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备案系统验证码:从王芗斋\姚宗勋\姚承光武学思想的研究中探索意拳体系系统化的初步构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10:39
任何一项学术要得以发展,除了其本身固有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之外,而如何将其体系系统化则是其本身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意拳体系的系统化研究,就是要将意拳的历史、意拳功法(包括体系中基本功、实战部分和意拳的器械训练以及意拳技术发展演变等)、意拳教学与训练、意拳在国内外发展现状、意拳国际化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将科学系统的意拳理论与技术体系相结合,让更多的意拳习练者更全面、-系统地认识和了解意拳基础功法和实战体系,从而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意拳,以推动意拳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发展。

  意拳的系统化研究首先要全面梳理意拳体系的形成脉络,而意拳体系形成脉络的主导则离不开每一阶段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武学思想直接反映了意拳每一阶段的发展亮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就开始了对中国武术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摒弃了传承数百年的冗杂的拳术套路及深奥难解的拳术理论。而将意拳的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技法简捷化。使意拳不仅成为一门武术技术体系,更成为一种武学思想与人生哲学。王芗斋先生衣钵传人姚宗勋先生对意拳的训练和教学体系进行了更大的改革。在保持意拳传统的站桩求取浑圆力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大胆采用西方搏击训练的理念,将拳靶、沙袋、护具、拳套等器械,体能素质训练以及散手训练的回合制引入意拳训练体系当中,使其更加的科学、合理、简捷、实效,努力探索出一条将传统武术技法与现代擂台搏击相融合的发展之路。而第三代意拳代表人物姚承光先生在继承王、姚二老意拳精髓的基础上,则对意拳体系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总结出“科学系统、严谨规范”意拳教学与训练原则。为意拳体系的系统化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本文通过对王芗斋、姚宗勋、姚承光三位意拳历史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的武学思想研究,来阐述意拳体系不同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总结意拳体系系统化研究的主导因素。

  

  拳无拳 意无意 无拳无意是真意

  ——解读王芗斋时代的意拳

  

  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继承郭云深形意拳衣钵,后在形意拳基础上结合诸家武学精髓而创立意拳。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正是王芗斋先生武学体系意拳形成之前的蛰伏期。当时的王芗斋先生已经完成了对他的武学体系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的两次武学巡游。

  第一次是在1903年,当时芗斋先生离开家乡,来到到当时的北京等地出游。在此期间,他先后结识了八卦学名家刘凤春、太极名家杨少侯、六合门名家佟忠义……

  而第二次巡游是从1918年开始,他又开始了南下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福建等省的巡游武学活动。其问遇到了如河南崇山少林寺心意把传人恒林大和尚、湖南心意派巨擘解铁夫、福建少林寺心意门嫡传方恰庄以及鹤拳名家金绍峰等人。在安徽淮南又巧遇擅鹤拳及健舞的拳学家黄慕樵先生,彼此交流之中尽得健舞要领。可以说第二次巡游对其创立意拳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前后两次出游使得其先后邂逅了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民间隐士和拳学名家。熟知了见以前从未见过的各门派功夫,为其开阔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武学视野。芗斋先生在掌握了我国各门派鲜为人知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加以梳理、归纳总结和分析,更完善了自己的武学技术和理论体系。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他敏锐的发现当时的传统武术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近世操拳者,每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种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它用,最为生理家禁忌,毫无运动之价值也。”因此,芗斋先生从整体方位和多维视角进行思考,以“打破藩篱”的彻底创新思维为原则,对中国武术体系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首先他摒弃了传承数百年的冗杂的拳术套路及深奥难解的拳术理论。将中国传统武术独特的、秘不外传的站桩功作为其训练的基础,将对拳术劲力——浑圆力的求取与运用作为整个训练体系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站桩、试力、试声、发力、走步、推手、散手”的科学而系统的武术训练手段和方法,形成独具风格且不失中国武术传统内涵的武学技术体系,称为“意拳七妙法门”。

