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橡胶切胶条机:危险的91号:5345款高压理财产品 八银行独家表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59:54

  这个秋天,对于银行来说,飘落一地的不是树叶,而是5345款短期理财产品。

  这是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的又一次权威调查,涉及银行69家。

  其中,近1年内发行理财产品数量超过100款的银行有14家,交通银行以810款位列榜首。

  此前因为理财产品的“高产量”还颇为得意的银行,因为银监会的一纸通知,开始发愁了。

  国庆节假期结束至今,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相关部门的工作比过往更加繁忙,他们必须在10月底前完成自身的理财业务自查整改。这是一份名为《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1】91号)的文件作出的硬性规定。

  这份于9月30日紧急下发各银监局、政策性银行以及各商业银行的文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本通知的各项要求在30日之内及时完成整改;整改后,不能按本通知要求依法合规开展理财业务的,暂停发行和销售新的理财产品。”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91号文所涉内容丰富,要求严格。有的内容属于监管部门在过去曾利用座谈会等形式对商业银行口头提出过警示,但这次以文字的形式首次作出明确规定,比如: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又如在谈到信息披露时,文件规定:商业银行应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持续性披露,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透明度。而“持续性披露”提法尚属首次。

  2005年至今,银监会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理财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91号文的出台与理财业务的最新发展情况相关。

  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此趋势于2010已有显现。2010年,各银行发行的3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占全部产品的61%;3个月到1年期限的产品占比为23%,1年以上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发行量仅占6%;今年一季度,短期产品占比大幅提高,从产品发行数量看,81%的个人理财产品期限在半年以内;从理财产品募集金额看,有91%来自半年以内的理财产品;从一季度新发行的产品看,半年以内到期产品募集金额占比同样高达91%,较去年四季度增加约13%。

  加息预期使得市场对短期理财产品的需求增加;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存贷比监管要求令商业银行流动性吃紧,由此导致部分商业银行为争夺存款、客户,在监管考核时点上大量发行高收益的超短期或短期理财产品,利用募集期和起息日的时间差达到增加存款余额的目的。

  据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统计,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14日期间,银行发行期限在30天(含)内的理财产品共计5345款。

  有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曾一度达到8%左右。监管部门认为,个别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有变相高息揽储之嫌,且存在风险隐患。

  虽然监管部门对利用超短期或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但商业银行的存款压力不仅存在于考核时点,而是贯穿于日常。

  于是,尽管个别高收益的超短期或短期理财产品退出了市场,但此类理财产品的发行量仍有增长之势。于是91号文紧急下发,意在规范。

  政策变脸:5345款银行产品惊慌,农行1.93万亿满仓,高收益抵一纸支票

  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研究员 钟辉/文

  监管层对短期理财产品监管政策突然变天,各个银行头顶的压力到底有多大?

  本周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告诉你,“新政”向银行施压的源头,或主要来自各银行自己的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收益率、发行节奏等。

  短期产品下半年暴增,农行、工行、交行或压力最大

  来自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数据显示,5345款短期或超短期理财产品中,除委托期在10月14日之后的9款产品外,在5336款短期理财产品中,披露发行规模的有2231款,单款发行规模最低1000万,最高200亿,由交行发行,单款平均发行规模为11.11亿。

  农行发行的“2011年‘金钥匙·安心得利’第1372期人民币理财产品AD111372”发行规模(计划募集资金)100亿,销售日期是7月1日到4日,正好是年中存贷比考核的时期;委托期7天,投资金额起点为5万元,挂钩债券、利率,预计年化收益率为6.8%。

  值得注意的是,单款发行规模超过50亿的263款中,251款均由农行发行,发行规模1.68万亿;此外,披露发行规模在50亿以下的,农行还有119款,农行已披露发行规模的370款产品发行总规模达1.93万亿,紧随其后的是,工行291款发行总规模为1068亿,建行173款发行总规模为702亿。从发行规模上,农行、工行短期理财产品整改压力较大。

