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福个人视频大全: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23:35:53

必修二专题七: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共0分)

120113月江门市一模22题)“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2(2011年沈阳教学质量检测第9题)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7题)“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420115月徐州市三模17题)列宁提出“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为此,苏俄实行(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商品自由贸易    D.工业化方针

5(2011年4月天津五校联考7题)《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 都能雇佣劳动力, 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 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 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 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 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620111月福州市质检20题)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战时共产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720114月揭阳二模20题)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

    A.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发展了小农经济

820114月长沙模拟31题)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的角度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④  B.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20113月东北三校联考31题)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    )

  A.赢得了一战胜利     B.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巩固了工农联盟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1020115月天津河东区二模9题)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与邓小平的观点相印证的史实是(    )

A.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120111月厦门市质检20题)“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    )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1220111月杭州市质检20题)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工业化

13(20111月汕尾市高三调研10题)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    )

    A.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C.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D.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14(20114月江西重点中学质检32题)哈默作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

A.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         B.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

C.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D.苏联推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模式

15(2011年2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34题)Nepman “耐泼曼”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俄罗斯的一个新名词,它指“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那么这一名词的出现由于(    )

A.国家工业化的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

16(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16题)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然后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下列活动与列宁的言行一致的是(   )

A.发表《四月提纲》指导革命       B.实施《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五年计划   D.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7(2011年4月北京海淀区一模22题)列宁在反思苏维埃政权采取的一项政策时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这项政策指的是(    )

A.《土地法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8(20111月扬州市调研15题)《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19(20111月山东潍坊市质检17题)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 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20(2011年5月太原市二模33题)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形势,(苏俄)党内有些同志认为“用异已分子来建设社会主义”是“离开社会主义原则”。让这些同志感到“离开社会主义原则”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1(20111月汕头市质检11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20111月清远市一模22题)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23(20114月湛江二模22题)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

    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420115月郑州考前测试(三)31题)“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只有当农民能够用他的剩余产品兑换城市制造的衣服和用具等物品时,他们才肯生产超出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农产品。城市人民如果要进行工业生产,甚至只要继续在城里生活下去,他们也必需得到来自农村的供应”。这主要说明新经济政策(    )

    A.促进了苏俄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推动经济恢复

    C.通过改善工农联盟来巩固苏维埃政权

    D.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520114月湘潭市二模16题)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然后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下列活动与列宁的言行一致的是(    )

A.发表《四月提纲》指导革命

B.实施《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五年计划

D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6(2011年海南高考20题)“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272011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22题)下表反映苏俄和苏联农业发展情况,对表内信息解释不准确的表述是(    )

 年份

项目

1913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连年战争给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B.新经济政策使农民与市场发生了联系

C.新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D.新经济政策兼顾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

28(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28题)读右图,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

29(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18题)据记载,当苏俄要实行某经济政策的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苏俄要实行的经济政策应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3020111月新疆高三诊断14题)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B.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C.农民交纳粮食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下的粮食  D.农场职工可以发展家庭副业 

31(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7题)“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32(2011年5月天津市河北区二模8题)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的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33(2011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13题)《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3420115月北京朝阳区二模21题)《全球通史》在描述人类尝试的某一政策时写道:该政策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特征是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须的剩余农产品。”这一政策是(    )

A.赎买份地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35(2011年1月南京模拟17题)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3620114月北京东城示范校)1921年底,基辅郊区农民彼得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集市出售,结果是(    )

A.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额         B.粮食被没收

C.他只能售一部分                 D.行为合法,无人干预

37(2011年5月浙江百校联盟19题)改革是推动制度完善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改革中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可以相互借鉴,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表述错误的是

A.苏俄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B.苏俄粮食税有利于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 

C.罗斯福采取了苏联式的国家干预经济   

D.美国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民主

38(2011年4月乌鲁木齐三模32题)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叛乱,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列宁的提议,苏维埃政府从1918年下半年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面是几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论

甲: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保障了苏维埃在军事上的胜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是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规律,并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A.甲正确,乙、丙错误                         B.甲错误,乙、丙正确 

C.甲、乙错误,丙正确                         D.甲、丙正确,乙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0分)

392011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26题)(2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1)材料一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主张?(1分)他又进行了怎样的实践?(2分)

材料二  世界之政有二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馀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8分)

材料三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

3)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6分)

40(2011年3月泰安市一模29题)(35分)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古今中外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业。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锁定“三农”问题,201 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水利建设置于核心地位。

   材料一  “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

                                       ——《旧唐书》

   材料二  明朝末年设置税关,造成“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和“商贾断绝,城邑罢市”的局面。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甚至巧立名目,没收财货,关税害商,致使“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政策?(2分)试从世界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2分)

(2)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和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都对本国的农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请分别指出两国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6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两国都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革,结果迥然不同。你认为产生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41(20114月佛山二模38题)(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见下表。

1)结合封建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形式的影响。(4分)

2)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原因。(9分)