  其次,芗斋先生在继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武技并非盲目排外,而是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对比,从中找到国术之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高。芗斋先生在上海与拳王英格较技之后,他发现西方的拳击技法简捷,劲力迅猛,步法灵活,相对来说比中国的传统拳法更为实用。于是他便对拳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将拳击的技术方法和训练理念融入传统武术之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逐步将意拳的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技法简捷化。1932年芗斋先生携弟子们回河北深县老家强化训练时,曾一度将长跑、沙袋等西方拳击训练方法融入到意拳的训练之中。这种中西合璧的训练方法虽不系统,但却体现了芗斋先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这在当时相对封闭的社会大环境下能有如此果敢的信念,不能不说其胸怀的宽广和意识的超前。

  他阐明:“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道拳,也不是打三挟俩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芗斋先生在构建意拳体系的时候,不再片面的强调门派和招法,而是从纷杂的拳术表面现象探索和研究贯穿于中国武学整体领域里的核心内涵;不再去追求一门、一技的局部学识,站在大武学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中国传统武术未来的发展。可以明显的感到,此时的王芗斋,已经将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和探索升华到武学的高度来进行研究。意拳创立的初衷并不是诞生了一个新的门派,而是总结了一种科学、合理的武学方法体系。

  在王芗斋武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是王芗斋武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最有历史意义的时期。因为这两个时期是王芗斋武学体系经历了从技术方法解析到武学理论的升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主要体现在王芗斋的《意拳正轨》和《拳道中枢》两篇著作的言论当中。王芗斋先生在1929年所写的《意拳正轨》,主要是对意拳“技击一道”的研究,首先芗斋先生对中国武学中技击一道的形成与发展做了一个简短的概述。道出“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的肺腑之言,并对具体的训练方法——意拳站桩的内在要领以及实战交手时的一些经验法则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意拳正轨》可以说是王芗斋先生对自己多年的拳学经验的一个总结和概述,是引导后学走向拳学正轨的理论指南。

  而在1944年所写的《拳道中枢》则是芗斋先生站在宏观武学视野的立场上,以哲人的思维,运用哲学的观点解析中国武学的大道,他认为“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在这篇言论中,芗斋先生充分阐释了武学内涵、社会要义、人生哲学和宇宙自然的规律。而武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即是指拳道。

  总之,从《意拳正轨》到《拳道中枢》是王芗斋先生武学体系具有质的飞跃的理论依据。

  芗斋先生的武学造诣得益于内涵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又脱胎于传统文化,这与清末民初时期,各种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新思潮影响是不可分开的。历史的发展证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撞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新的更具生命力的东西,而芗斋先生就是这一时期体育文化的锐意革新的实践者,他以敏锐的洞察力,超人的智慧,深厚的武学功底以及海纳百川的精神,对新事物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开创性的将西方体育精神与传统武学相融,历史性的完成了传统武术中西合璧的统一基本理论的构建,并极力倡导将武术升华为武学,使武术由一种搏杀技能升华为一种修养身心的大道,一种启迪人生的哲学。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唯物、辩证的武学理论体系。可以说王芗斋先生对传统武学理论的贡献是整体性、全方位、划时代的。他既是一位现代武学理论的开拓者,又是以武学理论证实和体验中国传统哲学的倡导人,更是一位体现武术最高境界的实践家。可以说王芗斋武学体系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王芗斋武学思想也必定在中国武学史上熠熠生辉。

  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时代英杰,但随着历史步伐的迈进,所有的思想都会被时岁月风蚀。所以说王芗斋先生的武学体系虽于当时武林独领风骚,但不可否认其自身有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韩星桥先生在《意拳学》一书中也明确指出“因意拳一道皆为口传心授,意拳自芗斋先生始亦以口传心授为主,虽有《拳道中枢》、《意拳正轨》、《习拳一得》等作名世,但都是关于宏观理论之阐述,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更无法落实到具体的训练设施上,故使初学者观后总有无从下手之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意拳的普及和推广。