  从短期理财产品发行节奏来看,上半年每月发行约400款,下半年则在700款左右;下半年,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暴增。6月,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环比增长49.79%。从单个银行发行量来看,5336款短期理财产品中,交行发行810款,占比15.18%,位列各银行之首,交行虽然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最大,但收益率却较低,810款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仅为2.83%;中行发行465款,平均年化收益率3.43%;招行420款,平均年化收益率4.25%;工行发行407款,平均年化收益率4.31%;此外,农行、民生、深发展(000001,股吧)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均在300款以上。

  北京银行(601169,股吧)缺钱压力大,短期产品收益率8.47%最高

  “银行给的收益越高,该产品风险越大,说明这个银行越缺钱。”国泰君安某分析师向理财周报如此解释。

  高息揽存疯狂,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一再飙升。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数据显示,上述5336款短期理财产品中年化收益率超过6%的109款,占比2.04%;其中年化收益率最高的竟达8.47%。

  该产品是由北京银行发行的“2011年‘心喜’系列201132601号:人民币7天SHIBOR挂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8.47%,委托起始金额为5万元,委托期为7天,投资品种为债券和利率。

  而收益率排名前九的均为北京银行发行的“心喜”系列SHIBOR挂钩理财产品,投资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市场,收益率普遍较高,年化收益最低的“2011年‘心喜’系列201132801号:人民币1个月SHIBOR挂钩理财产品”也有7.29%。

  据了解,北京银行该9款系列理财产品委托期大部分从今年6月底开始,该时期正值年中存贷比考核,加上今年银根紧缩的大背景,银行缺钱现象格外严重。同时期,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正处于峰值,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7.5%,一周拆借利率最高超过9%。

  安信证券某分析师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金融危机后,资产池类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理财业务的主流运作模式,同一资产池发售的不同理财产品不单独对应各自资金投向,资产池资金来源方的期限与资金运用方的期限不完全相同。”

  “在2011年理财产品资金池结构中,票据与货币市场占比超过60%,理财产品收益率与该市场的关联度较大。”上述分析师如此解释。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SHIBOR判断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以及银行对短期理财产品的依赖度。

  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披露的报价数据,2011年10月18日,隔夜拆借利率较高的为北京银行2.85%,工行、交行、兴业、广发均为2.84%;一周拆借利率大同小异,最高仍然是北京银行的3.55%,中行、交行、建行、工行分别为3.53%、3.52%、3.51%、3.5%,紧随其后。

  有业内人士表示,依此目前的情况来看,北京银行或许最缺钱,工行、交行等大型国有银行对拆借利率报价较高,对短期理财产品依赖度较大,面对91号文中所要求的整改理财业务或许压力较大。

  最火的理财产品面临危险

  据了解,下半年短期理财产品暴增与银行通过短期或超短期理财产品高息揽存直接相关。

  从今年6月1日起,银监会对银行存贷比考核方式从月末考核改成日均考核。该规定实施之前,短期或超短期理财产品高发行量只是在月末或月初昙花一现;新规实施后,短期或超短期理财产品大量发行已成常态。

  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统计发现,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存贷比考核有直接关联,通过短期理财产品高息揽存成为银行应付存贷比考核的重要方法。

  而据91号文规定,银行不得通过短期或超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重点加强期限在一个月内的产品的合规管理和信息披露。

  平安银行某理财经理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高息揽存,很多银行都这样做,实际上这是违规的,但对‘高息揽存’有没有严格的界定。现在,监管层的政策就是要逐渐控制这种现象。”

  但是,无论是“整顿”,还是“控制”,眼下银行最火的短期或超短期理财产品都将因为“新政”面临危险。

  银行理财“限”字当头:创新是希望,挂钩奢侈类别碰

  “往后银行做产品限制越来越多了”,部分银行理财柜台不再主销理财产品,而是改卖保险产品

   今年10月,对于银行业,注定是个多事之秋。

  银根紧缩已经创史上之最,贷款业务被扼杀的苗头还未见消,理财产品销售管理的监管规则火速上台。

  近日,银监会连出两记重拳,先是正式印发《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紧接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整顿理财产品市场的决心志在必得。

