿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一、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获得自主感和主动感,克服羞怯与内疚感。
1. 儿童早期(约2~4岁)的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成人应在保证儿童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儿童具有适当的行动自由。
2. 游戏期(4~7岁左右):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性的实现。
成人应该培养儿童在没有成人控制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的亲子关系。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情绪体验以及自我调节。
从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到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1.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到自己身体各部分——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1岁左右)——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约2岁)——名字与身体联系。
2. 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通过偶然动作将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分开来(1岁左右)——出现最初的独立性(1岁左右出现,2,3岁明显)——5~6岁能意识到自己的行动
3. 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认识
3岁左右开始出现——4岁后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开始知道怎样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
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产生的主要标志(约2,3岁)。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
1. 自我评价约从2~3岁开始出现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总体上较差,成人评价的影响仍然很大。
2 发展趋势:
(1)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到独立的自我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很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较客观的评价
(三)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1. 3岁儿童的自我情绪体验不明显;4岁是关键期,5~6岁已经出现明显的自我情绪体验。
2. 从生理自我体验到社会性自我体验(自尊、羞愧等)
(四)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发展
1. 主要表现在根据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及自身的独立性。
2.  4,5岁是发展的关键期,5,6岁的幼儿都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幼儿的自控能力总体较差。
三、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2岁左右的儿童能辨别男女性别,2.5~3岁儿童能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5岁儿童还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性别是不变的,5~7岁才能认识到这一点。
(二)2,3岁的儿童已有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幼儿的性别角色标准比较刻板、不灵活。
(三)2岁左右就能表现出一些性别化行为和性别偏爱,幼儿期表现出更多的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一致的行为。
四、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密切、频繁而持久
(二)早期的友谊关系不稳定
可以开展有效的社会技能的训练
(三)同伴交往对于心理发展的意义
1. 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归属、爱和尊重)
2. 提供社会交往的参照框架
3. 提供进行社会学习的机会
4. 获得同伴的情感支持
五、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主要的活动形式
(二)游戏的主要类型有:
1. 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是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
2. 教学游戏:有计划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3. 活动性游戏:发展儿童的体力
(三)游戏的内容
1. 游戏主题由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扩大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由反映外部活动到反映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人们内心世界和道德品质
2. 游戏的情节由零星、片断到系统、丰富且有一定的创造性
(四)游戏的形式
1. 从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2. 从不能分配角色到自行分配角色
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增长,从个人游戏逐渐发展到合作游戏
(六)道德的发展
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1)品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认知的发展决定着道德发展的阶段
(2)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
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幼儿属于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
2. 基本特点
(1)道德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决定的,公正就是服从权威
(2)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主观动机。
幼儿晚期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
六、个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发展
(一)强化和惩罚
(二)权力控制(提出要求、威胁、收回特权等控制不好的行为);
(三)诱导(说理引导好的行为);
(四)爱的回收(忽视、孤立或表现出对孩子的厌恶情绪)
(三)三类具体的父母教养方式
1. 专制型:强调控制和服从
孩子不满、退缩、不信任别人
2. 权威型:在形成某种社会价值观时尊重孩子,强调说理
孩子具有安全感,自立,自我控制,自信,满足,富有探索性。
3. 放纵型:强调自我表现和自我调控
孩子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低,缺乏探索性。
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最好采取哪种教养方式?
六、幼儿期心理发展的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
(二)恐惧
结论
幼儿在生理、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都比婴儿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通过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园良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学前教育。
作业与思考
案例分析
第七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
第二节 小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小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问题与思考
在小学班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低年级小学生经常用手指算算术,到高年级时这种现象就会消失;一些小学生很容易分心;一些小学生出现“偏科”现;他们开始与同伴在一起,成群结对,相互帮助,个别小学生开始出现“早恋”;而且,他们容易很听老师的话。
请你解释上述现象。
第一节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一)脑重继续增加
7岁儿童脑重为1280克,9岁儿童为1350克,12岁儿童为1400克。达到成人的水平。
(二)额叶显著增大
大脑的大部分都在不断增大,特别是额叶的增大。有意运动与此密切相关。
二、大脑机能的发展
(一)神经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
   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进一步增强。7岁儿童平均睡眠时间11小时,10岁平均为10小时,12岁儿童平均为9~10个小时。抑制机能的发展表现为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条件反射的发展
1. 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潜伏期短,不易泛化。
2. 条件反射形成以后比较巩固。
(三)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的转变
由于言语的发展,学龄初期儿童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起来。
三、生理发育:逐渐进入青春期
到小学高年级,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
四、小学生的健康与安全问题
(一)营养不良
27 %的小学生有应用不良问题,在南非发展中国家,近46%的儿童有营养不良问题。
(二)肥胖
美国小学生中肥胖者迅速增加,占15%;墨西哥裔美国人中24%的儿童肥胖,最为普遍;从1981~1996年,加拿大7~13岁儿童中肥胖的发生率从5%增加到13.5%。
肥胖与遗传倾向、活动太少有关。
(三)哮喘、视力和听觉缺陷
在18岁以下的儿童中,近13%为盲人或有视力缺陷;大约15%的6到19岁儿童(大部分为男孩)有听力丧失现象;1.4%的美国儿童患有哮喘病。
(四)意外伤害
5到14岁儿童中遭遇意外伤害者不断增加,1998年,美国就有大约43万儿童因自行车伤害而被松进急诊室。
与儿童的身体活动更多,而管控更少有关。

