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间小调视频全集:《古代智谋故事》之政治谋略(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4:08:05

《古代智谋故事》之政治谋略(一)

管仲守信助齐称霸

齐桓公即位后,听取了鲍叔牙的意见,拜请管仲为大夫,主持齐国政务。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国出兵攻鲁,鲁败。鲁庄公请求将鲁国的遂邑献给齐国以求和,齐桓公答应了。于是,齐、鲁两国在柯地订立盟约。待到鲁国国君将要在盟约上签字的时候,鲁将曹沫突然拔出匕首逼着齐桓公说:“您如果不还给侵占鲁国的地盘,我就杀了您。”齐桓公迫于无奈,只好答应了。曹沫则又退回到作为臣子的位置上。这时,齐桓公很后悔刚才被威胁所作的许诺,想不还给鲁地并欲杀了曹沫。管仲马上献谋说:“您被劫持答应了曹沫的请求,然后又背信杀了曹沫,仅仅是除掉了一时的心头之恨。这样做,您作为一个国君就会失信于各国诸侯,得不到天下人的声援。您切不可这么做。”齐桓公顿时大悟,于是就把过去三次打败曹沫所获得的鲁地均还给了鲁国。当各国诸侯得知齐桓公守信还地的事,都觉得齐国是一个守信重义的国家,纷纷依附于齐国。到齐桓公七年,各国诸侯与齐会盟于甄地,齐桓公终于被推举为霸主,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购鹿计

齐国大治,征服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终于称霸中原。但惟有楚国自恃强大,上不尊周天子王命,下不听齐国号令,时时侵略邻国,掠夺土地财物。齐国若不能征服楚国,霸业形同虚设,盟主的地位也难以巩固。为此,齐桓公召集群臣,垂询征服楚国之策。

当时,齐国的几员大将纷纷请战,建议集结重兵再联合诸侯的军事力量攻打楚国,以兵威震慑楚国称臣。相国管仲力排众议,他分析说:“楚国之所以抗拒王命,正是倚仗地大兵强,国家富足,才敢于妄自尊大。现在出兵,齐楚交战,旗鼓相当,纵使获胜,也要将齐国数年积蓄的财物耗尽;再说,大战之后齐楚两国人不知要有多少生灵将化为白骨,遗弃疆场。”一番话使齐桓公愁眉不展,令众臣哑口无言。当大家问管仲有何妙计征服楚国时,管仲笑而不语,似乎早已想好了对策。

不久,齐国的商人奉相国之命到楚国去购鹿,并四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当时,楚国多鹿,只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价格并不贵。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做起这桩生意,鹿价暴涨。楚成王和大臣们闻知此事感到可笑,他们认为齐桓公为了购鹿耗费齐国钱财,和十年前卫懿公好鹤亡国没有什么区别,楚国从此高枕无忧,等待齐国大伤元气,霸业遂不可得,而楚国正好坐收天下。楚成王暗中下令,把鹿价继续提高。

楚国人见一头鹿的价格已经与数千斤粮食相同了,谁也不肯放弃这个发财的好机会,于是做工的离开作坊,种地的抛下农田,购买猎具钻进深山老林去捕鹿,几乎要把整个楚国的鹿群捕尽杀光。楚国的官兵看了眼红,也停止了训练,将行军作战的兵械改成猎具,偷偷上山加入了捕鹿大军。

楚国大富,铜币堆积成山。谁知第二年,楚地大荒,农田无人耕种,粮米只有二三成的收获。楚人欲用铜币去邻国买粮食,但到处买不到。原来管仲早已联络各国,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不准卖给楚国粮食。楚成王这时才明白了齐桓公好鹿是管仲的计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管仲见时机已到,请齐桓公下令出征,集合八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国边境,大有席卷残云、摧枯拉朽之势。此时的楚军人饥马瘦,战斗力大为削弱,怎能与齐国精兵与各路诸侯劲旅交锋? 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只好派大臣向齐桓公低头求和,表示听从齐国号令,不再割据一方,欺凌邻国了。为了表示诚意,奉献金帛8车,派使犒劳八路诸侯之师,又准备了菁茅在齐军前呈祥,然后具表向周天子进贡。