3)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体制作了哪些调整?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9分)

4)对比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内涵。(6分)

422011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29题)(15分)经济改革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产生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材料二  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第8条。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罗斯福新政《农业调整法》

材料三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摘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材料四  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为“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起到什么作用?(4分)

   (2)概括材料二中罗斯福调整农业生产的措施。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分析它与材料一中农业政策截然不同的原因。(4分)

   (3)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2分)

   (4)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5分)

43(2011年5月肇庆市二模39题)(24分)合理的经济指导思想与恰当的经济制度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五口通商,关税降到5%,允许外商与中国商人直接贸易。这些要求反映了英国什么样的经济思想?英国这一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是什么?(6分)

(2)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采取整顿银行、颁布《工业复兴法》、实施以工代赈等措施,被称为“新政”。“新政”与哪种经济思想相吻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二战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哪些新变化?(6分)

(3)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3)

1913年

1928年

1932年①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炭

6

6

4

3

4

3

5

5

5

4

3

2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分析上表,指出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的排名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4)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逐渐确立了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确立有何意义?(6分)

4420114月海口调研27题)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

材料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  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4分)

2)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分)

3)结合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说一说你怎样理解中国奇迹的核心。(3分)

4)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现代化有何认识。(2分)

必修二专题七: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从“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等关键词可知为新经济政策,选择B项。

2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20年是在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1918年——1921年春这一历史阶段,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在物资奇缺的情况下实行配给制的分配原则故应排除③。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3A      

解析: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点。从题干中可知,苏联迫切需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经济恢复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政治危机,如此背景下,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4C      

解析:此题考察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经济,BC选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符合题意,故选C

5C      

解析:从题目叙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再结合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可得出答案C

6A      

解析:材料是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商品货币关系,超越生产力,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7A      

解析:本题考察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它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新经济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第原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新经济政策被取消,需要有新的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的途径。CD说法错误,B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8D      

解析:“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是指新经济政策实行商品经济,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指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苏联和美国实行的经济政策,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符合两国当时的实际的,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但是都没有改变两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9C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俄国于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排除A。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斯大林时期的成就,排除BD。从材料看,列宁这个言论应该发表在俄国经济由严重破坏到开始恢复之时,也就是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之时,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巩固了工农联盟。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0D      

解析: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策即是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并没有否定市场的调节作用。而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市场调节作用。答案D

11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根据题干信息“重新组织……”说明,在此之前俄国的经济中商业经济被取消,此种情况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取消贸易,实行余粮收集制,此后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12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191811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B项。A项发生在19183月;C项发生在1921年;D项是在1925年,三项可从时间上来排除。

13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俄经济发展探索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和C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因为1928年斯大林取消了新经济政策,而采用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应该排除;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正确。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4C      

解析:从材料看,当时苏俄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并且允许在苏俄开设工厂。这反映了当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15B      

解析:本题首先可以从时间上排除AD两个选项,而材料中“能雇佣劳动力”,说明发展商品经济,那么,正确选项是B,新经济政策是肯定价值规律与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的特殊政策,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的。

16B      

解析:本题考察苏俄时期的经济政策。此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根据提干信息“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时期,《四月提纲》是为改变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而发表的,此后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胜利;C项是在斯大林时期开展的,D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开展的。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7B      

解析:本题考察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题干中“1921年春天”“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经济政策,但是这个政策存在大量的弊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脱节的现象。

18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题目中“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和“雇佣劳动力”经营生产即是新经济政策的反映。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19B      

解析:本题中CD两项与列宁无关,是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措施。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根据所学,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工业方面如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联系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等信息,即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本题选B项。

20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20世纪20年代初指的是列宁领导苏俄的经济建设时期,而且认为“离开社会主义原则”的应该是指新经济政策采取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的的措施。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1B      

解析:根据所学,20世纪2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济繁荣时期,美国尤为突出。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但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胡佛总统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使危机不断加剧。反映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1918年苏俄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等,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据此本题选B项。

22D      

解析:ABC三项说法错误,与本题材料无关联,本题选D项。

23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确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而新经济政策不是排除AB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工农关系,恢复了经济,也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所以正确选项为C

24B      

解析: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推动经济恢复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25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列宁是在谈论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时,认为要根据实践作出判断,即理论要符合实际。A.发表《四月提纲》指导革命不属于社会建设方面的活动,排除A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五年计划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不符合题意,排除C
D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轨道,排除DB实施《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这属于列宁根据实践作出的判断,故选B

26D      

解析:抓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

27C      

解析: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可知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与土地分配没有关系,选择C项。但题干要求对表内信息的解释,BD两项虽然正确但好像与题干表格也没有联系,请指正。

28C      29B      

解析:由材料中的“苏俄”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排除苏联时期实行的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材料中可以看出各国代表对此政策不满,可以判断出应该是对新经济政策中的利用资本主义的相关措施不理解而表现的不满。据此选择正确答案为B