如何促进儿童生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节 小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
(一)小学生的颜色视觉、视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运动觉(手的关节肌肉感觉,表现为动作精确性和灵活性的增强)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知觉的发展
1.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发展
  表现为知觉的选择性、持续性的增强。
2. 知觉的分析综合的水平明显提高
(1)初入学儿童的知觉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特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则能比较精确而细致
(2)初入学儿童常常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可以通过教学促进小学生知觉和观察力的发展。
二、注意的发展
(一)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
(二)儿童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作用。
(三)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而且注意的外部表现很明显。
(四)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兴趣、教材的直观性、儿童的情绪态度调动儿童的无意注意,而且要防止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小资料:多动症或注意障碍
活动过度,不休息,很难安静地坐着或者大声谈话或过多地说话;频繁地干扰别人或攻击别人等;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容易因外界刺激和内部的想法分心等。
原因:遗传、妊娠和分娩、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因素。
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游戏治疗、行为矫正等)
三、记忆的发展
(一)从记忆的目的性说,有意识记和有意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二)从记忆的方法来说,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随年龄而提高,但后者的效果更佳。
(三)从记忆的内容上看,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正确地运用练习,组织复习,并及时进行检查,以促进提高儿童记忆的效果。
三、想象的发展
(一)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
(二)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三)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四、思维的发展
思维发展的重大过渡或转折时期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一)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转折的关键期大约在小学四年级前后
(二)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表现在不同的思维对象、学科和教材上。如“偏科”现象
(三)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具有目的性、完整的思维过程),但思维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 概括能力
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
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发展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2. 比较能力
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异点,尤其是那些鲜明的特点。
3. 分类能力
以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为分类依据发展为以本质特征为分类依据。
能对字词概念分类
小学生分析、综合以及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在逐渐发展,它们最初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时进行简单的思维,随后逐渐能在过去知识、经验和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最后能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全面、深入的思维。
(四)思维形式的发展
1. 从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到从本质属性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从直观特征到具体形象特征再到本质特征;各类概念(如数概念、空间方位概念、自然概念、社会概念、时间概念等)随年龄增长而丰富、系统化。
2. 推理的发展从比较简单的推理到相对复杂的间接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逐渐增强,推理正确性、合理性和逻辑性、自觉性也在增强。
(五)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稳步发展,没有明显的转折点;思维的深刻性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三、四年级为转折或关键期;小学儿童思维的独创性发展较晚。
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从具体的、感性的经验引向概括和抽象,提高思维过程中各种基本的能力,正确掌握概念,独立地解决问题。
第三节 小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的发展
(一)基本特征
小学生自我的发展进入“客观化时期”,社会自我形成,儿童获得各种社会角色。
处于“象征系统”阶段(按照新皮亚杰主义的观点),更现实、更平衡、更全面,能更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各个方面。
一个8岁的儿童:“在学校里,我感到,我在语文和社会研究这些科目上很棒。在最后一学期,我都得了A,我感到很自豪。但是,我在数学、理科课程上却显得很笨,特别是看到其他同学都做得很好的时候。我仍然喜欢我自己这个人,因为数学和理科对我并不是那么重要。我自己是怎样的,我是否受欢迎,对我更重要。”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1. 自我描述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发展到比较抽象的心理特征。
2. 具有具体性和绝对性
(三)自我评价的发展
1.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从顺从他人评价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2. 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增强,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对全面的或各个方面的优缺点的评价
3. 自我评价从以具体的外部行为为依据到以抽象的内心品质为依据
4.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四)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感情,能根据具体的情境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 小学儿童的自尊明显增强,表现出羞愧、自豪等情感。
2. 小学儿童的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倾向、控制消极情绪(愤怒、恐惧、沮丧等)的能力增强。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勤奋对自卑,如果儿童成功解决危机,他们就会形成“能力”品质,认为自己能掌握技能和圆满地完成任务。
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认可的各种技能,与他人比较,如果他们感到自己很差,就会退缩到家庭寻求保护;如果他们过于勤奋,则可能忽视社会关系,而成为工作狂。
二、社会交往的发展
儿童社交的主要内容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同伴交往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一)亲子交往
1. 小学生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减少
2. 亲子交往的内容发生变化,父母关注的儿童问题更多、更复杂
3. 儿童从依赖父母权威逐渐发展到逐渐能自主地评价、判断和决策。
(二)同伴交往
1. 同伴交往更为频繁而密切,开始建立友谊关系。
Selman提出的友谊发展阶段:
(1)短暂游戏伙伴(3-7岁):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只是短暂的游戏伙伴,还不能考虑到他人观点。他们看重是否邻近或身体特征。
如,她与我是朋友,是因为“她与我同住在一条街上”,“她有一个漂亮的玩具”
(2)单向帮助阶段(4-9岁):好朋友会做自己想让他做的一切事情。
如,“她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在我借她的橡皮时她总是借给我”,“他不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我想和她在一起时她不愿意”。
(3)双向帮助阶段(6-12岁):能互相帮助,但仍然倾向于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好处而不是双方共同的利益。
如,“我们是好朋友,我们相互帮助”;“朋友是没有人和你一起玩的时候,能与你一起玩的人 ”
(4)亲密共享阶段(9-15岁):朋友可以互相分享,相互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认为共同的兴趣是友谊的基础,友谊的形成需要时间,朋友是排他的。
如,“交一个亲密的朋友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如果你发现你的朋友交其他朋友时,你会感到很糟糕”。
(5)自主独立阶段(12岁开始):儿童能相互尊重朋友的需要,相互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如,“真正的友谊是真诚的奉献,必须相互支持和信任,并要让他有自己的自由”
2.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同伴交往的技能增强,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同伴关系相对稳定而持久,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三)师生交往
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
1. 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
2. 教师的期望、态度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三、品德的发展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
儿童逐渐能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
1. 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和概括水平差。
2. 从只注意行为效果到比较注意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但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3. 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或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所制约。但在很多情况下,还不能做到。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逐渐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等高级情感。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小学低年级儿童认识和动机简单、外露,言行基本协调、相称,而高年级儿童则常常出现一些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同时也可能表现出某些攻击性行为,但许多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
(四)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
在三年级前后,可能存在着一个品德发展的转折期或关键年龄。
四、心理健康
(一)行为障碍
对抗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破坏性行为
消极、充满敌意、挑衅,攻击、违背社会行为规范
(二)焦虑或情绪障碍(包括学校恐惧症)
情绪糟糕、抑郁、神经质、恐惧或孤独
(三)童年期抑郁症
没有朋友,郁郁寡欢,不能集中注意,没有乐趣,疲倦无力,缺乏感情或兴趣,,冷漠,感到没有什么价值,体重变化,抱怨身体状况不佳,想到死或自杀。
作业与案例分析
同本章开始的案例分析
第八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中学生的生理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案例分析:华华怎么了?
华华转眼间成长为一名中学生,他的父母发现他似乎逐渐地变成另外一个人。他特别爱打扮,对自己的体重、身高、相貌格外在意;对父母过分关心自己感到反感,嫌父母唠叨,对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尤其感到烦恼,有时候与父母的交流也比以前少了;特别喜欢与同学在一起,连衣服的样式、发型等都要求与同学一样时髦。
但是,他的能力却比以前提高了,总能解决十分复杂的应用题,象科学家一样做实验,提出有价值的发现。他的父母对此感到疑惑:华华这是怎么了?我们以后该怎样与他相处?
你能给他们一个圆满的解释吗?父母应该怎样对待他?
第一节 中学生的生理发展
一、青少年时期:发展的转折时期
青少年时期(11,12~21,22岁)
中学时期(11,12~17,18岁14,15岁)分初中阶段(11,12~14,15岁)和高中阶段(14,15~17,18岁)
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或少年期,高中阶段又称为青年初期
(一)处于从童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
1.性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生殖能力
2.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渐达到成熟
(1)认知的成熟: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
(2)情绪的成熟:了解自己的身份,形成自我同一性,独立于父母,形成价值观,形成友谊关系
(二)青少年面临许多挑战和风险
1.一些青少年难以适应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克服它们带来的危险
2. 可能发生一些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早孕、生育、意外事故死亡、杀人、自杀、酗酒、药物滥用、性越轨、团伙等
二、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生理发育的高峰期
初中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1.身体外形的变化
(1)身高迅速增长:每年增长6~8厘米,甚至10~11厘米;女生比男生稍微超前。
(2)体重的变化
  男生在14岁为增长高峰,女生12~13岁为增长高峰。初中阶段后,体重接近成人。
  生长加速期: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女孩在10岁左右,男孩在12,13岁左右
(3)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殖系统的发育
  男生的男性化特征与女性的女性化特征日益明显。
  男性第二性征: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胡须长出、汗毛增多、出现腋毛等
  女性第二性征: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增多、臀部变大、体态丰满、出现腋毛等。
(4)头面部的变化
  头骨增长速度减慢,其他部分却增长加快,身体比例更为协调。
2. 身体机能的增强
(1)心脏机能的增强
青少年时期的心脏重量达到出生时重量的12至14倍,心肌纤维弹力更强,心脏压缩机能增强。
心率、脉搏减慢,更有规律,血压接近成人水平,女生血压较低,心率、脉搏较快。
(2)肺的发育
肺的发育加速,进入青春期时,肺的重量达到出生时的10倍,肺活量为青春期前的2倍,男生比女生的肺活量大。
(3)大脑的发育
  脑重增加不大
  青春期,特别是13岁左右,是脑机能发展的第二个加速期(第一加速期在5,6岁)
(4)肌肉力量增强
3. 性的发育和成熟
(1)性器官的发育
性器官发育速度加快,男生发育相对迟缓。
(2)性激素分泌增加,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
性腺发育成熟,性激素分泌增多,女生出现月经,男生出现遗精。
女生月经年龄一般在10~16岁,男性遗精年龄在12~18岁。
(二)生理发育中的常见问题
1. 肥胖和体形的保持
2. 睡眠减少
3. 营养和饮食障碍
4. 药物滥用
问题与思考:如何促进青少年的生理健康?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
(一)总体特点
   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但仍需要经验的支持,还包括具体形象性成分;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能完全抽象的符号进行推理,属于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二)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形式(命题)运算阶段(12~15岁)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地位,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根据各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可以想象各种可能,根据演绎进行推论。