  理财市场乱局,源于监管层

  银行理财产品泛滥而不规范的格局持续已久。频繁发行、收益不明、欺瞒误导、借道揽存和兜售保险等现象层出不穷,从而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混乱不堪。

  每逢季末、年末,为满足存款规模、缓解存贷比监管压力、美化半年报业绩,大规模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成为商业银行“救急锦囊”。

  不规范的表现远不止这些,踢“擦边球”、“似是而非”的现象时有出现。此前银监会曾点名批评的6大违规操作,其中就有浦发银行发行的票据资产理财产品。有些银行甚至在理财产品市场上,长年官司缠身,导致其“急刹车”,最后不得不改变研发策略,例如渣打。

  尤其2011年,央行数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银根日趋收紧,而银监会将按月度监测银行的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使得银行信贷资金量更加有限,投放方向也更趋谨慎,在市场资金长期低迷的情况下,银行发掘出一条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道路寻求解困。据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监测,截止到6月30日,国内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了9371款理财产品,其中三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共计7732款,占到总发行规模的82.5%,规模史无前例。

  谁与高息揽储脱不了干系?

  上半年,短期类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泛滥,投资期限为7天、10天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可高达10%以上,业内哗然。高息揽储的事实不言而喻。

  银监会曾多次通知,以高息揽储为目的的短期理财产品不能发行,但何为高息揽储?

  一家外资行回应理财周报记者说,银监会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通过理财产品或其他任何方式变相高息揽储和违规揽储,高息揽储是指金融机构在办理储蓄存款业务过程中、违反利率规定,擅自支付手续费、补贴、实物等变相抬高储蓄利率的一种揽储方法。

  当然,没有一家银行承认自己发行的产品涉嫌违规,何况高息揽储是明令禁止。众所周知,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而且也是超短期,风险更是无法预知。所以,有几款产品顺势被疑与高息揽储脱不了干系。比如中国银行投资于债券市场等资产的“中银稳富”BJ2011003-49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达到7.2%,北京银行2011年“心喜”系列201132601号、201108102号,均为人民币SHIBOR挂钩理财产品,投资期限分别为7天和14天,年收益率分别达到8.4708%、8.2138%。

  “其实,有些产品设计的就是高收益型的,而且是合规的,只要不是季末年底为冲存款的量而发行的,且一直在有规律、有节奏发行的高收益产品都不算高息揽储之列。毕竟,理财产品不是存款产品,收益高于存款很正常,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一家中资行的理财经理说。

  受限更多,奢侈类产品碰不得

  “往后银行做产品限制越来越多了,已经明确叫停了挂钩奢侈类的部分产品了。而且明令,要求银行禁止通过理财产品或其他方式变相高息揽储,禁止银行通过相互购买理财产品或发行理财产品投资另一款理财产品变相调节监管指标。”一家外资行的理财经理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据理财周报记者走访市场了解,部分银行理财柜台不再主销理财产品,而是改卖保险产品,比如招行,近期推出安邦共赢2号,介绍说投资期限为一年,预期年化收益为4%的理财产品,实则就是一款家庭财产保险产品。

  还有一些银行在营销策略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显得更加顺应监管的政策。以往主要靠柜台营销、产品介绍简略的部分银行,现在大多数银行都采取了柜台与网上联合营销的方式,其官方网站上对产品的说明书更加详细,风险提示更加明显。

  未来新格局

  经历了井喷,近期短期产品的发行顿然骤降。市场上推出的产品也恢复到以往。

  “现在正是考察银行产品开发能力的时候,也是体验银行实力的时候,一味追求数字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理财产品市场上,不断创新才是王道。”一位外资行的高层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提及国内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及未来格局,另一家外资行财富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国内理财产品市场还处于攻城略地阶段,总体来说,银行在市场中居于领导地位。理财产品爆炸式的增长吸引了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比如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独立财务顾问公司和投资顾问公司。