30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21年春苏俄开始了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新经济政策,其突出的特点是农民取得了支配劳动产品的自主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31A      

解析: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点。从题干中可知,苏联迫切需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经济恢复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政治危机,如此背景下,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2B      

解析:19213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故选B

33C      

解析:这一现象属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额商品交换造成的, 从而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BD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

34B      

解析:考相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认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题干中的“国有化”、“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须的剩余农产品”,即计划、余粮收集制等,因此,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正确;赎买份地政策是俄国农妈制改革;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

35A      

解析:根据第一段材料中“需要先进工人进……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可知,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从而排除D;根据第二段材料中“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可知,说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从而排除BC,并再次否定D

36A      

解析:本题考查了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1921年新经济政策有关农业、商业政策的内容。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1921年新经济政策农业上实行粮食税,不再实行余粮收集制,商业上也恢复了自由贸易。本题中1921年底农民将粮食运到集市出售,结果应是管理人员依法征收税额后允许自由出售。

37C      

解析:苏联式的国家干预经济是指斯大林模式并非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并非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38D      

解析:甲的说法符合史实,甲正确。乙的说法中错在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故乙错误。丙的说法符合史实,故丙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39(1)中体西用(1)创建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2)
(2)思想:宪政是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具体又分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立宪政体两种;(2)君主立宪政体是最优良的政体,最适合中国国情;(2)中国应该通过开国会、立宪法来限君权、兴民权,从而确立君主立宪,实现强国的目的。(2)
     实践:领导戊戌变法,支持清末预备立宪。(2)
(3)列宁的话表明,苏联是单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2)
     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
     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苏联后来又废除了新经济政策。(2)

40(1)政策:材料一,重农或农本;材料二,抑商政策。(2)
影响:明清推行抑商政策严重压抑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与世界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阻碍了社会转型。(2)
(2)内容: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0年代末实行农业集体化。(3)
  中国:建国初实行土地改革;实施“一五”计划,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3)
根本原因:农业政策的调整是否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1)

41(1)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2)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2)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科技的进步;垄断组织(或大企业集团)的形成。(每点3,答出其中3点即可,不得超过9)
(3)调整: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每点2,不得超过6)
主要原因: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有效的改革。(3)
说明:原因如表述符合逻辑,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3分。
(4)主要内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轻重三业并进;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兼顾农民、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每点2,答出其中3点即可,不得超过6)

42(1)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2)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2)
(2)对于农民的减耕减产,政府给予鼓励和补贴。(2)由于经济危机爆发,人们购买力下降,使农业产品供过于求。减产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生产过剩的危机。(2)
(3)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2)
(4)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恢复私有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维护市场体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经济发展的经验。(5)

43(24)答案要点:
(1)思想:自由主义(或自由贸易)(2)
背景:(每点2,考生只要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
(2)思想:凯恩斯主义。(2)
变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只给1);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建立。(每点2,考生只要言之成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
(3)变化:1928年与1913年排名持平(或恢复到1913年水平);1928年以后迅速上升。(2)
持平原因:战乱结束;新经济政策实施。(2)
上升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或社会主义工业化);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五年计划的推动;欧美遭经济大危机打击。(每点1,考生只要言之成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2)
(4)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
意义: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有利于吸引外资,提升技术水平;焕发了国民从事工商业的活力;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每点2,考生只要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

44(1)成果: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春天;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改称谓、废跪拜、倡女权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2)
(2)曲折举例:国内战争时期,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建立斯大林体制,但逐渐僵化;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继失败,苏联最终解体。(任举两例即可,2)
(3)“中国奇迹的核心”指中国共产党领导。(1)成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
(4)现代化道路是多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言之成理,11,满分2)

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共0分)

1(2011年5月浙江五校联考16题)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2(2011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3(2011年5月烟台市三模15题)“(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有效集中全国物力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C.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D.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420115月河南平顶山调研33题)“(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5(20114月宁波十校联考16题)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620114月沈阳市质检32题)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这说明当时(    )

A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        B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

C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          D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

720114月衡州市质检38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斯大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时认为,对斯大林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为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认为,斯大林的错误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无关,因此纠正斯大林的错误,并不需要纠正这些制度……否则,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就是修正主义。

——选编自林蕴晖《1960年代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争》

材料二  19907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

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论十大关系》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对斯大林模式的不同态度。(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除《论十大关系》之外还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 “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作者为什么却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2分)

8(20113月潍坊市一模16题)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

    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9.(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33题)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10(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20题)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1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4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20114月北京东城区一模22题)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1220114月揭阳二模20题)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

    A.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发展了小农经济

1320112月济南市调研20题)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C.推行新经济体制       D.实施“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1420113月临沂市一模20题)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推行义务交售制

15(2011年东北四校二模32题)“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20114月江苏百校样本分析16题)前苏联在某一时期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国内交通建设的落后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交锋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7.(2011年3月濮阳市一模14题)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