1. 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
掌握了更多的抽象概念,形成更复杂的概念系统。

2. 运用假设
能够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建立假设,检验假设。根据对多种假设或可能性的检验,确定问题的正确答案。


3. 逻辑推理
能进行相对复杂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前者要高于后者。

4. 思维的品质不断完善
(1)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创造性表现为,他们能采取新颖、独特的方案解决问题

批判性表现为,对他人的意见持怀疑和批评态度,不盲目相信他人;能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并开始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思维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片面性表现为,思想偏激和极端化,不能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表面性表现为,分析问题时经常为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有时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5. 思维的自我中心
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与他人关注焦点的不同

(1)假想的观众
感觉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周围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在关注自己的表演。他们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2)独特的自我
认为自己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认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独一无二的。

(三)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和内省性
(1)假设性: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内省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并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2. 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不仅能运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思维,而且能够运用全面的、运动的、统一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1)能够形成精确的概念,形成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各种推理能力基本成熟,基本掌握并正确运用逻辑法则

(2)能够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获得具体知识的过程。

问题与思考:如何促进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可以达到后习俗水平(包括契约、权利和民主法制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阶段)
1. 权利和民主法制阶段:以理性方式思考问题,重视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社会福利
“法律是为维护社会环境而设立的,违背法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制裁”

2. 普遍的道德原则阶段
应根据普遍的人类道德原则和人类世界的标准,而不是法律条文或他人的意见,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如果为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而违法,也是正当的。”
第三节   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一)人格发展的危机: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角色)混乱
自我同一性:关于自我的一贯认识,由个人稳定的目标、价值观、信仰构成。

首先,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自我同一性。第一,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诸如“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否原来的自己”之类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第二,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自我或社会身份的主观意识或感觉,即被社会认可的自我形象,例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大学生”。第三,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对自己当前状态的感觉,例如,感到身体很舒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当这样三种意识在一个人心中真正产生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的自我同一性已经形成或确立。

其次,从内容上看,自我同一性是由不同的方面或成分构成的。这些方面包括,职业/事业同一性,即个体愿意从事的事业和工作;政治同一性,即个体属于哪一政治派别或政治立场;宗教同一性,即个体的精神信仰;关系同一性,即个体的婚姻关系和亲密关系;成就、智力同一性,即个体追求成功和提高智力的动机强度;性同一性,即个体属于异性恋、同性恋还是双性恋;文化/种族同一性,即个体来自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国家,以及个体对他所属的文化的认同程度;兴趣,即个体喜欢做的事情,包括运动、音乐、业余爱好等;人格,即个体的人格特征;身体同一性,即个体的外貌或身体形象。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本质(自己之与他人的独特性)的统一性意识。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现实中的自己,了解自己的外貌、个性、信仰、民族、职业等,同时了解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之间的连续性,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自我同一性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反之,就可能是自我同一性混乱。

青少年寻求建立稳定一致的自我意识,包括形成特定的社会角色,如果不能形成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

如果能成功地解决危机,就能形成“忠诚”的品质:持久的忠诚、信任,属于某个所爱的人、朋友和同伴的意识。

(二)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状态
1. 同一性形成:已经体验到危机,而且进行了积极的投入
2. 同一性延缓:正在体验危机,而尚未出现积极投入

3. 同一性早期完成:没有体验到危机,但已经进行了投入
4. 同一性扩散:没有体验过危机,而且没有出现积极的投入
例子
当被询问:“如果在找工作时,情况有所好转,你认为你会不会不再努力获取这个求职机会?”
同一性形成:“我可能会,但是我也不一定。我不知道‘情况好转’是指的什么”
同一性早期完成:“不会,这是我一直想出现这种情况”,人们都会这样想的,我也一样。
同一性扩散:“当然,如果情况好转,我就会根据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青少年的同一性是不断丧失和获得的过程,同一性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生中尤其是在青少年期和成年初期会反复出现,个体会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在青少年时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状态的数量是随着年龄而不断增多的,处于同一性扩散的人数量则不断减少。

马西亚等人认为,年少的青少年主要处于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期完成以及同一性延缓三个时期;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中晚期而不是青少年早期。

二、性的发展
性的同一性的形成时期
性的同一性的形成受生物因素的驱动,同时它的表现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1. 性的同一性的内容
   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接受自己的性冲动,形成浪漫的或性的依恋关系。


2. 性行为
(1)青少年性行为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
马里、泰国、菲律宾报告17岁前发生过性关系的妇女分别占72%,7%,6%。

在美国,婚前性行为日益普遍。20世纪50年代中期,1/4的女孩在18岁前有过性经验,一半以上的男孩和女孩在17岁时有过性经验。

(2)影响因素
过早进入青春期,贫困,学习成绩差,在学业、工作上缺乏目标,遭受性虐待或父母忽略的影响,家庭或文化背景中对早期性经验的态度等。

三、亲子关系和同伴交往
(一)亲子关系
1. 矛盾和张力:父母希望孩子独立,又要保护他们避免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2. 自主性、沟通和冲突
青少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他们在亲子交流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也更为积极主动。

一方面要获得自主性,建立成熟的家庭关系,另一方面,又要继续从父母那里获得安慰、支持和建议。

亲子冲突较多地表现在日常事务上,包括家务杂事、作业、衣着、花钱、晚睡时间、约会、交友等事情上,而不限于基本的价值观。
受父母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二)同伴交往
1. 青少年早期同伴的影响最强,在12,13岁时达到顶峰,在青少年中期和晚期逐渐下降,而与父母的关系重新缓和。

2. 一般情况下,如果青少年不过分依恋同伴,违背家庭价值观,不做作业;如果在同伴交往中,他们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以求受到同伴的认可和欢迎,就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心理健康
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一)家庭教养方式
专断型:家庭的严厉、不一致的教养行为,惩罚行为

(二)不良的学业成绩和同伴交往
问题青少年通常学业成绩较差,与学习好的同学不能友好相处,经常与成绩较差和不受欢迎的同伴往来。

五、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涨
1. 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喜欢自我表现
2. 具有主观性、偏激性

(二)出现反抗心理
1. 独立意识增强
2.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等。

(三)矛盾的情绪表现
1. 同时具有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
2. 同时具有可变性与固执性
3. 同时具有内向性与表现性

(四)人际交往特点
1. 朋友关系的影响增强
2. 克服团伙交往方式
3. 与异性朋友交往从疏远到融洽

4. 在亲子关系中,情感、行为、观点日益独立
5. 在师生交往中变得独立而客观
6. 出现一些情绪问题:烦恼增多、孤独、压抑

六、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1. 独立愿望进一步增强
2.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

3. 关注自我发展
4. 自我评价客观而深刻
5. 自尊心增强
6. 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二)价值观初步形成和确立
对职业、生活方式、个人发展方向等的看法逐渐稳定,而且能独立决策