管仲不战而屈强楚,对于巩固齐国霸主的威望,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弃为保

春秋时期,东周王朝衰微,出现了齐、晋、秦、楚、宋等国相争霸主的局面。宋襄公自视爵位较高,便想得到盟主地位。公元前639年,他约各诸侯国在鹿上开会,以主盟者自居,按爵位排定了各国国君登坛的次序。楚成王心中不快,但还是同意了在盂地与诸侯会盟。会盟期至,宋襄公的弟弟目夷建议带些军队赴盟,不要对楚国掉以轻心。襄公不听劝告,他还害怕目夷在他走后暗地派兵前往护驾,便带着目夷前去赴会。楚、陈、蔡、许、曹、郑六国国君均如期而至。当宋襄公以盟主身份说话时,楚王不从,楚王令随从脱去礼服,露出重铠戎装;取出小旗向坛下一挥,楚人全都脱衣露甲,手执兵器,涌到坛上,捉住宋襄公。楚王向诸侯宣布了宋襄公罪状,让各国诸侯在盂地稍候,等他挟持宋襄公伐宋归来。目夷趁乱逃回宋国,在睢阳城作好迎敌准备。楚王本想挟宋襄公逼迫宋国投降。宋国却宣布目夷为国王。楚王只好变要挟为商量,问若送回宋襄公,宋国将作何酬谢? 宋国回答:“原来国君已被你们挟持,这已有辱我们国家,你们放不放他回来无所谓。”楚王看到宋襄公已无价值,气急败坏,下令攻城。结果连攻三日不下,只好退兵,宋国免除亡国之危。楚国没有达到灭宋的目的,留着宋襄公又无用,只好把他放了。目夷听说宋襄公被释放,立即派人把襄公接回来,仍旧让宋襄公当宋国国君,自己重居臣位。

晋先轸激楚将子玉

公元前633年,楚国包围了宋国,而宋国曾有恩于晋文公,故求救于晋。晋文公在大夫狐偃的谋划下,采取了伐曹、卫(曹已归楚,卫与楚联姻)以释宋围的策略。楚将子玉对晋文公不报当年落难时楚成王厚遇他的恩德反而进攻与楚关系密切的曹、卫二国,非常恼火,觉得晋文公太不知礼义了,他向楚成王要求出兵攻打晋国。楚王不答应,只给了他很少的战车和军队。子玉只好派部下宛春去向晋侯提出要求说:“只要晋国恢复卫侯的君位并把土地还给卫国,我也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晋大夫先轸向晋侯献谋说:“楚国的要求是合乎礼义的,我们如果不答应,就等于出卖了宋国。但我们又不能真正放弃曹、卫二国,所以,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它们与楚国的关系,然后将来使宛春逮捕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来再说。”晋文公依从了这一谋略,曹、卫二国果然与楚国断绝了关系。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当时虞国的近邻晋国势力较大,晋献公想称霸于诸侯,早就想灭掉虢国,可中间隔着虞国不便行动,便向虞国借道进军。当时虞王身边近臣宫之奇、百里奚等已看透晋国的阴谋诡计,再三向虞王进谏劝阻。可是虞王贪图晋国所送来的宝玉、骏马,不听忠告。结果,晋国在灭虢回军途中,也把虞国灭掉。虞君和百里奚等都成了晋国的俘虏。后来,秦穆公派人到晋国求婚,晋献公答应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便作为陪嫁的奴隶,跟着送婚的队伍前往秦国。百里奚觉得很耻辱,半道里便偷偷溜了,跑到宛,被楚人抓住了,楚人把他当作是别国诸侯派来的奸细。当时百里奚已70多岁了,楚人看他上了岁数又挺老实,便让他去放牛放马。秦穆公结了婚,发现少了一个陪嫁的奴隶,经查问,方知逃走的百里奚原来是虞国的一个很有才能的大夫,十分惋惜,便想用重金去楚国把他赎回来。有人劝阻说:“楚人让百里奚放马,是因为不知道他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要是您送重礼去请,这不是告诉楚王百里奚是个能人吗? 那他还会放百里奚回来吗?”秦穆公一听有理,便按照当时普通奴隶的身价,派人拿上五张公羊皮去楚王那儿说:“敝国有个奴隶,叫百里奚,逃到了贵国,请让我们赎回他,治他的罪。”楚国痛痛快快地答应了。百里奚来到秦国,深为感动,倾其所知,和穆公谈了三天,穆公大喜,见其果然贤能,遂任命百里奚为国相,授之大权。举国尽知,他是国君用五张羊皮