  “尽管许多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关注这块市场,但由于中国金融的分业经营和管理,在一定时期内还不会有一家财富管理机构可以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理财产品服务。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尽管一些财富管理机构已经获取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竞争格局尚未稳定下来,正快速变化,仍有更大的蛋糕市场被分食。”上述人士补充说。

  “91号文”幕后:变相高息揽储成监管关键词,8家银行独家回应在自查

  2011年9月30日,91号文下发至各商业银行。 据理财周报记者获得的最新消息,目前,各商业银行正根据这一文件的要求进行自查整改工作。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谈及91号文,业内各相关人士均态度谨慎。

  禁止“变相高息揽储”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今年6月,部分银行的一些超短期或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幅趋高。银监会6月24日专门召开了有多家银行参加的内部座谈会。据知情人透露,在此次座谈会上,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对“变相高息揽储”提出了批评。

  监管部门认为,变相高息揽储的理财产品之所以能发行,在于商业银行没有按有关要求向监管部门提交符合规定的可行性评估报告,也没有充分向客户披露各类投资资产种类的投资比例,在产品完成清算后,没有披露产品的具体投向和投资品种的具体投资比例。

  上述座谈会后,超短期理财产品有所减少。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产品收益率也有所降低。

  但短期产品发行量仍出现增加趋势。据统计,3季度投资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产品共发行2220款,占比37.4%,环比增长13.8%;1至3个月的产品发行1850款,占比31.2%,环比增长19.9%;3至6个月的产品共发行1274款,占比21.5%,环比增长21.8%。6个月以上投资期限的理财产品的发行量环比都呈下降趋势。

  商业银行反应“谨慎”

  事实上,短期产品发行量增加,与银行为缓解存贷比等考核压力以及加息预期都有关系。围绕91号文,一些商业银行相关人士在接受理财周报采访时虽然态度谨慎,不愿多言,但是言谈中都表示对该文的相关规定积极配合。

  工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胡亚冰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理财产品规范运作的自查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进行。”

  “光大银行一直都在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自查,自查的主要内容就是规范化管理。”光大银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张旭阳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我们肯定是按照银监会的要求不折不扣的在执行。”民生银行零售银行部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王泓说。

  “我行自收到《通知》后,已开始自查工作,我行高度重视,对照《通知》要求,认真梳理,已经按照最新银监规定对每个理财产品实现单独核算和管理。”深发展相关负责人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在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发现,对于91号文的相关规定,各银行的理解也有不同。

  91号文规定“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农行内部一位人士的理解是:并没有说禁止发行超短期或短期理财产品。

  据了解,中行的“7天自动滚续”和“周末理财”是投资者比较熟悉的短期理财产品。股市震荡,一些投资者留出一定的空仓以控制风险。对于这部分暂时不用的资金,投资者也希望能充分利用,而又不影响股票交易,“周末理财”因为在时间上与股市的巧妙衔接,比较适合这类投资者。

  中行内部的一位人士透露,上述这两款产品完全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运作至今已经很成熟。目前,没有听说要叫停的信息。

  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助理王剑说:“对于‘揽储’问题,确实不是很好界定,掌握的标准应该是在银监会那里,现在一直强调‘实质重于形式’,意思是不管你表面上是不是明显地违背规定,只要实质上已经产生了这种行为,就被定义为‘高息揽储’。”

  北京银行零售业务总监冯丽华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理财产品我们随时都在自查中,北京银行没有以揽储为目的而发售的理财产品。监管层做出这样的要求肯定是有所指的,但是各家银行的情况都不一样,是不是以吸收存款为目的各银行自己都很清楚,这一部分的规范问题,要由各银行依据自己情况进行核查。”

  敏感的“资产池”

  “资产池”已成颇为敏感的字眼。王剑表示,91号文件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资产池”三个字,但要求商业银行“做好每个理财计划的单独核算和规范管理”的相关要求, 应该可以起到整顿此类产品的作用。“也不是说这类产品都会被叫停,主要是没有办法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可能就不让做了,6月份监管部门在座谈会上已经提出了相关要求,只不过这次是以文件的形式出现。”王剑说。