(三)具有较强的自治要求
1. 要求独立于父母
2. 独立选择职业
结论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由童年期向成年期的转折期,中学生在生理、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成年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案例分析
见本章开头的案例分析
第九章  成年初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成年初期的生理发展和基本问题
第二节  成年初期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成年初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案例分析:
网球冠军Arther Ashe(1943~1993)
  网球冠军Arther Ashe一直是最受敬重的运动员之一,是赢得Wimbledon锦标赛和美国与澳大利亚公开赛冠军的唯一的非洲裔美国人。他身材好,好学,戴幅眼镜,在场上和场下都显得安静而有尊严。他不谴责大声喊叫,不整天发脾气或蔑视对手。作为白人社会中的唯一的黑人明星,他是持种族偏见者攻击的对象。但是,他仍然保持良好的风度,将攻击性冲动升华为比赛的动力。

Ashe利用他的体育天赋和明星的声望与种族主义者做斗争,为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青年们提供机会。他开设了网球诊所,帮助设立了市内青少年网球项目。他两次放弃了到南非去打公开赛的机会。他一直为反对种族隔离主义而努力,而他自己大部分都是在幕后,甚至在一次抗议种族隔离的运动中被捕。

1979年,他36岁时,也就是在他事业的顶峰期,Ashe患上了几种心脏病,并做了心脏手术。他被迫从竞争性的比赛中退出,在美国戴维斯杯网球队当了5年的教练。

1988年,Ashe在血检中被查出患有爱滋病,但他没有恐慌和放弃,一如他在运动场上一样,顽强地同疾病做斗争。他仍然打高尔夫球,出现在巡回演讲会上,为《华盛顿邮报》写专栏文章,担任两个体育电视节目的评论员,还编写了三卷有关非洲裔美国运动员历史的著作。在患病的情况被公开以后,他又成为一名爱滋病研究运动的不知疲倦的领导人,建立了一个基金会,捐献了五百万美元。1993年,在49岁时,Ashe死于爱滋病引发的肺炎,他用非常平常的话概括自己的一生:“我是幸运的、幸福的人,除了爱滋病和心脏病,我没有什么问题。”

通过Arther Ashe的案例,请你说出成年后尤其是成年初期的基本特点,包括思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方面的特点?
成年初期的健康容易受到哪些直接或间接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 成年初期的生理发展和基本问题
成年初期的界定
18,19~35岁,由青年走向成人的时期,又称为青年后期。在生理与认知、个性社会性上都走向成熟。

一、生理和身体健康
(一)基本特点
成年初期是生理状态的最佳时期,是健康、体力、精力和耐力发展的顶峰期,感觉和运动机能也处于最佳状态。

24,25岁,大部分身体机能充分发展;从大约20岁到40岁,视力最好;嗅觉、味觉和痛觉敏感性通常至少到45岁才开始下降;在青少年期尤其是25岁以后,听力(特别是对高频音的听力)明显下降。

1. 健康状况
美国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处于健康状态。许多人从未患过严重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大多数人没有慢性疾病或损伤。最常见的慢性背痛。

意外事故是成年初期死亡的首要致因,其次是凶杀和自杀。
在20几岁死亡的成年人与25~34岁死亡的成年人中,由于上述三种原因导致的分别占72%和51%。

心脏病、抽风和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发病率下降。
越来越多的人过度肥胖、不活跃,表现出某些危害健康的行为。

成年初期是为随后的身体健康打基础的阶段。虽然基因也会影响健康,但个人行为因素,包括饮食、睡眠、身体活动量、抽烟、喝酒或药物使用,所起的影响更大。

2. 基因对健康的影响
从人类基因组图谱可以找到从肥胖到某些癌症(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在内的许多疾病,以及某些心理问题(如酗酒)的基因基础。
基因往往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

3. 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饮食、肥胖、锻炼、抽烟、物质使用或滥用等生活方式可以影响健康和生存。
追踪研究研究表明,几种常见的生活习惯,包括一日三餐,饮食和适量锻炼,每晚睡7到9个小时,不抽烟,不酗酒,有利于20~70岁成年人保持健康状态。

直接影响健康状况的生活方式包括:
营养、肥胖和睡眠
   体育运动、喝酒和药物使用
间接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包括:
   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或民族、性别、人际关系

例如:素食加上积极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不抽烟,可以将大部分癌症的发病率降低70%。
在美国,大约20%的20~39岁的成年人过度肥胖。

44.3%的18~24岁成年人每天进行身体运动,而且这个比例也随年龄而下降。
大约22%的18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抽烟,抽烟每年导致40万人死亡,数百万人致残。
大约60%的21~35岁的成年人每月至少1次喝酒,21岁喝酒最严重。

良好的健康状况与高收入、较高的受教育水平相关。非洲裔的美国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健康状况比其他美国人差,部分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女性一般比男性寿命长,部分是因为生物学因素所致,但也可能是因为她们的健康意识更强。
与朋友、家庭割裂开来的人生病和死亡的可能性是那些具有良好的朋友和家庭关系的人的两倍。

二、性和生育问题
经期综合症、性传播疾病、不孕不育是三种常见的性和生育问题。

(一)经期前综合症
在经期前一到两周发生的生理障碍或疾病。
30岁以上的妇女最常见。70%以上的妇女有某些症状,而很典型的患者不到10%。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暴饮暴食、头痛、肥肿、乳房过敏疼痛、手脚肿痛、腹胀、反胃、便秘、体重增加、焦虑、抑郁、易怒、情绪波动大、流泪、难以集中注意或记忆

发病原因:情感因素,对雌激素和黄体酮的异常反应。
治疗:抗焦虑药物、身体运动、控制饮食等。

(二)性传播疾病
青少年和成年初期人群是性传播疾病的高感染人群。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下降,但淋病、生殖器疱疹等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到2001年为止,大约4千万人感染有爱滋病毒,大约有95%是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主要发生在成年初期。异性传播成为重要途径,其中传播者主要是年轻妇女。

1995年,爱滋病成为美国25~44岁成年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人们正在努力控制爱滋病的传染。

(三)不孕不育
在婚后12个月仍然不能怀孕;
近三十岁的妇女生殖能力下降,而三十多岁的妇女生殖能力出现明显下降;男性生殖能力受年龄影响较小,但到四十岁左右,开始出现明显下降。

男性不育最常见的原因是精子数量减少,女性最常见的原因是输卵管堵塞。
第二节  成年初期认知的发展
一、思维的发展
(一)辨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成年初期处于后形式思维阶段,这是形式运算阶段之后的一个更高阶段。这一时期,个体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辨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形式运算阶段或形式逻辑思维:强调确定性、相对静止性,而较少注意事物的运动性、相对性和个别性。

辨证逻辑思维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及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同时承认事物的确定性、逻辑性与相对性、矛盾性。

辨证性是后形式思维的主要特征。后形式思维通常表现在社会问题情境中,同时包含了直觉、情绪和逻辑的成分。

其特征包括,能够根据现实情景进行严格的推理,在推理与现实的思考之间转换;能意识到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和解决方案,在选择方案时注重实用性;能意识到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问,“约翰酗酒,尤其是在宴会上。他的妻子玛利警告他,如果再酗酒,就带着孩子离开他。但约翰在一次办公室聚会中又酗酒了。玛利会离开他吗?”