  纵观王芗斋先生的意拳体系,我们好像在赏析品味一幅朦胧的写意山水画,风格质朴、劲道浑厚、气势磅礴且意韵幽远。正像芗斋先生自己所描述的那样:“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

  可以说在芗斋先生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将意拳的教学和训练体系系统化,而晚年的芗斋先生,又致力于意拳养生的推广。至于如何完善意拳体系的系统化这一重大课题,则托付给了芗斋先生武学体系的衣钵传人——“继芗”姚宗勋先生。

  

  继承传统 融贯中西 形成意拳新体系

  ——解读姚宗勋时代的意拳

  

  姚宗勋先生(1917-1985),浙江杭县人。为中国当代著名拳学家,原北京市武协顾问,北京市意拳研究会会长。早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文学系。少年喜武,1 6岁拜于北京著名武术家洪绪如先生门下,苦练经年,登堂入室。1937年,归宗芗斋门下。姚先生精研拳理,刻苦练功,仅三年时间就成芗老门中之佼佼者。1940年夏,芗老在北平登报交流武学,以武会友,众多来访者皆由姚先生代师比武,未曾一负。后追随芗老学拳者亦由姚先生代师授艺。先生功力深厚,拳理精深,深为同门师兄弟所敬重。1941年芗老赐名姚先生“继芗”,示为己之衣钵传人。并题诗赠扇曰:“老夫授受有宗勋,当知吾道不全沦”。

  而在以后的武学道路上,宗勋先生继承芗斋先生“不拘门派、学以致用”的拳学思想,毕生谨遵师教,致力于拳学研究。先生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治学严谨,德武结合,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一)勇于接受现代意识的挑战,对意拳技术进行系统的审视和定位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武术的教学和训练也需要量化。姚宗勋先生勇于接受现代意识的挑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唯物辩证的法则和精湛深厚的功底,对意拳训练体系进行了新的审视和定位。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科学系统的训练理论和严谨规范的教学术语,把意拳站桩、试力等基本功以及推手、散手中的距离感、反应训练等各个环节和要点尽量的科学化、系统化。他将中国传统武术训练、西方搏击训练以及现代运动训练三者合而为一,将中国传统搏击技法融入现代擂台实战中,不断的提炼与整合,开拓出现代搏击与中国传统武术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使传统技法与现代擂台搏击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成功的培养了一批意拳精英和中流砥柱。

  总结起来,宗勋先生对意拳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整体浑圆力分解,形成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力分解的方法去摸索,使浑圆力的培养变得简捷有效。

  当年芗老教技击桩一上来就让学生体会摸索“整体浑圆力”,很多学生都感到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姚宗勋先生也认为自己很笨,这样做根本体会不到,于是就偷偷的将整体浑圆力拆开来一个劲一个劲去找,先前后,再上下,再开合(左右)。单劲找齐了,再将前后、上下、左右的程序打乱,最后达到六面力同时摸劲儿,即芗老所要求的整体浑圆力。这种分对组合的摸劲方法使姚先生的劲儿找得最快最整,大大提高了意拳站桩摸劲的质量,也充分体现了姚先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是将意拳训练体系系统化的一个良好开端,也可以说这是意拳技术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2)将整体发力结合步法,形成了在动态中的活步发力,并将各种发力组合,更加突出了击打的频率和节奏。

  前辈们讲,当年英格在上海青年会向中国拳师挑战的时候,就有一位形意拳拳师应战。这位拳师功力极大,一拳能将测拳器给打爆了。可在跟英格交手的时候,无论他的拳法劲力多么的爆炸,都被英格灵活的拳击步法巧妙的闪开。最后英格抓住机会一个有效的迎击拳将这位拳师击打休克。王芗斋先生也正是因为发现了拳击的长处,所以才让姚宗勋先生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拳击。姚宗勋先生对拳击以及其他的现代搏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析。他认为当今世界的搏击技术和训练方法都在发展,世界搏击擂台要求是上擂台打回合制,擂台实战中双方都是在不停的运动的,而且反应都很灵敏,定步搭手发力似乎不太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移动中发力。所以姚宗勋先生打破了意拳原来定步推手习惯,将步法的移动训练融入推手之中,目的就是意拳的训练要跟上时代趋势的发展。

