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安局网站备案:寻觅“唐诗之路”的前世今生(中华文化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3:02:08
寻觅“唐诗之路”的前世今生(中华文化游)
文 潇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6月04日   第 07 版)

“唐诗之路”沿途的新昌穿岩十九峰

新昌大佛寺
“浙东唐诗之路”的来龙去脉
“唐诗之路”指的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一条山水人文旅游线。古人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而后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贯穿于浙江东部的一条古道。剡溪为这条古道的精华地段,由于会稽、天台、四明3座名山在此盘结,山间清流汇聚成溪,风光如画的剡溪在魏晋六朝即成为高士名流隐居遨游的好去处。
古人游浙东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00多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大诗人李白、杜甫也都曾经乘舟溯剡溪而上,饱览了“山色四时碧,溪光十里清”的美景,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在浙东一带形成了一条飘逸着翰墨清香的“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由新昌县一位学者兼社会活动家竺岳兵先生首先提出。上世纪90年代初他撰写的“唐诗之路”论文一经刊发,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竺岳兵提出这一概念后,还多次邀请国内外研究唐代文学的专家学者沿曹娥江、剡溪至新昌、天台等地踩线考察。专家们经缜密论证后指出,这是一条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诗歌文化旅游线。
1993年8月18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发文批准“浙东唐诗之路”的专用名称。自此之后,曾在新昌召开了6次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唐诗之路研讨会。“唐诗之路”打响了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块文化旅游品牌,并且产生了国际影响。近10年来,许多中外游客来到浙东,寻觅古代诗仙的足迹,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感受“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的旖旎风光。人们认为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其中最绚丽的花朵;挟一卷唐诗进行浪漫的山水人文之游,可以从中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条古风犹存的山间驿道
2008年10月,笔者曾陪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等几位专家,在浙东考察“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天姥山古驿道。这条古驿道由会稽山逶迤而来,从嵊州黄泥桥入新昌境,再从新昌旧城东门直至天台县界。穿越新昌县境内的古驿道全长90华里。
如今走在天姥山古驿道上仍依稀可见古时的风貌。如横贯斑竹村的一条长街、直跨会墅岭的那段石阶路,游人至此依然能够凭借着历史遗存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在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上,残留的小石佛铺、关岭铺遗址,尚可以为人们追索古代驿铺的原貌提供依据。
在这条古驿道上还有诸多流传千古的先人遗迹,如桃源仙境和司马悔桥等。桃源仙境相传为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姥山采药遇仙之处,至今还留有采药径、仙人洞、棋盘石、惆怅溪等景点。而位于班竹村口的司马悔桥,则据说是唐代隐士司马承祯当年奉召出山路经此处,因感悟于山水清幽而顿生悔意。这座飞跨山涧溪流的石拱桥从此留下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桥名。
天姥山中的这条路早先为诗人谢灵运所开拓,故又称“谢公道”。南朝时,谢灵运出仕永嘉,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成为古代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后代诗人慕名而来,沿着谢灵运当年的足迹边游历边吟诵,留下了一大批灿若星河的诗作,其中就有李白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由于唐代诗人络绎不绝的来访,不仅形成了一条浙东“唐诗之路” ,还将天姥山推到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境界,天姥山遂成为诗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乐园。而今随着“唐诗之路”在文化和地理概念上的“复活”,久已湮没无闻的天姥山开始成为世人向往的神奇仙境,而新昌县更是将天姥山文化当作了全县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
罗哲文先生认为,浙东“唐诗之路”不仅是一条路,它还是一种人文现象,是一个形象、具体而科学的概括和归纳。“唐诗之路”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应当受到全人类的保护。
为申报世界遗产鼓缶而歌
今天的人们已有了一个共识:“唐诗之路”于自然之中寓哲理,于秀丽之中含质朴,充分显示了浙东地理文化的特色,同时,因其还深具诗歌艺术和山水景观的特质,极有历史发掘和旅游开发的意义和价值。
2007年,浙江省新昌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自那时以来“唐诗之路”所经之地各市、县纷纷开始了申报世界遗产的行动。
2008年,嵊州市和上虞市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和“浙东唐诗之路申遗联谊会”。其后,嵊州开展了全民“我爱背唐诗”电视擂台赛,上虞摄制完成了《唐诗之路》电视片,并以诗人、书画家、摄影师、新闻记者为主体,举办了“重走唐诗之路”活动。
近年来,台州市则以台州大学为中心,进行了“唐诗之路”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研究,还开展了“唐诗之路”──天台山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舟山市则结合本地历史和区域特点,提出了探寻“海上唐诗之路”的构想。
有专家认为,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评定标准,浙东“唐诗之路”有7项标准符合申遗要求,它们分别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的中心地、中国佛教化时期的中心地、道教巩固充实时期的中心地、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以及士族文化的荟萃地。“唐诗之路”一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沿途各地都会引起全球目光的关注,对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教授横山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唐代文学是无价瑰宝,它不仅属于中国人民,同时也属于全世界人民。他说:“在日本,稍微有文化的人都能背诵李白、杜甫等人的唐诗名篇;而天台、天姥、沃洲、剡溪──这些“唐诗之路”上的地名,对广大日本唐诗爱好者来说,自古以来就很稔熟、很亲切。‘唐诗之路’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超越国界的山水人文旅游线,值得开发,很有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