青少年:“玛利会离开他,因为她这样说过。”
后形式思维(青少年后期或成年初期)的成年人认识到对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释,人们的解释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

后形式思维具有几个重要特征:
1. 现实性
  看问题避免极端化、绝对化,具有相对性,更符合实际情况,看到事物所处的不同程度。

2. 变通性
能在抽象的推理与实际的、现实的考虑之间来回转换。
例如,“这在理论上讲得通,但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

3. 多重原因,多重方案
意识到大部分问题都有不止一种原因,也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一些方案可能比另一些方案更有效。
例如,“我们按照你的办法试一试,如果不行,我们再按我的办法试一试。”

4. 实用性
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并确定选择的标准。
例如,“如果你想最实用,就这样做;如果你想最快,就那样做。”

5. 矛盾意识
认识到一个问题包含了潜在的矛盾或冲突。
例如,“这样做会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它最终只能使他不愉快。”

(二)在成年初期的后阶段,创造性思维获得重要发展
研究表明,科学家、发明家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为25~45岁,最佳创造年龄具有领域特殊性。

化学家         26~36岁
数学家         30~34岁
物理学家      30~34岁
哲学家          35~39岁
发明家          25~29岁
医学家          30~39岁
植物学家       30~34岁
心理学家       30~39岁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达到原则化的后习俗水平,包括法制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道德判断更为复杂,青少年虽然也能意识到更高的道德原则,但他们不一定实际地执行这些原则;成年人则能知行统一。
第三节  成年初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成年初期面对的主要发展课题
(一)理解和适应身体发育,尤其是对性成熟引起的诸多变化
(二)从精神和经济上脱离父母,走向独立
(三)逐渐完善性别角色

(四)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异性关系
(五)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
(六)树立社会成员必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掌握社会成员所必备的知识、技能
(八)选择职业以及工作适应
(九)恋爱、结婚及婚姻适应
(十)成就感的获得与自我实现

二、成年初期个性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
1.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如果个体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当解决了亲密与竞争、疏远之间的冲突时,他们才能形成一种道德感,这是成年的标志。

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人格危机,可以形成“爱”的品质:与人生伴侣相互投入和奉献,生儿育女,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2. 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获得繁殖感或创生感,避免停滞感。

如果克服这一时期的危机,他们就能积极地参与社会竞争,为社会做贡献,力争成为最完善的父母、忠实的朋友、合格的社会公民和值得信赖的合作者;形成“关心”的品质。否则,会感到精力枯竭,生活无趣,过分关注自己。

三、成年初期个性社会发展的一般特征
1. 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
2. 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3. 情绪逐渐走向平稳
4.能建立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并能忍受孤独、独处

5. 开始恋爱、结婚
6. 开始同时面对父母与孩子两代人,形成复杂而矛盾的亲情

四、成年初期自我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更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这与身体发育的成熟、人际关系范围的扩大、认识能力的发展等因素有关。

(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1. 大学时期处于“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可以合法地延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利用这段时间,他们可以审视和选择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将来的职业道路,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2. 大学毕业后,延缓偿付期结束
他们开始履行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承担工作责任,结婚和建立家庭,生儿育女等,实践各种社会角色。

3. 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并稳定和巩固下来
他们更关注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对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人生观一般在成年初期形成。

成年初期,个体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逐渐确立明确的价值观。
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价值观的选择和确立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时代问题。

三、恋爱和婚姻
(一)成年初期,异性之间开始产生真正的爱情,进入恋爱状态。

1. 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强调事业的重要性和爱情的合理性
强调恋爱双方感情的融洽性和志趣的相似性,我国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更为注重对方的品德、人格

2. 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恋爱动机问题
择偶标准问题
恋爱中的性关系问题
家庭对恋爱的干预和影响


3. 婚姻
成年初期,个体开始结婚,组建家庭,过法定的婚姻生活。一般情况下,婚姻是个人幸福的重要源泉。

(1)影响婚姻关系的因素
责任感
  大规模调查表明,相互依赖影响会婚姻关系,而对配偶的责任感更为重要。

相互沟通、决策和处理矛盾的方式
应该公开表达感情,防御、顽固、退缩则容易导致婚姻的麻烦。

结婚的年龄
  结婚年龄是婚姻关系是否持久的重要预测指标,年龄太小不利于婚姻的稳定。

经济状况
追踪研究表明,那些面对经济压力婚姻质量仍然很好的夫妇通常能相互支持,他们能相互倾听对方的感受法,相互帮助,关注对方的观点,相互赞许对方的人格品质。

夫妻双方的婚姻期望
一般女性希望相互分享个人的感受和心情,相互信任,男性希望通过性、实际的帮助、共同的活动来表达亲密感。

(2)婚后生活的适应
适应性生活
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适应新的家庭生活,包括家庭经济安排、生儿育女等。

(3)为人父母
生儿育女,为人父母是成年初期的人们的一种新经验。

丈夫和妻子对生育都会产生复杂的感情,除了激动之外,他们都会对养育孩子的责任、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感到焦虑。

目前,父亲通常更多地卷入孩子的生活,在养育孩子和做家务方面也是如此。但母亲往往承担更多的照看孩子的任务。

为人父母可能会影响婚姻关系。
  研究表明,在生养孩子后,婚姻满意度出现明显的下降。但也有一些夫妇因生养孩子而更加稳定而和谐。
结论
成年初期是成年生活的开端,在生理上处于最佳状态,在认知和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上也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为成年中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分析
见前面的案例分析
关于作业与案例分析
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与学以致用

案例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 主题是什么?   

   属于哪个或哪些年龄阶段?主要讲了这个(些)时期或阶段的哪个方面的发展主题?生理的、认知的、还是个性社会性的?

2.具体分析
分别从上述各个主题分析,看个案事件所反映的特定年龄阶段的具体发展特点以及其他方面,包括发展现状及其原因;或者,运用特定的发展规律或原理,来解释特定的现象。
第十章 成年中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成年中期的生理发展和基本问题
第二节  成年中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 成年初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案例分析
人到中年后,老张在事业上可以说蓬勃发展,在单位是首当其冲的带头人;他生活经验更为丰富,说话做事显得稳重老练,年轻人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找他帮忙,请他出注意、想办法;在家庭中,他也是模范丈夫和模范父亲,在他的辛勤培育下,孩子们都上了名牌大学;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有不如意之处,做点什么事情就会感到累,肌肉、关节常常感到酸痛,不知不觉间患上了高血压、背痛等疾病;反应也不如以前敏捷了,有时候还会感到某种莫名的烦躁。
请你分析老张在成年中期出现的这些变化。
第一节 成年中期的生理发展和基本问题
成年中期,也称为中年期,年龄范围从35-60岁,这一时期是青年期向老年期的过渡期。

一、生理的变化
生理上由盛转衰。由成长发育、健康逐渐转为衰退。

(一)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随年龄而逐渐下降,成为各种主要疾病的易发时期。一些疾病严重损害着中年人的健康,并成为中年群体死亡的主要原因。多种因素影响着中年期的健康。

1 生物因素
组织器官由盛转衰,生理功能逐渐下降,男性从45岁开始,女性从40岁开始,心脏、肺、肾脏等主要脏器的功能,以及骨骼、关节、肌肉等运动器官的功能呈现下降趋势。

例如:
肺活量从30岁开始随年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趋势,60岁的肺功能下降为20时的75%。
40后心脏功能明显下降,45岁以后,血管壁增厚,30岁后高血压的发病率上升,40岁后迅速增加,高血压成为中年期的多发病之一。

肾脏的重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40岁后,经过肾脏的血流量每年大约减少1%。

2  心理因素
(1)生活习惯
影响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抽烟、酗酒、睡眠过多(9小时以上)或过少(7小时以下)、不吃早饭、体重过轻或过重、不能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两餐之间吃东西,其中抽烟和酗酒危害最大。