  (3)将意拳基本功训练与推手实战训练相结合,使二者相互弥补不足,整体提高。

  现在很多练习意拳的朋友感觉自己每天站桩的时间几个小时,劲力很足,可一推手就感觉变化跟不上,体力太差。什么原因呢?因为很多人误认为,实战是放在最后练习的。所以,他们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基本功训练上,对于对抗在感觉基本功不扎实时是不敢越“雷池”的。可基本功怎么才算扎实也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而姚宗勋先生认为意拳提高的快慢关键还是训练方法的问题。他认为在基本功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就要同时进行对抗的训练了。在对抗中发现基本功之不足,下来再去补充。基本功提高了反过来又促进了实战的水平。如此使基本功与实战同步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促进。这种方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实战的训练水平。

  (4)将意拳传统训练方法和西方搏击训练方法结合,把传统武术技法移植到现代擂台搏击体系中,使传统武术与世界搏击接轨。

  姚宗勋先生在意拳功力的训练上,除了站桩以外还将体能训练与之结合。站桩为内,体能辅外,一个能有效增强神经肌肉的协调性,使神经反应更加灵敏:一个可提高心血管和心肺功能,增强耐力以适应擂台竞技的激烈强度。在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所进行得强化训练中,就合理的运用了这种内外合一的方法,在站桩、试力的同时结合了跑步、跳绳等各种素质练习,使队员的内在功力和体能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除了功力求取之外,姚先生对意拳的拳法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姚先生在对拳击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拳击的拳法是所有武技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技法,于是他将意拳的拳法与拳击技法结合,将拳击组合拳法、连续击打、迅猛爆发的特点结合意拳浑圆力,并在外型间架上更有利于防守反击,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更似拳击般简捷、凌厉、冷脆的现代意拳拳法技术体系。这种改良后的拳法在实战中更加的注重出拳的频率、速度和爆发。

  虽然意拳在拳法融合了拳击的技术,但在击打时“形曲力直、顺力逆行、螺旋爆发”的原则与拳击的击打截然不同。例如直拳,向前的同时还包括左右上下的力量,不管是前手还是后手,碰到哪儿都会有强大的打击力。这种打击力就是浑圆力“整”的体现。意拳出拳的击打包含有上下、左右、前后的争力呼应,即浑圆力蕴含其中。所以说意拳拳法训练与意拳站桩、试力、发力等基本功的训练是不能分开的。

  与此同时,姚宗勋先生为了进一步提高意拳训练的实效性,他还大胆地将沙袋、拳靶、护具、拳套等现代搏击训练用具引入到意拳训练中来,并佩戴秒表卡时间打沙袋和进行回合制的实战训练,较好的将西方搏击训练中先进合理的方法与意拳相融合。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姚宗勋先生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意拳推向现代搏击擂台。在当时那种信息闭塞的年代,姚先生就已经敏锐的察觉到,意拳最终的发展是要走职业化的道路。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中国传统武学技法同国内外搏击高手进行擂台对抗,并能发挥出中国传统武术技法特色的实战高手。把具有中国传统武学特色的意拳功夫展示于世界。可见其超前的意识和可贵的创新精神,以及对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良苦用心。

  

  (二)积极运用西方运动训练的理论,对意拳拳理进行科学的阐释和系统的解析

  在姚宗勋先生的青年时期,正是“西学东浙”的时代,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和碰撞,必定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受新思潮影响,使姚宗勋先生在练习中国传统武术的同时,对西方体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西方运动生理和运动训练等理论都有研究。而在以后的不断实践过程中,更是积极地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运动训练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释。