换回来的,所以称之为“五大夫”。百里奚还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两人一起辅佐秦穆公,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郑君间秦伯与晋文公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与秦穆公联兵围攻郑国。晋国伐郑,主要原因是当年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经过郑国时,郑君和国相叔瞻对他非常无礼,甚至还想杀害他。加之,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又帮助过楚国。所以,晋文公一直耿耿于怀,想要把叔瞻捉来处死,并给郑君点颜色看看,以此出了那口恶气。叔瞻知道了晋侯攻打郑国的目的,就自杀了。郑国人认为叔瞻死了就算了事了,所以持了他的头告知晋国。晋侯对来使说:“一定要得到郑君才甘心。”郑君听了这个消息,非常恐慌,但还是想了一个离间秦、晋关系的计谋来解郑国之危。他暗地里派了大臣烛之武去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对君王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作为飞地,君王应知道是不容易的。因为郑国的灭亡只是对晋国增加了土地,晋国的增强,就是对秦国的削弱,这样将会以损害自己来增强晋国,我想君王是考虑得到的,如果秦国赦免郑国让它做东道上的主人,这对秦国使者的往来和所需给养都是没有害处的。还是请君王慎重考虑吧。”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就罢兵而去。晋军看到秦已撤兵,也只好罢战。郑国之围因而被解。

赵穿曲意逢迎杀灵公

晋灵公是一位荒淫暴虐的君主,他从高台上用弹丸打人,观看人们惊慌地躲避弹丸以取乐。厨师给他烧熊掌焖得不烂,就把厨师杀掉,放在畚箕里,让宫女头顶着走过朝廷。赵盾屡谏,晋灵公恼羞成怒,在佞臣屠岸贾撺掇下,派去刺杀他。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不忍心杀赵盾,最后撞死在一棵槐树上。赵盾在家臣提弥明掩护下保住性命。出城时,碰上打猎归来的赵穿。赵穿是晋灵公的姐夫,与赵盾同族。他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就让赵盾暂避一时。他设法先获得晋灵公信任,尔后乘机杀掉晋灵公。赵穿见到晋灵公后假意说,赵家人有罪,请罢我的职,再治我的罪。晋灵公以为赵穿真诚,便说赵盾之事与你无关。赵穿又投其所好,让晋灵公及时行乐,多选美女。晋灵公大喜。问此事由谁办,赵穿就说最合适的人选是屠岸贾。灵公就命屠岸贾到民间选美。支走了屠岸贾,赵穿又劝说晋灵公到桃园游玩。又说为了安全,为晋灵公挑选卫士。灵公很高兴。赵穿精选可靠甲士,在晋灵公吃酒时刺杀了他。不久赵盾回来主持国政。

胥臣苦谏荐良才

晋文公重耳历尽19年流亡之苦,后来之所以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成为春秋霸主,全在于他能重用贤士,广收民心。晋国有相才、将才,只看人才之盛,便知晋国霸君气象。

公元前600年,老臣相继病故,又传来狐毛、狐偃的噩耗,晋文公闻之放声痛哭道:“寡人得脱患难有了今天,全是他们的功劳啊。老臣们一个个弃我而去,使寡人如失右臂,今后再依靠谁呢?”大夫胥臣在殿前站出来劝说:“臣保举一人,可以辅佐主公。”晋文公问:“他是谁?”