抽烟者死于肺癌的危险性比非抽烟者要大10到15倍。调查表明,死于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中大部分都有饮酒嗜好,男性更为突出。

(2)性格类型
A型性格与心脏病的发病率有关。现在在临床上用是否为A型行为模式预测心脏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A型性格的人具有以下行为特征。

其一,雄心勃勃,争强好胜,对自己寄予极大的期望;
其二,苛求自己,不惜任何代价实现目标;
其三,以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其四,把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试图在极少的时间里,做极多的工作;
其五,终日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不知道放松自己,极不情愿把时间花在日常锁事上。

A型人由于一系列的紧张积累,极易导致心血管病,甚至可随时发生心肌梗塞而猝死。有统计表明,85%的心血管疾病,与A型行为有关。同样,有关研究也表明,A型性格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心脏病患者中,A型性格达98%。

研究表明,A型性格的人,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的,要比B型性格的人高5倍。有关专家认为,其原因是:A型性格能激起特殊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使自血液中的血脂蛋白成分改变,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平均浓度增加,而导致冠状动脉硬化。

他们的生活方式较为轻松,做事步调缓慢,比较有耐性且不易动怒,不喜欢竞争,即使在竞争的环境下,也不要求一定要胜利。相对于A型人格,我们称这种行为特征为B型人格。

(3)消极情绪体验
长期的消极情绪体验,可以造成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血压持续上升等机体的病变。

3 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
频繁发生的中年人“过劳死”,北京知识分子寿命的相对缩短,都说明,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健康状况的严重恶化。

(二)更年期综合征
中年期后期的个体会进入“更年期”。妇女更年期介于45-55岁之间,男性约在50-60 岁。

更年期是由中年向老年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机体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特别是性腺功能逐渐向衰老过渡,并处予一种不稳定阶段,这样便容易在精神因素或躯体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平衡失调。更年期综合征便是这种平衡失调的结果。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患者常常有头痛、头晕、失眠、手颤抖、对声光刺激敏感、情绪烦躁不稳、易激惹以及疲倦乏力等神经衰弱的症状。

患者还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血压波动、胸闷憋气、阵发性面部发红、身体忽冷忽热、出汗多、四肢发麻,胃肠功能失调表现为食欲减退、胃部不舒服和便秘等。
1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1)月经逐渐减少,周期也就是间隔时间延长,经期也就是出血时间缩短,以致逐渐停经。但也有月经量增多,伴有大量血块等情况,然后慢慢停止,生殖能力丧失,生殖器官萎缩。

(2)精神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病人常感到头颈部一阵阵地潮红,潮热出汗,头晕目眩,头痛耳鸣,腰痛,口干,喉部有烧灼感,思想不易集中,而且紧张激动,情绪复杂多变,性情急躁,失眠键忘,皮肤发麻发痒,有时有蚁走感,即有蚂蚁在身上爬动的感觉等,甚至歇斯底里样发作等。

(3)心悸、血压增高、肥胖、下肢浮肿、关节疼痛、骨质疏松等。凡45~50岁的妇女,如有上述症状,经医生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后,使可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短的几个月,长的可延续几年,是妇女在一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内分泌变化的过程。
2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1)精神情绪的变化。容易烦躁、易怒、精神压抑,多疑、不合群、孤独。
(2)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心悸、恐惧不安、呼吸不畅、兴奋过度、眩晕、耳鸣、食欲不振、便秘等。

(3)疲劳。睡眠减少、疲乏无力、对生活缺乏兴趣等
(4)性机能降低,性欲减退。

男性更年期的表现和女性更年期相似,也是性欲减少、消沉、身体疲乏。这与男性体内睾丸激素含量的减少有关。
男性更年期与女性更年期的最大区别在于:女性处于更年期时,其体内的雌性激素会一下剧烈降低,而处于更年期内的男性体内的睾丸激素却是一步一步逐渐下降的。
3 更年期综合证的对策
(1)应及时了解有关更年期的生理心理知识。
要正确对待更年期的某些生理和心理变化,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

(2)尽量避免不良刺激。
进入更年期后人的心理相对来说比较脆弱,受刺激后易发生较大的心理障碍。有资料表明,在更年期出现的精神异常病人中,有2/3的人在发病前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

(3)合理安排生活、劳逸结合。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要充足。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或娱乐活动,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体力或脑力劳动不宜过度,也不应过于安逸。

(4)适当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活跃脏器功能和增强体质,而且能对抗焦虑、忧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有利于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

(三)性功能的退行性变化
中年人性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性生活频率日益减少,男性的睾丸素和女性的雌性激素的分泌在中年期出现明显减少;同时也与这一时期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

二、家庭和职业问题
家庭和职业在中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家庭生活
出现“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关系,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他们需要同时处理与子女的代际关系,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与配偶的夫妻关系。

1 随着青少年子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增强,中年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2 在孩子成人独立后,中年父母开始转向配偶或第三代身上,但其亲子关系仍然比较密切。

3 照看年老的父母成为中年人的一项社会责任,他们需要为父母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

4 在婚姻关系中,开始进入深沉期。在孩子独立后,夫妻间重新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感和性亲近,情感体验更为深沉。但这时,由于感情不合等原因,也可能出现离婚现象。

(二)职业
中年期是职业发展的高峰期。
1 在心理上,中年人努力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力求在事业上获得成就,关怀年轻人的成长,成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导师”。

2 中年人处于职业发展的成熟和顶峰期,他们会根据自己实现事业目标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调整自己的事业目标。

3 中年人可能面临职业挑战,面临再就业问题。
4 中年人还应该防止“职业病”,防止过度的工作压力。
第二节 成年中期的认知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
(一)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模式
晶体智力继续提高,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提高。

1. 晶体智力继续提高,流体智力缓慢下降
(1)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的性质
晶体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的智力。
关于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20世纪中期以后,卡特尔(Raymond Cattell,1963)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他认为,一般智力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

在大多数智力测验中,均包括偏重于测量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两类题目。

(2)两种智力发展的趋势
青少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青少年期以后,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晶体智力保持相对稳定,随知识、技能的丰富而有所上升。

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发现,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25岁)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35岁左右)开始逐渐下降;而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

成年中期,流体智力的下降与神经生理机能的衰退有关,晶体智力的提高与个体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有关。

2. 智力技能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提高。
智力发展可以区分为两种过程:基础过程或智力技能;实用智力。

基础过程或智力技能: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是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的主要内容。

实用智力: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是成年期智力发展的主导形式。特定范畴或领域的专长和才智,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成年中期持续增长。

斯腾伯格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中解决物理问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与他力图摆脱尴尬处境、平息家庭冲突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完全不同。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也可能难以清楚地表达他们是如何处理现实事物的,但他们却非常擅长解决日常事务问题,例如解决人事纠纷和讨价还价。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性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二)成年中期智力活动的任务
成年中期,智力的适应性表现在,个体将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更好地承担家庭、社会责任,取得成就。
Schaie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儿童青少年时期:获得阶段,任务是获得信息和知识、技能;
成年初期:达成阶段(青少年后期或20岁至30岁前),任务是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工作;

成年中期:执行阶段(30、40岁至中年期)、负责阶段(30岁后期至60岁前期)
成年晚期:再统合阶段,自我整合

(三)成年中期的智力观或智力内隐理论
成年中期:更强调日常智力或生活智力的重要性,强调人们的社会能力。

他们通常认为,一个聪明的人不仅应该具备解决问题的新颖性,而且更应该具备较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

(四)成年中期的智力操作方式或辨证逻辑思维
中年人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考虑问题的逻辑结构与问题的背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和解决问题。

例如,问,“约翰酗酒,尤其是在宴会上。他的妻子玛利警告他,如果再酗酒,就带着孩子离开他。但约翰在一次办公室聚会中又酗酒了。玛利会离开他吗?”