1820113月江苏百校高三大联考18题)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们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1920113月深圳市一模21题)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20(2011年4月盐城市二模17题)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2120114月海口调研20题)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1924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2220111月合肥市高三质检18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说:“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该材料中“独特实验”指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有计划经济建设   D.赫鲁晓夫改革

2320113月肇庆市一模22题)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24(2011年1月烟台市高三期末调研11题)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5(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29题)“(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2620113月莆田市质检21题)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27(2011年5月龙岩市质检22题)据张君肋《史泰林(注: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28(2011年4月天津河西区一模7题)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时代背景是(    )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2920111月广东四校高三联考22题)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30(2011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11题)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

    C.重视消费品生产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120113月江苏四市一模15题)1999年普京指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这里的“苏联式的经济”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重点发展农业的政策

32(2011年5月天津和平区二模7题)“〈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 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原来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起, 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 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对斯塔夫里阿诺斯这段话现够不正确的是(    )

A. 西方的国家干预经济借鉴了斯大林模式

B. 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

C. 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五年计划不值得效法 

D. 斯大林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

3320114月北京西城区一模22题)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    )

A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           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

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           D20世纪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34(2011年5月浙江五校联考21题)英国史家霍布斯邦说:“若无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最恰当的解释是(    )

    A. 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B. 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C. 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D. 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35(2011年5月南昌市二模34题)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政府政策的失误

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影响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620114月巢湖市二模21题)苏联工程师在接到经斯大林审批后的早年莫斯科地铁修筑方案时,发现图纸上不仅有斯大林的签字,还多了一个圆型的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环形线。这则苏联笑话最能说明的的是(    )

    A.斯大林亲自过问民生问题             B.工程师没有主见

    C.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苏联改善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37(2011年3月菏泽市一模16题)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

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3820113月忻州市联考25题)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在一些大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到来以前,经济关系或经济体制类型即为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1922年他还指出:每当我写到新经济政策问题时,我总要引我1918年那篇论国家资本主义的文章。这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青年同志的怀疑。但他们的怀疑主要是在抽象的政治方面。他们觉得,生产资料属于工人阶级,国家政权也属于这工人阶级,这样的制度就不能叫做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不可能高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

材料二  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两幅漫画

材料三  北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宗良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现在也可以说形成了跟苏联模式不同的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直接原因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8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突出特点及其局限性。(6分)

3)材料三中,中国跟苏联模式不同的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体现出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新考验的关键时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色有何突出体现?(5分)

39(2011年3月台州市调研39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

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4分)并分析共同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4分)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6分)

4020114月宣城二模36题)(28分)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4—178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禁令,不准技师、机器出境,对私带图纸“闯关”者,判刑1年,罚款500英磅。”……1790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专利法案,联邦专利委员会开始运转。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英格兰的穷工匠起了活思想。塞缪尔·施莱特和约翰·施莱特穷兄弟俩,把最前沿的纺纱技术装进大脑,飘洋过海来到美利坚。美国人洛维尔出访英国也不空手,顺手牵羊偷回尖端织布技术。

                                                         ——节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  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

材料三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

                                ——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颁布禁令的原因。结合时代背景说明美国通过专利法案的影响。(10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该公司的特点和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7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俄国急需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并分析它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7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4分)

41(2011年3月上饶市一模40题)阅读下列材料:(37分)

材料一:1714年至1820年间,英国有超过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大批逐出家园使得关心社会的个别人极为恐惧,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为了摆脱危机和保障工业化计划的实现,1929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希望通过集体化达到增加产量,尤其是保证收购的目的。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但是,农业集体化确实起到了保证为国家提供粮食的作用,因为集体农庄是强制实行低价超额收购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斯大林在征购粮食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冒进和粗暴政策,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里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从最初动机看,苏联之所以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矛盾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寻找途径。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这是个青山环抱、翠竹掩映的桥头小镇……沿溪一条主要街道两旁,摆着一个紧挨一个的摊位,有七八百个。有谁能想到,从这里,去年有五十亿粒纽扣“走”向全国各地……小小纽扣形成的大市场,像一块强磁体一样吸引着四方来客……它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工厂和行将停业的商店。桐乡县有个生产金鱼扣的化工厂,由于产品积压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个厂和桥头纽扣市场挂钩以后,市场负责为其推销产品,“小金鱼”游向了全国各地,工厂迅速有了转机……户办纽扣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桥头镇及邻近乡家庭纽扣厂年产值一千七百多万元。一业兴,百业旺。纽扣专业市场的兴盛,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这两年桥头镇新办起服装厂五十多家,旅馆、饮食店近百家,修理、运输、五金、电器等服务行业一百多家,从业人员两三千人。

——王学孝《温州农村发展商品经济见闻》,《人民日报》198512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20世纪30年代快速工业化的原因和后果(15分)

3)材料一、二中的英国和苏联与材料三中的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有何根本性的不同?(6分)