  “资产池理财业务不会被‘一刀切’叫停,91号文旨在规范和整顿此类业务。”农行内部人士表示。

  10月19日,中行网站上刊载了“搏·弈BYZM1141-周末理财产品(投资收益起算日为2011年10月21日、到期日为2011年10月24日)说明书”,说明书中称“本产品募集资金纳入我行资金池进行统一运作管理,投资于在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流通的国债、央行票据、国开债、进出口行债券和农发债等公开评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产品以及债券回购等金融衍生产品。”可以看出,“搏·弈BYZM1141-周末理财产品”既属超短期理财产品,也属运用“资金池”理财业务模式运作的产品。由此也可以说明,符合规范的短期理财产品、资金池理财产品仍可继续发行。

  在信息披露方面,91号文规定:不得笼统规定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为0至100%,应当载明各类投资资产的具体种类和比例区间;商业银行应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持续性披露,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透明度。所有针对个人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产品相关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均应在总行的官方网站上予以充分披露,私人银行客户与银行另有约定的除外。

  前述农行内部人士表示,“持续性披露”是一个新提法,这是对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全过程要求。

  91号文短期及超短期理财产品相关6规定

  商业银行应确保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进行投资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不得发行和销售无真实投资、无测算依据、无充分信息披露的理财产品

  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在月末、季末变相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

  应重点加强对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

  杜绝不符合监管规定的产品

  商业银行不得故意拖延理财产品的清算期,理财产品到期后应及时完成清算。

  有变相高息揽储嫌疑的理财产品: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是理财资金未进行实际投资,而是直接通过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按产品预期收益进行兑付,即“高息揽储”;

  二是理财资金进行实际投资,但当收益存在缺口时,银行通过直接划拨方式或其他渠道的盈利来填补该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缺口,即违规转移内部收益。

  整顿“资产池”

  目前,资产池类理财产品运作模式在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中应用普遍。资产池模式的特点是“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和分离定价”,由此,银行可通过以短期资金匹配长期项目而获得相应的期限利差。

  部分银行的做法是:将通过各种期限、各种类型的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集合后投资配置多种资产的资产池加以集合运作。实际上导致了多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

  知情人透露,监管部门认为,部分银行的资产池类理财业务未能实现一一对应,单个理财产品无法实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无法进行估值和测算投资收益,违反了有关规定,违背了单个理财产品专户托管和独立测算成本收益的原则。

  理财周报注意到,91号文中没有提及“资产池”这三个字,但要求商业银行“做好每个理财计划的单独核算和规范管理”:对每个理财计划所汇集的资金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为每个理财计划制作明细记录,覆盖资金募集、投资过程、各类标的资产的明细、到期清算的全过程;为每个理财计划建立托管的明细账;每个理财计划对应的投资资产组合实现单独管理;计划终止时,应准确地计算每个理财计划单独兑现的收益。

  可以看出,上述规定实际上是对一些商业银行开展的形式为“多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的资产池理财业务的否定,目的在于使资产池理财业务实现“一一对应”。

  记者手记:新变化

  或许是各银行根据91号文自查整顿的原因,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出现了新变化。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10月8日至10月14日,一个月(含)以下期限产品共发行140款,市场占比较上周减少2.81%。该期限产品的发行量占比下滑至第二;1个月至3个月(含)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数为186款,市场占比为41.8%;3个月到6个月(含)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数为94款,市场占比继续保持第三位,为21.12%;;另外,6个月至 1年(含)期限的产品 24款,较上周发行数量减少1款;1年以上期限的产品发行了1款。
  有分析师预测,央行第四季度不会过于频繁启用加息政策,因此投资者可以配置部分中长期理财产品。
  由于欧债危机的不断恶化,以及全球经济不景气,或将继续拖累全球资本市场,对于涉及高风险投资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应谨慎。