青少年:进行严格的形式逻辑或三段论推理,认为“玛利会离开他,因为她这样说过。”
中年人:基于问题背景的逻辑推理,受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影响,认为“玛利是否离开他,要考虑多种因素”。

二、创造力的发展
成年中期是创造力旺盛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智力高度发展,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经验也比较丰富,因而创造性成就十分突出。

中年是发挥创造力,在事业上多出成果的阶段。一般认为25—45岁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科学家、发明家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有人统计从公元600年到1960年出现的1243位科学家的1911项重大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是35—45岁。

对1901~1999年诺贝尔获奖者最佳年龄研究,更是一个有力的佐证。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25~45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1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岁。化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25~50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1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岁。

生理医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30~45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3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9岁。而且做出突出获奖贡献的平均年龄并没有随时代变化而有多大变化。以物理学为例,1901~1925年,平均37.2岁;1926~1950年,平均35岁;1951~1975年,平均38.2岁;1976~1999年,平均37.1岁。

一般地,中青年是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许多独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和出自中青年之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的最佳年龄是不完全相同的。数学、物理、化学领域成才较早;生物、天文、医学、经济等领域科学家成才较晚。
小资料
1957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李政道教授当时只有31岁,在历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他是第二位最年轻的。杨振宁当时也不过36岁。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说,我曾对中科院的学部委员(院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年时期的创新能力比青年时期高。另外,对一般科技人员的测试表明,中年时期的创新能力比青年时期高。据统计,历史上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科学成果的发明者大多数是年龄在25岁至45岁,平均峰值是37岁。其他华裔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年龄,丁肇中40岁,朱棣文49岁,崔琦59岁。

二、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身体健康状况
1. 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是液态智力逐渐下降的重要原因。

2. 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对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大脑病变的影响尤其突出。

例如,
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血压不管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对个体的思考能力或认知功能产生损害。收缩压过高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有关。相比之下,舒张压过高或过低则与那些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或不用药控制血压的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
小资料:中年期的易患疾病及其预防
肺部感染
  预防中年人肺炎的方法有:⑴净化环境。空气污染及长期吸烟可刺激呼吸道,使气管、支气管纤毛受到损害而降低防病能力。⑵经常摄取富含维生素A、E和B2的食物。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⑷锻炼用冷水洗脸或淋浴,避免感冒,增强机体抵抗力。

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在中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该病危害性大,常易并发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风等症。中风对中年人来说,中风的危害性远超过癌症,是造成中年死亡的罪魁祸首。冠心病如发现胸闷、心前区压迫感,有早搏都要引起重视。

心血管疾患应重在预防,其措施有:⑴人群预防。要了解高血压、心绞痛防治知识及定期健康普查。⑵注意合理饮食。食用低盐、高钙、低脂肪、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⑶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平时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及家务劳动、注意劳逸结合,心理平衡。

糖尿病
隐性糖尿病是中年期多发而被忽略的疾病之一。中年期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应注意:⑴精神愉快,解郁解结。⑵注意冷暖、预防感冒。⑶糖尿病易生疖肿,溃破不易愈合,故保持皮肤清洁至关重要。⑷定期复查,遵医嘱治疗才能控制病情。严格掌握饮食配方。

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症
骨质增生是中年后骨骼系统的衰老现象。骨骼疏松也是骨病常见病因之一,女性多于男性,对绝经期妇女来说是严重的威胁。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办法有:(1)在绝经后适当补充雌激素,以达到早期预防作用。(2)骨质疏松症较明显,产生骨痛症状的患者,平时可服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片。但有肾结石病史者要慎用。(3)人体不断流失钙质,因此持续从饮食中补充钙质至关重要。(4)戒烟。尼古丁会加速血中钙的排出。大量酒精会干扰维生素D代谢,加速钙排出,要禁止酗酒。(5)中年期人群须进行常规骨质检查。

胆囊炎
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急症,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人。绝经期前的中年妇女,患胆囊炎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一些。

防治的办法主要:(1)要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2)要讲究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适当节制脂肪食物。(3)秋凉以后要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因为腹部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胆囊强烈收缩。(4)已经证明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时治疗。(5)如果发作比较频繁,症状比较重,就应该考虑用手术治疗。