  不可否认,历史上很多老拳术家自身的功夫都已达到了至高的化境,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对练功中出现的各种感觉进行合理的解释,一些老拳论把武学境界写的玄妙之极。一些高深的拳论为传统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很多人感到传统武术是神秘不可测的,严重的阻碍了传统武术的推广和普及。

  姚先生凭借自己对现代运动学、生理学、运动力学、神经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加之自己的武学修为,对传统武术训练中所出现的各种功感进行合理的阐释,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予以验证。拳劲儿是拳术的灵魂,浑圆力是意拳的训练核心。当今很多人练习意拳的主要动机便是迷恋于意拳搭手飞人、一触即发的拳劲儿。遗憾的是今人很难达到芗斋先生“周身鼓荡,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争力适中”的境界。芗斋先生解释这种劲力为:“心到、意到、气到、力到。”其训练方法就是精神假借,意念诱导。而姚宗勋先生对此的解释为:“拳劲的本质是由神经支配肌肉纤维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其支配能力越强,越完善,爆发的力量也就越大,拳劲也就越饱满。因为任何肌肉的活动都是靠神经支配的,而神经又是直接受精神意念影响的。因此,精神、意念的控制是首要的。”意拳在拳劲的训练中,早已从传统套路的训练中解脱出来,而采用站桩、试力、发力等简捷系统的训练,使周身整体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之下,通过不动、微动、大动的运动轨迹中,摸索和培养周身整体神经肌肉的协调均整之力。由于用此种方法训练拳劲儿,目的明确、动作清晰,方法合理,所以训练效果要优于套路招法的训练。正因为意拳在训练方法上的遵循科学、合理、系统之原则,所以诸多前辈们才达到了“一法不利,无法不容”的拳术化境。

  对于拳论中“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描述,姚先生解释道:“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是建立在正确的条件反射上,而条件反射首先需要~个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不断地强化正确的条件反射,最终达到自动化阶段,才算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拳论》中所说的高级化境阶段,其实质就是自动化阶段。因此,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不能只凭肌肉的运动,而更应该注意神经意念的支配,从而达到与肢体运动的高度协调,即拳术上的‘整’。而化境的实质就是精神、意念、肢体内外的高度协调,在拳术运动中随心所欲,即所谓的‘拳拳服膺’,这就是科学地阐明了拳术化境的形成机制。”

  

  (三)及时把握现代医学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脉搏,对意拳训练进行更广领域的尝试与探索

  芗斋先生曾曰:“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以后伟大的事业。”所以意拳训练始终主张先养后练,在休息中锻炼,在锻炼中休息。这种“养练结合”的理念对于发挥人体的潜在能力和探讨人体运动生理机制及益寿延年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姚宗勋先生继承和发展了王芗斋先生的健身理念和具体方法,运用意拳站桩功为广大病患者辅助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医学工作者的充分肯定,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医学体育医疗方法的内容。意拳站桩功简便易学,健身治病效果明显,无偏差弊端,因此流传很广,现已编入国内外大部分体育医疗及气功教材之中,并引起了人体科学基础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与此同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姚宗勋先生与北京市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意拳研究组,系统地研究意拳及其训练方法和思想体系,并把意拳的训练方法广泛地应用到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当中。姚先生多次合作进行意念对人体生理影响以及练功态下人体脑电、心电、肌电、皮肤电等生理指标测试的实验,从而为现代体育训练学和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做了一番科学探索。并尝试将意拳训练方法的核心,具体而巧妙地运用到游泳、举重、田径、射击、足球等现代体育运动的训练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训练射击运动员时,运用意拳的“精神杠杆放大”的训练原理,就是使运动员手中的枪杆与靶心直接连索,提高了命中率,使几名运动员成绩大幅度提高,在一次全国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在继承芗斋先生拳学思想基础之上,大胆探索,勇于革新,将意拳体系系统化