“ 芮之子缺。”“这万万不可!”胥臣刚说出缺的名字,晋文公立即反对道:“ 缺是罪臣芮的儿子,怎可任为卿相?”胥臣见国君发怒,殿前大臣们也在摇头唏嘘,就正言厉声反驳说:“父亲有罪,儿子就不能录用吗? 大禹的父亲有罪,舜帝惩罚了他而起用了他的儿子,治水获得成功。岂能因为父亲获罪而埋没人才,贻误国家大业呢?”廷尉带头争辩说:“芮有罪伏法,他的儿子必耿耿于怀,怎能忠心为晋国效力呢?”胥臣说:“士为知己者死。芮有罪伏法,是自己罪有应得。主公重用缺,正表明君王任贤使能,不拘一格。连罪臣之子都得到了重用,天下贤士怎能不应者云集呢?说缺会因家仇废公,根本毫无根据。当年管仲曾箭伤齐桓公,齐桓公却不记前嫌,重用他做相国,才使齐国称霸诸侯。”晋文公问:“ 缺有什么德才,能和管仲相提并论?”胥臣说:“一叶落而知秋,察其貌而观其行,即可知其为人。不久前臣从鲁国归来,见一对夫妇在田里锄草,那妇人将饭罐高举过顶,十分恭敬地请丈夫进餐。而那丈夫也以同样礼节回敬妻子。臣问其姓名,方知此人便是缺。能敬者,必有德。夫妻相敬如宾,显示了缺的德行。如主公重用他,他以模范的德行治理百姓,百姓就会讲仁义、尊君王、守法度,一呼而百诺,令必行,行必果,国家何愁不强大呢?”胥臣苦言力谏,说得大臣们口服心服,晋文公也为之折服地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是大夫的一番苦心,寡人险些因为世俗的偏见失去了一名贤才。”随后,晋文公令内侍以簪缨袍服迎请缺入朝,委以重任。缺不负重望,为晋国的强盛施展了全部才能,做出了很大贡献。晋文公钦佩胥臣识人眼力,为奖励其荐才之功,特意把先