另外,老年痴呆症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四五十岁就痴呆的人,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不只是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年龄在提前。老年痴呆逐步呈现年轻化趋势,血管性因素在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二)职业活动
职业活动的性质可以影响智力和认知的发展,需要积极认知活动的脑力劳动,有利于认知的发展;反之,机械、重复而简单的职业活动则不利于认知的发展。
小资料
诺贝尔获奖科学家的平均寿命为74.7岁,说明了诺贝尔获奖科学家是长寿的,因为到了1950年,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也才65岁。
诺贝尔获奖者寿命高与智力活动活跃有关。新的医学科学成果表明,脑运动能直接促进脑健康,进而通过大脑协调与控制全身的生理机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勤于用脑的人,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以输送充足的氧分和其它营养物质,因而能延缓中枢神经的老化,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保持协调统一。
(三)社会历史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变化、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文化环境的丰富化,都有利于个体认知能力的提高。
例如:
1910年出生的人20岁时的智力水平低于1925年出生的人20岁时的智力水平。
第三节 成年初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任务
不同的理论观点
(一)艾里克森的观点
成年中期的人格或个性发展的危机是繁殖对停滞,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繁殖是指对下一代的引导与奠基,对下一代的承诺与关怀,在工作、家庭中自我实现;停滞意指自私自利、完全不考虑别人,在工作中无所作为。
如果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就能形成“关怀”这一品质,自觉地关心周围的人和所从事的工作。
在完成一些生命的目的,包括家庭、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后,尚能对下一代付出更多的关怀,并且从对自我的关注扩展出去,转而关心别人、关心社区,继续感觉自己是个有生产力、贡献力的人,则能创造个人持续的生产潜能。相反地,假如过去未完成的理想令个体感到遗憾,而产生“逝者如斯夫”的感觉,而未来将面临的衰败、死亡也令个体感到害怕和消沉,那么其生命的发展极容易呈现停滞不前或自我沉溺的情形。
(二)莱文森的观点
1. 成年期是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所构成的。中年是其中的一个转折期。
2. 中年期(40~65岁)的发展任务
巩固自己的兴趣、目标以及各种承诺。根据先前确立的目标评价当前的成就,根据当前的成就和期望调整当前的目标,处理好现实与可能的矛盾,形成智慧、同情心等品质。
(三)哈威格斯特的观点
1. 发展任务是由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个人的价值观和态度倾向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
2. 中年期的发展任务
(1)帮助孩子成为负责、快乐的成人;
(2)履行成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具有公民责任感;
(3)在工作上达到并保持良好的表现,建立和维持生活上的经济标准;
(4)发展成人休闲活动;
(5)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6)接受生理上的变化并能适应;
(7)适应年迈的双亲。
二、个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个性发展的“内向化”
1. 日益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成年初期及其以前的各个时期,个性的发展是“外向化”的,他们要学习各种知识、技能、道德规范,适应外部世界。
进入中年期以后,他们注重内省。人的生活取向为适应和顺从内在世界,寻找真正的自己,也就是将其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移到内心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个体积极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倾向减弱,而消极的防御性的适应倾向增强,反思、内省的倾向不断增强。
2. 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根据现实评价自己当前的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能够积极地调节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充分实现自身潜能。
小资料:社会名人的人格发展
研究者采用历史资料,考察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社会领域的名人,其中包括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朱德、彭德怀、陈毅、叶剑英、刘伯承、贺龙、林彪、徐向前、罗荣桓、聂荣臻、李立三、李济深、蒋介石、蔡元培、董必武、陈赓、罗瑞卿、宋庆龄、粟裕、叶挺、阎锡山、冯玉祥、梁启超、张学良、李宗仁。
结果表明,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年初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四个时期,人们的个性或人格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或结构。
1.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包括合群、机智、勇敢、激进、真诚、上进、自尊、友好、聪明、坦率、爱国、诚实、自信、坚强、认真、泼辣、力行、勤奋、刻苦、充沛、理想主义。
他们的人格主要表现在尽责有为性、探索性、兴奋性、外向性、稳定性等方面,这各个因素在人格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依次降低。
他们成就动机强,追求才能的杰出性和卓越性,思想行为超前,能积极地探索社会环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成年初期
人格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显著人格特征的多样化与人格结构的丰富化,一是人格特征显著程度的增强。
他们不仅表现出积极的人格特征,包括知耻、克己、出众、勇敢、有为、细心、独立、真诚、坚定、上进、沉着、自尊、果断、能干、聪明、冷静等,而且,在一些消极的人格特征,如小心、顺从、中庸、残酷、挑剔、无情等上的得分也有提高。
成年初期的人格主要表现在坚定有为性、尽责性、自我完善性、开拓求新性、外向独立性等方面。
3.成年中期
在知耻、克己、出众、勇敢、有为、细心、独立、真诚、坚定、坚韧不拔等积极的人格特征上的得分仍然较高;同时,前期表现不明显的人格品质,包括顺从、中庸、挑剔等特征的得分也有所提高,含蓄、深沉、实事求是等人格特征也更为突出。
成年中期的人格主要表现于自律乐群性、尽责有为性、敬业稳定性、开拓求新性、随和性等方面。
4.成年晚期
人格特征都与前一时期基本相同,它说明了成年中晚期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或一致性。
成年晚期的人格主要表现于自律乐群性、尽责有为性、成熟性、意志力、务实性等方面,其中自律乐群性、尽责有为性最为明显。
从总体上看,社会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前半生(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年初期)与后半生(成年中期与成年晚期),呈现出由外而内、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趋势。
前半生:“立功”的人格倾向
从总体上看,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年初期,尽责有为性都占有重要地位,奋发有为、刚健力行是个体前半生人格发展的“主题”,他们更注重“立功”或建功立业。
后半生:“立德”与“立功”并重的人格倾向
从总体上看,成年中晚期都保持了前期较强的竞争、倔强等“外向性”特征,尽责有为性仍然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成年中晚期的人格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在前两个时期,有为性都居于首要位置。到成年中期后,自律乐群性开始超过尽责有为性而居于首要位置,成年晚期更为明显。
这说明,成年中晚期“自我整合”的倾向增强,在保持了刚健有为和较高成就动机的同时,更注重道德的自我完善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换言之,他们开始同时注重“立德扬名”与“建功立业”。
(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在家庭、工作中要承担较大的社会责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常常是中年人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他们为自己的事业、为社会、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献身。
(三)寻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对大多数中年人来说,在事业上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期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付诸实现,但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因素,事业上经常会遇到困难。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实现目标的客观情况,及时地评价和调整自己的目标。
三、中年期危机
(一)什么是中年期危机?
进入中年期后,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面的适应危机。
它意味着,中年人要重新回顾和评估到目前为止,在生命的旅程中完成了什么?婚姻、情感、事业、成就是否能如自己所愿?
(二)为什么会产生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是个体价值评估与转换时期出现的极端现象,中年危机的产生是因为个体对“下一步我该做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出答案。
中年期以前,是个不断增长的过程:升学、知识积累、就业、事业有成、成家、娶妻生子等,但是,中年以后,人生却好象进入了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健康退化、子女离家、事业发展缓慢、婚姻危机等。若遇上下岗失业,经济危机等,就更加重中年人的失落与挫败感。
人生阶段至此已过了一半,个体开始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两面镜子的前面一般,一个是在孩子身上看到过去的自己,一个是在父母面前看到未来的自己。
(三)中年期危机的表现
1.对生理机能衰退的认知和危机感
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精力、体能都会不如以前,也容易感到疲劳,开始发福、谢顶,出现种种生理不良的症状,心脏病、糖尿病、癌症比例也大大增加,引起情绪的起伏。
中年人不得不用较多的努力来关注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变化,重新进行自我评价,许多中年人内心深处常常问自己,我仍然有机会吗?我还可以吗?
2. 生活停滞感或生活危机感
(1)事业发展危机感
许多中年人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走过了人生半程,回顾过去,常常会对自己发问:我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遗憾?有没有想做还没有做的事情?思考未来常常会想到我还有哪些需要赶紧做的?还有没有能力重新开始一番事业?
他们会把自己与他人,尤其是青年人进行对比,如果发现自己的事业不顺或进展不大,自我价值感就可能发生动摇。如果生活再有不如意之处,就更会加重自我怀疑和失落感,陷入迷盲之中。此时有不少人会不自觉地寻求新的突破,如跳槽、转行,以肯定自己的价值,寻求新的人生意义。
(2)婚姻关系危机感
中年人的婚姻很容易亮起红灯,不少的中年夫妇在以往的日子里,为了建立事业和照顾子女,每天忙于应付生活,对夫妻关系及感情的关注不足培养不够,沟通不良,等到子女逐渐独立,夫妻间反而有种陌生的感觉。
它很可能发展为对生活的痛苦反应。如果婚姻无法带来亲密的感觉,人们就会向外寻求。离婚、外遇和再婚的可能性都会升高。
(3)对子女独立的不安全感
与子女关系的改变也会影响到中年人的心理变化。从大多数家庭来看,到了中年以后父母就要面对踏入青少年后期、甚至是成年初期的子女。
随着子女的成长、独立、升学、就业、结婚、最后离开家庭,做父母的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失落感、空虚感,感到难以适应,或者常常与处于青年期的子女发生冲突,或者为子女离巢而出现焦虑、孤独、无助感。
(四)如何度过中年期危机?
1. 客观认识中年期的变化
了解和认识将面对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引起什么心理反应,对人生产生什么影响,以便积极应对。
2. 调整生活和工作目标
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积极地达成目标,同时,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地调整目标。
3. 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到中年事业初定,但一般所负责任也大,常常超时工作,透支体力。如果目标明确,沟通良好,劳逸结合,可以缓解压力。
4. 接受生理的变化,改善婚姻关系
珍惜夫妻关系,相互尊重,满足彼此的需要,增进婚姻满足感。
5. 重新定义成功
成功是永无止境的。把精力集中于真正需要追求的目标,去做我们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成为跟以前不同的人,凡事量力而为。
6. 修身养性、陶冶性情
有较高的修养,克己奉公、力戒奢欲、表理如一,良好的品行有益于保持心理平衡。丰富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有益于健康,做到劳逸结合。
结论
中年人在生理上由盛转衰;在认知发展上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变化,同时呈现出稳定、上升与衰退的特点;在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方面,则呈现出内向化的特点。应进行积极的调适,顺利度过中年期的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