  在漫长的拳学探索和实践中,宗勋先生将芗斋先生所构建的方法体系进行科学系统的剖析,并不断的加以完善和补充。例如他结合自身的拳学经验,对基本功训练与实战进行有效的结合,极大的提高了训练的效果:他将西方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融入意拳的教学和训练之中,丰富了意拳的理论体系。他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传统中用于求得创新,提出在拳术训练中,要使训练手段、训练护具、用具更接近实战状态,尽可能地缩短训练与实战的距离感。强调要养练结合,打练结合,总结出一套更为简捷、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使意拳在养生和实战两方面的功效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具体方法的采用上,为提高实战的训练效果,姚先生大胆地引进现代搏击训练护具和方法,并合理的与意拳中传统训练方法相融合。对意拳站桩、试力、发力、试声、走步、推手、散手等每一步的训练方法都做了有益的梳理、探索与提高。将意拳每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对整体训练的作用效果都做了鲜明有效的对比、归纳和总结;同时还要反过来综合认识意拳的整体训练效果对每一个阶段训练内容的具体要求。要从多维度、多视角中看待、研究和分析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后通过综合归纳方法去反复验证。对意拳整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与合理性进行全面归纳、科学解析和系统总结。

  在意拳教学中,姚先生突破了芗斋先生传统的“点拨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姚先生所担心的不是技术的泄露,而是惟恐学生掌握不了。所以他尽心竭力,倾其所长,积极主动地去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弟子们能直接领悟到意拳的内涵和要义,使意拳思想得到了更大的普及和发展。他主张学习意拳在初级阶段“要与师合”,随着水平的提高和理解的深入后“要与师离”。“与师合”,才能得到师父的亲传;而“与师离”,才能在更开阔的武学视野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姚宗勋先生在晚年还著书立说,致力意拳理论的研究。其著作《意拳——中国现代实战拳学》一书已在海内外出版发行。由于此书理论观点科学系统,语言文字质朴无华,得到了武术界的高度赞誉,被称为“拳学指南”、“意拳典范”。此书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统一了意拳技术和理论的体系框架,填补和完善了意拳教学和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为广大意拳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入门的理论依据,奠定意拳体系系统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王芗斋先生的意拳体系是一副意境朦胧、气势恢宏的写意山水画,那么姚宗勋先生的意拳体系则可以说是一副笔法细腻、条理清晰的工笔花鸟图。跟芗斋先生学习意拳,像在修禅,“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这一笑又是何等的妙境;而跟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则好像是登山,前方已经为你开辟了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成败与否就在于自己的悟性和用功。

  可以说姚宗勋先生将王芗斋先生的武学事业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他是当之无愧的意拳体系系统化科学研究的奠基者,是把意拳理论和训练方法科学运用到现代体育及其他领域的第一人,是名副其实的具有超前意识、开拓精神的武学巨匠,是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成就的拳学理论家、改革家和教育家。实事求是、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在姚宗勋先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科学系统严谨规范——解读姚承光先生当代意拳体系

  

  意拳第三代嫡系传人姚承光先生乃当今意拳重要代表人物,其自幼随父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历经40多个春秋的磨练,已功臻化境。在姚宗勋先生拳学思想指导下,姚承光先生结合现代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力学、哲学、中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意拳教学与训练体系。

  “科学系统,严谨规范”是姚承光先生始终遵循的教学训练原则。先生认为,学习意拳要倡导科学的理论方法,系统的训练程序,严谨的教学态度,规范的姿势间架,将意拳整个理论技术体系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展示于每一个学员,使他们学起来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与条件反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姚承光先生打破了传统民间拳师“禅宗偈语”般的点拔式教学,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层层深入,通过生动的讲解,标准的示范,把抽象的意拳教学变得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他认为研究意拳一定要透过其种种纷乱的表象去抓住其本质,要遵循“科学系统,严谨规范”的教学训练原则,在此基础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具备唯物性,以唯物辨证的态度去认识意拳。