茅之地赏赐给他。

晋解扬劫于楚不负君命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率兵伐宋,宋求救于晋。晋国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楚国处于强盛时期,不宜与之交兵。但又为了稳住宋国的军心,所以就选派壮士解扬去告诉宋国不要投降楚国,并谎称说晋国已派大军来救宋。结果,解扬途中经过郑国时,被亲楚的郑国捉住送往了楚国。楚王以厚礼贿赂他,要他向宋国讲与晋国所说相反的话,要宋国赶快投降楚国。楚王向他讲了三次才答应下来。于是,楚人就与解扬一起登上楼车来到宋军营寨前,要解扬向宋人呼喊。而解扬却违背楚庄王和他的盟约,马上向宋营传达晋君的命令,呼喊说:“晋国已发动全国兵力来救援宋国,宋国目前虽然很危急,但切勿轻易投降楚国,因为晋国的军队就要到了。”楚庄王大怒,欲杀了解扬,解扬回答说:“我听说国君能制订命令就是道义,臣下能接受命令就是信用。我接受了晋君的命令而出国,宁愿一死也不能废弃国君的命令而失信于君。”楚庄王说:“你答应了我,然后又反了口,这还谈得上信用吗?”解扬又回答说:“道义不能有两种信用,信用也不能接受两种道义。下臣之所以答应您,那是为了借机会完成国君的使命,死而能完成使命,我也就死得其所了。”解扬的忠义之举,终于使楚庄王赦免了他。一回到晋国,晋君就封给解扬以上卿的官爵。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国公孙接、古冶子、田开疆三人以武勇著称国内,但和奸臣梁丘据勾结得很紧。相国晏婴怕这伙人以后会作乱于国家,便根据这三人有勇无谋却又十分自负的特点,设计除之。时值鲁昭公来齐国会见景公,晏婴献上新摘桃子,为两位国君祝寿,最后还剩下两个。晏婴提议让参加宴会的齐国文臣武将各说出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桃子就归谁。公孙接便抢先说:“我随主打猎,杀死一只大野猪和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当然可以吃了。”说完便拿起一只桃子。田开疆说:“我曾两次打退伏兵,像我这样的功劳,当然也可以吃。”说完也拿起一只桃子。古冶子说:“我曾跟随主公去过黄河,一只老鼋叼住了左边驾车的马,把马拖到激流中。我虽不会游泳,却与老鼋搏斗,终于杀死了它。像我这样的功劳,当然应该吃桃子! 你们两位还不快把桃子送来。”说罢拔出剑来。公孙接、田开疆两人说道:“我们都比不上你勇敢,功劳也比不上你大,却抢了桃子,这是贪婪,如果不死就是无勇!”于是还回桃子,拔剑自杀。古冶子一见傻了眼,说道:“两人为让我桃子自刎,我却独生,还有什么脸面再做这不仁不义的胆小鬼呢!”说罢也横剑自刎。

里应外合,蒯聩巧设谋

公元前496年,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因为母亲南子的私生活不检点而遭到宋人的辱骂,蒯聩想杀掉南子以解恨,结果未能成为事实而被迫逃亡到了宋国。卫灵公死后,卫人立了蒯聩的儿子辄为卫君,号为卫出公。与此同时,逃亡在外的蒯聩想借助赵简子的帮助回国即位,但遭到卫国军队的阻击而未能如愿。后来,卫国的重臣孔文子娶了蒯聩的姐姐做妻子,生了儿子孔悝。孔文子的小跟班浑良夫长得英俊高大,孔文子死后,浑良夫就与孔姬私通了。当时,蒯聩避难于宿地,于是,孔姬派浑良夫前去与他商量谋划回卫国即位的计策,蒯聩知道浑良夫的来意后,就利用浑良夫与他姐姐孔姬的关系,设计了一个回国即位的谋略。他对浑良夫说:“你如果能帮助我回国即位,我一定给你大夫的冠服和车子作为报答,并可以赦免你三次死罪,且同意把孔姬正式嫁给你。”这个交换条件浑良夫也很满意,所以,他俩就一起盟誓以实现目标。同年十二月,浑良夫与蒯聩一道秘密回到了卫国都城,住在孔氏的菜园子里。天黑以后,他们用头巾遮住脸,假扮成姻戚家的侍妾溜进了孔府,见到了孔姬。然后,孔姬拿着戈,带领他们劫持了孔悝,孔悝无奈,被迫与之一起盟誓,立了蒯聩为卫君,号为卫庄公。卫出公一听到消息,只好匆匆逃到了鲁国。