4)英国、前苏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家工业化的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42.(2011年5月榆林市二模40题)(共4题,满分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奥巴马当选的演讲文摘:“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今晚在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的,是亚特兰大一位女性选民——安·尼克松·库伯,她已经106岁了。我思考着她所经历的这一个世纪的美国……”“她出生的时候正是奴隶制度解除之后……像她一样的人那个时候是没有选举权的,因为她是女人,还因为她皮肤的颜色。”“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她看到了一个民族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材料二  1931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三  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材料四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材料五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美国民主政治演进的轨迹。(4分)眼下不少人把奥巴马和美国历史上的罗斯福总统相提并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把二者相提并论的理由何在。(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有利的国际条件有哪些。(6分)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与外部市场关系的观点。(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影响。(8分)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12分)

43(2011年5月肇庆市二模39题)(24分)合理的经济指导思想与恰当的经济制度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五口通商,关税降到5%,允许外商与中国商人直接贸易。这些要求反映了英国什么样的经济思想?英国这一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是什么?(6分)

(2)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采取整顿银行、颁布《工业复兴法》、实施以工代赈等措施,被称为“新政”。“新政”与哪种经济思想相吻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二战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哪些新变化?(6分)

(3)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3)

1913年

1928年

1932年①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炭

6

6

4

3

4

3

5

5

5

4

3

2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分析上表,指出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的排名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4)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逐渐确立了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确立有何意义?(6分)

4420114月安庆市二模36题)(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335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

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

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四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1)结合材料一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为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先后提出过哪些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和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及其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现阶段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依据。(4分)

45(2011年5月北京西城区二模37题)(36分)博物馆的文物和资料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

主题1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

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

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

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

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1)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8分)

信息内容

信息分析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青铜器内的铭文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主题2  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某博物馆。以下为《拿破仑法典》的摘录:

   (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条款所体现的原则,(4分)并说明其思想和法律上的来源。(4分)

主题3  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

某同学成立个人历史博物馆,收集有如下两张图片

   (3)结合所学,比较苏、美修建上述公共工程的背景、目的和手段上的异同点。(12分)

    主题4  中国现代的政治文明

    某博物馆陈列有新中国国徽设计的两种方案。方案①以玉璧为主体,图案中有国家名称、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②是改进后的方案,保留了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门图案。

   (4)天安门在中国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结合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你对方案②加入天安门图案的理解。(8分)

46(20114月江西重点中学质检40题)(37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它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学术领域的自由化和科学化等。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三    斯大林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布热津斯基《大失败》

苏联的发展速度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逐渐放慢……苏联的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起作用。

                                                         ——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克服专制主义王权”又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及成因。(15分)

(3)斯大林时期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形成了有别与资本主义的新型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体制的特点,并简析这一体制对苏联经济的影响。(14分)

47(20114月济南二模29题)(35分)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引起高三学生的热议。某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查找到下列材料和问题,运用史地政三科知识进行探究研讨,请你共同参与。

材料一  1918年列1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物,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1921年列宁又说:“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

材料二  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

2)依据材料二,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4分) 

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材料认为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①项正确,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扩展,自然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②项正确,由于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土地私有制不利于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一五”计划),因此才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③项正确,为了摆脱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粮食的困难,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④项错误,1952年完成的土地改革仍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有冲破小农经济的影响。综上分析,所以选择B项。

2D      

解析:根据所学,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本题材料所述正反映了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选D项,其他ABC三项说法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3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材料表明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政府将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这个比例是美国的两倍,苏联能够以如此高的比例进行再投资,显然与其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故选C项。

4D      

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反映了苏联的五年计划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A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B 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

5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苏联因为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6A      

解析:自留地是农户个体经营的土地。材料反映了苏联的自留地少,但产量却很高,从反面说明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

7(1)变化:从揭露弊端到基本维护(4)
(2)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并明确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文艺战线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编制科学发展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8)
(3)历史根源: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1988年的通货膨胀、1989年政治风波);“市场改革取向”遭到激烈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0)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容易得出正确答案。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第三问第(1)小问从受斯大林模式影响来分析。第(2)小问可以结合改革取得成就以及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状况来分析。第四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8A      

解析:罗曼罗兰于1935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并写下《莫斯科日记》一书,书中有对苏联未来的期望,罗曼·罗兰希望自己在苏联所看见的弊端能解决,因此,出于对苏联的考虑,罗曼·罗兰当时没有发表此书,并嘱托各出版社50年内不得发表。1984年,该书发表。作者访苏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建立起来,本题中“消极的东西”应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9C      

解析:从材料可知此模式为斯大林模式,材料中体现了“迅速”、“无情”等对此模式的积极、消极评价,较为客观,选择C项。

10D      11C      

解析:根据所学,“大萧条”指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美国最先爆发,很快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苏联实行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本题选C项。其他ABD三项较容易从时间上来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开始实施;B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D1956年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政治的改革,都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间上不吻合。