  近些年来,意拳界出现了许多诸如“发放外气”、“隔空打人”、“特异功能”等神秘说法;也有人推出了“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这些说法上是意拳极其反对的。意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术,其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芗老曾日:“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也,便以为神秘视之,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谬,概由智识薄弱鉴别力浅及体认未精而起”;姚宗勋先生也曾谈起:“我国武术界出现了诸如神拳,刀枪不入,隔墙打人等反科学的宣传,这是一股歪风邪气,用不了多久就会寿终正寝,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站在真理一边的科学训练。意拳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的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拳术的发展”。在意拳的发展历史上,即使是王芗斋、姚宗勋两位先生,也都不会“发放外气”,“隔空打人”,更不会什么“特异功能”,至于“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更是荒谬。要知拳术之法“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所以谈到意拳之法乃是拳学原则原理之法,全身之法,如何培养发挥人体本能的训练之法,而非枝节、片面、局部的动作所能成就。对此,芗老也曾愤言:“然则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为之!”上述说法完全是对意拳的神秘化,是意拳有史以来极其反对的,而意拳界之所以出现“神秘言论”和所谓“绝招”,乃是宣传者本身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对意拳真知一知半解,以“神秘、绝招”代之,来体现自己的“高深莫测”。

  意拳是一门学术,面对学术问题,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严肃认真,不可急功近利、神秘保守。同时意拳爱好者也不可迷信盲从,随波逐流,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去客观的认识意拳,将科学系统的功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二)要具备科学性,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学习意拳。

  俗话说:“善书者意在笔端,善画者成竹在胸”,说明了“意”在任何一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拳学中“意为力之帅”即是此意。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因此,精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这就是意拳为什么注重意念训练的原因所在。所以,意念是拳术的灵魂,意念活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但是现在很多意拳练习者过分的强调意念,而不注重姿势间架的正确搭配,要知道合理的姿势间架则是“灵魂”的载体。如果没有姿势间架上规范性和严密性,只重“意”的空想,拳术则成了水月镜花,空中楼阁,在技击时并不能实用。

  更有一部分意拳练习者,只重自身间架的调配,大讲什么整体结构的连结放长,挑起自身筋骨等等,而缺少正确的意念诱导,这样虽能练出推拉不动的稳固桩架,却使神经系统得不到相应的刺激,久之则必形成不灵活之僵紧力,而影响技击实战。

  意拳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重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故精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所以意念是拳术的灵魂,意念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而合理的姿势间架则是灵魂的载体。所谓姿势间架的合理是指符合人体力学原理的间架结构形式,这种合理的司架有利于力量的培养与运用及各种攻防动作直接有效地实施。

  所以意拳认为“意”是精神假借支配,“拳”是运动的外部表现形式,拳术是精神和肢体的高度统一。没有肢体的运动形式,精神就是空想;缺乏精神的作用,肢体则是盲目的运动,故意念和姿势间架是一个旧辅相成的整体。而在意念诱导与合理的姿势间架结合之下,就要运用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摸劲来培养周身的争力,即浑圆力,就是运用意念引导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意力在矛盾相争中才达到平衡,均整,协调,浑然一体的力量,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是意拳训练体系的核心。

  在意拳训练上姚承光先生主张全面整体发展原则,他认为意拳的“七妙法门”,站桩是身体在相对静止的微动状态下,求取浑圆力;试力是在身体处于位移的缓动状态下求取浑圆力;而发力则是在身体处于疾速运动的状态下求取浑圆力。既然意拳基本功都是身体在不同状态下求取浑圆力,故应以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为核心,在站桩有了感觉之后,就要练习试力,进而过渡到发力,将各种基本功训练同步进行。有一定基础后则要把实战训练提上日程,在变化中继续求取掌握浑圆力,培养学员的反应能力。要将实战与基本功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在实作中巩固基本功,从基本功中提高实作水平,使它们相互检验,相辅相成,这有利于练习者总体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练习跑步,跳绳,发力等以提高耐力,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总之,意拳注重实战,一切方法都以实战为宗旨,而实战能力的提高则是神经机能的改善,身心素质的增长及运动技战术的自动化,所以必须遵循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使三方面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整体素质。当年姚宗勋先生习意拳仅三年就代师比武授艺,其进步神速奥秘尽在于此。