越王勾践乘虚灭吴

公元前479年春,吴王夫差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的精兵都随同吴王北上。越王勾践征询了范蠡的意见,于是发兵数万乘虚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王已盟黄池,派人送厚礼给越,以求和。越王估计暂时也不能灭吴,乃与吴议和。其后四年,越国再次伐吴,吴的老百姓和士兵均因年年战争而疲惫不堪,精锐之师尽死于吴与齐、晋的战争,因而越国很轻易地大破吴师,将吴王围困于姑苏之山。吴王派大夫公孙雄肉袒膝行,向越王请降,说:“臣夫差昔日得罪了越王,夫差不敢与天命违抗,请求向君王投降。如果君王要诛杀臣夫差,臣只得惟命是听,不知能否像昔日我在会稽对待君王一样,能赦免臣夫差之罪么?”勾践不忍心杀夫差,打算答应其请求。范蠡说:“会稽之事,本来是天送给吴的大好事,吴不知道利用天赐良机。今天天将吴赐给了越,越怎么能违背天命呢? 而且君王几十年朝夕操劳,不就是为了报吴之仇吗? 谋之22年,一旦放弃,怎么可以呢?而且古话讲得好,假若天给您您不取,反而会带来祸害。君王难道忘记了会稽的困境吗?”勾践说:“我想听从您的建议,但不忍伤了使者的心。”范蠡乃击鼓进军,说:“王已将政事交付给我,使者回去。如还不回去,不要怪我得罪了。”吴使者一面哭一面离去,勾践心里十分怜悯,派人对吴王说:“我将王置于会稽东海中甬东洲上,赐给您百家。”吴王谢道:“我老了,不能侍奉君王。”于是引颈自杀,自杀前,掩面说:“我无脸见伍子胥。”越王安葬了吴王,诛杀了祸害吴国的太宰。

田臣思说齐侯伐燕

公元前371年,秦、魏二国联兵攻伐韩国,韩国求救于齐。齐桓公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商量说:“我们救韩国是早去还是晚去为好呢?”大臣邹忌说:“不如不去救为好。”旁边的段干朋则说:“如果不去救的话,韩国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转而投降魏国,我看还是救的好。”这时,大臣田臣思接过话题说:“我看各位的谋略均不可取,从当前的形势看,秦、楚水火不容。如果秦、魏进攻韩国,那么,楚国和赵国就势必会去增援。我们应该乘机去攻取燕国,这是上天赐给咱们齐国的机会。”齐桓公听后说:“你说得很好。”于是就故意告诉韩国的来使说齐国马上就派兵来增援韩国。结果,韩国使者回国后,韩侯就自以为有齐国的增援,所以全力与秦、魏联军展开了激战。当楚国和赵国得知这一情况,果然发兵来增援韩国。而齐国却在这个空隙中乘机攻取了燕国的桑丘。

陈轸说楚王兴兵救韩

公元前310年,秦军大败韩军于修鱼,接着又在浊泽俘虏了韩将和申。韩国的形势很危急。相国公仲筹划了一个解危之谋,他对韩王说:“我们的国家很难与人家对垒了。现在秦国早就想要攻伐楚国,您不如借助张仪这层关系和秦国议和,送给秦国一座名都和作战的盔甲,然后与秦国联兵伐楚,这是个以一换二的计谋。”韩王说:“很好。”于是准备派公仲去秦国议和。但这一消息很快就被楚王知道了,楚王心急如焚地告知了大夫陈轸。陈轸分析了当时形势后对楚王说:“秦、韩联兵伐楚,是秦国梦寐以求的事情,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就必然会来攻伐楚国了。”接着,陈轸针对韩国的谋略,想出了个将计就计的办法。他对楚王说:“我们马上向全国发出命令,大造声势说要去援救韩国,把战车摆满道路,派信使往来通告,使韩王相信我们的确在全力增援他们。即使韩王还没有等到楚兵到达而狐疑不决,他也会被您的正义之举所感动。虽然他率兵随秦而来,而内心却并不向着秦国,这样秦、韩二军就会产生矛盾。他们就算来了,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大的麻烦;如果韩国中了我们的计而与秦国绝交,那么秦国就会怒恨韩国,而韩国必然就会和我们交好。这样,我们就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而免除了秦、楚直接对抗的祸患。”楚王听后说:“太好了。”于是就按陈轸的谋划,发动全国,虚张声势,并派信使告诉韩王说:“楚国虽小,但已发动了全国的军队。但愿韩国不要委屈于秦,咱们楚国决计与韩国共存亡。”韩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放弃了派公仲去秦国的打算。公仲几经力谏说:“不要轻信楚救韩的虚名,那必定是陈轸的计谋。”但韩王还是相信楚国的话是真的,所以就与秦国绝了交。结果,秦王大怒,兴兵伐韩,而楚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韩国大败于岸门,最后只好将太子仓入质于秦才得以与秦议和。