12A      

解析:本题考察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它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新经济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第原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新经济政策被取消,需要有新的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的途径。CD说法错误,B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13A      

解析:1929年到1941年,苏联处于斯大林时期,这个时期苏联加速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所以出现了材料所示情景,故选A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属勃列尔涅夫改革的内容,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三项都错误。

14B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可知,B项正确,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制定战时共产主政策是在1920年左右;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1921年,至列宁逝世而中止;而义务交售制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农村强制推行的,时间相符,但题意不符,因为题干说的是工业。

15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和所学史实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改革有严重的左倾倾向。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6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体制在经济上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题干中,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飞机”虽带夸张色彩,但从侧面反映了重工业的发达及对重工业的重视。“开飞机排队买面包”说明物资供应匮乏,轻工业比较落后。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体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选D

17D      

解析:从纽扣的定价一成不变可知此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选择D项。

18B      

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经济生活中重工业比较发达,能够制造各种重工业品,但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落后,基本的生活用品等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本题选B项。

19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国十七年应该是1928年,农场经理要求共同耕种土地说明当时苏俄已经废除新经济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力图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0C      

解析: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说明当时轻工业比较落后,故C正确。

21B      

解析:考查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服务的,牺牲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2C      23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与斯大林工业化相配合的是农业集体化。故此题正确选项是C

24D      25D      26D      

解析:苏联工业化是牺牲农业利益,为工业化的发展筹集资金,故符合题目中“剥夺年代”。

27C      

解析:民国十七年是1928年,结合当时苏联农业政策可知是采取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28A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1931年以及美德机器、技术大量提供给苏联,可以判断选择A项。

29B      

解析:从材料中“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与买面包需要赶去排队,这两个现象的极大反差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反映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重轻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30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斯大林体制在促进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由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市场调节机制,只重视生产积累,不重视消费生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在西方看来不是社会主义的乐园。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31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普京认为当前的经济和生活困难是由苏联模式造成的,从斯大林时期起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重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叫斯大林模式。

32C      

解析:本题考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时,结合材料“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分析,此时处于西方二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此次经济危机是由于产品生产过剩引起的,因此对苏联五年计划中的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体现了A项。“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体现了BD项。

33C      

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故选C

34D      

解析:材料认为如果没有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就不会发生十月革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并没有波及苏联,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可以推行。即材料强调的是:如果没有资本主义自身的缺点,就不会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选择D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排除AC两项;题目并没有说明社会主义强大的信息,排除B项。

35C      

解析:本题考察苏联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题干中的数据表明农村生产出现一定的削弱,结合题干中“19297月到19307月”这一时间分析此时苏联已经进入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受到削弱,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影响。

36C      

解析:本题考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具有绝对的权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AB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

37A      

解析:1934年的苏联正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这些政策消极的东西应该就是指的是政策的弊端,所以A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

38(1)①理论基础:1918年列宁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直接原因:医治战争创伤,挽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②最大区别: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的过渡到社会主义。(8)
(2)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6)
(3)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5)

39(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回答4点即可得8)
(2)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
苏联——1963年出现农业危机。(4)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4)
(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4)
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4)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2)

40(1)原因: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急需人才;维护世界殖民帝国的地位。(4)
时代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第一届联邦政府的成立。(2)
影响:有利于引进科技和人才,加快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4)
(2)特点:官督商办。(2)
性质:采用近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2)
历史地位: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轮船公司,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的局面,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3)
(3)原因: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在列强的包围之中,急需要加强国防,维护国家独立。(3)
不同:苏联的工业化从重工业开始,实现工业化的时间比较短;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从轻工业领域开始,实现工业化的时间比较长。(4)
(4)认识:工业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独立和提升国际地位,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重视科技和人才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言之成理即可,4)

41(1)英国:通过开展圈地运动、对外殖民扩张和进行技术革命为国家工业化创造资金、资源、劳动力和技术条件,用掠夺殖民地和剥夺本国农民利益的方法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4)
前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用高积累、低消费的方法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4)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已有工业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资金、劳动力、市场)继续国家工业化进程。(4)
(2)原因: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经济落后,资金、技术、劳动力、管理经验都很缺乏;②十月革命后,俄国长期受到资本主义的国家的仇视,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③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苏共缺乏对国家工业化建设理论的创新思考,不顾国情,急功近利。(9)
后果: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后劲;②严重挫伤农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国强民弱,社会矛盾不断累积,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政权。(6)
(3)苏联和英国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将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对立起来,依靠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市场经济,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使乡镇工业异军突起。(6)
(4)①工业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工业化的潮流不可阻挡。②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必须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化解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③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搞得到充分的总重。(4,回答两点即可以得4分。其他回答只要与本试题的主旨相联系,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的分)