  

  (三)要有创新精神,以容纳创新的精神去发展意拳。

  姚承光先生认为:学术贵在创新与发展,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学术就成了死水微澜,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芗老曾日:“要知研究学术不贵墨守成规,更忌抱残守缺,重在体认与创建”。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创新不是急于求成,标新立异,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生命力的创新。所以我们在学习意拳的同时,要更多的接触一下各门派的功夫,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切不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芗老当年接触拳击以后发现其很实用很科学,于是便大胆的采纳吸收其有用成份。后来姚宗勋先生将西方搏击中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所用的拳靶、沙袋、护具、拳套等器械大胆的引入意拳训练当中,使意拳的技术体系更加完善。当时某些武林人士对此颇有分歧。其实创新与发展都是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中前进的,实践证明姚宗勋先生的作法非常正确,拳靶、沙袋的引入能增强拳头击打人体时的适应性,护具、拳套则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并能施以重拳,在不伤及人身的情况下体验真实的搏击,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意拳的训练体系,提高了训练效果,这无疑是中国武术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

  可悲的是当西方搏击研究者在研究如何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训练时,我国的一些所谓的“名家”却还在大谈“筋骨训练”。所谓“筋骨训练”其是芗老早期不成熟的观点,当意拳最后以“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结合合理的形体运动来求取和运用浑元力为训练核心时,“筋骨训练”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过眼云烟。晚年的芗老就不再提入此法。“拳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武术家;一生都是在孜孜以求的探索,不断的吸收,舍弃,至使自己的拳术体系逐渐完善,其一生的早、中、晚期,对拳术的理解是不同的,应该说晚年的观点是其最成熟的“作品”。至今有入抱着芗老早期不成熟的“作品”津津乐道、奉为神明,乃是不懂意拳历史,不懂学术发展过程所至。无可否认,芗老早期的筋骨训练在当年的确风靡一时,但只能说明其适应当时社会球境中武术的特点。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抛弃一些不适合自身规律的东西,社会如此,拳术亦然,都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在如今高科技操作的战场上,如果我们仍挥舞大刀长矛,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拳术贵在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特征。现在,意拳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已推出了《意拳散手竞赛规则》和《意拳推手竞赛规则》,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的意拳散手和推手比赛,这是意拳走向职业化所迈出的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的一步。相信不久的将来,意拳必将以“中国实战拳学”的姿态走向国际搏击擂台。

  

  四、结论与思考:意拳体系系统化研究的必要性。

  

  意拳在经过了王芗斋先生对中国武术的归纳、提炼、总结,姚宗勋先生在王芗斋意拳体系的基础上,不断的吐故纳新,吸收西方搏击训练方法,完善意拳的训练体系,到姚承光先生全面继承意拳,并将现代科学与意拳训练相结合,使意拳的训练体系更加科学系统、严谨规范,无论是理论与技术,还是教学与训练,都已逐步形成一门比较完善的武学体系。可以这样说,王先生创立意拳的初衷并不是为中国武术添加一个门派,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以意拳为载体,将中国武术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国际化,包括武术的理论、技法、训练和教学。而姚宗勋先生、姚承光先生始终在朝着这个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

  意拳体系系统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意拳创立、现状、发展进程的全面阐述与分析,是对意拳技术理论演进特点与规律的归纳和总结,是构建意拳国际化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意拳体系系统化的研究,不仅能从整体上阐释意拳价值功能,更能利用这些价值功能去完善和发展意拳,调整意拳体系结构,优化意拳体系目标,使意拳整体构架更加的科学系统。这对于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华武术意拳有着重要的实质性意义。尤其是在中华武术文化风靡世界的今天,以意拳为研究对象,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发展脉络的全面梳理、归纳、提炼和总结;对于中国武术技术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国际化;对于构建21世纪中国,武术理论体系,解决中国武术发展实践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出更加适合中国武术发展的宏观战略,更好地弘扬武学文化,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