甘茂与武王盟誓防变

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任命樗里疾为右丞相,甘茂为左丞相,准备打通黄河、伊水、洛水三川水道,占领中原地区,并认为应首先攻伐韩国。他问右丞相樗里疾:“你和左丞相两人中,谁能为我征伐韩国,打通三川?”樗里疾已大权在握不愿去冒这个风险,便说:“臣以为现在不宜征伐韩国。因为要打通三川,必须先攻取宜阳;但宜阳道远路险,等我军赶到那里,魏国救兵也将赶到,我军必然劳而无功。”秦王将樗里疾的看法告诉甘茂,问他可否伐韩? 甘茂说:“如果大王派我出使魏国,我一定能够说服魏王,让他派兵帮助我国伐韩,这样韩国就孤立无援了。”秦武王采纳甘茂的建议,立刻派他出使魏国。魏王果然同意出兵帮助秦军伐韩。甘茂知道回报武王后,武王一定会派自己率兵伐韩,而自己统兵在外,时间一久,右丞相樗里疾等难免在武王面前搬弄是非,讲自己的坏话,从中掣肘。怎么办呢? 他经过深思,心生一计,先派副使向寿回国向秦武王禀报:“魏王已同意助秦伐韩。但是,劝大王还是不伐为好。”秦武王一听,颇感蹊跷,就亲自离咸阳去息壤迎接甘茂。他一见甘茂劈头就问:“相国你是什么意思,一会儿建议去说服魏王,一会儿又劝我不要伐韩?”甘茂避而不答,先给武王讲了一个故事:“从前孔子的高足曾参住在费地。费地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就跑到曾参家中,告诉他母亲:‘曾参杀人了!’他的母亲随口回答:‘我的儿子不会杀人,一定弄错了。’继续在织机上织布。隔了一会,另一个人跑来告诉她:‘曾参杀人了!’她停下梭子想了想,然后说:‘我的儿子我最了解,想必不会干这种事。’于是继续织布。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告诉她:‘杀人的确是曾参!’她便停下织机,跳墙跑了。像曾参这样的很有名气的贤士,他的母亲又十分信任他,然而有三个人来说他杀人,他母亲也就相信了误传。现在,我并无曾参的贤明,大王信任我,也未必超过曾参母亲对其儿子的信任;而如果由我率领军队跨越千里险阻去攻打韩国的坚城大邑,一定会花费很长的时日;在这期间,朝廷上对我造谣诽谤的,恐怕不止三个人,我怕大王听了谣言而像曾参母亲那样停下织机使我伐韩之功毁于一旦。”秦武王听了后说:“你不必担心,我决不听信别人对你的诽谤。我可以和你订立盟誓。”说罢,武王和甘茂君臣间歃血为盟,并将誓书封藏在息壤。于是,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大将,向寿为副将,带领5万精兵征伐韩国。秦兵围攻韩国的宜阳。宜阳城墙高大坚固,防守严密,秦国围攻了5个月也没有攻下。这给右丞相樗里疾搬弄是非提供了借口,他对秦武王说:“我早就说过不宜伐韩,现在久攻不下,将士一定厌战,甘茂这个人不可靠,再拖下去,恐怕会发生变故。”秦武王听了樗里疾的话,下令甘茂撤军回国。甘茂接到命令,立即写了一封信。密封后差人驰送秦武王。武王启封一看,信中只有“息壤”两个字。他顿时想起了和甘茂在息壤的盟誓,懊悔地说:“我违背了盟誓,这是我的过错!”于是,秦武王收回撤军命令,反而增兵5万,派猛将乌获率兵驰援。甘茂乘势发动进攻,大败韩兵,占领了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