42(1)轨迹:从存在性别歧视到女性拥有选举权,从存在种族歧视到黑人能够当选总统。(4)
     理由:同为民主党人,同样临危受命(在世界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打击背景下当选)、竞选口号都是求新求变。(3)
(2)有利的国际条件: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工程技术人员失业,西方国家面临着商品、资金和市场的出路问题,这为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加快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6)
     观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应加强与外部市场的联系,需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其主要目的是增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实力。(4)
(3)主要成就: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4)
     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
(4)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
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顺应世界潮流,抓住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建设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应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宗旨;等等。(6,答出三点即可)

43(24)答案要点:
(1)思想:自由主义(或自由贸易)(2)
背景:(每点2,考生只要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
(2)思想:凯恩斯主义。(2)
变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只给1);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建立。(每点2,考生只要言之成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
(3)变化:1928年与1913年排名持平(或恢复到1913年水平);1928年以后迅速上升。(2)
持平原因:战乱结束;新经济政策实施。(2)
上升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或社会主义工业化);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五年计划的推动;欧美遭经济大危机打击。(每点1,考生只要言之成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2)
(4)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
意义: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有利于吸引外资,提升技术水平;焕发了国民从事工商业的活力;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每点2,考生只要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

44(1)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带来的社会弊端。(2)
方案: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节制资本。(4)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碍;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6,2)
(2)措施:压缩农业、牧业生产规模,政府给予津贴。
目的:稳定农副产品价格,渡过经济危机。(6,3)
(3)特点:以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2)
影响: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从农民身上收取的太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4)
(4)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是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4,2)

45(1)(8)

信息内容

信息分析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可用来说明西周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水平不高

随葬物品“五鼎八簋”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青铜器内的铭文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青铜器的造型

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技术水平


(2)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4)来源:启蒙思想;罗马法。(4)
(3)背景: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的背景是当时苏联举全国之力实现工业化;
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背景是当时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4)
目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不同点在于: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的具体目的是为了服务于重工业的发展。
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具体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刺激消费。(6)
手段:都是国家调控经济。(2)
(4)1919,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天安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祥地;(3)1949,天安门城楼举行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3)在国徽中加入天安门图案,是为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2)

46(1)1689,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英王的实际统治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4)
说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提供了前提。(4)(2)特点:
半殖民地性明显;主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民间资本以轻工业为主,政府投资侧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9)
成因:工业革命后东西方差距拉大;受列强侵略的影响;民间资本不足。(6
(3)特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6)
影响:促进了苏联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重要的工业大国;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8)

47(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2)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继续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3)
(2)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2)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2)
后果:苏联解体。(2)

必修二专题七: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0分)

1(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34题)每一时期的流行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语句与时代搭配错误的是(    )

A.“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宗教改革

  B.“人非工具”——启蒙运动

  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工业革命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勃列日涅夫

2(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21题)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3.(20111月广州市高三调研23题)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20114月南通市调研18题)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B.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

    C.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         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520113月南昌市一模23题)“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6(20114月合肥质检18题)根据表格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

A.赫鲁晓夫的改革效果较为明显

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

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下降

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720114月辽宁重点中学协作体33题)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毹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8(2011年江苏高考17题)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9.(2011年5月榆林市二模35题)下表为1960—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变化情况(据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6.3%

7.8%

b.7%

4.3%

3.5%

造成如表所示苏联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的原因不包括

A.赫鲁晓夫改革未取得成效

B.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C.勃列日涅夫片面发展重工业及与美国军备竞赛

D.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影响了经济发展

10(20113月湖南十校联考19题)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    )

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②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③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2011年5月咸阳市三模33题)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以 ‘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D.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22011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25题)19725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7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    )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13(2011年5月厦门市质检24题)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20111月中山市高三统考23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1520113月南京市二模17题)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土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毹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1620111月广东四校联考22题)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1720113月太原市测试21题)“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材料说明(    )

A.赫鲁晓夫进行个人崇拜   B.赫鲁晓夫实行集权政治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地赞美

182011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23题)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19(20113月汕头市一模22题)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

20(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9题)(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88年6月—7月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89年-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苏联正式解体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   

的。(8分)【考查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的解体

2120113月长望浏宁四县调研40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认为必须以生产原则为基础自下而上地改组党的领导机关,从而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在现有的边疆区、州的范围内一般成立两个独立的党组织:

──在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学校、科学研究所、设计机构以及其他工业生产和建筑服务的机关中工作的共产党员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

──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实验站、农业学校和科学研究所、农业原料加工企业、采购机构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机关和组织中工作的共产党员联合起来也成立一个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

为了改进对国民经济的领导,认为在苏共中央、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设立中央工业生产领导局和中央农业生产领导局。

[注]这是1962年11月23日,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根据赫鲁晓夫所作的报告中,做出《关于发展苏联经济和改组党对国民经济的领导的决议》的部分内容。

材料二:

大家知道,两年前,根据所谓生产原则,对党组织进行了改组,……生活并没有证实这种改组是适时的和适宜的,这种改组是在缺乏应有的准备、不考虑它的全部后果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匆匆忙忙地进行的。

用所谓生产原则代替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的原则,客观上使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权力和义务相互混乱,使党委会代替经济机关。改组的结果,作为行政经济单位的区,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应付不过来。

最近两年来,管理机构没有精简,州和边疆区的机构却大大的膨胀起来,而区一级环节则严重削弱。干部工作条件更加复杂了,工业中心支援农业的可能性减少了。此外,由于把党、政、工会和共青团的机关都划分为工业的和农业的机关,这样引起的困难和缺点,大大影响了对居民的服务,给他们造成了许多不便。

[注]这是1964年11月18日,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幕后,苏联共产党机关报《真理报》发表题目为“忠于列宁的组织原则”的社论中的部分内容。

材料三:

一 为了加强党及地方机关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更加顺利地解决每个州、边疆区及共和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任务,认为必须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及其领导机关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党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苏共党章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 在原被分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的州和边疆区,恢复统一的州、边疆区的党组织,把州和边疆区的所有共产党员,不论他们从事工业工作,还是从事农业生产,都联合在一起。边疆区、州的党组织建立统一的边疆区、州的党委会。

三 认为必须把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生产管理局党委会改组为区党委会,集中对各级党组织,包括该区的工业企业和建设单位党组织的领导。

撤消以前在农业地区、州中心和共和国中心建立的工业生产(地区)党委会。

[注]这是1964年11月1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把州、边疆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合并的决议中的主要内容。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时期加强经济中党的领导的措施。(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结构特征的社会条件。(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党组织改革的不足。(9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对党组织改革的不同点。(7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的改革作出简要评价。(9分)

22(20111月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14题)(26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10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6分)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必修二专题七: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D对应的为戈尔巴乔夫,故语句与时代搭配错误的为D

2A      3D      

解析:本题有很大的迷惑性,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很容易错选A。但题干还有把卷心菜剥光,表现为苏联解体。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注意材料的意思是把前苏联你剥卷心菜一样给剥光,即使苏联解体了。因此答案为D

4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赫鲁晓夫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都改变了农产品征收方式,都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排除A,选CB项不属于两项政策的内容,排除;新经济政策1921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是1936年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在农业领域的表现,故排除D项。答案选C。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而斯大林给农民规定的贡税由赫鲁晓夫予以废止,也就是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所以正确答案为C

5B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赫鲁晓夫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乱指挥,反复折腾,故选B

6A      

解析:回答本题可对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执政时间作一了解。赫鲁晓夫在1956------1964年间执政;勃列日涅夫于1964------1982年间执政;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1985------1991年。分析简表结合所学,本题BCD三项说法正确,而A项错误,赫鲁晓夫1956------1964年间执政,与本题简表时间段无关。

7C      

解析: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可首先排除AB两项;CD项中的两个人物都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改革,而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而赫鲁晓夫则没有,所以C项正确。

8B      

解析:本题利用阳台对话这一历史事件,考查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演变。根据相关所学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苏联,作为回访,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在1973年访问了美国。从1972年开始,苏美两国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苏美关系缓和。本题A项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时间上与材料不吻合。C项冷战格局的终结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为标志。D项说法错误,当前多极化格局并未建立起来,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据此本题应选B项。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位时期;苏联解体后,美苏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说明ACD表述错误。

9A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是在1970年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早在1964年就已下台,另外赫鲁晓夫改革也并不是未取得成效。故选A项。

10B      

解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尽管社会主义制度被宣传的无比优越,但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中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生活困苦,没有机会改变命运。故②③④符合题意。尽管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符合,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因此选B

11B      

解析: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从材料上看,强调赫鲁晓夫的改革是有一定成功的,得到了理解与尊敬,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ACD说法错误,答案为B

12C      13B      14D      15C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对这种模式的修补,没有根本性改革,这与材料的描述是一致的。

16D      

解析:本题要抓住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即斯大林模式的体制僵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的改革仅是局部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因此,虽有一定的成效,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ABC说法错误。

17A      

解析:从材料中的溢美以及赫鲁晓夫照片的刊登频率,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可以判断选择A项。

18A      

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本题选A项,其他几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19C      

解析:判断材料中“19929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到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剧变,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A项说法与事实不符;B项说法较片面不够准确;D项与本题无关。

二、非选择题

20(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10)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8)
(3)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8)

21(1)构成:全国按行业成立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3)国家成立工业生产领导局和农业生产领导局。(3)社会条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国家完成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
(2)不足:事实证明这一改革是错误的(3);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3);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管理(3)
(3)依据不同:行业生产原则和地域生产原则(4)思路不同:后者否定前者(3)
(4)依据材料:两次改革最终回到原点,没有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两次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3),苏联最终的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本质,导致苏联改革完全失败(3)

22(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2)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2),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每点2,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
(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4)
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2);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
(3)政策背景:1956,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2);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
1992,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2,写出南方谈话有关内容可得1)
(4)提高生产力,改善或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言之有理,并与材料内容有联系的可以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